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重点中学名校2015届高三联合考试 语文试卷 (分宜中学玉山一中临川一中彭泽一中泰和中学樟树中学南城一中南康中 学高安中学) 命题:南城一中、樟树中学、南康中学 本试题分第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Ⅰ卷第三、四 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炭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 楚 3.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 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5.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 应的题号涂黑。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共45分)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红楼梦》的哲学形态类似庄子,其巨大的哲学意蕴寓于精彩的文学形式与审美 形式中,寓于丰富的寓言与意象中。所以既可称庄子是文学家,也可称庄子为哲 学家,曹雪芹也是如此,两者兼得。但迄今为止,曹雪芹还没有庄子的幸运,即 还没有作为文学家和哲学家被充分认识。在文学史上有《红楼梦》的崇高位置, 在哲学史上曹雪芹则一直是缺席者。 探讨《红楼梦》哲学,首先应注意体现于全书的哲学视角,这是曹雪芹的宇宙观, 也是哲学观。好的文学作品除了需要审美形式之外,还需要有思想,所以作品总 是除了艺术性之外又带思想性。但是具有思想并不等于具有哲学。这里所不同的 是思想不一定具备特别的视角,而哲学则一定具有某种视角,即某种特别的观照 宇宙人生的方法。这种视角,带有独立价值,甚至带有思想所没有的永恒价值(思 想一般只带有时代性、当下性)。没有视角,就没有哲学。视角一变,哲学的形 态与内涵就跟着变。《儒林外史》作为一部文学杰作,可以说它很有思想(对科 举的批判与对知识分子生存困境及人性困境的思索),但不能说它很有哲学,因 为整部作品并不具备哲学视角。《红楼梦》的哲学属性,首先是它具有自身的哲 学视角。 《红楼梦》中有个大观园,而“大观”正是曹雪芹的世界观和哲学视角,我们可 称之为大观视角或大观眼睛。所谓大观眼睛,用现代的语言表述,便是哲学性的 宏观眼睛,或称没有时空边界的宇宙极境眼睛。《红楼梦》中帮助主人公贾宝玉 “通灵”入世的一僧一道,就拥有这种眼睛,即具有天眼与佛眼。《南华经》(庄 子)也把眼睛分为多种,其最高的“道眼”,也是大观视角。《庄子》的开篇《逍 遥游》,其大鹏的眼睛,也近似“天眼”、“道眼”,从九万里高空上俯瞰人间, 便看出“大知”与“小知”的区别。庄子用道观物,正是用大观的眼睛观物,这 就打破了世俗眼睛对万有万物的人为分类分割,抵达空物我、泯主客、齐生死的 “齐物”境界
江西省重点中学名校 2015 届高三联合考试 语文试卷 (分宜中学 玉山一中临川一中彭泽一中 泰和中学 樟树中学 南城一中南康中 学高安中学) 命题:南城一中、樟树中学、南康中学 本试题分第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Ⅰ卷第三、四 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共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题时使用 0.5 毫米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炭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 楚。 3.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 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5.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 应的题号涂黑。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共 45 分)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红楼梦》的哲学形态类似庄子,其巨大的哲学意蕴寓于精彩的文学形式与审美 形式中,寓于丰富的寓言与意象中。所以既可称庄子是文学家,也可称庄子为哲 学家,曹雪芹也是如此,两者兼得。但迄今为止,曹雪芹还没有庄子的幸运,即 还没有作为文学家和哲学家被充分认识。在文学史上有《红楼梦》的崇高位置, 在哲学史上曹雪芹则一直是缺席者。 探讨《红楼梦》哲学,首先应注意体现于全书的哲学视角,这是曹雪芹的宇宙观, 也是哲学观。好的文学作品除了需要审美形式之外,还需要有思想,所以作品总 是除了艺术性之外又带思想性。但是具有思想并不等于具有哲学。这里所不同的 是思想不一定具备特别的视角,而哲学则一定具有某种视角,即某种特别的观照 宇宙人生的方法。这种视角,带有独立价值,甚至带有思想所没有的永恒价值(思 想一般只带有时代性、当下性)。没有视角,就没有哲学。视角一变,哲学的形 态与内涵就跟着变。《儒林外史》作为一部文学杰作,可以说它很有思想(对科 举的批判与对知识分子生存困境及人性困境的思索),但不能说它很有哲学,因 为整部作品并不具备哲学视角。《红楼梦》的哲学属性,首先是它具有自身的哲 学视角。 《红楼梦》中有个大观园,而“大观”正是曹雪芹的世界观和哲学视角,我们可 称之为大观视角或大观眼睛。所谓大观眼睛,用现代的语言表述,便是哲学性的 宏观眼睛,或称没有时空边界的宇宙极境眼睛。《红楼梦》中帮助主人公贾宝玉 “通灵”入世的一僧一道,就拥有这种眼睛,即具有天眼与佛眼。《南华经》(庄 子)也把眼睛分为多种,其最高的“道眼”,也是大观视角。《庄子》的开篇《逍 遥游》,其大鹏的眼睛,也近似“天眼”、“道眼”,从九万里高空上俯瞰人间, 便看出“大知”与“小知”的区别。庄子用道观物,正是用大观的眼睛观物,这 就打破了世俗眼睛对万有万物的人为分类分割,抵达空物我、泯主客、齐生死的 “齐物”境界
正因为具有大观视角,所以《红楼梦》才有许多独特的发现。贾宝玉发现世间有 两种世界,一个是以男人为主体的浊泥世界,一个是以少女为主体的净水世界。 他所努力的是站立在浊泥世界的彼岸,保持“玉”的灵性与真纯。贾宝玉的眼睛 不是肉眼,而是天眼、道眼,所以他才能发现一个遍布整个人间而且就是你身边 但肉眼看不见的诗意世界,这就是贵族少女和丫鬟们所构成的女儿国。在他的意 识与潜意识里,这些诗意生命,正是世界的本体,历史的本体,其重要性连佛陀 与元始天尊都难以企及。《红楼梦》之所以是伟大的悲剧,正因为它是诗意生命 的挽歌,把最有价值的诗意生命毁减给人们看,便构成深刻的伤感主义悲剧, (选自刘再复著作《“红楼梦”哲学论纲》) 1、下列关于文中“大观视角”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观视角是哲学性的宏观视觉,“大观”是曹雪芹的世界观和哲学视角,也 是《红楼梦》的哲学视角 B.庄子的用道观物是“大观视角”的一种,依靠这种大观视角,庄子达到了空 物我、泯主客、齐生死的“齐物”境界。 C.贾宝玉具有大观视角,他用天眼、道眼看世界,所以能发现遍布整个人间但 很多人肉眼看不见的世界。 D.没有大观视角,就没有大观哲学,《红楼梦》凭借其具有的大观视角、大观 哲学,奠定了其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好的文学作品需要艺术性与思想性的融合,但有思想的好的文学作品却不 定具有哲学。 B.哲学是观照宇宙人生的一种方法,哲学视角具有独立价值甚至永恒价值,没 有哲学视角,哲学也就无从谈起 C.《红楼梦》为我们虚构了两个世界,一个是以男人为主体的浊泥世界,一个 是以少女为主体的净水世界。 D.《红楼梦》的哲学意蕴寓于文学形式、审美形式、寓言与意象中,它的大观 哲学视角,让它有了许多独特的发现 3、依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观眼睛是晢学的宏观眼睛,是没有时空限制的宇宙极境眼睛,天眼、佛眼、 道眼就属于此类。 B.一直以来,《红楼梦》都因崇髙的文学价值而被世人追捧,但其哲学意义却 长期没有被发现。 C.《庄子》这一著作,哲学意蕴与文学价值并重,所以庄子既被世人认为是哲 学家,同时也被当作是文学家,两者兼得。 D.《儒林外史》整部作品颇有思想性,也有一定的哲学,但却不具有晢学视觉。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其中选择题每 题3分) 郑太字公业,河南开封人,少有才略。灵帝末,知天下将乱,阴交结豪杰 初,三府辟,公车征,皆不就。及大将军何进辅政,以公业为侍御史。进将诛阉 官,欲召并州牧董卓为助。公业谓进曰:“董卓强忍寡义,志欲无厌。若借之朝 政,将恣凶欲,诚不宜假卓以为资援也。”又为陈时务之所急数事,进不能用, 乃弃官去
正因为具有大观视角,所以《红楼梦》才有许多独特的发现。贾宝玉发现世间有 两种世界,一个是以男人为主体的浊泥世界,一个是以少女为主体的净水世界。 他所努力的是站立在浊泥世界的彼岸,保持“玉”的灵性与真纯。贾宝玉的眼睛 不是肉眼,而是天眼、道眼,所以他才能发现一个遍布整个人间而且就是你身边 但肉眼看不见的诗意世界,这就是贵族少女和丫鬟们所构成的女儿国。在他的意 识与潜意识里,这些诗意生命,正是世界的本体,历史的本体,其重要性连佛陀 与元始天尊都难以企及。《红楼梦》之所以是伟大的悲剧,正因为它是诗意生命 的挽歌,把最有价值的诗意生命毁减给人们看,便构成深刻的伤感主义悲剧。 (选自刘再复著作《“红楼梦”哲学论纲》) 1、下列关于文中“大观视角”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观视角是哲学性的宏观视觉,“大观”是曹雪芹的世界观和哲学视角,也 是《红楼梦》的哲学视角。 B.庄子的用道观物是“大观视角”的一种,依靠这种大观视角,庄子达到了空 物我、泯主客、齐生死的“齐物”境界。 C.贾宝玉具有大观视角,他用天眼、道眼看世界,所以能发现遍布整个人间但 很多人肉眼看不见的世界。 D.没有大观视角,就没有大观哲学,《红楼梦》凭借其具有的大观视角、大观 哲学,奠定了其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好的文学作品需要艺术性与思想性的融合,但有思想的好的文学作品却不一 定具有哲学。 B.哲学是观照宇宙人生的一种方法,哲学视角具有独立价值甚至永恒价值,没 有哲学视角,哲学也就无从谈起。 C.《红楼梦》为我们虚构了两个世界,一个是以男人为主体的浊泥世界,一个 是以少女为主体的净水世界。 D.《红楼梦》的哲学意蕴寓于文学形式、审美形式、寓言与意象中,它的大观 哲学视角,让它有了许多独特的发现。 3、依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观眼睛是哲学的宏观眼睛,是没有时空限制的宇宙极境眼睛,天眼、佛眼、 道眼就属于此类。 B.一直以来,《红楼梦》都因崇高的文学价值而被世人追捧,但其哲学意义却 长期没有被发现。 C.《庄子》这一著作,哲学意蕴与文学价值并重,所以庄子既被世人认为是哲 学家,同时也被当作是文学家,两者兼得。 D.《儒林外史》整部作品颇有思想性,也有一定的哲学,但却不具有哲学视觉。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19 分,其中选择题每 题 3 分) 郑太字公业,河南开封人,少有才略。灵帝末,知天下将乱,阴交结豪杰。 初,三府辟,公车征,皆不就。及大将军何进辅政,以公业为侍御史。进将诛阉 官,欲召并州牧董卓为助。公业谓进曰:“董卓强忍寡义,志欲无厌。若借之朝 政,将恣凶欲,诚不宜假卓以为资援也。”又为陈时务之所急数事,进不能用, 乃弃官去
进寻见害,卓果作乱。及山东义兵起,卓乃会公卿议,征大兵讨之,群僚莫敢忤 旨。公业独曰:“夫政在德,不在众也。”卓不悦,曰:“如卿此言,兵为无用 邪 公业惧,乃诡词对曰:“非谓无用,以为山东不足加大兵耳。今山东合谋,人庶 相动,非不强盛,然光武以来,中国无警,百姓优逸忘战。仲尼有言‘不教人战, 是谓弃之’,其众虽多,不能为害。明公出自西州,少为国将,闲习军事,数践 战场。袁本初公卿子弟,张孟卓东平长者,孔公绪清谈高论,并无执锐之干,临 锋决敌,非公之俦。山东之士,素乏精悍,未有孟贲之勇,庆忌之捷,子房之谋 可任以偏师,责以成功。关西诸郡,颇习兵事,自顷年以来,数与羌战,妇女犹 戴戟操矛,况其壮勇之土,以当妄战之人乎!明公将帅,皆中表腹心,恩信淳著。 以胶固之众,当解合之势,犹以烈风扫枯叶。若恃众弃德,使患役之民相聚为非, 则自亏威重。 卓乃悦,以公业为将军,使统诸军讨击关东。或说卓曰:“郑公业智略过人,而 结谋外寇,今资之士马,就其党羽,窃为明公惧之。”卓乃收还其兵。 卓既迁都长安,天下饥乱。乃与何颙、荀攸共谋杀卓。事泄颙等被执公业脱身自 武关走东归袁术术上以为扬州刺未至官道卒年四十 (选自《后汉书·郑孔荀列传》,有删改) 4、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董卓强忍寡义强忍:强暴残忍。B.闲习军事闲习:熟悉。 C.自顷年以来顷年:近年。D.以胶固之众胶固:固执,不知变通。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事泄/颙等被执/公业脱身自武关/走东归/袁术术上/以为扬州刺/未至官道/ 卒年四十 B.事泄颙等被执/公业脱身/自武关走/东归袁术/术上以为扬州/刺未至/官道卒/ 年四十 C.事泄/颙等被执/公业脱身/自武关走/东归袁术/术上以为扬州刺/未至官/道卒 /年四十 D.事泄颙等被执/公业脱身自武关/走东归/袁术术上/以为扬州/刺未至官道/卒 年四十 6、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太能审时度势,洞见时局。他看到东汉将要没落,于是阴交结豪杰,无论 是“三府辟”,还是“公车征”,都没就职。 B.郑太为官有担当,遇事也能随机应变。群臣对董卓很是畏惧,不敢忤逆,而 郑太却直言提出“夫政在德,不在众也”的观点。当董卓因此而生气时,郑太马 上编了一套诡辩之词,否定了自己的观点,以平息董卓的怒气。 C.郑太颇具才略,能言善论。他在对董卓说的“诡词”中引用了孔子的名言, 以说明山东的百姓生活安逸,已长期不懂得打仗,因而没必要派重兵攻打山东。 D.郑太懂得迎合董卓的心理。他在对董卓说的“诡辞”中,认为董卓很有军事 才干,而山东之士如袁本初、张孟卓、孔公绪等都欠缺军事才干,不能与董卓抗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每题5分 (1)又为陈时务之所急数事,进不能用,乃弃官去。(5分) 译文
进寻见害,卓果作乱。及山东义兵起,卓乃会公卿议,征大兵讨之,群僚莫敢忤 旨。公业独曰:“夫政在德,不在众也。”卓不悦,曰:“如卿此言,兵为无用 邪?” 公业惧,乃诡词对曰:“非谓无用,以为山东不足加大兵耳。今山东合谋,人庶 相动,非不强盛,然光武以来,中国无警,百姓优逸忘战。仲尼有言‘不教人战, 是谓弃之’,其众虽多,不能为害。明公出自西州,少为国将,闲习军事,数践 战场。袁本初公卿子弟,张孟卓东平长者,孔公绪清谈高论,并无执锐之干,临 锋决敌,非公之俦。山东之士,素乏精悍,未有孟贲之勇,庆忌之捷,子房之谋。 可任以偏师,责以成功。关西诸郡,颇习兵事,自顷年以来,数与羌战,妇女犹 戴戟操矛,况其壮勇之士,以当妄战之人乎!明公将帅,皆中表腹心,恩信淳著。 以胶固之众,当解合之势,犹以烈风扫枯叶。若恃众弃德,使患役之民相聚为非, 则自亏威重。” 卓乃悦,以公业为将军,使统诸军讨击关东。或说卓曰:“郑公业智略过人,而 结谋外寇,今资之士马,就其党羽,窃为明公惧之。”卓乃收还其兵。 卓既迁都长安,天下饥乱。乃与何颙、荀攸共谋杀卓。事泄颙等被执公业脱身自 武关走东归袁术术上以为扬州刺未至官道卒年四十一。 (选自《后汉书·郑孔荀列传》,有删改) 4、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董卓强忍寡义 强忍:强暴残忍。 B.闲习军事 闲习:熟悉。 C.自顷年以来 顷年:近年。 D.以胶固之众 胶固:固执,不知变通。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事泄/颙等被执/公业脱身自武关/走东归/袁术术上/以为扬州刺/未至官道/ 卒年四十一 B.事泄颙等被执/公业脱身/自武关走/东归袁术/术上以为扬州/刺未至/官道卒/ 年四十一 C.事泄/颙等被执/公业脱身/自武关走/东归袁术/术上以为扬州刺/未至官/道卒 /年四十一 D.事泄颙等被执/公业脱身自武关/走东归/袁术术上/以为扬州/刺未至官道/卒 年四十一 6、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郑太能审时度势,洞见时局。他看到东汉将要没落,于是阴交结豪杰,无论 是“三府辟”,还是“公车征”,都没就职。 B.郑太为官有担当,遇事也能随机应变。群臣对董卓很是畏惧,不敢忤逆,而 郑太却直言提出“夫政在德,不在众也”的观点。当董卓因此而生气时,郑太马 上编了一套诡辩之词,否定了自己的观点,以平息董卓的怒气。 C.郑太颇具才略,能言善论。他在对董卓说的“诡词”中引用了孔子的名言, 以说明山东的百姓生活安逸,已长期不懂得打仗,因而没必要派重兵攻打山东。 D.郑太懂得迎合董卓的心理。他在对董卓说的“诡辞”中,认为董卓很有军事 才干,而山东之士如袁本初、张孟卓、孔公绪等都欠缺军事才干,不能与董卓抗 衡。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每题 5 分) (1)又为陈时务之所急数事,进不能用,乃弃官去。(5 分) 译文:
(2)郑公业智略过人,而结谋外寇,今资之士马,就其党羽,窃为明公惧之。 (5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金陵怀古司空曙① 辇路②江枫暗,宫庭野草春。 伤心庾开府③,老作北朝臣 【注释】①司空曙:唐代诗人。经历安史之乱,其身世与庾信相似。②辇路:皇 帝乘车经过的道路。③庾开府:庾信,南朝梁著名诗人,因曾官开府仪同三司, 故称。庾信出使北朝西魏期间,梁为西魏所亡,遂被强留长安。北周代魏后,他 又被迫仕于周,一直留在北朝,最后死于隋文帝开皇元年。 8、诗歌前两句作者巧妙地使用了两组对比,请简要分析。(5分) 9、诗歌后两句使用了庾信的典故,作者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述。(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每空1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中 两句写裁剪荷叶 做上衣,缀缝荷花花瓣做下装,暗喻自己品行髙洁。 (2)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认为“ ”是西汉 兴隆的原因。 (3)李白《蜀道难》中“ ”两句写山崩地陷后, 在绝壁上凿孔架木筑成的通道像登天的梯子,极富浪漫色彩。 乙选考题(25分)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注意:作答前请用2B铅笔在答 题卡上把所选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题目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题 目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25分) 吃惯了嘴 赵新 女人们喜欢以花为名,二嫂的名字叫杏花,大嫂的名字叫桃花。杏花和桃花虽然 不是亲妯娌,却是隔墙邻家。 杏花的院子里真的有一棵杏树,年年春天一树杏花,满院芳香;桃花的院子里却 没有桃树,没有桃花。桃花常常对杏花说,妹子,你嫁人嫁好啦,嫁得名副其实 啦,你们院里有棵根深叶茂的大杏树,又能吃杏,又能看花!杏花笑了说,大嫂, 我住院里那棵大杏树是我结婚那年栽下的杏树,你也可以在你院里栽棵桃树,又 能看花,又能吃桃子呀!桃花说我不栽,费半天劲,它要是棵公树,不结桃子呢? 我性子急,就喜欢吃现成的! 杏花嫂那棵杏树品种优良,管理到位,栽在院里18年,年年夏天一树金黄,满 院娇艳。那杏个头特大,圆溜溜地像鸡蛋;那杏味道特醇,包了一包蜜一样的汁 水,甜到人的心里。杏花热情好客,麦收时节杏子熟了,不管哪位乡亲以什么理
(2)郑公业智略过人,而结谋外寇,今资之士马,就其党羽,窃为明公惧之。 (5 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9 题。 金陵怀古 司空曙① 辇路②江枫暗,宫庭野草春。 伤心庾开府③,老作北朝臣。 【注释】①司空曙:唐代诗人。经历安史之乱,其身世与庾信相似。②辇路:皇 帝乘车经过的道路。③庾开府:庾信,南朝梁著名诗人,因曾官开府仪同三司, 故称。庾信出使北朝西魏期间,梁为西魏所亡,遂被强留长安。北周代魏后,他 又被迫仕于周,一直留在北朝,最后死于隋文帝开皇元年。 8、诗歌前两句作者巧妙地使用了两组对比,请简要分析。(5 分) 9、诗歌后两句使用了庾信的典故,作者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述。(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每空 1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裁剪荷叶 做上衣,缀缝荷花花瓣做下装,暗喻自己品行高洁。 (2)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西汉 兴隆的原因。 (3)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山崩地陷后, 在绝壁上凿孔架木筑成的通道像登天的梯子,极富浪漫色彩。 乙 选考题(25 分)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注意:作答前请用 2B 铅笔在答 题卡上把所选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题目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题 目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吃惯了嘴 赵新 女人们喜欢以花为名,二嫂的名字叫杏花,大嫂的名字叫桃花。杏花和桃花虽然 不是亲妯娌,却是隔墙邻家。 杏花的院子里真的有一棵杏树,年年春天一树杏花,满院芳香;桃花的院子里却 没有桃树,没有桃花。桃花常常对杏花说,妹子,你嫁人嫁好啦,嫁得名副其实 啦,你们院里有棵根深叶茂的大杏树,又能吃杏,又能看花!杏花笑了说,大嫂, 我住院里那棵大杏树是我结婚那年栽下的杏树,你也可以在你院里栽棵桃树,又 能看花,又能吃桃子呀!桃花说我不栽,费半天劲,它要是棵公树,不结桃子呢? 我性子急,就喜欢吃现成的! 杏花嫂那棵杏树品种优良,管理到位,栽在院里 18 年,年年夏天一树金黄,满 院娇艳。那杏个头特大,圆溜溜地像鸡蛋;那杏味道特醇,包了一包蜜一样的汁 水,甜到人的心里。杏花热情好客,麦收时节杏子熟了,不管哪位乡亲以什么理
由来到她的院里,她都要从树上摘下一把杏子,送给人家品品滋味,尝尝新鲜一 直到树上的杏子没有了,送光了,她才心满意足,高兴自己为大家做出了奉献。 这个时候桃花天天来杏花家串门,有时候上午一次下午一次,有时候早晨加一次, 晚上加一次。不管一天几次,每天都要装走一兜杏子。 今年树上的杏子又红了又黄了,又香了又甜了。但是这天早晨男人很严肃地告诉 杏花,今年的杏子不能送人了! 杏花很不理解:那是为什么? 男人说:在县城的集市上,像咱家这种品种这样冒尖的杏子能卖四五块钱一斤, 咱这一树杏能卖500多块钱,你傻啊? 杏花说:往年咱都送,今年突然不送了,你不让乡亲们说长道短啊? 男人说:往年是往年,今年是今年。谁愿意说什么说什么,咱过咱的光景 杏花想到了桃花,犹豫半天:左邻右舍也不送了?男人想到了桃花。男人坚定不 移地说:不管张三李四白毛淘气,谁也不送了!送给一家,得罪大家。咱已经送 了十几年,送的还少吗? 话音刚落,桃花就来了。桃花站在那棵杏树底下,非常认真地说:杏花妺子,你 看见你大哥了吗?我得问问他想吃什么,好给他做饭呀! 杏花知道桃花不是找人而是来吃杏的,也就一本正经地说:大嫂,今天早晨我还 真没看见我大哥,他是大忙人,你打他的手机呀! 桃花说:他那破手机,怎么打也打不通—一妹子,你看你家这棵杏树,真孝顺真 出息,比去年熟得还水灵,还鲜活。我在树底下一站,鼻子眼窝都享受! 要在往年,杏花早就该下手给她摘杏了,可是今年杏花没有下手。 桃花说:妹子,你树上的杏得赶紧吃,你看那甜甜的汁水都流出来了。我在树底 下一站,肝也舒服肺也舒服! 要在往年,杏花就该往她口袋里装杏了,可是今年没有。 桃花说:妹子,你树上的杏得赶紧吃,你看那甜甜的汁水都流出来了。我在树底 下一站,就像掉进了蜜罐里,从头到脚被甜透! 事不过三。桃花已经提醒过三次了,杏花还是无动于衷,还是一块木头 桃花想,怎么回事呢?要不我再催催她? 桃花说:妹子,我走啦,我该回去给你大哥做饭拉! 杏花说:大嫂你走好,日头出山了,赶紧做饭吧! 半前晌,桃花又来了杏花家里一次,说是寻找她正在下蛋的那只芦花母鸡;半后 晌,桃花又来了,说是要借一件什么家什;月亮出山以后,桃花第四次来到杏花 家里,说是她家墙上的挂表坏了,她来看看时间。杏花怕她半夜里再来,只好直 截了当地告诉她,今年的杏谁也不送了,他们准备明天到城里卖杏子去。 桃花说:啧啧,原来如此呀!我说呢!桃花又说,卖吧卖吧早该卖,这本来就是 棵摇钱树,我同意,我支持 送走了桃花,杏花踩着遍地的月光,到村南的瓜棚里帮助男人看护那一大片即将 成熟的西瓜。第二天早晨回到家,他们惊呆了:那棵树上的杏子已被洗劫一空, 遍地残枝败叶,一片狼藉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4年第2期)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从杏花送杏子到听从丈夫的话不送人杏子,主要揭示杏花丈夫吝啬的性格。 B.满院芳香的杏花与一树如蜜甜的杏子,象征了美好的情愫;而结尾处残枝败 叶与一片狼藉,则象征了人心不古
由来到她的院里,她都要从树上摘下一把杏子,送给人家品品滋味,尝尝新鲜—— 直到树上的杏子没有了,送光了,她才心满意足,高兴自己为大家做出了奉献。 这个时候桃花天天来杏花家串门,有时候上午一次下午一次,有时候早晨加一次, 晚上加一次。不管一天几次,每天都要装走一兜杏子。 今年树上的杏子又红了又黄了,又香了又甜了。但是这天早晨男人很严肃地告诉 杏花,今年的杏子不能送人了! 杏花很不理解:那是为什么? 男人说:在县城的集市上,像咱家这种品种这样冒尖的杏子能卖四五块钱一斤, 咱这一树杏能卖 500 多块钱,你傻啊? 杏花说:往年咱都送,今年突然不送了,你不让乡亲们说长道短啊? 男人说:往年是往年,今年是今年。谁愿意说什么说什么,咱过咱的光景! 杏花想到了桃花,犹豫半天:左邻右舍也不送了?男人想到了桃花。男人坚定不 移地说:不管张三李四白毛淘气,谁也不送了!送给一家,得罪大家。咱已经送 了十几年,送的还少吗? 话音刚落,桃花就来了。桃花站在那棵杏树底下,非常认真地说:杏花妹子,你 看见你大哥了吗?我得问问他想吃什么,好给他做饭呀! 杏花知道桃花不是找人而是来吃杏的,也就一本正经地说:大嫂,今天早晨我还 真没看见我大哥,他是大忙人,你打他的手机呀! 桃花说:他那破手机,怎么打也打不通——妹子,你看你家这棵杏树,真孝顺真 出息,比去年熟得还水灵,还鲜活。我在树底下一站,鼻子眼窝都享受! 要在往年,杏花早就该下手给她摘杏了,可是今年杏花没有下手。 桃花说:妹子,你树上的杏得赶紧吃,你看那甜甜的汁水都流出来了。我在树底 下一站,肝也舒服肺也舒服! 要在往年,杏花就该往她口袋里装杏了,可是今年没有。 桃花说:妹子,你树上的杏得赶紧吃,你看那甜甜的汁水都流出来了。我在树底 下一站,就像掉进了蜜罐里,从头到脚被甜透! 事不过三。桃花已经提醒过三次了,杏花还是无动于衷,还是一块木头。 桃花想,怎么回事呢?要不我再催催她? 桃花说:妹子,我走啦,我该回去给你大哥做饭拉! 杏花说:大嫂你走好,日头出山了,赶紧做饭吧! 半前晌,桃花又来了杏花家里一次,说是寻找她正在下蛋的那只芦花母鸡;半后 晌,桃花又来了,说是要借一件什么家什;月亮出山以后,桃花第四次来到杏花 家里,说是她家墙上的挂表坏了,她来看看时间。杏花怕她半夜里再来,只好直 截了当地告诉她,今年的杏谁也不送了,他们准备明天到城里卖杏子去。 桃花说:啧啧,原来如此呀!我说呢!桃花又说,卖吧卖吧早该卖,这本来就是 一棵摇钱树,我同意,我支持! 送走了桃花,杏花踩着遍地的月光,到村南的瓜棚里帮助男人看护那一大片即将 成熟的西瓜。第二天早晨回到家,他们惊呆了:那棵树上的杏子已被洗劫一空, 遍地残枝败叶,一片狼藉。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4 年第 2 期) ⑴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 A.从杏花送杏子到听从丈夫的话不送人杏子,主要揭示杏花丈夫吝啬的性格。 B.满院芳香的杏花与一树如蜜甜的杏子,象征了美好的情愫;而结尾处残枝败 叶与一片狼藉,则象征了人心不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