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分析化学(Analytical Chemistry) 课程编码:Z117002 总学时/总学分:32/2 理论学时/理论学分:32/2 实验学时/实验学分:0 适用专业: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环境工程 开课单位:化学化工学院 一、课程性质及目的 1.课程性质 分析化学课程是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环境工程本科专业学习的基础课之一。 2.课程目的 本课程通过系统讲授定量分析方法及其原理使学生了解分析化学学科的应用和进展,重点掌握 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和技术,培养学生用分析化学中“量”的概念和创造性思维方法去分析、解决 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绪论(3学时) 1.章节内容 第一节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 第二节分析方法的分类 第三节分析化学过程及分析结果的表示 第四节滴定分析法概述 第五节基准物质和标准溶液 第六节滴定分析的计算 2.教学要求 (1)了解分析化学的定义、任务与作用。 (2)了解各种分析方法的特点及分析化学的发展。 (3)掌握定量分析的一般步骤:试样的采取与制备、试样的分解、测定方法的选择、分析结 果的计算与评价。 (4)理解滴定分析法的特点、分类和滴定方式、滴定分析法对化学反应的要求 (5)掌握分析化学中的基本概念:标准溶液、基准物质、滴定分析法、滴定反应、指示剂、 化学计量点(或等量点)、滴定终点、终点误差(滴定误差)。 (6)掌握定量分析结果表示及换算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分析化学(Analytical Chemistry) 课程编码:Z117002 总学时/总学分:32/2 理论学时/理论学分:32/2 实验学时/实验学分:0 适用专业: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环境工程 开课单位:化学化工学院 一、课程性质及目的 1. 课程性质 分析化学课程是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环境工程本科专业学习的基础课之一。 2. 课程目的 本课程通过系统讲授定量分析方法及其原理使学生了解分析化学学科的应用和进展,重点掌握 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和技术,培养学生用分析化学中“量”的概念和创造性思维方法去分析、解决 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绪论(3 学时) 1. 章节内容 第一节 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 第二节 分析方法的分类 第三节 分析化学过程及分析结果的表示 第四节 滴定分析法概述 第五节 基准物质和标准溶液 第六节 滴定分析的计算 2. 教学要求 (1)了解分析化学的定义、任务与作用。 (2)了解各种分析方法的特点及分析化学的发展。 (3)掌握定量分析的一般步骤:试样的采取与制备、试样的分解、测定方法的选择、分析结 果的计算与评价。 (4)理解滴定分析法的特点、分类和滴定方式、滴定分析法对化学反应的要求 (5)掌握分析化学中的基本概念:标准溶液、基准物质、滴定分析法、滴定反应、指示剂、 化学计量点(或等量点)、滴定终点、终点误差(滴定误差)。 (6)掌握定量分析结果表示及换算
3.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 以讲授为主,多媒体课件和板书为辅:采用复习、提问、讨论、举例、启发式等教学形式 第二章分析试样的采集与制备(1学时) 1.章节内容 第一节试样的采集 第二节试样的制备 第三节试样的分解 第四节测定前的预处理 2.教学要求 (1)了解分析化学中各种试样的采集、制备和分解方法: (2)了解分析测定试样前对试样的预处理。 3.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 以自学为主,以课堂讲授为辅。 第三章分析化学中的误差与数据处理(4学时) 1.章节内容和课时分配 第一节误差 第二节有效数字及运算规则 第三节数据处理 第四节显著性检验 第五节可疑值取舍 第六节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2.教学要求 (1)掌握分析化学中的误差的种类、特点及表示方法: (2)掌握精密度与准确度的定义、作用及两者关系: (3)了解随机误差的分布规律,掌握置信度与置信区间的定义、作用及计算方法: (4)掌握分析数据的评价方法:显著性检验、可疑值的取舍: (5)掌握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和途径: (6)理解有效数字的概念,掌握有效数字的修约规则及其运算规则。 3.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 以讲授为主,多媒体课件和板书为辅:采用复习、提问、讨论、举例、练习、启发式等教学形 式。 第四章分析化学中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自学) 1.章节内容
3.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 以讲授为主,多媒体课件和板书为辅;采用复习、提问、讨论、举例、启发式等教学形式。 第二章 分析试样的采集与制备(1 学时) 1. 章节内容 第一节 试样的采集 第二节 试样的制备 第三节 试样的分解 第四节 测定前的预处理 2. 教学要求 (1)了解分析化学中各种试样的采集、制备和分解方法; (2)了解分析测定试样前对试样的预处理。 3.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 以自学为主,以课堂讲授为辅。 第三章 分析化学中的误差与数据处理(4 学时) 1. 章节内容和课时分配 第一节 误差 第二节 有效数字及运算规则 第三节 数据处理 第四节 显著性检验 第五节 可疑值取舍 第六节 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2. 教学要求 (1)掌握分析化学中的误差的种类、特点及表示方法; (2)掌握精密度与准确度的定义、作用及两者关系; (3)了解随机误差的分布规律,掌握置信度与置信区间的定义、作用及计算方法; (4)掌握分析数据的评价方法:显著性检验、可疑值的取舍; (5)掌握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和途径; (6)理解有效数字的概念,掌握有效数字的修约规则及其运算规则。 3.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 以讲授为主,多媒体课件和板书为辅;采用复习、提问、讨论、举例、练习、启发式等教学形 式。 第四章 分析化学中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自学) 1. 章节内容
第一节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概述 第二节分析全过程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第三节标准方法与标准物质 第四节不确定度和溯源性 第五节实验室认可、计量认证及审查认可 2.教学要求 了解分析全过程中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的内容、要求、措施、程序与技术:标准方法和标准物 质的概念与应用:实验室认可、计量认证及审查认可的目的与作用。 3.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 以自学为主 第五章酸碱滴定法(8学时) 1.章节内容 第一节溶液中的酸碱反应与平衡 第二节 酸碱组分的平衡浓度及分布分数 第三节溶液中Ⅲ浓度的计算 第五节 酸碱缓冲溶液 第六节酸碱指示剂 第七节酸碱滴定的原理 第八节终点误差 第九节酸碱滴定法的应用 2.教学要求 (1)理解浓度与活度的概念和关系: (2)掌握酸碱质子理论的酸碱定义、酸碱的强度及其表示方法(Ka,阳入、共轭酸碱对的K与 凸的关系、酸碱平衡体系中酸碱各型体分布分数的计算。 (3)学会水溶液中酸碱质子转移关系的处理方法一一物量守恒式物料平衡,电荷平衡以及质子 条件的含义与书写方法。 (4)掌握强酸、强碱、一元弱酸、 一元弱碱、多元酸、多元碱、混合碱以及简单的两性物质中 氢离子浓度计算方法。 (5)理解缓冲溶液、缓冲容量的定义,了解缓冲溶液的组成和作用机制,掌握缓冲溶液州的计 算及常规缓冲溶液的配制方法: (6)理解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原理,了解影响指示剂变色范围的因素,掌握常用指示剂及其变色 范围及指示剂的选择: (7)掌握强酸、强碱、一元弱酸、一元弱碱被滴定时化学计量点与滴定突跃的H值得计算:滴 定曲线的绘制以及影响滴定突跃大小的因素:弱酸,弱碱直接滴定的条件:多元酸碱和混合酸碱分
第一节 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概述 第二节 分析全过程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第三节 标准方法与标准物质 第四节 不确定度和溯源性 第五节 实验室认可、计量认证及审查认可 2. 教学要求 了解分析全过程中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的内容、要求、措施、程序与技术;标准方法和标准物 质的概念与应用;实验室认可、计量认证及审查认可的目的与作用。 3.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 以自学为主 第五章 酸碱滴定法(8 学时) 1. 章节内容 第一节 溶液中的酸碱反应与平衡 第二节 酸碱组分的平衡浓度及分布分数 第三节 溶液中 H +浓度的计算 第五节 酸碱缓冲溶液 第六节 酸碱指示剂 第七节 酸碱滴定的原理 第八节 终点误差 第九节 酸碱滴定法的应用 2. 教学要求 (1)理解浓度与活度的概念和关系; (2)掌握酸碱质子理论的酸碱定义、酸碱的强度及其表示方法(Ka,Kb)、共轭酸碱对的 Ka 与 Kb 的关系、酸碱平衡体系中酸碱各型体分布分数的计算。 (3)学会水溶液中酸碱质子转移关系的处理方法——物量守恒式物料平衡,电荷平衡以及质子 条件的含义与书写方法。 (4)掌握强酸、强碱、一元弱酸、一元弱碱、多元酸、多元碱、混合碱以及简单的两性物质中 氢离子浓度计算方法。 (5)理解缓冲溶液、缓冲容量的定义,了解缓冲溶液的组成和作用机制,掌握缓冲溶液 pH 的计 算及常规缓冲溶液的配制方法; (6)理解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原理,了解影响指示剂变色范围的因素,掌握常用指示剂及其变色 范围及指示剂的选择; (7)掌握强酸、强碱、一元弱酸、一元弱碱被滴定时化学计量点与滴定突跃的 pH 值得计算;滴 定曲线的绘制以及影响滴定突跃大小的因素;弱酸,弱碱直接滴定的条件;多元酸碱和混合酸碱分
步滴定和分别滴定的条件。 (8)了解滴定终点误差的计算,包括强酸强碱滴定终点误差的计算、弱酸弱碱滴定终点误差的 计算: (9)掌握酸碱滴定法的应用,如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直接滴定法的应用与示例、间接滴 定法的应用与示例、混合碱测定的原理及计算。 3。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 以讲授为主,多媒体课件和板书为辅:采用复习、提问、讨论、举例、练习、启发式等教学形 式。 第六章络合滴定法(6学时) 1.章节内容 第一节分析化学中常用的络合物 第二节络合物的平衡常数 第三节副反应系数和条件稳定常数 第四节络合滴定法的基本原理 第五节准确滴定与分别滴定的判别式 第六节络合滴定中酸度的控制 第七节提高络合滴定选择性的途径 第八节络合滴定方式及其应用 2.教学要求 (1)了解分析化学中常用的配合物的组成与类型:掌提EDTA的性质:了解DTA与金属离子配 合物的特性: (2)理解配位反应中主、副反应的概念、DTA滴定反应中副反应系数及其意义、配合物条件稳 定常数的含义及计算:了解酸效应曲线及其应用: (3)掌握配位滴定化学计量点时pM的计算以及影响滴定突跃范围的因素:了解配位滴定曲线的 绘制:掌握单一金属离子直接配位滴定的条件、混合金属离子分别配位滴定条件: (4)掌握金属指示剂变色原理、理论变色点、变色范围、适宜酸度及指示剂的选择、常用指示 剂及其使用条件: (5)了解提高配位滴定选择性的方法: (6)掌握配位滴定法的应用:EDTA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水硬度的测定及计算。 3.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 以讲授为主,多媒体课件和板书为辅:采用复习、提问、讨论、举例、练习、启发式等教学形
步滴定和分别滴定的条件。 (8)了解滴定终点误差的计算,包括强酸强碱滴定终点误差的计算、弱酸弱碱滴定终点误差的 计算; (9)掌握酸碱滴定法的应用,如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直接滴定法的应用与示例、间接滴 定法的应用与示例、混合碱测定的原理及计算。 3.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 以讲授为主,多媒体课件和板书为辅;采用复习、提问、讨论、举例、练习、启发式等教学形 式。 第六章 络合滴定法(6 学时) 1. 章节内容 第一节 分析化学中常用的络合物 第二节 络合物的平衡常数 第三节 副反应系数和条件稳定常数 第四节 络合滴定法的基本原理 第五节 准确滴定与分别滴定的判别式 第六节 络合滴定中酸度的控制 第七节 提高络合滴定选择性的途径 第八节 络合滴定方式及其应用 2. 教学要求 (1)了解分析化学中常用的配合物的组成与类型;掌握 EDTA 的性质;了解 EDTA 与金属离子配 合物的特性; (2)理解配位反应中主、副反应的概念、EDTA 滴定反应中副反应系数及其意义、配合物条件稳 定常数的含义及计算;了解酸效应曲线及其应用; (3)掌握配位滴定化学计量点时 pM 的计算以及影响滴定突跃范围的因素;了解配位滴定曲线的 绘制;掌握单一金属离子直接配位滴定的条件、混合金属离子分别配位滴定条件; (4)掌握金属指示剂变色原理、理论变色点、变色范围、适宜酸度及指示剂的选择、常用指示 剂及其使用条件; (5)了解提高配位滴定选择性的方法; (6)掌握配位滴定法的应用:EDTA 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水硬度的测定及计算。 3.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 以讲授为主,多媒体课件和板书为辅;采用复习、提问、讨论、举例、练习、启发式等教学形 式
第七章氧化还原滴定法(6学时) 1.章节内容 第一节氧化还原平衡 第二节氧化还原滴定原理 第三节氧化还原滴定中的预处理 第四节常用的氧化还原滴定法 第五节氧化还原滴定结果的计算 2.教学要求 (1)掌握基本概念:氧化还原半反应、氧化还原电对、电对的电极电位、条件电极电位: (②)了解影响电极电位的因素、影响氧化还原反应速率的因素、催化反应与诱导反应: (3)掌握氧化还原反应条件平衡常数的含义与计算方法、化学计量点时反应进行程度的判据: (4)掌握氧化还原滴定法的基本原理: (5)了解氧化还原滴定指示剂的类型以及正确选用指示剂的依据: (6)掌握化学计量点时时的电极电位的计算与滴定曲线的绘制、突跃范围的影响因素: (7)掌握高锰酸钾法、重铬酸钾法和碘量法的应用,以及有关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了解其他 氧化还原滴定法。 3.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 以讲授为主,多媒体课件和板书为辅:采用复习、提问、讨论、举例、练习、启发式等教学形 式。 第八章沉淀滴定法(2学时) 1.章节内容和课时分配 第一节沉淀滴定法 第二节滴定分析小结 2.教学要求 (1)掌握莫尔法与佛尔哈德法的原理、测定对象与应用条件,以及掌握沉淀滴定法常用标准溶 液(AgNO,NH.SCN)的配制与标定。 (2)了解沉淀滴定曲线与影响沉淀滴定突跃的因素。 (3)了解法扬斯法所用指示剂及其确定终点的原理,测定对象与应用条件。 (4)理解不同滴定分析方法的异同点: 3。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 以讲授为主,多媒体课件和板书为辅:采用复习、提问、讨论、举例、练习、启发式等教学形 式
第七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6 学时) 1.章节内容 第一节 氧化还原平衡 第二节 氧化还原滴定原理 第三节 氧化还原滴定中的预处理 第四节 常用的氧化还原滴定法 第五节 氧化还原滴定结果的计算 2. 教学要求 (1)掌握基本概念:氧化还原半反应、氧化还原电对、电对的电极电位、条件电极电位; (2) 了解影响电极电位的因素、影响氧化还原反应速率的因素、催化反应与诱导反应; (3)掌握氧化还原反应条件平衡常数的含义与计算方法、化学计量点时反应进行程度的判据; (4)掌握氧化还原滴定法的基本原理; (5)了解氧化还原滴定指示剂的类型以及正确选用指示剂的依据; (6)掌握化学计量点时时的电极电位的计算与滴定曲线的绘制、突跃范围的影响因素; (7)掌握高锰酸钾法、重铬酸钾法和碘量法的应用,以及有关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了解其他 氧化还原滴定法。 3.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 以讲授为主,多媒体课件和板书为辅;采用复习、提问、讨论、举例、练习、启发式等教学形 式。 第八章 沉淀滴定法(2 学时) 1.章节内容和课时分配 第一节 沉淀滴定法 第二节 滴定分析小结 2. 教学要求: (1)掌握莫尔法与佛尔哈德法的原理、测定对象与应用条件,以及掌握沉淀滴定法常用标准溶 液(AgNO3, NH4SCN)的配制与标定。 (2)了解沉淀滴定曲线与影响沉淀滴定突跃的因素。 (3)了解法扬斯法所用指示剂及其确定终点的原理,测定对象与应用条件。 (4)理解不同滴定分析方法的异同点; 3.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 以讲授为主,多媒体课件和板书为辅;采用复习、提问、讨论、举例、练习、启发式等教学形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