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重点中学盟校2014届高三第二次联考 语文试卷 主命题:赣州三中丁永发 辅命题:鹰潭一中杨晓春 贵溪一中艾 书英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 间为150分钟。考试结束,将答题卷上交 第Ⅰ卷(选择题共33分) 、(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梵语(fan)彳亍(chi) 契诃夫(he) 椎心痛恨 (chui) B.荷锄(he) 攒射(cun) 血淋淋(xue)身陷囹圄(yu) C.藤蔓(wan)勖勉(x) 潭柘寺(zhe)饿殍遍野(piao) D.癖好(pi) 傩戏(nu6) 白鹄舫(gu) 戎马倥偬(zOng) 2.下列各组词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粘连 红阑干 皇天厚土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 B.频率 消锋镝 急不暇择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C.没辄 峭楞楞 众口铄金 事实胜于雄辩 D.胁迫钓鱼竿 煞费苦心 口惠而实不至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由于发表网络歌曲的门槛很低,网友原创的歌曲都可以传到网络上去,这也 造成了网络歌曲创作的鱼目混珠 B.近日,有关提高语文作为母语学科重要地位的高考改革的言论,在母语教学 被忽视的当下,真可谓空谷足音 C.在反腐倡廉宣传教育中,要讲明“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道理,告诫大家 在反腐倡廉工作中只能雷厉风行,不能存在“量变到质变”。 D.秀兰·邓波儿这位六岁就已闻名世界的童星,年仅22岁就因星途黯淡退出演 艺圈,其后半生外人知之甚少,与其早期风靡一时不可相提并论。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爸爸去哪儿》热播后,引发了育儿专家的讨论,指出了父亲带孩子的许多 可取之处,比如爸爸懂得适度冒险,善于理性思维等。 B.《福布斯》最新公布的2014年全球亿万富翁排行榜显示,中国亿万富豪总数 位居世界第二位,中国有152位净资产超过10亿美元的富豪闯入全球富豪排行 榜 C.冬奥会前不少人对周洋的实力有所怀疑,但成功卫冕1500米桂冠的辉煌战绩, 足以证明周洋已经克服了过去四年一系列风波所带来的心理困扰 D.要杜绝中国式过马路的现象,除了重视宣传教育外,还需依靠加强行人过马 路的设施、科学设置红绿灯间隔时间等措施,进行综合治理。 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我对某些词语赋予特殊的含 义 ①至于我,我却认为生命不是这个样的,我觉得它值得称颂,富有乐趣,即便我 自己到了垂暮之年也还是如此
江西省重点中学盟校 2014 届高三第二次联考 语文试卷 主命题:赣州三中丁永发 辅命题:鹰潭一中杨晓春 贵溪一中 艾 书英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 150 分,考试时 间为 150 分钟。考试结束,将答题卷上交。 第Ⅰ卷(选择题 共 33 分) 一、(15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各组词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梵语(fán) 彳亍(chì) 契诃夫(hē) 椎心痛恨 (chuí) B.荷锄(hè) 攒射(cuán) 血淋淋(xuě) 身陷囹圄(yǔ) C.藤蔓(wàn) 勖勉(xù) 潭柘寺(zhè) 饿殍遍野(piǎo) D.癖好(pǐ) 傩戏(nuó) 白鹄舫(gǔ) 戎马倥偬(zǒng) 2.下列各组词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粘连 红阑干 皇天厚土 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 B.频率 消锋镝 急不暇择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C.没辄 峭楞楞 众口铄金 事实胜于雄辩 D.胁迫 钓鱼竿 煞费苦心 口惠而实不至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由于发表网络歌曲的门槛很低,网友原创的歌曲都可以传到网络上去,这也 造成了网络歌曲创作的鱼目混珠。 B.近日,有关提高语文作为母语学科重要地位的高考改革的言论,在母语教学 被忽视的当下,真可谓空谷足音。 C.在反腐倡廉宣传教育中,要讲明“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道理,告诫大家 在反腐倡廉工作中只能雷厉风行,不能存在“量变到质变”。 D.秀兰·邓波儿这位六岁就已闻名世界的童星,年仅 22 岁就因星途黯淡退出演 艺圈,其后半生外人知之甚少,与其早期风靡一时不可相提并论。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爸爸去哪儿》热播后,引发了育儿专家的讨论,指出了父亲带孩子的许多 可取之处,比如爸爸懂得适度冒险,善于理性思维等。 B.《福布斯》最新公布的 2014 年全球亿万富翁排行榜显示,中国亿万富豪总数 位居世界第二位,中国有 152 位净资产超过 10 亿美元的富豪闯入全球富豪排行 榜。 C.冬奥会前不少人对周洋的实力有所怀疑,但成功卫冕 1500 米桂冠的辉煌战绩, 足以证明周洋已经克服了过去四年一系列风波所带来的心理困扰。 D.要杜绝中国式过马路的现象,除了重视宣传教育外,还需依靠加强行人过马 路的设施、科学设置红绿灯间隔时间等措施,进行综合治理。 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我对某些词语赋予特殊的含 义。 ①至于我,我却认为生命不是这个样的,我觉得它值得称颂,富有乐趣,即便我 自己到了垂暮之年也还是如此
②拿“度日”来说吧,天色不佳,令人不快的时候,我将“度日”看作是“消磨 光阴”;而风和日丽的时候,我却不愿意去“度”,这时我是在慢慢赏玩,领略 美好的时光。 ③我们的生命受到自然的厚赐,它是优越无比的,如果我们觉得不堪生之重压或 是白白虚度此生,那也只能怪我们自己。 ④坏日子,要飞快去“度”;好日子,要停下来细细品尝 ⑤他们以为生命的利用不外乎在于将它打发、消磨,并且尽量回避它,无视它的 存在,仿佛这是一件苦事、一件贱物似的。 ⑥“度日”、“消磨时光”的常用语令人想起那些“哲人”的习气。 A.③②⑥⑤①④ B.②⑥⑤①③④ C.③④②⑥⑤① D.②④⑥⑤①③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题 二十四节气 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也反映了典型北方气候特点。远在春 秋时期,中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 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 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春秋时期 的著作《尚书》中就已经对节气有所记述,西汉刘安著的《淮南子》一书里就有 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了。 我国古代用农历(月亮历)记时,用阳历(太阳历)划分春夏秋冬 二十四节气。我们祖先把5天叫一候,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为72候 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订的《太初历》正式 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 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与中国古代哲学体系有密切关系,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 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 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 为“节气”,它们是: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 露、立冬、大雪和小寒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它们是:雨 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 “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 气”统称为“节气”。 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 现象的变化。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用来反映季节的,将一年划分为 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反映了四季的开始。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 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 寒等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雨水、谷雨 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白露、寒 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 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现凝露现象;气温继续下 降,不仅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当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 小满、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 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②拿“度日”来说吧,天色不佳,令人不快的时候,我将“度日”看作是“消磨 光阴”;而风和日丽的时候,我却不愿意去“度”,这时我是在慢慢赏玩,领略 美好的时光。 ③我们的生命受到自然的厚赐,它是优越无比的,如果我们觉得不堪生之重压或 是白白虚度此生,那也只能怪我们自己。 ④坏日子,要飞快去“度”;好日子,要停下来细细品尝。 ⑤他们以为生命的利用不外乎在于将它打发、消磨,并且尽量回避它,无视它的 存在,仿佛这是一件苦事、一件贱物似的。 ⑥“度日”、“消磨时光”的常用语令人想起那些“哲人”的习气。 A.③②⑥⑤①④ B.②⑥⑤①③④ C.③④②⑥⑤① D.②④⑥⑤①③ 二、(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6~8 题 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也反映了典型北方气候特点。远在春 秋时期,中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 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 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春秋时期 的著作《尚书》中就已经对节气有所记述,西汉刘安著的《淮南子》一书里就有 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了。 我国古代用农历(月亮历)记时,用阳历(太阳历)划分春夏秋冬 二十四节气。我们祖先把 5 天叫一候,3 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为 72 候 24 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公元前 104 年,由邓平等制订的《太初历》正式 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 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与中国古代哲学体系有密切关系,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 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 15 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 气”。每年运行 360 度,共经历 24 个节气,每月 2 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 为“节气”,它们是: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 露、立冬、大雪和小寒 12 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它们是:雨 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 “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 15 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 气”统称为“节气”。 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 现象的变化。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用来反映季节的,将一年划分为 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反映了四季的开始。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 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 寒等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雨水、谷雨、 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白露、寒 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 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现凝露现象;气温继续下 降,不仅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当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 小满、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 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十四节气为中国大众所普遍接受,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二十四节 气的影响,一些节气和民间文化相结合,已经成为人们的固定节日。最著名的清 明、立春、立夏、冬至都融入了节日的氛围,夏至、暑伏也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 以至民间有“冬至饺子夏至面”“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冬练三 九,夏练三伏”的说法。在这些节令中,往往伴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 大寒”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谚语。二十四节气内涵十分丰富,其中既包括相关的谚 语、歌谣、传说等,又有传统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工艺品、书画等艺术作品, 还包括与节令关系密切的节日文化、生产仪式和民间风俗。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 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因而成为中国 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6.下列对“二十四节气”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古代把5天叫一候,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72候24节气,这种 用阳历划分的二十四节气,早在《尚书》中就有完整记载 B.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知,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 现象的变化。如白露、寒露、霜降反映出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 C.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春秋时期,我国人们就已经能用土圭来测量正 午太阳影子的长短,并确定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 D.二十四节气由我国劳动人民独创,不仅反映了季节的变化,还具有指导农事 活动的功能,对人民生活有广泛的影响,是重要的文化遗产。 7.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太阳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一年共经历24个节气 “节气”“中气”交替出现,现在人们把它们统称为“节气” B.二十四节气的制订经历了不断改进和完善的过程。公元前104年,邓平等人 在《太初历》中正式将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并明确了其天文位置。 C.二十四节气中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等节气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 而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小雪、大雪等节气反映气温在一年中的升降 变化。 D.“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的谚语讲述的是一年的二十四个节气的顺序,其中“秋处露秋”分别指的是“立 秋、处暑、寒露、秋分”四个节气。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十四节气为中国大众所普遍接受,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它的影响,一些节 气和民间文化结合紧密,已经成为人们的固定节日 B.民间“冬至饺子夏至面”“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等说法说明夏至、暑伏与 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许多民俗活动也在这些节令里开展。 C.“惊蛰”用天上初现惊雷和地下蛰伏的虫子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而“寒 露”暗示的是气温继续下降,不仅凝露増多,而且越来越凉的气温上的变化。 D.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 具体表现,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1题 道光癸卯闰秋,吾妻秋芙来归。秋芙好棋,而不甚精,每夕必强余手谈,或至达 旦。余戏举朱彝尊词云:“簸钱斗草①已都输,问持底今宵偿我?”秋芙故饰词
二十四节气为中国大众所普遍接受,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二十四节 气的影响,一些节气和民间文化相结合,已经成为人们的固定节日。最著名的清 明、立春、立夏、冬至都融入了节日的氛围,夏至、暑伏也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 以至民间有“冬至饺子夏至面”“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冬练三 九,夏练三伏”的说法。在这些节令中,往往伴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 大寒”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谚语。二十四节气内涵十分丰富,其中既包括相关的谚 语、歌谣、传说等,又有传统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工艺品、书画等艺术作品, 还包括与节令关系密切的节日文化、生产仪式和民间风俗。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 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因而成为中国一 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6.下列对“二十四节气”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古代把 5 天叫一候,3 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 72 候 24 节气,这种 用阳历划分的二十四节气,早在《尚书》中就有完整记载。 B.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知,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 现象的变化。如白露、寒露、霜降反映出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 C.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春秋时期,我国人们就已经能用土圭来测量正 午太阳影子的长短,并确定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 D.二十四节气由我国劳动人民独创,不仅反映了季节的变化,还具有指导农事 活动的功能,对人民生活有广泛的影响,是重要的文化遗产。 7.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太阳每运行 15 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一年共经历 24 个节气, “节气”“中气”交替出现,现在人们把它们统称为“节气”。 B.二十四节气的制订经历了不断改进和完善的过程。公元前 104 年,邓平等人 在《太初历》中正式将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并明确了其天文位置。 C.二十四节气中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等节气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 而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小雪、大雪等节气反映气温在一年中的升降 变化。 D.“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的谚语讲述的是一年的二十四个节气的顺序,其中“秋处露秋”分别指的是“立 秋、处暑、寒露、秋分”四个节气。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二十四节气为中国大众所普遍接受,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它的影响,一些节 气和民间文化结合紧密,已经成为人们的固定节日。 B.民间“冬至饺子夏至面”“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等说法说明夏至、暑伏与 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许多民俗活动也在这些节令里开展。 C.“惊蛰”用天上初现惊雷和地下蛰伏的虫子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而“寒 露”暗示的是气温继续下降,不仅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的气温上的变化。 D.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 具体表现,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 三、(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1 题 道光癸卯闰秋,吾妻秋芙来归。秋芙好棋,而不甚精,每夕必强余手谈,或至达 旦。余戏举朱彝尊词云:“簸钱斗草①已都输,问持底今宵偿我?”秋芙故饰词
云:“君以我不能胜耶?请以所佩玉虎为赌。”下数十子,棋局渐输,秋芙纵膝 上狗儿搅乱棋势。余笑云:“子以玉奴⑨自况欤?”秋芙嘿然。而银烛荧荧, 已照见桃花上颊矣。 去年燕来较迟,帘外桃花已零落殆半。夜深巢泥忽倾,堕雏于地。秋芙惧为狗儿 所攫,急收取之,且为钉片于梁,以承其巢。今年燕子复来,故巢犹在,绕屋呢 喃,殆犹忆去年护雏人耶? 夏夜苦热,秋芙约游理安。甫出门,雷声殷殷,狂飙疾作。仆夫请回车,余以遊 兴方炽,强趣之行。未及南屏,而黑云四垂,山川瞑合,俄见白光如练,雨下如 注。乃止大松树下,雨霁更行。觉竹风骚骚,万翠浓滴,两山如残妆美人,蹙黛 垂眉,秀色可餐。余与秋芙且观且行,不知衣袂之既湿也。 秋月正佳,秋芙命丫环负琴,放舟西湖荷菱之间。时余自西溪归,及门,秋芙已 出,因瓜皮迹之,相遇于苏堤第二桥下。秋芙方鼓琴作《汉宫秋怨》曲,余为披 襟而听。斯时四山沉烟星月在水铮铮杂鸣不知天风声环佩声也琴声未终船已移近 漪园南岸矣。因叩白云庵门,庵尼故相识也。坐次,采池中新莲,制羹以进。香 色清冽,足沁肠腑,其视世味腥膻,何止薰莸③之别。回船至段家桥,登岸,施 竹簟于地,坐话良久。闻城中尘嚣声,如蝇营营,殊聒人耳。桥上石柱,为去年 题诗处,近为蚌衣剥蚀,无复字迹。欲重书之,苦无中书。其时星斗渐稀,湖气 横白,听城头更鼓,已沉沉第四通矣,遂携琴刺船而 去 (节选自清代蒋坦《秋灯琐忆》,有改动) 【注】①簸钱斗草:古代的两种游戏。②玉奴:杨贵妃。相传唐玄宗曾与亲王下 棋,将输时,杨贵妃放小狗于座侧,将棋局弄乱。③薰莸( xun you两种草的名 称,一香一臭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妻秋芙来归 归:回家 B.秋芙惧为狗儿所攫 攫:抓走 C.殆犹忆去年护雏人耶 殆:大概 D.其视世味腥膻,何止薰莸之别 视:与……相比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君以我不能胜耶 斧斤以时入山林 材木不可胜用也 B.秋芙好棋,而不甚精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 将军 C.乃止大松树下,雨霁更行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D.余为披襟而听 单于使陵至海上, 为武置酒设乐 11.用“/”给文中加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斯时四山/沉烟星月在水/铮铮杂鸣/不知天风声环佩声也/琴声未终/船已移近 漪园南岸矣 B.斯时四山沉烟/星月在水/铮铮杂鸣/不知天风声环佩声也/琴声未终/船已移近 漪园南岸矣 C.斯时四山沉烟/星月在水/铮铮杂鸣不知/天风声环佩声也/琴声未终/船已移近 漪园南岸矣
云:“君以我不能胜耶?请以所佩玉虎为赌。”下数十子,棋局渐输,秋芙纵膝 上狗儿搅乱棋势。余笑云: “子以玉奴②自况欤?”秋芙嘿然。而银烛荧荧, 已照见桃花上颊矣。 去年燕来较迟,帘外桃花已零落殆半。夜深巢泥忽倾,堕雏于地。秋芙惧为狗儿 所攫,急收取之,且为钉片于梁,以承其巢。今年燕子复来,故巢犹在,绕屋呢 喃,殆犹忆去年护雏人耶? 夏夜苦热,秋芙约游理安。甫出门,雷声殷殷,狂飙疾作。仆夫请回车,余以游 兴方炽,强趣之行。未及南屏,而黑云四垂,山川瞑合,俄见白光如练,雨下如 注。乃止大松树下,雨霁更行。觉竹风骚骚,万翠浓滴,两山如残妆美人,蹙黛 垂眉,秀色可餐。余与秋芙且观且行,不知衣袂之既湿也。 秋月正佳,秋芙命丫环负琴,放舟西湖荷菱之间。时余自西溪归,及门,秋芙已 出,因瓜皮迹之,相遇于苏堤第二桥下。秋芙方鼓琴作《汉宫秋怨》曲,余为披 襟而听。斯时四山沉烟星月在水铮铮杂鸣不知天风声环佩声也琴声未终船已移近 漪园南岸矣。因叩白云庵门,庵尼故相识也。坐次,采池中新莲,制羹以进。香 色清冽,足沁肠腑,其视世味腥膻,何止薰莸③之别。回船至段家桥,登岸,施 竹簟于地,坐话良久。闻城中尘嚣声,如蝇营营,殊聒人耳。桥上石柱,为去年 题诗处,近为蚌衣剥蚀,无复字迹。欲重书之,苦无中书。其时星斗渐稀,湖气 横白,听城头更鼓,已沉沉第四通矣,遂携琴刺船而 去。 (节选自清代蒋坦《秋灯琐忆》,有改动) 【注】①簸钱斗草:古代的两种游戏。②玉奴:杨贵妃。相传唐玄宗曾与亲王下 棋,将输时,杨贵妃放小狗于座侧,将棋局弄乱。③薰莸(xūn yóu)两种草的名 称,一香一臭。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妻秋芙来归 归:回家 B.秋芙惧为狗儿所攫 攫:抓走 C.殆犹忆去年护雏人耶 殆:大概 D.其视世味腥膻,何止薰莸之别 视:与……相比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君以我不能胜耶 斧斤以时入山林, 材木不可胜用也 B.秋芙好棋,而不甚精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 将军 C.乃止大松树下,雨霁更行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D.余为披襟而听 单于使陵至海上, 为武置酒设乐 11.用“/”给文中加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斯时四山/沉烟星月在水/铮铮杂鸣/不知天风声环佩声也/琴声未终/船已移近 漪园南岸矣 B.斯时四山沉烟/星月在水/铮铮杂鸣/不知天风声环佩声也/琴声未终/船已移近 漪园南岸矣 C.斯时四山沉烟/星月在水/铮铮杂鸣不知/天风声环佩声也/琴声未终/船已移近 漪园南岸矣
D.斯时四山/沉烟星月在水/铮铮杂鸣/不知天风声环佩声也/琴声未终船/已移近 漪园南岸矣 第Ⅱ卷(117分) 四、(28分)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余笑云:“子以玉奴自况欤?”秋芙嘿然。而银烛荧荧,已照见桃花上 颊矣。(4分) (2)仆夫请回车,余以游兴方炽,强趣之行。(4分) (3)闻城中尘嚣声,如蝇营营,殊聒人耳。(4分) 1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题滕王阁王安国 滕王平昔好追游,髙阁依然枕碧流。胜地几经兴废事,夕阳偏照古今愁 城中树密千家市,天际人归一叶舟。极目沧波吟不尽,西山重叠乱云浮 【注】王安国是王安石四弟,王安石在《平甫墓志》中称王安国“年十二,出其 所为铭、诗、赋、论数十篇,观者惊焉。自是遂以文学为一时贤士大夫誉叹”。 据说,此诗为王安国十三岁时所作。 (1)诗的颈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分析。(4分) (2)此诗的尾联与王勃的《滕王阁诗》的尾联(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 自流)无论是在表现手法上,还是在表达的内容上都有着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4分) 14.古诗文填空。(8分) (1)兄弟不知,晊其笑 矣 。(《诗经·氓》) 。开荒南野际,守拙 归园田。(《归园田居》) (3) ,而不知其所 止 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4)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 者 。(《湘夫人》 五、(6分) 15.下列各项中,对有关作品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微子》中,夫子非常感叹地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 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桀溺用避世来独善其身,而孔子认为生逢 乱世更应该从事改革
D.斯时四山/沉烟星月在水/铮铮杂鸣/不知天风声环佩声也/琴声未终船/已移近 漪园南岸矣 第Ⅱ卷(117 分) 四、(28 分)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 分) (1)余笑云: “子以玉奴自况欤?”秋芙嘿然。而银烛荧荧,已照见桃花上 颊矣。 (4 分) (2)仆夫请回车,余以游兴方炽,强趣之行。(4 分) (3)闻城中尘嚣声,如蝇营营,殊聒人耳。 (4 分) 1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题滕王阁 王安国 滕王平昔好追游,高阁依然枕碧流。胜地几经兴废事,夕阳偏照古今愁。 城中树密千家市,天际人归一叶舟。极目沧波吟不尽,西山重叠乱云浮。 【注】王安国是王安石四弟,王安石在《平甫墓志》中称王安国“年十二,出其 所为铭、诗、赋、论数十篇,观者惊焉。自是遂以文学为一时贤士大夫誉叹”。 据说,此诗为王安国十三岁时所作。 (1)诗的颈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分析。(4 分) (2)此诗的尾联与王勃的《滕王阁诗》的尾联(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 自流)无论是在表现手法上,还是在表达的内容上都有着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4 分) 14.古诗文填空。(8 分) (1)兄弟不知,咥其笑 矣。 , 。(《诗经·氓》) (2) , 。开荒南野际,守拙 归园田。(《归园田居》) (3) ,而不知其所 止; ,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4)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 者。 , 。(《湘夫人》) 五、(6 分) 15.下列各项中,对有关作品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微子》中,夫子非常感叹地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 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桀溺用避世来独善其身,而孔子认为生逢 乱世更应该从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