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地区八校2018届高三期中联考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以“君子”为中国理想道德人格的典型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今天人们 仍将“君子”作为人格美的典范。在孔子之先,君子主要指统治者,自孔子后才 成为主要以道德为标志的理想人格。很多论著中都有这样的解释:儒家所推崇的 君子,是指拥有高尚道德和理想人格的人 《论语》中,君子是有着几乎完美人格的人,他们有着极高的内心修养,极好的 行为准则。君子内心的人格修养来自不断地学习和思考。学习和思考是君子实现 其人格理想、成为人格典范的前提和基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有通过学习和思考,才能拥有自立于世的能力,拥有洞穿宇宙人生的犀利眼光 与广阔视野。孔子重视学习儒家典籍,强调在政治实践中贯彻礼乐教化的原则 以实现儒家的社会理想。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表明,《诗》 在孔子时期是君子修身的重要项目。正是通过学《诗》,君子才更具有人生美学 意义上的价值一一仁义,知礼。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是精神化的人,他追求的不是物质和名利, 而是一种崇高的道德感,其核心就是仁义。仁者,爱人;义者,宜也。但很多时 候,人总要面临仁义与利益的选择。《里仁》篇对此表达了明确的看法:“富与 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君子知礼,以礼来处理人与自身、他人、社会的关系。《论语》中以君子衣食住 用等方面的礼节来表明君子好礼的品质。日常生活中,对祭祀礼仪的推崇与尊重 最能表现君子好礼的品质。在周礼几近消亡时,孔子的弟子问他是否可以结束 些祭祀仪式了,孔子表现得十分不舍。他难以割舍的不是礼的具体形式,而是礼 所包含的精神导向作用。这不仅是对长幼有序、尊卑有法的留恋,更是对礼制下 稳定、和谐的社会秩序的不舍 无论君子在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君子”形象所承截的人生 美学价值一直是几千年来知识分子所追求的人格美的典范。君子在中国知识分子 心中是理想形象:博学多识,仁义知礼,德行高尚:有治国安邦之能;处下位不 馁,居上位不骄。在道德和行为上,君子由内而外的人格魅力始终令人神往。当 今时代,作为有知识有理想的一代人,我们仍然向往君子式的人生 (摘编自杜晓丹《<论语>中君子的人格之美》,有删改) 1.下列关于“君子”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一直以来都有把“君子”作为理想的道德人格典型的传统;即使在今天 人们依然把它作为人格美的典范 B.虽然“君子”曾经是指统治者,但根据诸多论著的解释可知,儒家所推崇的 君子是指拥有高尚道德和理想人格的人 C.“君子”要想实现自己的人格理想,成为人格典范,就必须不断地学习和思 考,借以提升内心的人格修养 D.《论语》中的“君子”,不仅有着极高的内心修养,而且有着极好的行为准 则,所以他们有着几近完美的人格。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台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只学习而不思考或者只思考而不学习都是不可取的,唯有二者结合,才能拥 有自立于世的能力和洞穿一切的眼光与视野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地区八校 2018 届高三期中联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以“君子”为中国理想道德人格的典型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今天人们 仍将“君子”作为人格美的典范。在孔子之先,君子主要指统治者,自孔子后才 成为主要以道德为标志的理想人格。很多论著中都有这样的解释:儒家所推崇的 君子,是指拥有高尚道德和理想人格的人。 《论语》中,君子是有着几乎完美人格的人,他们有着极高的内心修养,极好的 行为准则。君子内心的人格修养来自不断地学习和思考。学习和思考是君子实现 其人格理想、成为人格典范的前提和基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有通过学习和思考,才能拥有自立于世的能力,拥有洞穿宇宙人生的犀利眼光 与广阔视野。孔子重视学习儒家典籍,强调在政治实践中贯彻礼乐教化的原则, 以实现儒家的社会理想。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表明,《诗》 在孔子时期是君子修身的重要项目。正是通过学《诗》,君子才更具有人生美学 意义上的价值——仁义,知礼。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是精神化的人,他追求的不是物质和名利, 而是一种崇高的道德感,其核心就是仁义。仁者,爱人;义者,宜也。但很多时 候,人总要面临仁义与利益的选择。《里仁》篇对此表达了明确的看法:“富与 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君子知礼,以礼来处理人与自身、他人、社会的关系。《论语》中以君子衣食住 用等方面的礼节来表明君子好礼的品质。日常生活中,对祭祀礼仪的推崇与尊重 最能表现君子好礼的品质。在周礼几近消亡时,孔子的弟子问他是否可以结束一 些祭祀仪式了,孔子表现得十分不舍。他难以割舍的不是礼的具体形式,而是礼 所包含的精神导向作用。这不仅是对长幼有序、尊卑有法的留恋,更是对礼制下 稳定、和谐的社会秩序的不舍。 无论君子在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君子”形象所承截的人生 美学价值一直是几千年来知识分子所追求的人格美的典范。君子在中国知识分子 心中是理想形象:博学多识,仁义知礼,德行高尚:有治国安邦之能;处下位不 馁,居上位不骄。在道德和行为上,君子由内而外的人格魅力始终令人神往。当 今时代,作为有知识有理想的一代人,我们仍然向往君子式的人生。 (摘编自杜晓丹《<论语>中君子的人格之美》,有删改) 1.下列关于“君子”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中国一直以来都有把“君子”作为理想的道德人格典型的传统;即使在今天 人们依然把它作为人格美的典范。 B.虽然“君子”曾经是指统治者,但根据诸多论著的解释可知,儒家所推崇的 君子是指拥有高尚道德和理想人格的人。 C.“君子”要想实现自己的人格理想,成为人格典范,就必须不断地学习和思 考,借以提升内心的人格修养。 D.《论语》中的“君子”,不仅有着极高的内心修养,而且有着极好的行为准 则,所以他们有着几近完美的人格。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台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只学习而不思考或者只思考而不学习都是不可取的,唯有二者结合,才能拥 有自立于世的能力和洞穿一切的眼光与视野
B.在孔子时期,《诗》是君子修身的重要内容。体现君子人生美学意义上价值 的仁义和知礼,正是通过学《诗》获得的。 C.君子和小人对待“义利”的态度明显不同,君子追求的是一种以“仁义”为 核心的道德感,他们从不考虑物质和名利。 D.君子知礼好礼。与衣食住用等方面的礼节相比,日常生活中对祭祀礼仪的推 崇与尊重更能表现君子好礼的品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富与贵是人人都想得到的,但如果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就不去享受,这是 儒家在处理仁义与利益之间的矛盾时持有的鲜明态度 B.在一些祭祀仪式的去留问题上,孔子并非难以割舍具体的形式,而是留恋长 幼有序、尊卑有法,更不舍礼制下稳定和谐的社会秩序 C.几千年来,“君子”形象承载的人生美学价值始终是中国人所追求的人格美 的典范,这与君子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有关。 D.无论在道德上迸是行为上,君子由内而外地不断散发着人格魅力。在当今时 代,君子式的人生仍然让有知识、有理想的人为之神往。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年三十夜的爆竹 这些年,年三十夜几乎每年都是回乡下陪父母过。按乡下的说法,叫花子都有个 年三十夜,这普天同庆的日子,无论你贫穷、富有,生活在城市、乡村,是在自 己的出生地,或是流浪在异乡,在年三十夜,哪怕是远隔千万里的游子,都要不 辞辛劳,奔赴自己的家乡,与亲人们聚在一起,团团圆圆,开开心心过个热闹的 年! 在我们那儿乡下,年三十夜吃年夜饭前先要祭祖,家家户户,堂屋香火前八仙桌 上摆上酒菜,焚香、化纸钱,对着祖宗牌位三叩九拜,然后放爆竹,但听得满村 的爆竹声在群山回响,此起彼伏,经久不息。更为热闹的时刻则是凌晨“开财 门”。我们那儿的习俗,年三十夜,吃过晚饭,约十点钟左右,每家每户都要大 门紧闭,亲友串门只能从侧门进出,称之为“封门”;到了凌晨一至三点,在堂 屋里点上红烛,斟上美酒,焚香,击磬,随着悠扬的磬声,化纸钱,祭拜天地, 然后打开大门(即为“开财门”),燃放爆竹烟火,迎春纳福,迎接新的一年到 来。谁家的爆竹声响得久、烟火放得多,喻意这户人家兴旺发达。一时间,爆竹 声铺天盖地在群山回响,绵延不绝;黑暗的天空被焰火点亮,璀璨夺目,把年三 十夜推向高潮! 这几年回乡过年,有时我一个人回去,有时是带着妻儿回去;弟弟也偶尔带着弟 媳回去;父亲长年病着,身体一年不如一年,家里有个病人,气氛难免有些压抑, 年夜饭常吃得寡淡无味。斟上酒祭祀,遇弟弟也回去过春节的时候,为了烘托节 日气氛,兄弟俩也喝上三两杯,浅尝则止,索然无味。隔壁的其敏表哥每年年夜 饭吃得早,这几年常叫我去陪他喝酒,说与几个儿子喝不起兴,有我这个省城去 的“客”,才能喝得尽兴。表哥礼数繁多,先是与他喝几杯,再安排三个儿子、 媳妇,甚至于孙子分头向我敬酒,最后他还要作“总结”,几巡下来,常是 十来杯酒下肚,让我醉意朦胧。这边还没喝完,屋下的其兵表哥又来邀了,说年 三十夜,我这个贵客不能只光顾一家,他家那儿怎么也得去喝杯新年酒。又跟随 着去,同样的礼数,“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喝得昏天黑地,不知身在 东西南北矣
B.在孔子时期,《诗》是君子修身的重要内容。体现君子人生美学意义上价值 的仁义和知礼,正是通过学《诗》获得的。 C.君子和小人对待“义利”的态度明显不同,君子追求的是一种以“仁义”为 核心的道德感,他们从不考虑物质和名利。 D.君子知礼好礼。与衣食住用等方面的礼节相比,日常生活中对祭祀礼仪的推 崇与尊重更能表现君子好礼的品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富与贵是人人都想得到的,但如果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就不去享受,这是 儒家在处理仁义与利益之间的矛盾时持有的鲜明态度。 B.在一些祭祀仪式的去留问题上,孔子并非难以割舍具体的形式,而是留恋长 幼有序、尊卑有法,更不舍礼制下稳定和谐的社会秩序。 C.几千年来,“君子”形象承载的人生美学价值始终是中国人所追求的人格美 的典范,这与君子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有关。 D.无论在道德上迸是行为上,君子由内而外地不断散发着人格魅力。在当今时 代,君子式的人生仍然让有知识、有理想的人为之神往。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年三十夜的爆竹 这些年,年三十夜几乎每年都是回乡下陪父母过。按乡下的说法,叫花子都有个 年三十夜,这普天同庆的日子,无论你贫穷、富有,生活在城市、乡村,是在自 己的出生地,或是流浪在异乡,在年三十夜,哪怕是远隔千万里的游子,都要不 辞辛劳,奔赴自己的家乡,与亲人们聚在一起,团团圆圆,开开心心过个热闹的 年! 在我们那儿乡下,年三十夜吃年夜饭前先要祭祖,家家户户,堂屋香火前八仙桌 上摆上酒菜,焚香、化纸钱,对着祖宗牌位三叩九拜,然后放爆竹,但听得满村 的爆竹声在群山回响,此起彼伏,经久不息。更为热闹的时刻则是凌晨“开财 门”。我们那儿的习俗,年三十夜,吃过晚饭,约十点钟左右,每家每户都要大 门紧闭,亲友串门只能从侧门进出,称之为“封门”;到了凌晨一至三点,在堂 屋里点上红烛,斟上美酒,焚香,击磬,随着悠扬的磬声,化纸钱,祭拜天地, 然后打开大门(即为“开财门”),燃放爆竹烟火,迎春纳福,迎接新的一年到 来。谁家的爆竹声响得久、烟火放得多,喻意这户人家兴旺发达。一时间,爆竹 声铺天盖地在群山回响,绵延不绝;黑暗的天空被焰火点亮,璀璨夺目,把年三 十夜推向高潮! 这几年回乡过年,有时我一个人回去,有时是带着妻儿回去;弟弟也偶尔带着弟 媳回去;父亲长年病着,身体一年不如一年,家里有个病人,气氛难免有些压抑, 年夜饭常吃得寡淡无味。斟上酒祭祀,遇弟弟也回去过春节的时候,为了烘托节 日气氛,兄弟俩也喝上三两杯,浅尝则止,索然无味。隔壁的其敏表哥每年年夜 饭吃得早,这几年常叫我去陪他喝酒,说与几个儿子喝不起兴,有我这个省城去 的“客”,才能喝得尽兴。表哥礼数繁多,先是与他喝几杯,再安排三个儿子、 媳妇,甚至于孙子分头向我敬酒,最后他还要作“总结”,几巡下来,常是一二 十来杯酒下肚,让我醉意朦胧。这边还没喝完,屋下的其兵表哥又来邀了,说年 三十夜,我这个贵客不能只光顾一家,他家那儿怎么也得去喝杯新年酒。又跟随 着去,同样的礼数,“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喝得昏天黑地,不知身在 东西南北矣!
饭罢哪里还守得了夜,开得了“财门”,连有些串门来想见见我的寨邻都无暇顾 及,早早地就去见周公,任凌晨“开财门”铺天盖地的爆竹炸响,我昏沉沉地, 一觉即到天明。 家父自2007年摔伤致残,行动多有不便,故土难离,不愿外出,母亲守着他 每年回去,想到父母不辞辛劳把我们兄弟三人养大,到了老年,妹妹远嫁他方 我们兄弟又在贵阳生活,家中只剩下他们两位老人留守,唯有寂寞相伴,心底未 免郁郁于怀;前年秋,家父因病去世,春节回去陪母亲,百年老屋,只剩下母亲 人,人去屋空,触目伤怀,叫人情难自禁,唯有酒入愁肠,化作点点泪! 母亲去年已到贵阳与我一起生活,快要过年的时候说是要回乡料理些事,还吩咐 我别回去过年,她在乡下过完年即回来。因此,猴年的除夕,我没有回乡去,留 在贵阳过。年三十夜,与岳父母,还有岳父弟弟一家及襟兄等,一大家子人,满 满的两桌席,酒也喝了不少,幸而未醉。妻带着女儿在国外旅游,回到自己家里, 我一个人守着空荡荡的屋子,听那窗外新年的爆竹声阵阵炸响 我是一只倦飞的鸟,此刻,故乡远隔千山万水之外,感知不到故乡年三十夜的欢 腾。城里人的爆竹是图个喜庆,也没个讲究,常是没来由地有一挞没一挞地乱放 于是,在年三十夜,我一个人,听了城市半宿七零八落的爆竹声。 (有删节)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提及乡下关于年三十夜的说法,引出对家乡风俗的介绍,也为下文 写作者这几年回乡过年做好铺垫。 B.作者把自己比喻成一只倦飞的鸟,而前文作者醉酒说“梦里不知身是客, 晌贪欢”,作者觉得回乡来回奔波太累,自己也已经远离家乡,不想回乡。 C.“唯有酒入愁肠,化作点点泪!”写出了作者对无法陪伴双亲内心充满了愧 疚之情,也寄托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怀念。 D.文章前后写到年三十夜的爆竹,乡下的“铺天盖地”而城市的“七零八落 前后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了身在城市作者内心的冷清 5.文章第2段介绍家乡年三十夜的风俗,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5分) 6.作者笔下的“年三十夜的爆竹”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进行概括。(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材料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本报北京2月14日电(记者李韵)】日前,文化部在其官网首页发布 《各地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情况评估报告》报告显示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下简称《非遗法》)颁布五年来,各 地落实情况喜忧参半。 20l1年6月1日,《非遗法》正式实施。为掌握法律实施五年来的落实情况, 总结经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文化部于2016年组织开展了《非遗法》贯彻 落实情况检査,并委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贯彻落实情况进行评估。 评估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8月31日,全国有24个省(区、市)颁布了非遗 的地方性法规共72部。其中,17个省(区、市)的省级法规是在《非遗法》实 施后制定的。但是,从全国范围看,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完善,北京市、天津市
饭罢哪里还守得了夜,开得了“财门”,连有些串门来想见见我的寨邻都无暇顾 及,早早地就去见周公,任凌晨“开财门”铺天盖地的爆竹炸响,我昏沉沉地, 一觉即到天明。 家父自 2007 年摔伤致残,行动多有不便,故土难离,不愿外出,母亲守着他; 每年回去,想到父母不辞辛劳把我们兄弟三人养大,到了老年,妹妹远嫁他方, 我们兄弟又在贵阳生活,家中只剩下他们两位老人留守,唯有寂寞相伴,心底未 免郁郁于怀;前年秋,家父因病去世,春节回去陪母亲,百年老屋,只剩下母亲 一人,人去屋空,触目伤怀,叫人情难自禁,唯有酒入愁肠,化作点点泪! 母亲去年已到贵阳与我一起生活,快要过年的时候说是要回乡料理些事,还吩咐 我别回去过年,她在乡下过完年即回来。因此,猴年的除夕,我没有回乡去,留 在贵阳过。年三十夜,与岳父母,还有岳父弟弟一家及襟兄等,一大家子人,满 满的两桌席,酒也喝了不少,幸而未醉。妻带着女儿在国外旅游,回到自己家里, 我一个人守着空荡荡的屋子,听那窗外新年的爆竹声阵阵炸响。 我是一只倦飞的鸟,此刻,故乡远隔千山万水之外,感知不到故乡年三十夜的欢 腾。城里人的爆竹是图个喜庆,也没个讲究,常是没来由地有一挞没一挞地乱放。 于是,在年三十夜,我一个人,听了城市半宿七零八落的爆竹声。 (有删节)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开头提及乡下关于年三十夜的说法,引出对家乡风俗的介绍,也为下文 写作者这几年回乡过年做好铺垫。 B.作者把自己比喻成一只倦飞的鸟,而前文作者醉酒说“梦里不知身是客,一 晌贪欢”,作者觉得回乡来回奔波太累,自己也已经远离家乡,不想回乡。 C.“唯有酒入愁肠,化作点点泪!”写出了作者对无法陪伴双亲内心充满了愧 疚之情,也寄托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怀念。 D.文章前后写到年三十夜的爆竹,乡下的“铺天盖地”而城市的“七零八落”, 前后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了身在城市作者内心的冷清。 5.文章第 2 段介绍家乡年三十夜的风俗,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5 分) 6.作者笔下的“年三十夜的爆竹”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进行概括。(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 【本报北京 2 月 14 日电(记者李韵)】日前,文化部在其官网首页发布 《各地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情况评估报告》。报告显示,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下简称《非遗法》)颁布五年来,各 地落实情况喜忧参半。 2011 年 6 月 1 日,《非遗法》正式实施。为掌握法律实施五年来的落实情况, 总结经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文化部于 2016 年组织开展了《非遗法》贯彻 落实情况检查,并委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贯彻落实情况进行评估。 评估报告显示,截至 2016 年 8 月 31 日,全国有 24 个省(区、市)颁布了非遗 的地方性法规共 72 部。其中,17 个省(区、市)的省级法规是在《非遗法》实 施后制定的。但是,从全国范围看,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完善,北京市、天津市
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海南省、四川省、青海省7省(区、市)省级非物质文 化遗产地方性法规尚未出台,立法工作亟待推进。 评估报告显示,2011年至2015年底,全国各省级财政累计投入163731万元 有10省(市)累计投入5000万元以上。尽管五年来,各省财政投入逐年增加 但是依然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各省普遍存在保护经费不足的问题。 截至2016年,文化部命名了四批共1986名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各省 (区、市)批准公布了14928名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评估报告显示,非 遗代表性传承人老龄化问题较为突出,在世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中超过70周 岁的已达50%以上,开展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迫在眉睫。有些传承人在抢救性 记录过程中,就已经离开人世:一些传承人年事已高,无法完全展现技艺。部分 艺术院团改制后,面临着经营压力,有的传承人待遇因此受到影响,出现了无人 肯学、后继乏人的状况。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7年2月15日) 材料二 “我们就是要把非遗文化传承作为工作、作为职业,通过现代工作室的打造和经 营,希望能够找到一条非遗文化传承的职业化道路,避免因为入不敷出、生活难 以为继而面临失传的窘境。”糖画传承人高光耀说。虽然近两年商业演出市场机 会增多,但是相比于其他演出形式,他们的收入不算高,由此可以看出大众对于 传统文化的接受度还有待提高,而这其中,既需要传承人自身的坚持与创新,也 需要更多社会力量投入。 (摘编自《大众日报》2017年2月15日《非遗文化传承路在何方》) 材料三: 《中国诗词大会》的成功形象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只要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借鉴 现代模式,激发出人们的兴趣,就能打造成现代时尚,就能成为网红,就能很好 地图粉。我们应该做好非遗+互联网这个加法,让非遗的文化魅力在互联网靓丽 起来,普及起来,传播起来。可以采用动画开发、趣味知识比拼、全国非遗知识 接龙等方式,非遗在互联网火了,关注的人就多了。 (摘编自“南方网”《落实<非遗法>还需做加法》2017年2月16日) 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显示,《非遗法》实施后,多省(区、市)颁布了地方性法规,财政 投入逐年增加,这是可喜的现象。 B.材料二认为,非遗传承人面临人不敷出、生活难以为继的窘境是大众不接受 传统文化造成的。 C.材料三提出,非遗文化要吸引大众,就要在内容和形式上做出改变,以符合 现代时尚,成为网红 D.三则材料表明,非遗保护需要非遗传承人有创新能力,更需要他们有不计报 酬的无私奉献精神。 8.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 )()(5分) A.材料一提出了一系列问题,旨在引起地方政府对非遗保护的重视。 B.材料二肯定了非遗传承人在面临困境时自寻出路的精神,也含蓄地批评了大 众对非遗保护工作的不重视 C.三则材料都直面非遗保护的现实困境,材料二、三针对材料一提出的问题给 出了具体的解决办法
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海南省、四川省、青海省 7 省(区、市)省级非物质文 化遗产地方性法规尚未出台,立法工作亟待推进。 评估报告显示,2011 年至 2015 年底,全国各省级财政累计投入 163731 万元, 有 10 省(市)累计投入 5000 万元以上。尽管五年来,各省财政投入逐年增加, 但是依然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各省普遍存在保护经费不足的问题。 截至 2016 年,文化部命名了四批共 1986 名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各省 (区、市)批准公布了 14928 名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评估报告显示,非 遗代表性传承人老龄化问题较为突出,在世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中超过 70 周 岁的已达 50%以上,开展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迫在眉睫。有些传承人在抢救性 记录过程中,就已经离开人世:一些传承人年事已高,无法完全展现技艺。部分 艺术院团改制后,面临着经营压力,有的传承人待遇因此受到影响,出现了无人 肯学、后继乏人的状况。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7 年 2 月 15 日) 材料二: “我们就是要把非遗文化传承作为工作、作为职业,通过现代工作室的打造和经 营,希望能够找到一条非遗文化传承的职业化道路,避免因为入不敷出、生活难 以为继而面临失传的窘境。”糖画传承人高光耀说。虽然近两年商业演出市场机 会增多,但是相比于其他演出形式,他们的收入不算高,由此可以看出大众对于 传统文化的接受度还有待提高,而这其中,既需要传承人自身的坚持与创新,也 需要更多社会力量投入。 (摘编自《大众日报》2017 年 2 月 15 日《非遗文化传承路在何方》) 材料三: 《中国诗词大会》的成功形象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只要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借鉴 现代模式,激发出人们的兴趣,就能打造成现代时尚,就能成为网红,就能很好 地图粉。我们应该做好非遗+互联网这个加法,让非遗的文化魅力在互联网靓丽 起来,普及起来,传播起来。可以采用动画开发、趣味知识比拼、全国非遗知识 接龙等方式,非遗在互联网火了,关注的人就多了。 (摘编自“南方网”《落实<非遗法>还需做加法》2017 年 2 月 16 日) 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材料一显示,《非遗法》实施后,多省(区、市)颁布了地方性法规,财政 投入逐年增加,这是可喜的现象。 B.材料二认为,非遗传承人面临人不敷出、生活难以为继的窘境是大众不接受 传统文化造成的。 C.材料三提出,非遗文化要吸引大众,就要在内容和形式上做出改变,以符合 现代时尚,成为网红。 D.三则材料表明,非遗保护需要非遗传承人有创新能力,更需要他们有不计报 酬的无私奉献精神。 8.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 )( )(5 分) A.材料一提出了一系列问题,旨在引起地方政府对非遗保护的重视。 B.材料二肯定了非遗传承人在面临困境时自寻出路的精神,也含蓄地批评了大 众对非遗保护工作的不重视。 C.三则材料都直面非遗保护的现实困境,材料二、三针对材料一提出的问题给 出了具体的解决办法
D.三则材料来源不同,有报纸,有网站,但遣词造句都很规范,语言朴实通俗 三者的语言风格是一致的。 E.三家媒体都关注非遗保护这一文化热点,与国家重视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 致,体现媒体的社会责任感。 9.如何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请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朱光庭,字公掞,十岁能属文。辞父荫擢第,调万年主簿。数摄邑,人 以“明镜”称。历四县令。曾孝宽以才荐,神宗召见,问欲再举安南之师。光庭 对曰:“愿陛下勿以人类畜之。盖得其地不可居,得其民不可使,何益于广土辟 地也?”又问治何经,对曰:“少从孙复学《春秋》。”又问:“今中外有所闻 乎?”对曰:“陛下更张法度,臣下奉行或非圣意,故有便有不便。诚能去其不 便,则天下受福矣。”从吕大防于长安幕府。五路出师讨西夏雍为都会事倚以办 调发期会甚急光庭每执不从使者怒将加以ξ兴罪光庭求免去大防为之解。 哲宗即位,司马光荐为左正言,首乞罢提举常平官、保甲青苗等法。论蔡确为山 陵使,而乃先灵驾而行,为臣不恭。又言章悼欺罔肆辩,韩缜挟邪冒宠,言甚切。 宣仁后嘉其守正,谕令尽言,毋有所畏避。 迁左司谏,论“苏轼试馆职发策云:“今欲师仁祖之忠厚,而患有司不举其职, 或至于偷。’臣谓仁宗难名之盛德,而不当以‘偷’为议论,望正其罪,以戒人 臣之不忠者。”未几,中丞傅尧俞、侍御史王岩叟相继论列。宣仁后曰:“详览 文意,是指今日有司言之,非所以讽祖宗也。”遂止 河北饥,遣持节行视,即发廪振民;而议者以耗先帝积年兵食之蓄,改左司员外 郎。迁太常少卿,拜侍御史。论蔡确怨谤之罪,确贬新州。拜右谏议大夫、给事 中 徙潞州。邻境旱饥,流民入境者踵接,光庭日为食以食之,常至暮,自不暇食 遂感疾,犹自力视事。卒,年五十八。 光庭始学于胡瑗,瑗告以为学之本在于忠信,故终身行之 (选自《宋史·朱光庭传》,有删改) 【注】发策:发出策问。古代考试把试题写在策上,令应试者作答。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五路出师讨西夏/雍为都会事/倚以办调发/期会甚急/光庭每执不从/使 者怒/将加以乏兴罪/光庭求免去/大防为之解 B.五路出师讨西夏/雍为都会/事倚以办/调发期会甚急光庭/每执不从使者 /怒将加以乏兴罪/光庭求免去/大防为之解 C.五路出师讨西夏/雍为都会事/倚以办调发/期会甚急光庭/每执不从使者 /怒将加以乏兴罪/光庭求免去/大防为之解 D.五路出师讨西夏/雍为都会/事倚以办/调发期会甚急/光庭每执不从/使 者怒/将加以乏兴罪/光庭求免去/大防为之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荫,文中指封建时代子孙因祖先有功而取得做官等权利。 B.节,文中指符节。符节是古代朝廷封官、传命和调兵遣将的一种凭证。 C.古代人尊崇右,右尊左卑。官位前加“右”比加“左”的地位高
D.三则材料来源不同,有报纸,有网站,但遣词造句都很规范,语言朴实通俗, 三者的语言风格是一致的。 E.三家媒体都关注非遗保护这一文化热点,与国家重视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 一致,体现媒体的社会责任感。 9.如何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请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朱光庭,字公掞,十岁能属文。辞父荫擢第,调万年主簿。数摄邑,人 以“明镜”称。历四县令。曾孝宽以才荐,神宗召见,问欲再举安南之师。光庭 对曰:“愿陛下勿以人类畜之。盖得其地不可居,得其民不可使,何益于广土辟 地也?”又问治何经,对曰:“少从孙复学《春秋》。”又问:“今中外有所闻 乎?”对曰:“陛下更张法度,臣下奉行或非圣意,故有便有不便。诚能去其不 便,则天下受福矣。”从吕大防于长安幕府。五路出师讨西夏雍为都会事倚以办 调发期会甚急光庭每执不从使者怒将加以乏兴罪光庭求免去大防为之解。 哲宗即位,司马光荐为左正言,首乞罢提举常平官、保甲青苗等法。论蔡确为山 陵使,而乃先灵驾而行,为臣不恭。又言章悼欺罔肆辩,韩缜挟邪冒宠,言甚切。 宣仁后嘉其守正,谕令尽言,毋有所畏避。 迁左司谏,论“苏轼试馆职发策[注]云:‘今欲师仁祖之忠厚,而患有司不举其职, 或至于偷。’臣谓仁宗难名之盛德,而不当以‘偷’为议论,望正其罪,以戒人 臣之不忠者。”未几,中丞傅尧俞、侍御史王岩叟相继论列。宣仁后曰:“详览 文意,是指今日有司言之,非所以讽祖宗也。”遂止。 河北饥,遣持节行视,即发廪振民;而议者以耗先帝积年兵食之蓄,改左司员外 郎。迁太常少卿,拜侍御史。论蔡确怨谤之罪,确贬新州。拜右谏议大夫、给事 中。 徙潞州。邻境旱饥,流民入境者踵接,光庭日为食以食之,常至暮,自不暇食, 遂感疾,犹自力视事。卒,年五十八。 光庭始学于胡瑗,瑗告以为学之本在于忠信,故终身行之。 (选自《宋史·朱光庭传》,有删改) 【注】发策:发出策问。古代考试把试题写在策上,令应试者作答。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五路出师讨西夏/雍为都会事/倚以办调发/期会甚急/光庭每执不从/使 者怒/将加以乏兴罪/光庭求免去/大防为之解 B.五路出师讨西夏/雍为都会/事倚以办/调发期会甚急光庭/每执不从使者 /怒将加以乏兴罪/光庭求免去/大防为之解 C.五路出师讨西夏/雍为都会事/倚以办调发/期会甚急光庭/每执不从使者 /怒将加以乏兴罪/光庭求免去/大防为之解 D.五路出师讨西夏/雍为都会/事倚以办/调发期会甚急/光庭每执不从/使 者怒/将加以乏兴罪/光庭求免去/大防为之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荫,文中指封建时代子孙因祖先有功而取得做官等权利。 B.节,文中指符节。符节是古代朝廷封官、传命和调兵遣将的一种凭证。 C.古代人尊崇右,右尊左卑。官位前加“右”比加“左”的地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