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桂林市十八中2010届高三第七次月考语文试卷 2010-2-3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总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2、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第Ⅰ卷选择题30分,第Ⅱ卷非选择题120分。 3.答案写在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空格内或横线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交答题卡。 第Ⅰ卷 选择题(共30分) 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滂沱(pang 诤友( zheng) 蓓蕾(16i) 量体裁衣 B.处分(chu) 糜烂(m) 场院( chang) 风驰电掣 (che) C.烜赫(xuan) 重创( chuang)内疚(ji) 嗜酒成癖 D.渣滓(zi) 痉挛(jng) 愤懑(men) 装模作样 (mo)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梅兰芳》作为陈凯歌的回归之作,虽然比起《霸王别姬》还稍有差距 但相较于前几年口碑极差的《无极》,媒体和大众给些过分的溢美之词还是可以 理解的。 B.不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研究古代文化遗产,只是照搬列举说明,还自以 为找到了古代文化遗产的精髓,这就是我们说的食古不化。 C.改革要成功,就必须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没有这一条,各行其是,势必 会带来负面的影响 D.有媒体曾在去年报道过韩日足协眉来眼去,准备撇开中国足球,重启停办 18年之久的韩日足球对抗赛,目前此事己经获得证实。 3.下列各句中,表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最近,针对金融危机,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香港表示,是否降 息要根据CPI的快速下降来确定,直到明年年中都有降息的可能。 B.据中国民航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李艳华看来,“高投入、高风 险、低利润、回报慢”的特点,决定了民营资本进入航空领域后将面临市场的残 酷 C.日本大阪高等法院判决指出,首相参拜给普通民众造成了政府对靖国 神社给予特别支持的印象,违反了“国家不能从事宗教活动”的政教分离原则。 D.这种将企业各方的权利义务用合同、章程等方式加以明确,对于职工行使民 主管理权利无疑是一种保障。 4、依次填入下面文段中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把历史悠久而且从未中断的中华文明,通过现代 化的光电手段,舒展出一幅优美动人的华彩画
广西桂林市十八中 2010 届高三第七次月考语文试卷 2010-2-3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总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2、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第Ⅰ卷选择题 30 分,第Ⅱ卷非选择题 120 分。 3.答案写在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空格内或横线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交答题卡。 第Ⅰ卷 选择题(共 30 分) 一、(12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滂沱(pāng) 诤友(zhèng) 蓓蕾(lěi ) 量体裁衣 (liáng) B.处分(chù) 糜烂(mí) 场院(cháng) 风驰电掣 (chè) C.烜赫(xuǎn) 重创(chuāng) 内疚(jiù) 嗜酒成癖 (pǐ) D.渣滓(zǐ) 痉挛(jìng) 愤懑(mèn) 装模作样 (mó)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梅兰芳》作为陈凯歌的回归之作,虽然比起《霸王别姬》还稍有差距, 但相较于前几年口碑极差的《无极》,媒体和大众给些过分的溢美之词还是可以 理解的。 B.不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研究古代文化遗产,只是照搬列举说明,还自以 为找到了古代文化遗产的精髓,这就是我们说的食古不化。 C.改革要成功,就必须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没有这一条,各行其是,势必 会带来负面的影响。 D.有媒体曾在去年报道过韩日足协眉来眼去,准备撇开中国足球,重启停办 18 年之久的韩日足球对抗赛,目前此事已经获得证实。 3.下列各句中,表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最近,针对金融危机,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香港表示,是否降 息要根据 CPI 的快速下降来确定,直到明年年中都有降息的可能。 B.据中国民航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李艳华看来,“高投入、高风 险、低利润、回报慢”的特点,决定了民营资本进入航空领域后将面临市场的残 酷。 C.日本大阪高等法院判决指出,首相参拜给普通民众造成了政府对靖国 神社给予特别支持的印象,违反了“国家不能从事宗教活动”的政教分离原则。 D.这种将企业各方的权利义务用合同、章程等方式加以明确,对于职工行使民 主管理权利无疑是一种保障。 4、依次填入下面文段中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2008 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把历史悠久而且从未中断的中华文明,通过现代 化的光电手段,舒展出一幅优美动人的华彩画
卷 中华民族以这些杰出的贡献,证明了自己是人类大家庭的伟大一员 ①造纸术使人类告别了羊皮和纸草,人类的知识有了便利的记录和传播的载体 ②茶叶是一种芬芳馥郁的饮品,也是神秘东方淡定从容的生活方式 ③印刷术使人类告别了绳泥木石,人类的创造有了更加迅捷的表达和交流的媒 介 ④之后,火药炸开了中世纪领主的堡垒,指南针指明了全球化步伐的方向 ⑤瓷器也不仅是一件晶莹绚丽的容器,更是华贵中华沉静细腻的审美情趣。 A.④①③②⑤ B①④②⑤③ C.③①②④⑤ D.①③④②⑤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5-7题。 人们通常把缺乏音乐感知能力、唱歌找不着调的人称为音盲。近些年来, 科学家们对此展开了研究。他们发现,有些人缺乏把握音调的能力是因为从小没 有受过音乐训练,这些人只要经过训练即可逐渐恢复音乐能力;而有些人可能患 有“失歌症”,正是这种病症夺去了他们的音乐本能 早在19世纪就有文献对失歌症进行了描述,文献里记载了许多人终身对 音乐没有认知的轶事。不过,直到2002年,第一份研究失歌症的论文才正式发 表。这项研究的负责人是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的伊莎贝拉·珀利兹 珀利兹说,多数人都能轻易分辨音高的细微差别,但对失歌症的患者来 说,即使两个音相差一个八度,他们仍然察觉不出变化 此后,珀利兹的研究小组又发现了许多类似的病例。这些人拥有正常的 听力、智力和记忆力,却完全无法感知音乐。对他们来说,大多数曲调听起来都 差不多,如果听不到歌词,即使很熟悉的歌曲他们也听不出来;不和谐的和弦令 大多数人避之不及,他们却不觉得难听。失歌症患者不能准确地唱出一首歌。不 过,他们往往意识不到,以为自己唱得还不错 失歌症可能存在很多种情况。珀利兹的研究小组发现,大约一半失歌症 患者在韵律认知方面有问题。但是,还是有一些失歌症患者喜欢听音乐,因为他 们很想享受那种韵律感。另外,在有的失歌症听来,音乐就像用扳手敲击水管 样让人感到不舒服。不过,觉得音乐难以忍受的患者只是少数,对大多数患者来 说,音乐只会令他们感到困惑 据统计,大约有4%的人患有失歌症,而且失歌症表现出较强的遗传性 究竟是什么导致失歌症?珀利兹推测,人脑中有一个专门处理音乐的“模块” 当这个部分发育不全时,人们就会出现失歌症症状。正因为如此,失歌症单单影 响患者的音乐认知,而对听力、智力等没有影响。如果珀利兹推测正确的话,那 么音乐同语言一样,是在人类进化过程中为适应环境需要而被先天植入脑部的。 有些研究人员不同意此观点。他们发现,失歌症不单纯是音乐上的不足, 还与语言或空间处理等能力有联系。例如,有些失歌症患者存在沟通障碍,当别 人通过改变语调来表达情绪时,他们辨别不出对方传达的生气、恐惧或讽刺等情 绪,难以领会对方的“弦外之音”。因此.正常的音乐认知可能与脑部掌握语言 声调的回路有关。另外,失歌症患者的空间处理能力比较差.例如,给他们看从 不同角度拍摄的建筑物的照片,他们不能分辨出照片上的是同一幢建筑。研究人 员推测,这可能与他们的右脑的早期发育有关
卷。 ; ; ; ; 。 中华民族以这 些杰出的贡献,证明了自己是人类大家庭的伟大一员 ①造纸术使人类告别了羊皮和纸草,人类的知识有了便利的记录和传播的载体; ②茶叶是一种芬芳馥郁的饮品,也是神秘东方淡定从容的生活方式; ③印刷术使人类告别了绳泥木石,人类的创造有了更加迅捷的表达和交流的媒 介; ④之后,火药炸开了中世纪领主的堡垒,指南针指明了全球化步伐的方向; ⑤瓷器也不仅是一件晶莹绚丽的容器,更是华贵中华沉静细腻的审美情趣。 A.④①③②⑤ B.①④②⑤③ C.③①②④⑤ D.①③④②⑤ 二、(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 5—7 题。 人们通常把缺乏音乐感知能力、唱歌找不着调的人称为音盲。近些年来, 科学家们对此展开了研究。他们发现,有些人缺乏把握音调的能力是因为从小没 有受过音乐训练,这些人只要经过训练即可逐渐恢复音乐能力;而有些人可能患 有“失歌症”,正是这种病症夺去了他们的音乐本能。 早在 19 世纪就有文献对失歌症进行了描述,文献里记载了许多人终身对 音乐没有认知的轶事。不过,直到 2002 年,第一份研究失歌症的论文才正式发 表。这项研究的负责人是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的伊莎贝拉·珀利兹。 珀利兹说,多数人都能轻易分辨音高的细微差别,但对失歌症的患者来 说,即使两个音相差一个八度,他们仍然察觉不出变化。 此后,珀利兹的研究小组又发现了许多类似的病例。这些人拥有正常的 听力、智力和记忆力,却完全无法感知音乐。对他们来说,大多数曲调听起来都 差不多,如果听不到歌词,即使很熟悉的歌曲他们也听不出来;不和谐的和弦令 大多数人避之不及,他们却不觉得难听。失歌症患者不能准确地唱出一首歌。不 过,他们往往意识不到,以为自己唱得还不错。 失歌症可能存在很多种情况。珀利兹的研究小组发现,大约一半失歌症 患者在韵律认知方面有问题。但是,还是有一些失歌症患者喜欢听音乐,因为他 们很想享受那种韵律感。另外,在有的失歌症听来,音乐就像用扳手敲击水管一 样让人感到不舒服。不过,觉得音乐难以忍受的患者只是少数,对大多数患者来 说,音乐只会令他们感到困惑。 据统计,大约有 4%的人患有失歌症,而且失歌症表现出较强的遗传性。 究竟是什么导致失歌症?珀利兹推测,人脑中有一个专门处理音乐的“模块”, 当这个部分发育不全时,人们就会出现失歌症症状。正因为如此,失歌症单单影 响患者的音乐认知,而对听力、智力等没有影响。如果珀利兹推测正确的话,那 么音乐同语言一样,是在人类进化过程中为适应环境需要而被先天植入脑部的。 有些研究人员不同意此观点。他们发现,失歌症不单纯是音乐上的不足, 还与语言或空间处理等能力有联系。例如,有些失歌症患者存在沟通障碍,当别 人通过改变语调来表达情绪时,他们辨别不出对方传达的生气、恐惧或讽刺等情 绪,难以领会对方的“弦外之音”。因此.正常的音乐认知可能与脑部掌握语言 声调的回路有关。另外,失歌症患者的空间处理能力比较差.例如,给他们看从 不同角度拍摄的建筑物的照片,他们不能分辨出照片上的是同一幢建筑。研究人 员推测,这可能与他们的右脑的早期发育有关
珀利兹的研究小组对失歌症患者的脑部进行了扫描,目前,他们已经发 现,失歌症患者的一个大脑区域的脑白质与普通人有细微的不同,这个区域与辨 别音高和记忆旋律有关。研究人员还在寻找导致失歌症具有遗传性的基因。 现在,失歌症已成为科学家了解脑部如何处理音乐奥秘的主要研究课题 之一。随着硏究逐渐深入,那些不能享受音乐的人有可能重新获得音乐带来的乐 5.关于失歌症及其研究,以下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通常把缺乏音乐感知能力、唱歌找不着调的音盲和经过训练不能恢复 音乐能力的人称为失歌症患者。 B.失歌症表现出较强的遗传性,但是导致失歌症具有遗传性的基因目前还没 有找到 C.与其他研究者的看法不同,珀利兹等人认为失歌症是一种单纯的音乐上的 不足,他们发现此类患者大脑中与音乐相关的脑白质与普通人有细微的不同。 其他研究人员与珀利兹的研究观点虽然不同,但是他们都认为失歌症可能 与人的脑部发育有关。 6.关于珀利兹研究小组对失歌症患者的表现分析,以下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失歌症患者不能分辨音高的细微差别,即使两个音相差很大,他们仍察觉 不出变化。 B.一些失歌症患者完全无法感知音乐,大多数曲调他们听起来没什么差别, 不和谐的和弦他们也不觉得难听。 C.失歌症患者存在沟通障碍,空间处理能力比较差,无法辨别出别人话语中 传达出的生气、恐惧或讽刺等情绪。 D.一些失歌症患者喜欢听音乐,他们很享受那种韵律感。而大多数患者对音 乐感到困惑。少数患者觉得音乐难以忍受 7.根据文意,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出现失歌症症状是由人脑中专门处理音乐的“模块”发育不全造成 的,由此可以推知失歌症对人的听力、智力等没有影响。 B.随着科学家对脑部如何处理音乐奥秘的深入研究,失歌症的成因有可能被 揭开,失歌症患者有可能被治愈。 C.2002年以前,科学家没有把了解脑部奥秘当作主要研究课题之一,是因 为那时人们还没有研究失歌症。 D.如果一个人能较为轻易地辨别出从不同角度拍摄的同一幢建筑的不同照 片,那么我们可以判定此人不是失歌症患者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8-10题 己亥六月重过扬州记 [清]龚自珍 居礼曹,客有过者曰:“卿知今日之扬州乎?读鲍照《芜城赋》,则遇 之矣。”余悲其言 明年,乞假南游。抵扬州,舍舟而馆。 既宿,循馆之东墙步游,得小桥,俯溪,溪声欢:过桥,遇女墙啮可登 者,登之,扬州三十里,首尾曲折髙下见。晓雨沐屋,瓦鳞鳞然,无零甃断甓①, 心已疑礼曹过客言不实矣
珀利兹的研究小组对失歌症患者的脑部进行了扫描,目前,他们已经发 现,失歌症患者的一个大脑区域的脑白质与普通人有细微的不同,这个区域与辨 别音高和记忆旋律有关。研究人员还在寻找导致失歌症具有遗传性的基因。 现在,失歌症已成为科学家了解脑部如何处理音乐奥秘的主要研究课题 之一。随着研究逐渐深入,那些不能享受音乐的人有可能重新获得音乐带来的乐 趣。 5.关于失歌症及其研究,以下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通常把缺乏音乐感知能力、唱歌找不着调的音盲和经过训练不能恢复 音乐能力的人称为失歌症患者。 B.失歌症表现出较强的遗传性,但是导致失歌症具有遗传性的基因目前还没 有找到。 C.与其他研究者的看法不同,珀利兹等人认为失歌症是一种单纯的音乐上的 不足,他们发现此类患者大脑中与音乐相关的脑白质与普通人有细微的不同。 D.其他研究人员与珀利兹的研究观点虽然不同,但是他们都认为失歌症可能 与人的脑部发育有关。 6.关于珀利兹研究小组对失歌症患者的表现分析,以下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失歌症患者不能分辨音高的细微差别,即使两个音相差很大,他们仍察觉 不出变化。 B.一些失歌症患者完全无法感知音乐,大多数曲调他们听起来没什么差别, 不和谐的和弦他们也不觉得难听。 C.失歌症患者存在沟通障碍,空间处理能力比较差,无法辨别出别人话语中 传达出的生气、恐惧或讽刺等情绪。 D.一些失歌症患者喜欢听音乐,他们很享受那种韵律感。而大多数患者对音 乐感到困惑。少数患者觉得音乐难以忍受。 7.根据文意,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出现失歌症症状是由人脑中专门处理音乐的“模块”发育不全造成 的,由此可以推知失歌症对人的听力、智力等没有影响。 B.随着科学家对脑部如何处理音乐奥秘的深入研究,失歌症的成因有可能被 揭开,失歌症患者有可能被治愈。 C.2002 年以前,科学家没有把了解脑部奥秘当作主要研究课题之一,是因 为那时人们还没有研究失歌症。 D.如果一个人能较为轻易地辨别出从不同角度拍摄的同一幢建筑的不同照 片,那么我们可以判定此人不是失歌症患者。 三、(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 8—10 题。 己亥六月重过扬州记 [清]龚自珍 居礼曹,客有过者曰:“卿知今日之扬州乎?读鲍照《芜城赋》,则遇 之矣。”余悲其言 。 明年,乞假南游。抵扬州,舍舟而馆。 既宿,循馆之东墙步游 ,得小桥,俯溪,溪声欢;过桥,遇女墙啮可登 者,登之,扬州三十里,首尾曲折高下见。晓雨沐屋,瓦鳞鳞然,无零甃断甓①, 心已疑礼曹过客言不实矣
入市,求熟肉,市声欢,得肉,馆人以酒一瓶,虾一筐馈。醉而歌,歌 宋元长短言乐府,俯窗呜呜,惊对岸女夜起,乃止。 客有请吊蜀冈者,舟甚捷,帘幕皆文绣,审视,玻璃五色具。舟人时时 指两岸曰“某园故址也”,约八九处。其实独倚虹园圮无存。曩所信②宿之西园, 门在,题榜在,尚可识,其可登临者尚八、九处。阜有桂,水有芙渠菱芡。是居 扬州城外西北隅,最高秀。南览江,北览淮,江、淮数十州县治,无如此冶华也。 忆京师言,知有极不然者。 归馆,郡之士皆知余至,则大欢。有以经义请质难者,有发史事见问者 有就询京师近事者,有呈所业若文、若诗、若笔、若长短言、若杂著、若丛书乞 为序、为题辞者,有状其先世事行乞为铭者,有求书册子、书扇者,填委塞户牖, 居然嘉庆中故态。谁得曰今非承平时耶?惟窗外船过,夜无笙琶声,即有之,声 不能彻旦。然而女子有以栀子华发为贽求书者,爰以书画环瑱互通问,凡三人。 凄馨哀艳之气,缭绕于桥亭舰舫间,虽澹定,是夕魂摇摇不自持。余既信信,拿 流风,捕余韵,乌睹所谓“风号雨啸、鼯犷③悲、鬼神泣”者?嘉庆末,尝于此 和友人宋翔凤侧艳诗。闻宋君病,存亡不可知;又问其所谓赋诗者,不可见,引 为恨 卧而思之,余齿垂五十矣,今昔之慨,自然之运,古之美人名士富贵寿 考者,几人哉?此岂关扬州之盛衰,而独置感慨于江介也哉?抑予赋侧艳则老矣; 甄综人物,搜辑文献,仍以自任,固未老也。天地有四时,莫病于酷暑,而莫 善于初秋。今扬州,其初秋也欤?予之身世,虽乞籴,自信不遽死,其尚犹丁初 秋也欤?作《己亥六月重过扬州记》 注释:①零瓮(zhωυu)断甓(pi):残墙碎砖。②信:连住两夜。③鼯犷(wyou) 鼯鼠(大飞 鼠)、黑色长尾猴。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居礼曹,客有过者日 过:拜访 B.审视,玻璃五色具 审:仔细地 C.余既信信,拿流风,捕余韵 既:既然。 D.尝于此和友人宋翔风侧艳诗 于:在 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作者认为“客言不实”的一组是 ①卿知今日之扬州乎?读鲍照《芜城赋》,则遇之矣 ②晓雨沐屋,瓦鳞鳞然,无零甃断甓。 ③归馆,郡之士皆知余至,则 大欢。 ④江淮数十州县治,无如此冶华也 ⑤填委塞户牖,居然嘉庆中 故态。 ⑥予之身世,虽乞籴,自信不遽死,其尚犹丁初秋也欤? A.①④⑥ B.②④⑤ C.②③⑤ D.①③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写在京师的所见所闻。今日扬州正如鲍照《芜城赋》所写情景的 说法,引起作者极大关注和悲怆。这一段虽寥寥数语,但意蕴极为丰富,以下的 观察、记叙、议论、感慨均由此引发。 B.文章写作者应请凭吊蜀岗,一路所见,故园酒肆,多依然如故,扬州“冶 华”独领江淮,不减当年
入市,求熟肉,市声欢,得肉,馆人以酒一瓶,虾一筐馈。醉而歌,歌 宋元长短言乐府,俯窗呜呜,惊对岸女夜起,乃止。 客有请吊蜀冈者,舟甚捷,帘幕皆文绣,审视,玻璃五色具。舟人时时 指两岸曰“某园故址也”,约八九处。其实独倚虹园圮无存。曩所信②宿之西园, 门在,题榜在,尚可识,其可登临者尚八、九处。阜有桂,水有芙渠菱芡。是居 扬州城外西北隅,最高秀。南览江,北览淮,江、淮数十州县治,无如此冶华也。 忆京师言,知有极不然者。 归馆,郡之士皆知余至,则大欢。有以经义请质难者,有发史事见问者, 有就询京师近事者,有呈所业若文、若诗、若笔、若长短言、若杂著、若丛书乞 为序、为题辞者,有状其先世事行乞为铭者,有求书册子、书扇者,填委塞户牖, 居然嘉庆中故态。谁得曰今非承平时耶?惟窗外船过,夜无笙琶声,即有之,声 不能彻旦。然而女子有以栀子华发为贽求书者,爰以书画环瑱互通问,凡三人。 凄馨哀艳之气,缭绕于桥亭舰舫间,虽澹定,是夕魂摇摇不自持。余既信信,拿 流风,捕余韵,乌睹所谓“风号雨啸、鼯狖③悲、鬼神泣”者? 嘉庆末,尝于此 和友人宋翔凤侧艳诗。闻宋君病,存亡不可知;又问其所谓赋诗者,不可见,引 为恨。 卧而思之,余齿垂五十矣,今昔之慨,自然之运,古之美人名士富贵寿 考者,几人哉?此岂关扬州之盛衰,而独置感慨于江介也哉?抑予赋侧艳则老矣; 甄综人物,搜辑文献,仍以自任,固未老也。 天地有四时,莫病于酷暑,而莫 善于初秋。今扬州,其初秋也欤?予之身世,虽乞籴,自信不遽死,其尚犹丁初 秋也欤?作《己亥六月重过扬州记》。 注释:①零瓮(zhòu)断甓(pì):残墙碎砖。②信:连住两夜。③鼯狖 (wúyòu): 鼯鼠(大飞 鼠)、黑色长尾猴。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居礼曹,客有过者日 过:拜访。 B.审视,玻璃五色具 审:仔细地。 C.余既信信,拿流风,捕余韵 既:既然。 D.尝于此和友人宋翔风侧艳诗 于:在。 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作者认为“客言不实”的一组是 ①卿知今日之扬州乎?读鲍照《芜城赋》,则遇之矣。 ②晓雨沐屋,瓦鳞鳞然,无零甃断甓。 ③归馆,郡之士皆知余至,则 大欢。 ④江淮数十州县治,无如此冶华也。 ⑤填委塞户牖,居然嘉庆中 故态。 ⑥予之身世,虽乞籴,自信不遽死,其尚犹丁初秋也欤? A.①④⑥ B.②④⑤ C.②③⑤ D.①③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写在京师的所见所闻。今日扬州正如鲍照《芜城赋》所写情景的 说法,引起作者极大关注和悲怆。这一段虽寥寥数语,但意蕴极为丰富,以下的 观察、记叙、议论、感慨均由此引发。 B.文章写作者应请凭吊蜀岗,一路所见,故园酒肆,多依然如故,扬州“冶 华”独领江淮,不减当年
C.文章写士人、歌妓造访,亦引起联想而作今昔之比。目的是写士风世情, 作者虽已发现今昔之别,但也只能捕捉到昔时的流风余韵,并未发现如《芜城赋》 所写的风雨飘摇、一片悲泣的凄惨现象。 D.作者由耳闻目睹,并且抚今追昔,想到以前看到的扬州的情景,体验到扬 州虽未败残,但已露衰落之迹,从而浮想联翩,联系个人身世,颇多盛衰之叹。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20分) 四、(23分) 11.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有以经义请质难者,有发史事见问者。(4分)中 (2)谁得曰今非承平时耶?(2分) (3)天地有四时,莫病于酷暑,而莫善于初秋。(4分) 12.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鹊桥仙·夜闻杜鹃 陆游 茅檐人静,篷窗灯暗,春晩连冮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独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杜宇:即杜鹃,又名子规。相传它的叫声近似人语“不如归去”,又有“杜 鹃吐血”的典故 (1)词人写杜鹃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2)这首词在景物描写上极力渲染了怎样的一种氛围?请结合词人“况半世 飘然羁旅”的身世说说这首词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 (1)客亦知夫水与月 乎? ;盈虚者如彼,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 羡 (苏轼《赤壁赋》) (2)风急天高猿啸 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 城_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C.文章写士人、歌妓造访,亦引起联想而作今昔之比。目的是写士风世情, 作者虽已发现今昔之别,但也只能捕捉到昔时的流风余韵,并未发现如《芜城赋》 所写的风雨飘摇、一片悲泣的凄惨现象。 D.作者由耳闻目睹,并且抚今追昔,想到以前看到的扬州的情景,体验到扬 州虽未败残,但已露衰落之迹,从而浮想联翩,联系个人身世,颇多盛衰之叹。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 120 分) 四、(23 分) 11.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有以经义请质难者,有发史事见问者。(4 分)中 (2)谁得曰今非承平时耶?(2 分) (3)天地有四时,莫病于酷暑,而莫善于初秋。(4 分) 12.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 分) 鹊桥仙·夜闻杜鹃 陆游 茅檐人静,篷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独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杜宇:即杜鹃,又名子规。相传它的叫声近似人语“不如归去”,又有“杜 鹃吐血”的典故。 (1)词人写杜鹃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 分) (2)这首词在景物描写上极力渲染了怎样的一种氛围?请结合词人“况半世 飘然羁旅”的身世说说这首词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 分)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 分) (1)客亦知夫水与月 乎? , ;盈虚者如彼, 。 ,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 羡 乎? (苏轼《赤壁赋》) (2)风急天高猿啸 哀, 。 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 城 , !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