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供中医本科用) 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05 课程名称[中医基础理论(“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孙广仁主编)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课题 第二节:阴阳学说·阴阳的概念 授课时数2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配合多媒体课件 1掌握阴阳的基本概念 教学目的 2掌握事物阴阳属性的划分规律及其相对性与绝对性。 3了解阴阳概念的形成过程: 4了解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及其形成 1简述阴阳学说的概念及其形成 (1)阴阳学说是研究事物阴阳的属性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发生 教发展和变化的古代哲学思想,是古代朴素的宇宙观和方法论。(约5分钟) (2)阴阳学说的产生:①阴阳概念的产生:②阴阳概念的形成:③阴阳学说的形成。(约 15分钟) 2阐释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属性的 学概括。 (1)阴阳的涵义:①是指有形之实体,如日月:②是指无形之气:③既指有形实体(阴), 又指无形之气(阳),如精与气;④是指事物或现象的属性,此为阴阳的具有哲学意义的含义 (2)阴阳概念的内涵:①阴阳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所指无定在:②相对待是阴阳的基本 过|结构形式,即只有既相互关联又相互对立的事物和现象及其属性,才能用阴阳来说明;③阴 阳只是一些特殊的矛盾范畴,不等同于矛盾。 3)阴阳概念的来源:原始涵义:日光的向背;概念形成于《诗经》、《周易》,至《左 传》用于医学理论(六气病源说)。(约30分钟) 程3阐述事物和现象的阴阳属性 (1)事物和现象阴阳属性的规定:比类水火的特性来确定:凡类水者皆属阴,类火者皆 属阳。(约20分钟) (2)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和绝对性:①相对性:可转化:;可再分阴阳;因比较的对象 不同而异;②绝对性:某些事物的属性固定不变,不可反称。(约30分钟) 重1重点:①阴阳的基本概念:②事物阴阳属性的规定及其相对性 点2难点:①阴阳与矛盾的区别:②阴阳之中再分阴阳的理论渊源一阴阳互藏互寓。 3思考题:①阴阳的基本概念是什么?阴阳与矛盾有何区别?②事物阴阳分属的依据是 点什么?③事物的阴阳属性是相对的还是绝对的?请分别举出理由阐述之。④物质(的结构) 思与功能可否用阴阳概括说明之? 题 1张珍玉主编.中医学基础.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39-11 参2王新华主编中医药高级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82-90 3孙广仁等中医基础理论难点解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54-61 文4孙广仁主编中医藏象生理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49-45 献5童瑶主编规划教材教与学参考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4-57 6孙广仁.关于阴阳概念中的几个问题辽宁中医杂志,200027(12)536-538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供中医本科用) 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 05 课程名称 中医基础理论(“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孙广仁主编) 课 题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二节:阴阳学说·阴阳的概念 授课时数 2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配合多媒体课件 教 学 目 的 1 掌握阴阳的基本概念; 2 掌握事物阴阳属性的划分规律及其相对性与绝对性。 3 了解阴阳概念的形成过程; 4 了解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及其形成。 教 学 过 程 1 简述阴阳学说的概念及其形成 (1)阴阳学说是研究事物阴阳的属性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发生、 发展和变化的古代哲学思想,是古代朴素的宇宙观和方法论。(约 5 分钟) (2)阴阳学说的产生:①阴阳概念的产生;②阴阳概念的形成;③阴阳学说的形成。(约 15 分钟) 2 阐释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属性的 概括。 (1)阴阳的涵义:①是指有形之实体,如日月;②是指无形之气;③既指有形实体(阴), 又指无形之气(阳),如精与气;④是指事物或现象的属性,此为阴阳的具有哲学意义的含义。 (2)阴阳概念的内涵:①阴阳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所指无定在;②相对待是阴阳的基本 结构形式,即只有既相互关联又相互对立的事物和现象及其属性,才能用阴阳来说明;③阴 阳只是一些特殊的矛盾范畴,不等同于矛盾。 (3)阴阳概念的来源:原始涵义:日光的向背;概念形成于《诗经》、《周易》,至《左 传》用于医学理论(六气病源说)。(约 30 分钟) 3 阐述事物和现象的阴阳属性: (1)事物和现象阴阳属性的规定:比类水火的特性来确定:凡类水者皆属阴,类火者皆 属阳。(约 20 分钟) (2)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和绝对性:①相对性:可转化;可再分阴阳;因比较的对象 不同而异;②绝对性:某些事物的属性固定不变,不可反称。(约 30 分钟) 重 点 难 点 思 考 题 1 重点:①阴阳的基本概念;②事物阴阳属性的规定及其相对性。 2 难点:①阴阳与矛盾的区别;②阴阳之中再分阴阳的理论渊源—阴阳互藏互寓。 3 思考题:①阴阳的基本概念是什么?阴阳与矛盾有何区别?②事物阴阳分属的依据是 什么?③事物的阴阳属性是相对的还是绝对的?请分别举出理由阐述之。④物质(的结构) 与功能可否用阴阳概括说明之? 参 考 文 献 1 张珍玉主编. 中医学基础.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3:9-11 2 王新华主编. 中医药高级丛书·中医基础理论.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82-90 3 孙广仁等. 中医基础理论难点解析.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54-61 4 孙广仁主编. 中医藏象生理学.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447-452 5 童瑶主编. 规划教材教与学参考丛书·中医基础理论.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54-57 6 孙广仁. 关于阴阳概念中的几个问题.辽宁中医杂志,2000,27(12):536-538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供中医本科用) 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06 医基础理论(“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孙广仁主编) 课题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二节:阴阳学说·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授课时数2 教学方法 果堂讲授,配合多媒体课件 1掌握阴阳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交感、互藏、消长、转化、自和、平衡等运动规律和 学形式 阐述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阴阳对立的涵义:①相反,斗争;②制约,压制:③排斥,格拒。重点解释相互制约, 并举自然界和人体生理方面的例证。(约15分钟) 教2阴阳互根与互用的含义:①阴阳互根说明阴阳双方相互依赖而存在,如寒与热等。互 根关系失常出现孤阴与独阳。②阴阳互用说明阴阳之间在互存基础上的相互资生、相互促进 的关系,如气与血的关系。互用关系失常出现阴阳互损。(约15分钟) 3阴阳交感与互藏的涵义与关系:①阴阳互藏说明阴阳双方中的一方都寓含另一方,即 学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是阴阳交感的内在动力根源,也是阴阳消长与转化的内在根据。②阴 阳交感:阴阳二气相互感应而交会,相错相荡,氤氲化物。机理:阴阳互藏,阴升阳降:阴 中有阳故能在阳的鼓动下而上升,阳中有阴故能阴的牵制下而下降。(约20分钟) 4阴阳消长的含义及形式及其与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之间的关系:阴阳之间的此消彼长 过和此长彼消的消长形式与阴阳的对立制约相关联:;阴阳之间的此消彼亦消和此长彼亦长与阴 阳的互根互用相联系。(约15分钟) 5阴阳转化的含义、形式及内在依据和条件:①形式:渐变,突变:②内在依据:阴阳 互藏互寓,即阴中有阳,阴中有阴;③条件:阴阳消长:或随阴阳消长而转化,或在阴阳消 程长变化到一定程度时产生。(约15分钟) 6阴阳自和与平衡:①阴阳自和是指阴阳双方自动恢复协调平衡的能力和趋势;②阴阳 平衡是指阴阳双方的大体均势和稳定状态。(约10分钟) 7阴阳对立、互根、消长、转化、交感、互藏、自和、平衡之间的关系。(约10分钟) 1重点:阴阳的对立、互根、互藏、交感、消长、转化等运动规律和形式 重点难点 2难点:阴阳对立、互根、消长、转化、交感、互藏之间的逻辑关系。这一问题必须讲 难清,使学生在脑子里建立起阴阳运动规律和运动形式之间的逻辑关系 点3思考题:①阴阳对立的涵义是什么?②阴阳互根互用的涵义是什么?举例说明之。③ 思阴阳交感的内在机理是什么?④阴阳互藏的涵义及其意义各是什么?⑤阴阳消长的形式有哪 考些?各与阴阳的哪些运动规律相关?⑥阴阳转化的依据和条件各是什么?阴阳消长与阴阳转 题|化的关系如何?⑦阴阳自和的涵义是什么?⑧阴阳平衡的机制是什么? 1张珍玉主编中医学基础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3:11-15 参2童瑶主编规划教材教与学参考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5762 考3王新华主编中医药高级从书·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91-104 文 4孙广仁等中医基础理论难点解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61-78 献5孙广仁主编.中医藏象生理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452-462 6孙广仁.阴阳相对待概念之研讨辽宁中医杂志,2001,28(7):391-393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供中医本科用) 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 06 课程名称 中医基础理论(“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孙广仁主编) 课 题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二节:阴阳学说·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授课时数 2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配合多媒体课件 教 学 目 的 1 掌握阴阳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交感、互藏、消长、转化、自和、平衡等运动规律和 形式。 教 学 过 程 阐述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 阴阳对立的涵义:①相反,斗争;②制约,压制;③排斥,格拒。重点解释相互制约, 并举自然界和人体生理方面的例证。(约 15 分钟) 2 阴阳互根与互用的含义:①阴阳互根说明阴阳双方相互依赖而存在,如寒与热等。互 根关系失常出现孤阴与独阳。②阴阳互用说明阴阳之间在互存基础上的相互资生、相互促进 的关系,如气与血的关系。互用关系失常出现阴阳互损。(约 15 分钟) 3 阴阳交感与互藏的涵义与关系:①阴阳互藏说明阴阳双方中的一方都寓含另一方,即 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是阴阳交感的内在动力根源,也是阴阳消长与转化的内在根据。②阴 阳交感:阴阳二气相互感应而交会,相错相荡,氤氲化物。机理:阴阳互藏,阴升阳降:阴 中有阳故能在阳的鼓动下而上升,阳中有阴故能阴的牵制下而下降。(约 20 分钟) 4 阴阳消长的含义及形式及其与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之间的关系:阴阳之间的此消彼长 和此长彼消的消长形式与阴阳的对立制约相关联;阴阳之间的此消彼亦消和此长彼亦长与阴 阳的互根互用相联系。(约 15 分钟) 5 阴阳转化的含义、形式及内在依据和条件:①形式:渐变,突变;②内在依据:阴阳 互藏互寓,即阴中有阳,阴中有阴;③条件:阴阳消长:或随阴阳消长而转化,或在阴阳消 长变化到一定程度时产生。(约 15 分钟) 6 阴阳自和与平衡:①阴阳自和是指阴阳双方自动恢复协调平衡的能力和趋势;②阴阳 平衡是指阴阳双方的大体均势和稳定状态。(约 10 分钟) 7 阴阳对立、互根、消长、转化、交感、互藏、自和、平衡之间的关系。(约 10 分钟) 重 点 难 点 思 考 题 1 重点:阴阳的对立、互根、互藏、交感、消长、转化等运动规律和形式。 2 难点:阴阳对立、互根、消长、转化、交感、互藏之间的逻辑关系。这一问题必须讲 清,使学生在脑子里建立起阴阳运动规律和运动形式之间的逻辑关系。 3 思考题:①阴阳对立的涵义是什么?②阴阳互根互用的涵义是什么?举例说明之。③ 阴阳交感的内在机理是什么?④阴阳互藏的涵义及其意义各是什么?⑤阴阳消长的形式有哪 些?各与阴阳的哪些运动规律相关?⑥阴阳转化的依据和条件各是什么?阴阳消长与阴阳转 化的关系如何?⑦阴阳自和的涵义是什么?⑧阴阳平衡的机制是什么? 参 考 文 献 1 张珍玉主编.中医学基础.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3:11-15 2 童瑶主编.规划教材教与学参考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57-62 3 王新华主编.中医药高级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91-104 4 孙广仁等.中医基础理论难点解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61-78 5 孙广仁主编. 中医藏象生理学.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452-462 6 孙广仁. 阴阳相对待概念之研讨.辽宁中医杂志,2001,28(7):391-393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供中医本科用) 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07 课程名称中医基础理论(“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孙广仁主编)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课题第二节:阴阳学说·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三节:五行学说·五行的概念 授课时数2 丁教学方法课堂讲授,配合多媒体课件 教1了解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学2掌握五行的基本概念。 日3掌握五行的特性 的4掌握事物五行归类的依据和方法 1介绍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约10分钟) (2)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约5分钟) (3)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约15分钟) 教 (4)用于疾病的诊断。(约5分钟) (5)用于疾病的防治。(约10分钟) 2概述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约5分钟) 3阐述五行的概念 (1)五行的涵义:①五方;②五材;③五星:④五种元素;⑤五气(六气);⑥五种特 性。(约10分钟) (2)五行的概念内涵:①是一个抽象概念:②是对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相互关系的表达 ③作为一种方法引入中医学。(约5分钟) 过4解说五行特性 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约15分钟) 5阐述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 (1)依据:五行特性。 程(2)方法:类比(取象比类),如东方、春、肝属木:演绎(推演络绎),如肝属木,目 属肝,故目属木 (3)五行归类表。(约15分钟) 重1重点:五行的基本概念,五行特性。 点2难点:①五行的内涵:是抽象概念,不是具体物质:是说明事物的特性和相互关系的 难解释性模型。②事物五行归类的依据和方法(类比和演绎)。 点3思考题:①怎样用阴阳的运动规律和形式解释疾病的病理变化和相应的治疗方法?① 思五行的基本概念是什么?②五行的特性是什么?③事物的五行归类的依据和方法是什么? 1张珍玉主编中医学基础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3:15-23 参2童瑶主编规划教材教与学参考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6679-83 考3王新华主编中医药高级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04129 文 4孙广仁等中医基础理论难点解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7994 献|5孙广仁主编.中医藏象生理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462-472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供中医本科用) 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 07 课程名称 中医基础理论(“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孙广仁主编) 课 题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二节:阴阳学说·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三节:五行学说·五行的概念 授课时数 2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配合多媒体课件 教 学 目 的 1 了解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2 掌握五行的基本概念。 3 掌握五行的特性。 4 掌握事物五行归类的依据和方法。 教 学 过 程 1 介绍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约 10 分钟) (2)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约 5 分钟) (3)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约 15 分钟) (4)用于疾病的诊断。(约 5 分钟) (5)用于疾病的防治。(约 10 分钟) 2 概述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约 5 分钟) 3 阐述五行的概念 (1)五行的涵义:①五方;②五材;③五星;④五种元素;⑤五气(六气);⑥五种特 性。(约 10 分钟) (2)五行的概念内涵:①是一个抽象概念;②是对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相互关系的表达; ③作为一种方法引入中医学。(约 5 分钟) 4 解说五行特性 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约 15 分钟) 5 阐述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 (1)依据:五行特性。 (2)方法:类比(取象比类),如东方、春、肝属木;演绎(推演络绎),如肝属木,目 属肝,故目属木。 (3)五行归类表。(约 15 分钟) 重 点 难 点 思 考 题 1 重点:五行的基本概念,五行特性。 2 难点:①五行的内涵:是抽象概念,不是具体物质;是说明事物的特性和相互关系的 解释性模型。②事物五行归类的依据和方法(类比和演绎)。 3 思考题:①怎样用阴阳的运动规律和形式解释疾病的病理变化和相应的治疗方法?① 五行的基本概念是什么?②五行的特性是什么?③事物的五行归类的依据和方法是什么? 参 考 文 献 1 张珍玉主编.中医学基础.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3:15-23 2童瑶主编.规划教材教与学参考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62-66;79-83 3 王新华主编.中医药高级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04-129 4 孙广仁等.中医基础理论难点解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79-94 5 孙广仁主编. 中医藏象生理学.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462-472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供中医本科用) 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08 课程名称[中医基础理论(“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孙广仁主编)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课题 第三节:五行学说·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授课时数2教学方法课堂讲授,配合多媒体课件 1掌握五行的生克制化、乘侮和母子相及的概念、规律 教学目的 阐述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1五行生克 (1)相生的概念、次序、母子关系,举例说明。(约10分钟) 教 (2)相克的概念、次序、所胜与所不胜的关系,举例说明。(约10分钟) 2五行制化与胜复 (1)制化的概念、规律(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约10分钟) (2)胜复的概念、规律(有胜则复),举例。(约10分钟) 学3五行乘侮 (1)相乘的概念、次序和原因,举例。(约10分钟) (2)相侮的概念、次序和原因,举例。(约10分钟) (3)相乘与相侮之间的关系。(约5分钟) 过4五行母子相及 (1)母病及子:母能令子虚及其举例。(约10分钟 (2)子病及母:子盛致母实、子盛致母虚、子虚致母虚及其举例。(约15分钟) 程 1重点:五行生克制化乘侮及母子相及 占 2难点:③制化与胜复规律;④所胜与所不胜的关系:⑤引起相乘和相侮的原因。 3思考题:④什么是五行的生克和制化?⑤五行相乘和相侮的概念、次序和产生原因各 点是什么?⑥母子相及的形式和产生原因是什么? 题 1张珍玉主编中医学基础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3:23-25 参2童瑶主编规划教材教与学参考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386 考3王新华主编中医药高级从书·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934 文4孙广仁等中医基础理论难点解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94-97 献5孙广仁主编中医藏象生理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2472-476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供中医本科用) 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 08 课程名称 中医基础理论(“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孙广仁主编) 课 题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三节:五行学说·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授课时数 2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配合多媒体课件 教 学 目 的 1 掌握五行的生克制化、乘侮和母子相及的概念、规律 教 学 过 程 阐述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1 五行生克 (1)相生的概念、次序、母子关系,举例说明。(约 10 分钟) (2)相克的概念、次序、所胜与所不胜的关系,举例说明。(约 10 分钟) 2 五行制化与胜复 (1)制化的概念、规律(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约 10 分钟) (2)胜复的概念、规律(有胜则复),举例。(约 10 分钟) 3 五行乘侮 (1)相乘的概念、次序和原因,举例。(约 10 分钟) (2)相侮的概念、次序和原因,举例。(约 10 分钟) (3)相乘与相侮之间的关系。(约 5 分钟) 4 五行母子相及 (1)母病及子:母能令子虚及其举例。(约 10 分钟) (2)子病及母:子盛致母实、子盛致母虚、子虚致母虚及其举例。(约 15 分钟) 重 点 难 点 思 考 题 1 重点:五行生克制化乘侮及母子相及。 2 难点:③制化与胜复规律;④所胜与所不胜的关系;⑤引起相乘和相侮的原因。 3 思考题:④什么是五行的生克和制化?⑤五行相乘和相侮的概念、次序和产生原因各 是什么?⑥母子相及的形式和产生原因是什么? 参 考 文 献 1 张珍玉主编.中医学基础.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3:23-25 2 童瑶主编.规划教材教与学参考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83-86 3 王新华主编.中医药高级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29-134 4 孙广仁等.中医基础理论难点解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94-97 5 孙广仁主编. 中医藏象生理学.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472-476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供中医本科用) 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09 课程名称中医基础理论(“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孙广仁主编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课题 第三节:五行学说·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四节: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授课时数2 教学方法 果堂讲授,配合多媒体课件 1了解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重点是在病理和防治原则方面的应用。 教学目的 2了解精气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理论体系方法论方面的意义及其相互关系。 3了解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1简述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五行学说在生理方面的应用:①说明五脏的生理特点;②说明五脏之间的关系。(约 10分钟) (2)五行学说在病理方面的应用:①相生关系的传变;②相克关系的传变;③五脏病变 教的传变模式。(约5分钟) (3)五行学说在诊断方面的应用:①诊病:②辨逆顺。(约10分钟) (4)五行学说在防治方面的应用:①指导脏腑用药:②控制疾病传变;③确定治则治法: 根据相生规律确定的治则和治法;根据相克规律确定的治则和治法:情志相胜疗法等。(约 学50分钟) 2精气、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理论体系构建中的方法学意义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1)精气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构建的主要思维方法:精气学说构建了同源性 思维和类比性思维;阴阳学说以阴阳的对立统一解说人体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及人与自然 过界的统一性:五行学说构建了人体以五脏为中心并与外界沟通和联系的整体观。(约10分钟) (2)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之间的关系。(约10分钟) 3阐释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1)注重宏观观察。(约5分钟) (2)注重整体研究,(约5分钟) (3)擅长哲学思维,包括中和思维、类比思维。(约10分钟) (4)强调功能联系。(约5分钟) 1重点: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点2难点:①相生与相克关系的传变。②佐金平木、补火生土等法的正确表述。③精气阴 难阳五行诸学说之间的内在联系。④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⑤中和思维和类比思维 3思考题:①五行学说在生理方面的应用主要体现于哪些方面?②怎样用五行学说说明 思五脏病理的传变?③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则和治法各是什么?试述之。④根据五行相 考克规律确定的治则和治法各是什么?试述之。①中医学的思维方法有何特点?②精气、阴阳、 题五行学说在中医学理论体系构建中的方法学意义?③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之间的关系如何? ④何谓中和思维?⑤何谓类比思维? 1张珍玉主编中医学基础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325-32 考2童瑶主编规划教材教与学参考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86109 文3孙广仁主编中医藏象生理学中国医药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479-486 4王新华主编中医药高级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34-147 5孙广仁等中医基础理论难点解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97-107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供中医本科用) 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 09 课程名称 中医基础理论(“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孙广仁主编) 课 题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三节:五行学说·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四节: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授课时数 2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配合多媒体课件 教 学 目 的 1 了解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重点是在病理和防治原则方面的应用。 2 了解精气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理论体系方法论方面的意义及其相互关系。 3 了解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教 学 过 程 1 简述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五行学说在生理方面的应用:①说明五脏的生理特点;②说明五脏之间的关系。(约 10 分钟) (2)五行学说在病理方面的应用:①相生关系的传变;②相克关系的传变;③五脏病变 的传变模式。(约 5 分钟) (3)五行学说在诊断方面的应用:①诊病;②辨逆顺。(约 10 分钟) (4)五行学说在防治方面的应用:①指导脏腑用药;②控制疾病传变;③确定治则治法: 根据相生规律确定的治则和治法;根据相克规律确定的治则和治法;情志相胜疗法等。(约 50 分钟) 2 精气、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理论体系构建中的方法学意义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1)精气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构建的主要思维方法:精气学说构建了同源性 思维和类比性思维;阴阳学说以阴阳的对立统一解说人体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及人与自然 界的统一性;五行学说构建了人体以五脏为中心并与外界沟通和联系的整体观。(约 10 分钟) (2)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之间的关系。(约 10 分钟) 3 阐释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1)注重宏观观察。(约 5 分钟) (2)注重整体研究,(约 5 分钟) (3)擅长哲学思维,包括中和思维、类比思维。(约 10 分钟) (4)强调功能联系。(约 5 分钟) 重 点 难 点 思 考 题 1 重点: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2 难点:①相生与相克关系的传变。②佐金平木、补火生土等法的正确表述。③精气阴 阳五行诸学说之间的内在联系。④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⑤中和思维和类比思维。 3 思考题:①五行学说在生理方面的应用主要体现于哪些方面?②怎样用五行学说说明 五脏病理的传变?③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则和治法各是什么?试述之。④根据五行相 克规律确定的治则和治法各是什么?试述之。①中医学的思维方法有何特点?②精气、阴阳、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理论体系构建中的方法学意义?③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之间的关系如何? ④何谓中和思维?⑤何谓类比思维? 参 考 文 献 1 张珍玉主编.中医学基础.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3:25-32 2 童瑶主编.规划教材教与学参考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86-109 3 孙广仁主编.中医藏象生理学.中国医药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479-486 4 王新华主编.中医药高级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34-147 5 孙广仁等.中医基础理论难点解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97-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