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月日 教案 第1页 1.了解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分析方法的分类、分析化学的发展概况: 教学 2 了解分析化学过程及分析结果的表示 目的 3.掌握滴定分析法的特点、滴定分析法对化学反应的要求和滴定方式: 第1章橱论 新 1.1分析化学的定义、任务和作用 1.2分析方法的分类 内 1.3分析化学过程及分析结果的表示 容 1.4滴定分析法概述 1、滴定分析法的特点:2、滴定分析法对化学反应的要求和滴定方式 教学重点:滴定分析中的一些基本概念 教学重 难点:四种滴定方式的实际应用 点、难 方法:讲解,讲述、讨论。 点及教 学方法 思考题:1.自学本章未将的内容: 作业、 2.课后练习题 思考颺 3.预习下节课内容 1.本次课教学内容完成情况: ①顺利:②较紧张:③未完成:④其他: 课 2.学生课堂纪律:①良好②一般③较差: 3.教学内容深、广度:①合适②较合适⊙不合适 记 4.其它: 注:课后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教学内容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
2014 年 月 日 教 案 第 1 页 教学 目的 1.了解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分析方法的分类、分析化学的发展概况; 2.了解分析化学过程及分析结果的表示; 3.掌握滴定分析法的特点、滴定分析法对化学反应的要求和滴定方式; 教 学 内 容 第 1 章 概论 1.1 分析化学的定义、任务和作用 1.2 分析方法的分类 1.3 分析化学过程及分析结果的表示 1.4 滴定分析法概述 1、滴定分析法的特点;2、滴定分析法对化学反应的要求和滴定方式 教学重 点、难 点及教 学方法 教学重点:滴定分析中的一些基本概念 难点:四种滴定方式的实际应用 方法:讲解,讲述、讨论。 作 业、 思考题 思考题:1.自学本章未将的内容; 2.课后练习题 3.预习下节课内容 课 后 记 1. 本次课教学内容完成情况: ①顺利 : ②较紧张: ③未完成: ④其他: 2. 学生课堂纪律: ①良好 ②一般 ③较差: 3.教学内容深、广度:合适 较合适 不合适 4.其它: 注:课后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教学内容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
2014年 月日 教案 第2页 教学 1.掌握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浓度表示方法以及滴定分析中的计算: 目的 2.了解试样的采集、制备、分解及测定前的预处理。 第1章橱论 1.5基准物质和标准溶液 1、基准物质:(1)定义:(2)基准物质具备的条件 教 2、标准溶液的配制:(1)直接配制法(2)间接配制法(标定法) 1.6滴定分析中的计算 内 1、标准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1)物质的量浓度(2)滴定度 容 2、滴定剂与被测物质之间的计量关系: 3、标准溶液浓度的计算:4待测组分含量的计算 第2章分析试样的采集与制备 2.1试样的采集2.2试样的制备2.3试样的分解 重点:标准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滴定分析中的计算 教学重 难点:滴定度的相关计算:待测组分含量的计算: 点、难 方法:讲解基准物质应具备的属性,举例说明。给出物质的量的定义,分析 点及教 其与基本单元的关系;介绍溶液配制方法的两种基本方法,举例溶液浓 学方法 度的表示方法。讲解,讲述、讨论。 作业、 思考题:1.P思考题:4 思考题 2、P习题:2、4、16、18 1.本次课教学内容完成情况: ①顺利:②较紧张:③未完成:④其他: 2.学生课堂纪律:①良好②一般③较差: 后 3.教学内容深、广度:①合适②较合适®不合适 记 4.其它: 注:课后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教学内容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
2014 年 月 日 教 案 第 2 页 教学 目的 1.掌握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浓度表示方法以及滴定分析中的计算; 2.了解试样的采集、制备、分解及测定前的预处理。 教 学 内 容 第 1 章 概论 1.5 基准物质和标准溶液 1、基准物质:(1)定义;(2)基准物质具备的条件 2、标准溶液的配制: (1)直接配制法(2)间接配制法(标定法) 1.6 滴定分析中的计算 1、标准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1)物质的量浓度(2)滴定度; 2、滴定剂与被测物质之间的计量关系; 3、标准溶液浓度的计算;4、待测组分含量的计算 第 2 章分析试样的采集与制备 2.1 试样的采集 2.2 试样的制备 2.3 试样的分解 教学重 点、难 点及教 学方法 重点:标准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滴定分析中的计算; 难点:滴定度的相关计算;待测组分含量的计算; 方法:讲解基准物质应具备的属性,举例说明。给出物质的量的定义, 分析 其与基本单元的关系;介绍溶液配制方法的两种基本方法,举例溶液浓 度的表示方法。讲解,讲述、讨论。 作 业、 思考题 思考题:1.P20思考题;4 2、P21习题: 2、 4、 16、 18 课 后 记 1. 本次课教学内容完成情况: ①顺利 : ②较紧张: ③未完成: ④其他: 2. 学生课堂纪律: ①良好 ②一般 ③较差: 3.教学内容深、广度:合适 较合适 不合适 4.其它: 注:课后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教学内容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
2014年月日 教 案 第3页 1,理解误差与偏差的定义,掌握误差与偏差的表示方法 教学 2掌握准确度与精密度的关系: 目的 3.了解有限次测量数据的统计处理: 第3章分析化学中的误差与数据处理 3.1分析化学中的误差 1.准确度与误差:1)准确度定义2)准确度表示方法 教 2.精密度与偏差:1)精密度定义2)精密度表示方法: 学 色 3.准确度与精密度关系: 4.系统误差与随机误差:(1)定义:(2)特点:(3)分类: 3.2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 1.有效数字:(1)定义(2)有效数字位数的确定(3)有效数字的修约规则 2.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则:(1)加减运算(2)乘除运算 教学重 重点:误差与偏差的定义、表示方法及相应的计算:准确度与精密度的关系:有效数 点、难 字位数、修约规则、计算规则: 点及教 难点:准确度与误差、精密度与偏差的含义及精密度和准确度的关系以及表示方法。 学方法 方法:讲解,讲述、讨论。 作业、 思考题:1.课后思考题: 思考题 2.Pm习题:1、4 1. 本次课教学内容完成情况: ①顺利:②较紧张:③未完成:④其他: 2.学生课堂纪律:①良好②一般③较差: 课 3.教学内容深、广度:①合适②较合适③不合适 4.其它: 记 注:课后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教学内容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
2014 年 月 日 教 案 第 3 页 教学 目的 1.理解误差与偏差的定义,掌握误差与偏差的表示方法; 2.掌握准确度与精密度的关系; 3.了解有限次测量数据的统计处理; 教 学 内 容 第 3 章分析化学中的误差与数据处理 3.1 分析化学中的误差 1.准确度与误差: 1)准确度定义 2)准确度表示方法; 2.精密度与偏差: 1)精密度定义 2)精密度表示方法; 3.准确度与精密度关系; 4.系统误差与随机误差:(1)定义;(2)特点;(3)分类; 3.2 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 1.有效数字: (1)定义 (2)有效数字位数的确定 (3)有效数字的修约规则 2.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则:(1)加减运算 (2)乘除运算 教学重 点、难 点及教 学方法 重点:误差与偏差的定义、表示方法及相应的计算;准确度与精密度的关系;有效数 字位数、修约规则、计算规则; 难点:准确度与误差、精密度与偏差的含义及精密度和准确度的关系以及表示方法。 方法:讲解,讲述、讨论。 作 业、 思考题 思考题:1.课后思考题; 2.P75习题: 1、 4 课 后 记 1. 本次课教学内容完成情况: ①顺利 : ②较紧张: ③未完成: ④其他: 2. 学生课堂纪律: ①良好 ②一般 ③较差: 3.教学内容深、广度:合适 较合适 不合适 4.其它: 注:课后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教学内容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
2014年 月 日 教 案 第4页 教学 1.理解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目的 2.掌握显著性差异及可疑值的取舍: 第3章分析化学中的误差与数据处理 3.3分析化学中的数据处理 李 1.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2.总体平均值的估计 内 3.显著性差异:(1)t检验法(2)F检验法 容 3.4可疑值的取舍 (1)4d法(2)G法(3)Q法 3.5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教学重 教学重点:1.显著性差异的检验方法 点、难 2.会应用合适的方法判断可疑值的取舍 点及教 3.提高分析准确度的方法 学纺法 思考题:1.课后思考题: 作业 2.p74:1-7 思考题 1. 本次课教学内容完成情况: ①顺利:②较紧张:③未完成:④其他: 2.学生课堂纪律:①良好②一般③较差: 后 3.教学内容深、广度:①合适⊙较合适⊙不合适 记 4.其它: 注:课后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教学内容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
2014 年 月 日 教 案 第 4 页 教学 目的 1.理解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2.掌握显著性差异及可疑值的取舍; 教 学 内 容 第 3 章分析化学中的误差与数据处理 3.3 分析化学中的数据处理 1.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2.总体平均值的估计 3.显著性差异:(1) t 检验法 (2)F 检验法 3.4 可疑值的取舍 (1)4d 法 (2) G 法 (3) Q 法 3.5 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教学重 点、难 点及教 学方法 教学重点: 1.显著性差异的检验方法 2.会应用合适的方法判断可疑值的取舍 3.提高分析准确度的方法 作 业、 思考题 思考题:1.课后思考题; 2. p74; 1-7 课 后 记 1. 本次课教学内容完成情况: ①顺利 : ②较紧张: ③未完成: ④其他: 2. 学生课堂纪律: ①良好 ②一般 ③较差: 3.教学内容深、广度:合适 较合适 不合适 4.其它: 注:课后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教学内容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
2014年月日 教案 第5页 ()理解酸碱质子理论的内容 教学 (②)掌握酸碱解离常数的含义、共轭酸碱对之间的关系、Ka与Kb的关系: 目的 (3)酸碱平衡体系中各型体的分布分数的计算。 第五章酸碱滴定法 5.1酸碱质子理论和酸碱平衡 1、酸碱的定义: 教 2、化学平衡的含义、平衡常数的书写、多重平衡规则: 学 0 3、酸碱反应、解离方程式的书写、解离常数的含义、Ka与Kb的关系: 5.2酸碱平衡体系中各型体的分布分数的计算 容 1、分析浓度、平衡浓度的定义: 2、一元弱酸弱碱型体分布: 3、多元弱酸弱碱的型体分布: 教学重点:1、共轭酸、共轭碱:平衡常数、多重平衡规则 2、酸碱解离常数的含义、Ka与Kb的关系: 3、酸碱平衡体系中各型体的分布分数计算。 教学重 教学难点:多元酸碱平衡体系中各型体的分布分数的计算。 点、难 教学方法:分析电离理论与质子理论的区别,解释质子理论中酸碱的定义 点及教 学方法 分析其内涵,给出共轭酸碱对的定义。回顾化学平衡的定义及化 学平衡常数表达式的书写,分析K表达的内涵及影响其大小的因 素:弱酸弱碱解离平衡常数表达式的书写,共轭酸碱对之间的关 系。推导分布分数的公式。 作业 思考题: 1. 本次课教学内容完成情况: ①顺利:②较紧张:③未完成:④其他: 后 2.学生课堂纪律:①良好②一般③较差: 记 3.教学内容深、广度:①合适 ②较合适③不合适 4.其它: 注:课后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教学内容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
2014 年 月 日 教 案 第 5 页 教学 目的 (1) 理解酸碱质子理论的内容; (2) 掌握酸碱解离常数的含义、共轭酸碱对之间的关系、Ka 与 Kb 的关系; (3) 酸碱平衡体系中各型体的分布分数的计算。 教 学 内 容 第五章 酸碱滴定法 5.1 酸碱质子理论和酸碱平衡 1、 酸碱的定义; 2、 化学平衡的含义、平衡常数的书写、多重平衡规则; 3、 酸碱反应、解离方程式的书写、解离常数的含义、Ka 与 Kb 的关系; 5.2 酸碱平衡体系中各型体的分布分数的计算 1、 分析浓度、平衡浓度的定义; 2、 一元弱酸弱碱型体分布; 3、多元弱酸弱碱的型体分布; 教学重 点、难 点及教 学方法 教学重点:1、共轭酸、共轭碱;平衡常数、多重平衡规则; 2、酸碱解离常数的含义、Ka 与 Kb 的关系; 3、酸碱平衡体系中各型体的分布分数计算。 教学难点:多元酸碱平衡体系中各型体的分布分数的计算。 教学方法:分析电离理论与质子理论的区别,解释质子理论中酸碱的定义, 分析其内涵,给出共轭酸碱对的定义。回顾化学平衡的定义及化 学平衡常数表达式的书写,分析 K 表达的内涵及影响其大小的因 素;弱酸弱碱解离平衡常数表达式的书写,共轭酸碱对之间的关 系。推导分布分数的公式。 作 业 思考题: 课 后 记 1. 本次课教学内容完成情况: ①顺利 : ②较紧张: ③未完成: ④其他: 2. 学生课堂纪律: ①良好 ②一般 ③较差: 3.教学内容深、广度:合适 较合适 不合适 4.其它: 注:课后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教学内容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