裢贵华经将贸墨去是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 第八章 对外贸易经济效益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在明确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概念、掌握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 表现形式、影响外贸经济效益的因素等基础理论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我国评价对 外贸易经济效益的原则和指标体系,以及提高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途径。 教学内容 一、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概念 二、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形成 三、影响外贸经济效益的因素 四、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评价 五、中国外贸经济效益与外贸盈亏 六、提高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途径 第一节 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概念 一、经济效益概述 (一)经济效益的概念 经济效益,是指在经济活动中为了达到一定的经济目标所耗费的劳动和由此取得的 成果之比。简言之,即投入产出之比。 (二)经济效益的层次 1、宏观经济效益 从全社会的投入产出出发来考察的经济效益是宏观经济效益。也称社会经济效益。 它反映该国全局性的国民经济整体的效益,同时也是长期与近期相结合的效益。 2、中观或微观经济效益 从一个产业部门或企业的投入产出来考察的经济效益是中观或微观经济效益。 (三)经济效益的本质 提高经济效益本质上就是时间的节约,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表现,反映生产力的水 平。 二、对外贸易经济效益 (一)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概念 对外贸易经济效益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投入对外贸易领域的劳动(活劳动与物化劳动) 和由此取得的成果之比。 (二)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构成 1、通过利用国内价值和国际价值的比较差异,输出本国有相对优势的产品,输入本 国有相对劣势的产品,从而实现价值增值,实现社会劳动的节约: 2、输出本国相对富余的产品,换回本国所短缺的产品和资源,实现实物形态上国民 经济综合平衡,扩大社会再生产规模,最终达到创造更多价值的目的。 第1页共8页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 第八章 对外贸易经济效益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在明确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概念、掌握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 表现形式、影响外贸经济效益的因素等基础理论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我国评价对 外贸易经济效益的原则和指标体系,以及提高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途径。 教学内容 一、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概念 二、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形成 三、影响外贸经济效益的因素 四、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评价 五、中国外贸经济效益与外贸盈亏 六、提高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途径 第一节 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概念 一、经济效益概述 (一)经济效益的概念 经济效益,是指在经济活动中为了达到一定的经济目标所耗费的劳动和由此取得的 成果之比。简言之,即投入产出之比。 (二)经济效益的层次 1、宏观经济效益 从全社会的投入产出出发来考察的经济效益是宏观经济效益。也称社会经济效益。 它反映该国全局性的国民经济整体的效益,同时也是长期与近期相结合的效益。 2、中观或微观经济效益 从一个产业部门或企业的投入产出来考察的经济效益是中观或微观经济效益。 (三)经济效益的本质 提高经济效益本质上就是时间的节约,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表现,反映生产力的水 平。 二、对外贸易经济效益 (一)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概念 对外贸易经济效益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投入对外贸易领域的劳动(活劳动与物化劳动) 和由此取得的成果之比。 (二)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构成 1、通过利用国内价值和国际价值的比较差异,输出本国有相对优势的产品,输入本 国有相对劣势的产品,从而实现价值增值,实现社会劳动的节约; 2、输出本国相对富余的产品,换回本国所短缺的产品和资源,实现实物形态上国民 经济综合平衡,扩大社会再生产规模,最终达到创造更多价值的目的。 第 1 页 共 8 页
链潮4将发多少是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 (三)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层次 1、外贸宏观经济效益 是指通过对外商品和劳务的交换,对整个国民经济产生的经济效果。它不仅包括由 对外贸易活动实现的直接的价值增值,还包括由对外贸易活动派生出的、间接的社会劳 动节约。 2、外贸微观经济效益 是指通过外贸活动,外贸企业所取得的盈利。外贸企业效益仅考察外贸企业财务帐 面上的,以货币形式出现的盈利或亏损。 第二节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形成 一、外贸宏观经济效益的形成 (一)利用“绝对差异”和“比较差异”,形成外贸宏观经济效益 对外贸易经济效益是通过对外交换所获得的价值增值。价值增值是由于存在着国内 价值和国际价值之间的差异而产生、形成的。国内必要劳动时间和世界必要劳动时间的 差异导致国内价值和国际价值的差异,进而使通过对外贸易活动可实现价值增值。 国内价值和国际价值的差异可以归纳为两类;绝对差异和比较差异。这两类差异的 存在都有可能使参加贸易的各方获得国别价值增值。 1、绝对差异 设A国甲商品的国内价值低于国际价值,而乙商品的国内价值高于国际价值,而B 国乙商品的国内价值低于国际价值,甲商品的国内价值高于国际价值。两国进行国际分 工,各自发挥绝对优势,即A国出口甲商品,进口本国有绝对劣势的乙商品,B国出口 乙商品,进口甲商品,则两国获得国别价值增值。 商品 国内价值(A国) 国际价值 国内价值(B国) 甲 4小时 6小时 8小时 乙 6小时 3小时 2小时 2、比较差异 (1)设A国甲商品和乙商品的国内价值均高于国际价值,该国出口国内价值高于国 际价值程度较小的甲商品,即发挥其比较优势,进口国内价值高于国际价值程度较大的 乙商品,从而可获得国别价值增值。不同商品间国内价值与国际价值的比例差是决定比 较优势的核心。 商品 国内价值(A国) 国际价值 比值 甲 2小时 1小时 2:1 乙 6小时 2小时 3:1 (2)设B国甲商品和乙商品的国内价值均低于国际价值,但甲商品国内价值低于国 际价值的程度较小,乙商品国内价值低于国际价值的程度较大,因此,该国出口具有相 对优势的乙商品,进口具有相对劣势的甲商品。 商品 国内价值(B国) 国际价值 比值 第2页共8页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 (三)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层次 1、外贸宏观经济效益 是指通过对外商品和劳务的交换,对整个国民经济产生的经济效果。它不仅包括由 对外贸易活动实现的直接的价值增值,还包括由对外贸易活动派生出的、间接的社会劳 动节约。 2、外贸微观经济效益 是指通过外贸活动,外贸企业所取得的盈利。外贸企业效益仅考察外贸企业财务帐 面上的,以货币形式出现的盈利或亏损。 第二节 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形成 一、外贸宏观经济效益的形成 (一)利用“绝对差异”和“比较差异”,形成外贸宏观经济效益 对外贸易经济效益是通过对外交换所获得的价值增值。价值增值是由于存在着国内 价值和国际价值之间的差异而产生、形成的。国内必要劳动时间和世界必要劳动时间的 差异导致国内价值和国际价值的差异,进而使通过对外贸易活动可实现价值增值。 国内价值和国际价值的差异可以归纳为两类;绝对差异和比较差异。这两类差异的 存在都有可能使参加贸易的各方获得国别价值增值。 1、绝对差异 设 A 国甲商品的国内价值低于国际价值,而乙商品的国内价值高于国际价值,而 B 国乙商品的国内价值低于国际价值,甲商品的国内价值高于国际价值。两国进行国际分 工,各自发挥绝对优势,即 A 国出口甲商品,进口本国有绝对劣势的乙商品,B 国出口 乙商品,进口甲商品,则两国获得国别价值增值。 商品 国内价值(A 国) 国际价值 国内价值(B 国) 甲 4 小时 6 小时 8 小时 乙 6 小时 3 小时 2 小时 2、比较差异 (1)设 A 国甲商品和乙商品的国内价值均高于国际价值,该国出口国内价值高于国 际价值程度较小的甲商品,即发挥其比较优势,进口国内价值高于国际价值程度较大的 乙商品,从而可获得国别价值增值。不同商品间国内价值与国际价值的比例差是决定比 较优势的核心。 商品 国内价值(A 国) 国际价值 比值 甲 2 小时 1 小时 2∶1 乙 6 小时 2 小时 3∶1 (2)设 B 国甲商品和乙商品的国内价值均低于国际价值,但甲商品国内价值低于国 际价值的程度较小,乙商品国内价值低于国际价值的程度较大,因此,该国出口具有相 对优势的乙商品,进口具有相对劣势的甲商品。 商品 国内价值(B 国) 国际价值 比值 第 2 页 共 8 页
渊外份餐多大是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 甲 1小时 2小时 1:2 乙 1小时 3小时 1:3 (二)通过使用价值转换,形成外贸宏观经济效益 1、使用价值是价值的载体 利用国内价值和国际价值的“绝对差异”、“比较差异”实现价值增值,必须建立在 使用价值转换的基础上,使用价值是价值的载体。 2、使用价值对外转换在社会再生产中产生的新价值。 通过对外商品流通,通过使用价值转换,调整国民经济比例关系,改善社会产品构 成,使社会获得的较自我循环更多的新价值或劳动节约,也是外贸经济效益的组成部分。 二、对外贸易微观经济效益的形成 (一)从理论上看 对外贸易企业经济效益直接形成于国内外市场的价格差,这种价格差再减去商品流 通费用即是外贸企业的盈利(若为负数则为亏损),也即外贸企业经济效益。 (二)从实践上看 外贸企业经济效益还受其它许多因素的影响,如企业经营管理状况、政府的政策措 施、对外贸易体制等等。 第三节 影响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因素 一、影响外贸宏观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 一切影响商品国内价值、国际价值以及二者之间相互关系的因素,一切影响使用价 值在社会再生产中发挥作用,带来更多新增价值的因素,均影响外贸经济效益。 (一)比较优势 对外贸易经济效益是通过对外贸易活动实现的价值增值,而价值增值是通过发挥比 较优势取得的,即通过出口有比较优势的商品、进口有比较劣势的商品取得的。因此, 比较优势是取得外贸经济效益的客观基础。一国的比较优势则取决于一国劳动生产率水 平及其与世界劳动生产率水平的差异。 1、在古典贸易模型中,生产的唯一投入要素是劳动,一国的比较优势就取决于一国 劳动生产率水平及其与世界劳动生产率水平的差异。 2、随着古典贸易模型的拓展,单一劳动要素假设被扩展为多种生产要素假设,从而 比较差异不仅仅由劳动生产率所决定,各国要素禀赋的差异成为各国比较优势的决定性 因素。 (二)进出口商品结构 国内外价值的差异必须通过一定的使用价值为载体表现出来。因此,不同的使用价 值结构,即进出口商品结构会影响国内外价值差异的程度与方向,从而影响外贸经济效 益。 1、劳动生产率的双重差异一“内差异”和“外差异”使出口商品结构极大地影响输 出的国内价值量以及该国内价值量在国际市场上得到承认的程度。 2、由于相同的原因,同一国际价值量,由于其物质承担者不同,在国内市场上会被 承认为不同量的国内价值,而对外贸易所实现的价值增值正是国内价值的增值。 第3页共8页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 甲 1 小时 2 小时 1∶2 乙 1 小时 3 小时 1∶3 (二)通过使用价值转换,形成外贸宏观经济效益 1、使用价值是价值的载体 利用国内价值和国际价值的“绝对差异”、“比较差异”实现价值增值,必须建立在 使用价值转换的基础上,使用价值是价值的载体。 2、使用价值对外转换在社会再生产中产生的新价值。 通过对外商品流通,通过使用价值转换,调整国民经济比例关系,改善社会产品构 成,使社会获得的较自我循环更多的新价值或劳动节约,也是外贸经济效益的组成部分。 二、对外贸易微观经济效益的形成 (一)从理论上看 对外贸易企业经济效益直接形成于国内外市场的价格差,这种价格差再减去商品流 通费用即是外贸企业的盈利(若为负数则为亏损),也即外贸企业经济效益。 (二)从实践上看 外贸企业经济效益还受其它许多因素的影响,如企业经营管理状况、政府的政策措 施、对外贸易体制等等。 第三节 影响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因素 一、影响外贸宏观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 一切影响商品国内价值、国际价值以及二者之间相互关系的因素,一切影响使用价 值在社会再生产中发挥作用,带来更多新增价值的因素,均影响外贸经济效益。 (一)比较优势 对外贸易经济效益是通过对外贸易活动实现的价值增值,而价值增值是通过发挥比 较优势取得的,即通过出口有比较优势的商品、进口有比较劣势的商品取得的。因此, 比较优势是取得外贸经济效益的客观基础。一国的比较优势则取决于一国劳动生产率水 平及其与世界劳动生产率水平的差异。 1、在古典贸易模型中,生产的唯一投入要素是劳动,一国的比较优势就取决于一国 劳动生产率水平及其与世界劳动生产率水平的差异。 2、随着古典贸易模型的拓展,单一劳动要素假设被扩展为多种生产要素假设,从而 比较差异不仅仅由劳动生产率所决定,各国要素禀赋的差异成为各国比较优势的决定性 因素。 (二)进出口商品结构 国内外价值的差异必须通过一定的使用价值为载体表现出来。因此,不同的使用价 值结构,即进出口商品结构会影响国内外价值差异的程度与方向,从而影响外贸经济效 益。 1、劳动生产率的双重差异─“内差异”和“外差异”使出口商品结构极大地影响输 出的国内价值量以及该国内价值量在国际市场上得到承认的程度。 2、由于相同的原因,同一国际价值量,由于其物质承担者不同,在国内市场上会被 承认为不同量的国内价值,而对外贸易所实现的价值增值正是国内价值的增值。 第 3 页 共 8 页
链喇4哈餐多方学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 3、进出口商品结构对外贸的宏观效益有着更深的影响。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安排合理 与否,影响着对外商品流通对再生产促进作用的发挥。 (三)价格机制 1、比较优势只有正确地表现为价格差时,对外贸易才会依此进行,比较优势才会成 为现实的比较利益。因此,价格是否真实地反映价值、价格与价值的背离程度与方向都 可影响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从而影响外贸经济效益。 2、价格机制不仅会影响价值增值的正确表现,还会通过对进出口商品结构的作用, 进而影响实际的价值增值量或劳动节约量,影响对外贸易经济效益。 (四)汇率机制 对外贸易是通过一定的货币兑换率进行的,因此汇率的高估或低估都有可能造成价 格与价值的背离,影响比较优势的发挥,从而影响对外贸易经济效益。 (五)市场机制 比较优势的发挥有赖于完善的市场机制,使资源能够根据比较优势的变动实现最优 配置,保证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实现。 (六)政府宏观调控 政府在实施宏观调控政策,如产业政策、就业政策以弥补市场缺陷,追求长远发展 目标时,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比较利益格局,对外贸经济效益产生影响。 二、影响对外贸易微观经济效益的因素 (一)在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条件下 在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价格与价值相一致、汇率准确反映货币之间比率的条件 下,影响外贸微观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是企业的经营机制、管理机制等微观因素。 (二)在各种扭曲的条件下 在价格、汇率扭曲情况下,外贸微观经济效益的决定因素就要复杂得多,许多因素 往往是外贸企业所不可控制的。 第四节 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评价 一、外贸宏观经济效益的评价原则 (一)外贸宏观经济效益的评价是价值评价 外贸经济效益所揭示的是由于进行对外贸易活动所实现的社会劳动节约,这里的 “劳动“乃抽象劳动,它是价值的唯一构成要素。因此,外贸经济效益属于价值范畴,对 它的评价必须从价值角度进行。在对贸易经济效益评价中,使用价值评价可以归结为价 值评价,价值评价可包含使用价值评价。 (二)评价对外贸易宏观经济效益应包括对贸易机会成本的考察 1、评价对外贸易社会经济效益不仅应考察通过对外交换活动所实现的劳动节约,还 须考察参加交换的商品如果用于其他用途可能带来的收益,考察参加交换的价值量如果 选择其他的物质承担者可能带来的收益,即考察进出口商品的机会成本,这样才能以更 全面、更准确地评价对外贸易活动给国民经济带来的净收益。 2、进出口商品的机会成本同一般的机会成本有所不同。出口商品的机会成本指的是 出口商品如果不用于出口而用于国内的生产、消费所可能带来的最大的收益。进口商品 第4页共8页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 3、进出口商品结构对外贸的宏观效益有着更深的影响。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安排合理 与否,影响着对外商品流通对再生产促进作用的发挥。 (三)价格机制 1、比较优势只有正确地表现为价格差时,对外贸易才会依此进行,比较优势才会成 为现实的比较利益。因此,价格是否真实地反映价值、价格与价值的背离程度与方向都 可影响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从而影响外贸经济效益。 2、价格机制不仅会影响价值增值的正确表现,还会通过对进出口商品结构的作用, 进而影响实际的价值增值量或劳动节约量,影响对外贸易经济效益。 (四)汇率机制 对外贸易是通过一定的货币兑换率进行的,因此汇率的高估或低估都有可能造成价 格与价值的背离,影响比较优势的发挥,从而影响对外贸易经济效益。 (五)市场机制 比较优势的发挥有赖于完善的市场机制,使资源能够根据比较优势的变动实现最优 配置,保证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实现。 (六)政府宏观调控 政府在实施宏观调控政策,如产业政策、就业政策以弥补市场缺陷,追求长远发展 目标时,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比较利益格局,对外贸经济效益产生影响。 二、影响对外贸易微观经济效益的因素 (一)在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条件下 在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价格与价值相一致、汇率准确反映货币之间比率的条件 下,影响外贸微观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是企业的经营机制、管理机制等微观因素。 (二)在各种扭曲的条件下 在价格、汇率扭曲情况下,外贸微观经济效益的决定因素就要复杂得多,许多因素 往往是外贸企业所不可控制的。 第四节 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评价 一、外贸宏观经济效益的评价原则 (一)外贸宏观经济效益的评价是价值评价 外贸经济效益所揭示的是由于进行对外贸易活动所实现的社会劳动节约,这里的 “劳动”乃抽象劳动,它是价值的唯一构成要素。因此,外贸经济效益属于价值范畴,对 它的评价必须从价值角度进行。在对贸易经济效益评价中,使用价值评价可以归结为价 值评价,价值评价可包含使用价值评价。 (二)评价对外贸易宏观经济效益应包括对贸易机会成本的考察 1、评价对外贸易社会经济效益不仅应考察通过对外交换活动所实现的劳动节约,还 须考察参加交换的商品如果用于其他用途可能带来的收益,考察参加交换的价值量如果 选择其他的物质承担者可能带来的收益,即考察进出口商品的机会成本,这样才能以更 全面、更准确地评价对外贸易活动给国民经济带来的净收益。 2、进出口商品的机会成本同一般的机会成本有所不同。出口商品的机会成本指的是 出口商品如果不用于出口而用于国内的生产、消费所可能带来的最大的收益。进口商品 第 4 页 共 8 页
链喇4哈餐多方孝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 的机会成本则指的是同一可支配的国际价值量,如果选择其他的物质承担者给国民经济 可能带来的最大收益。 (三)对外贸易宏观经济效益的评价必须借助于货币、价格形式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对外贸易经济效益乃是通过对外交换活动所实现的价值增 值,增值了的价值与价值本身一样,它是抽象的、非实物的,但又必须依存于商品体中, 是商品的基本属性。因此,价值增值在商品经济中必须借助货币、价格形式。 (四)对外贸易宏观经济效益的评价应是宏观的、全面的评价 对外贸易经济效益是通过对外商品交换所节约的社会劳动。这里的劳动节约是指一 国范围内的劳动节约,因此,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评价范围是一个国家,评价角度应是 宏观的、全面的。 二、外贸微观经济效益的评价 外经贸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由三部分共十五个指标构成。 表8一1:中国外经贸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反映企业资产负债和 资产负债率 偿债能力的指标 流动比率 速动比率 流动资产周转率 存货周转率 反映盈利能力和国有资 销售(营业)利润率 产保值增值情况的指标 出口每美元成本 进口每美元赔赚额 费用水平 资本金收益率 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 反映企业对社会贡献的指标 出口收汇额 社会贡献率 社会积累率 第五节中国外贸经济效益与外贸盈亏 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中国外贸盈亏 1979年改革开放前,我国在对外贸易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财务上实行“统收 统支、统负盈亏”的体制,进出口企业的盈利,集中上缴国库,而发生的亏损,也统一 由国家财政拨款予以补贴。 二、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外贸盈亏 第5页共8页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 的机会成本则指的是同一可支配的国际价值量,如果选择其他的物质承担者给国民经济 可能带来的最大收益。 (三)对外贸易宏观经济效益的评价必须借助于货币、价格形式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对外贸易经济效益乃是通过对外交换活动所实现的价值增 值,增值了的价值与价值本身一样,它是抽象的、非实物的,但又必须依存于商品体中, 是商品的基本属性。因此,价值增值在商品经济中必须借助货币、价格形式。 (四)对外贸易宏观经济效益的评价应是宏观的、全面的评价 对外贸易经济效益是通过对外商品交换所节约的社会劳动。这里的劳动节约是指一 国范围内的劳动节约,因此,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评价范围是一个国家,评价角度应是 宏观的、全面的。 二、外贸微观经济效益的评价 外经贸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由三部分共十五个指标构成。 表 8—1:中国外经贸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反映企业资产负债和 偿债能力的指标 资产负债率 流动比率 速动比率 流动资产周转率 存货周转率 反映盈利能力和国有资 产保值增值情况的指标 销售(营业)利润率 出口每美元成本 进口每美元赔赚额 费用水平 资本金收益率 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 反映企业对社会贡献的指标 出口收汇额 社会贡献率 社会积累率 第五节 中国外贸经济效益与外贸盈亏 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中国外贸盈亏 1979 年改革开放前,我国在对外贸易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财务上实行“统收 统支、统负盈亏”的体制,进出口企业的盈利,集中上缴国库,而发生的亏损,也统一 由国家财政拨款予以补贴。 二、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外贸盈亏 第 5 页 共 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