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2018届高三第二次月考 语文试题 第I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是人类感恩自然的最佳途径 人类在征服世界的征途中,渐渐地失去了自己的灵魂。尤其现代社会,红尘滚滚, 人心浮躁,我们若想与喧嚣都市抗衡,也许最佳选择就是投入到自然中去,享受 星辰、山河、森林、海洋,让生命从中获得身心滋养,获得真正的愉悦与幸福 而我们从自然中领受到的身心感悟,一旦化为文字,就成为了自然文学。 中国人讲求顺应自然、强调天人合一,将美好的品质赋予自然,比如山水、树木、 花草、虫鸟;古人写文章,大多写山水、游记,即使当今的散文写作领域,游记 文章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事实上,中国文化历来注重探究人与自然的关系。欧 美几十年前也兴起了写山水、荒原、旷野即写大自然的热潮,名之为“自然主义 写作”,也就是自然文学。 所谓自然文学,从内容上看,主要思索的是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从形式上说,当 代的自然文学,主要包括环境文学和生态文学 河山信美,但要以文学手法来表现好她,无论散文、诗歌、小说,都需要真诚深 切的心灵,要具有大情怀。“非有大情怀,即无大艺术”,人应该有所敬畏,首先 要敬畏大自然。以前,山青水绿海晏河清,正是大自然对敬畏天地的人类的回报, 现在人们乱砍滥伐破坏生态,自然灾害到处频发,也正是大自然对胡作非为的人 类的惩罚 在大自然面前,人类太渺小 中国古代文人大多纵身、纵情山水,因为其精神家园是山水。对他们来说,在大 自然中超脱现实、圆融身心,能使生命更快乐,人生也更有意义和价值。的确, 当人回归自然,灵魂就会与宇宙相通。 人要与自然和谐共处,就要善待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无论在哪个民族的心目中 土地都至尊至荣。“土能生万物,地可载山川”,人类的一切,都由土地养育和承 载。在古代中国,土地就代表社稷,皇城里必建有社稷坛,用五色土拼成,皇帝 每年都要祭坛拜土。从世界范围来说,只有维护好所有的土地山河,才能保持全 人类的健康。 然而,人们往往难以实现这样的梦想,于是产生了园林。园林是传统中国文化中 的一种艺术形式,通过地形、山水、建筑群、花木等载体,衬托出人类的心灵寄 托和精神文化。 正是大自然的千姿百态,成就了自然文学。乡村、田园,草原、丛林,江河、海 洋,旷野、荒原..游记作者笔迹所在,往往就是其足迹所至。我想,在自然文 学作者看来,从自然中得到的精神享受,一定远比物质享受更为愉悦和幸福。我 们的亲身体验,能唤起人们更加热爱壮丽山河:我们的美好感受,能激励人们更 加追求精神享受;我们的妙笔生花,能吸引人们更多地热爱文学尤其自然文学。 文章,人心之山水;山水,天地之文章。“山水无文难成景,风光着墨方有情 语道尽自然与文学的关系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 2018 届高三第二次月考 语文试题 第 I 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文学是人类感恩自然的最佳途径 人类在征服世界的征途中,渐渐地失去了自己的灵魂。尤其现代社会,红尘滚滚, 人心浮躁,我们若想与喧嚣都市抗衡,也许最佳选择就是投入到自然中去,享受 星辰、山河、森林、海洋,让生命从中获得身心滋养,获得真正的愉悦与幸福; 而我们从自然中领受到的身心感悟,一旦化为文字,就成为了自然文学。 中国人讲求顺应自然、强调天人合一,将美好的品质赋予自然,比如山水、树木、 花草、虫鸟;古人写文章,大多写山水、游记,即使当今的散文写作领域,游记 文章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事实上,中国文化历来注重探究人与自然的关系。欧 美几十年前也兴起了写山水、荒原、旷野即写大自然的热潮,名之为“自然主义 写作”,也就是自然文学。 所谓自然文学,从内容上看,主要思索的是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从形式上说,当 代的自然文学,主要包括环境文学和生态文学。 河山信美,但要以文学手法来表现好她,无论散文、诗歌、小说,都需要真诚深 切的心灵,要具有大情怀。“非有大情怀,即无大艺术”,人应该有所敬畏,首先 要敬畏大自然。以前,山青水绿海晏河清,正是大自然对敬畏天地的人类的回报, 现在人们乱砍滥伐破坏生态,自然灾害到处频发,也正是大自然对胡作非为的人 类的惩罚。 在大自然面前,人类太渺小。 中国古代文人大多纵身、纵情山水,因为其精神家园是山水。对他们来说,在大 自然中超脱现实、圆融身心,能使生命更快乐,人生也更有意义和价值。的确, 当人回归自然,灵魂就会与宇宙相通。 人要与自然和谐共处,就要善待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无论在哪个民族的心目中, 土地都至尊至荣。“土能生万物,地可载山川”,人类的一切,都由土地养育和承 载。在古代中国,土地就代表社稷,皇城里必建有社稷坛,用五色土拼成,皇帝 每年都要祭坛拜土。从世界范围来说,只有维护好所有的土地山河,才能保持全 人类的健康。 然而,人们往往难以实现这样的梦想,于是产生了园林。园林是传统中国文化中 的一种艺术形式,通过地形、山水、建筑群、花木等载体,衬托出人类的心灵寄 托和精神文化。 正是大自然的千姿百态,成就了自然文学。乡村、田园,草原、丛林,江河、海 洋,旷野、荒原……游记作者笔迹所在,往往就是其足迹所至。我想,在自然文 学作者看来,从自然中得到的精神享受,一定远比物质享受更为愉悦和幸福。我 们的亲身体验,能唤起人们更加热爱壮丽山河;我们的美好感受,能激励人们更 加追求精神享受;我们的妙笔生花,能吸引人们更多地热爱文学尤其自然文学。 文章,人心之山水;山水,天地之文章。“山水无文难成景,风光着墨方有情”, 一语道尽自然与文学的关系
(选自《中国文学报》,有删节) 1.下列各项中,对“自然文学”的相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自然文学”的内容是人们从自然中领受到的身心感悟,这些感悟包括人们在享 受自然中获得的身心滋养、愉悦与幸福。 B.“自然文学”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当今,其主要内容都是山水、游记,因为中国 文化历来注重探究人与自然的关系。 C.“自然文学”在欧美也叫“自然主义写作”,其写作对象是山水、荒原、旷野,这 和中国的山水、游记的写作对象是一致的 D.“自然文学”的内容主要是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思索,在当代其主要表现形式是 环境文学和生态文学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现代社会,人心浮躁,我们若想与喧嚣都市抗衡,就要投入到自然中去,因为 从自然中得到的精神享受,才是真正的愉悦与享受 B大自然对人是公正的,你对它敬畏,就会山青水绿河清海晏,你对它胡作非为, 就会灾害频发,让人类受到惩罚 C.古代皇城里必建有社稷坛,皇帝每年都要祭坛拜土,这体现了对土地的善待 实际上只有维护好所有的土地山河,才能保持全人类的健康。 D.园林是传统中国文化中以地形、山水、建筑群、花木等为载体,衬托出人类 要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心灵寄托和精神文化艺术形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无论散文、诗歌、小说,更想表现好信美河山都需要真诚深切的心灵,要具有 大情怀,都要以敬畏大自然为前提。 B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是渺小的,当人回归自然,灵魂与宇宙相通,从中寻找到 生命的快乐,人也就变得伟大了。 C.自然文学”写作者的亲身体验、美好的感受,这能唤起人们更加热爱壮丽山河, 能激励人们更加追求精神享受。 D正是大自然的千姿百态,成就了自然文学,游记作者笔迹所在,往往就是其足 迹所至,正是“山水无文难成景,风光着墨方有情”。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丁酉新春,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风靡 全国,“圈粉”无数。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是因为内心对于精神雨露的渴求, 而传统文化正是精神雨露的源头活水。诗词大都比较凝练,朗朗上口。阅读诗词, 人们享受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同时也能感知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 大拓展了人们的生活视野。阅读诗词,体悟诗词作者的心境,跟他们进行心灵对 话,有助于提升人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学习像诗词作者一样去感受和思考生活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还因为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每天八小时上班, 满负荷运转,单调乏味的生活让人感觉压抑,而读诗可以暂时疏解内心的阴郁。 中国诗词大会”以引人入胜的形式吸引人们亲近诗词,从诗词之美中获取生活的 诗意 生活需要诗意,但诗意并不自然而然地存在。一个人只有徜徉于诗词、发现诗意 才能在与诗词相会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让心灵空间更饱满。生活不只是柴米 油盐,还有诗和远方
(选自《中国文学报》,有删节) 1.下列各项中,对“自然文学”的相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自然文学”的内容是人们从自然中领受到的身心感悟,这些感悟包括人们在享 受自然中获得的身心滋养、愉悦与幸福。 B.“自然文学”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当今,其主要内容都是山水、游记,因为中国 文化历来注重探究人与自然的关系。 C.“自然文学”在欧美也叫“自然主义写作”,其写作对象是山水、荒原、旷野,这 和中国的山水、游记的写作对象是一致的。 D.“自然文学”的内容主要是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思索,在当代其主要表现形式是 环境文学和生态文学。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现代社会,人心浮躁,我们若想与喧嚣都市抗衡,就要投入到自然中去,因为 从自然中得到的精神享受,才是真正的愉悦与享受。 B.大自然对人是公正的,你对它敬畏,就会山青水绿河清海晏,你对它胡作非为, 就会灾害频发,让人类受到惩罚。 C.古代皇城里必建有社稷坛,皇帝每年都要祭坛拜土,这体现了对土地的善待, 实际上只有维护好所有的土地山河,才能保持全人类的健康。 D. 园林是传统中国文化中以地形、山水、建筑群、花木等为载体,衬托出人类 要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心灵寄托和精神文化艺术形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无论散文、诗歌、小说,更想表现好信美河山都需要真诚深切的心灵,要具有 大情怀,都要以敬畏大自然为前提。 B.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是渺小的,当人回归自然,灵魂与宇宙相通,从中寻找到 生命的快乐,人也就变得伟大了。 C.“自然文学”写作者的亲身体验、美好的感受,这能唤起人们更加热爱壮丽山河, 能激励人们更加追求精神享受。 D.正是大自然的千姿百态,成就了自然文学,游记作者笔迹所在,往往就是其足 迹所至,正是“山水无文难成景,风光着墨方有情”。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丁酉新春,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风靡 全国,“圈粉”无数。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是因为内心对于精神雨露的渴求, 而传统文化正是精神雨露的源头活水。诗词大都比较凝练,朗朗上口。阅读诗词, 人们享受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同时也能感知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 大拓展了人们的生活视野。阅读诗词,体悟诗词作者的心境,跟他们进行心灵对 话,有助于提升人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学习像诗词作者一样去感受和思考生活。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还因为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每天八小时上班, 满负荷运转,单调乏味的生活让人感觉压抑,而读诗可以暂时疏解内心的阴郁。 “中国诗词大会”以引人入胜的形式吸引人们亲近诗词,从诗词之美中获取生活的 诗意。 生活需要诗意,但诗意并不自然而然地存在。一个人只有徜徉于诗词、发现诗意, 才能在与诗词相会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让心灵空间更饱满。生活不只是柴米 油盐,还有诗和远方
(摘编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记者李兆清) 材料二 近日,中青在线记者专访了诗词大会的主创团队。央视科教频道总监阚兆江说: 诗词是情感的抒发,节目集中展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引发了广大观众的 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也坚定了国人的文化自信。‘百人团成员最小的7岁,武 亦姝16岁,陈更20多岁,看到他们那么年轻,就觉得中华文化后继有人。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无数次被用来形容诗词大会选手的一句话。“中国诗词大 会”总导演颜芳回忆,第二季总冠军、上海复旦附中的学生武亦姝,无论是在地 方选拔还是在现场比赛中,都特别淡定。“她得冠军的那一刻,我们想把摄像机 推上去给个表情特写,结果发现没必要,她脸上特别平静。” 也许,传统诗词已经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些遥远,而诗词大会正在拉近这个距离 阚兆江透露,其实诗词大会的题库内容85%以上来自中小学课本,所以对观众而 言有一种“熟悉的陌生感” 我们不是文人雅士的沙龙,得让人看得懂,从大家熟悉的诗词名篇切入,可以 拉近和观众的距离。”阚兆江说,“每一道题不仅是题目,还是话题的开启,让诗 词和古今生活有一种联系。我们不是要做一场考试,而是想通过诗词陶冶人们的 情操,滋养人们的心灵。” 所以,诗词大会的题目都颇“接地气”。比如,把“减肥”与“楚王好细腰,宫中多 饿死ˆ联系,把“化妆ˆ与“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ˆ联系,“求田问舍, 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对应的则是“购房”—都是当下年轻人关心的话题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记者蒋肖斌) 材料三 诗词综艺火爆,最近令朋友圈和各种群话风突变,忽如一夜春风来,答题对诗、 玩“飞花令”蔚然成风。众声喧哗之下,舆论也出现了反弹,如“从诗词大会生出 学霸情结是一种不堪ˆ诗词大会说白了还是一场电视秀”等。 16岁的上海女生武亦姝获胜,成了风靡网络的古典风少女偶像,与新媒体喧嚣 传播形成对照的是,女孩淡定拒绝了媒体采访。江苏省盐城中学语文老师刘百生 告诉记者,“会背古诗的孩子成了古代才女的代名词,成了令人羡慕的别人家的 孩子'。但热潮总是令人警惕,这不代表咱们的诗词教育很成功,反而说明国民 整体古诗词修养很缺。爱好古诗词在当下还是颇为小众 在节目中,九宫格、干扰项、抢答等定输嬴的方式,也让教育界人士嗅出了“应 试ˆ味道。也有选手靠“蒙ˆ答对题目,在一些老师看来,这就是当下应试教育最 厉害的地方,以答题技巧制胜,这个节目俨然一场标准化考试。 应试思维是始终令教育界人士矛盾的纠结点。“应试思维模式导致古诗词多被 视为“语言材料”,学生们只是机械记忆与练习,记知识点多过传播文化,背离其 作为“文学”和“文化”的本质 近年来,被誉为“综艺清流”的“百家讲坛”、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等文化盛会 风靡一时,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淡漠似乎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人们追捧这些文化 盛会的原因,在于人们对中国文化中最精致的文字有一种膜拜的心理,即使如今 浸淫于网络语汇,仍心向往之。这也是现在的家长在孩子三四岁时就令其背古诗 的原因。可惜,孩子的精神生活最终仍被奥数和考级等占据,缺失了“诗和远方 借古诗词学霸爆红的契机,教育界人士期待能在全社会的努力下,改善古诗词教 育的整体氛围,以减少孩子的背书之苦,让孩子带着热爱,去惬意感受和品味古 诗词之美
(摘编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记者李兆清) 材料二 近日,中青在线记者专访了诗词大会的主创团队。央视科教频道总监阚兆江说: “诗词是情感的抒发,节目集中展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引发了广大观众的 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也坚定了国人的文化自信。‘百人团’成员最小的 7 岁,武 亦姝 16 岁,陈更 20 多岁,看到他们那么年轻,就觉得中华文化后继有人。”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无数次被用来形容诗词大会选手的一句话。“中国诗词大 会”总导演颜芳回忆,第二季总冠军、上海复旦附中的学生武亦姝,无论是在地 方选拔还是在现场比赛中,都特别淡定。“她得冠军的那一刻,我们想把摄像机 推上去给个表情特写,结果发现没必要,她脸上特别平静。” 也许,传统诗词已经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些遥远,而诗词大会正在拉近这个距离。 阚兆江透露,其实诗词大会的题库内容 85%以上来自中小学课本,所以对观众而 言有一种“熟悉的陌生感”。 “我们不是文人雅士的沙龙,得让人看得懂,从大家熟悉的诗词名篇切入,可以 拉近和观众的距离。”阚兆江说,“每一道题不仅是题目,还是话题的开启,让诗 词和古今生活有一种联系。我们不是要做一场考试,而是想通过诗词陶冶人们的 情操,滋养人们的心灵。” 所以,诗词大会的题目都颇“接地气”。比如,把“减肥”与“楚王好细腰,宫中多 饿死”联系,把“化妆”与“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联系,“求田问舍, 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对应的则是“购房”——都是当下年轻人关心的话题。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记者蒋肖斌) 材料三 诗词综艺火爆,最近令朋友圈和各种群话风突变,忽如一夜春风来,答题对诗、 玩“飞花令”蔚然成风。众声喧哗之下,舆论也出现了反弹,如“从诗词大会生出 学霸情结是一种不堪”“诗词大会说白了还是一场电视秀”等。 16 岁的上海女生武亦姝获胜,成了风靡网络的古典风少女偶像,与新媒体喧嚣 传播形成对照的是,女孩淡定拒绝了媒体采访。江苏省盐城中学语文老师刘百生 告诉记者,“会背古诗的孩子成了古代才女的代名词,成了令人羡慕的‘别人家的 孩子’。但热潮总是令人警惕,这不代表咱们的诗词教育很成功,反而说明国民 整体古诗词修养很缺。爱好古诗词在当下还是颇为小众。” 在节目中,九宫格、干扰项、抢答等定输赢的方式,也让教育界人士嗅出了“应 试”味道。也有选手靠“蒙”答对题目,在一些老师看来,这就是当下应试教育最 厉害的地方,以答题技巧制胜,这个节目俨然一场标准化考试。 “应试思维”是始终令教育界人士矛盾的纠结点。“应试思维”模式导致古诗词多被 视为“语言材料”,学生们只是机械记忆与练习,记知识点多过传播文化,背离其 作为“文学”和“文化”的本质。 近年来,被誉为“综艺清流”的“百家讲坛”、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等文化盛会 风靡一时,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淡漠似乎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人们追捧这些文化 盛会的原因,在于人们对中国文化中最精致的文字有一种膜拜的心理,即使如今 浸淫于网络语汇,仍心向往之。这也是现在的家长在孩子三四岁时就令其背古诗 的原因。可惜,孩子的精神生活最终仍被奥数和考级等占据,缺失了“诗和远方”。 借古诗词学霸爆红的契机,教育界人士期待能在全社会的努力下,改善古诗词教 育的整体氛围,以减少孩子的背书之苦,让孩子带着热爱,去惬意感受和品味古 诗词之美
当喧嚣的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有了一次次美丽的“邂逅”,中华文化基因逐渐苏 醒,这危机中的微曦,则弥足珍贵。 (摘编自《扬子晚报》,记者张楠) 4.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问题,但三则材料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前 景并不都抱以乐观的态度 B.三则材料都不注重对新闻事实的详细报道,而重在阐述对诗词综艺节目火爆 现象的看法,以引发人们的思考 C.材料一侧重阐述“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的原因,材料二从主创者的角度侧 重阐述举办“中国诗词大会”的意义和初衷。 D.材料二和材料三都选取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冠军武亦妹的例子,旨在 说明“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道理。 5.下列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中国诗词大会”爆红的现象,都充分肯定了这档综艺节 目所带来的积极的社会影响。 B.三则材料除了具有新闻客观性的特点之外,还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如三则 材料中最后一段的语言,增强了新闻的感染力。 C.对于同一综艺现象的报道,三家媒体的受众不同,报道的侧重点也不一样, 比如《中国青年报》就突出强调了青年一代与诗词的关系。 D.三则材料都谈到了“中国诗词大会”的影响,相比较而言,第一、第三则材料 的观点更能代表观众们对“中国诗词大会”的普遍看法 E.三则材料虽然来源不尽相同,有报纸,也有新闻网站,但都及时捕捉到了社 会热点,体现了新闻讲求时效性的特点 6.“中国诗词大会”这一综艺节目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请结合材料进行概括。(4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走正门 王春迪 ①老街有句俗语:夏府的地,贺府的房,海府的银子用斗量。贺家发迹早,起初, 海爷还是个小油贩子时,贺家就已经钟鸣鼎食,门阔院深,人称¨贺半街”了。然 而,家有数座金山,不敌一个败子。后来,贺府家道中落,只能靠典当度日 日,海爷路过贺府门前,看到有个不肖子孙正在卖一只骨瘦如柴的看门狗,海爷 不禁喟叹,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昔日金玉满堂的贺府,如今只剩下一个金 砖碧瓦做的空壳了。 ②贺府后来卖给了海爷。因地势高,地段好,海爷用它做了油行的门面。贺府后 院有个百步宽的天井,青砖铺就,四周景色幽静。还有几棵松柏,枝繁叶茂,傲 然挺拔。如此花园,中间竟然立着贺家的祠堂,迁也迁不走,拆又不能拆,看着 让人堵得慌。 ③起初,每逢清明,贺家的子孙还三三两两地来祭祖。后来便不再有人来了。常 有人跟海爷建议,这帮不肖子孙把老祖宗的家底都给败光了,也没脸来了,干脆 把那个祠堂拆了吧。海爷却说:“不可
当喧嚣的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有了一次次美丽的“邂逅”,中华文化基因逐渐苏 醒,这危机中的微曦,则弥足珍贵。 (摘编自《扬子晚报》,记者张楠) 4.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问题,但三则材料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前 景并不都抱以乐观的态度。 B.三则材料都不注重对新闻事实的详细报道,而重在阐述对诗词综艺节目火爆 现象的看法,以引发人们的思考。 C.材料一侧重阐述“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的原因,材料二从主创者的角度侧 重阐述举办“中国诗词大会”的意义和初衷。 D.材料二和材料三都选取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冠军武亦妹的例子,旨在 说明“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道理。 5.下列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中国诗词大会”爆红的现象,都充分肯定了这档综艺节 目所带来的积极的社会影响。 B.三则材料除了具有新闻客观性的特点之外,还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如三则 材料中最后一段的语言,增强了新闻的感染力。 C.对于同一综艺现象的报道,三家媒体的受众不同,报道的侧重点也不一样, 比如《中国青年报》就突出强调了青年一代与诗词的关系。 D.三则材料都谈到了“中国诗词大会”的影响,相比较而言,第一、第三则材料 的观点更能代表观众们对“中国诗词大会”的普遍看法。 E.三则材料虽然来源不尽相同,有报纸,也有新闻网站,但都及时捕捉到了社 会热点,体现了新闻讲求时效性的特点。 6.“中国诗词大会”这一综艺节目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请结合材料进行概括。(4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走正门 王春迪 ①老街有句俗语:夏府的地,贺府的房,海府的银子用斗量。贺家发迹早,起初, 海爷还是个小油贩子时,贺家就已经钟鸣鼎食,门阔院深,人称“贺半街”了。然 而,家有数座金山,不敌一个败子。后来,贺府家道中落,只能靠典当度日。一 日,海爷路过贺府门前,看到有个不肖子孙正在卖一只骨瘦如柴的看门狗,海爷 不禁喟叹,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昔日金玉满堂的贺府,如今只剩下一个金 砖碧瓦做的空壳了。 ②贺府后来卖给了海爷。因地势高,地段好,海爷用它做了油行的门面。贺府后 院有个百步宽的天井,青砖铺就,四周景色幽静。还有几棵松柏,枝繁叶茂,傲 然挺拔。如此花园,中间竟然立着贺家的祠堂,迁也迁不走,拆又不能拆,看着 让人堵得慌。 ③起初,每逢清明,贺家的子孙还三三两两地来祭祖。后来便不再有人来了。常 有人跟海爷建议,这帮不肖子孙把老祖宗的家底都给败光了,也没脸来了,干脆 把那个祠堂拆了吧。海爷却说:“不可
④后院鸽子多,鸽子屎常落得到处都是,海爷吩咐下人,隔些日子把贺家的祠堂 打扫干净。到了清明,贺家没人来,海爷还让人烧香点烛,更新一些被老鼠啃坏 的牌位。 ⑤转眼几十个春秋,海爷已白发苍苍。一日,日过三竿,一阵锣鼓开道,老街的 百姓跟水一样涌过去,随即,又像拍在岩石上一样分在两边。海爷隐约看到, 个八人抬的轿子在人群中似水浪般起伏。鸣锣十一响!这排场,唯京官才有!海 爷微微闭着眼,低着头,垂着手,腰杆子挺直地跪在地上。身后的家人,有的窃 窃私语,有的自言自语,求佛保佑,有的甚至浑身发抖,跪在地上半边身子都斜 了 ⑥不一会儿,轿子停在了海爷府前,下来一个官人,下了轿,经过海爷时,像经 过一个脚底下的石子儿,啥也没说,径直走进海爷的油行。身后,知府、知县以 及各级官员都低着头鱼贯而入。街坊们瞧这架势,心想,生意人恩怨多,海爷得 罪人了 ⑦海爷的几个儿子,嘴止不住地叨叨着怎么办,怎么办呀。海爷静静地回过头, 眼神一扫,大伙不敢言语了,同时腰杆子也挺了起来。 ⑧一阵嘈杂的脚步声传来,官人从油行里走了出来,到海爷跟前将海爷扶了起来 海爷觉得此人两手温软有力,微微抬头,见他天庭饱满,地阁方圆,髯须飘逸, 两肩圆厚,一副贵人之相。再看那官服,绣的是孔雀,顶戴蓝宝石花翎。未等海 爷说话,官人便说,本官乃贺家后人,一别数十年,如今故地重游,旧迹难辨, 唯有当年祠堂,托您照料,仿如昨日。本官不胜感激,刚才失礼,颇有得罪。说 着,官人要弯腰拜谢,被海爷一把托住。海爷气定神闲地微微一笑,道,举手之 劳,荣幸之至。随后,两人有说有笑,一同走进了昔日的贺府。 ⑨当日,老街的每一个角落都在谈论着这件事,大伙都觉得,多亏海爷当初的仁 义。倘若当初海爷一冲动把祠堂给拆了,保不准今儿个会出什么事情。 ⑩一日,海爷闲来无事,把几个儿子儿媳妇叫到跟前喝茶,海爷若无其事地问他 们,知道当初为啥我没拆贺家的祠堂吗?小儿媳鬼精,抢嘴说,是老爷您仁义。 ?海爷笑笑,抿了一口茶,起身,眼睛望着窗外,好似看到了几十年前的情景 海爷说,贺家人搬走后的头几年,贺家还有不少后人来祭祖,其他人来的时候, 都跟老鼠似的钻进钻出,拜祭时,有的说说笑笑,有的哭得撕心裂肺,进进出出, 都走侧门,怕遇到熟人。 ?唯有一年轻女人,一手拎着篮子,一手领着一个孩子,清早最先来。娘儿俩大 大方方地从正门进来,进来后,先将祠堂里里外外擦洗一遍,然后从篮子里拿出 个干净的蒲团,让孩子端端正正地跪拜。拜祭完,整理好衣裳,再昂首阔步地 走出去。娘儿俩穿的都是粗布衣服,有的地方还带着点补丁,却十分干净。这样 的穿着,从富丽堂皇的大门进出,难免会被众人指点议论,但那娘儿俩,始终抬 头挺胸,遇到认识的街坊,还让孩子有礼有节地问好 ?海爷说,贺家有这样的娘儿俩,谁还敢拆他家的祠堂?这么些年了,也不知道 那天那个官人,是不是当年那个孩子? ?小儿媳没弄懂,嘀咕道,不就是没走侧门走正门吗?这有啥啊? ?海爷听罢,长叹一声,背着手,回屋去了。(原文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以老街上的“夏府的地,贺府的房,海府的银子用斗量”这一俗语开 篇,为下文写贺、海两府的遭际埋下伏笔
④后院鸽子多,鸽子屎常落得到处都是,海爷吩咐下人,隔些日子把贺家的祠堂 打扫干净。到了清明,贺家没人来,海爷还让人烧香点烛,更新一些被老鼠啃坏 的牌位。 ⑤转眼几十个春秋,海爷已白发苍苍。一日,日过三竿,一阵锣鼓开道,老街的 百姓跟水一样涌过去,随即,又像拍在岩石上一样分在两边。海爷隐约看到,一 个八人抬的轿子在人群中似水浪般起伏。鸣锣十一响!这排场,唯京官才有!海 爷微微闭着眼,低着头,垂着手,腰杆子挺直地跪在地上。身后的家人,有的窃 窃私语,有的自言自语,求佛保佑,有的甚至浑身发抖,跪在地上半边身子都斜 了。 ⑥不一会儿,轿子停在了海爷府前,下来一个官人,下了轿,经过海爷时,像经 过一个脚底下的石子儿,啥也没说,径直走进海爷的油行。身后,知府、知县以 及各级官员都低着头鱼贯而入。街坊们瞧这架势,心想,生意人恩怨多,海爷得 罪人了。 ⑦海爷的几个儿子,嘴止不住地叨叨着怎么办,怎么办呀。海爷静静地回过头, 眼神一扫,大伙不敢言语了,同时腰杆子也挺了起来。 ⑧一阵嘈杂的脚步声传来,官人从油行里走了出来,到海爷跟前将海爷扶了起来。 海爷觉得此人两手温软有力,微微抬头,见他天庭饱满,地阁方圆,髯须飘逸, 两肩圆厚,一副贵人之相。再看那官服,绣的是孔雀,顶戴蓝宝石花翎。未等海 爷说话,官人便说,本官乃贺家后人,一别数十年,如今故地重游,旧迹难辨, 唯有当年祠堂,托您照料,仿如昨日。本官不胜感激,刚才失礼,颇有得罪。说 着,官人要弯腰拜谢,被海爷一把托住。海爷气定神闲地微微一笑,道,举手之 劳,荣幸之至。随后,两人有说有笑,一同走进了昔日的贺府。 ⑨当日,老街的每一个角落都在谈论着这件事,大伙都觉得,多亏海爷当初的仁 义。倘若当初海爷一冲动把祠堂给拆了,保不准今儿个会出什么事情。 ⑩一日,海爷闲来无事,把几个儿子儿媳妇叫到跟前喝茶,海爷若无其事地问他 们,知道当初为啥我没拆贺家的祠堂吗?小儿媳鬼精,抢嘴说,是老爷您仁义。 ?海爷笑笑,抿了一口茶,起身,眼睛望着窗外,好似看到了几十年前的情景。 海爷说,贺家人搬走后的头几年,贺家还有不少后人来祭祖,其他人来的时候, 都跟老鼠似的钻进钻出,拜祭时,有的说说笑笑,有的哭得撕心裂肺,进进出出, 都走侧门,怕遇到熟人。 ?唯有一年轻女人,一手拎着篮子,一手领着一个孩子,清早最先来。娘儿俩大 大方方地从正门进来,进来后,先将祠堂里里外外擦洗一遍,然后从篮子里拿出 一个干净的蒲团,让孩子端端正正地跪拜。拜祭完,整理好衣裳,再昂首阔步地 走出去。娘儿俩穿的都是粗布衣服,有的地方还带着点补丁,却十分干净。这样 的穿着,从富丽堂皇的大门进出,难免会被众人指点议论,但那娘儿俩,始终抬 头挺胸,遇到认识的街坊,还让孩子有礼有节地问好。 ?海爷说,贺家有这样的娘儿俩,谁还敢拆他家的祠堂?这么些年了,也不知道 那天那个官人,是不是当年那个孩子? ?小儿媳没弄懂,嘀咕道,不就是没走侧门走正门吗?这有啥啊? ?海爷听罢,长叹一声,背着手,回屋去了。(原文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开头以老街上的“夏府的地,贺府的房,海府的银子用斗量”这一俗语开 篇,为下文写贺、海两府的遭际埋下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