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教案 (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 2002
中医基础理论教案 (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 2002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供中医本科用) 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01 课程名称中医基础理论(“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孙广仁主编) 绪论 、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授课时数2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配合多媒体课件 1了解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及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教学目的 2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大体过程。 1简述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学科属性。(约10分钟) 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 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具有社会科 教学特性,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 2阐释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整体。(约5分钟) 3简述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约30分钟) 半≈e1)形成的基础和方法:①社会背景:②医药知识的积累:③直接观察与整体观察: 思想(精气、阴阳、五行学说)的渗透 (2)理论体系的确立:①大体年代;②标志:③《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难经》 《本经》等在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中的意义 4以朝代为线索简述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充实和发展。(约40分钟) 过 (1)魏晋隋唐时期:①王叔和《脉经》:②巢元方《诸病源候论》:③孙思邈《千金方》。 (2)宋金元时期:①陈言《三因方》:②钱乙《小儿药证直诀》:③金元四大家:刘完素 守真,河间,寒凉派)、张从正(子和,戴人,攻邪派)、李杲(明之,东垣,补土派)、朱 震亨(彦修,丹溪,滋阴派)以及李杲的老师、易水学派的代表人物张元素(洁古,易水) (3)明清时期:①张介宾(景岳)、赵养葵(献可)等的命门学说;②吴又可(有性)、 叶桂(香岩,天士)、薛雪(生白,一瓢)、吴瑭(鞠通)等的温病学说。 (4)近代与现代提出的新观点:如中西汇通等。 5中医学的继承与创新: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学。 1重点:①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和形成标志;②金元四大家的理论创新;③明清 点命门学说与温病学说的新理论。 难2难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一个整体 点系统,它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以脏腑经络学说为 思理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 考3思考题:①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形成标志是什么?②金元四大家的代表人物、 题|学术特点各是什么?③明清时期中医学理论的发展体现在哪些方面?④中医学怎样才能实现 现代化? 1张珍玉主编.中医学基础.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3:1-2 2孙广仁.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与其现代化刍议中国医药学报,2002,17(2):68-71 参考文献 3孙广仁等.中医基础理论难点解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1-1 4童瑶主编.规划教材教与学参考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30-36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供中医本科用) 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 01 课程名称 中医基础理论(“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孙广仁主编) 课 题 绪论 一、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授课时数 2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配合多媒体课件 教 学 目 的 1 了解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及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2 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大体过程。 教 学 过 程 1 简述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学科属性。(约 10 分钟) 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 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具有社会科 学特性,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 2 阐释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整体。(约 5 分钟) 3 简述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约 30 分钟) (1)形成的基础和方法:①社会背景;②医药知识的积累;③直接观察与整体观察;④ 哲学思想(精气、阴阳、五行学说)的渗透。 (2)理论体系的确立:①大体年代;②标志;③《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难经》、 《本经》等在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中的意义。 4 以朝代为线索简述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充实和发展。(约 40 分钟) (1)魏晋隋唐时期:①王叔和《脉经》;②巢元方《诸病源候论》;③孙思邈《千金方》。 (2)宋金元时期:①陈言《三因方》;②钱乙《小儿药证直诀》;③金元四大家:刘完素 (守真,河间,寒凉派)、张从正(子和,戴人,攻邪派)、李杲(明之,东垣,补土派)、朱 震亨(彦修,丹溪,滋阴派)以及李杲的老师、易水学派的代表人物张元素(洁古,易水)。 (3)明清时期:①张介宾(景岳)、赵养葵(献可)等的命门学说;②吴又可(有性)、 叶桂(香岩,天士)、薛雪(生白,一瓢)、吴瑭(鞠通)等的温病学说。 (4)近代与现代提出的新观点:如中西汇通等。 5 中医学的继承与创新: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学。 重 点 难 点 思 考 题 1 重点:①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和形成标志;②金元四大家的理论创新;③明清 命门学说与温病学说的新理论。 2 难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一个整体 系统,它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以脏腑经络学说为 理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 3 思考题:①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形成标志是什么?②金元四大家的代表人物、 学术特点各是什么?③明清时期中医学理论的发展体现在哪些方面?④中医学怎样才能实现 现代化? 参 考 文 献 1 张珍玉主编. 中医学基础.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3:1-2 2 孙广仁. 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与其现代化刍议.中国医药学报,2002,17(2):68-71 3 孙广仁等. 中医基础理论难点解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1-15 4 童瑶主编. 规划教材教与学参考丛书·中医基础理论.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30-36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供中医本科用) 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02 课程名称[中医基础理论(“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孙广仁主编) 绪论 课题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 授课时数2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配合多媒体课件 教1掌握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一一整体观念 阐述整体观念的基本概念及主要内容。(约5分钟 2阐释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1)生理上的整体性:五脏一体观和形神一体观,说明结构的完整性及结构与功能的统 性。(约30分钟) (2)病理上的整体性:局部病变与整体病理反映的统一关系。(约10分钟) (3)诊治上的整体性:由外察内,整体调节。(约10分钟) 学3阐释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1)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体生理的影响:①四时气候变化对人体生理的影响,如四时平 脉及人的排汗与气候的关系,说明人体的适应性调节:②地域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如水 土不服等。(约15分钟) (2)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体病理的影响:①四时多发病:②昼夜变化对疾病的影响:③ 地域环境对发病的影响。(约10分钟) (3)自然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因时、因地制宜。(约5分钟) 4阐释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程 (1)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约5分钟) (2)社会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约5分钟) (3)社会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约5分钟 5整体观念与现代医学模式之比较(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学) 1重点:①整体观念的基本概念:②人体有机整体的构成;③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2难点:①人体怎样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要求从“五脏一体观”和“形神一体观”两个 难方面来阐释。②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点3思考题:①整体观念的基本概念是什么?②人体这个有机整体是怎样构成的?请从结 思构和功能两个方面来论述。③怎样认识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④整体观念构建的理论基础 考是什么? 1张珍玉主编.中医学基础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3:5-6 2童瑶主编.规划教材教与学参考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13-20 参考文献 3王新华主编.中医药高级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2-22 4孙广仁等.中医基础理论难点解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16 5孙广仁主编.中医藏象生理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3-23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供中医本科用) 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 02 课程名称 中医基础理论(“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孙广仁主编) 课 题 绪论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 授课时数 2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配合多媒体课件 教 学 目 的 1 掌握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 教 学 过 程 1 阐述整体观念的基本概念及主要内容。(约 5 分钟) 2 阐释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1)生理上的整体性:五脏一体观和形神一体观,说明结构的完整性及结构与功能的统 一性。(约 30 分钟) (2)病理上的整体性:局部病变与整体病理反映的统一关系。(约 10 分钟) (3)诊治上的整体性:由外察内,整体调节。(约 10 分钟) 3 阐释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1)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体生理的影响:①四时气候变化对人体生理的影响,如四时平 脉及人的排汗与气候的关系,说明人体的适应性调节;②地域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如水 土不服等。(约 15 分钟) (2)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体病理的影响:①四时多发病;②昼夜变化对疾病的影响;③ 地域环境对发病的影响。(约 10 分钟) (3)自然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因时、因地制宜。(约 5 分钟) 4 阐释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1)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约 5 分钟) (2)社会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约 5 分钟) (3)社会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约 5 分钟) 5 整体观念与现代医学模式之比较(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学) 重 点 难 点 思 考 题 1 重点:①整体观念的基本概念;②人体有机整体的构成;③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2 难点:①人体怎样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要求从“五脏一体观”和“形神一体观”两个 方面来阐释。②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3 思考题:①整体观念的基本概念是什么?②人体这个有机整体是怎样构成的?请从结 构和功能两个方面来论述。③怎样认识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④整体观念构建的理论基础 是什么? 参 考 文 献 1 张珍玉主编. 中医学基础.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3:5-6 2 童瑶主编. 规划教材教与学参考丛书·中医基础理论.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13-20 3 王新华主编. 中医药高级丛书·中医基础理论.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2-22 4 孙广仁等. 中医基础理论难点解析.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16 5 孙广仁主编. 中医藏象生理学.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3-23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供中医本科用) 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03 课程名称中医基础理论(“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孙广仁主编) 绪论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辨证论治 四、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授课时数2 教学方法课堂讲投,配合多媒体课件 掌握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一辨证论治 教学目的 2了解中医学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 1阐述辨证论治的概念和思维过程: (1)病、证、症的基本概念:阐释病、证、症的基本概念及其区别和联系,指出证的时 教相性和空间性特征。(约30分钟) (2)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 ①辨证的基本概念和思维过程,如辨病因,辨病位,辨病性,辨病势等。(约20分钟) ②论治的基本概念和思维过程,如因证立法,随法选方,据方施治等。(约10分钟) (3)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涵义:阐释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的涵义,指出中医治病着眼 于证的异同。(约10分钟) (4)辨证与辨病相结合:①辨病论治的由来:②“以辨病为先,以辨证为主”的临床诊 治原则。(约10分钟) 过2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简介。(约10分钟) 1重点:证、辨证论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概念 重2难点:①证的基本概念:证,是指疾病过程中某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由 点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 难是中医治病的依据。②证的时相性与空间性特征:证反映疾病的阶段性本质,表明了其时相 点性特征:证反映疾病不同类型的本质,表明了它的空间性特征。③辨证:是通过分析综合疾 思病当时的临床表现(包括症状和体征),确立一个“证候”概念的思维和实践过程,不是指“辨 考析症状和体征”,与其后的“辨症求因”之“辨症”的涵义不同 3思考题:①证与病、症在概念上有何区别?②辨证与论治的基本概念和相互关系是什 么?③何谓同病异治、异病同治?④临床上怎样运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诊治原则? 参考文 1张珍玉主编.中医学基础.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3:7 2童瑶主编.规划教材教与学参考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20-24 3王新华主编.中医药高级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2-26 献4孙广仁等中医基础理论难点解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7-20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供中医本科用) 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 03 课程名称 中医基础理论(“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孙广仁主编) 课 题 绪论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辨证论治 四、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授课时数 2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配合多媒体课件 教 学 目 的 1 掌握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辨证论治; 2 了解中医学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 教 学 过 程 1 阐述辨证论治的概念和思维过程: (1)病、证、症的基本概念:阐释病、证、症的基本概念及其区别和联系,指出证的时 相性和空间性特征。(约 30 分钟) (2)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 ①辨证的基本概念和思维过程,如辨病因,辨病位,辨病性,辨病势等。(约 20 分钟) ②论治的基本概念和思维过程,如因证立法,随法选方,据方施治等。(约 10 分钟) (3)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涵义:阐释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的涵义,指出中医治病着眼 于证的异同。(约 10 分钟) (4)辨证与辨病相结合:①辨病论治的由来;②“以辨病为先,以辨证为主”的临床诊 治原则。(约 10 分钟) 2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简介。(约 10 分钟) 重 点 难 点 思 考 题 1 重点:证、辨证论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概念。 2 难点:①证的基本概念:证,是指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由一 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 是中医治病的依据。②证的时相性与空间性特征:证反映疾病的阶段性本质,表明了其时相 性特征;证反映疾病不同类型的本质,表明了它的空间性特征。③辨证:是通过分析综合疾 病当时的临床表现(包括症状和体征),确立一个“证候”概念的思维和实践过程,不是指“辨 析症状和体征”,与其后的“辨症求因”之“辨症”的涵义不同。 3 思考题:①证与病、症在概念上有何区别?②辨证与论治的基本概念和相互关系是什 么?③何谓同病异治、异病同治?④临床上怎样运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诊治原则? 参 考 文 献 1 张珍玉主编. 中医学基础.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3:7 2 童瑶主编. 规划教材教与学参考丛书·中医基础理论.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20-24 3 王新华主编. 中医药高级丛书·中医基础理论.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2-26 4 孙广仁等. 中医基础理论难点解析.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17-20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供中医本科用) 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04 医基础理论(“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孙广仁主编) 课题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一节:精气学说 授课时数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配合多媒体课件 教1掌握古代哲学范畴中精与气的基本概念 学2了解古代哲学范畴中精、气概念的形成 3掌握古代哲学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 的4了解古代哲学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阐释精与气的基本概念及其形成: (1)精的基本概念:在古代哲学中,精,又称精气,泛指气,是指无形而运动不息的极 教细微物质,是构成世界万物(包括人体)的本原:在某些情况下,精气又指气的一部分,即 气的精粹部分,是构成人类的本原。精概念的形成之源:“水地说”。(约10分钟) (2)气的基本概念:气,是无形而运行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的本原。精与气 的概念是同一的。气概念的形成之源:“云气说”,发展为“元气一元论”。(约10分钟) 2介绍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 (1)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①概念的演变过程:“道”为宇宙之本原,气是道产生的 构成宇宙万物的质料,如老子、庄子、淮南子等:“太极”为宇宙万物的构成本原,如《易传》: 然后发展为气一元论,即精气或气为宇宙万物的构成本原,气是哲学逻辑结构的最高范畴 过②天地万物的生成模式:道一气一物(老子);道一气一物一气一道(庄子);太易一太初 太始一太素一万物(列子):元气一万物(王充)。③精气生万物的机理:气分阴阳二气,阴 升阳降,交感合和,氤氲化物。④精气的存在形式:无形一弥散状态称气;有形一结聚状态, 称形质。宇宙万物皆为气的存在形式。(约20分钟) 程 (2)气的运动与变化:①气机:②气化。(约10分钟) (3)气的中介作用及其意义。(约5分钟) (4)天地精气合化为人:生命产生的哲学观和医学观的比较。(约10分钟) 3精气学说对中医学的影响 (1)对中医学精气学理论的影响:①对精为人体生命本原的影响;②对气的运动、信息 载体、“气本一气”理论的影响。(约20分钟) (2)对整体观念构建的影响:建立了“同源思维”模式。(约10分钟) 1重点:精气的基本概念与精气学说的内容。 2难点:①精、气概念在古代哲学与中医学中的区别:在哲学中,精即气,是宇宙的生 点成本原,有时是指气的精粹部分。在中医学中,精是指精,是人体生命的构成本原,是一种 与有形的液态物质;而气是推动和调控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来源,是无形的运行不息的精微物 难质。②中医学的精气理论并非来源于古代哲学中的精气学说,而是古人对人体生命现象观察 点体悟和推理的结果:精概念源于对生殖之精的认识,气概念源于对呼吸之气和人体热气的体 思悟 考3思考题:①古代哲学中精与气的基本概念是什么?与中医学的精与气概念有何区别? 题②精气有哪两种存在形式?③气机与气化有何区别?④精气学说对中医学的精气理论有何影 响?⑤古代哲学的精气学说对中医学整体观念的构建有何理论意义? 1王新华主编.中医药高级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43-79 参考文献 2孙广仁等.中医基础理论难点解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21-53 3孙广仁主编.中医藏象生理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424-446 4孙广仁精气考辨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204):14-16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供中医本科用) 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 04 课程名称 中医基础理论(“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孙广仁主编) 课 题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一节:精气学说 授课时数 2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配合多媒体课件 教 学 目 的 1 掌握古代哲学范畴中精与气的基本概念; 2 了解古代哲学范畴中精、气概念的形成; 3 掌握古代哲学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 4 了解古代哲学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教 学 过 程 1 阐释精与气的基本概念及其形成: (1)精的基本概念:在古代哲学中,精,又称精气,泛指气,是指无形而运动不息的极 细微物质,是构成世界万物(包括人体)的本原;在某些情况下,精气又指气的一部分,即 气的精粹部分,是构成人类的本原。精概念的形成之源:“水地说”。(约 10 分钟) (2)气的基本概念:气,是无形而运行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的本原。精与气 的概念是同一的。气概念的形成之源:“云气说”,发展为“元气一元论”。(约 10 分钟) 2 介绍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 (1)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①概念的演变过程:“道”为宇宙之本原,气是道产生的 构成宇宙万物的质料,如老子、庄子、淮南子等;“太极”为宇宙万物的构成本原,如《易传》; 然后发展为气一元论,即精气或气为宇宙万物的构成本原,气是哲学逻辑结构的最高范畴。 ②天地万物的生成模式:道—气—物(老子);道—气—物—气—道(庄子);太易—太初— 太始—太素—万物(列子);元气—万物(王充)。③精气生万物的机理:气分阴阳二气,阴 升阳降,交感合和,氤氲化物。④精气的存在形式:无形—弥散状态称气;有形—结聚状态, 称形质。宇宙万物皆为气的存在形式。(约 20 分钟) (2)气的运动与变化:①气机;②气化。(约 10 分钟) (3)气的中介作用及其意义。(约 5 分钟) (4)天地精气合化为人:生命产生的哲学观和医学观的比较。(约 10 分钟) 3 精气学说对中医学的影响 (1)对中医学精气学理论的影响:①对精为人体生命本原的影响;②对气的运动、信息 载体、“气本一气”理论的影响。(约 20 分钟) (2)对整体观念构建的影响:建立了“同源思维”模式。(约 10 分钟) 重 点 与 难 点 思 考 题 1 重点:精气的基本概念与精气学说的内容。 2 难点:①精、气概念在古代哲学与中医学中的区别:在哲学中,精即气,是宇宙的生 成本原,有时是指气的精粹部分。在中医学中,精是指精,是人体生命的构成本原,是一种 有形的液态物质;而气是推动和调控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来源,是无形的运行不息的精微物 质。②中医学的精气理论并非来源于古代哲学中的精气学说,而是古人对人体生命现象观察、 体悟和推理的结果:精概念源于对生殖之精的认识,气概念源于对呼吸之气和人体热气的体 悟。 3 思考题:①古代哲学中精与气的基本概念是什么?与中医学的精与气概念有何区别? ②精气有哪两种存在形式?③气机与气化有何区别?④精气学说对中医学的精气理论有何影 响?⑤古代哲学的精气学说对中医学整体观念的构建有何理论意义? 参 考 文 献 1 王新华主编. 中医药高级丛书·中医基础理论.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43-79 2 孙广仁等. 中医基础理论难点解析.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21-53 3 孙广仁主编. 中医藏象生理学.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424-446 4 孙广仁.精气考辨.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20(4):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