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龙东南四校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西方古代艺术的尚光性 易晓浪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如果说中国人在远古的鱼纹盆中便开始体现出对水的尊重,那么旧石器时代西班 牙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中那“受伤的野牛”就能够让我们看到远古的西方人对 光的敏感。尽管我们还不敢肯定地说那就是原始人对光影的描绘,但从黑、褐 赭、白的色彩有序递进变化中,我们分明已经看到了光的明暗显现,有如浅浮雕 的拓片那样的立体空间感。也许这只是原始人在黑暗的穴居环境中对明暗的偶然 一次描绘,以至于我们还无法断定原始绘画对光的表现有无意识。 然而,后来成就于地中海爱琴文化时期的米诺斯“迷宫”装饰壁画,其鲜明轻快 的色彩,充满生气,完全是阳光沐浴下的情景。不仅如此,当时的克里特人已经 懂得运用矿物质掺和树胶的颜料营造画面本体的气质,这种气质又在阳光的照耀 下挥发到空气中,弥漫了整个克诺索斯宫。自然的光芒己经成了画面散发出生命 所赖以呼吸的空气。古老的克里特人把光和画融化成了一个整体,这种艺术感染 力至今依然令我们叹服。其光彩绚烂的大自然主题,自在优雅的开放风格,与同 时期中国商代艺术繁丽、深沉、奇诡的艺术风格有着天壤之别 古希腊艺术家关心的是如何才能塑造出彰显事物本质的典型形象。古希腊艺术 (尤其是雕塑)本身所散射出来的耀眼光辉,似乎让那些来自画外空间而作用于 绘画的光线显得暗淡失色。又由于古希腊画作遗存的缺乏,仅从当时的瓶画风格 来看,希腊绘画已经没有了从前的鲜艳光彩。如果说他们依然有光的话,那就是 逆光(黑绘式)与顺光(红绘式)的剪影,再加上衣纹与边饰图案所带来的光斑 闪动感。 从文艺复兴开始,画家们开始打破一些禁忌,特别是开始对外光进行大胆的描绘, 并且很注重明暗光线的对比,背景多作昏暗的、隐约的处理。古典时期的绘画对 暗部光线的把握能力超过了对亮部的把握,并不是说古典时期画家的亮部画得不 好,这里指的是他们对亮部的处理是比较克制的,但由于对光的注重,这些画家 们都可以把暗部光线画得非常有氛围,以至于很多画面都弥漫在神秘莫测的氛围 中 到了17世纪,伦勃朗把卡拉瓦乔的“黑影强光”发展到了更高的境界,画面光 线奇妙莫测,并且用厚涂法描绘亮部光线,被称为“紫金色的黑暗”,使色彩更 温暖更光亮。另外,专注风景绘画的荷兰画派和英国风景画派等画派中的许多著 名的画家都引领了外光描绘的风气,给西方绘画注入了更多的光的因素。在外光 的影响下,画面逐渐明朗起来,也使许多西方画家对光有了更宽泛的理解。由于 西方绘画的造型特点,光就成为其重要的造型手段,又加之其对真实场景再现的 需求,光在西方绘画中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存在 (选自《美术界》,有删改) 1、下列各项中,关于“西方古代艺术的尚光性”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人对光的敏感在旧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中 的“受伤的野牛”便有可能体现了原始人对光影的描绘 B.克里特人注重营造画面本体的气质,这种气质又在阳光的照耀下挥发到空气 中,自然的光芒已经成了画面发出的生命赖以呼吸的空气
黑龙江省龙东南四校 2014-2015 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一、 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西方古代艺术的尚光性 易晓浪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如果说中国人在远古的鱼纹盆中便开始体现出对水的尊重,那么旧石器时代西班 牙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中那“受伤的野牛”就能够让我们看到远古的西方人对 光的敏感。尽管我们还不敢肯定地说那就是原始人对光影的描绘,但从黑、褐、 赭、白的色彩有序递进变化中,我们分明已经看到了光的明暗显现,有如浅浮雕 的拓片那样的立体空间感。也许这只是原始人在黑暗的穴居环境中对明暗的偶然 一次描绘,以至于我们还无法断定原始绘画对光的表现有无意识。 然而,后来成就于地中海爱琴文化时期的米诺斯“迷宫”装饰壁画,其鲜明轻快 的色彩,充满生气,完全是阳光沐浴下的情景。不仅如此,当时的克里特人已经 懂得运用矿物质掺和树胶的颜料营造画面本体的气质,这种气质又在阳光的照耀 下挥发到空气中,弥漫了整个克诺索斯宫。自然的光芒已经成了画面散发出生命 所赖以呼吸的空气。古老的克里特人把光和画融化成了一个整体,这种艺术感染 力至今依然令我们叹服。其光彩绚烂的大自然主题,自在优雅的开放风格,与同 时期中国商代艺术繁丽、深沉、奇诡的艺术风格有着天壤之别。 古希腊艺术家关心的是如何才能塑造出彰显事物本质的典型形象。古希腊艺术 (尤其是雕塑)本身所散射出来的耀眼光辉,似乎让那些来自画外空间而作用于 绘画的光线显得暗淡失色。又由于古希腊画作遗存的缺乏,仅从当时的瓶画风格 来看,希腊绘画已经没有了从前的鲜艳光彩。如果说他们依然有光的话,那就是 逆光(黑绘式)与顺光(红绘式)的剪影,再加上衣纹与边饰图案所带来的光斑 闪动感。 从文艺复兴开始,画家们开始打破一些禁忌,特别是开始对外光进行大胆的描绘, 并且很注重明暗光线的对比,背景多作昏暗的、隐约的处理。古典时期的绘画对 暗部光线的把握能力超过了对亮部的把握,并不是说古典时期画家的亮部画得不 好,这里指的是他们对亮部的处理是比较克制的,但由于对光的注重,这些画家 们都可以把暗部光线画得非常有氛围,以至于很多画面都弥漫在神秘莫测的氛围 中。 到了 17 世纪,伦勃朗把卡拉瓦乔的“黑影强光”发展到了更高的境界,画面光 线奇妙莫测,并且用厚涂法描绘亮部光线,被称为“紫金色的黑暗”,使色彩更 温暖更光亮。另外,专注风景绘画的荷兰画派和英国风景画派等画派中的许多著 名的画家都引领了外光描绘的风气,给西方绘画注入了更多的光的因素。在外光 的影响下,画面逐渐明朗起来,也使许多西方画家对光有了更宽泛的理解。由于 西方绘画的造型特点,光就成为其重要的造型手段,又加之其对真实场景再现的 需求,光在西方绘画中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存在。 (选自《美术界》,有删改) 1、下列各项中,关于“西方古代艺术的尚光性”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方人对光的敏感在旧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中 的“受伤的野牛”便有可能体现了原始人对光影的描绘。 B.克里特人注重营造画面本体的气质,这种气质又在阳光的照耀下挥发到空气 中,自然的光芒已经成了画面发出的生命赖以呼吸的空气
C.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开始对外光进行大胆的描绘,对暗部光线的把握能力超 过了对亮部的把握,使画面弥漫在神秘莫测的氛围中。 D.伦勃朗发展了卡拉瓦乔的“黑影强光”,画面光线奇妙莫测,并且用厚涂法 描绘出更光亮的色彩,这被称为“紫金色的黑暗”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表明西方人在原始社会便对光影有了一定的理解, 而米诺斯“迷宫”壁画则表现出克里特人的画作让人叹服的艺术感染力。 B.古希腊艺术家的绘画失去了从前的鲜艳光彩,而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当时 对逆光(黑绘式)与顺光(红绘式)的剪影的运用 C.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们与古典时期的艺术家们在处理明暗光线时的手法,进 步突出了古代西方人在绘画中对光的重视 D.17世纪,西方艺术家给绘画注入了更多光的因素,他们在绘画时以光为重要 的造型手段,并追求真实场景的再现,使光成为绘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存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绘画方面,东西方有着一定的差异性:在中国,从远古时便开始体现出对 水的尊重;而在西方,从原始社会变产生了对光的敏感。 B.古希腊艺术家在塑造典型形象时注重彰显事物本质,从而使画作散发出耀眼 光辉,这种做法让那些来自画外空间而作用于绘画的光线暗淡失色。 C.古典时期的绘画中,艺术家们虽然对亮部的处理比较克制,但也能将亮部画 得不错,其描绘方式,打破了当时的一些禁忌。 D.17世纪,专注于风景绘画的荷兰画派和英国风景画派中的许多著名的画家对 光有了更宽泛的理解,从而使画面逐渐明朗起来。 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穰侯魏冉者,秦昭王母宣太后弟也,姓魏氏,名冉。武王卒,无子,立其弟为昭 王。诸弟争立,唯魏冉力为能立昭王。昭王即位,以冉为将军,卫咸阳。诛季君 之乱①,而逐武王后出之魏,昭王诸兄弟不善者皆灭之,威振秦国。昭王少,宣 太后自治,任魏冉为政。 昭王七年樗里子死而使汘阳君质于齐赵人楼缓来相秦赵不利乃使仇液之秦请以 魏冉为秦相。仇液将行,其客宋公谓液曰:“秦不听公,楼缓必怨公。公不若谓 楼缓曰‘请为公毋急秦’。秦王见赵请相魏冉之不急,且不听公。公言而事不成, 以德楼子;事成,魏冉故德公矣。”于是仇液从之。而秦果免楼缓而魏冉相秦。 欲诛吕礼,礼出奔齐。昭王十四年,魏冉举白起,使代向寿②将而攻韩、魏,败 之伊阙,斩首二十四万,虏魏将公孙喜。明年,又取楚之宛、叶。魏冉谢病免相 以客卿寿烛为相。其明年,烛免,复相冉,乃封魏冉于穰,复益封陶,号曰穰侯 穰侯封四岁,为秦将攻魏。魏献河东方四百里。拔魏之河内,取城大小六十余 昭王十九年,秦西称帝,齐东称帝。月余,吕礼来,而齐、秦各复归帝为王。魏 冉复相秦,六岁而免。免二岁,复相秦。四岁,而使白起拔楚之郢,秦置南郡 乃封白起为武安君。白起者,穰侯之所任举也,相善。于是穰侯之富,富于王室。 昭王三十六年,相国穰侯言客卿灶,欲伐齐取刚、寿,以广其陶邑。于是魏 人范睢自谓张禄先生,讥穰侯之伐齐,乃越三晋以攻齐也,以此时奷说秦昭王。 昭王于是用范睢。范睢言宣太后专制,穰侯擅权于诸侯,泾阳君、髙陵君之属太
C.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开始对外光进行大胆的描绘,对暗部光线的把握能力超 过了对亮部的把握,使画面弥漫在神秘莫测的氛围中。 D.伦勃朗发展了卡拉瓦乔的“黑影强光”,画面光线奇妙莫测,并且用厚涂法 描绘出更光亮的色彩,这被称为“紫金色的黑暗”。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表明西方人在原始社会便对光影有了一定的理解, 而米诺斯“迷宫”壁画则表现出克里特人的画作让人叹服的艺术感染力。 B.古希腊艺术家的绘画失去了从前的鲜艳光彩,而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当时 对逆光(黑绘式)与顺光(红绘式)的剪影的运用。 C.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们与古典时期的艺术家们在处理明暗光线时的手法,进 一步突出了古代西方人在绘画中对光的重视。 D.17 世纪,西方艺术家给绘画注入了更多光的因素,他们在绘画时以光为重要 的造型手段,并追求真实场景的再现,使光成为绘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存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绘画方面,东西方有着一定的差异性:在中国,从远古时便开始体现出对 水的尊重;而在西方,从原始社会变产生了对光的敏感。 B.古希腊艺术家在塑造典型形象时注重彰显事物本质,从而使画作散发出耀眼 光辉,这种做法让那些来自画外空间而作用于绘画的光线暗淡失色。 C.古典时期的绘画中,艺术家们虽然对亮部的处理比较克制,但也能将亮部画 得不错,其描绘方式,打破了当时的一些禁忌。 D.17 世纪,专注于风景绘画的荷兰画派和英国风景画派中的许多著名的画家对 光有了更宽泛的理解,从而使画面逐渐明朗起来。 二、古代诗文阅读(38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穰侯魏冉者,秦昭王母宣太后弟也,姓魏氏,名冉。武王卒,无子,立其弟为昭 王。诸弟争立,唯魏冉力为能立昭王。昭王即位,以冉为将军,卫咸阳。诛季君 之乱①,而逐武王后出之魏,昭王诸兄弟不善者皆灭之,威振秦国。昭王少,宣 太后自治,任魏冉为政。 昭王七年樗里子死而使泾阳君质于齐赵人楼缓来相秦赵不利乃使仇液之秦请以 魏冉为秦相。仇液将行,其客宋公谓液曰:“秦不听公,楼缓必怨公。公不若谓 楼缓曰‘请为公毋急秦’。秦王见赵请相魏冉之不急,且不听公。公言而事不成, 以德楼子;事成,魏冉故德公矣。”于是仇液从之。而秦果免楼缓而魏冉相秦。 欲诛吕礼,礼出奔齐。昭王十四年,魏冉举白起,使代向寿②将而攻韩、魏,败 之伊阙,斩首二十四万,虏魏将公孙喜。明年,又取楚之宛、叶。魏冉谢病免相, 以客卿寿烛为相。其明年,烛免,复相冉,乃封魏冉于穰,复益封陶,号曰穰侯。 穰侯封四岁,为秦将攻魏。魏献河东方四百里。拔魏之河内,取城大小六十余。 昭王十九年,秦西称帝,齐东称帝。月余,吕礼来,而齐、秦各复归帝为王。魏 冉复相秦,六岁而免。免二岁,复相秦。四岁,而使白起拔楚之郢,秦置南郡。 乃封白起为武安君。白起者,穰侯之所任举也,相善。于是穰侯之富,富于王室。 昭王三十六年,相国穰侯言客卿灶,欲伐齐取刚、寿,以广其陶邑。于是魏 人范睢自谓张禄先生,讥穰侯之伐齐,乃越三晋以攻齐也,以此时奸说秦昭王。 昭王于是用范睢。范睢言宣太后专制,穰侯擅权于诸侯,泾阳君、高陵君之属太
侈,富于王室。于是秦昭王悟,乃免相国,令泾阳之属皆出关,就封邑。穰侯出 关,辎车千乘有余。穰侯卒于陶,而因葬焉。秦复收陶为郡。 太史公曰:穰侯,昭王亲舅也。而秦所以东益地,弱诸侯,尝称帝于天下,天下 皆西乡稽首者,穰侯之功也。及其贵极富溢,一夫开说,身折势夺而以忧死,况 于羁旅之臣乎! (选自《史记·穰侯列传》) 注:①季君之乱:指秦昭王二年(前305),公子壮与大臣、公子等谋反。季君, 即公子壮,在争夺君位中为大臣及武王后等拥立,称号为“季君”。②向寿:时 为秦将,亲韩。③芒卯:魏将。④三晋:指赵、韩、魏三国 4、对下列句子中加粗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诛季君之乱诛:杀死 B.事成,魏冉故德公矣德:感激 C.乃封魏冉于穰,复益封陶益:增加 D.以此时奸说秦昭王奸:通“千”,请求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昭王七年/樗里子死而使泾阳君/质于齐/赵人楼缓来相秦/赵不利/乃使仇液之 秦/请以魏冉为秦相 B.昭王七年/樗里子死/而使泾阳君质于齐/赵人楼缓来相/秦赵不利/乃使仇液之 /秦请以魏冉为秦相 C.昭王七年/樗里子死/而使泾阳君质于齐/赵人楼缓来相秦/赵不利/乃使仇液之 秦/请以魏冉为秦相 D.昭王七年/樗里子死而使泾阳君质于齐/赵人楼缓来相秦/赵不利/乃使仇液之/ 秦请以魏冉为秦相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穰侯,是秦宣太后之弟,武王死后,他的弟弟们争相继承王位,只有魏冉有 能力拥立昭王。魏冉把对昭王的图谋不轨的兄弟全部诛灭,声威震动秦国 B.昭王十四年,名将白起,连续东伐,攻城略地,战绩卓著。第二年又攻取了 楚国的土地。这一年魏冉托病辞去丞相职务,由寿烛接任丞相。 C.秦昭王三十六年,穰侯攻打齐国,夺取刚、寿两城,进一步扩大了自己在陶 邑的封地,但却被魏国人范雎趁机诋毁,穰侯的丞相职位被免 D.因为范睢向昭王阐明穰侯“擅权于诸侯”“富于王室”,秦昭王幡然醒悟, 就免掉穰侯的相国职务,责令泾阳君等人一律迁出国都,到自己的封地去。 7、把文言文中画橫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乃封白起为武安君。白起者,穰侯之所任举也,相善。(5分) 译文 (2)穰侯擅权于诸侯,泾阳君、高陵君之属太侈,富于王室。(5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遇旧友 吴伟业 已过才追问,相看是故人。乱离①何处见,消息苦难真。 拭眼惊魂定,衔杯笑语频。移家就吾住,白首两遗民。 【注】①乱离:指明,清之际的战乱
侈,富于王室。于是秦昭王悟,乃免相国,令泾阳之属皆出关,就封邑。穰侯出 关,辎车千乘有余。穰侯卒于陶,而因葬焉。秦复收陶为郡。 太史公曰:穰侯,昭王亲舅也。而秦所以东益地,弱诸侯,尝称帝于天下,天下 皆西乡稽首者,穰侯之功也。及其贵极富溢,一夫开说,身折势夺而以忧死,况 于羁旅之臣乎! (选自《史记·穰侯列传》) 注:①季君之乱:指秦昭王二年(前 305),公子壮与大臣、公子等谋反。季君, 即公子壮,在争夺君位中为大臣及武王后等拥立,称号为“季君”。②向寿:时 为秦将,亲韩。③芒卯:魏将。④三晋:指赵、韩、魏三国。 4、对下列句子中加粗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诛季君之乱 诛:杀死 B.事成,魏冉故德公矣 德:感激 C.乃封魏冉于穰,复益封陶 益:增加 D.以此时奸说秦昭王 奸:通“干”,请求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昭王七年/樗里子死而使泾阳君/质于齐/赵人楼缓来相秦/赵不利/乃使仇液之 秦/请以魏冉为秦相 B.昭王七年/樗里子死/而使泾阳君质于齐/赵人楼缓来相/秦赵不利/乃使仇液之 /秦请以魏冉为秦相 C.昭王七年/樗里子死/而使泾阳君质于齐/赵人楼缓来相秦/赵不利/乃使仇液之 秦/请以魏冉为秦相 D.昭王七年/樗里子死而使泾阳君质于齐/赵人楼缓来相秦/赵不利/乃使仇液之/ 秦请以魏冉为秦相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穰侯,是秦宣太后之弟,武王死后,他的弟弟们争相继承王位,只有魏冉有 能力拥立昭王。魏冉把对昭王的图谋不轨的兄弟全部诛灭,声威震动秦国。 B.昭王十四年,名将白起,连续东伐,攻城略地,战绩卓著。第二年又攻取了 楚国的土地。这一年魏冉托病辞去丞相职务,由寿烛接任丞相。 C.秦昭王三十六年,穰侯攻打齐国,夺取刚、寿两城,进一步扩大了自己在陶 邑的封地,但却被魏国人范雎趁机诋毁,穰侯的丞相职位被免。 D.因为范睢向昭王阐明穰侯“擅权于诸侯”“富于王室”,秦昭王幡然醒悟, 就免掉穰侯的相国职务,责令泾阳君等人一律迁出国都,到自己的封地去。 7、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乃封白起为武安君。白起者,穰侯之所任举也,相善。 (5 分) 译文: (2)穰侯擅权于诸侯,泾阳君、高陵君之属太侈,富于王室。 (5 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8~9 题。 遇旧友 吴伟业 已过才追问,相看是故人。乱离① 何处见,消息苦难真。 拭眼惊魂定,衔杯笑语频。移家就吾住,白首两遗民。 【注】 ①乱离:指明,清之际的战乱
8、“已过才追问”一句中的“已”“才”两字似不着力,实则耐人寻味。请简 要说明。(5分) 答9答 本诗表现了旧友重逢的复杂感情,请对此作简要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8分) (1)白居易《琵琶行》的主旨句是“ (2)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用“,”两句思接千古,追忆 英雄孙权,表达对英雄人物及其功业的仰慕。 (3)《诗经·氓》一开头从两人定情写起,“氓之蚩蚩,抱布贸丝,_,”, 口气活泼俏皮,见出女主人公率真直爽的个性 (4)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 两句以孩子梦中蹬破被里的描写 来表现当时诗人一家生活条件的艰苦。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老人与鸟儿 贾平凹 这个山城,在两年前的一场洪水里被淹了,三天后水一退,一条南大街便再不存 在。这使山城的老年人好不伤心,以为是什么灭绝的先兆,有的救从此害了要命 的恐慌病。 但是,南大街很快又重建起来,已经撑起了髙高的两排大楼,而且继续在延长 街道,远远的地方吊塔就衬在天空,隐隐约约的马达声一仄耳就听见了。 新楼前都栽了白杨,一到春天就猛地往上抽枝。夜里,愈显得分明,白亮亮的 像冲天射出的光柱。鸟儿都飞来了,在树上跳来跳去地鸣叫,最高的那棵白杨梢 上,就有了一个窠。从此,一只鸟儿欢乐了一棵树,一棵树又精神了整个大楼。 老人躺在树梢上的那个窗口内的床上。长年那么躺着,窗子就一直开着:一抬头, 就看见远处的吊塔,心里便想起往日南大街的平房,免不了咒骂一通洪水。 老人在洪水后得了恐慌病,住在楼上后不久就瘫了。他睡在床上,看不到地面, 也看不到更高的天,窗口给他固定了一个四方空白。他就唠叨楼房如何不好:高 处不耐寒,也不耐热。儿女们却不同意,他们庆幸这场洪水,终于有了漂亮的楼 房居住。他们在玻璃窗上挂上手织的纱帘,在阳台上栽美丽的花朵,阳光从门里 进来可以暖烘烘地照着他们的身子,皮鞋在水泥板地面上走着,笃笃笃地响,浑 身就有了十二分的精神。 “别轻狂,那场水是先兆,还会有大水呢。”老人说。 “不怕的!水还能淹上这么高吗?” “我要死了。”他总要这么说 “爸爸!”儿女听见了,赶忙把他制止住。 “是这场洪水逼死了我啊!” 有一天,他突然听到一种叫声,一种很好听的叫声。什么在叫,在什么地方叫? 他从窗口看不到。 这叫声天天被老人听到,他感到越发恐慌,一天天消瘦下去,眼眶已经陷得很可 怕了 叫声又起了,瞿儿瞿儿的。 “那是什么在叫?
8、“已过才追问”一句中的“已”“才”两字似不着力,实则耐人寻味。请简 要说明。(5 分) 答: 9、 本诗表现了旧友重逢的复杂感情,请对此作简要赏析。 (6 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8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8 分) (1)白居易《琵琶行》的主旨句是“ , !” (2)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用“ , ”两句思接千古,追忆 英雄孙权,表达对英雄人物及其功业的仰慕。 (3)《诗经·氓》一开头从两人定情写起,“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 ”, 口气活泼俏皮,见出女主人公率真直爽的个性。 (4)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 , ”两句以孩子梦中蹬破被里的描写 来表现当时诗人一家生活条件的艰苦。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老人与鸟儿 贾平凹 这个山城,在两年前的一场洪水里被淹了,三天后水一退,一条南大街便再不存 在。这使山城的老年人好不伤心,以为是什么灭绝的先兆,有的救从此害了要命 的恐慌病。 但是,南大街很快又重建起来,已经撑起了高高的 两排大楼,而且继续在延长 街道,远远的地方吊塔就衬在天空,隐隐约约的马达声一仄耳就听见了。 新楼前都栽了白杨,一到春天就猛地往上抽枝。夜里,愈显得分明,白亮亮的, 像冲天射出的光柱。鸟儿都飞来了,在树上跳来跳去地鸣叫,最高的那棵白杨梢 上,就有了一个窠。从此,一只鸟儿欢乐了一棵树,一棵树又精神了整个大楼。 老人躺在树梢上的那个窗口内的床上。长年那么躺着,窗子就一直开着;一抬头, 就看见远处的吊塔,心里便想起往日南大街的平房,免不了咒骂一通洪水。 老人在洪水后得了恐慌病,住在楼上后不久就瘫了。他睡在床上,看不到地面, 也看不到更高的天,窗口给他固定了一个四方空白。他就唠叨楼房如何不好:高 处不耐寒,也不耐热。儿女们却不同意,他们庆幸这场洪水,终于有了漂亮的楼 房居住。他们在玻璃窗上挂上手织的纱帘,在阳台上栽美丽的花朵,阳光从门里 进来可以暖烘烘地照着他们的身子,皮鞋在水泥板地面上走着,笃笃笃地响,浑 身就有了十二分的精神。 “别轻狂,那场水是先兆,还会有大水呢。”老人说。 “不怕的!水还能淹上这么高吗?” “我要死了。”他总要这么说。 “爸爸!”儿女听见了,赶忙把他制止住。 “是这场洪水逼死了我啊!” 有一天,他突然听到一种叫声,一种很好听的叫声。什么在叫,在什么地方叫? 他从窗口看不到。 这叫声天天被老人听到,他感到越发恐慌,一天天消瘦下去,眼眶已经陷得很可 怕了。 叫声又起了,瞿儿瞿儿的。 “那是什么在叫?
儿女们趴在窗口,就在离窗口下三米远的地方,那棵白杨树梢下的鸟窠里,一只 红嘴鸟儿一边理着羽毛,一边快活地叫 “是鸟儿。” “我要鸟儿。” 要鸟儿? 儿女们面面相觑,不知道该怎么办。 “我要鸟儿。”老人说。 儿女们为了满足老人,只好下楼去捉那鸟儿。但杨树梢太细,不能爬上去。他们 给老人买了一台收音机。 “我要鸟儿。”老人很固执 有一天,鸟儿突然飞到窗台上,老人看见了,大声叫着,但儿女们都上班去了, 鸟儿在那里叫了几声,飞走了 老人把这事说给了儿女听,儿女们就在窗台上放上一把谷子,安了小箩筐,诱着 鸟儿来吃。那鸟儿后来果然就来了,儿女们一拉撑杄儿,鸟儿被罩在箩筐里。 他们做了一个精巧的笼子,把鸟儿放进去,挂在来老的床边。 那个窗子从此就关上了。老人再不愿意看见那高高的塔,终日和鸟儿做伴,给鸟 儿吃很好的谷子,喝清净的凉水,咒骂着洪水给鸟儿听。鸟儿在笼子里一刻不能 安分,使劲地飞动,鸣叫。老人却髙兴了,儿女们回来便给他们讲了好多他童年 的故事。 一天夜里,风雨大作,老人的恐慌病又犯了,彻夜不敢合眼,以为大的灾难又来 了。天明起来,一切又平静了,什么都不曾损失,只是那个杨树梢上的鸟窠,好 久没有去编织,掉在地上无声地散了。 老人的病好些了,还是躺在床上,不住地用枝儿拨弄笼中的鸟儿。 叫呀,叫呀!” 鸟儿已经叫得嘶哑了,还在叫着。儿女们却庆幸这只鸟儿给老人带来了欢乐。 (选自《世界华文微型小说大成》)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开头写两年前山城发洪水淹没南大街,有人从此得了恐慌病,交代故事的 背景,为全篇定下悲剧的基调,引发读者追踪故事情节。 B.老人躺在床上想起往日南大街的平房,咒骂洪水,唠叨楼房不好,认为以后还 会有大水,觉得自己要死了……这些都是恐慌病的表现 C.“我要鸟儿”,老人三次重复这句话,那句式和语气,不像是老人倒像小朋友。 作者通过白描手法十分形象地写出了老人病态的心理。 D.老人得到鸟后,“给鸟儿吃很好的谷子,喝清净的凉水”,看似爱鸟,实是害 鸟;鸟儿在笼子里的飞动和鸣叫,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抗议。 E.这篇小说耐人寻味,结尾部分写到一天夜里风雨大作,老人犯病,而天明后 切又平静了,充满强烈的暗示性,引入深思,催人警醒 (2)请结合全文,分析第三自然段环境描写的作用。(6) (3)结合全文,概括老人的形象特点。(6分) 答 (4)这篇小说在平静的叙述中蕴涵了丰富的意蕴,带给读者多方面的启示。请 结合文本,联系实际加以探究。(8分) 答
儿女们趴在窗口,就在离窗口下三米远的地方,那棵白杨树梢下的鸟窠里,一只 红嘴鸟儿一边理着羽毛,一边快活地叫。 “是鸟儿。” “我要鸟儿。” “要鸟儿?” 儿女们面面相觑,不知道该怎么办。 “我要鸟儿。”老人说。 儿女们为了满足老人,只好下楼去捉那鸟儿。但杨树梢太细,不能爬上去。他们 给老人买了一台收音机。 “我要鸟儿。”老人很固执。 有一天,鸟儿突然飞到窗台上,老人看见了,大声叫着,但儿女们都上班去了, 鸟儿在那里叫了几声,飞走了。 老人把这事说给了儿女听,儿女们就在窗台上放上一把谷子,安了小箩筐,诱着 鸟儿来吃。那鸟儿后来果然就来了,儿女们一拉撑杆儿,鸟儿被罩在箩筐里。 他们做了一个精巧的笼子,把鸟儿放进去,挂在来老的床边。 那个窗子从此就关上了。老人再不愿意看见那高高的塔,终日和鸟儿做伴,给鸟 儿吃很好的谷子,喝清净的凉水,咒骂着洪水给鸟儿听。鸟儿在笼子里一刻不能 安分,使劲地飞动,鸣叫。老人却高兴了,儿女们回来便给他们讲了好多他童年 的故事。 一天夜里,风雨大作,老人的恐慌病又犯了,彻夜不敢合眼,以为大的灾难又来 了。天明起来,一切又平静了,什么都不曾损失,只是那个杨树梢上的鸟窼,好 久没有去编织,掉在地上无声地散了。 老人的病好些了,还是躺在床上,不住地用枝儿拨弄笼中的鸟儿。 “叫呀,叫呀!” 鸟儿已经叫得嘶哑了,还在叫着。儿女们却庆幸这只鸟儿给老人带来了欢乐。 (选自《世界华文微型小说大成》)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 A.小说开头写两年前山城发洪水淹没南大街,有人从此得了恐慌病,交代故事的 背景,为全篇定下悲剧的基调,引发读者追踪故事情节。 B.老人躺在床上想起往日南大街的平房,咒骂洪水,唠叨楼房不好,认为以后还 会有大水,觉得自己要死了……这些都是恐慌病的表现。 C.“我要鸟儿”,老人三次重复这句话,那句式和语气,不像是老人倒像小朋友。 作者通过白描手法十分形象地写出了老人病态的心理。 D.老人得到鸟后,“给鸟儿吃很好的谷子,喝清净的凉水”,看似爱鸟,实是害 鸟;鸟儿在笼子里的飞动和鸣叫,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抗议。 E.这篇小说耐人寻味,结尾部分写到一天夜里风雨大作,老人犯病,而天明后一 切又平静了,充满强烈的暗示性,引入深思,催人警醒。 (2)请结合全文,分析第三自然段环境描写的作用。(6) 答: (3)结合全文,概括老人的形象特点。(6 分) 答: (4)这篇小说在平静的叙述中蕴涵了丰富的意蕴,带给读者多方面的启示。请 结合文本,联系实际加以探究。(8 分)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