旬 第一单元 …………(1) 北京的春节(老舍)………………(1) 过节和观灯(沈从文) ·,·,,,·,,,,,,,, 虎丘记(袁宏道) ………………7) 梳理探究……… (8) 相关链接 …(9) 第二单元 …(14) 更衣记(张爱玲)………………………(14) 老北京的四合院(邓云乡)…………………(17) 姑苏菜艺(陆文夫)……… ………(21) 梳理探究…………………(24) 相关链接…… ,,,,,,,,,, …25) 第三单元………………………………………………(31) 短文两篇………………………………(31) 柳敬亭说书(张岱) (31) 李龙眠画罗汉记(黄淳耀)………………(32) 职业(汪曾祺) ……………(33) 冥屋(茅盾) …………(35) 梳理探究…………36) 相关链接 (37)
第四单元…… (42) 故乡的婚礼(琦君)…………(42) 山那面人家(周立波)……………………(44) 红与白(金克剑)…………………(48) 梳理探究 …………(53) 相关链接……………………………………………………(54) 第五单元……………………………………………(58) 短文六则…… …4(58) 倒屣相迎…………………………………………………(58) 乘车戴笠……… ……………………(58) 嗟来之食……………………………………(59) 不为五斗米折腰……………………(59) 程门立雪…………………………………………(59) 圯上老人 ………………………………………(59) 礼貌词语(陈松岑)…………………(60) “跪拜礼”的起源和消亡(姚荣涛) ,来 ………(63) 梳理探究…………………………(65) 相关链接…………………………………………… ……(66) 第六单元…………………………………………………………(71) 短文两篇 …(71) 西门豹治邺(褚少孙)……………………………………(71) 越巫(方孝孺)………………………………………(72) 妈祖(郭风)… ……………………(73) 捉鬼(巴金)…………………………………………………………(75) 梳理探究 …………(79) 相关链接…………………………………………………(80) 第七单元………………………………………………………(86) 神话四则………………………………(86) 女娲补天…………………………… (86) 禹治水………………………………………………………(87) 刑天舞干戚… ………………(87) 羿射十日………………(87)
传说二则…… …(87) 干将莫邪…(87 叶限 …(88) 歌谣六首………… (89) 击壤歌… …(89) 上邪…………………………(89) 西洲曲…………(90) 长干曲……………(90) 菩萨蛮……………………(90) 凤阳花鼓………………… …(90) 梳理探究…………90 相关链接……
第一单元 2 提起传统节日,我们就仿佛看到欢天喜地的忙碌情景和人声鼎沸的热闹场面,听到一 声声道喜和祝福,感受到家庭的温馨、亲友的深情。可以说,过传统节日是我们生活中不 可缺少的一部分,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诗意和斑斓色彩。可是,你想过没有,我们中 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到底有什么特色?它们表达着怎样的生活愿望?积淀着怎样的文化 底色? 下面几篇文章,将会激活你关于传统节日的感受和体验。你和你的亲友是怎样过春 节、中秋节的?你观看过花灯吗?你贴过春联吗?参加这些活动,你有哪些体验?阅读这 几篇作品后,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 这几篇作品或幽默风趣,或灵动洒脱,或意境深远。你更喜欢哪一篇?不妨做一些评 析和比较。 第 北京的春节① 老舍 按照北京的老规矩,过农历的新年(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头了。“腊七腊 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可是,到了严冬,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们并 不因为寒冷而减少过年与迎春的热情。在腊八那天,人家里,寺观里,都熬腊八粥。这种 待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的一种自傲的表现—这种粥是用 所有的各种的米、各种的豆,与各种的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莲子、花生 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在这天放到高醋②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的。 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要多吃几个饺子。在北 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①选自《老舍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略有改动。②高醋〕指质量上好的醋
从腊八起,铺户中就加紧地上年货,街上加多了货摊子—卖春联的、卖年画的、卖 蜜供的、卖水仙花的等等都是只在这一季节才会出现的。这些赶年的摊子都教儿童们的 心跳得特别快一些。在胡同里,吆喝的声音也比平时更多更复杂起来,其中也有仅在腊月 才出现的,像卖宪书的、松枝的、薏仁米的、年糕的等等。 在有皇帝的时候,学童们到腊月十九日就不上学了,放年假一月。儿童们准备过年, 差不多第一件事是买杂拌儿。这是用各种干果(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与蜜饯掺和 2成的,普通的带皮,高级的没有皮—例如:普通的用带皮的榛子,高级的用榛瓤儿。儿 童们喜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他们的第二件大事是买爆 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艺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 画儿。 儿童们忙乱,大人们也紧张。他们须预备过年吃的使的喝的一切。他们也必须给儿童 赶快做新鞋新衣,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二十三日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新年的“彩排”,在旧社会里,这天晚上家家祭灶王, 从一擦黑儿鞭炮就响起来,随着炮声把灶王的纸像焚化,美其名叫送灶王上天。在前几 天,街上就有多少多少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大小瓜形。按旧日的说 中国民俗文化 法:用糖粘住灶王的嘴,他到了天上就不会向玉皇报告家庭中的坏事了。现在,还有卖糖 的,但是只由大家享用,并不再粘灶王的嘴了。 过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起来,新年眨眼就到了啊。在除夕以前,家家必须把春联贴 好,必须大扫除一次,名曰扫房。必须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至 少足够吃用一个星期的—按老习惯,铺户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假若不预 备下几天的吃食,临时不容易补充。还有,旧社会里的老妈妈论讲究在除夕把一切该切出 来的东西都切出来,省得在正月初一到初五再动刀,动刀剪是不吉利的。这含有迷信的意 思,不过它也表现了我们确是爱和平的人,在一岁之首连切菜刀都不愿动一动。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 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 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 没有什么人睡觉,而都要守岁 元旦②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挤满了人;元旦,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 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男人们在午前就出动,到亲戚家、朋友家去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同时, 城内城外有许多寺院开放,任人游览,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北 城外的大钟寺、西城外的白云观、南城的火神庙(厂甸)是最有名的。可是,开庙最初 的两三天,并不十分热闹。因为人们还正忙着彼此贺年,无暇及此。到了初五六,庙会 开始风光起来,小孩儿们特别热心去逛,为的是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 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白云观外的广场上有赛轿车赛马的;在老年间③,据说还有赛 题 ①(蜜供)北京特有的一种点心 ②(元旦)这里指农历正月初 ③(老年间)很久以前。北京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