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感染性休克: 败血症发展至休克。 5.多器官功能障碍(M0DS): 两个或两个以上器官的功能衰竭。 洗米 大
4.感染性休克: 败血症发展至休克。 5.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 两个或两个以上器官的功能衰竭
菌血症 轻 。败血症 严重 ·感染性休克 危及生命 ■ 多器宫功能衰竭 几乎不可逆转 (MODS) *并¥
▪ 菌血症 ▪ 败血症 ▪ 感染性休克 ▪ 多器官功能衰竭 (MODS) 轻 严重 危及生命 几乎不可逆转
二、病原学 病原菌因年龄、性别、感染部位、基础 疾病、院内或社区、机体免疫力不同而不同。 ★米
二、病原学 病原菌因年龄、性别、感染部位、基础 疾病、院内或社区、机体免疫力不同而不同
病原学 1.革兰阳性球菌(40%):主要为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链球菌和肠球菌。 2.革兰阴性细菌(35~40%):主要为细菌为大肠埃希菌、肺炎 克雷伯杆菌、假单胞菌属、阴沟肠杆菌及不动杆菌属等。 3.厌氧菌(7%):主要为脆弱类杆菌、梭状芽胞杆菌属细菌 及消化链状菌等。 4.真菌(710%):白色念珠菌、曲霉菌,隐球菌等。 5.其他:一些致病力很低的条件致病菌所致败血症均有报告
病原学 1.革兰阳性球菌(>40%):主要为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链球菌和肠球菌。 2.革兰阴性细菌(35~40%):主要为细菌为大肠埃希菌、肺炎 克雷伯杆菌、假单胞菌属、阴沟肠杆菌及不动杆菌属等。 3.厌氧菌(5~7%):主要为脆弱类杆菌、梭状芽胞杆菌属细菌 及消化链状菌等。 4.真菌(7~10%): 白色念珠菌、曲霉菌,隐球菌等。 5.其他:一些致病力很低的条件致病菌所致败血症均有报告
致病菌的变迁 时期 变化 ·抗生素问世前 G占绝对优势 (>85%) 70年代以前 G+逐渐减少 ■70-80年代 G占主要 ·自90年代以来 G+渐上升又超过G 真菌、厌氧菌增多 70-80年代:大肠,金葡,肺克,铜绿,肺链。 90年代:金葡,大肠,表葡,肠球菌,铜绿。大
致病菌的变迁 时期 变化 ▪ 抗生素问世前 G +占绝对优势(>85%) ▪ 70年代以前 G +逐渐减少 ▪ 70-80年代 G -占主要 ▪ 自90年代以来 G +渐上升又超过G - 真菌、厌氧菌增多 70-80年代:大肠,金葡,肺克,铜绿,肺链。 90年代:金葡,大肠,表葡,肠球菌, 铜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