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龙门石窟宾阳洞正壁主尊 莲花洞位于龙门西山中部偏南,开凿于北魏晚期,洞中最有特色,最有艺术价值 者是窟顶莲花图案藻井和龛楣浮雕伎乐天及龛内佛传故事。 5.巩县石窟 位于河南巩县西北7.5公里的洛河北岸,石窟开凿在邙山岩层上。创建于 北魏晚期,原名希玄寺。现存大窟5个,摩崖大像3尊,佛龛约1000个,摩崖 造像龛238个,总计造像7700余尊,铭刻186方。历经北魏、东魏、西魏 北齐至唐宋。此处造像风格与龙门近似,但规模小。其中之飞天、帝后礼佛图艺 术价值较高,堪称佳作
河南龙门石窟宾阳洞正壁主尊 莲花洞位于龙门西山中部偏南,开凿于北魏晚期,洞中最有特色,最有艺术价值 者是窟顶莲花图案藻井和龛楣浮雕伎乐天及龛内佛传故事。 5.巩县石窟 位于河南巩县西北 7.5 公里的洛河北岸,石窟开凿在邙山岩层上。创建于 北魏晚期,原名希玄寺。现存大窟 5 个,摩崖大像 3 尊,佛龛约 1000 个,摩崖 造像龛 238 个,总计造像 7700 余尊,铭刻 186 方。历经北魏、东魏、西魏、 北齐至唐宋。此处造像风格与龙门近似,但规模小。其中之飞天、帝后礼佛图艺 术价值较高,堪称佳作
河南巩县石窟飞天 6.麦积山石窟 麦积山石窟在甘肃天水县东南45公里处秦岭山脉西端。现存洞窟194个, 泥塑像、石雕像7000余身,壁画1300多平方米。据今存第115窟张元伯造麦 积石室一区并发愿文墨迹,此处造像始于宣武帝景明三年(公元502年)九月, 但从造像风格看应始于十六国。大致可分三期:一期为前秦至北魏孝文帝太和改 制前(约公元384-494年),塑造手法接近云冈昙曜五窟。二期自太和年间至 北魏亡(约公元495-534年)。此间由于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民族间进一步 融合南朝文士风度直接影响到北朝艺术.三期为北周至隋统(约公元557-581 年)。此间出现了麦积山凿窟以来规模最大、结构最宏伟的崖阁式大窟,如位于 东崖最高处的第四窟(俗称七佛阁、散花楼)。北周时期更多地是流行中小窟龛, 北周造像特点明显,完全摆脱北魏以来流行的那种秀骨清相形,代之以敦厚壮实 的崭新风格。隋继承北周传统而更趋简化
河南巩县石窟飞天 6. 麦积山石窟 麦积山石窟在甘肃天水县东南 45 公里处,秦岭山脉西端。现存洞窟 194 个, 泥塑像、石雕像 7000 余身,壁画 1300 多平方米。据今存第 115 窟张元伯造麦 积石室一区并发愿文墨迹,此处造像始于宣武帝景明三年(公元 502 年)九月, 但从造像风格看应始于十六国。大致可分三期:一期为前秦至北魏孝文帝太和改 制前(约公元 384-494 年),塑造手法接近云冈昙曜五窟。二期自太和年间至 北魏亡(约公元 495-534 年)。此间由于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民族间进一步 融合,南朝文士风度直接影响到北朝艺术。三期为北周至隋统一(约公元 557-581 年)。此间出现了麦积山凿窟以来规模最大、结构最宏伟的崖阁式大窟,如位于 东崖最高处的第四窟(俗称七佛阁、散花楼)。北周时期更多地是流行中小窟龛, 北周造像特点明显,完全摆脱北魏以来流行的那种秀骨清相形,代之以敦厚壮实 的崭新风格。隋继承北周传统而更趋简化
麦积山石窟雕塑,充分发挥泥塑的特点,塑绘结合,线面结合,较之石刻变 化丰富。有的外表朴实无华,内涵丰富,以“写意”取胜,如123窟(属二期) 右壁坐佛两旁之童男童女,虔恭侍立,面庞圆润,表情淳真,女童头梳双髻,穿 厚圆领束胸长裙,衣纹只以阴线刻出,整体感颇强。有的以华丽繁褥见长,如85 窟(属二晚期)右壁的坐佛。 麦积山石窟123窟北魏雕塑《女侍童》 综观南北朝的石窟艺术,可以明显地看出,作为外来艺术,初被引入中国时, 开始总不免带有生吞活剥的成分,但很快就中国化了,从洞窟形制到形象服饰乃 至精神气质,都换成了中国人熟悉的式样。佛教艺术追求的是一种崇高美,它要 为人们创造一个倾心向往的彼岸世界,佛教形象是可敬可亲但又是可望而不可及 的神秘群体,佛教石窟圣地几乎都无例外地选择在远离闹市、山清水秀的幽僻之 处,因为环境本身容易引起人们对另一世界的联想。佛教教义宣扬众生平等,可
麦积山石窟雕塑,充分发挥泥塑的特点,塑绘结合,线面结合,较之石刻变 化丰富。有的外表朴实无华,内涵丰富,以“写意”取胜,如 123 窟(属二期) 右壁坐佛两旁之童男童女,虔恭侍立,面庞圆润,表情淳真,女童头梳双髻,穿 厚圆领束胸长裙,衣纹只以阴线刻出,整体感颇强。有的以华丽繁褥见长,如 85 窟(属二晚期)右壁的坐佛 。 麦积山石窟 123 窟北魏雕塑《女侍童》 综观南北朝的石窟艺术,可以明显地看出,作为外来艺术,初被引入中国时, 开始总不免带有生吞活剥的成分,但很快就中国化了,从洞窟形制到形象服饰乃 至精神气质,都换成了中国人熟悉的式样。佛教艺术追求的是一种崇高美,它要 为人们创造一个倾心向往的彼岸世界,佛教形象是可敬可亲但又是可望而不可及 的神秘群体,佛教石窟圣地几乎都无例外地选择在远离闹市、山清水秀的幽僻之 处,因为环境本身容易引起人们对另一世界的联想。佛教教义宣扬众生平等,可
是佛国世界却等级森严,在艺术处理上采取了“不平等”的形式:佛居中心位置, 弟子、菩萨、天王、力士等侍立两旁,如众星托月。主尊一般个体大,型体厚、 表面平、形式稳,与其严肃的表情相一致,而弟子或菩萨一般则个体小,型体薄, 表面圆,体态富动感,与其轻松的表情相统一,构成了主次分明、动静相间的整 体,取得了感化人心的效果。 第二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 Section Two Painting of Wei-Jin-North and South Dynasty 魏晋南北朝从事绘画工作的主力仍然是工匠,但史书缺乏记载,无从查考。 文人中乃至帝王从事绘画者,画史记载不下几十人。三国始帝王将相善画,表明 绘画身价已不同于以前。其中吴曹不兴在绘画史上最为知名。两晋画家大增,晋 明帝司马绍善画佛像。西晋画家最有名者当推卫协,葛洪称之为“画圣”,其主 要贡献在于创立了时代新风,“"古画皆略,至协始精”。东晋王?、王羲之、王 献之三代,皆善书画,是自觉地将书画文结合在一起的书画家,王氏的理论与实 践对文人画的发展无疑具有深远的影响。 一、主要画家及其作品 戴逵(?-396年),字安道,谯郡铚(今安徽毫县)人,后移居会稽剡县 (今浙江嵊县)。聪明博学,好谈论,善属文,能鼓琴,工书画,精雕刻,巧艺 靡不毕工,堪称文艺全才。戴逵特长于铸造和雕刻佛像,是最早创造使用夹纻漆 塑像的艺术家,还是有名的人物画家和山水画家。戴逵的理论,为以后王微、宗
是佛国世界却等级森严,在艺术处理上采取了“不平等”的形式:佛居中心位置, 弟子、菩萨、天王、力士等侍立两旁,如众星托月。主尊一般个体大,型体厚、 表面平、形式稳,与其严肃的表情相一致,而弟子或菩萨一般则个体小,型体薄, 表面圆,体态富动感,与其轻松的表情相统一,构成了主次分明、动静相间的整 体,取得了感化人心的效果。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 Section Two Painting of Wei-Jin-North and South Dynasty 魏晋南北朝从事绘画工作的主力仍然是工匠,但史书缺乏记载,无从查考。 文人中乃至帝王从事绘画者,画史记载不下几十人。三国始帝王将相善画,表明 绘画身价已不同于以前。其中吴曹不兴在绘画史上最为知名。两晋画家大增,晋 明帝司马绍善画佛像。西晋画家最有名者当推卫协,葛洪称之为“画圣”,其主 要贡献在于创立了时代新风,“古画皆略,至协始精”。东晋王?、王羲之、王 献之三代,皆善书画,是自觉地将书画文结合在一起的书画家,王氏的理论与实 践对文人画的发展无疑具有深远的影响。 一、主要画家及其作品 戴逵(?-396 年),字安道,谯郡铚(今安徽亳县)人,后移居会稽剡县 (今浙江嵊县)。聪明博学,好谈论,善属文,能鼓琴,工书画,精雕刻,巧艺 靡不毕工,堪称文艺全才。戴逵特长于铸造和雕刻佛像,是最早创造使用夹纻漆 塑像的艺术家,还是有名的人物画家和山水画家。戴逵的理论,为以后王微、宗
炳、谢灵运等人继承,成为山水画创作的指导思想。戴逵之子戴勃、戴顒,也是 知名的画家和雕塑家。 南北朝绘画以南朝为盛,画家地位亦较高南朝画家中名声最著者为陆探微, 陆探微特善肖像画,其用笔“笔迹劲利,如锥刀焉,似觉生动”。与顾恺之、张 僧繇齐名。 宗炳(372-433年),字少文,南阳涅阳(今河南镇平县)人,著名山水 画家和书法家。终生隐居,不乐为官。好山水,爱远游,妙善琴书,精于言理, 所著《画山水序》是中国绘画史上最早的山水画理论文章,影响深远。这篇画论 提出了一些很重要的理论问题:首先,他提出了哲学与艺术殊途同归说:“圣人 以神法道而贤者通,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都是为了净化人的心灵,“澄怀 观道”;第二,首次明确提出山水画透视原理的运用:“竖画三寸,当干仞之高; 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远”;第三,强调艺术对自然加工提炼;第四,把"畅神” 即陶冶情操的作用视为山水画的首要功能:“神之所畅,孰有先焉”。 王微(414-453年),字景玄,山东琅琊临沂人。少好学,无不通览,善 属文,能书画,解音律、医方、阴阳术数。不乐为官,终生隐居。绘画作品未见 流传,仅有一篇画论《叙画》流传至今,也提出了一些值得注意的理论问题:第 一,把绘画的作用视为“与易象同体”的高度,提高了绘画的身价;第二,最早 论述了书法与绘画的关系强调用不同的笔法表现不同的对象产生不同的效果; 第三,指出绘画是一种高级的精神活动,非一般意义上的手艺,成功的绘画作品 也与“谱牒大异其趣。 南齐谢赫是有名的肖像画家,所著《画品》是中国绘画史上第一部品评古代 画家和绘画的专著,其在《画品》序中提出的“六法论”,成为一千五百年来
炳、谢灵运等人继承,成为山水画创作的指导思想。戴逵之子戴勃、戴顒,也是 知名的画家和雕塑家。 南北朝绘画以南朝为盛,画家地位亦较高,南朝画家中名声最著者为陆探微, 陆探微特善肖像画,其用笔“笔迹劲利,如锥刀焉,似觉生动”。与顾恺之、张 僧繇齐名。 宗炳(372-433 年),字少文,南阳涅阳(今河南镇平县)人,著名山水 画家和书法家。终生隐居,不乐为官。好山水,爱远游,妙善琴书,精于言理, 所著《画山水序》是中国绘画史上最早的山水画理论文章,影响深远。这篇画论 提出了一些很重要的理论问题:首先,他提出了哲学与艺术殊途同归说:“圣人 以神法道而贤者通,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都是为了净化人的心灵,“澄怀 观道”;第二,首次明确提出山水画透视原理的运用:“竖画三寸,当千仞之高; 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远”;第三,强调艺术对自然加工提炼;第四,把“畅神” 即陶冶情操的作用视为山水画的首要功能:“神之所畅,孰有先焉”。 王微(414-453 年),字景玄,山东琅琊临沂人。少好学,无不通览,善 属文,能书画,解音律、医方、阴阳术数。不乐为官,终生隐居。绘画作品未见 流传,仅有一篇画论《叙画》流传至今,也提出了一些值得注意的理论问题:第 一,把绘画的作用视为“与易象同体”的高度,提高了绘画的身价;第二,最早 论述了书法与绘画的关系,强调用不同的笔法表现不同的对象,产生不同的效果; 第三,指出绘画是一种高级的精神活动,非一般意义上的手艺,成功的绘画作品 也与“谱牒’大异其趣。 南齐谢赫是有名的肖像画家,所著《画品》是中国绘画史上第一部品评古代 画家和绘画的专著,其在《画品》序中提出的“六法论”,成为一千五百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