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浔州高中2013届高三复习考试语文试题 、(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 是 挑剔(ti) 慰藉 (jie 秦塞 猿猱(nao) B.抚(fu)膺 巉(chan) 岩 稗官 (bi) 濮水(pu) C.咨嗟(jue) 馔(zuan 玉 欢谑 (xue 伫立(chu) D.啾(jiu啾 俟 (si) 哂之(shen) 渔樵(qiao)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抱负 威慑 流芳百世 源远流长 B.寒暄 署名 曲意逢迎 各行其事 C.偏袒 蒙昧 重蹈覆辙 积腋成裘 D.学藉 暴躁 浮想联翩 山清水秀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古往今来,总有一些勇敢者在钱塘潮涌之际,与潮搏击, 出人的 活力和勇气。 ②“五一”黄金周期间,十多万游客来到杨柳青 这里的民俗艺术。 目前对于地球磁场的变化和倒转提出了不少理论或模 ③型A现C示 基本上都处在假设和推测的阶段,并没有一个十分成熟的理论。 展示 观赏 即使/也 B.展 参观 即使/也 展现 观赏 尽管/但 D.展 参观 尽管/但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我始终没来得及按照总编的要求修改这个剧本,几年来我一直耿耿于怀,深 感有负他的嘱托。 B.虽然交通事故的发生率已经每况愈下,但我们仍不能有丝毫大意 C.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电视和电脑这一对时代的宠儿,对我们来说几乎是不可 或缺的 D.这些风言风语总不会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无风不起浪,无根不长草”嘛。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孩子的教育问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远不是一两句话就能奏效的 B.知识分子一般眼界比较开阔,富有正义感,民族的荣辱、国家的盛衰,往往 更能激起他们的一腔报国之情 C.我们在本月中旬前后有个重要会议,所以现在就要好好准备。 D.地震发生之后,当地政府及解放军部队全力救助,目前灾区群众已住进了临 时帐篷,防止余震再次发生
广西浔州高中 2013 届高三复习考试语文试题 一、(18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 是 ( ) A.挑剔(ti) 慰藉 (jie) 秦塞 (sài) 猿猱(náo) B.抚(fú)膺 巉(chán) 岩 稗官 (bi) 濮水(pu) C.咨嗟(juē) 馔(zuàn) 玉 欢谑 (xuè) 伫立(chu) D.啾(jiū)啾 一俟 (si) 哂之(shen) 渔樵(qiáo)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抱负 威慑 流芳百世 源远流长 B. 寒暄 署名 曲意逢迎 各行其事 C. 偏袒 蒙昧 重蹈覆辙 积腋成裘 D. 学藉 暴躁 浮想联翩 山清水秀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古往今来,总有一些勇敢者在钱塘潮涌之际,与潮搏击, 出人的 活力和勇气。 ②“五一”黄金周期间,十多万游客来到杨柳青 这里的民俗艺术。 ③ 目前对于地球磁场的变化和倒转提出了不少理论或模 型, 基本上都处在假设和推测的阶段,并没有一个十分成熟的理论。 A. 展示 观赏 即使/也 B. 展 现 参观 即使/也 C. 展现 观赏 尽管/但 D. 展 示 参观 尽管/但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 我始终没来得及按照总编的要求修改这个剧本,几年来我一直耿耿于怀,深 感有负他的嘱托。 B. 虽然交通事故的发生率已经每况愈下,但我们仍不能有丝毫大意。 C.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电视和电脑这一对时代的宠儿,对我们来说几乎是不可 或缺的。 D. 这些风言风语总不会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无风不起浪,无根不长草”嘛。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孩子的教育问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远不是一两句话就能奏效的。 B. 知识分子一般眼界比较开阔,富有正义感,民族的荣辱、国家的盛衰,往往 更能激起他们的一腔报国之情。 C. 我们在本月中旬前后有个重要会议,所以现在就要好好准备。 D. 地震发生之后,当地政府及解放军部队全力救助,目前灾区群众已住进了临 时帐篷,防止余震再次发生
6.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学习就怕‘认真’二字。”张老师说:“‘态度决定一切”,确实很有道 理 B.网络技术对艺术传统的冲击不容忽视,对新艺术形式的催生已初露端倪。人 们不得不思考,高科技的发展将导致艺术的沉沦?还是会迎来新时代的文艺复 兴? C.自然之美是一切艺术美的源头活水,正如古人所云“天地有大美而无言。 天地之美,在风景名胜,也在“溪头荠菜花。”平中见奇,淡里显味,更是一种 不事雕琢的天然之美。 D.归隐是旧时文人理想中的一种闲散生活一一躬耕、沽酒、题诗、作画、对弈… 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古往今来很少有人情愿过这种生活。 、(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建筑的情态(节选) 唐诗的一个显著的艺术特征,在于其形象化,以形感人。这种形象,却多与建筑 有关。“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只欲栏边安 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这些建筑形象,都诗化了,情态化了,所以都是那么 的感人。反过来说,由于文学的积淀,中国古代建筑的形象也变得含情脉脉。当 我们看到建筑中的回廊、栏杆、台阶、屋檐、门窗等等,都会触景生情,这些形 象本身就是诗一般的语言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中国古代建筑不仅美在建筑形 象,更美在其空间。它多形成内向性庭院式空间,情态也在其中。早在东汉,就 有《庭中有奇树》,“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这是一处很情趣的庭院空间。诗中一对恋人依依惜别,赠枝叶留念,读来感人。 这一情结,以美丽的庭院做背景;便反过来说,这个庭院由于有了如此美的生活 而积淀起更多的情态符号。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庭 院春夜,形态朦胧,动人之至。“半人家”,有一半被月光所照,一半在阴影里, 生动无比。在静谧中使人感受到有一股春的暖流弥散在空气中;虫声在夜静人闲 之中,更表现出春的气息。若身历其境,仰望夜空,星斗横斜,会令人憧憬,感 到时光在流逝,一切都留在这美好的庭院空间中了。 苏州拙政园里有个小园—一“海棠春坞”,院子三面围廊,一百是粉墙。靠粉墙 处一个花台,上面植数竿修篁,一丛海棠。每当海棠花盛开,给小院增添许多美 感。苏轼有诗《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 故烧高烛照红妆。”诗与小院,似乎互为比兴,增色不少。相传这个小院就是照 《海棠》诗意而作的。三面环廊,意象出自诗中的“月转廊”,表示夜已深。可 以说,没有诗情画意之素养,就不会游园,也不懂造园。 7.选出下列对第1段文字理解最准确的 项 A.作者引用唐诗是为了说明形象化是唐诗的一个显著的艺术特 B.作者引用唐诗是为了说明唐诗中感人的艺术形象大多是建筑形 象
6.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学习就怕‘认真’二字。”张老师说:“‘态度决定一切’,确实很有道 理。” B. 网络技术对艺术传统的冲击不容忽视,对新艺术形式的催生已初露端倪。人 们不得不思考,高科技的发展将导致艺术的沉沦?还是会迎来新时代的文艺复 兴? C. 自然之美是一切艺术美的源头活水,正如古人所云“天地有大美而无言。” 天地之美,在风景名胜,也在“溪头荠菜花。”平中见奇,淡里显味,更是一种 不事雕琢的天然之美。 D. 归隐是旧时文人理想中的一种闲散生活——躬耕、沽酒、题诗、作画、对弈…… 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古往今来很少有人情愿过这种生活。 二、(12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10 题。 建筑的情态(节选) 唐诗的一个显著的艺术特征,在于其形象化,以形感人。这种形象,却多与建筑 有关。“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只欲栏边安 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这些建筑形象,都诗化了,情态化了,所以都是那么 的感人。反过来说,由于文学的积淀,中国古代建筑的形象也变得含情脉脉。当 我们看到建筑中的回廊、栏杆、台阶、屋檐、门窗等等,都会触景生情,这些形 象本身就是诗一般的语言。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中国古代建筑不仅美在建筑形 象,更美在其空间。它多形成内向性庭院式空间,情态也在其中。早在东汉,就 有《庭中有奇树》,“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这是一处很情趣的庭院空间。诗中一对恋人依依惜别,赠枝叶留念,读来感人。 这一情结,以美丽的庭院做背景;便反过来说,这个庭院由于有了如此美的生活 而积淀起更多的情态符号。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庭 院春夜,形态朦胧,动人之至。“半人家”,有一半被月光所照,一半在阴影里, 生动无比。在静谧中使人感受到有一股春的暖流弥散在空气中;虫声在夜静人闲 之中,更表现出春的气息。若身历其境,仰望夜空,星斗横斜,会令人憧憬,感 到时光在流逝,一切都留在这美好的庭院空间中了。 苏州拙政园里有个小园——“海棠春坞”,院子三面围廊,一百是粉墙。靠粉墙 处一个花台,上面植数竿修篁,一丛海棠。每当海棠花盛开,给小院增添许多美 感。苏轼有诗《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 故烧高烛照红妆。”诗与小院,似乎互为比兴,增色不少。相传这个小院就是照 《海棠》诗意而作的。三面环廊,意象出自诗中的“月转廊”,表示夜已深。可 以说,没有诗情画意之素养,就不会游园,也不懂造园。 7.选出下列对第 1 段文字理解最准确的一 项 ( ) A.作者引用唐诗是为了说明形象化是唐诗的一个显著的艺术特 征。 B.作者引用唐诗是为了说明唐诗中感人的艺术形象大多是建筑形 象
C.作者引用唐诗是为了说明中国古代建筑多是诗化、情态化了的。 D.作者引用唐诗是为了说明只有形象本身富有诗意、才能使人触 景生情 8.选出下列不能体现中国古代建筑“多形成内向性庭院式空间,情态也在其中” 这一观点 的 A.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B.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C.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 透绿窗纱。 D.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 烛照红妆。 9.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是 A.第2段引用词句“庭院深深深几许· ,意在表明中国古代 建筑主要美在形象 B.《庭中有奇树》描写恋人院中依依异别,赠枝叶留念,使美丽 的庭院更具情态化 C.“更深月色半人家”,是说庭院一半被月光所照,一半在树的 阴影里。 D.读了《海棠》诗更能够理解诗人以拙政园的“海棠春坞”为题 材的原因了。 10.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 是 A.中国古代建筑形象所表现出的“情态化”,与古代文学的积淀 密切相关。 B.“内向性庭院”是我国古代庭院最具典型性的建筑 C.诗与小院“似乎互为比兴”是说小院诗化了,可见小院必定给 人丰富的想象空间 D.一个人诗情画意的素养,影响着他对建筑形象的欣赏与创造。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5题。 山涛,字巨源,河内怀人也。涛早孤,居贫,少有器重,介然不群。性好《庄》 《老》,每隐身自晦。与嵇康、吕安善,后遇阮籍,便为竹林之交,着忘言之契。 康后坐事,临诛,谓子绍曰:“巨源在,汝不孤矣。”涛年四十,始为郡主簿。 举孝廉,州辟河南从事。咸熙初,封相国左长史。时帝以涛乡闾宿望,命太子拜
C.作者引用唐诗是为了说明中国古代建筑多是诗化、情态化了的。 D.作者引用唐诗是为了说明只有形象本身富有诗意、才能使人触 景生情。 8.选出下列不能体现中国古代建筑“多形成内向性庭院式空间,情态也在其中” 这一观点 的一 项 ( ) A.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B.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C.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 透绿窗纱。 D.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 烛照红妆。 9.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是 ( ) A.第 2 段引用词句“庭院深深深几许……”,意在表明中国古代 建筑主要美在形象。 B.《庭中有奇树》描写恋人院中依依异别,赠枝叶留念,使美丽 的庭院更具情态化。 C.“更深月色半人家”,是说庭院一半被月光所照,一半在树的 阴影里。 D.读了《海棠》诗更能够理解诗人以拙政园的“海棠春坞”为题 材的原因了。 10.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 是 ( ) A.中国古代建筑形象所表现出的“情态化”,与古代文学的积淀 密切相关。 B.“内向性庭院”是我国古代庭院最具典型性的建筑。 C.诗与小院“似乎互为比兴”是说小院诗化了,可见小院必定给 人丰富的想象空间。 D.一个人诗情画意的素养,影响着他对建筑形象的欣赏与创造。 三、(12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 11—15 题。 山涛,字巨源,河内怀人也。涛早孤,居贫,少有器重,介然不群。性好《庄》 《老》,每隐身自晦。与嵇康、吕安善,后遇阮籍,便为竹林之交,着忘言之契。 康后坐事,临诛,谓子绍曰:“巨源在,汝不孤矣。”涛年四十,始为郡主簿。 举孝廉,州辟河南从事。咸熙初,封相国左长史。时帝以涛乡闾宿望,命太子拜
之。帝以齐王攸继景帝后,素又重攸,尝问裴秀曰::大将军开建未遂,吾但承 奉后事耳。故立攸,将归功于兄,何如?”秀以为不可,又以问涛。涛对曰:“废 长立少,违礼不祥。国之安危,恒必由之。”太子位于是乃定。太子亲拜谢涛。 及羊祜执政,时人欲危裴秀,涛正色保持之。由是失权臣意,出为冀州刺史,加 宁远将军。涛再居选职十有余年,每一官缺,辄户拟数人,诏旨有所向,然后显 奏,随帝意所欲为先。故帝之所用,或非举首,众情不察,以涛轻重任意。或谮 之于帝,故帝手诏戒涛曰:“夫用人惟才,不遗疏远单贱,天下便化矣。”而涛 行之自若,一年之后众情乃寝。涛中主于朝,晚值后党专权,不欲任杨氏,多有 讽谏,帝虽悟而不能改。后以年衰疾笃,上疏告退,不许。帝尝讲武于宣武场, 涛时有疾,诏乘步辇从。因与卢钦论用兵之本,以为不宜去州郡武备,其论甚精 初,陈郡袁毅尝为鬲令,贪浊而赂遗公卿,以求虚誉,亦遗涛丝百斤,涛不欲异 于时,受而藏于阁上。后毅事露,槛车送廷尉,凡所以赂皆见推检。涛乃取丝付 吏,积年尘埃,印封如初。 晋书·山涛传》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康后坐 是事望的年寝2是 坐:因犯……罪 B.时帝以涛乡闾宿 宿:素有 C.涛再居选职十有余 居:担任 D.一年之后众情乃 寝:平定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A.①随帝意所欲为 ②先是,庭中通 南北为 B.①帝以齐王攸继景帝 后 ②王语暴以好乐 C.①帝虽悟而不能 改 ②明足以 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D.①太子位于是乃 定 ②质于齐, 兵乃出 1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山涛,“清廉正直”的一组
之。帝以齐王攸继景帝后,素又重攸,尝问裴秀曰::大将军开建未遂,吾但承 奉后事耳。故立攸,将归功于兄,何如?”秀以为不可,又以问涛。涛对曰:“废 长立少,违礼不祥。国之安危,恒必由之。”太子位于是乃定。太子亲拜谢涛。 及羊祜执政,时人欲危裴秀,涛正色保持之。由是失权臣意,出为冀州刺史,加 宁远将军。涛再居选职十有余年,每一官缺,辄户拟数人,诏旨有所向,然后显 奏,随帝意所欲为先。故帝之所用,或非举首,众情不察,以涛轻重任意。或谮 之于帝,故帝手诏戒涛曰:“夫用人惟才,不遗疏远单贱,天下便化矣。”而涛 行之自若,一年之后众情乃寝。涛中主于朝,晚值后党专权,不欲任杨氏,多有 讽谏,帝虽悟而不能改。后以年衰疾笃,上疏告退,不许。帝尝讲武于宣武场, 涛时有疾,诏乘步辇从。因与卢钦论用兵之本,以为不宜去州郡武备,其论甚精。 初,陈郡袁毅尝为鬲令,贪浊而赂遗公卿,以求虚誉,亦遗涛丝百斤,涛不欲异 于时,受而藏于阁上。后毅事露,槛车送廷尉,凡所以赂皆见推检。涛乃取丝付 吏,积年尘埃,印封如初。 《晋书·山涛传》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是 ( ) A.康后坐 事 坐:因犯……罪 B.时帝以涛乡闾宿 望 宿:素有 的 C.涛再居选职十有余 年 居:担任 D.一年之后众情乃 寝 寝:平定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是 ( ) A.①随帝意所欲为 先。 ②先是,庭中通 南北为一 B.①帝以齐王攸继景帝 后 ②王语暴以好乐 C.①帝虽悟而不能 改 ②明足以 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D.①太子位于是乃 定 ②质于齐, 兵乃出 1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山涛,“清廉正直”的一组 是 ( )
①少有器量,介然不 ②废长立少, 群违奏正谏初 礼不祥 ③诏旨有所向,然后显 ④时人欲危裴秀,涛 色保持之 ⑤不欲任杨氏,多有讽 ⑥积年尘埃,印封如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②④⑥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是 A.山涛早年丧父,家境贫寒,故其为人气量狭小、孤高气傲。他 很少结交朋友,只是结识了阮籍这批竹林贤士之后,这才有人生的归宿感 B.山涛虽然入仕较晚,但德望乡闾,他也因此深得司马氏政权统 治者的尊崇,晋帝还以太子的立选问题征求过山涛的意见。 C.山涛为人正直,在朝廷任职期间,以选贤任能为己任。尽管工 作上的我行我素造成了一些失误,从而招人非议,但山涛还是一位好官。 D.山涛既有文韬,又有武略。皇帝到宣武场讲习武事还让有病的 山涛跟随,以及他和卢钦谈论“用兵之本”,这些都见出他有杰出的军事指挥才 第Ⅱ卷(105分) 四、(18分)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众情不察,以涛轻重任意。 译文: (2) 凡所以赂皆见推检。 译文 (3) 巨源在,汝不孤矣 译文 1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听蜀僧濬弹琴
①少有器量,介然不 群 ②废长立少, 违礼不祥 ③诏旨有所向,然后显 奏 ④时人欲危裴秀,涛 正色保持之 ⑤不欲任杨氏,多有讽 谏 ⑥积年尘埃,印封如 初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 ②④⑥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是 ( ) A.山涛早年丧父,家境贫寒,故其为人气量狭小、孤高气傲。他 很少结交朋友,只是结识了阮籍这批竹林贤士之后,这才有人生的归宿感。 B.山涛虽然入仕较晚,但德望乡闾,他也因此深得司马氏政权统 治者的尊崇,晋帝还以太子的立选问题征求过山涛的意见。 C.山涛为人正直,在朝廷任职期间,以选贤任能为己任。尽管工 作上的我行我素造成了一些失误,从而招人非议,但山涛还是一位好官。 D.山涛既有文韬,又有武略。皇帝到宣武场讲习武事还让有病的 山涛跟随,以及他和卢钦谈论“用兵之本”,这些都见出他有杰出的军事指挥才 能。 第Ⅱ卷(105 分) 四、(18 分)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 众情不察,以涛轻重任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凡所以赂皆见推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巨源在,汝不孤矣。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 听蜀僧濬弹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