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鹤岗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 社科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公羊传》是诠释《春秋》的一部著作,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经典注疏之作中显现了 独特的诠释特色。它的解经模式不仅带领公羊学家在思想创新上不断前进,也影响了历代为 关注现实需求而重新诠释经典的思想家们。《公羊传》对《春秋》的诠释无疑是极为成功的, 这使它从儒家经典中第一个脱颖而出,对西汉的政治和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公羊传》与同是诠释《春秋》的《左传》结出了完全不同的成果。《左传》努力丰富《春 秋》记述极为简略的史事,带给人们一部文字生动、叙事翔实的史学作品。而《公羊传》大 力阐发《春秋》简约文字下所含的义理,带给人们一部讲述礼义、道德和政治观念的哲学作 品。同一部典籍,诠释者的诠释目的不同,对典籍性质的认识就不同,其切入的角度也必不 相同,其诠释出来的成果也就会存在根本差异。 毋庸置疑,《春秋》文本的外在特征表现为一部编年史,记录了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十四 年这242年间的史事。而《公羊传》要把《春秋》看成是一部哲学著作,说孔子是借鲁国的 史事来表达自己的政治观念和社会理想。这样,《春秋》的文本性质就由史学转向了经学。文 本性质转换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诠释导向的转化,诠释者将沿着新的方向去诠释文本,所以 《公羊传》就不再关心《春秋》里大大小小的历史事件,而以探究《春秋》大义为职志。 《公羊传》对《春秋》文本性质的转换之所以可能实现,实际上是预设了一个前提,即 《春秋》之中存在着“微言大义”。所谓“微言”,就是隐晦的文字,即指《春秋》文字的 实际意义无法从文字表面获得:“大义”,就是指《春秋》表面文字下所蕴含的孔子的思想 和理念。 《公羊传》对《春秋》文本性质的转换以《春秋》存在着微言大义为前提,同时也以揭 示《春秋》中的微言大义为目的。文本性质转换以后,《春秋》其文、共事在诠释者看来就只 是寄寓大义的载体、探询大义的线索而已。如隐公三年“癸未,葬宋缪公”,《公羊传》叙述 了宋宣公不遵循传位于子的正逆而传位于弟,最终导致宋国祸乱的故事,并提出了对后世影 响很大的“大居正”说 《春秋》其文、其事既然只是线索,那显然《春秋》的文本在《公羊传》看来就不对历 史真相负责,有可能不是真实的记述,都是为背后隐藏的大义服务的。《公羊传》虽然也经常 补充一些史料,甚至有时还提供一些记载翔实的独家史料,但总体来说《公羊传》对史实不
黑龙江省鹤岗市 2020 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社科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公羊传》是诠释《春秋》的一部著作,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经典注疏之作中显现了 独特的诠释特色。它的解经模式不仅带领公羊学家在思想创新上不断前进,也影响了历代为 关注现实需求而重新诠释经典的思想家们。《公羊传》对《春秋》的诠释无疑是极为成功的, 这使它从儒家经典中第一个脱颖而出,对西汉的政治和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公羊传》与同是诠释《春秋》的《左传》结出了完全不同的成果。《左传》努力丰富《春 秋》记述极为简略的史事,带给人们一部文字生动、叙事翔实的史学作品。而《公羊传》大 力阐发《春秋》简约文字下所含的义理,带给人们一部讲述礼义、道德和政治观念的哲学作 品。同一部典籍,诠释者的诠释目的不同,对典籍性质的认识就不同,其切入的角度也必不 相同,其诠释出来的成果也就会存在根本差异。 毋庸置疑,《春秋》文本的外在特征表现为一部编年史,记录了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十四 年这 242 年间的史事。而《公羊传》要把《春秋》看成是一部哲学著作,说孔子是借鲁国的 史事来表达自己的政治观念和社会理想。这样,《春秋》的文本性质就由史学转向了经学。文 本性质转换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诠释导向的转化,诠释者将沿着新的方向去诠释文本,所以 《公羊传》就不再关心《春秋》里大大小小的历史事件,而以探究《春秋》大义为职志。 《公羊传》对《春秋》文本性质的转换之所以可能实现,实际上是预设了一个前提,即 《春秋》之中存在着“微言大义”。所谓“微言”,就是隐晦的文字,即指《春秋》文字的 实际意义无法从文字表面获得:“大义”,就是指《春秋》表面文字下所蕴含的孔子的思想 和理念。 《公羊传》对《春秋》文本性质的转换以《春秋》存在着微言大义为前提,同时也以揭 示《春秋》中的微言大义为目的。文本性质转换以后,《春秋》其文、共事在诠释者看来就只 是寄寓大义的载体、探询大义的线索而已。如隐公三年“癸未,葬宋缪公”,《公羊传》叙述 了宋宣公不遵循传位于子的正逆而传位于弟,最终导致宋国祸乱的故事,并提出了对后世影 响很大的“大居正”说。 《春秋》其文、其事既然只是线索,那显然《春秋》的文本在《公羊传》看来就不对历 史真相负责,有可能不是真实的记述,都是为背后隐藏的大义服务的。《公羊传》虽然也经常 补充一些史料,甚至有时还提供一些记载翔实的独家史料,但总体来说《公羊传》对史实不
是那么关注,它完全是以揭示《春秋》微言大义为职志而展开对《春秋》的诠释,有时候它 必须随着《春秋》的“委曲”,不惜扭曲史实来成全义理的传达。 (摘编自郑任钊《《公羊传》的诠释模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公羊传》和《左传》虽都是注疏之作,但《左传》的成就显然高于《公羊传》 B.《春秋》文本的外在特征是一部编年史,而实际上其本身内在的文本性质却是一部经学 C.《公羊传》把《春秋》这部編年史看成哲学著作,也就把《春秋》的文本性质转为经学, 注重探究《春秋》的义理。 《公羊传》的脱颖而出影响了西汉的政治和社会,所以它对《春秋》的诠释很成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旨在分析《公羊传》的独特诠释模式一一阐发《春秋》蕴含的义理。 B.文章将《公羊传》与《左传》对比,证实两者诠释的成果存在根本差异 C.文章先阐释《公羊传》对《春秋》文本性质转换的后果,后分析该转换实现的前提 D.文章中《公羊传》以宋缪公不传位于正道为例来论述“大居正”说,该例子有可能不是真 实的记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羊传》是一部阐发《春秋》义理,讲述礼义、道德和政治观念的哲学作品 B.《春秋》的“微言大义”是指它文字隐晦,其实蕴含着孔子的思想和理念。 C.《公羊传》以探究《春秋》大义为职志,没有《左传》那样的文字生动、叙事翔实的史料 D.《公羊传》在诠释《春秋》时,为了达到成全义理的目的,有时不懂扭曲史实。 【答案】1.C2. 3.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査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 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 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A项,“但《左传》的成就显然高于《公羊传》”错误,该信息无中生有,文中并没有提到《左 传》的成就显然高于《公羊传》这一信息 B项,“《春秋》…而实际上内在的文本性质却是一部经学”错误,从文中来看,“经学 只是《公羊传》的观点,并非事实
是那么关注,它完全是以揭示《春秋》微言大义为职志而展开对《春秋》的诠释,有时候它 必须随着《春秋》的“委曲”,不惜扭曲史实来成全义理的传达。 (摘编自郑任钊《〈公羊传》的诠释模式》)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公羊传》和《左传》虽都是注疏之作,但《左传》的成就显然高于《公羊传》。 B. 《春秋》文本的外在特征是一部编年史,而实际上其本身内在的文本性质却是一部经学。 C. 《公羊传》把《春秋》这部編年史看成哲学著作,也就把《春秋》的文本性质转为经学, 注重探究《春秋》的义理。 D. 《公羊传》的脱颖而出影响了西汉的政治和社会,所以它对《春秋》的诠释很成功。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旨在分析《公羊传》的独特诠释模式——阐发《春秋》蕴含的义理。 B. 文章将《公羊传》与《左传》对比,证实两者诠释的成果存在根本差异。 C. 文章先阐释《公羊传》对《春秋》文本性质转换的后果,后分析该转换实现的前提。 D. 文章中《公羊传》以宋缪公不传位于正道为例来论述“大居正”说,该例子有可能不是真 实的记述。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公羊传》是一部阐发《春秋》义理,讲述礼义、道德和政治观念的哲学作品。 B. 《春秋》的“微言大义”是指它文字隐晦,其实蕴含着孔子的思想和理念。 C. 《公羊传》以探究《春秋》大义为职志,没有《左传》那样的文字生动、叙事翔实的史料。 D. 《公羊传》在诠释《春秋》时,为了达到成全义理的目的,有时不懂扭曲史实。 【答案】1. C 2. D 3. C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 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 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A 项,“但《左传》的成就显然高于《公羊传》”错误,该信息无中生有,文中并没有提到《左 传》的成就显然高于《公羊传》这一信息; B 项,“《春秋》……而实际上内在的文本性质却是一部经学”错误,从文中来看,“经学” 只是《公羊传》的观点,并非事实;
D项,“《公羊传》的脱颖而出影响了西汉的政治和社会,所以它对《春秋》的诠释很成功” 错误,选项因果关系颠倒,从文中来看,应是成功诠释在先,然后才有对西汉的政治和社会 的影响。 故选C项。 【2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査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 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 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 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D项,“文章中《公羊传》以宋缪公不传位于正道为例来论述‘大居正’说,该例子有可能不 是真实的记述”错误,选项张冠李戴,原文说的是“宋宣公不遵循传位于子的正道”,选项 变成“宋缪公不传位于正道”,且此例出自《春秋》,是真实的 故选D项。 【3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 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 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C项,“没有《左传》那样的文字生动、叙事翔实的史料”错误,从最后一段可知,《公羊传》 “也经常补充一些史料,甚至有时还提供一些记载翔实的独家史料”。 故选C。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 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 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 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 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 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 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 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 “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 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
D 项,“《公羊传》的脱颖而出影响了西汉的政治和社会,所以它对《春秋》的诠释很成功” 错误,选项因果关系颠倒,从文中来看,应是成功诠释在先,然后才有对西汉的政治和社会 的影响。 故选 C 项。 【2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 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 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 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D 项,“文章中《公羊传》以宋缪公不传位于正道为例来论述‘大居正’说,该例子有可能不 是真实的记述”错误,选项张冠李戴,原文说的是“宋宣公不遵循传位于子的正道”,选项 变成“宋缪公不传位于正道”,且此例出自《春秋》,是真实的。 故选 D 项。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 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 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C 项,“没有《左传》那样的文字生动、叙事翔实的史料”错误,从最后一段可知,《公羊传》 “也经常补充一些史料,甚至有时还提供一些记载翔实的独家史料”。 故选 C。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 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 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 “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 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 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 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 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 “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 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
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 文意思,是否合理。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目送 龙应台 华安上小学第一天,我和他手牵着手,穿过好几条街,到维多利亚小学。九月初,家家 户户院子里的苹果树和梨树都缀满了拳头大小的果子,枝丫因为负重而沉沉下垂,越出了树 篱,钩到过路行人的头发。 很多很多的孩子,在操场上等候上课的第一声铃响。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妈妈的手 心里,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他们是幼稚园的毕业生,但是他们还不知道一个定律: 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 铃声一响,顿时人影错杂,奔往不同方向,但是在那么多穿梭纷乱的人群里,我无比清 楚地看着自己孩子的背影—一就好像在一百个婴儿同时哭声大作时,你仍旧能够准确听出自 己那一个的位置。华安背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断地回头:好像穿越一条 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 我看着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门里 十六岁,他到美国做交换生一年。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 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 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验: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 揶。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乎不见。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 现在他二十一岁,上的大学,正好是我教课的大学。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我的车 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一—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有时他在对街等候公 车,我从高楼的窗口往下看:一个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海:我只能想象,他的 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一会儿公车来了,挡住了他的身影。车子 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 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
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 文意思,是否合理。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目送 龙应台 华安上小学第一天,我和他手牵着手,穿过好几条街,到维多利亚小学。九月初,家家 户户院子里的苹果树和梨树都缀满了拳头大小的果子,枝丫因为负重而沉沉下垂,越出了树 篱,钩到过路行人的头发。 很多很多的孩子,在操场上等候上课的第一声铃响。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妈妈的手 心里,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他们是幼稚园的毕业生,但是他们还不知道一个定律:一 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 铃声一响,顿时人影错杂,奔往不同方向,但是在那么多穿梭纷乱的人群里,我无比清 楚地看着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像在一百个婴儿同时哭声大作时,你仍旧能够准确听出自 己那一个的位置。华安背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断地回头:好像穿越一条 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 我看着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门里。 十六岁,他到美国做交换生一年。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 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 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验;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 揶。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乎不见。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 现在他二十一岁,上的大学,正好是我教课的大学。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我的车。 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有时他在对街等候公 车,我从高楼的窗口往下看:一个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海:我只能想象,他的 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一会儿公车来了,挡住了他的身影。车子 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 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
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识到,我的落寞,仿佛和另一个背影有关。 博士学位读完之后,我回台湾教书。到大学报到第一天,父亲用他那辆运送饲料的廉价 小货车长途送我。到了我才发觉,他没开到大学正门口,而是停在侧门的窄巷边。卸下行李 之后,他爬回车内,准备回去,明明启动了引擎,却又摇下车窗,头伸出来说:“女儿,爸 爸觉得很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 我看着他的小货车小心地倒车,然后噗噗驶出巷口,留下一团黑烟。直到车子转弯看不 见了,我还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 每个礼拜到医院去看他,是十几年后的时光了。推着他的轮椅散步,他的头低垂到胸口。 有一次,发现排泄物淋满了他的裤腿,我蹲下来用自己的手帕帮他擦拭,裙子也沾上了粪便, 但是我必须就这样赶回台北上班。护士接过他的轮椅,我拎起皮包,看着轮椅的背影,在自 动玻璃门前稍停,然后没入门后。 我总是在暮色沉沉中奔向机场。 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缓缓往前滑行。没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 近,距离炉门也不过五公尺。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 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肴,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 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 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构思精巧,看似散漫,实则严谨绵密。前半部分叙写了“我”对儿子成长的关注,后 半部分叙写了父亲的“渐行渐远”,直至生命的终结。表面上看,似乎并无多大关联,却有 着内在的契合,作者在这里叙述的其实是一个生命完整的过程 B.文章全部采取了写实的手法,记述了我们司空见惯的几段情景,作者于其中做了深刻的思 索,发出自己独特的声音,别有境界 C.“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被雨湿了的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 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作者以斜风细雨烘托惨痛别离的心情,再连用两个“深深”将自 己对父亲的不舍和失去父亲的痛心直接抒写出来,使描写与抒情自然地融合到一起 龙应台这篇《目送》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份血浓于水的亲情的感慨和温暖,更有一份对
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识到,我的落寞,仿佛和另一个背影有关。 博士学位读完之后,我回台湾教书。到大学报到第一天,父亲用他那辆运送饲料的廉价 小货车长途送我。到了我才发觉,他没开到大学正门口,而是停在侧门的窄巷边。卸下行李 之后,他爬回车内,准备回去,明明启动了引擎,却又摇下车窗,头伸出来说:“女儿,爸 爸觉得很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 我看着他的小货车小心地倒车,然后噗噗驶出巷口,留下一团黑烟。直到车子转弯看不 见了,我还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 每个礼拜到医院去看他,是十几年后的时光了。推着他的轮椅散步,他的头低垂到胸口。 有一次,发现排泄物淋满了他的裤腿,我蹲下来用自己的手帕帮他擦拭,裙子也沾上了粪便, 但是我必须就这样赶回台北上班。护士接过他的轮椅,我拎起皮包,看着轮椅的背影,在自 动玻璃门前稍停,然后没入门后。 我总是在暮色沉沉中奔向机场。 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缓缓往前滑行。没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 近,距离炉门也不过五公尺。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 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肴,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 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 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有删改) 4.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构思精巧,看似散漫,实则严谨绵密。前半部分叙写了“我”对儿子成长的关注,后 半部分叙写了父亲的“渐行渐远”,直至生命的终结。表面上看,似乎并无多大关联,却有 着内在的契合,作者在这里叙述的其实是一个生命完整的过程。 B. 文章全部采取了写实的手法,记述了我们司空见惯的几段情景,作者于其中做了深刻的思 索,发出自己独特的声音,别有境界。 C. “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被雨湿了的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 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作者以斜风细雨烘托惨痛别离的心情,再连用两个“深深”将自 己对父亲的不舍和失去父亲的痛心直接抒写出来,使描写与抒情自然地融合到一起。 D. 龙应台这篇《目送》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份血浓于水的亲情的感慨和温暖,更有一份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