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性物质能够直接通过脂质层迸出细胞外,大多数物质(从离子和小分子物质到蛋白 质等大分子,以及团块性固形物或液滴)都与镶嵌在膜上的某些特殊的蛋白质分子有 关。几种常见的跨膜物质转运形式如下 (一)单纯扩散 根据物理学原理,设想两种不同浓度的同种物质的溶液相邻地放在一起,则高浓度区 域中的溶质分子将向低浓度区域发生净移动,这种现象称为扩散( diffusion)。物质 分子移动量的大小,可用扩散通量来表示,它是指某种物质在每秒内通过每平 方厘米的假想平丽的摩尔或毫摩尔数。在一般条件下,扩散通量与所观察平面两侧的 溶质的浓度差及离子移动所形成的电场力成正比。在生物体系中,某一物质跨膜扩散 通量的大小,还取决于这些物质脂溶性的程度以及该物质通过膜的难易程度,既膜对 该物质的通透性。靠单纯扩散方式进出细胞膜的物质主要是氧和二氧化碳等气体分 子 (二)易化扩散 易化扩散是指非脂溶性物质在膜结构中一些特殊蛋白质分子的"帮助”下,由膜的高 浓度一侧向膜的低浓度一侧跨膜转运的过程。易化扩散的特点是:①物质分子或离子 移动的动力仍来自物质自身的热运动,因而只能由高浓度侧移向低浓度侧;②对 物质分子或离子移动起易化作用的蛋白质分子本身有结构特异性,因而一种蛋白质 分子只能帮助一种(或少数几种)物质分子或离子通过,即具有选择性:③这些蛋白质 分子镶嵌在膜脂质中,它们的结构和功能受到膜两侧环境因素改变的调控 与某些离子的易化扩散有关的一类膜蛋白质分子,称为离子通道,简称通道。现有 Na+通道、K+通道、Ca2+通道和Cl一通道等。有些通道只有在它所在膜两侧(主要是 外侧)出现某种化学信号时才开放,称为化学门控通道;有些通道则由所在膜两侧电 位差的改变决定其开闭,称为电压门控通道。利用蛋白质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实验等手 段,目前已从不同细胞的细胞膜中分离、纯化、克隆出多种通道蛋白质,找出其编码 基因,进行氨基酸测序。通道的选择性决定何种离子可以通过,离子的移动方向和通 量则决定于该离子在膜两侧的浓度差和所受的电场力 用于葡萄糖和某些氨基酸等物质的易化扩散有关的蛋白质,不具有离子通道样的结 构,通常称为载体。由载体完成的易化扩散速度较慢,但选择性较为严格。 (三)主动转运 主动转运是指细胞通过本身某种耗能过程将某种物质的分子或离子由膜的低浓度 侧移向高浓度一侧的过程。这种物质转运对细胞生命活动十分重要。在细胞膜的主
6 溶性物质能够直接通过脂质层迸出细胞外,大多数物质(从离子和小分子物质到蛋白 质等大分子,以及团块性固形物或液滴)都与镶嵌在膜上的某些特殊的蛋白质分子有 关。几种常见的跨膜物质转运形式如下: (一)单纯扩散 根据物理学原理,设想两种不同浓度的同种物质的溶液相邻地放在一起,则高浓度区 域中的溶质分子将向低浓度区域发生净移动,这种现象称为扩散(diffusion)。物质 分子移动量的大小,可用扩散通量来表示,它是指某种物质在每秒内通过每平 方厘米的假想平丽的摩尔或毫摩尔数。在一般条件下,扩散通量与所观察平面两侧的 溶质的浓度差及离子移动所形成的电场力成正比。在生物体系中,某一物质跨膜扩散 通量的大小,还取决于这些物质脂溶性的程度以及该物质通过膜的难易程度,既膜对 该物质的通透性。靠单纯扩散方式进出细胞膜的物质主要是氧和二氧化碳等气体分 子。 (二)易化扩散 易化扩散是指非脂溶性物质在膜结构中一些特殊蛋白质分子的"帮助"下,由膜的高 浓度一侧向膜的低浓度一侧跨膜转运的过程。易化扩散的特点是:①物质分子或离子 移动的动力仍来自物质自身的热运动,因而只能由高浓度侧移向低浓度侧;②对 物质分子或离子移动起易化作用的蛋白质分子本身有结构特异性,因而一种蛋白质 分子只能帮助一种(或少数几种)物质分子或离子通过,即具有选择性:③这些蛋白质 分子镶嵌在膜脂质中,它们的结构和功能受到膜两侧环境因素改变的调控。 与某些离子的易化扩散有关的一类膜蛋白质分子,称为离子通道,简称通道。现有 Na+通道、K+通道、Ca2+通道和 Cl 一通道等。有些通道只有在它所在膜两侧(主要是 外侧)出现某种化学信号时才开放,称为化学门控通道;有些通道则由所在膜两侧电 位差的改变决定其开闭,称为电压门控通道。利用蛋白质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实验等手 段,目前已从不同细胞的细胞膜中分离、纯化、克隆出多种通道蛋白质,找出其编码 基因,进行氨基酸测序。通道的选择性决定何种离子可以通过,离子的移动方向和通 量则决定于该离子在膜两侧的浓度差和所受的电场力。 用于葡萄糖和某些氨基酸等物质的易化扩散有关的蛋白质,不具有离子通道样的结 构,通常称为载体。由载体完成的易化扩散速度较慢,但选择性较为严格。 (三)主动转运 主动转运是指细胞通过本身某种耗能过程将某种物质的分子或离子由膜的低浓度一 侧移向高浓度一侧的过程。这种物质转运对细胞生命活动十分重要。在细胞膜的主
动转运中研究得最充分,是对钠和钾离子的主动转运过程,既钠-钾泵的功能 简称锅泵。钠泵是镶嵌在膜的脂质双分子层中的一种特殊蛋白质分子,具有ATP酶的 活性,可以分解ATP,使之释放能量,并利用此能量进行Na+和K+的转运。因此,钠泵 也称为Na+-K+依赖式ATP酶的蛋白质。钠泵蛋白质转运Na+、K+的具体机制尚未 阐明,但已知它的启动和活动强度,都与膜内出现较多的Na+和膜外出现较多的K+有 关。纳泵活动时,泵出Na+和泵入K+这两个过程是同时进行的。根据在体或离体情况 下的计算,在一般生理情况下,每分解一个ATP分子,可以使3个Na+移出膜外,同时 有2个K←移入膜内。钠泵活动保持№a+、K+在细胞内外的不均衡分布的生理意义在 于它能够建立起一种势能贮备,供细胞的其他耗能过程来利用。例如只有在钠泵造成 的细胞内高K+的情况下,K+通道开放时才会有K+的外流;只有在细胞外高Na+的情况 下,Na+通道开放时才会有Na+的内流,这是细胞产生电信号的基础,也是一些其他物 质分子跨膜转运的能量来源。人体除钠泵外,还有钙泵、H+-K+泵等。 (四)继发性主动转运 钠泵活动形成的势能贮备,可以用于其他物质的逆浓度差跨膜转运,如,肠道和 肾小管上皮细胞对葡萄糖、氨基酸等营养物质的吸收。在完整的在体肾小管和肠粘 膜上皮细胞基底-外侧膜存在钠泵,造成细胞内Na+浓度低于小管液和肠液Na+浓度。 于是Na由小管液和肠液顺浓度差入细胞,由势能转化的能量用于葡萄糖分子逆浓 度差入细胞。葡萄糖主动转运所需的能量不是直接来源于ATP的分解,而是来自由 Na泵造成的膜外Na+的高势能。参与这种转运的膜特殊蛋白称为转运体蛋白或转运 体。如被转运的物质分子与Na+扩散的方向相同,称为同向转运:如两者方向相反, 称为逆向转运。 (五)出胞与入胞式物质转运 某些大分子物质或固态、液态的物质团块,通过膜的更复杂的结构和功能改变,使之 迸出细胞,分别称之为出胞和入胞。出胞主要见于细胞的分泌活动,如内分泌腺细胞 分泌激素,外分泌腺细胞分泌酶原颗粒和粘液,以及神经细胞轴突末梢释放神经递 质。人胞和出胞相反,指细胞外某些物质团块(如侵人体内的细菌、病毒、异物、或 血浆中脂蛋白颗粒、大分子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过程。一些特殊物质通过受体介导 方式入胞。 (二)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功能 1.跨膜信号转导概念 不同形式的外界信号(激素、神经传递、细胞因子等化学信号分子,或机械、电
7 动转运中研究得最充分, 是对钠和钾离子的主动转运过程,既钠-钾泵的功能。 简称锅泵。钠泵是镶嵌在膜的脂质双分子层中的一种特殊蛋白质分子,具有 ATP 酶的 活性,可以分解 ATP,使之释放能量,并利用此能量进行 Na+和 K+的转运。因此,钠泵 也称为 Na+ - K+依赖式 ATP 酶的蛋白质。钠泵蛋白质转运 Na+、K+的具体机制尚未 阐明,但已知它的启动和活动强度,都与膜内出现较多的 Na+和膜外出现较多的 K+有 关。纳泵活动时,泵出 Na+和泵入 K+这两个过程是同时进行的。根据在体或离体情况 下的计算,在一般生理情况下,每分解一个 ATP 分子,可以使 3 个 Na+移出膜外,同时 有 2 个 K←移入膜内。钠泵活动保持 Na+、K+在细胞内外的不均衡分布的生理意义在 于它能够建立起一种势能贮备,供细胞的其他耗能过程来利用。例如只有在钠泵造成 的细胞内高 K+的情况下,K+通道开放时才会有 K+的外流;只有在细胞外高 Na+的情况 下,Na+通道开放时才会有 Na+的内流,这是细胞产生电信号的基础,也是一些其他物 质分子跨膜转运的能量来源。人体除钠泵外,还有钙泵、H+-K+泵等。 (四)继发性主动转运 钠泵活动形成的势能贮备,可以用于其他物质的逆浓度差跨膜转运,如,肠道和 肾小管上皮细胞对葡萄糖、氨基酸等营养物质的吸收。在完整的在体肾小管和肠粘 膜上皮细胞基底-外侧膜存在钠泵,造成细胞内 Na+浓度低于小管液和肠液 Na+浓度。 于是 Na+由小管液和肠液顺浓度差入细胞,由势能转化的能量用于葡萄糖分子逆浓 度差入细胞。葡萄糖主动转运所需的能量不是直接来源于 ATP 的分解,而是来自由 Na 泵造成的膜外 Na+的高势能。参与这种转运的膜特殊蛋白称为转运体蛋白或转运 体。如被转运的物质分子与 Na+扩散的方向相同,称为同向转运;如两者方向相反, 称为逆向转运。 (五)出胞与入胞式物质转运 某些大分子物质或固态、液态的物质团块,通过膜的更复杂的结构和功能改变,使之 迸出细胞,分别称之为出胞和入胞。出胞主要见于细胞的分泌活动,如内分泌腺细胞 分泌激素,外分泌腺细胞分泌酶原颗粒和粘液,以及神经细胞轴突末梢释放神经递 质。人胞和出胞相反,指细胞外某些物质团块(如侵人体内的细菌、病毒、异物、或 血浆中脂蛋白颗粒、大分子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过程。一些特殊物质通过受体介导 方式入胞。 (二) 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功能 1. 跨膜信号转导概念 不同形式的外界信号(激素、神经传递、细胞因子等化学信号分子,或机械、电
和一定波长的电磁波等)作用于细胞时,通常并不进入细胞或直接影响细胞内过程 而是作用于细胞膜表面,通过引起膜结构中一种或数种特殊蛋白质分子的变构作用, 将外界环境变化的信息以新的信号形式传递到膜内,再引发被作用细胞即靶细胞相 应的功能改变,包括细胞出现电反应或其他功能改变。这一过程称为跨膜信号转导或 跨膜信号传递。 跨膜信号转导虽然涉及到多种刺激信号在多种细胞引发的多种功能改变,但转导过 程都是通过少数几种类似的途径或方式实现的,所涉及的几类膜蛋白质各具有很大 的结构同源性,是由相近的基因家族编码的 2.离子通道蛋白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方式 1)化学门控通道:在神经-骨骼肌接头的运动终板膜上存在着N型ACh受体。它是 由4种不同的亚单位组成的5聚体蛋白质,总分子最约为290Kd;每种亚单位都由 种 mRNA编码,所生成的亚单位在膜结构中通过氢键等非共价键式的相互吸引,形成 个结构为α2βyδ的梅花状通道样结构。在每个亚单位的肤链中,都存在有4处主要 由20~25个疏水性氨基酸形成的α,螺旋,因而推测每个亚单位的肽链都要反复贯穿 膜4次;而5个亚单位又各以其第2个疏水性跨膜α-螺旋构成了水相孔道的“内壁” 在5个亚单位中,两个a-亚单位是同两分子ACh相结合的部位,这种结合可引起通道 结构的开放,使终板膜外高浓度的Na+内流,同时少量膜内高浓度的K+外流,结果使 终板膜两侧的电位发生波动,出现终板电位。终板电位的出现标志着ACh这个化学信 号在肌细胞膜跨膜信号转导的完成。由于这种通道性结构只有在其中部分亚单位同 ACh分子结合时才开放,因而属于化学门控通道或配体门控通道。配体一般泛指能与 受体结构或受体分子特异性结合的化学信号。化学门控通道主要分布在肌细胞终板 膜、神经细胞的突触后膜以及某些嗅、味感受细胞的膜中,使所在膜产生终板电位 突触后电位以及感受器电位等局部电反应。因化学门控通道具有受体功能,也称它 们为通道型受体:又由于它们激活时直接引起跨膜离子流动,也称促离子型受体。 2)电压门控通道:主要分布在神经轴突和骨骼肌、心肌细胞的一般质膜中,具有同 化学门控通道类似的分子结构,但控制这类通道开放与关闭的因素是通道所在膜两 侧的跨膜电位的变化。在这类通道的分子结构中,存在着对跨膜电位改变敏感的结 构域和亚单位,后者诱发整个通道分子功能状态的改变,进而改变相应离子的易化 扩散,使之产生可传导的动作电位。 3)机械门控通道:许多细胞表面膜还存在能感受机械性刺激并引起细胞功能改变的 通道样结构。例如,听毛受力而致听毛根部所在膜的变形,使该处膜出现跨膜离子移
8 和一定波长的电磁波等)作用于细胞时,通常并不进入细胞或直接影响细胞内过程, 而是作用于细胞膜表面,通过引起膜结构中一种或数种特殊蛋白质分子的变构作用, 将外界环境变化的信息以新的信号形式传递到膜内,再引发被作用细胞即靶细胞相 应的功能改变,包括细胞出现电反应或其他功能改变。这一过程称为跨膜信号转导或 跨膜信号传递。 跨膜信号转导虽然涉及到多种刺激信号在多种细胞引发的多种功能改变,但转导过 程都是通过少数几种类似的途径或方式实现的,所涉及的几类膜蛋白质各具有很大 的结构同源性,是由相近的基因家族编码的。 2. 离子通道蛋白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方式 1)化学门控通道:在神经-骨骼肌接头的运动终板膜上存在着 N 型 ACh 受体。它是 由 4 种不同的亚单位组成的 5 聚体蛋白质,总分子最约为 290Kd;每种亚单位都由一 种 mRNA 编码,所生成的亚单位在膜结构中通过氢键等非共价键式的相互吸引,形成 一个结构为2的梅花状通道样结构。在每个亚单位的肤链中,都存在有 4 处主要 由 2025 个疏水性氨基酸形成的α,螺旋,因而推测每个亚单位的肽链都要反复贯穿 膜 4 次;而5 个亚单位又各以其第2 个疏水性跨膜α-螺旋构成了水相孔道的“内壁”。 在5个亚单位中,两个α-亚单位是同两分子ACh相结合的部位,这种结合可引起通道 结构的开放,使终板膜外高浓度的 Na+内流,同时少量膜内高浓度的 K+外流,结果使 终板膜两侧的电位发生波动,出现终板电位。终板电位的出现标志着 ACh 这个化学信 号在肌细胞膜跨膜信号转导的完成。由于这种通道性结构只有在其中部分亚单位同 ACh 分子结合时才开放,因而属于化学门控通道或配体门控通道。配体一般泛指能与 受体结构或受体分子特异性结合的化学信号。化学门控通道主要分布在肌细胞终板 膜、神经细胞的突触后膜以及某些嗅、味感受细胞的膜中,使所在膜产生终板电位、 突触后电位以及感受器电位等局部电反应。因化学门控通道具有受体功能,也称它 们为通道型受体;又由于它们激活时直接引起跨膜离子流动,也称促离子型受体。 2)电压门控通道:主要分布在神经轴突和骨骼肌、心肌细胞的一般质膜中,具有同 化学门控通道类似的分子结构,但控制这类通道开放与关闭的因素是通道所在膜两 侧的跨膜电位的变化。在这类通道的分子结构中,存在着对跨膜电位改变敏感的结 构域和亚单位,后者诱发整个通道分子功能状态的改变,进而改变相应离子的易化 扩散,使之产生可传导的动作电位。 3)机械门控通道:许多细胞表面膜还存在能感受机械性刺激并引起细胞功能改变的 通道样结构。例如,听毛受力而致听毛根部所在膜的变形,使该处膜出现跨膜离子移
动,其间潜伏期极短,因而推测可能是膜的局部变形或牵引直接激活了附近膜中的机 械门控通道。另外,这种通道也存在单细胞生物鞭毛虫、大肠杆菌、整虾牵张感受器 蛙肌梭初级感受末梢、大鼠心室肌细胞膜以及某些神经胶质细胞等处的细胞膜中 此通道具有速度快、对外界刺激反应的位点局限,在体内数量较少的特点。 3.G蛋白偶联受体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方式 对它的认识最初由对激素作用机制的研究开始。激素类物质作用于相应的靶细胞时, 都是先同膜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相结合,然后通过一种称为Gs的G蛋白(兴奋性G蛋 白)的中介,激活作为效应器酶的腺苷酸环化酶,使胞浆中的ATP分解,引起膜内侧胞 浆中cAP含量的增加(有时是减少),实现激素对细胞内功能的调节。外来化学信号 激素看作第一信使,cAⅧP称作第二信使。这种形式的跨膜信号转导具有效应出现较 慢、反应较灵敏、作用较广泛的特点。总结以上,发现导致cAMP产生的膜内结构至 少与膜中三类特殊的蛋白质复合物有关,既受体蛋白质-鸟苷酸结合蛋白(G蛋) 膜效应器酶蛋白质,后者的激活(或被抑制)可引致胞浆中第二信使物质的生成增加 (或减少)。G-蛋白偶联受体也称促代谢型受体。 目前发现有相当数量的外界剌激信号作用于膜受体后,可以通过一种称为Go的G蛋 白,再激活一种称为磷脂酶C的膜效应器酶,以膜结构中称为磷脂酰肌醇的磷脂分子 为间接底物,生成两种分别称为三磷酸肌醇(IP3)和二酰甘油的第二信使物质,影响 细胞内过程,完成跨膜信号转导 4.氨酸激酶受体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 一些肽类激素如胰岛素和细胞因子作用于相应的靶细胞时,是通过细胞膜中一类称 作酪氨酸激酶受体来完成跨膜信号转导。这类受体只有一跨膜α-螺旋和一个较短的 膜内肽段。当膜外的肽段同相应的化学信号结合时,可直接激活膜内侧肽段的蛋白激 酶。此蛋白激酶的活性一是引发此肽段中酪氨酸残基的磷酸化,另一是促进其他蛋白 质底物中的酷氨酸残基磷酸化,由此再引发各种细胞内功能的改变,实现细胞外信号 对细胞功能的调节 以上列出了目前已确定的三类跨膜信号转导形式,但是细胞的功能及其调控是非常 复杂精细的,也许还能发现新的信号转导方式 (三)、细胞的跨膜电变化 神经和骨骼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兴奋性是( excitability)可兴奋组织在受刺激时产生生物电(动作电位)的能 力,而兴奋( excitation)就是指产生了动作电位,或者说产生了动作电位才是兴奋
9 动,其间潜伏期极短,因而推测可能是膜的局部变形或牵引直接激活了附近膜中的机 械门控通道。另外,这种通道也存在单细胞生物鞭毛虫、大肠杆菌、整虾牵张感受器、 蛙肌梭初级感受末梢、大鼠心室肌细胞膜以及某些神经胶质细胞等处的细胞膜中。 此通道具有速度快、对外界刺激反应的位点局限,在体内数量较少的特点。 3. G 蛋白偶联受体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方式 对它的认识最初由对激素作用机制的研究开始。激素类物质作用于相应的靶细胞时, 都是先同膜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相结合, 然后通过一种称为 Gs 的 G 蛋白(兴奋性 G 蛋 白)的中介,激活作为效应器酶的腺苷酸环化酶,使胞浆中的 ATP 分解,引起膜内侧胞 浆中 cAMP 含量的增加(有时是减少),实现激素对细胞内功能的调节。外来化学信号 激素看作第一信使,cAMP 称作第二信使。这种形式的跨膜信号转导具有效应出现较 慢、反应较灵敏、作用较广泛的特点。总结以上,发现导致 cAMP 产生的膜内结构至 少与膜中三类特殊的蛋白质复合物有关,既受体蛋白质-鸟苷酸结合蛋白(G-蛋)- 膜效应器酶蛋白质,后者的激活(或被抑制)可引致胞浆中第二信使物质的生成增加 (或减少)。G-蛋白偶联受体也称促代谢型受体。 目前发现有相当数量的外界剌激信号作用于膜受体后,可以通过一种称为 Go 的 G 蛋 白,再激活一种称为磷脂酶 C 的膜效应器酶,以膜结构中称为磷脂酰肌醇的磷脂分子 为间接底物,生成两种分别称为三磷酸肌醇(IP3)和二酰甘油的第二信使物质,影响 细胞内过程,完成跨膜信号转导。 4. 氨酸激酶受体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 一些肽类激素如胰岛素和细胞因子作用于相应的靶细胞时,是通过细胞膜中一类称 作酪氨酸激酶受体来完成跨膜信号转导。这类受体只有一跨膜α-螺旋和一个较短的 膜内肽段。当膜外的肽段同相应的化学信号结合时,可直接激活膜内侧肽段的蛋白激 酶。此蛋白激酶的活性一是引发此肽段中酪氨酸残基的磷酸化,另一是促进其他蛋白 质底物中的酷氨酸残基磷酸化,由此再引发各种细胞内功能的改变,实现细胞外信号 对细胞功能的调节。 以上列出了目前已确定的三类跨膜信号转导形式,但是细胞的功能及其调控是非常 复杂精细的,也许还能发现新的信号转导方式。 (三)、细胞的跨膜电变化 1.神经和骨骼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兴奋性是(excitability)可兴奋组织在受刺激时产生生物电(动作电位)的能 力,而兴奋(excitation)就是指产生了动作电位,或者说产生了动作电位才是兴奋
(1)单一细胞的跨膜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静息电位( resting potential)是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 电位差。测量细胞静息电位的方法:测量仪器包括示波器和它相连的一对测量电极 有一个放在细胞的外表面,另一个连接微电极,准备刺入膜内。只要细胞未受到剌 激或损伤,当微电极刺穿细胞膜进入膜内,那么在电极尖端刚刚进入膜内的瞬间, 在记录仪器上将显示出一个突然的电位跃变,这表明细胞膜内外两侧存在着电位差 因为这一电位差是存在于安静细胞的表面膜两侧的,故称为跨膜静息电位,简称静 息电位。静息电位表现为膜内较膜外为负 通常把静息电位存在时膜两侧所保持的内负外正状态称为膜的极化 ( polarization):当静息时膜内外电位差的数值向膜内负值大的方向变化时,称为 膜的超极化( hyperpolarization):相反,如果膜内电位向负值减小的方向变化,称 为去极化或除极化( depolarization):细胞先发生去极化,然后再向正常安静时膜 内所处的负值恢复,则称作复极化( repolarization)。 动作电位( action potential)是膜受刺激后在原有的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的一 次膜两侧电位的快速的倒转和复原,亦即先出现膜的快速去极化而后又出现复极化 当神经纤维在安静状况下受到一次短促的刺激,只要刺激达到一定的强度,将会看 到膜内原来存在的负电位迅速消失,进而变成正电位,即膜内电位在短时间内由原 来的-70-90mV变到+20+40mV的水平,由原来相对的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 这样,整个膜内外电位变化的幅度应是90°130mV,这构成了动作电位变化曲线的上 升支。如果计算这时膜内电位由零值变正的数值,则应在整个幅值中减去膜内电位 由负上升到零的数值,约为35mV,称为超射值。但是,由刺激所引起的这种膜内外 电位的倒转只是暂时的,很快就出现膜内电位的下降,由正值的减小发展到膜内出 现剌激前原有的负电位状态,这构成了动作电位曲线的下降支。在描记的图形上表 现为一次短促而尖锐的脉冲样变化,因而人们常把这种构成动作电位主要部分的脉 冲样变化称为锋电位。在锋电位下降支最后恢复到静息电位水平以前,膜两侧电位 还要经历一些微小而较缓慢的波动,称为后电位,一般是先有一段持续5∽30ms 的负后电位,再出现一段延续更长的正后电位。 动作电位或锋电位的产生是细胞兴奋的标志,它只在外加刺激达到一定强度时 才能出现。但单一神经或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一个特点是,在剌激过弱时不出现,但 在刺激达到一定强度以后,它并不随刺激的强弱而改变固有的大小和波形。此外, 动作电位在受剌激部位产生后,还可沿着细胞膜向周围传播,而且传播的范围和距
10 (1)单一细胞的跨膜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是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 电位差。测量细胞静息电位的方法:测量仪器包括示波器和它相连的一对测量电极, 有一个放在细胞的外表面,另一个连接微电极,准备刺入膜内。只要细胞未受到剌 激或损伤,当微电极刺穿细胞膜进入膜内,那么在电极尖端刚刚进入膜内的瞬间, 在记录仪器上将显示出一个突然的电位跃变,这表明细胞膜内外两侧存在着电位差。 因为这一电位差是存在于安静细胞的表面膜两侧的,故称为跨膜静息电位,简称静 息电位。静息电位表现为膜内较膜外为负。 通 常 把静 息电 位存 在时 膜 两侧 所保 持的 内负 外正 状 态称 为膜 的极 化 (polarization);当静息时膜内外电位差的数值向膜内负值大的方向变化时,称为 膜的超极化(hyperpolarization);相反,如果膜内电位向负值减小的方向变化,称 为去极化或除极化(depolarization);细胞先发生去极化,然后再向正常安静时膜 内所处的负值恢复,则称作复极化(repolarization)。 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是膜受刺激后在原有的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的一 次膜两侧电位的快速的倒转和复原,亦即先出现膜的快速去极化而后又出现复极化。 当神经纤维在安静状况下受到一次短促的刺激,只要刺激达到一定的强度,将会看 到膜内原来存在的负电位迅速消失,进而变成正电位,即膜内电位在短时间内由原 来的-70 ~ -90mV 变到+20 ~ +40mV 的水平,由原来相对的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 这样,整个膜内外电位变化的幅度应是 90~130mV,这构成了动作电位变化曲线的上 升支。如果计算这时膜内电位由零值变正的数值,则应在整个幅值中减去膜内电位 由负上升到零的数值,约为 35mV,称为超射值。但是,由刺激所引起的这种膜内外 电位的倒转只是暂时的,很快就出现膜内电位的下降,由正值的减小发展到膜内出 现剌激前原有的负电位状态,这构成了动作电位曲线的下降支。在描记的图形上表 现为一次短促而尖锐的脉冲样变化,因而人们常把这种构成动作电位主要部分的脉 冲样变化称为锋电位。在锋电位下降支最后恢复到静息电位水平以前,膜两侧电位 还要经历一些微小而较缓慢的波动,称为后电位,一般是先有一段持续 5 ~ 30ms 的负后电位,再出现一段延续更长的正后电位。 动作电位或锋电位的产生是细胞兴奋的标志,它只在外加刺激达到一定强度时 才能出现。但单一神经或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一个特点是,在剌激过弱时不出现,但 在刺激达到一定强度以后,它并不随刺激的强弱而改变固有的大小和波形。此外, 动作电位在受剌激部位产生后,还可沿着细胞膜向周围传播,而且传播的范围和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