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大學人文传播學院 中國古代文學史 隋唐五代文学 熊开发
1 海南大學人文传播學院 中國古代文學史 隋唐五代文学 熊开发
绪论 里点:唐代文学紫荣的原因 难点:佛道对唐代文学的影响 一、社会情况 1、经济发达、国力强盛 “贞观之治” “开天盛世”向为史家之美谈。 杜甫《忆昔):'“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栗米白,公私仓 廪俱丰实。九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织不相失. 钱谦益注:开元二十八年,天下雄富,京师米价,解(十斗)不盈二百,绢亦如 之。东由汴宋,西历歧凤,夹路列店,陈酒馔待客,行人万里,不持寸刃。(据柳芳 《唐历》) 隋末因战争的大破坏,经济凋弊。贞观初,经济开始恢复,逐渐走向繁茉。“四 年,斗米四五钱,外户不闭者数月,马牛披野,人行数千里不赍粮,民物蕃息。”(《新 唐书·食货志》一)。“又频致稔,米斗四五钱,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于 沧海,皆不赍粮,而取给于路。入山东村落,行旅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发时有赠 《贞观政要》卷 (天室 是时 来货藏营朱有间斗米才三钱,绢三百,道路列肆,具酒食以待行歌, 内富 有驿驴,行千里不持尺兵。 (《新唐书·食货志》一) 玄宗天宝年间(746)户9069154,人口52880488。 肃宗乾元二年(759)斗米七千。 代宗广德二年(764)户2900000,人口16900000 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户9055729,人口21976965。(冯君实《中国历史 大事年表》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年12月) 江南经济发达,成为全国经济的支柱,这是唐朝社会的新特点。即使在相对衰弱 的中晚唐,东南一带的经济仍在局部的安宁中发展着,扬、苏、杭州以及广州、成都 等,甚至比初盛唐时期更为繁荣。 唐势力范围:东至朝鲜半岛,北至蒙古,西北至葱岭以西的中亚西亚,南至印度 支那,是当时世界上幅员最辽阔,国力最强盛的政权。 2、统治阶层组成的多元化 贵族制度变革唐太宗重修《氏族志》既保留了原有士族的社会地位,又列入了 许多新的族姓(皇族、外戚) 武则天时,又改为《姓氏录》,使“皇朝得五品官者, 皆升士流。 (《旧唐书·李义府传》)。与南北朝相比,多了一份平等,与北宋“抑 制贵族、皇权绝对化”相比,则多一份个性尊严和个人自由。 科举制度的实行虽然存在世族占优势的情况,但科举制度也为许多普通读书人 提供了机会。 3、各种文化大交流 族种大融合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资治通 鉴》贞观二十一年五月条)南北朝时的民族大交流,李渊母亲独孤氏、太宗皇后长孙 氏都是鲜卑人。诸如此类的情况,促使打破“夷夏之别” 文化输出各国遣唐史、留学生、商人的来往,促成汉文化圈(日本文化的汉化 是代表)的形成 文化输入宗教(佛教、回教、祆教、摩尼教),艺术(音乐中的燕乐、绘画 舞蹈如胡旋舞,雕塑如佛教雕塑),包括日常生活中的服饰、饮食等等,成为社会的 时尚。 4、思想统治的相对宽松儒家思想虽为正宗,但始终没有成为有力的统治思想
2 绪论 重点:唐代文学繁荣的原因 难点:佛道对唐代文学的影响 一、社会情况 1、经济发达、国力强盛 “贞观之治”,“开天盛世”向为史家之美谈。 杜甫《忆昔》:“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 廪俱丰实。九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织不相失.” 钱谦益注:开元二十八年,天下雄富,京师米价,斛(十斗)不盈二百,绢亦如 之。东由汴宋,西历歧凤,夹路列店,陈酒馔待客,行人万里,不持寸刃。(据柳芳 《唐历》) 隋末因战争的大破坏,经济凋弊。贞观初,经济开始恢复,逐渐走向繁茉。“四 年,斗米四五钱,外户不闭者数月,马牛披野,人行数千里不赍粮,民物蕃息。”(《新 唐书·食货志》一)。“又频致稔,米斗四五钱,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于 沧海,皆不赍粮,而取给于路。入山东村落,行旅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发时有赠 遗。此皆古昔未有也。”(《贞观政要》卷一)“(天室五载)是时,海内富实,斗 米之价钱十三,青、齐间斗米才三钱,绢一匹二百,道路列肆,具酒食以待行人,店 有驿驴,行千里不持尺兵。”(《新唐书·食货志》一) 玄宗天宝年间(746)户 9069154,人口 52880488。 肃宗乾元二年(759)斗米七千。 代宗广德二年(764)户 2900000,人口 16900000。 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户 9055729,人口 21976965。(冯君实《中国历史 大事年表》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4 年 12 月) 江南经济发达,成为全国经济的支柱,这是唐朝社会的新特点。即使在相对衰弱 的中晚唐,东南一带的经济仍在局部的安宁中发展着,扬、苏、杭州以及广州、成都 等,甚至比初盛唐时期更为繁荣。 唐势力范围:东至朝鲜半岛,北至蒙古,西北至葱岭以西的中亚西亚,南至印度 支那,是当时世界上幅员最辽阔,国力最强盛的政权。 2、统治阶层组成的多元化 贵族制度变革 唐太宗重修《氏族志》既保留了原有士族的社会地位,又列入了 许多新的族姓(皇族、外戚)。武则天时,又改为《姓氏录》,使“皇朝得五品官者, 皆升士流。”(《旧唐书·李义府传》)。与南北朝相比,多了一份平等,与北宋“抑 制贵族、皇权绝对化”相比,则多一份个性尊严和个人自由。 科举制度的实行 虽然存在世族占优势的情况,但科举制度也为许多普通读书人 提供了机会。 3、各种文化大交流 族种大融合 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资治通 鉴》贞观二十一年五月条)南北朝时的民族大交流,李渊母亲独孤氏、太宗皇后长孙 氏都是鲜卑人。诸如此类的情况,促使打破“夷夏之别”。 文化输出 各国遣唐史、留学生、商人的来往,促成汉文化圈(日本文化的汉化 是代表)的形成。 文化输入 宗教(佛教、回教、祆教、摩尼教),艺术(音乐中的燕乐、绘画、 舞蹈如胡旋舞,雕塑如佛教雕塑),包括日常生活中的服饰、饮食等等,成为社会的 时尚。 4、思想统治的相对宽松 儒家思想虽为正宗,但始终没有成为有力的统治思想
句括韩愈等人,也被宋儒视为驳杂不纯。某些时期,佛、道甚至被列于儒家之上 5、安史之乱这是唐帝国由盛转衰的标志。 八年战争,国力大减。其后出现 藩镇割据, ,宦官专权 ,外族侵扰。 内部党争 然而,社会的复杂化,思想感情的多样化,以及局部地区的经济继续繁荣,使得 思想文化在动乱和危机中,仍然保持着特有的活跃和生机。 二、文学情况 唐代文学繁荣,诗歌最为代表,成就表现有三 1、队伍的射扩大和主导力量的政变魏晋六朝时期, 诗歌创作主要限于宫庭和高 级士族,其他人则多依附于他们,影响不大。唐朝诗人则来自各阶层,且著名诗人多 出身平常,政治地位不高,虽有高者,其创作成就也与其政治地位无直接关系(如王 维、白居易等) 据《全唐诗》及今人陈尚君《全唐诗补编》计有作者3600余人、诗55000余首 2、与此相关的是,唐诗反映的社会生活层面也得到封扩展前代诗歌,多与下层 生活相脱离,多写个人日常之喜怒哀乐,回避政治矛盾。唐诗人来源广泛,涉世干政, 表现为多方面地对社会观察和思考,表达自己独特的人生观念和理想,内容丰富多彩。 北大文学史(以后皆省称“北”)以为:漫游、入幕、读书山林之风以及亚痛生活 “从不同的层面丰富了唐文学的内涵,构成了唐文学多彩的情思格调。”漫游或山林, 如李白“五岳寻仙不辞远, 生好入名山游” 更有王、孟促成了山水田园诗的发展 或边塞,如高、岑、王昌龄等等,为唐诗带来慷慨壮大的气势和壮美的境界:或通都 大邑,歌吹宴饮,任侠使气,干喝投箱,结交友明,极大地拓楼了文学的题材。入幕 是科举之外又一条入仕途径,尤其是中唐以后,如杜牧、李商隐等。 3、艺术风格和流派的多样化魏晋南北朝诗歌偏好于华丽、绮靡、纤巧,唐人 则杂之于险怪、粗矿、诡谲,诸象纷呈,各放异彩。至于初、盛、中、晚唐诗之分, 其实也是风格之分。 4、诗歌艺术形式的完善唐人更自觉地意识到诗是一种美的构造。南朝诗人过 于追求修辞之美以及偏重诗歌的社交功能和游戏功能的倾向,往往对诗本身的美的构 造造成破坏,而唐代诗人标榜“风骨”(原有内涵 一文学作品中生气、感染力和语 言表现的力度加 唐人的与时代相应的雄浑壮大之 米象 (殷[王番]《河 英灵传》首次提出,指以诗人的情感、神思统摄物色万象,使之呈现为富有韵味的意 境),有意识地追求美的构造,使唐诗大多呈现出诗意高度集中、意境单纯明净的特 点。 唐诗以外,传奇小说最值得注意。标志着中国古代短篇小说开始进入成熟阶段。 散文最重要的现象是 古文运动 词是唐朝出现的一种新文体,影响深远。 变文形式独特,对后代白话小说和讲唱文学产生了极大影响。 《北》:政权运作,以儒为主。 三、佛道对文学的影响 1、主要体现在人生信仰、社会思潮、生活情趣等方面,生活方式则时杂释、道。 孟浩然“会理知无我,观空厌有形。”(陪姚使君题患上人房) 李颀“始觉浮生无住著,顿令心地欲皈(或作[日反],义大,音板])依。(宿 莹公禅房闻梵) 王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酬张少府)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终南别业) 2、《全唐诗》中,诗僧计有113人,诗2783首,士人与佛禅有关的作品有2273 首,二者相加占全唐诗总数10.3%
3 包括韩愈等人,也被宋儒视为驳杂不纯。某些时期,佛、道甚至被列于儒家之上。 5、安史之乱 这是唐帝国由盛转衰的标志。八年战争,国力大减。其后出现: 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外族侵扰。内部党争。 然而,社会的复杂化,思想感情的多样化,以及局部地区的经济继续繁荣,使得 思想文化在动乱和危机中,仍然保持着特有的活跃和生机。 二、文学情况 唐代文学繁荣,诗歌最为代表,成就表现有三: 1、队伍的扩大和主导力量的改变 魏晋六朝时期,诗歌创作主要限于宫庭和高 级士族,其他人则多依附于他们,影响不大。唐朝诗人则来自各阶层,且著名诗人多 出身平常,政治地位不高,虽有高者,其创作成就也与其政治地位无直接关系(如王 维、白居易等)。 据《全唐诗》及今人陈尚君《全唐诗补编》计有作者 3600 余人、诗 55000 余首。 2、与此相关的是,唐诗反映的社会生活层面也得到扩展 前代诗歌,多与下层 生活相脱离,多写个人日常之喜怒哀乐,回避政治矛盾。唐诗人来源广泛,涉世干政, 表现为多方面地对社会观察和思考,表达自己独特的人生观念和理想,内容丰富多彩。 北大文学史(以后皆省称“北”)以为:漫游、入幕、读书山林之风以及贬谪生活, “从不同的层面丰富了唐文学的内涵,构成了唐文学多彩的情思格调。”漫游或山林, 如李白“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更有王、孟促成了山水田园诗的发展; 或边塞,如高、岑、王昌龄等等,为唐诗带来慷慨壮大的气势和壮美的境界;或通都 大邑,歌吹宴饮,任侠使气,干谒投赠,结交友朋,极大地拓展了文学的题材。入幕 是科举之外又一条入仕途径,尤其是中唐以后,如杜牧、李商隐等。 3、艺术风格和流派的多样化 魏晋南北朝诗歌偏好于华丽、绮靡、纤巧,唐人 则杂之于险怪、粗犷、诡谲,诸象纷呈,各放异彩。至于初、盛、中、晚唐诗之分, 其实也是风格之分。 4、诗歌艺术形式的完善 唐人更自觉地意识到诗是一种美的构造。南朝诗人过 于追求修辞之美以及偏重诗歌的社交功能和游戏功能的倾向,往往对诗本身的美的构 造造成破坏,而唐代诗人标榜“风骨”(原有内涵——文学作品中生气、感染力和语 言表现的力度加上唐人的与时代相应的雄浑壮大之美)、“兴象”(殷[王番]《河岳 英灵传》首次提出,指以诗人的情感、神思统摄物色万象,使之呈现为富有韵味的意 境),有意识地追求美的构造,使唐诗大多呈现出诗意高度集中、意境单纯明净的特 点。 唐诗以外,传奇小说最值得注意。标志着中国古代短篇小说开始进入成熟阶段。 散文最重要的现象是“古文运动” 词是唐朝出现的一种新文体,影响深远。 变文形式独特,对后代白话小说和讲唱文学产生了极大影响。 《北》:政权运作,以儒为主。 三、佛道对文学的影响 1、主要体现在人生信仰、社会思潮、生活情趣等方面,生活方式则时杂释、道。 孟浩然“会理知无我,观空厌有形。”(陪姚使君题惠上人房) 李颀“始觉浮生无住著,顿令心地欲皈(或作[日反],义大,音板])依。(宿 莹公禅房闻梵) 王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酬张少府)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终南别业) 2、《全唐诗》中,诗僧计有 113 人,诗 2783 首,士人与佛禅有关的作品有 2273 首,二者相加占全唐诗总数 10。3%
第一章隋与初唐文学 是资:贸寄”有膝柔餐产离离展史上的地位 从隋至唐睿宗景云年间约一百三十,南朝诗风占主导地位。 第一节隋代文学 文学观 隋初开皇四年文帝下诏改革文体,主旨是提倡“公私文瀚,并宜实录”,去华饰 讲实用, 但引伸开来却发展为完全否定文学的极端态度。 李谔《上隋高祖革文华书》指斥曹魏以来“竞骋文华,遂成风俗”,主张“请勒 有司,普加搜访,有如此者,具状送台。”这是企图以文字狱的手段,把文学纳入皇 权统治的轨道。 隋末有王通(号文中子)的文学观,力主汉儒的诗教说,认为诗当“上明三纲, 下达五常 征存亡,辨得失” (《中说·天地篇》)。几乎完 全否定南北朝以米 的著名作家如谢灵运、鲍照、庚信、除陵等。后新乐府运动、古文运动的思想先河可 追溯至此。 二、作家作品 1、卢思道[532-583] 卢思道,字子行,范阳人也。祖阳乌,魏秘书监。父道亮,隐居不仕。思道聪爽俊 辩,通傥不羁。年十六,遇中山刘松,松为人作碑铭,以示思道。思道读之,多所不解 于是感激,闭户读书,师事河间邢子才。后思道复为文,以示刘松,松又不能甚解。思 道乃哺然叹曰:“学之有益,岂徒然哉!”因就魏收借异书,数年之间,才学兼著。然 不持操行,好轻侮人。齐天保中,《魏史》未出,思道先已诵之,由是大被答辱。前后 屡犯,因而不调。其后左仆射杨遵彦荐之于朝,解褐司空行参军,长兼员外散骑待郎 直中书省。文宣帝崩,当朝文士各作挽歌十首,择其善者而用之。魏收、阳休之、祖孝 微等不过得一二首,唯思道独得八首。故时人称为“八米卢郎”。后漏泄省中语,出为 丞相西圈祭酒,历太子舍人、司徒录事参军。每居官,多被遗辱。后以擅用库钱,免归 于家。尝于蓟北怅然感慨,为五言诗为见意,人以为工。数年,复为京畿主簿,历主客 郎、给事黄门侍郎,待诏文林馆。周武帝平齐,授仪同三司,追赴长安,与同辈阳休之 等数人作《听蝉鸣篇》,思道所为,词意清切,为时人所重。新野庾信遍览诸同作者, 而深叹美之。未几,以母疾还乡,遇同郡祖英伯及从兄昌期、宋护等举兵作乱,思道预 焉。周遣柱国字文神举讨平之,罪当法,已在死中。神举素闻其名,引出之,令作露布 思道援笔立成,文无加点,神举嘉而宥之。后除掌教上士。高祖为丞相,迁武阳太守, 非其好也。 岁馀,被征,泰诏郊劳陈使。项之,曹母忧,未几,起为散骑待郎,泰内史侍郎事。 于时议置六卿,将除大理。思道上奏曰:“省有驾部,寺留太仆,省有刑部,寺除大理, 斯则重畜产而贱刑名,诚为未可。”又陈殿庭非杖罚之所,朝臣犯笞罪,请以赎论,上 悉嘉纳之。是岁,卒于京师,时年五十二。上甚惜之,遣使吊祭焉。有集三十卷,行于 时。(《隋书·列传第二十二》唐·魏微) 《孤鸿赋》:余则违时薄宦,屏息穷居,甚耻驱驰,深畏乾没。心若死灰,不营势 利,家无儋石,不费囊钱。偶影联官,将数十载,驽拙致笑,轻生所以告劳也。(《隋 书·列传第二十二》引))
4 第一章 隋与初唐文学 重点:“四杰”与陈子昂在唐诗发展史上的地位 难点:“风骨”和“兴象”的内涵 从隋至唐睿宗景云年间约一百三十,南朝诗风占主导地位。 第一节 隋代文学 一、 文学观 隋初开皇四年文帝下诏改革文体,主旨是提倡“公私文翰,并宜实录”,去华饰, 讲实用,但引伸开来却发展为完全否定文学的极端态度。 李谔《上隋高祖革文华书》指斥曹魏以来“竞骋文华,遂成风俗”,主张“请勒 有司,普加搜访,有如此者,具状送台。”这是企图以文字狱的手段,把文学纳入皇 权统治的轨道。 隋末有王通(号文中子)的文学观,力主汉儒的诗教说,认为诗当“上明三纲, 下达五常”,“征存亡,辨得失”(《中说·天地篇》)。几乎完全否定南北朝以来 的著名作家如谢灵运、鲍照、庚信、除陵等。后新乐府运动、古文运动的思想先河可 追溯至此。 二、作家作品 1、卢思道[532-583] 卢思道,字子行,范阳人也。祖阳乌,魏秘书监。父道亮,隐居不仕。思道聪爽俊 辩,通侻不羁。年十六,遇中山刘松,松为人作碑铭,以示思道。思道读之,多所不解, 于是感激,闭户读书,师事河间邢子才。后思道复为文,以示刘松,松又不能甚解。思 道乃喟然叹曰:“学之有益,岂徒然哉!”因就魏收借异书,数年之间,才学兼著。然 不持操行,好轻侮人。齐天保中,《魏史》未出,思道先已诵之,由是大被笞辱。前后 屡犯,因而不调。其后左仆射杨遵彦荐之于朝,解褐司空行参军,长兼员外散骑侍郎, 直中书省。文宣帝崩,当朝文士各作挽歌十首,择其善者而用之。魏收、阳休之、祖孝 徵等不过得一二首,唯思道独得八首。故时人称为“八米卢郎”。后漏泄省中语,出为 丞相西閤祭酒,历太子舍人、司徒录事参军。每居官,多被谴辱。后以擅用库钱,免归 于家。尝于蓟北怅然感慨,为五言诗为见意,人以为工。数年,复为京畿主簿,历主客 郎、给事黄门侍郎,待诏文林馆。周武帝平齐,授仪同三司,追赴长安,与同辈阳休之 等数人作《听蝉鸣篇》,思道所为,词意清切,为时人所重。新野庾信遍览诸同作者, 而深叹美之。未几,以母疾还乡,遇同郡祖英伯及从兄昌期、宋护等举兵作乱,思道预 焉。周遣柱国宇文神举讨平之,罪当法,已在死中。神举素闻其名,引出之,令作露布。 思道援笔立成,文无加点,神举嘉而宥之。后除掌教上士。高祖为丞相,迁武阳太守, 非其好也。 岁馀,被征,奉诏郊劳陈使。顷之,遭母忧,未几,起为散骑侍郎,奏内史侍郎事。 于时议置六卿,将除大理。思道上奏曰:“省有驾部,寺留太仆,省有刑部,寺除大理, 斯则重畜产而贱刑名,诚为未可。”又陈殿庭非杖罚之所,朝臣犯笞罪,请以赎论,上 悉嘉纳之。是岁,卒于京师,时年五十二。上甚惜之,遣使吊祭焉。有集三十卷,行于 时。(《隋书·列传第二十二》唐·魏徵) 《孤鸿赋》:余则违时薄宦,屏息穷居,甚耻驱驰,深畏乾没。心若死灰,不营势 利,家无儋石,不费囊钱。偶影联官,将数十载,驽拙致笑,轻生所以告劳也。(《隋 书·列传第二十二》引))
从军行 方峰火昭甘泉,长安飞将出都连。尿厘玉制启家子,白马全园坐少年。平明偃日由 簿暮鱼丽逐方 谷中石虎经衔箭, 山上金人曾祭天 “天涯一去无穷己 蓟门 迢递三千里。朝见马岭黄沙合,夕望龙城阵云起。庭中奇树已堪攀,塞外征人殊未还 白雪初下天山外,浮云直上五原间。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流水本自断 人肠,坚冰旧来伤马骨。边庭节物与华异,冬霰秋霜春不歇。长风萧萧渡水来,归雁 连连映天没。从军行,军行万里出龙庭。单于渭桥今已拜,将军何处觅功名。 评 力苍劲,多贞刚之气。体现了北方诗人重气质的特点。[北】 2、薛道衡[540-609] 薛道衡,字玄卿,河东汾阴人也。祖聪,魏济州刺史。父孝通,常山太守。道衡六 岁而孤,专精好学。年十三,讲《左氏传》,见子产相郑之功,作《国侨赞》,颇有词 致,见者奇之。其后才名益著,齐司州牧、彭城王浟引为兵曹从事。尚书左仆射弘农杨 遵彦,一代伟人,见而嗟赏。授奉朝请。吏部尚书陇西辛术与语,叹曰:“郑公业不亡 矣。”河东裴谳目之日:“自鼎迁河朔,吾谓关西孔子罕值其人,今复遇薛君矣。”武 成作相,召为记室,及即位,累迁太尉府主簿。岁馀,兼散骑常侍,接对周、陈二使。 武平初,诏与诸儒修定《五礼》,除尚书左外兵郎。陈使傅每聘齐,以道衡兼主客郎接 对之。绰赠诗五十韵,道衡和之,南北称美。魏收曰:“傅繂所谓以蚓投鱼耳。”待诏 文林馆,与范阳卢思道、安平李德林齐名友善。复以本官直中书省,寻拜中书侍郎,仍 参太子侍读。后主之时,渐见亲用,于时颇有附会之讥。后与侍中斛律孝卿参预政事 道衡具陈备周之策,孝卿不能用。及齐亡,周武引为御史二命士。后归乡里,自州主簿 入为司禄上士。古高祖作相,从元帅梁睿击王谦,摄陵州刺史。大定中,授仪同,摄邛 州刺史。高祖受禅,坐事除名。河间王弘北征突厥,召典军书,还除内史舍人。其年, 兼散骑常侍,聘陈主使。 江东雅好篇什,陈主尤爱雕虫,道衡每有所作,南人无不吟诵焉。及八年伐陈,授 淮南道行台尚书吏部郎,兼掌文翰。 还除吏部侍郎。后坐抽擢人物,有言其党苏威,任人有意故者,除名,配防岭表。 晋王广时在扬州,阴令人讽道衡从扬州路,将奏留之。道衡不乐王府,用汉王谅之计, 遂出江陵道而去。寻有诏征还,直内史省。晋王由是衔之,然爱其才,犹颇见礼。后数 岁,授内史侍郎,加上仪同三司。 道衡每至构文,必隐坐空斋,霸壁而卧,闻户外有人便怒,其沉思如此。高祖每曰: “薛道衡作文书称我意。”然诚之以迂诞。后高祖善其称职,谓杨素、牛弘日:“道衡 老矣,驱使勒劳,宜使其硃门陈戟。”于是进位上开府,赐物百段。道衡辞以无功,高 祖曰:“尔久劳阶陛,国家大事,皆尔宣行,岂非尔功也?”道衡久当枢要,才名益显, 太子诸王争相与交,高颍、杨素雅相推重,声名籍甚,无竞一时。 仁寿中,杨素专掌朝政,道衡既与素善,上不欲道衡久知机密,因出检校襄州总管。 道衡久蒙驱策,一旦违离,不胜悲恋,言之哽咽。高祖怆然改容日:“尔光阴晚暮,侍 奉诚劳。朕欲令尔将摄,兼抚萌俗。今尔之去,朕如断一臂。”于是赉物三百段,九环 金带,并时服一袭,马十匹,慰勉遣之。在任清简,吏民怀其惠 炀帝嗣位,转番州刺史。岁徐,上表求致仕。帝谓内史待郎虞世基日:“道衡将至, 当以秘书监待之。”道衡既至,上《高祖文皇帝颂》,. 5
5 从军行 朔方烽火照甘泉,长安飞将出祁连。犀渠玉剑良家子,白马金羁侠少年。平明偃月屯 右地,簿暮鱼丽逐左贤。谷中石虎经衔箭,山上金人曾祭天。天涯一去无穷已,蓟门 迢递三千里。朝见马岭黄沙合,夕望龙城阵云起。庭中奇树已堪攀,塞外征人殊未还。 白雪初下天山外,浮云直上五原间。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流水本自断 人肠,坚冰旧来伤马骨。边庭节物与华异,冬霰秋霜春不歇。长风萧萧渡水来,归雁 连连映天没。从军行,军行万里出龙庭。单于渭桥今已拜,将军何处觅功名。 评: 骨力苍劲,多贞刚之气。体现了北方诗人重气质的特点。[北] 2、薛道衡[540-609] 薛道衡,字玄卿,河东汾阴人也。祖聪,魏济州刺史。父孝通,常山太守。道衡六 岁而孤,专精好学。年十三,讲《左氏传》,见子产相郑之功,作《国侨赞》,颇有词 致,见者奇之。其后才名益著,齐司州牧、彭城王浟引为兵曹从事。尚书左仆射弘农杨 遵彦,一代伟人,见而嗟赏。授奉朝请。吏部尚书陇西辛术与语,叹曰:“郑公业不亡 矣。”河东裴谳目之曰:“自鼎迁河朔,吾谓关西孔子罕值其人,今复遇薛君矣。”武 成作相,召为记室,及即位,累迁太尉府主簿。岁馀,兼散骑常侍,接对周、陈二使。 武平初,诏与诸儒修定《五礼》,除尚书左外兵郎。陈使傅縡聘齐,以道衡兼主客郎接 对之。縡赠诗五十韵,道衡和之,南北称美。魏收曰:“傅縡所谓以蚓投鱼耳。”待诏 文林馆,与范阳卢思道、安平李德林齐名友善。复以本官直中书省,寻拜中书侍郎,仍 参太子侍读。后主之时,渐见亲用,于时颇有附会之讥。后与侍中斛律孝卿参预政事, 道衡具陈备周之策,孝卿不能用。及齐亡,周武引为御史二命士。后归乡里,自州主簿 入为司禄上士。古高祖作相,从元帅梁睿击王谦,摄陵州刺史。大定中,授仪同,摄邛 州刺史。高祖受禅,坐事除名。河间王弘北征突厥,召典军书,还除内史舍人。其年, 兼散骑常侍,聘陈主使。 江东雅好篇什,陈主尤爱雕虫,道衡每有所作,南人无不吟诵焉。及八年伐陈,授 淮南道行台尚书吏部郎,兼掌文翰。 还除吏部侍郎。后坐抽擢人物,有言其党苏威,任人有意故者,除名,配防岭表。 晋王广时在扬州,阴令人讽道衡从扬州路,将奏留之。道衡不乐王府,用汉王谅之计, 遂出江陵道而去。寻有诏征还,直内史省。晋王由是衔之,然爱其才,犹颇见礼。后数 岁,授内史侍郎,加上仪同三司。 道衡每至构文,必隐坐空斋,蹋壁而卧,闻户外有人便怒,其沉思如此。高祖每曰: “薛道衡作文书称我意。”然诫之以迂诞。后高祖善其称职,谓杨素、牛弘曰:“道衡 老矣,驱使勤劳,宜使其硃门陈戟。”于是进位上开府,赐物百段。道衡辞以无功,高 祖曰:“尔久劳阶陛,国家大事,皆尔宣行,岂非尔功也?”道衡久当枢要,才名益显, 太子诸王争相与交,高颎、杨素雅相推重,声名籍甚,无竞一时。 仁寿中,杨素专掌朝政,道衡既与素善,上不欲道衡久知机密,因出检校襄州总管。 道衡久蒙驱策,一旦违离,不胜悲恋,言之哽咽。高祖怆然改容曰:“尔光阴晚暮,侍 奉诚劳。朕欲令尔将摄,兼抚萌俗。今尔之去,朕如断一臂。”于是赉物三百段,九环 金带,并时服一袭,马十匹,慰勉遣之。在任清简,吏民怀其惠。 炀帝嗣位,转番州刺史。岁馀,上表求致仕。帝谓内史侍郎虞世基曰:“道衡将至, 当以秘书监待之。”道衡既至,上《高祖文皇帝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