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教案 葛家澍余绪缨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讲授本教材总课时为72课时。 第一章会计学的基本概念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会计发展的三个基本历史阶段,会计的定义,会计基本假 设,会计目标,会计职能,会计要素,会计基本程序与方法以及会计核算的一般原 则。掌握会计的定义,四项会计基本假设,会计目标,会计职能,会计核算的四个基 本程序与八种方法以及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 【重点和难点】会计的定义,会计基本假设,会计职能,会计基本程序与方法以及 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 【课时分配】本章共3课时,其中第一节由学生自学,老师指导;第二节和第三 节1课时,重点突出会计基本假设,第四节和第五节1课时,重点讲授职能和要 素,第六节、第七节1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为主,自学、讨论和作业相结合 第一节客观环境制约下的会计发展(学生自学) 第二节会计: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 统 一、会计的定义P12[重点 会计一一是旨在提高企业和各单位活动的经济效益、加强经济管理而建立的 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反映和控制是会计的两个基本职能。 会计的子系统 1、财务会计:把己发生的价值运动所形成的信息,分类、计量、记录和汇总, 转化为财务信息。信息是历史性的,是总结。有助于财务决策 2、管理会计:用财务会计产生的信息对预计发生的价值运动进行分析和评价, 提出备选方案,以便进行最优决策。信息是预见性的。有助于管理决策 二、定义所涉及的几个概念 1、系统:由两个以上的要素组成、具有特定功能和特殊目标的统一体。 2、信息:是指所传输和处理的对象、是各种事物的特征及其变化的反映,是“影 响或可能影响系统使用者的决策的有关知识”。 义信息:初始信息
1 《会计学》教案 葛家澍 余绪缨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讲授本教材总课时为 72 课时。 第一章 会计学的基本概念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会计发展的三个基本历史阶段,会计的定义,会计基本假 设,会计目标,会计职能,会计要素,会计基本程序与方法以及会计核算的一般原 则。掌握会计的定义,四项会计基本假设,会计目标,会计职能,会计核算的四个基 本程序与八种方法以及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 【重点和难点】会计的定义,会计基本假设,会计职能,会计基本程序与方法以及 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 【课时分配】本章共 3 课时,其中第一节由学生自学,老师指导;第二节和第三 节 1 课时,重点突出会计基本假设,第四节和第五节 1 课时,重点讲授职能和要 素,第六节、第七节 1 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为主,自学、讨论和作业相结合 第一节 客观环境制约下的会计发展(学生自学) 第二节 会计: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 统 一、会计的定义 P12 [重点] 会计——是旨在提高企业和各单位活动的经济效益、加强经济管理而建立的 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反映和控制是会计的两个基本职能。 会计的子系统: 1、 财务会计:把己发生的价值运动所形成的信息,分类、计量、记录和汇总, 转化为财务信息。信息是历史性的,是总结。有助于财务决策。 2、管理会计:用财务会计产生的信息对预计发生的价值运动进行分析和评价, 提出备选方案,以便进行最优决策。信息是预见性的。有助于管理决策。 二、定义所涉及的几个概念 1、系统:由两个以上的要素组成、具有特定功能和特殊目标的统一体。 2、信息:是指所传输和处理的对象、是各种事物的特征及其变化的反映,是“影 响或可能影响系统使用者的决策的有关知识”。 广义信息:初始信息
狭义信息:经过加工整理的信息(会计上信息指的是狭义的信息) 严格地说,经过加工改制后的有用数据,才是真正的经济信息 3、财务信息:是指能够用货币表现的那一部分经济信息,也称为货币信息。 三、需要在定义中补充反映的几个内容 会计的对象为价值运动 每一个企业、事业、机关和团体都是一个独立的会计主体。 四、各种会计定义的分析 1、管理工具论:会计是一套分类、记录、计量、汇总和分析与解释的方法或技 2、管理活动论:会计这项活动或工作是指对能够用货币表现的经济事项,按特 定的方法、予以计量、记录、分类、汇总和分析、评价 3、艺术论:同管理工具论。 4、信息系统论:会计是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本书赞同 第四种定义) 第三节会计基本假设[重点] ※什么是会计基本假设P2 是对会计信息系统运行所依存的客观环境中与会计相关的因素进行的抽象与概 括,是会计信息系统运行与发展的基本前提与制约条件。 会计基本假设P13[重点 1、会计主体假设 规定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和界限(最早的会计实务中,企业主对私人事务和 商业事务是不分的,当企业的中心地位确立后,才真正明确了会计信息收集、处 理和报告和的空间范围) 含义 (1)严格区分本会计主体与其他会计主体,以及会计主体与所有者之间的利益 界限。 (2)揭示会计核算的明确立场。 (3)揭示符合什么条件的会计数据可以进入会计信息系统。 2、持续经营假设 指如果不存在明显的反证,企业将无限期的经营下去。 “反证”一一表明企业的经营将在可以预计的时刻结束。如合同期满、企业濒临 破产清算。 在工业革命到来之前,人们从来不把企业看成是一个永久存在的实体。组建 企业的目的通常只是为了某一具体的冒险行为或商业活动。冒险结束,企业也就 不复存在。 3、会计分期假设 既然企业经营是无限期的,我们不可能等到企业解体时再来了解企业的财务 状况。于是为了核算和报告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我们人为地把企业的经 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一个的区间。一般以一年为一个会计期间(以公历年度为一个
2 狭义信息:经过加工整理的信息(会计上信息指的是狭义的信息) 严格地说,经过加工改制后的有用数据,才是真正的经济信息。 3、财务信息:是指能够用货币表现的那一部分经济信息,也称为货币信息。 三、需要在定义中补充反映的几个内容 会计的对象为价值运动 每一个企业、事业、机关和团体都是一个独立的会计主体。 四、各种会计定义的分析* 1、 管理工具论:会计是一套分类、记录、计量、汇总和分析与解释的方法或技 巧。 2、 管理活动论:会计这项活动或工作是指对能够用货币表现的经济事项,按特 定的方法、予以计量、记录、分类、汇总和分析、评价。 3、 艺术论:同管理工具论。 4、 信息系统论:会计是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本书赞同 第四种定义) 第三节 会计基本假设 [重点] ※什么是会计基本假设 P12 是对会计信息系统运行所依存的客观环境中与会计相关的因素进行的抽象与概 括,是会计信息系统运行与发展的基本前提与制约条件。 会计基本假设 P13 [重点] 1、 会计主体假设 规定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和界限(最早的会计实务中,企业主对私人事务和 商业事务是不分的,当企业的中心地位确立后,才真正明确了会计信息收集、处 理和报告和的空间范围) 含义: (1)严格区分本会计主体与其他会计主体,以及会计主体与所有者之间的利益 界限。 (2)揭示会计核算的明确立场。 (3)揭示符合什么条件的会计数据可以进入会计信息系统。 2、持续经营假设 指如果不存在明显的反证,企业将无限期的经营下去。 “反证”——表明企业的经营将在可以预计的时刻结束。如合同期满、企业濒临 破产清算。 在工业革命到来之前,人们从来不把企业看成是一个永久存在的实体。组建 企业的目的通常只是为了某一具体的冒险行为或商业活动。冒险结束,企业也就 不复存在。 3、会计分期假设 既然企业经营是无限期的,我们不可能等到企业解体时再来了解企业的财务 状况。于是为了核算和报告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我们人为地把企业的经 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一个的区间。一般以一年为一个会计期间(以公历年度为一个
会计期间就是从1月1日到12月31日),当然为了及时提供信息,也可以以 半年、季度和月作为会计期间。(当然,由于经济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的广泛 应用,人们也不再满足于年度财务报表,甚至有人提出了每日财务报表,这在手 工操作的情况下是想都不敢想的。) 4、货币计量假设 会计并不是一开始就选择了货币尺度来计量经济事项和交易。如史前时期的 绘图记事、刻记记事、结绳记事等等。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和货币的出现,人们 才逐步意识到以货币来计量经济事项和交易或许更简单和更有意义。事实上,会 计计量可以有多种选择,如重量、质量、体积、功率等,但人们发现,唯有货币 才能够将各种经济资源的质与量统一在一起 两个层次 个是货币计量单位 我国规定人民币是会计核算的记账本位币,企业 平时经营业务以外币为主的企业可以采纳某种外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是年末编 制财务报表时必须将外币折合为人民币反映 个是货币是否稳定的问题一一在会计上有币值稳定不变的假设。(除非是 有恶性的通货膨胀) 第四节会计目标与会计职能 、会计目标P20 财务会计目标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逐步发展起来的层次 第一:是提供评估管理当局对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 第二:是提供可以供各种投资者和债权人进行投资与信贷决策的信息。 第三:是提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有关信息。 考虑到我国的现实,我国的会计目标似乎应该定位于第一个层次。 二、会计职能(五项职能)[重点 1、反映经济活动 财务会计—一反映企业己形成的财务状况、财务状况的变动和经营成果。 管理会计一一反映正在进行和预计将要进行的经济活动 2、控制经济活动 前馈控制—一—通过会计确认实现。(符合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制度等) 反馈控制—一是财务会计发挥控制作用的最主要的表现。通过经济决策实现 3、评价经营业绩 财务会计一一通过财务报表的分析完成 管理会计一一建立责任中心,通过推行责任会计来实现。 4、参与经济决策 从广义决策(从收集数据、提供信息,计论各种方案,一直到选择最优方案的全 过程)的角度来讲,会计部门和会计人员提供了信息,因此也就参与了决策 5、预测经营前景 财务会计—一具有预测价值的历史信息就能预测企业的经营前景。 管理会计一一是管理会计的主要职能 会计目标与会计职能的关系
3 会计期间就是从1月1日到12月31日),当然为了及时提供信息,也可以以 半年、季度和月作为会计期间。(当然,由于经济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的广泛 应用,人们也不再满足于年度财务报表,甚至有人提出了每日财务报表,这在手 工操作的情况下是想都不敢想的。) 4、货币计量假设 会计并不是一开始就选择了货币尺度来计量经济事项和交易。如史前时期的 绘图记事、刻记记事、结绳记事等等。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和货币的出现,人们 才逐步意识到以货币来计量经济事项和交易或许更简单和更有意义。事实上,会 计计量可以有多种选择,如重量、质量、体积、功率等,但人们发现,唯有货币 才能够将各种经济资源的质与量统一在一起。 两个层次: 一个是货币计量单位;——我国规定人民币是会计核算的记账本位币,企业 平时经营业务以外币为主的企业可以采纳某种外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是年末编 制财务报表时必须将外币折合为人民币反映。 一个是货币是否稳定的问题——在会计上有币值稳定不变的假设。(除非是 有恶性的通货膨胀) 第四节 会计目标与会计职能 一、会计目标 P20 财务会计目标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逐步发展起来的层次: 第一:是提供评估管理当局对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 第二:是提供可以供各种投资者和债权人进行投资与信贷决策的信息。 第三:是提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有关信息。 考虑到我国的现实,我国的会计目标似乎应该定位于第一个层次。 二、会计职能(五项职能) [重点] 1、 反映经济活动 财务会计——反映企业己形成的财务状况、财务状况的变动和经营成果。 管理会计——反映正在进行和预计将要进行的经济活动。 2、 控制经济活动 前馈控制——通过会计确认实现。(符合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制度等) 反馈控制——是财务会计发挥控制作用的最主要的表现。通过经济决策实现。 3、 评价经营业绩 财务会计——通过财务报表的分析完成。 管理会计——建立责任中心,通过推行责任会计来实现。 4、 参与经济决策 从广义决策(从收集数据、提供信息,计论各种方案,一直到选择最优方案的全 过程)的角度来讲,会计部门和会计人员提供了信息,因此也就参与了决策。 5、 预测经营前景 财务会计——具有预测价值的历史信息就能预测企业的经营前景。 管理会计——是管理会计的主要职能。 三、会计目标与会计职能的关系
1、职能是体现会计本质的功能,目标是把会计职能具体化。 2、会计职能是相对稳定的,目标随外在环境变化而变化。 3、外在环境改变,从而改变了会计的目标,则会计的具体职能也会有变化和发 展 第五节会计要素 [重点 会计的对象是价值增值运动。 1、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对会计对象进行分类的目的是为了从质 和量上准确的用文字与金额描述会计对象,了解价值增值运动) 2、会计信息系统提供两种会计信息: (1)反映一个会计主体特定时点财务状况的静态信息。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2)反映一个会计主体在某一个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的动态信息 收入-费用=利润 第六节会计的基本程序与方法 [重点 会计基本程序 会计的基本程序是指会计信息系统在加工数据并形成最终会计信息的过程 中所特有的步骤。包括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几个基本环节。 1、会计确认 定义:是把某个项目作为企业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或者其他 会计要素加以正式的记录或列入最终财务报表的过程。 初次确认:把数据归集在账户中 再确认:在财务报表中进行表述。 会计确认的条件: (1)可定义性:即必须符合某个财务报表要素的定义 (2)可计量性,即要能够利用某种计量属性进行计量(是历史成本还是重置 成本等) (3)计量的相关性 (4)计量的可靠性 会计确认的时间:(两种选择) (1)收付实现制 切会计要素的确认以是否收到现金为确认的时间标 准,只要收到现金或支出现金,不论其相应的权利或者义务是否形成都立 即确认收入和费用。 (2)权责发生制—一对于一切会计要素的确认,均以权利或义务是否形成为 标志,而不论是否收到现金。(一般选择权责发生制) 2、会计计量 (1)选择计量尺度:货币计量为主,实物和时间作为补充 (2)选择计量属性: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市场价格或未来现
4 1、 职能是体现会计本质的功能,目标是把会计职能具体化。 2、 会计职能是相对稳定的,目标随外在环境变化而变化。 3、 外在环境改变,从而改变了会计的目标,则会计的具体职能也会有变化和发 展。 第五节 会计要素 [重点] 会计的对象是价值增值运动。 1、 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对会计对象进行分类的目的是为了从质 和量上准确的用文字与金额描述会计对象,了解价值增值运动) 2、 会计信息系统提供两种会计信息: (1) 反映一个会计主体特定时点财务状况的静态信息。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2) 反映一个会计主体在某一个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的动态信息。 收入-费用=利润 第六节 会计的基本程序与方法 [重点] 一、会计基本程序 会计的基本程序是指会计信息系统在加工数据并形成最终会计信息的过程 中所特有的步骤。包括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几个基本环节。 1、 会计确认 定义:是把某个项目作为企业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或者其他 会计要素加以正式的记录或列入最终财务报表的过程。 初次确认:把数据归集在账户中。 再确认:在财务报表中进行表述。 会计确认的条件: (1) 可定义性:即必须符合某个财务报表要素的定义 (2) 可计量性,即要能够利用某种计量属性进行计量(是历史成本还是重置 成本等) (3) 计量的相关性 (4) 计量的可靠性 会计确认的时间:(两种选择) (1) 收付实现制——一切会计要素的确认以是否收到现金为确认的时间标 准,只要收到现金或支出现金,不论其相应的权利或者义务是否形成都立 即确认收入和费用。 (2) 权责发生制——对于一切会计要素的确认,均以权利或义务是否形成为 标志,而不论是否收到现金。(一般选择权责发生制) 2、 会计计量 (1) 选择计量尺度:货币计量为主,实物和时间作为补充。 (2) 选择计量属性: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市场价格或未来现
金流量的贴现值等等。(一般情况下,财务报表上的信息都是以历史成本列 示的。) 3、会计记录 定义:是对经过确认而进入会计信息系统的各项数据,通过预先设置好的各种账 户,运用一定的文字与金额,按照复式记账的有关要求在账簿中进行记录的过程 4、财务报告 定义:是指把会计信息系统的最终产品一会计信息传递给各个会计信息使用者的 手段。 包括:基本的财务报表 财务报表附注 财务报表附表 其他财务报告(财务情况说明书) 二、会计核算方法(八种)(强调) 1.设置账户 2、填制凭证 3、登记账簿 4、复式记账 5、货币计价 6、成本计算 7、财产清查 8、编制财务报表 三、会计基本程序之中会计核算方法的运用 四个基本程序中应用的会计核算方法如下 1、会计确认一填制与审核会计凭证 2、会计计量一货币计价、成本计算 3、会计记录一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凭证、登记账簿。 4、财务报告一账产清查、编制财务报表 第七节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 [重点 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是会计核算的基本规则,是社会生产对会计核算的基本要 求。一共有12条原则,分为四大类 、总体性要求(有3条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一一是指会计核算必须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及证明经济业务 发生的合法凭证为依据,如实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做到内容真实,数字准 确,资料可靠。 (二)可比性原则一一(统一性原则)一不同的会计主体在同一期间的会计报表 中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相互之间可以进行比较。这一原则要求不同会计主体对同 一会计事项或类似的会计事项采纳相同的会计核算方法与会计处理程序 (三)一贯性原则一一是指会计主体采用的会计程序与会计处理方法应该在前后
5 金流量的贴现值等等。(一般情况下,财务报表上的信息都是以历史成本列 示的。) 3、会计记录 定义:是对经过确认而进入会计信息系统的各项数据,通过预先设置好的各种账 户,运用一定的文字与金额,按照复式记账的有关要求在账簿中进行记录的过程。 4、财务报告 定义:是指把会计信息系统的最终产品-会计信息传递给各个会计信息使用者的 手段。 包括:基本的财务报表 财务报表附注 财务报表附表 其他财务报告(财务情况说明书) 二、会计核算方法(八种)(强调) 1.设置账户 2、填制凭证 3、登记账簿 4、复式记账 5、货币计价 6、成本计算 7、财产清查 8、编制财务报表 三、会计基本程序之中会计核算方法的运用 四个基本程序中应用的会计核算方法如下: 1、会计确认-填制与审核会计凭证 2、会计计量-货币计价、成本计算 3、会计记录-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凭证、登记账簿。 4、财务报告-账产清查、编制财务报表 第七节 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 [重点] 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是会计核算的基本规则,是社会生产对会计核算的基本要 求。一共有12条原则,分为四大类: 一、总体性要求(有3条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必须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及证明经济业务 发生的合法凭证为依据,如实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做到内容真实,数字准 确,资料可靠。 (二)可比性原则——(统一性原则)-不同的会计主体在同一期间的会计报表 中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相互之间可以进行比较。这一原则要求不同会计主体对同 一会计事项或类似的会计事项采纳相同的会计核算方法与会计处理程序。 (三)一贯性原则——是指会计主体采用的会计程序与会计处理方法应该在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