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通过窦娥先遭遇高利贷,接着又遭遇夫权、神权和政权等多重迫害,最后含冤屈死 的故事,深刻揭露了当时政治的黑暗和官吏的草官人命,并通过鬼魂复仇,表现了她不屈 不挠的斗争精神。因此,它虽然取自历史传说,却反映了元代社会现实,具有强烈的现实 主义精神。 剧本的思想内容和社会意义是通过窦娥这一形象体现出来的。 首先,作家重点表现了她的坚强的反抗精神。窦娥的反抗是经历了一个由安于命运到 与命运抗争的发展过程。窦娥小小年纪就经历了人生的重大不幸,但她默默地忍受着,她 开始把自己的不幸遭遇归之于“命运”,认为“八字儿该载着一世忧”,是“前世里烧香不 到头”。她不怨天不尤人,对生活不再抱任何幻想,只把希望寄托于渺茫的来世,她以“贞 节”与“孝道”观念作为约束自己身心言行的信条,又以“节”、“孝”作为自身防卫的武 器,甘愿屈服于夫权、神权和礼教的约束,只希望服侍婆婆,孤若伶丁地度过一生。但是 邪恶和不幸接踵而至的到来,先是张驴儿父子闯进了她宁静的生活。辛酸的经历,磨炼出 她的坚强性格,严酷的现实又培养出她的反抗精神。她终于迈出了由安于命运到与命运的 抗争的勇敢的一步,她的反抗精神,首先表现在张家父子的逼婚上,当然此时窦娥的反抗, 还只是为争个贞洁之名,只能以贞洁作为自己的反抗武器,在同张驴父子的斗争中,她的 反抗性格不断得到发展,性格由内里刚强开始转向外露反抗,她最初只是对引狼入室的婆 婆埋怨、不满,继而发展到一把推倒无耻的张驴儿,同邪恶势力展开了正面交锋。正因为 如此,当张驴儿以“药死公公”的罪名来威胁他时,她毫无惧色,理直气壮地要同张驴儿 一起去见官,宁愿“官休”,也决不向张驴儿低头,但此时的窦娥还是太善良也太天真了, 满以为“明如镜,清似水”的官府会公正执法,在桃机太守的严刑栲打下,她终于看清了 官府贪脏枉法,草官人命的真本质,使她的反抗性格又向前发展了一步,终于喊出了“这 都是官吏们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的正义呼声。刑场上,她的反抗精神达到了顶峰, 她面对天地间那个被邪恶势力主宰的世界发出了愤怒的控诉: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涂 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 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 只落得两泪涟。 满腔怨恨如火山一样爆发了,从官府到天地鬼神,一下子全被她识破,全被她咒倒了。 悲愤已极她发下三大誓愿这种誓愿,现实生活里当然是不会实现的,但作者让它实现,这 11
11 它通过窦娥先遭遇高利贷,接着又遭遇夫权、神权和政权等多重迫害,最后含冤屈死 的故事,深刻揭露了当时政治的黑暗和官吏的草官人命,并通过鬼魂复仇,表现了她不屈 不挠的斗争精神。因此,它虽然取自历史传说,却反映了元代社会现实,具有强烈的现实 主义精神。 剧本的思想内容和社会意义是通过窦娥这一形象体现出来的。 首先,作家重点表现了她的坚强的反抗精神。窦娥的反抗是经历了一个由安于命运到 与命运抗争的发展过程。窦娥小小年纪就经历了人生的重大不幸,但她默默地忍受着,她 开始把自己的不幸遭遇归之于“命运”,认为“八字儿该载着一世忧”,是“前世里烧香不 到头”。她不怨天不尤人,对生活不再抱任何幻想,只把希望寄托于渺茫的来世,她以“贞 节”与“孝道”观念作为约束自己身心言行的信条,又以“节”、“孝”作为自身防卫的武 器,甘愿屈服于夫权、神权和礼教的约束,只希望服侍婆婆,孤若伶丁地度过一生。但是 邪恶和不幸接踵而至的到来,先是张驴儿父子闯进了她宁静的生活。辛酸的经历,磨炼出 她的坚强性格,严酷的现实又培养出她的反抗精神。她终于迈出了由安于命运到与命运的 抗争的勇敢的一步,她的反抗精神,首先表现在张家父子的逼婚上,当然此时窦娥的反抗, 还只是为争个贞洁之名,只能以贞洁作为自己的反抗武器,在同张驴父子的斗争中,她的 反抗性格不断得到发展,性格由内里刚强开始转向外露反抗,她最初只是对引狼入室的婆 婆埋怨、不满,继而发展到一把推倒无耻的张驴儿,同邪恶势力展开了正面交锋。正因为 如此,当张驴儿以“药死公公”的罪名来威胁他时,她毫无惧色,理直气壮地要同张驴儿 一起去见官,宁愿“官休”,也决不向张驴儿低头,但此时的窦娥还是太善良也太天真了, 满以为“明如镜,清似水”的官府会公正执法,在桃杌太守的严刑栲打下,她终于看清了 官府贪脏枉法,草官人命的真本质,使她的反抗性格又向前发展了一步,终于喊出了“这 都是官吏们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的正义呼声。刑场上,她的反抗精神达到了顶峰, 她面对天地间那个被邪恶势力主宰的世界发出了愤怒的控诉: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涂 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 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 只落得两泪涟。 满腔怨恨如火山一样爆发了,从官府到天地鬼神,一下子全被她识破,全被她咒倒了。 悲愤已极她发下三大誓愿这种誓愿,现实生活里当然是不会实现的,但作者让它实现,这
种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运用更加突出了她的坚强不屈的性格,表现出极其强烈,震撼人心 的悲剧力量。窦娥的冤屈和反抗精神确实有着惊天地、泣鬼神的巨大威力! 其次,作者在写出了她的坚强的反抗精神外,还写出了她的善良。她的善良最初表现 为对婆母的孝顺,她宁死也不招认所谓“药死公公”的“罪名”,而当昏官要打她婆母时, 为使婆母免遭毒刑,她又勇敢地招认了这一强加给她的罪名,这里她的善良已不仅是一般 的孝顺,而是一种自我牺牲精神,甚至在押赴刑场时,她怕婆母看见了伤心,还苦苦哀求 刽子手押她走后街,直到死后,她的冤魂还要求父亲对婆婆多加照顾。这种反抗精神和善 良性格的和谐统一,使窦娥形象显得血肉丰满,感人至深。 作品通过窦娥这一形象,深刻地表现了它的主题:那就是揭露元代社会法制黑暗、纲 纪松驰、官吏昏庸、流浪横行的现实,同时歌颂下层人民的反抗和斗争。 (二)、艺术成就 《窦娥冤》的艺术成就,突出地表现在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上,这就是三桩誓愿和鬼 魂复仇 三桩誓愿加重了作品的悲剧气氛,剧情发展到这里,给窦娥性格发展的轨迹,画上了 一个完满的句号,说明她由“信天”到“怨天”,进一步发展到主宰天地鬼神,达到感天 动地的程度。 鬼魂的出现,加深了人们对屈死的窦娥的同情和怀念(联系演出特点),她的出场复 仇又使观众受到鼓舞,表达了观众的真切愿望,同时也说明,人间无主持正义之人,只有 靠鬼魂出来作证,可见封建社会已腐朽到何种地步。 此外,结构上表现为,详略得当,剧情紧凑,冲突尖锐,语言上也有特色,特别是第 三折中的端正好1、[滚绣球]二曲,声情并茂,感人至深 三、关汉卿杂剧的总体特色 (一)、达到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较好结合。 关汉卿的杂剧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广阔的社会生活,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中许多带有 本质意义的矛盾。他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较好地结合起来,作为戏剧作品,这种结合主 要是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体现出来,如窦娥的骂官府,骂天骂地、骂鬼神的反叛精神和她 的三桩誓愿、鬼魂复仇的情节相结合:赵盼儿、谭记儿的不畏强暴、制伏对手的勇气和智 慧,显然是概括了现实生活和中受压迫者的斗争精神,而又把它理想化了的。关羽的“豪 气三千丈”的形象,也是以其“威震华夏”的历史事迹为基础,而又表现了作者的理想的。 12
12 种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运用更加突出了她的坚强不屈的性格,表现出极其强烈,震撼人心 的悲剧力量。窦娥的冤屈和反抗精神确实有着惊天地、泣鬼神的巨大威力! 其次,作者在写出了她的坚强的反抗精神外,还写出了她的善良。她的善良最初表现 为对婆母的孝顺,她宁死也不招认所谓“药死公公”的“罪名”,而当昏官要打她婆母时, 为使婆母免遭毒刑,她又勇敢地招认了这一强加给她的罪名,这里她的善良已不仅是一般 的孝顺,而是一种自我牺牲精神,甚至在押赴刑场时,她怕婆母看见了伤心,还苦苦哀求 刽子手押她走后街,直到死后,她的冤魂还要求父亲对婆婆多加照顾。这种反抗精神和善 良性格的和谐统一,使窦娥形象显得血肉丰满,感人至深。 作品通过窦娥这一形象,深刻地表现了它的主题;那就是揭露元代社会法制黑暗、纲 纪松驰、官吏昏庸、流浪横行的现实,同时歌颂下层人民的反抗和斗争。 (二)、艺术成就 《窦娥冤》的艺术成就,突出地表现在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上,这就是三桩誓愿和鬼 魂复仇。 三桩誓愿加重了作品的悲剧气氛,剧情发展到这里,给窦娥性格发展的轨迹,画上了 一个完满的句号,说明她由“信天”到“怨天”,进一步发展到主宰天地鬼神,达到感天 动地的程度。 鬼魂的出现,加深了人们对屈死的窦娥的同情和怀念(联系演出特点),她的出场复 仇又使观众受到鼓舞,表达了观众的真切愿望,同时也说明,人间无主持正义之人,只有 靠鬼魂出来作证,可见封建社会已腐朽到何种地步。 此外,结构上表现为,详略得当,剧情紧凑,冲突尖锐,语言上也有特色,特别是第 三折中的[端正好]、[滚绣球]二曲,声情并茂,感人至深。 三、关汉卿杂剧的总体特色 (一)、达到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较好结合。 关汉卿的杂剧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广阔的社会生活,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中许多带有 本质意义的矛盾。他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较好地结合起来,作为戏剧作品,这种结合主 要是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体现出来,如窦娥的骂官府,骂天骂地、骂鬼神的反叛精神和她 的三桩誓愿、鬼魂复仇的情节相结合;赵盼儿、谭记儿的不畏强暴、制伏对手的勇气和智 慧,显然是概括了现实生活和中受压迫者的斗争精神,而又把它理想化了的。关羽的“豪 气三千丈”的形象,也是以其“威震华夏”的历史事迹为基础,而又表现了作者的理想的
这使他的剧作总有一股积极向上的力量,即使悲剧如《窦娥冤》也体现出这一点。 (三)、结构紧凑自然,剧情发展层次分明。 关汉卿是个具有丰富舞台演出经验的作家,十分重视戏剧的结构艺术。他是按照生活 发展逻辑和舞台演出需要来安排情节,组织戏剧冲突的。 如《窦娥冤》,只讲窦娥之事,而且重点突出她的反抗精神,对她从做童养媳到当寡 妇的十三年经历,几句带过,而重点写窦娥的反抗斗争,在表现窦娥的反抗斗争中,又把 故事情节在前二折中基本交待完毕,然后集中力量在第三折中渲染她的感情活动,使她的 反抗性格更加突出。再如《单刀会》足足用了前二折戏为关羽在第三折登场渲染气氛,而 第三折又是第四折着力刻画的前奏,第四折中则以关羽面对大江抒发英雄感慨,淋漓尽致 地突出了他的英姿豪气,然后嘎然而止,结尾斩截有力,结构场次的安排十分高超。此外 《救风尘》、《望江亭》中都有这样的优点,显示出关汉卿高超的结构艺术。 (四)、善于塑造典型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深刻复杂的内心世界。 关汉卿笔下的人物,多是栩栩如生,性格鲜明。窦娥、赵盼儿、谭记儿等都给人留下 深刻的印象。同是勇敢机智的妇女,谭记儿表现得雅静,赵盼儿表现得泼辣。同是妓女姐 妹,赵老练,而宋引章稚单纯。 反面人物如《窦娥冤》中的昏官桃机、《谭记儿》中的杨衙内、《蝴蝶梦》中的葛彪、 《救风尘》中的周舍、地痞张驴儿等,也都写得很有特色。他还善于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 表现人物丰富多彩的性格,如窦娥赴刑场时骂天地鬼神,表现得何等愤激刚烈,但作者紧 接着笔锋一转,细致地刻画了她怕婆婆看见的痛苦心理活动。再如《鲁斋郎》中张珪送妻 给鲁斋郎路上所唱的几支曲子,都是非常精彩的内心独白,把张珪内心的痛苦、羞愧、愤 怒而又无可奈何的复杂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还善于将人物置于矛盾斗争的尖端刻画人物性格,如窦娥形象。 还善于运用插科打诨的手法对剧中人物进行漫画式的讽刺,如《窦娥冤》里的桃机太 守,一见告状的就下跪,说“但未告状的就是我衣食父母”,一语道破了她的丑恶本质, 再如《救风尘》中,小二问周舍到哪里去找他,周舍说:“你来粉房里寻我”,小二问“粉 房里没有呵?”周说:“赌房里来寻”,小二问“赌房里没有啊?”周说“牢房里来寻”, 入本三分地讽刺了不务正业的花花公子的本性, (五)、语言本色自然,富于表现力。 关汉卿是本色派的代表人物,但他的戏剧语言都是为剧情和人物的性格服务的,需要雄壮时就
13 这使他的剧作总有一股积极向上的力量,即使悲剧如《窦娥冤》也体现出这一点。 (三)、结构紧凑自然,剧情发展层次分明。 关汉卿是个具有丰富舞台演出经验的作家,十分重视戏剧的结构艺术。他是按照生活 发展逻辑和舞台演出需要来安排情节,组织戏剧冲突的。 如《窦娥冤》,只讲窦娥之事,而且重点突出她的反抗精神,对她从做童养媳到当寡 妇的十三年经历,几句带过,而重点写窦娥的反抗斗争,在表现窦娥的反抗斗争中,又把 故事情节在前二折中基本交待完毕,然后集中力量在第三折中渲染她的感情活动,使她的 反抗性格更加突出。再如《单刀会》足足用了前二折戏为关羽在第三折登场渲染气氛,而 第三折又是第四折着力刻画的前奏,第四折中则以关羽面对大江抒发英雄感慨,淋漓尽致 地突出了他的英姿豪气,然后嘎然而止,结尾斩截有力,结构场次的安排十分高超。此外 《救风尘》、《望江亭》中都有这样的优点,显示出关汉卿高超的结构艺术。 (四)、善于塑造典型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深刻复杂的内心世界。 关汉卿笔下的人物,多是栩栩如生,性格鲜明。窦娥、赵盼儿、谭记儿等都给人留下 深刻的印象。同是勇敢机智的妇女,谭记儿表现得雅静,赵盼儿表现得泼辣。同是妓女姐 妹,赵老练,而宋引章稚单纯。 反面人物如《窦娥冤》中的昏官桃杌、《谭记儿》中的杨衙内、《蝴蝶梦》中的葛彪、 《救风尘》中的周舍、地痞张驴儿等,也都写得很有特色。他还善于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 表现人物丰富多彩的性格,如窦娥赴刑场时骂天地鬼神,表现得何等愤激刚烈,但作者紧 接着笔锋一转,细致地刻画了她怕婆婆看见的痛苦心理活动。再如《鲁斋郎》中张珪送妻 给鲁斋郎路上所唱的几支曲子,都是非常精彩的内心独白,把张珪内心的痛苦、羞愧、愤 怒而又无可奈何的复杂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还善于将人物置于矛盾斗争的尖端刻画人物性格,如窦娥形象。 还善于运用插科打诨的手法对剧中人物进行漫画式的讽刺,如《窦娥冤》里的桃杌太 守,一见告状的就下跪,说“但未告状的就是我衣食父母”,一语道破了她的丑恶本质, 再如《救风尘》中,小二问周舍到哪里去找他,周舍说:“你来粉房里寻我”,小二问“粉 房里没有呵?”周说:“赌房里来寻”,小二问“赌房里没有啊?”周说“牢房里来寻”, 入本三分地讽刺了不务正业的花花公子的本性。 (五)、语言本色自然,富于表现力。 关汉卿是本色派的代表人物,但他的戏剧语言都是为剧情和人物的性格服务的,需要雄壮时就
雄壮,需要妩媚时就妩媚,需要通俗时就通俗,而本色是其基本风格。他的语言是经过加工锤炼的 文学语言,形成了独特的推俗共赏的风格,“妙在不工而工”,显出他驾取语言的惊人技艺。 如《窦娥冤》第二折的[斗虾蟆]一曲被王国维称为“此一曲直是宾白,令人忘其为曲”。 再如:《鲁斋郎》中的一支曲词: 全失了人伦天地心,倚仗着恶党凶徒势 活支刺娘儿双拆散,生格札夫妇两分离。 从来有日月交蚀,几曾见夫主婚妻招婿。 今日个妻嫁人夫做媒,自取些奁房断送陪随, 那里也羊酒花红缎匹!语言本色,而且运用了生动的口语。 第二部分王实甫与《西厢记》 一、王实甫的生平与创作 王实甫是与关汉卿同时代的杂剧作家。同关汉卿一样,王实甫的生平资料也是很少, 诸本皆云其为大都人,天一阁本《录鬼薄》说他名德信,列入前辈已死名公才人,据此, 我们推知他当为前期杂剧作家。他的一首题为《退隐》的散曲中有一句:“有微资堪赡调, 有园林堪纵游”,可推知他可能做过官,并且退隐后生活也还舒适。他的作品《西厢记》 中引用过马致远和白无咎的曲词,而马白活动于元贞、大德年间,可推知他不会早于这期 间,《退隐》散曲中又有一句,“百年期六分甘到手,数千支周遍又从头”又可推知他至少 活了六十岁。 关于他的戏剧创作,贾仲明为《录鬼簿》所写的杂剧家挽词中,有一首《凌波仙》说, “风月营,密匝匝列旌旗。莺花寨,明飚飚排剑戟。翠红乡,雄纠纠施智谋。作词章,风 韵美,士林中等辈伏低。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曲中说的“风月营”、“莺 花寨”、“翠红乡”是元代官妓聚居的教坊、行院和上演杂剧的勾栏,可知,他长期混迹于 勾栏,富有才华,而且享有盛名的作家。 王实甫杂剧《录鬼簿》记载有13种,现在保存完整的只有三种,即《崔莺莺待月西 厢记》、(简称《西厢记》),《吕蒙正风雪破窑记》,《四丞相歌舞丽春堂》,另有《韩彩云丝 竹芙蓉亭》、《苏小卿月夜贩茶船》二种各残存一折。当然,《西厢记》是最著名的代表作。 另,《丽春堂》写金朝有丞相乐善与右副统军使李圭不和后又和解的故事,它是元杂 剧中以金代为背景的少数剧本之一。 14
14 雄壮,需要妩媚时就妩媚,需要通俗时就通俗,而本色是其基本风格。他的语言是经过加工锤炼的 文学语言,形成了独特的雅俗共赏的风格,“妙在不工而工”,显出他驾驭语言的惊人技艺。 如《窦娥冤》第二折的[斗虾蟆]一曲被王国维称为“此一曲直是宾白,令人忘其为曲”。 再如:《鲁斋郎》中的一支曲词: 全失了人伦天地心,倚仗着恶党凶徒势。 活支剌娘儿双拆散,生格札夫妇两分离。 从来有日月交蚀,几曾见夫主婚妻招婿。 今日个妻嫁人夫做媒,自取些奁房断送陪随, 那里也羊酒花红缎匹!语言本色,而且运用了生动的口语。 第二部分 王实甫与《西厢记》 一、王实甫的生平与创作 王实甫是与关汉卿同时代的杂剧作家。同关汉卿一样,王实甫的生平资料也是很少, 诸本皆云其为大都人,天一阁本《录鬼薄》说他名德信,列入前辈已死名公才人,据此, 我们推知他当为前期杂剧作家。他的一首题为《退隐》的散曲中有一句:“有微资堪赡赒, 有园林堪纵游”,可推知他可能做过官,并且退隐后生活也还舒适。他的作品《西厢记》 中引用过马致远和白无咎的曲词,而马白活动于元贞、大德年间,可推知他不会早于这期 间,《退隐》散曲中又有一句,“百年期六分甘到手,数千支周遍又从头”又可推知他至少 活了六十岁。 关于他的戏剧创作,贾仲明为《录鬼簿》所写的杂剧家挽词中,有一首《凌波仙》说, “风月营,密匝匝列旌旗。莺花寨,明飚飚排剑戟。翠红乡,雄纠纠施智谋。作词章,风 韵美,士林中等辈伏低。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曲中说的“风月营”、“莺 花寨”、“翠红乡”是元代官妓聚居的教坊、行院和上演杂剧的勾栏,可知,他长期混迹于 勾栏,富有才华,而且享有盛名的作家。 王实甫杂剧《录鬼簿》记载有 13 种,现在保存完整的只有三种,即《崔莺莺待月西 厢记》、(简称《西厢记》),《吕蒙正风雪破窑记》,《四丞相歌舞丽春堂》,另有《韩彩云丝 竹芙蓉亭》、《苏小卿月夜贩茶船》二种各残存一折。当然,《西厢记》是最著名的代表作。 另,《丽春堂》写金朝有丞相乐善与右副统军使李圭不和后又和解的故事,它是元杂 剧中以金代为背景的少数剧本之一
《破窑记》是写宋代吕蒙正“发迹变泰”的故事,但《西厢记》与《丽春堂》的曲词, 都绮丽缠绵,独《破窑记》曲词质朴,与王实甫一般风格不同,故有人怀疑其非王氏所作。 二、《西厢记》故事的流传 《西厢记》故事的流传经历了三个主要过程: 由唐代元稹的《莺莺传》→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俗称《董西厢》)→元代 王实甫的《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俗称《王西厢》) (一)唐宋时代的“西厢”故事 “西厢”故事最早出于唐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小说故事梗概: 唐贞元年间,张生游蒲州,住在普救寺,与寄居寺中的姨家表妹崔莺莺相识。在丫环 红娘帮助下,二人私下结合,由于违背了礼数,后来张生去长安赴试,抛弃了莺莺。并污 蔑莺莺是“尤物”,“妖孽”,作者欣赏张生对莺莺的轻佻态度,不仅宜扬女人是祸水的思 想,而且称张生“始乱之,终弃之”的负心背义行为是“善补过”。 由于小说描写委婉曲折,使得这个故事广为流传,成为文人歌咏的传统题材。到了宋 代以后,由于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不再满足于故事中说教气息,于是一些作家开始新的 创作,北宋诗人毛滂和词人秦观都写过这个故事,秦观写到崔张二人幽会,毛滂写到幽会 后张生离去,莺莺苦苦相思,他们都否定了张生“善补过”的说法并批判了张生的负义行 为,但在这个爱情故事的内容上都没有增加新的东西,此外还有其他作品问世。 (二)金代的“西厢”故事:《董西厢》 而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的出现,则标志着崔张故事的流传演变进入一个新 的阶段。《董西厢》是指金代黄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解元,是当时对一般读书人的称 谓,和明清考中乡试头名的称呼不同)。 《董西厢》比起《莺莺传》有下列进步: (1)对《莺莺传》的故事情节和悲剧结局进行了改造。《董西厢》以莺莺与张生的相 爱、私奔以至美满团圆代替了《莺莺传》中悲剧性结局,从而彻底改变了主题思想。 (2)开始关注人物形象的塑造。注重了人物性格的前后统一。 《董西相》改变了《莺莺传》中以崔张性格冲突为主要矛盾的作法,把《莺》中无足 轻重的老夫人,作为封建礼教的化身,写成崔张的共同对立面,加强了老夫人的性格刻画, 并增加了《莺》中没有的身心都丑陋的郑恒,成为老夫人的帮凶。 (三入、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
15 《破窑记》是写宋代吕蒙正“发迹变泰”的故事,但《西厢记》与《丽春堂》的曲词, 都绮丽缠绵,独《破窑记》曲词质朴,与王实甫一般风格不同,故有人怀疑其非王氏所作。 二、《西厢记》故事的流传 《西厢记》故事的流传经历了三个主要过程: 由唐代元稹的《莺莺传》→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俗称《董西厢》)→元代 王实甫的《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俗称《王西厢》) (一)唐宋时代的“西厢”故事 “西厢”故事最早出于唐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小说故事梗概: 唐贞元年间,张生游蒲州,住在普救寺,与寄居寺中的姨家表妹崔莺莺相识。在丫环 红娘帮助下,二人私下结合,由于违背了礼数,后来张生去长安赴试,抛弃了莺莺。并污 蔑莺莺是“尤物”,“妖孽”,作者欣赏张生对莺莺的轻佻态度,不仅宣扬女人是祸水的思 想,而且称张生“始乱之,终弃之”的负心背义行为是“善补过”。 由于小说描写委婉曲折,使得这个故事广为流传,成为文人歌咏的传统题材。到了宋 代以后,由于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不再满足于故事中说教气息,于是一些作家开始新的 创作,北宋诗人毛滂和词人秦观都写过这个故事,秦观写到崔张二人幽会,毛滂写到幽会 后张生离去,莺莺苦苦相思,他们都否定了张生“善补过”的说法并批判了张生的负义行 为,但在这个爱情故事的内容上都没有增加新的东西,此外还有其他作品问世。 (二)金代的“西厢”故事:《董西厢》 而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的出现,则标志着崔张故事的流传演变进入一个新 的阶段。《董西厢》是指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解元,是当时对一般读书人的称 谓,和明清考中乡试头名的称呼不同)。 《董西厢》比起《莺莺传》有下列进步: (1)对《莺莺传》的故事情节和悲剧结局进行了改造。《董西厢》以莺莺与张生的相 爱、私奔以至美满团圆代替了《莺莺传》中悲剧性结局,从而彻底改变了主题思想。 (2)开始关注人物形象的塑造。注重了人物性格的前后统一。 《董西相》改变了《莺莺传》中以崔张性格冲突为主要矛盾的作法,把《莺》中无足 轻重的老夫人,作为封建礼教的化身,写成崔张的共同对立面,加强了老夫人的性格刻画, 并增加了《莺》中没有的身心都丑陋的郑恒,成为老夫人的帮凶。 (三)、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