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范围。小说的发端并非始于元代,但通俗小说成为气候却是从元代开始的,到了元代,文学 作品的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趋向统一,小说开始走出了“学龄前”时期,最终占据了社会生活 的一席之地 【参考书目】 杨镶《元诗史》人民文学出版社一 年月。 莫砺锋黄天骥《中国文学史》(第三卷)高等教有出版社 年一月。 第一章元代杂剧 主讲:马荣江授课班级:02级1、2班 时间:2005年2月至4月课时:15 【教学设想】 1、绪论的教学重点有三:①元杂剧形成的社会因素;②中国戏曲的大致发展历程;③理解元杂剧的体 制。2、用多媒体授课。 第一节元杂刷的沿革与体制 一、元代戏剧繁盛的原因 1、元代政治的影响 元朝是一个由少数民族统治的时代,相应地把部分马上争天下的方式带到了政坛上, 所以在政治上,元朝统治者始终奉行民族压迫政策,政府中军政大权,由蒙古人独揽。元 朝的法律还规定:“诸蒙古人与汉人争,殴汉人,汉人勿还报,许诉于有司”,“知有违犯 之人,严行断罪。”《元史·刑法志四》所以在元朝,民族对立的情绪始终未见缓和,加上 元朝后期,元代社会吏治腐败,社会一直激烈动荡。元杂剧许多素材就是来至于社会现实, 所以有不少作品写了贪官污吏,权豪势要对人民的压迫,不少作品透露出愤激昂扬的情绪 正是这个火与血交并的时代的反映。 2、经济发展的推动戏剧演出的社会化与商业化 城市经济的繁茱是元代说话艺术和戏曲艺术繁盛的必要条件。宋代城市经济繁菜, 出现了一些专供市民娱乐的勾栏、瓦肆,给说书、杂耍等演员提供了演出场所。元代商业 经济在宋代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城市人口集中,而一般侧重于表现作者个人意趣胸襟 的诗词,己不适合市民的需要。为了满足市民群众,特别是戏曲艺术,在勾栏瓦肆中迅速 发展起来,演述故事的说话、说唱便得到进一步的繁荣。特别是戏曲艺术,它以急管繁弦 和曲折跌宕的情节再现社会各阶层的人物,更能吸引市民观赏。随着元代经济的发展, 些商业性活动场所也迅速发达起来《青楼集志》载:“内而京师,外而郡邑,皆有所谓勾 栏者,辟优萃而隶乐。观者挥金与之”又《庄家不识勾栏》中写道:“要了二百钱放过咱 入得门上个木坡,见层层叠叠团坐。”也正是这些商业化的活动促使了戏剧演出的兴盛 也就相应地促使戏刷创作的繁荣。 6
6 现范围。小说的发端并非始于元代,但通俗小说成为气候却是从元代开始的,到了元代,文学 作品的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趋向统一,小说开始走出了“学龄前”时期,最终占据了社会生活 的一席之地。 【参考书目】 杨镰《元诗史》 人民文学出版社 年月。 莫砺锋 黄天骥 《中国文学史》(第三卷)高等教育出版社 年月。 第一章 元代杂剧 主讲:马荣江 授课班级:02 级 1、2 班 时间: 2005 年 2 月至 4 月 课时:15 【教学设想】 1、绪论的教学重点有三:①元杂剧形成的社会因素;②中国戏曲的大致发展历程;③理解元杂剧的体 制。2、用多媒体授课。 第一节 元杂剧的沿革与体制 一、元代戏剧繁盛的原因 1、元代政治的影响 元朝是一个由少数民族统治的时代,相应地把部分马上争天下的方式带到了政坛上, 所以在政治上,元朝统治者始终奉行民族压迫政策,政府中军政大权,由蒙古人独揽。元 朝的法律还规定:“诸蒙古人与汉人争,殴汉人,汉人勿还报,许诉于有司”,“知有违犯 之人,严行断罪。”《元史·刑法志四》所以在元朝,民族对立的情绪始终未见缓和,加上 元朝后期,元代社会吏治腐败,社会一直激烈动荡。元杂剧许多素材就是来至于社会现实, 所以有不少作品写了贪官污吏,权豪势要对人民的压迫,不少作品透露出愤激昂扬的情绪, 正是这个火与血交并的时代的反映。 2、经济发展的推动戏剧演出的社会化与商业化 城市经济的繁荣是元代说话艺术和戏曲艺术繁盛的必要条件。宋代城市经济繁荣, 出现了一些专供市民娱乐的勾栏、瓦肆,给说书、杂耍等演员提供了演出场所。元代商业 经济在宋代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城市人口集中,而一般侧重于表现作者个人意趣胸襟 的诗词,已不适合市民的需要。为了满足市民群众,特别是戏曲艺术,在勾栏瓦肆中迅速 发展起来,演述故事的说话、说唱便得到进一步的繁荣。特别是戏曲艺术,它以急管繁弦 和曲折跌宕的情节再现社会各阶层的人物,更能吸引市民观赏。随着元代经济的发展,一 些商业性活动场所也迅速发达起来《青楼集志》载:“内而京师,外而郡邑,皆有所谓勾 栏者,辟优萃而隶乐。观者挥金与之”又《庄家不识勾栏》中写道:“要了二百钱放过咱, 入得门上个木坡,见层层叠叠团圞坐。”也正是这些商业化的活动促使了戏剧演出的兴盛, 也就相应地促使戏剧创作的繁荣
3、各民族文化大融合的因素 元代的最高统治者懂得汉族文化的优越性,又懂得要保持蒙古祖制,保证民族特权的 重要性。忽必烈制定的纲领是:“稽列圣之洪规,讲前代之定制。”(《元史·世祖本纪》) 他要求继承蒙古族的祖宗成法,采取中原王朝的仪文制度,力图把两者融合起来。这其间 有南北的融合,东西的融合。 4、元代思想相对自由因素 著名戏曲评论家王国维先生曾说过“科举中断,杂剧大兴”。科举“中晰”不仅是元 杂剧繁盛的原因,也是说话艺术繁盛的原因。 科举是左右我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为科举的关系,诗文一直奉为文学 正统,蒙族入主中原时科举曾一度被废除,直至延祐,才重新恢复,这期间,叙事文学如 巨石重压下的树苗,迅猛地成长起来,成为繁盛的态势,而成为参天大树。 5、元代统治者的喜爱和重视 元代统治者喜爱叙事文学杂和说话这两种文学,甚至在战争中也带着戏班子。前面 是炮火连天的战场,后面设置戏剧舞台,战斗一结束,演出就开始,且不要说“说话”了。 元统治者对叙事文学的喜爱,促进了它们的发展。 6、受北方音乐的刺激 在文艺创作方面,杂剧作家们更是大量吸取少数民族的乐曲,像[唐歹合]、[拙音速]、 [风流体]、阿忽合]等曲牌,已为汉族群众喜闻乐见。徐渭说:“北曲盖辽金北鄙杂度之音 壮伟狠戾,武夫马上之歌,流入中原,遂为民间之日用。”(《南词叙录》)北曲包括蒙族女 真族人的乐曲。它们流入中原,为民间接受,也开拓了人们的视野和胸襟。 二、元代戏剧起源 1元古歌舞 《诗经》中的有关舞乐:《楚辞》中的祭乐一一萌芽状态的戏剧 2.两汉时期 以竞技为主的角觚戏,开始演出了“东海黄公”这样的戏剧故事,同时吸收了汉乐府的“燕 赵之讴,秦楚之风”为后世戏剧中的音乐、歌舞提供了基础。 3.南北朝:歌舞戏,如《踏摇娘》。 4大唐时期 唐代崔令钦的《教坊记》和段安节的《乐府杂录》,二书所载皆歌舞百戏,实为后来戏曲 的滥觞,可惜二书重在记事。北宋陈肠的《乐书》中有关于唐代俗乐的记载,其间大体谈 到:“唐代俗乐,盛传民间,然篇无定句,句无定字,又间以优杂荒艳之文、闾巷谐隐之 事,莫如‘莫愁’‘子夜’尚得论其次也。故自唐而后,止乎五代,从但志其名,无后记 辞,以其意褒言慢,无取苟耳。”其后在南宋王灼的《碧鸡漫毒》和一些诗话、笔记中, 或论及曲,或述及当时的戏曲情况,颇有可采之言 5宋金时期 《辍耕录》:“金有院本、杂剧、诸宫调,院本、杂刷其实一也。国朝院本、杂剧始厘而二 之。”元杂剧与宋代官本杂剧、金代院本、诸宫调,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 三、元杂刷的分期 7
7 3、各民族文化大融合的因素 元代的最高统治者懂得汉族文化的优越性,又懂得要保持蒙古祖制,保证民族特权的 重要性。忽必烈制定的纲领是:“稽列圣之洪规,讲前代之定制。”(《元史·世祖本纪》) 他要求继承蒙古族的祖宗成法,采取中原王朝的仪文制度,力图把两者融合起来。这其间 有南北的融合,东西的融合。 4、元代思想相对自由因素 著名戏曲评论家王国维先生曾说过“科举中断,杂剧大兴”。科举“中断”不仅是元 杂剧繁盛的原因,也是说话艺术繁盛的原因。 科举是左右我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为科举的关系,诗文一直奉为文学 正统,蒙族入主中原时科举曾一度被废除,直至延祐,才重新恢复,这期间,叙事文学如 巨石重压下的树苗,迅猛地成长起来,成为繁盛的态势,而成为参天大树。 5、元代统治者的喜爱和重视 元代统治者喜爱叙事文学杂剧和说话这两种文学,甚至在战争中也带着戏班子。前面 是炮火连天的战场,后面设置戏剧舞台,战斗一结束,演出就开始,且不要说“说话”了。 元统治者对叙事文学的喜爱,促进了它们的发展。 6、受北方音乐的刺激 在文艺创作方面,杂剧作家们更是大量吸取少数民族的乐曲,像[唐歹合]、[拙音速]、 [风流体]、[阿忽合]等曲牌,已为汉族群众喜闻乐见。徐渭说:“北曲盖辽金北鄙杂度之音, 壮伟狠戾,武夫马上之歌,流入中原,遂为民间之日用。”(《南词叙录》)北曲包括蒙族女 真族人的乐曲。它们流入中原,为民间接受,也开拓了人们的视野和胸襟。 二、元代戏剧起源 1. 远古歌舞: 《诗经》中的有关舞乐;《楚辞》中的祭乐——萌芽状态的戏剧。 2. 两汉时期 以竞技为主的角觗戏,开始演出了“东海黄公”这样的戏剧故事,同时吸收了汉乐府的“燕 赵之讴,秦楚之风”为后世戏剧中的音乐、歌舞提供了基础。 3. 南北朝:歌舞戏,如《踏摇娘》。 4. 大唐时期 唐代崔令钦的《教坊记》和段安节的《乐府杂录》,二书所载皆歌舞百戏,实为后来戏曲 的滥觞,可惜二书重在记事。北宋陈旸 yáng的《乐书》中有关于唐代俗乐的记载,其间大体谈 到:“唐代俗乐,盛传民间,然篇无定句,句无定字,又间以优杂荒艳之文、闾巷谐隐之 事,莫如‘莫愁’‘子夜’尚得论其次也。故自唐而后,止乎五代,从但志其名,无后记 辞,以其意褒言慢,无取苟耳。”其后在南宋王灼的《碧鸡漫毒》和一些诗话、笔记中, 或论及曲,或述及当时的戏曲情况,颇有可采之言。 5.宋金时期 《辍耕录》:“金有院本、杂剧、诸宫调,院本、杂剧其实一也。国朝院本、杂剧始厘而二 之。”元杂剧与宋代官本杂剧、金代院本、诸宫调,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 三、元杂剧的分期
杂剧在元代的发展,以元成宗大德年间为界,经历了前后两个时期。金亡到元大德年 间是杂剧的鼎盛时期,标志是人才辈出,佳作如林,以大都(北京)为中心。著名杂剧家 有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等,垂世杰作有《窦娥冤》、《西厢记》、《墙头马上》、《梧 桐雨》、《汉宫秋》等。后期杂剧中心南移杭州,著名作家有郑光祖等,杰作有《倩女离魂》 等,杂剧呈衰落趋势 四、元杂剧的体制 (一)剧本结构:折、楔子和本 一般分为一剧四折一楔子,剧末附“题目正名”。四折戏按故事的开端、发展、高 潮、结束来安排。楔子放在剧首为序幕,放在中间为过场戏。“题目正名”为二句诗或 四句诗,扼要概括剧情,用于剧团演出前贴“招子”(海报)之用。例外的刷作:《西厢 记》(五本二十一折)、《西游记》(六本二十四出)等 (二)演唱体制:宫调 用北方歌曲演唱,流行的宫调有五宫四调。南腔与北调。一般每折只采用一种宫调 四折的宫调不重复。每剧一般只用一人主唱,其他脚色只有说白。由正末主唱的剧本称 “末本”,由正旦主唱的剧本称“旦本”。打破一人主唱惯例的剧作有《西厢记》、《望 亭》等。 (三)脚色:分为旦、末、净、杂四大行当。旦行扮演女性人物:末行扮演男性人 物:净行扮演勇猛或滑稽、反面人物,男女均可:杂行扮演陪衬性人物,男女均可。细 分有: 旦行:正旦、外旦、小旦、老旦、副旦、贴旦、大旦、色旦、搽且、魂旦。 末行:正末、外末、小末、冲末、副末、外。 净行:净、外净、副净。 杂行:学老、邦老、卜儿、侠儿、驾、孤、细酸、曳刺。 (四)宾白:剧中称为“云”,指剧中人的说白。有韵白和散白两类,韵白为诗句, 散白为散文。细分有旁白、带白、内白等,剧本中称为“背云”、“带云”、“内云”等。 (五)科范:剧中称为“科”,指演员的做工、武打、歌舞等表演,有时为音响效 果。如“做悲科”、“混战科”、“做弹科”、“内做风科”。 元杂剧剧本已经具备了戏曲演出的全部要索:唱、念、做、打。中国戏剧的基本样 式。 五、元杂剧的题材 元杂剧题材广泛,从选材角度讲大体可分为三类: 一是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这类较少,与元代严厉的专制政策有关: 二是取材于历史事实或传说: 三是取材于传奇、志怪、话本小说等。明代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一书中,把元杂剧 分为神仙道化、隐居乐道、披袍秉笏、忠臣烈士、孝义廉节、叱奸骂谗、逐臣孤子、钹刀
8 杂剧在元代的发展,以元成宗大德年间为界,经历了前后两个时期。金亡到元大德年 间是杂剧的鼎盛时期,标志是人才辈出,佳作如林,以大都(北京)为中心。著名杂剧家 有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等,垂世杰作有《窦娥冤》、《西厢记》、《墙头马上》、《梧 桐雨》、《汉宫秋》等。后期杂剧中心南移杭州,著名作家有郑光祖等,杰作有《倩女离魂》 等,杂剧呈衰落趋势。 四、元杂剧的体制 (一)剧本结构:折、楔子和本 一般分为一剧四折一楔子,剧末附“题目正名”。四折戏按故事的开端、发展、高 潮、结束来安排。楔子放在剧首为序幕,放在中间为过场戏。“题目正名”为二句诗或 四句诗,扼要概括剧情,用于剧团演出前贴“招子”(海报)之用。例外的剧作:《西厢 记》(五本二十一折)、《西游记》(六本二十四出)等。 (二)演唱体制:宫调 用北方歌曲演唱,流行的宫调有五宫四调。南腔与北调。一般每折只采用一种宫调, 四折的宫调不重复。每剧一般只用一人主唱,其他脚色只有说白。由正末主唱的剧本称 “末本”,由正旦主唱的剧本称“旦本”。打破一人主唱惯例的剧作有《西厢记》、《望江 亭》等。 (三)脚色:分为旦、末、净、杂四大行当。旦行扮演女性人物;末行扮演男性人 物;净行扮演勇猛或滑稽、反面人物,男女均可;杂行扮演陪衬性人物,男女均可。细 分有: 旦行:正旦、外旦、小旦、老旦、副旦、贴旦、大旦、色旦、搽旦、魂旦。 末行:正末、外末、小末、冲末、副末、外。 净行:净、外净、副净。 杂行:孛老、邦老、卜儿、倈儿、驾、孤、细酸、曳剌。 (四)宾白:剧中称为“云”,指剧中人的说白。有韵白和散白两类,韵白为诗句, 散白为散文。细分有旁白、带白、内白等,剧本中称为“背云”、“带云”、“内云”等。 (五)科范:剧中称为“科”,指演员的做工、武打、歌舞等表演,有时为音响效 果。如“做悲科”、“混战科”、“做弹科”、“内做风科”。 元杂剧剧本已经具备了戏曲演出的全部要素:唱、念、做、打。中国戏剧的基本样 式。 五、元杂剧的题材 元杂剧题材广泛,从选材角度讲大体可分为三类: 一是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这类较少,与元代严厉的专制政策有关; 二是取材于历史事实或传说; 三是取材于传奇、志怪、话本小说等。明代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一书中,把元杂剧 分为神仙道化、隐居乐道、披袍秉笏、忠臣烈士、孝义廉节、叱奸骂谗、逐臣孤子、钹刀
赶棒、风花雪月、悲欢离合、烟花粉黛、神头鬼面等十二科。 元杂剧的思想内容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的社会问题剧: 二是歌颂忠智豪杰,反映人民反抗斗争的英雄传奇剧和历史剧: 三是描写恋爱婚姻、反映妇女命运和家庭问题的风月受情剧和家庭剧: 四是表现人生态度的伦理剧和隐逸剧等。 艺术创作上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创作手法上以现实主义为主流,又不乏 积极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二是戏剧冲突集中、情节紧凑,特别适合于舞台演出:三是人 物塑造上,全方位塑造了形形色色、栩栩如手的人物形象,勾画出一幅元代社会的总体图 卷:四是语言通俗而又丰富多彩,具有很强的表现力。此外,同以往文学形式相比,元杂 剧还表现出它的鲜明的群众性,具体表现为戏剧故事,戏剧人物的群众性,戏剧创作过程 的群众性,戏剧演出过程的群众性,和戏剧作家队伍的群众性。总之,元杂剧是不愧为敢 与唐诗宋词比肩的时代文学,是产生于特定时代、特定地域、且富有特色的新兴文学样式。 第二节元前期杂剧作家 教学目的和任务: 掌握杂剧的体制特征及重要作家作品的评析。 教学重点、难点(包括学术前沿): 1、《窦娥冤》2、《西厢记》 教学时数:6课时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与自学相结合 教学内容: 第一部分关汉卿 一、生平与作品 (一)关汉卿的生平 关汉卿(1225?~1300?)字汉卿,号已斋叟:大都(今北京人)其户籍属太医院, 但尚未发现他本人业医的记载。金亡时,尚为少年:入元之际(1271)大概已年近半百。 至元,大德年间,他活跃于杂剧创作圈中,和许多作者演员交往,有时还“面傅粉墨“, 参加演出,成为名震大都的梨园领袖。他曾南游杭州,撰有《杭州景》套曲,其中有“大 元朝新附国,亡宋家旧会夷”句,可见在元灭南宋、南北统一之后,他还健在。他还创作
9 赶棒、风花雪月、悲欢离合、烟花粉黛、神头鬼面等十二科。 元杂剧的思想内容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的社会问题剧; 二是歌颂忠智豪杰,反映人民反抗斗争的英雄传奇剧和历史剧; 三是描写恋爱婚姻、反映妇女命运和家庭问题的风月受情剧和家庭剧; 四是表现人生态度的伦理剧和隐逸剧等。 艺术创作上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创作手法上以现实主义为主流,又不乏 积极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二是戏剧冲突集中、情节紧凑,特别适合于舞台演出;三是人 物塑造上,全方位塑造了形形色色、栩栩如手的人物形象,勾画出一幅元代社会的总体图 卷;四是语言通俗而又丰富多彩,具有很强的表现力。此外,同以往文学形式相比,元杂 剧还表现出它的鲜明的群众性,具体表现为戏剧故事,戏剧人物的群众性,戏剧创作过程 的群众性,戏剧演出过程的群众性,和戏剧作家队伍的群众性。总之,元杂剧是不愧为敢 与唐诗宋词比肩的时代文学,是产生于特定时代、特定地域、且富有特色的新兴文学样式。 第二节 元前期杂剧作家 教学目的和任务: 掌握杂剧的体制特征及重要作家作品的评析。 教学重点、难点(包括学术前沿): 1、《窦娥冤》2、《西厢记》 教学时数:6 课时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与自学相结合 教学内容: 第一部分 关汉卿 一、生平与作品 (一)关汉卿的生平 关汉卿(1225?~1300?)字汉卿,号已斋叟;大都(今北京人)其户籍属太医院, 但尚未发现他本人业医的记载。金亡时,尚为少年;入元之际(1271)大概已年近半百。 至元,大德年间,他活跃于杂剧创作圈中,和许多作者演员交往,有时还“面傅粉墨“, 参加演出,成为名震大都的梨园领袖。他曾南游杭州,撰有《杭州景》套曲,其中有“大 元朝新附国,亡宋家旧会夷”句,可见在元灭南宋、南北统一之后,他还健在。他还创作
了大德歌]十首,其中有“吹一个、弹一个,唱新行[大德歌]”等语,大德歌]是当时刚流 行的小令,可知他的创作活动,一直延续到大德初年。 (二)关汉卿杂剧作品 关汉脚 生创作杂剧多达67种,今存18种。即《窦娥冤》、《鲁斋郎》、《救风尘》、《望 江亭》、《蝴蝶梦》、《金线池》、《谢天香》、《玉镜台》、《单鞭夺槊》、《单刀会》、《绯衣梦》 《五侯宴》、《哭存孝》、《裴度还带》、《陈母教子》、《西蜀梦》、《拜月亭》、《诈妮子》,其 中若干种,是否为关汉卿原作,学术界尚有争议。 18种杂剧从题材内容讲大致可分为三类: ①、揭露社会现实,反映民生疾苦的作品。 从题材上讲,这类作品多属公案剧。代表作有《窦娥冤》、《蝴蝶梦》、《鲁斋郎》等, 其中《窦娥冤》是关氏整个杂刷创作的著名代表作。 ②、反映妇女命运和为改变命运所进行的反抗与斗争,歌颂她们的智慧与美德的作品。 这类作品从题材上讲属儿女风情剧,大都充满喜剧气氛。作品有《救风尘》、《望江亭》、 《拜月亭》、《谢天香》、《诈妮子》、《金线池》等。其中《救风尘》和《望江亭》是关剧中 著名的喜剧代表作。 ③、歌颂古代英雄,表现时代精神的作品。 这类作品从题材上讲属历史剧,作品有《单刀会》、《西蜀梦》、《哭存孝》等,其中《单 刀会》是关汉卿历史剧中最出色的代表作。 二、关汉卿的《裹娥冤》 《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典悲剧的代表作之一。 (一人、思想内容和人物形象。 基本剧情是:窦娥三岁丧母,父亲窦天章因无力偿还寡妇蔡婆的高利贷,只好把七岁 的女儿窦娥卖与蔡婆作童养媳,十七岁成亲,不到两年又成了寡妇,她以为这一连串的不 幸是“八字儿”安排定,只能把希望寄托于渺茫的来世,与婆婆相依为命。婆婆一次向赛 卢医讨债,几乎被骗至郊外勒死,恰与流氓无赖张驴儿父子路过无意冲散,蔡婆得救,张 氏父子从此赖在蔡家,强迫婆媳招他们父子为婿。蔡婆无奈应允,窦娥坚决不从。张驴儿 为霸占窦娥想毒死蔡婆,不料误毒死了自己的父亲。于是反咬一口,要挟窦娥,说是要想 不见官,就得乖乖嫁他,窦娥宁可见官,把事情弄个水落石出,昏庸的楚州太守桃机将她 严刑逼供,窦娥为使婆婆免遭毒刑屈打成招,被判死刑。临刑对天发下三桩誓愿:血溅白 练、六月降雪、三年亢旱,结果一一应验。三年后她父亲做了官来到楚州,窦娥鬼魂向父 诉冤,得以昭雪冤案。 0
10 了[大德歌]十首,其中有“吹一个、弹一个,唱新行[大德歌]”等语,[大德歌]是当时刚流 行的小令,可知他的创作活动,一直延续到大德初年。 (二)关汉卿杂剧作品 关汉卿一生创作杂剧多达 67 种,今存 18 种。即《窦娥冤》、《鲁斋郎》、《救风尘》、《望 江亭》、《蝴蝶梦》、《金线池》、《谢天香》、《玉镜台》、《单鞭夺槊》、《单刀会》、《绯衣梦》、 《五侯宴》、《哭存孝》、《裴度还带》、《陈母教子》、《西蜀梦》、《拜月亭》、《诈妮子》,其 中若干种,是否为关汉卿原作,学术界尚有争议。 18 种杂剧从题材内容讲大致可分为三类: ①、揭露社会现实,反映民生疾苦的作品。 从题材上讲,这类作品多属公案剧。代表作有《窦娥冤》、《蝴蝶梦》、《鲁斋郎》等, 其中《窦娥冤》是关氏整个杂剧创作的著名代表作。 ②、反映妇女命运和为改变命运所进行的反抗与斗争,歌颂她们的智慧与美德的作品。 这类作品从题材上讲属儿女风情剧,大都充满喜剧气氛。作品有《救风尘》、《望江亭》、 《拜月亭》、《谢天香》、《诈妮子》、《金线池》等。其中《救风尘》和《望江亭》是关剧中 著名的喜剧代表作。 ③、歌颂古代英雄,表现时代精神的作品。 这类作品从题材上讲属历史剧,作品有《单刀会》、《西蜀梦》、《哭存孝》等,其中《单 刀会》是关汉卿历史剧中最出色的代表作。 二、关汉卿的《窦娥冤》 《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典悲剧的代表作之一。 (一)、思想内容和人物形象。 基本剧情是:窦娥三岁丧母,父亲窦天章因无力偿还寡妇蔡婆的高利贷,只好把七岁 的女儿窦娥卖与蔡婆作童养媳,十七岁成亲,不到两年又成了寡妇,她以为这一连串的不 幸是“八字儿”安排定,只能把希望寄托于渺茫的来世,与婆婆相依为命。婆婆一次向赛 卢医讨债,几乎被骗至郊外勒死,恰与流氓无赖张驴儿父子路过无意冲散,蔡婆得救,张 氏父子从此赖在蔡家,强迫婆媳招他们父子为婿。蔡婆无奈应允,窦娥坚决不从。张驴儿 为霸占窦娥想毒死蔡婆,不料误毒死了自己的父亲。于是反咬一口,要挟窦娥,说是要想 不见官,就得乖乖嫁他,窦娥宁可见官,把事情弄个水落石出,昏庸的楚州太守桃杌将她 严刑逼供,窦娥为使婆婆免遭毒刑屈打成招,被判死刑。临刑对天发下三桩誓愿:血溅白 练、六月降雪、三年亢旱,结果一一应验。三年后她父亲做了官来到楚州,窦娥鬼魂向父 诉冤,得以昭雪冤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