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激活的血小板为凝血因子提供磷脂表面,参与因子X和凝血酶原的激活; ②血小板质膜表面许多凝血因子如纤维蛋白原、FV等的相继激活可加速凝血过 程 ③血小板激活后,释放颗粒的内容物,可增加纤维蛋白的形成,加固凝块;血 小板内收缩蛋白收缩,使血块收缩,成为止血栓,牢固止血。 2.血液凝固与抗凝 (1)血液凝固血液凝固( blood coagulation)或血凝是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 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血液凝固后1~2小时,血凝块发生收缩,释出淡黄色的液体,称为血清( serum) 血清与血浆的区别:前者缺乏参与凝血过程中被消耗掉的一些凝血因子和增添了少 量血液凝固时由血管内皮细胞和血小板释放出来的化学物质。 血液凝固是由一系列凝血因子参与的、复杂的蛋白质酶解过程 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血液凝固的物质,统称为凝血因子( blood dotting factor)。 凝血过程瀑布学说:凝血是一系列凝血因子相继酶解激活的过程,最终结果是 凝血酶和纤维蛋白凝块的形成,而且每步酶解反应均有放大效应。包括内源性凝血 和外源性凝血。两条途径的主要区别:启动方式和参加凝血因子不完全相同,都能 激活FX,形成一条最终生成凝血酶和纤维蛋白凝块的共同途径;参与两条途径的某些 凝血因子能相互激活,将两条凝血途径联系起来 ①内源性凝血途径:内源性凝血途径是指参与凝血的因子全部来自血液 凝血因血液与带负电荷的异物表面(如玻璃、白陶土、硫酸醋、胶原等)接触而 启动,这一过程称表面激活。表面激活是指FXI结合于异物表面到FXIa的形成过程 参与表面激活的凝血因子有:FⅫ、高分子激肽原、前激肽释放酶和FⅪ 血液与带负电荷的异物表面接触→→FⅫ结合到异物表面激活为Ⅻ 裂解前激肽释放酶生成肽释放酶(反过来激活FⅫ形成更多的FNa,形成表面 激活的正反馈效应)FⅫa使肀转变为FXIa(表面缴活)FXIa再激活F成 为FIXa(Ca2参与)FIXa生成后再与FⅧa、Ca2在血小板磷脂膜上结合为复合物 激活FX成为Fxa内源和外源两条凝血途径成为同一的途径 ②外源性凝血途径:外源性凝血途径是指始动凝血的组织因子(TF)来自组织, 又称凝血的组织因子途径
21 ①激活的血小板为凝血因子提供磷脂表面,参与因子Ⅹ和凝血酶原的激活; ②血小板质膜表面许多凝血因子如纤维蛋白原、FⅤ等的相继激活可加速凝血过 程; ③血小板激活后,释放颗粒的内容物,可增加纤维蛋白的形成,加固凝块;血 小板内收缩蛋白收缩,使血块收缩,成为止血栓,牢固止血。 2.血液凝固与抗凝 (1)血液凝固 血液凝固(blood coagulation)或血凝是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 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血液凝固后 1~2 小时,血凝块发生收缩,释出淡黄色的液体,称为血清(serum)。 血清与血浆的区别:前者缺乏参与凝血过程中被消耗掉的一些凝血因子和增添了少 量血液凝固时由血管内皮细胞和血小板释放出来的化学物质。 血液凝固是由一系列凝血因子参与的、复杂的蛋白质酶解过程。 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血液凝固的物质,统称为凝血因子(blood dotting factor)。 凝血过程瀑布学说:凝血是一系列凝血因子相继酶解激活的过程,最终结果是 凝血酶和纤维蛋白凝块的形成,而且每步酶解反应均有放大效应。包括内源性凝血 和外源性凝血。两条途径的主要区别:启动方式和参加凝血因子不完全相同,都能 激活 FX,形成一条最终生成凝血酶和纤维蛋白凝块的共同途径;参与两条途径的某些 凝血因子能相互激活,将两条凝血途径联系起来。 ①内源性凝血途径:内源性凝血途径是指参与凝血的因子全部来自血液。 凝血因血液与带负电荷的异物表面(如玻璃、白陶土、硫酸醋、胶原等)接触而 启动,这一过程称表面激活。表面激活是指 FXI 结合于异物表面到 FXIa 的形成过程。 参与表面激活的凝血因子有: FⅫ、高分子激肽原、前激肽释放酶和 FⅪ。 血液与带负电荷的异物表面接触 FⅫ结合到异物表面 激活为 FⅫa 裂解前激肽释放酶 生成激肽释放酶(反过来激活 FⅫ形成更多的 FⅫa,形成表面 激活的正反馈效应) FⅫa 使 FⅪ转变为 FXIa(表面激活) FXIa 再激活 FⅨ成 为 FIXa(Ca2+参与) FIXa 生成后再与 FⅧa、Ca2+在血小板磷脂膜上结合为复合物 激活 FX 成为 Fxa 内源和外源两条凝血途径成为同一的途径 ②外源性凝血途径:外源性凝血途径是指始动凝血的组织因子(TF)来自组织, 又称凝血的组织因子途径
当血管损伤暴露的组织因子或血管内皮细胞、单核细胞受到细菌内毒素、补体 C5a、免疫复合物、肿瘤坏死因子等刺激时表达的组织因子得以与血液接触,作 为Ⅶa的受体与其相结合形成1:1复合物FⅦa-组织因子复合物在Ca的存在下 迅速激活 FX FXa(又能激活FⅦ成为FⅦa,生成更多的FXa,形成外源性凝血 途径的正反馈效应:FⅦa-组织因子复合物在Ca的参与下激活FⅨ成为FⅨXa FⅨa能与FⅧa等结合形成复合物激活FX使内源与外源性凝血途径联系起来共 同完成凝血过程两条途径生成FXa在磷脂膜上形成FXa-va-Ca2-磷脂的凝原 酶复合物 激活凝血酶原 凝血酶(凝血酶是 一多功能的凝血因子,主要作用是使纤维蛋白原分解) (2)抗凝系统 包括细胞抗凝系统(如网状内皮系统对凝血因子、组织因子、凝血酶原复合物以 及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的吞噬)和体液抗凝系统(如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蛋白质C 系统、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和肝素等) 主要抗凝物质 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蛋白质C系统、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肝素 3.纤维蛋白溶解与抗纤溶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简称纤溶系统, 纤溶的作用是使生理止血过程中所产生的局部或一过性的纤维蛋白凝块能随时 溶解,防止血栓形成,保证血流通畅:纤溶系统还参与组织修复、血管再生等多种 功能 纤溶系统主要包括纤维蛋白溶酶原(简称纤溶酶原,又称血浆素原)、纤溶酶(又 称血浆素)、纤溶酶原激活物与纤溶抑制物。 纤溶的基本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即纤溶酶原的激活与纤维蛋白(或纤维蛋白原) 的降解 (1)纤溶酶原的激活:有内、外源性激活途径 (2)纤维蛋白与纤维蛋白原的降解:纤维蛋白原除可被凝血酶水解外,还可 被纤溶酶降解。纤溶酶是血浆中活性最强的蛋白酶,特异性小,除能水 解纤维蛋白或纤维蛋白原外,还能水解凝血酶、FV、FⅧ和FⅫla,促使 血小板聚集和释放5-羟色胺、ADP等,激活血浆中的补体系统。但主要 作用是水解纤维蛋白或纤维蛋白原
22 当血管损伤暴露的组织因子或血管内皮细胞、单核细胞受到细菌内毒素、补体 C5a、免疫复合物、肿瘤坏死因子等刺激时 表达的组织因子得以与血液接触,作 为Ⅶa 的受体与其相结合形成 1:1 复合物 FⅦa-组织因子复合物在 Ca2+的存在下 迅速激活 FX FXa(又能激活 FⅦ成为 FⅦa,生成更多的 FXa,形成外源性凝血 途径的正反馈效应);FⅦa-组织因子复合物在 Ca2+的参与下 激活 FⅨ成为 FⅨa FⅨa 能与 FⅧa 等结合形成复合物激活 FX 使内源与外源性凝血途径联系起来共 同完成凝血过程 两条途径生成 FXa 在磷脂膜上形成 FXa-Va-Ca2+ -磷脂的凝 原 酶复合物 激活凝血酶原 凝血酶(凝血酶是 一多功能的凝血因子,主要作用是使纤维蛋白原分解) (2)抗凝系统 包括细胞抗凝系统(如网状内皮系统对凝血因子、组织因子、凝血酶原复合物以 及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的吞噬)和体液抗凝系统(如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蛋白质 C 系统、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和肝素等)。 主要抗凝物质: 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蛋白质 C 系统、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肝素 3.纤维蛋白溶解与抗纤溶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简称纤溶系统。 纤溶的作用是使生理止血过程中所产生的局部或一过性的纤维蛋白凝块能随时 溶解,防止血栓形成,保证血流通畅;纤溶系统还参与组织修复、血管再生等多种 功能。 纤溶系统主要包括纤维蛋白溶酶原(简称纤溶酶原,又称血浆素原)、纤溶酶(又 称血浆素)、纤溶酶原激活物与纤溶抑制物。 纤溶的基本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即纤溶酶原的激活与纤维蛋白(或纤维蛋白原) 的降解。 (1) 纤溶酶原的激活:有内、外源性激活途径; (2) 纤维蛋白与纤维蛋白原的降解:纤维蛋白原除可被凝血酶水解外,还可 被纤溶酶降解。纤溶酶是血浆中活性最强的蛋白酶,特异性小,除能水 解纤维蛋白或纤维蛋白原外,还能水解凝血酶、FV、FⅧ和 FⅫa,促使 血小板聚集和释放 5-羟色胺、ADP 等,激活血浆中的补体系统。但主要 作用是水解纤维蛋白或纤维蛋白原
(3)纤溶抑制物及其作用:A.纤溶酶原激活物的抑制剂-1,由内皮细胞及血 小板分泌,抑制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和尿激酶:B.补体C1抑制物,主 要灭活激肽释放酶和FⅫa,从而阻断尿激酶原的活化:C.α-抗纤溶酶 和α巨球蛋白,抑制纤溶酶的作用。蛋白酶C抑制物、蛋白酶连接抑制 素(PNI)、富组氨酸糖蛋白,对纤溶系统也有抑制作用 (四)血型与输血原则 血型与红细胞凝集 血型( blood group)是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抗原的类型。 若将血型不相容的两个人的血滴放在玻片上混合,其中的红细胞即凝集成簇, 这种现象称为红细胞凝集( agglutination)。红细胞凝集的本质是抗原,抗体反应。 凝集原的特异性取决于镶嵌于红细胞膜上的一些特异蛋白质、糖蛋白或糖脂 它们在凝集反应中起抗原的作用,因而称为凝集原。能与红细胞膜上的凝集原起反 应的特异抗体则称为凝集素 2.红细胞血型 (1)AB0O血型系统 ①ABO血型的分型 ②ABO血型的检测 (2)Rh血型系统 Rh血型系统的发现和分布 Rh血型系统的抗原与分型将红细胞上含有D抗原称为Rh阳性:而红细胞上 缺乏D抗原的,称为Rh阴性。 ③Rh血型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3.输血的原则 交叉配血试验:把供血者的红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进行配合试验,称为交叉配 血主侧;而且要把受血者的红细胞与供血者的血清作配合试验,称为交叉配血次侧。 四.课程进度:周学时5节。 五.学时分布:本章理论讲授3学时,一次完成 第四章血液循环 基本要求
23 (3) 纤溶抑制物及其作用: A.纤溶酶原激活物的抑制剂-1,由内皮细胞及血 小板分泌,抑制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和尿激酶;B.补体 C1 抑制物,主 要灭活激肽释放酶和 FⅫa,从而阻断尿激酶原的活化;C.α2-抗纤溶酶 和α2-巨球蛋白,抑制纤溶酶的作用。蛋白酶 C 抑制物、蛋白酶连接抑制 素(PNI)、富组氨酸糖蛋白,对纤溶系统也有抑制作用。 (四)血型与输血原则 1.血型与红细胞凝集 血型(blood group)是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抗原的类型。 若将血型不相容的两个人的血滴放在玻片上混合,其中的红细胞即凝集成簇, 这种现象称为红细胞凝集(agglutination)。红细胞凝集的本质是抗原,抗体反应。 凝集原的特异性取决于镶嵌于红细胞膜上的一些特异蛋白质、糖蛋白或糖脂, 它们在凝集反应中起抗原的作用,因而称为凝集原。能与红细胞膜上的凝集原起反 应的特异抗体则称为凝集素。 2.红细胞血型 (1)AB0 血型系统 ①ABO 血型的分型 ②ABO 血型的检测 (2)Rh 血型系统 ①Rh 血型系统的发现和分布 ②Rh 血型系统的抗原与分型 将红细胞上含有 D 抗原称为 Rh 阳性;而红细胞上 缺乏 D 抗原的,称为 Rh 阴性。 ③Rh 血型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3.输血的原则 交叉配血试验:把供血者的红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进行配合试验,称为交叉配 血主侧;而且要把受血者的红细胞与供血者的血清作配合试验,称为交叉配血次侧。 四.课程进度:周学时 5 节。 五.学时分布:本章理论讲授 3 学时,一次完成。 第四章 血液循环 一、 基本要求
掌握:1、心动周期,心脏泵血功能及机制,心输出量的调节及影响因素。 2、工作心肌细胞的静息电位、动作电位及其形成机理。 3、动脉血压的形成,正常值及影响因素,心血管的神经调节和体 液调节。 4、掌握心交感神经,心迷走神经,交感缩血管神经的递质,受体 及作用 5、掌握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 熟悉:1、心脏泵功能的评价指标 2、自律性心肌动作电位及形成机理,心肌的生理特性及影响因素 3、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静脉血压和 静脉回流,组织液的生成及影响因素 4、延髓心血管中枢及其紧张性活动。了解延髓以上的心血管中枢 5、熟悉心肺感受性反射,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射。 了解:1、心脏泵功能贮备,心音、正常心电图波形及意义 2、动脉脉搏,微循环、淋巴循环、器官循环。 3、了解心血管反射的中枢整合 二、基本概念 心动周期( cardiac cycle)、每搏输出量( stroke volume)、舒张末期容量 (end- diastolic volume)、收缩末期容量(end- systolic volume)、射血分 数( ejection fraction)、心输出量( cardiac output)、心指数( cardiac index)、心肌收缩能力( cardiac contractility)、心力储备( cardiac reserve)、兴奋性( excitability)、自律性( autorhy thmicity)、传导性 ( conductivity)、收缩性( contractivity)、绝对不应期( absolute refractory period)、有效不应期( effective refractory period)、相对 不应期( relative refractory period)、血压( blood pressure)、收缩压 ( systolic pressure,SP)、舒张压( diastolic pressure,DP)、脉 压( pulse pressure)、平均动脉压( 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动 脉脉搏( arterial pulse)、中心静脉压( central venous pressure,CVP)、 压力感受性反射( baroreceptor reflex)
24 掌握:1、心动周期,心脏泵血功能及机制,心输出量的调节及影响因素。 2、工作心肌细胞的静息电位、动作电位及其形成机理。 3、动脉血压的形成,正常值及影响因素,心血管的神经调节和体 液调节。 4、掌握心交感神经,心迷走神经,交感缩血管神经的递质,受体 及作用。 5、掌握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 熟悉:1、心脏泵功能的评价指标。 2、自律性心肌动作电位及形成机理,心肌的生理特性及影响因素。 3、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静脉血压和 静脉回流,组织液的生成及影响因素。 4、延髓心血管中枢及其紧张性活动。了解延髓以上的心血管中枢, 5、熟悉心肺感受性反射,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射。 了解:1、心脏泵功能贮备,心音、正常心电图波形及意义。 2、动脉脉搏,微循环、淋巴循环、器官循环。 3、了解心血管反射的中枢整合。 二、 基本概念 心动周期(cardiac cycle)、每搏输出量(stroke volume)、舒张末期容量 (end-diastolic volume) 、收缩末期容量(end-systolic volume)、射血分 数( ejection fraction)、心输出量(cardiac output)、心指数(cardiac index )、心肌收缩能力(cardiac contractility)、心力储备 (cardiac reserve)、兴奋性(excitability)、自律性(autorhythmicity)、传导性 (conductivity) 、收缩性 (contractivity) 、 绝 对 不 应 期 (absolute refractory period)、有效不应期(effective refractory period)、相对 不应期( relative refractory period)、血压(blood pressure)、 收缩压 (systolic pressure, SP)、舒张压(diastolic pressure,DP ) 、脉 压(pulse pressure)、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动 脉脉搏(arterial pulse)、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 CVP)、 压力感受性反射(baroreceptor reflex)
三、重点与难点提示 (一)心脏的泵血功能 1.概述 血液循环的主要功能:心脏和血管组成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血液循环的主要功能 是完成体内的物质运输,使新陈代谢能不断进行;体内各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通过 血液运输,实现机体的体液调节: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和血液防卫功能的实现,也 都有赖于血液的不断循环流动。 心脏的结构特点 1)心脏由左、右两个心泵组成。右心将血液泵入肺循环;左心则将血液泵人体循环各 个器官。每侧心脏均由心房和心室组成。心房收缩力较弱,但其收缩可帮助血液流入 心室,起了初级泵的作用。心室收缩力强,可将血液射入肺循环和体循环。心脏和血 管中的瓣膜使血液在循环系统中只能以单一方向流动。心脏内特殊的传导系统,即窦 房结、房室交界、房室束和浦肯野纤维网,具有产生节律性兴奋的能力,并将节律性 兴奋传导到心脏各部分的心肌,通过兴奋-收缩耦联机制,引起心房和心室有序的节 律性收缩和舒张 2)心肌在功能上是一个合胞体。心肌细胞可分支,细胞间呈串联排列;两细胞在闰盘 处的细胞膜紧密相贴,该处的电阻很低,能允许离子相对自由扩散,使动作电位很容 易从一个心肌细胞传导到另一个心肌细胞。心脏实际上是由两个合胞体组成的。左 右心房是一个合胞体;左、右心室是另一个合胞体。房室孔周围的结缔组织环将这两 个合胞体分开。在正常情况下,兴奋只能经房室交界通过仅几毫米宽的房室束由心房 传向心室。这种结构使心房的收缩先于心室的收缩,保证了心房和心室泵血的顺序性 和有效性。 3)心肌细胞和骨骼肌细胞都以Ca作为兴奋-收缩耦联的媒介。但心肌细胞的肌质网 终末池不发达,因此心肌兴奋-收缩耦联所需的Ca2除从终末池释放外,还需由细胞 外液的Ca向细胞内流动 2.心动周期 1)概念:心脏从一次收缩的开始到下一次收缩开始前,称为一个心动周期 2)心动周期的时程长短与心率有关。心率增加对心舒期的影响更甚,休息时间相对 缩短,不利于心脏的持久活动 3.心脏泵血过程 1)心房的初级泵血功能
25 三、重点与难点提示 (一)心脏的泵血功能 1. 概述 血液循环的主要功能:心脏和血管组成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血液循环的主要功能 是完成体内的物质运输,使新陈代谢能不断进行;体内各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通过 血液运输,实现机体的体液调节;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和血液防卫功能的实现,也 都有赖于血液的不断循环流动。 心脏的结构特点: 1)心脏由左、右两个心泵组成。右心将血液泵入肺循环;左心则将血液泵人体循环各 个器官。每侧心脏均由心房和心室组成。心房收缩力较弱,但其收缩可帮助血液流入 心室,起了初级泵的作用。心室收缩力强,可将血液射入肺循环和体循环。心脏和血 管中的瓣膜使血液在循环系统中只能以单一方向流动。心脏内特殊的传导系统,即窦 房结、房室交界、房室束和浦肯野纤维网,具有产生节律性兴奋的能力,并将节律性 兴奋传导到心脏各部分的心肌,通过兴奋-收缩耦联机制,引起心房和心室有序的节 律性收缩和舒张。 2)心肌在功能上是一个合胞体。心肌细胞可分支,细胞间呈串联排列;两细胞在闰盘 处的细胞膜紧密相贴,该处的电阻很低,能允许离子相对自由扩散,使动作电位很容 易从一个心肌细胞传导到另一个心肌细胞。心脏实际上是由两个合胞体组成的。左、 右心房是一个合胞体;左、右心室是另一个合胞体。房室孔周围的结缔组织环将这两 个合胞体分开。在正常情况下,兴奋只能经房室交界通过仅几毫米宽的房室束由心房 传向心室。这种结构使心房的收缩先于心室的收缩,保证了心房和心室泵血的顺序性 和有效性。 3)心肌细胞和骨骼肌细胞都以 Ca2+作为兴奋-收缩耦联的媒介。但心肌细胞的肌质网 终末池不发达,因此心肌兴奋-收缩耦联所需的 Ca2+除从终末池释放外,还需由细胞 外液的 Ca2+向细胞内流动。 2.心动周期 1)概念:心脏从一次收缩的开始到下一次收缩开始前,称为一个心动周期。 2)心动周期的时程长短与心率有关。心率增加对心舒期的影响更甚,休息时间相对 缩短,不利于心脏的持久活动。 3.心脏泵血过程 1)心房的初级泵血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