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个会计期间尽可能地保持一致,除非存在着充足的理由,否则企业不得随意变 更会计程序与会计处理方法。 注:可比性原则与一贯性原则的区别: 可比性原则强调的是横向的可比性,是不同会计主体在同一个会计期间相互 的比较 2、一贯性原则强调的是纵向的可比性,是同一个会计主体在前后不同的会计期 间对相同或类似的会计事项应该采取前后一致的会计处理方法,不得随意进行变 更 二、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有3条原则) (一)相关性原则一一是指会计主体提供的会计信息必须符合国家有关部门进行 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投资者、债权人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 金流量信息的要求并有助于他们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和信贷决策,满足企业内部 经营管理当局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 信息要有用就必须相关,无关肯定无用。是否相关取决于信息是否具有预测价值 反馈价值(证实过去预测结果)、及时性。 (二)及时性原则一一要求会计核算工作的时效性,要求会计核算及时进行,以 便会计信息使用者及时地使用。 及时收集一及时处理一及时传递,企业竞争越激烈,信息的及时性也就越重要。 (三)明晰性原则一一是要求会计记录和会计信息必须清晰、简明,并便于会计 信息使用者的理解与使用 企业披露的信息本身就是为了帮助信息使用者决策,如果具备了一定的知识,花 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仍然看不懂报表,那这样的信息也是没有用的 三、会计要素确认、计量方面的要求(有4条原则) (一)权责发生制原则一一要求收入费用的确认应当以收入、费用的实际发生为 确认的标准,凡是当期己经实现的收入和当期己经发生或应当由当期承担的费 用,不论与收入和费用相联系的款项是否己经收到或支付,都应该作为收入或费 用进行会计核算;凡是不属于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己经收到或付出款项,都 不应该作为本期的收入与费用 (二)配比原则一一指收入与其相应的成本费用应当相互配合 如:一个会计期间内发生的各项期间费用应该从该期间的收入中直接进行扣 除以计算利润 (三)历史成本原则一一指企业的各种资产应当按其取得或购建时发生的实际成 本进行核算。 历史成本:是取得或制造某项财产物资时所实际支付的现金及其他等价物。 (即:不考虑随后的市场价格变动) (四)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一一指会计核算应当严格区分收益性支 出与资本性支出的界限,以正确地计算企业当期损益。 收益性支出:指该项支出的发生是为了取得本期收益,即仅仅与本期收益的 取得有关。列于利润表,计入当期损益。 资本性支出:指该项支出的发生不仅与本期收入的取得有关,而且与其他会 计期间的收入相关,或者主要是为以后各会计期间的收入取得所发生的支出。列 于资产负债表,作为资产反映
6 各个会计期间尽可能地保持一致,除非存在着充足的理由,否则企业不得随意变 更会计程序与会计处理方法。 注:可比性原则与一贯性原则的区别: 1、可比性原则强调的是横向的可比性,是不同会计主体在同一个会计期间相互 的比较。 2、一贯性原则强调的是纵向的可比性,是同一个会计主体在前后不同的会计期 间对相同或类似的会计事项应该采取前后一致的会计处理方法,不得随意进行变 更。 二、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有3条原则) (一)相关性原则——是指会计主体提供的会计信息必须符合国家有关部门进行 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投资者、债权人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 金流量信息的要求并有助于他们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和信贷决策,满足企业内部 经营管理当局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 信息要有用就必须相关,无关肯定无用。是否相关取决于信息是否具有预测价值、 反馈价值(证实过去预测结果)、及时性。 (二)及时性原则——要求会计核算工作的时效性,要求会计核算及时进行,以 便会计信息使用者及时地使用。 及时收集-及时处理-及时传递,企业竞争越激烈,信息的及时性也就越重要。 (三)明晰性原则——是要求会计记录和会计信息必须清晰、简明,并便于会计 信息使用者的理解与使用。 企业披露的信息本身就是为了帮助信息使用者决策,如果具备了一定的知识,花 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仍然看不懂报表,那这样的信息也是没有用的。 三、会计要素确认、计量方面的要求(有4条原则) (一)权责发生制原则——要求收入费用的确认应当以收入、费用的实际发生为 确认的标准,凡是当期己经实现的收入和当期己经发生或应当由当期承担的费 用,不论与收入和费用相联系的款项是否己经收到或支付,都应该作为收入或费 用进行会计核算;凡是不属于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己经收到或付出款项,都 不应该作为本期的收入与费用。 (二)配比原则——指收入与其相应的成本费用应当相互配合。 如:一个会计期间内发生的各项期间费用应该从该期间的收入中直接进行扣 除以计算利润。 (三)历史成本原则——指企业的各种资产应当按其取得或购建时发生的实际成 本进行核算。 历史成本:是取得或制造某项财产物资时所实际支付的现金及其他等价物。 (即:不考虑随后的市场价格变动) (四)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指会计核算应当严格区分收益性支 出与资本性支出的界限,以正确地计算企业当期损益。 收益性支出:指该项支出的发生是为了取得本期收益,即仅仅与本期收益的 取得有关。列于利润表,计入当期损益。 资本性支出:指该项支出的发生不仅与本期收入的取得有关,而且与其他会 计期间的收入相关,或者主要是为以后各会计期间的收入取得所发生的支出。列 于资产负债表,作为资产反映
四、会计修正性惯例(2条原则) (一)谨慎原则(稳健原则)一一指企业在会计核算中遵循谨慎原则的要求,合 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益和费用 (二)重要性原则—一指会计核算过程中对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应区别其重要程 度,采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 个会计事项是否重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因此会计人员 的职业判断力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章现代会计的两大领域: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现代会计两大领域形成的历史背景,掌握财务会计和管 理会计的区别和联系(同源分流),并能应用现代企业制度,金融市场与会计学 科的共生互动关系分析现代会计的发展动因及其发展趋势。 【重点和难点】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是如何“同源分流”,二者之间的联系和区 【课时分配】课时1课时,基本集中在第二节。 【教学方法】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讲授,指点为辅。 第一节现代企业制度、金融市场与会计学科发展的共生互动 性 、现代企业制度与金融市场的共生互动性P37 企业组织形式的发展:从独资企业一合伙企业一公司(股份公司)。股份有 限公司就应运而生。 结论:P38。企业组织形式发展的轨迹离不开金融市场。现代公司制度的 形成、发展是与金融市场的建立和发展相辅相成的。没有完善的金融市场,就没 有现代公司制度;而没有现代公司制度,也就没有发达的金融市场。这就是现代 公司制度与金融市场的共生互动性 、现代企业制度、金融市场与会计学发展的共生互动性 现代企业会计的精华体现于公司会计之中。没有现代公司制度,就没有现代 会计学科。是发达的金融市场与现代公司制度推动了会计学的发展与完善。表现 在: (一)金融市场与现代公司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出现了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 的现象,对会计理论与方法产生极为重大而深刻的影响 正是由于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两权分离“,企业所有者和企业经营者需要不 同的会计信息,于是逐步形成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两个相对独立的领域 (二)金融市场与现代公司制度的产生和发展改变了会计信息系统在社会经济生 活中的地位
7 四、会计修正性惯例(2条原则) (一)谨慎原则(稳健原则)——指企业在会计核算中遵循谨慎原则的要求,合 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益和费用。 (二)重要性原则——指会计核算过程中对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应区别其重要程 度,采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 一个会计事项是否重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因此会计人员 的职业判断力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章 现代会计的两大领域: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现代会计两大领域形成的历史背景,掌握财务会计和管 理会计的区别和联系(同源分流),并能应用现代企业制度,金融市场与会计学 科的共生互动关系分析现代会计的发展动因及其发展趋势。 【重点和难点】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是如何“同源分流”,二者之间的联系和区 别。 【课时分配】课时 1 课时,基本集中在第二节。 【教学方法】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讲授,指点为辅。 第一节 现代企业制度、金融市场与会计学科发展的共生互动 性 一、现代企业制度与金融市场的共生互动性P37 企业组织形式的发展:从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公司(股份公司)。股份有 限公司就应运而生。 结论:P38。企业组织形式发展的轨迹离不开金融市场。现代公司制度的 形成、发展是与金融市场的建立和发展相辅相成的。没有完善的金融市场,就没 有现代公司制度;而没有现代公司制度,也就没有发达的金融市场。这就是现代 公司制度与金融市场的共生互动性。 二、现代企业制度、金融市场与会计学发展的共生互动性 现代企业会计的精华体现于公司会计之中。没有现代公司制度,就没有现代 会计学科。是发达的金融市场与现代公司制度推动了会计学的发展与完善。表现 在: (一)金融市场与现代公司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出现了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 的现象,对会计理论与方法产生极为重大而深刻的影响。 正是由于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两权分离“,企业所有者和企业经营者需要不 同的会计信息,于是逐步形成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两个相对独立的领域。 (二)金融市场与现代公司制度的产生和发展改变了会计信息系统在社会经济生 活中的地位
(三)融市场与现代公司制度的产生和发展,使得会计信息使用者多元化 (四)金融市场与现代公司制度提发展推动了会计国际化趋势 第二节现代会计的两大领域: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重点 、现代会计形成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两个相对独立领域的历史背景P40 企业组织形式的轨迹:独资一一合伙一一公司制度,到了公司制度出现了经 营权和所有权相分离的现象,这对现代会计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正是由于两权分 离,适应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者的不同信息需求,现代会计才逐步形成两个相对 独立的领域: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 1、财务会计:通过提供定期的财务报表和其化财务报告,为外界与企业存 在经济利益关系的各界人士即利益相关者服务。形成了以报表为中心的“会计 观 2、管理会计:主要为企业内部经营者管理服务,为企业管理部门正确地进 行管理体制决策和有效经营提供相关信息。形成以经营管理为中心的“会计观 二、现代会计的“同源分流”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 它们是会计信息系统的“同源分流” (一)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联系 它们都是会计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都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基本组 成部分。 )共同基础:原始资料相同。各自进行加工、整理。 (2)服务对象有交叉:二者均为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以及内部管理服务,只 是各自的侧重点不同。 2、在相当大程度上,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都依赖于“受托责任”。 只要存在委托代理关系,就存在“受托责任”。(企业的管理人员是受资金提 供者即股东和债权人的委托,对一部分财务资源进行经营和管理,有这层受托关 系,就存在受托责任,就要求把企业的经济资源、义务以及引起资源与义务变化 的交易与事项加以记录、说明。企业管理人员不但要向业主,而且要向政府、职 员、顾客等报告资源的经营管理情况与结果)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都是“受托责 任”会计,只是侧重点不同。财务会计侧重于企业外部“受托责任”,管理会计 侧重于企业内部“受托责任”。 (二)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区别 1、外部利益相关者,决策信息(财务会计);内部经营管理(管理会计)。 2、强调过去(财务会计);未来(管理会计)。 3、受“公认会计原则”制约(财务会计);不受制约(管理会计)。 4、注重可证实性和货币性信息(财务会计);较少强调可证实性,强调货币性信 息和非货币性信息。 4、会计主体为核心(财务会计):强调多位的主体观念(管理会计)。 5、强制性的会计信息系统,须定期提供财务报表(财务会计);非强制性会计 信息系统,按决策需要提供信息(管理会计)。 6、管理会计涉及更多的相关学科:如管理学、统计学、决策科学、行为科学等
8 (三)融市场与现代公司制度的产生和发展,使得会计信息使用者多元化 (四)金融市场与现代公司制度提发展推动了会计国际化趋势 第二节 现代会计的两大领域: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 [重点] 一、现代会计形成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两个相对独立领域的历史背景 P40 企业组织形式的轨迹:独资——合伙——公司制度,到了公司制度出现了经 营权和所有权相分离的现象,这对现代会计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正是由于两权分 离,适应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者的不同信息需求,现代会计才逐步形成两个相对 独立的领域: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 1、财务会计:通过提供定期的财务报表和其化财务报告,为外界与企业存 在经济利益关系的各界人士即利益相关者服务。形成了以报表为中心的“会计 观”。 2、管理会计:主要为企业内部经营者管理服务,为企业管理部门正确地进 行管理体制决策和有效经营提供相关信息。形成以经营管理为中心的“会计观”。 二、现代会计的“同源分流”: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 它们是会计信息系统的“同源分流” (一) 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联系 1、它们都是会计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都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基本组 成部分。 (1) 共同基础:原始资料相同。各自进行加工、整理。 (2) 服务对象有交叉:二者均为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以及内部管理服务,只 是各自的侧重点不同。 2、在相当大程度上,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都依赖于“受托责任”。 只要存在委托代理关系,就存在“受托责任”。(企业的管理人员是受资金提 供者即股东和债权人的委托,对一部分财务资源进行经营和管理,有这层受托关 系,就存在受托责任,就要求把企业的经济资源、义务以及引起资源与义务变化 的交易与事项加以记录、说明。企业管理人员不但要向业主,而且要向政府、职 员、顾客等报告资源的经营管理情况与结果)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都是“受托责 任”会计,只是侧重点不同。财务会计侧重于企业外部“受托责任”,管理会计 侧重于企业内部“受托责任”。 (二) 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区别 1、外部利益相关者,决策信息(财务会计);内部经营管理(管理会计)。 2、强调过去(财务会计);未来(管理会计)。 3、受“公认会计原则”制约(财务会计);不受制约(管理会计)。 4、注重可证实性和货币性信息(财务会计);较少强调可证实性,强调货币性信 息和非货币性信息。 4、 会计主体为核心(财务会计);强调多位的主体观念(管理会计)。 5、 强制性的会计信息系统,须定期提供财务报表(财务会计);非强制性会计 信息系统,按决策需要提供信息(管理会计)。 6、 管理会计涉及更多的相关学科:如管理学、统计学、决策科学、行为科学等
第三章复式簿记系统(一)一账户与复式记账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会计等式,账户的结构,账户体系,复式记账方法,过 账与试算平衡以及总分类账与明细分类账的平行登记。掌握会计等式,资产,负 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类账户的基本结构;掌握借贷记账法,过账程序以 及试算平衡的基本原理;掌握总分类账与明细分类账的平行登记要点。 【重点和难点】会计等式,账户的结构,账户体系,复式记账方法,过账与试算 平衡以及总分类账与明细分类账的平行登记 【课时分配】本章共5课时每节1学时 【教学方法】教师只讲要点,理关键,安排大量的练习和案例督导学生课堂和课 外完成,并针对练习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及时在课堂上点明。 第一节会计恒等式 重点] 会计恒等式是财务会计记录的出发点与归宿。 丶会计恒等式 什么是权益?一一对企业的资产享有的要求权和可能获得的利益。 1、债权人权益一一债权人对企业资产的要求权,即企业的负债。 所有者权益一一投资者对企业资产的要求权 3、会计恒等式 资产一负债=所有者权益 这一等式反映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三个会计要素之间的数量关系,也 反映了资产的归属关系 收入一费用=利润 我们还可以把这两个公式结合起来看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因为利润是所有者权益的一部分) 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 二、会计恒等式的重要作用 1、是设置账户、复式记账的依据 2、“资产=负债十所有者权益”是编制资产负债表的理论依据 3、“收入一费用≡利润”是编制利润表的理论依据 第二节账户 [重点]
9 第三章 复式簿记系统(一)—账户与复式记账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会计等式,账户的结构,账户体系,复式记账方法,过 账与试算平衡以及总分类账与明细分类账的平行登记。掌握会计等式,资产,负 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类账户的基本结构;掌握借贷记账法,过账程序以 及试算平衡的基本原理;掌握总分类账与明细分类账的平行登记要点。 【重点和难点】会计等式,账户的结构,账户体系,复式记账方法,过账与试算 平衡以及总分类账与明细分类账的平行登记。 【课时分配】本章共 5 课时每节 1 学时。 【教学方法】教师只讲要点,理关键,安排大量的练习和案例督导学生课堂和课 外完成,并针对练习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及时在课堂上点明。 第一节 会计恒等式 [重点] 会计恒等式是财务会计记录的出发点与归宿。 一、会计恒等式 什么是权益?——对企业的资产享有的要求权和可能获得的利益。 1、 债权人权益——债权人对企业资产的要求权,即企业的负债。 2、 所有者权益——投资者对企业资产的要求权。 3、 会计恒等式: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这一等式反映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三个会计要素之间的数量关系,也 反映了资产的归属关系。 收入—费用=利润 我们还可以把这两个公式结合起来看: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 (因为利润是所有者权益的一部分) 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 二、会计恒等式的重要作用 1、是设置账户、复式记账的依据 2、“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是编制资产负债表的理论依据 3、“收入-费用=利润”是编制利润表的理论依据 第二节 账 户 [重点]
一、会计科目 是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会计要素的进一步分类 (会计要素是对资金的第一层次的分类,会计科目是对资金的第二层次的分类) 1、会计科目必须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规定设置 常用的会计科目:看书P54 (注意:不能随意编制会计科目的名称) 2、会计科目的分类 (1)资产类科目:分为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其他资 产。而流动资产又可划分为现金及各种存款、短期投资等等。 (2)负债类科目:分为流动负债、长期负债。 (3)所有者权益类科目:分为投入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 (4)损益类科目:分为销售收入、销售成本、期间费用、其他业务收支、营 业外收支和投资净收益等。 (5)成本类科目:分为生产成本和制造费用等。 3、会计科目还可以按隶属关系再细分 4、账户的设置 概念:是以管理需要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具体要求,对会计要素的内容进行 科学的再分类,并赋予每一个类别以名称及相应的结构。 作用: (1)可以将原始数据转化为初级的会计信息。是区分会计信息与非会计信息的 第一道屏障。 (2)可以压缩信息数量,确保质量。(把零散的信息归集在一起) 账户和会计科目的关系: 会计科目是账户的名称。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像一个人的姓名与这个人本身的 关系一样。账户是一个人,那么会计科目就是它的名字。如:“知期投资”,作为 账户它有自己的特征。我们所称呼它的,是它的名字。就象人与人之间不仅仅是 名字的不同,具体的人与人之间还有很大的差别。 5、账户的结构 重点] 账户的格式设计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1)账户的名称一一即会计科目 (2)日期和摘要一一发生经济业务的时间和内容 (3)凭证号数一一账户记录的来源和依据 (4)增加和减少的金额 具体格式见书P53。 但为了教学的方便,我们常常用“T字型账户”或叫“丁字型账户”来代替 实际的账户,账户的格式就省略了很多 以下一些有关账户的知识是我们需要了解的 第一,每个账户都有四个金额要素:期初余额、期末余额、本期增加额、本 期减少额
10 一、会计科目 是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会计要素的进一步分类。 (会计要素是对资金的第一层次的分类,会计科目是对资金的第二层次的分类) 1、会计科目必须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规定设置。 常用的会计科目:看书 P54 (注意:不能随意编制会计科目的名称) 2、会计科目的分类 (1) 资产类科目:分为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其他资 产。而流动资产又可划分为现金及各种存款、短期投资等等。 (2) 负债类科目:分为流动负债、长期负债。 (3) 所有者权益类科目:分为投入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 等。 (4) 损益类科目:分为销售收入、销售成本、期间费用、其他业务收支、营 业外收支和投资净收益等。 (5) 成本类科目:分为生产成本和制造费用等。 3、 会计科目还可以按隶属关系再细分。 4、账户的设置 概念:是以管理需要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具体要求,对会计要素的内容进行 科学的再分类,并赋予每一个类别以名称及相应的结构。 作用: (1)可以将原始数据转化为初级的会计信息。是区分会计信息与非会计信息的 第一道屏障。 (2)可以压缩信息数量,确保质量。(把零散的信息归集在一起) 账户和会计科目的关系: 会计科目是账户的名称。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像一个人的姓名与这个人本身的 关系一样。账户是一个人,那么会计科目就是它的名字。如:“知期投资”,作为 账户它有自己的特征。我们所称呼它的,是它的名字。就象人与人之间不仅仅是 名字的不同,具体的人与人之间还有很大的差别。 5、账户的结构 [重点] 账户的格式设计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1)账户的名称——即会计科目 (2)日期和摘要——发生经济业务的时间和内容 (3)凭证号数——账户记录的来源和依据 (4)增加和减少的金额 具体格式见书 P53。 但为了教学的方便,我们常常用“T 字型账户”或叫“丁字型账户”来代替 实际的账户,账户的格式就省略了很多。 以下一些有关账户的知识是我们需要了解的: 第一,每个账户都有四个金额要素:期初余额、期末余额、本期增加额、本 期减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