裢贵华经将贸墨去号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 第四章对外贸易宏观管理体制改革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在了解改革开放前中国对外贸易体制特点及历史性作用的基 础上,把握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路径与成效,并进一步掌握入世后中国对 外贸易体制改革的成果与方向。 教学内容 一、对外贸易体制的建立与发展 二、改革开放与对外贸易体制的关系 三、对外贸易体制的改革进程与效果 四、加入世贸组织与对外贸易体制改革 第一节 对外贸易宏观管理体制的建立和发展 一、对外贸易体制概述 (一)对外贸易体制的含义 对外贸易宏观管理体制是指对外贸易的组织形式、机构设置、管理权限、经营分工 和利益分配等方面的制度。 (二)对外贸易体制的性质 外贸体制和其他经济体制一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由经济基础决定并为经济 基础服务的。因此,随着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应相应地变革对外贸易体制,使其更好 地适应国民经济与对外贸易发展的需要。 二、改革开放前,我国对外贸易体制的特征 (一)单一的公有制 1956年,我国在完成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后,就确立了由政府职能部门领导、国 营外贸公司集中经营的对外贸易经营体制,对外贸易领域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完全的公 有制。 (二)实行对外贸易统制 对外贸易统制集中表现在: 1、对外贸易国家垄断经营 对外贸易统制政策的贯彻主要表现在对经营主体的严格限制方面。 2、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 计划管理体制是传统对外贸易体制的轴心。 (三)统负盈亏的财务管理 各外贸进出口公司经营活动全部由计划调节,由此发生的全部盈利或亏损也全部由 国家财政平衡。 (四)实行贸易保护政策 第1页共10页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 第四章 对外贸易宏观管理体制改革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在了解改革开放前中国对外贸易体制特点及历史性作用的基 础上,把握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路径与成效,并进一步掌握入世后中国对 外贸易体制改革的成果与方向。 教学内容 一、对外贸易体制的建立与发展 二、改革开放与对外贸易体制的关系 三、对外贸易体制的改革进程与效果 四、加入世贸组织与对外贸易体制改革 第一节 对外贸易宏观管理体制的建立和发展 一、对外贸易体制概述 (一)对外贸易体制的含义 对外贸易宏观管理体制是指对外贸易的组织形式、机构设置、管理权限、经营分工 和利益分配等方面的制度。 (二)对外贸易体制的性质 外贸体制和其他经济体制一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由经济基础决定并为经济 基础服务的。因此,随着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应相应地变革对外贸易体制,使其更好 地适应国民经济与对外贸易发展的需要。 二、改革开放前,我国对外贸易体制的特征 (一)单一的公有制 1956 年,我国在完成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后,就确立了由政府职能部门领导、国 营外贸公司集中经营的对外贸易经营体制,对外贸易领域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完全的公 有制。 (二)实行对外贸易统制 对外贸易统制集中表现在: 1、对外贸易国家垄断经营 对外贸易统制政策的贯彻主要表现在对经营主体的严格限制方面。 2、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 计划管理体制是传统对外贸易体制的轴心。 (三)统负盈亏的财务管理 各外贸进出口公司经营活动全部由计划调节,由此发生的全部盈利或亏损也全部由 国家财政平衡。 (四)实行贸易保护政策 第 1 页 共 10 页
链喇卧海贸多大孝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 我国的贸易保护是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并重的多重贸易保护。平均关税水平一直 维持在高水平上,非关税壁垒方面是以强有力的直接行政干预为特征的。 三、对改革开放前我国对外贸易体制的评价 (一)积极作用 1、有利于集中调度资源,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扩大出口。 2、有利于统一安排进口,保证国家重点建设需要。 3、有利于集中统一对外,捍卫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独立。 (二)严重弊端 1、独家经营,产销脱节 国家通过外贸专业公司统一经营对外贸易,贸易渠道和经营方式单一,阻断了各地 方、各生产部门和企业与国际市场的联系,造成工贸隔离、产销脱节。 2、高度集中,统得过死 国家通过指令性计划和行政干预,对企业限制太多,造成政企职责不分,企业缺乏 经营自主权,难以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竞争。 3、统包盈亏,缺乏利益激励机制 国家统包盈亏,没有兼顾国家、企业、个人三者的利益,不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 性,不利于提高经济效益。 第二节 改革开放与对外贸易体制改革 一、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贸易体制改革 (一)对外贸易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外贸易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外贸易的发展必须在国民经济的宏观背景 下展开,国民经济不仅从生产力发展水平上,而且在生产关系、以及经济组织方式、运 行机制上给对外贸易设置了无法超越的总体性制约。 (二)对外贸易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部分 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取向决定了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方向、目标、基本原则和内容, 对外贸易体制改革必须置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框架下。 二、对外开放与对外贸易体制改革 (一)对外贸易体制改革是“改革”与“开放”的交汇点 1、无论是“改革”,还是“开放”,其目标都是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要提高 经济活动效率、加快经济发展。 2、“改革”和“开放”的合力对我国对外贸易体制改革市场取向的牵引力比对其它 领域改革的牵引力更强,因为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就是商品市场的开放,实行对外开放, 传统对外贸易体制的改革必然首当其冲。 3、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推进在许多方面(诸如价格改革、汇率改革)推动了传统经济 体制向以市场为取向的新体制的蜕变,对对外开放向纵深发展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二)对外贸易体制改革是对外开放的基础与先驱 1、对外贸易是对外经济交流活动的主渠道,也是其它各项经济交流活动的基础,对 外贸易的发展决定着对外开放的深度与广度。 第2页共10页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 我国的贸易保护是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并重的多重贸易保护。平均关税水平一直 维持在高水平上,非关税壁垒方面是以强有力的直接行政干预为特征的。 三、对改革开放前我国对外贸易体制的评价 (一)积极作用 1、有利于集中调度资源,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扩大出口。 2、有利于统一安排进口,保证国家重点建设需要。 3、有利于集中统一对外,捍卫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独立。 (二) 严重弊端 1、独家经营,产销脱节 国家通过外贸专业公司统一经营对外贸易,贸易渠道和经营方式单一,阻断了各地 方、各生产部门和企业与国际市场的联系,造成工贸隔离、产销脱节 。 2、高度集中,统得过死 国家通过指令性计划和行政干预,对企业限制太多,造成政企职责不分,企业缺乏 经营自主权,难以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竞争。 3、统包盈亏,缺乏利益激励机制 国家统包盈亏,没有兼顾国家、企业、个人三者的利益,不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 性,不利于提高经济效益。 第二节 改革开放与对外贸易体制改革 一、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贸易体制改革 (一)对外贸易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外贸易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外贸易的发展必须在国民经济的宏观背景 下展开,国民经济不仅从生产力发展水平上,而且在生产关系、以及经济组织方式、运 行机制上给对外贸易设置了无法超越的总体性制约。 (二)对外贸易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部分 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取向决定了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方向、目标、基本原则和内容, 对外贸易体制改革必须置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框架下。 二、对外开放与对外贸易体制改革 (一)对外贸易体制改革是“改革”与“开放”的交汇点 1、无论是“改革”,还是“开放”,其目标都是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要提高 经济活动效率、加快经济发展。 2、“改革”和“开放”的合力对我国对外贸易体制改革市场取向的牵引力比对其它 领域改革的牵引力更强,因为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就是商品市场的开放,实行对外开放, 传统对外贸易体制的改革必然首当其冲。 3、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推进在许多方面(诸如价格改革、汇率改革)推动了传统经济 体制向以市场为取向的新体制的蜕变,对对外开放向纵深发展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二)对外贸易体制改革是对外开放的基础与先驱 1、对外贸易是对外经济交流活动的主渠道,也是其它各项经济交流活动的基础,对 外贸易的发展决定着对外开放的深度与广度。 第 2 页 共 10 页
碰男华经海贸多大学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 2、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成效不仅作用于对外贸易活动本身,而且对其它以贸易为基 础、与贸易密切相关的各项对外交流活动都势必产生重大影响。 (三)改革开放与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目标 1、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党的十四大正式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要 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2、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目标 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下,建立高效率的对外贸易活动运行机制是对外贸易体制 改革的目标。 第三节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进程与效果 一、中国对外贸易体制改革路径的特点 (一)国际上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路径及次序 1、国际上讨论对外贸易体制改革主要是指贸易自由化过程,即由保护型对外贸易体 制向自由、开放的对外贸易体制转变,其体制基础是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是政府干预 对外贸易的方式与力度。 2、关于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次序,国际上一般认为:第一步应将配额、外汇控制等 非关税手段关税化:第二步再将关税水平降低,进而实现贸易自由化。取消数量限制是 进行贸易自由化改革的不可逾越的步骤。 (二)中国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路径和次序 1、中国的对外贸易体制改革基本上也是贸易自由化的过程。 2、由于中国原先保护对外贸易体制的基础是计划经济体制,对外贸易自由化过程必 须在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过程中完成。 3、中国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次序:首先,逐步松弛对外贸易计划,代之以许可证、 配额及其他行政控制手段。之后,随着国内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市场扭曲的程度逐步减 少,对外贸易数量控制也随之减少,对外贸易制度朝着“中性”演化。 二、中国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进程及成效 (一)中国外贸体制改革的进程 1、外贸体制的初步改革(1979-1987年) (1)下放外贸经营权 通过组建工贸公司及地方贸易公司等措施,下放外贸经营权,扩展经营渠道,引入 竞争机制。 (2)开展工贸结合试点 针对长期以来工贸分家、产销脱节造成的出口产品不适销对路等问题,开展了多种 形式的工贸结合的试点。 (3)简化外贸计划内容 缩小指令性计划范围,扩大指导性计划范围,扩大市场调节的作用。 (4)实行出口承包责任制 为了打破统负盈亏的大锅饭财务体制,1987年对外经贸易部所属外贸专业总公司 实行出口承包经营责任制。承包的内容是承包企业向国家承包出口总额、出口商品换汇 第3页共10页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 2、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成效不仅作用于对外贸易活动本身,而且对其它以贸易为基 础、与贸易密切相关的各项对外交流活动都势必产生重大影响。 (三)改革开放与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目标 1、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党的十四大正式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要 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2、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目标 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下,建立高效率的对外贸易活动运行机制是对外贸易体制 改革的目标。 第三节 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进程与效果 一、中国对外贸易体制改革路径的特点 (一)国际上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路径及次序 1、国际上讨论对外贸易体制改革主要是指贸易自由化过程,即由保护型对外贸易体 制向自由、开放的对外贸易体制转变,其体制基础是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是政府干预 对外贸易的方式与力度。 2、关于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次序,国际上一般认为:第一步应将配额、外汇控制等 非关税手段关税化;第二步再将关税水平降低,进而实现贸易自由化。取消数量限制是 进行贸易自由化改革的不可逾越的步骤。 (二)中国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路径和次序 1、中国的对外贸易体制改革基本上也是贸易自由化的过程。 2、由于中国原先保护对外贸易体制的基础是计划经济体制,对外贸易自由化过程必 须在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过程中完成。 3、中国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次序:首先,逐步松弛对外贸易计划,代之以许可证、 配额及其他行政控制手段。之后,随着国内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市场扭曲的程度逐步减 少,对外贸易数量控制也随之减少,对外贸易制度朝着“中性”演化。 二、中国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进程及成效 (一)中国外贸体制改革的进程 1、外贸体制的初步改革(1979-1987 年) (1)下放外贸经营权 通过组建工贸公司及地方贸易公司等措施,下放外贸经营权,扩展经营渠道,引入 竞争机制。 (2)开展工贸结合试点 针对长期以来工贸分家、产销脱节造成的出口产品不适销对路等问题,开展了多种 形式的工贸结合的试点。 (3)简化外贸计划内容 缩小指令性计划范围,扩大指导性计划范围,扩大市场调节的作用。 (4)实行出口承包责任制 为了打破统负盈亏的大锅饭财务体制,1987 年对外经贸易部所属外贸专业总公司 实行出口承包经营责任制。承包的内容是承包企业向国家承包出口总额、出口商品换汇 第 3 页 共 10 页
链喇倚餐多方孝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 成本、出口盈亏总额等三项指标。 2、外贸体制的深化改革(1988一1993年) (1)1988-1990年全面推行外贸承包经营责任制 由外贸总公司、工贸总公司及地方政府分别向中央政府承包出口收汇、上缴外汇和 承包基数内中央定额补贴三项指标,承包指标一定三年不变。 为了落实对外贸易承包经营责任制,使地方和企业能承包经济效益指标,国家采取 了一系列配套措施:放宽外汇管制:实行出口退税政策等。 表4一4:中国出口退税情况(亿元) 年份 出口退税额 同比() 1985 19.7 1986 44.0 123.4 1987 76.7 74.3 1988 113.0 47.3 1989 153.0 35.4 1990 185.0 20.9 1991 254.4 37.5 1992 285.0 12.0 1993 301.0 5.6 1994 450.0 49.5 1995 549.2 22.0 1906 826.0 50.4 1997 432.5 47.6 1998 437.0 1.0 1999 627.7 43.6 2000 810.4 29.1 2001 1071.5 32.2 2002 1259.2 17.5 注:1985年开始实行出口退税制度. (2)1991一1993年完善外贸承包经营责任制 新一轮外贸承包经营责任制是在调整汇率的基础上,取消国家对外贸出口的财政补 贴,通过原来的承包渠道向国家承包出口总额、出口收汇和上缴中央外汇额度。 3、1994年以后至入世前的外贸体制改革 第4页共10页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 成本、出口盈亏总额等三项指标。 2、外贸体制的深化改革(1988—1993 年) (1)1988-1990 年全面推行外贸承包经营责任制 由外贸总公司、工贸总公司及地方政府分别向中央政府承包出口收汇、上缴外汇和 承包基数内中央定额补贴三项指标,承包指标一定三年不变。 为了落实对外贸易承包经营责任制,使地方和企业能承包经济效益指标,国家采取 了一系列配套措施:放宽外汇管制;实行出口退税政策等。 表 4—4:中国出口退税情况(亿元) (2)1991—1993 年完善外贸承包经营责任制 新一轮外贸承包经营责任制是在调整汇率的基础上,取消国家对外贸出口的财政补 贴,通过原来的承包渠道向国家承包出口总额、出口收汇和上缴中央外汇额度。 3、1994 年以后至入世前的外贸体制改革 第 4 页 共 10 页
旋剥经降贸多去号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 (1)外贸体制的改革方向 尽快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符合国际贸易规范的新型外贸体制。 (2)外贸体制改革的主要措施 1)深化外贸宏观管理体制的改革 通过深化外贸管理体制改革,在我国建立起以法律管理手段为基础、经济调节手段 为主、辅之以必要行政管理手段的外贸宏观管理体制。 ①强化经济手段 包括进行汇率并轨,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降 低进口关税水平,取消部分进口减免税:改革所得税制,由包干制改为分税制;完善出 口退税制度,出口退税全部由中央财政承担;实行鼓励出口的信贷政策等。 ②加强立法手段 1994年5月12日出台对外贸易基本法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并制定了 与之相配套的《反倾销和反补贴条例》等法规,标志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进入法制化 轨道。 ③改革外贸行政管理手段 按国际经济通行规则完善配额、许可证等行政管理手段,使其做到规范化和制度化。 2)深化外贸经营体制改革 ①进行企业制度改革 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企业股份制改革,转换企业经营机制。 ②进行经营制度改革 从单纯追求创汇数额,转向重视效益:从商品经营转向资产经营:从单一经营转向 一业为主、多种经营:从传统的收购制度转向服务型的代理制:从分散经营转向规模经 营。 (3)建立、健全外贸协调服务体系 充分发挥进出口商会的协调、服务、纽带职能;发挥研究咨询机构和学会、协会的 信息指导和服务功能;完善金融、保险、运输等配套体系。 (二)中国外贸体制改革效果的评价 1、下放对外贸易经营权,扩大地方政府对外贸易自主权 通过下放外贸进出口总公司的经营权,扩大地方的对外贸易经营权,同时扩大地方 政府对引进技术、进口商品的审批权,给地方政府一定比例的外汇留成等,在一定程度 上改变了对外贸易的中央高度集权,加速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2、扩大对外贸易经营渠道,打破垄断经营 1979年以后的对外贸易体制改革,在引入其它所有制成份,发展各类外贸企业,扩 大外贸经营渠道,打破垄断经营方面取得巨大进展。 (1)行业集中度大幅下降 表4一1:十大外贸公司在我国进出口贸易中的比重 年份 出▣(%) 进口(%) 年份 出口(%) 进口(%) 1981 81.3 76.6 1987 64.3 30.3 第5页共10页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 (1)外贸体制的改革方向 尽快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符合国际贸易规范的新型外贸体制。 (2)外贸体制改革的主要措施 1)深化外贸宏观管理体制的改革 通过深化外贸管理体制改革,在我国建立起以法律管理手段为基础、经济调节手段 为主、辅之以必要行政管理手段的外贸宏观管理体制。 ①强化经济手段 包括进行汇率并轨,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降 低进口关税水平,取消部分进口减免税;改革所得税制,由包干制改为分税制;完善出 口退税制度,出口退税全部由中央财政承担;实行鼓励出口的信贷政策等。 ②加强立法手段 1994年5月12 日出台对外贸易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并制定了 与之相配套的《反倾销和反补贴条例》等法规,标志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进入法制化 轨道。 ③改革外贸行政管理手段 按国际经济通行规则完善配额、许可证等行政管理手段,使其做到规范化和制度化。 2)深化外贸经营体制改革 ①进行企业制度改革 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企业股份制改革,转换企业经营机制。 ②进行经营制度改革 从单纯追求创汇数额,转向重视效益;从商品经营转向资产经营;从单一经营转向 一业为主、多种经营;从传统的收购制度转向服务型的代理制;从分散经营转向规模经 营。 (3)建立、健全外贸协调服务体系 充分发挥进出口商会的协调、服务、纽带职能;发挥研究咨询机构和学会、协会的 信息指导和服务功能;完善金融、保险、运输等配套体系。 (二)中国外贸体制改革效果的评价 1、下放对外贸易经营权,扩大地方政府对外贸易自主权 通过下放外贸进出口总公司的经营权,扩大地方的对外贸易经营权,同时扩大地方 政府对引进技术、进口商品的审批权,给地方政府一定比例的外汇留成等,在一定程度 上改变了对外贸易的中央高度集权,加速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2、扩大对外贸易经营渠道,打破垄断经营 1979 年以后的对外贸易体制改革,在引入其它所有制成份,发展各类外贸企业,扩 大外贸经营渠道,打破垄断经营方面取得巨大进展。 (1)行业集中度大幅下降 表 4-1:十大外贸公司在我国进出口贸易中的比重 年 份 出 口(%) 进 口(%) 年 份 出 口(%) 进 口(%) 1981 81.3 76.6 1987 64.3 30.3 第 5 页 共 1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