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应由贵重的铜来制造。殷人还将记录制造器物缘由的铭 文铸于该器内壁。这里的“铭文”就是将被做为本章主题的文 字。因为这种文字是被表现在铜器之上的,故义称“金文”。 金石古文字学 被称为金文的文字,今天已知的约有6000个,其中约有 一半已能释读,尚未释读的字亦多为固有名词,并月其中也包 含有“图画文字”。今天看来,作为文章,全部的金文已经都能 读通了。不过,尽管文字已能释读,但同样的文字,当时和现 在的意义则可能不一样,因此今天的读法仍不免是不完全 的。这种奇妙的书体一金文,今天之所以能够释读,完全仰 赖于清朝的考据学。自17世纪起,为了正确地阅读古代经 典,追求文字本来意义的学问,成为中国学术的主流。由于这 一缘故,将与古代典籍同代的心录一一金文作为参考材料对 待的学人出现了,不久,仅仅作为参考材料已经变得不够了, 从而出现了将金文作为“金文”,从正面进行研究的倾向。这 一学问同更晚的对石碑的研究合起来,被称为“金石学”。正 是由于这一研究的发达,才可能在甲骨文出士时,在令人惊异 的短时间里,就能够解读那种奇妙的文字。 然面,可以说,正是由于以如此别扭的文字为研究对象, 古文字学才成为少数受过充分训练的学者们的专业。当然, 另一方面,考古学家和美术史家们也从其各自的立场出发,对 铜器进行研究,不过,铜器上的文字对这些人来说则是太难 了 实际上,从各自的立场出发,对同一铜器进行各目独立研 17
究的现象是不合理的。对这种不合理性加以反省,综合器形、 纹样、铭文诸方面进行研究的动向只不过是最近才逐渐明显 起来的,但正是这种新的倾向给金文的研究带来了飞速的进 步。例如,关于一件青铜器时代的判别,假如我们认真地听一 下专家们的种种讨论,我们就会发现,他们争论的问题其实仅 仅是30年或50年的差别。但因为这一差别是3000年前的 50年,所以专家们都有些很过意不去。 在几个世纪的时间里,金文的研究之所以与铜器的研究 相脱离,重要的原因是,在很长的时期里一直是仅以拓片作为 研究材料。在象中国这样的辽阔的国家里,逐一地去观察流 散在各地的青铜器是不可能的,故此在手边集中起大量拓片 确实是一个明智的办法,因为拓片可以正确地表现原作的风 格。但是拓片毕竟是复制品,不及原物,尤其是对甲骨来说, 拓片难以准确表现上面的卜字形裂纹(卜兆)。本书为避免这 一不足,尽可能地使用了照片。但照片也有其弱点,它不能很 好地表现出铸刻于铜器内底和凹面的铭文;但另一方面,照片 可很好地表现拓片所雄于表达的地方。我们]相信,以照片为 研究材料并对此加以重视,是将卜辞与甲骨相联系、将金文同 铜器相联系的有效的方法。 殷代的金文 最早的金文是第一章所提及的铸在铜器上的“图画文 字”,即仅仅表现出-…个族徽的形式。殷代的贵族们似乎可以 从铸在神圣青铜器最重要处的自已的族徽中,发现出尤限的 荣耀和家系的尊严。 18
如同食器本身是归各个家族使用的一样,作为神祇们的 食器的青铜器,似乎也是明确规定出给某个神祇使用的,因为 在族徽之下附记有神的名字。图3、图5中附加有“文乙”、 “祖丁”、“祖癸”、“祖乙”等文字的就是这··时期的铭文。 接下来,可以看出,对于那些特别威严的青铜器来说,仅 仅是如此简单的铭文已纶不够用了,因此再添写上儿个优美 而神圣的文字,图14是泉屋博古馆所收藏的一件青铜器的铭 文。这一铭文可读为:(族徽)祁作父丁彝。图6左上角也是 这一类铭文。 冉发展到下一个阶段,铭文中又增加」制作该器缘由之 类的内容。当时一般只在纪念打胜仗和获得领地等大事件的 场合才制作铜器,因此,一定是为了使该铜器传至万世,才将 作器理由人铭文的。 在这里,令人惊奇的是,这种铜器铭文和甲骨文竟是同时 并存的文字!因为前者已多使用流畅的笔道,而后者的笔画 则基本上是生硬的直线,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在于两者的原 材料各异。甲骨文是刻在坚硬而光滑的龟甲和兽骨之上,并 且可刻的面积极为狭小,内容只有王和贞人才能阅读,不能随 随便便地让普通人见到。因此,字形等被尽可能地加以省略, 以出现若干不同。这样,即使不留神被普通人看到,也会象符 牒一样不能读懂。这可能就是甲骨文作者们的希望。与此相 对,青铜器铭文则是万世之后的子孙后代都必须能读懂的东 西。当然,认为这种文字比起实际生活中使用的文字又增加 了一些屈曲,带来装饰性效果的想法也是有道理的。这些铭 文是在铸模时刻上去的。直接在铸范上刻字,从技术上说是 作不到的,何原型只是柔软的粘上,所以使用-一把竹刀就可轻 19
易完成。这样,就形成了今天我们见到的发展方向完全不同 的两种殷代文字。 周代的金文 公元前12世纪末,以今天的西安一带为根据地的周民族 从西方进攻并灭亡了殷王朝。在般周的对抗中,般的最大弱 点是其宗教。殷人的神衹们不管在哪里,似乎都只保护自己 的子孙,对其他人而言则是恶魔。当一个家族山于神的恩宠 而变得强大的时候,家族神也拥有了与其无关的大量的附属 者和奴隶,但这些人并不能参加家族神的祭祀,而王和大臣又 都只祭祀自已的神,因此国家越虚弱,祖先神周圃的异已分子 就越集中,国家就越难以统一。在欧洲古代城市国家中,也有 与此完全相同的现象。与此相对,周人以天为最高的神,天是 扶正惩恶的公正的神,与血统无关。周人的祭天仪式称为 “礼”。周人原来是否属祭祀祖先神的民族尚有疑问,但其原 则似乎是“敬鬼神(祖先神)而远之”,当然,这还缺少证据。 本质上与殷民族如此不同的周民族在灭掉殷王朝时,全 部接受了殷人的优秀的铜器制造者和文字,因此,周初的铜器 与殷代末期的铜器没有明显的差别。图15即为周初金文之 一例。其铭文为“大史友作召公宝尊彝”,“大史”是官名,是 与殷代的贞人相当的重要职务。“友”是大史的名。制造者不 是家族,而是个人,神的名称也通过称号(召公)被公开了,这 与殷代是有明显区别的 图16的铭文较图15稍微详细-一些,铭文中还提到了作 器缘由,该铭文应读为: 20
偃侯旨初见 事于宗周、王 赏旨贝廿朋、用· 作姒宝尊彝 铭文大意是说,偃(燕)侯到了周的都城,为此王赐给他 贝,以奖励其忠诚,该器就是为纪念这件事而制造的祭器。如 “组合图像”一节所述,当时是将贝作为货币使用的。所谓“初 见事于宗周”,指的是燕侯即位之,最先至京都朝拜周王,表 示感谢。 图17的铭文见于伯雍父敦的器盖之上,它与图18的铭 文有着共同的人名、地名,因此,尽管两者形式不同,但人体上 ·是同时代的。 前者读作: 伯雍父来自 蔑录曆、易赤金 对扬伯休、用作 文祖辛公宝藉(读如将) 敦、其子子孙孙永宝 后者读作: 佳(唯)六月既死霸 丙寅、师雍父戍 在古阜、禹从师 雍父肩、史禹使 丁款侯、侯蔑禹曆 易禹金、用作旅 甑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