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小麦害虫 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栽培面积仅次于水稻,北方为我国小麦的主产区。由于我 国种植小麦面积大、历史悠久,小麦上发生的害虫种类多,危害重,经常因为虫害造成严重 报失。我国为害小麦的害虫有20多种,其十分布广泛,为害严重的害虫有地下害虫(Ground inseet pest)、麦蚜(Wheat aphid),小麦吸浆虫(Wheat blossom midge、小麦害鳞(Wheat mite) 和岁叶蜂(heat sawf小)等。蛴蜡(Grub)、鲮培(Mole cricket)和金针虫(Woreworm)是 我国小麦产区普道发生的苗期地下害虫,常常导致小麦缺苗断垄。麦蚜类也广泛分布于全国 岁区,一般在黄河流域和西北地区发生危去严重,特别是20世纪8年代以米,小老蚜虫的种 群数量持线上升,由70年代最高年份的767万hm,发展到1995年以来的160万hm2以上,猖 獗发生的频学很高。并日由以前的苗期为害老苗为主转为德期为害麦穗为主,加重了小麦损 失。小麦吸浆虫主菱为麦红吸浆虫S7 diplosis mosella Gchin,在20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两次 严重成灾,23个省(市)、自治区、黄河、淮河流域的冬小麦主产区都有危害记载。近年米, 麦红吸浆虫在甘肃春麦区及河北、河南、陕西等麦区仍有进一步蔓延致灾的趋势。小麦害射 在我国大部分麦区都有发生,但是主要以黄淮海流域的冬麦区大发生次数多。黏虫Lcia separata Walker是不谷类作物的主要害虫,20世纪0年代以来,黏虫的发生为害较70-80年 代有下降趋势,但是有些年份,某些地区的冬小麦和春小麦仍可遭受严重危害。东亚飞蝗在 20世纪90年代亦有所回升,在飞蝗发生基地临近的麦出常常遭受危害。有些次要害虫如发秆 蝇Oscinella frit Limne、小麦叶蜂olerus tritci Chu、麦潜绳Agroma ambigna Fallcn、小麦皮 生危害。 第一节麦蚜 在我国发生的麦鲜(Wheat aphid)主婴包括麦长管蚜Macrosiphim avenae(Fabricius)(英 文名English grain aphid)、麦二.叉蚜Schizophis graminm(Rondani)(英文名Greenbug.禾 谷登管Rhopalosiphum podi(Linnacus)(英文名Oat bird--cherr aphid)和岁无网蚜 Acyrthosiphon dirhodum(Walker)(英文名Rose-gran aphid)等4种,均屈同翘日,蚜科 1
一分布与危害 麦斯分布极广,遍及世界各产麦区。在国内除麦无网蚜分布范围较窄外,其余3种麦蚜在 各麦区均普途发生,儿种蚜虫经常混生,但是由于不同种麦财的生物学特性的差异,在不同 生态麦区主要麦蚜种群的结构有所不同。例如,在小麦生长期,黄淮海麦区和长江中下游麦 区以麦长管呀和禾谷经管蚜为主:西北麦区以麦长管斯、麦二叉蚜为主婴种类:但是,在各 麦区的小麦德期均以麦长管蚜为优势种。几种麦蚜的主要寄主均为麦类作物及其它多种禾本 科作物和杂草 麦蚜的成、若蚜均以刺吸式门器吸食小麦叶、茎、穗的汁液,被害叶片出现黄白色斑点, 严重者叶片变黄,全株枯死,能响小麦的生长发有并造成减产。此外,这几种麦蚜是小爱 黄矮病毒的传搔媒介,以二叉蚜传潘性最强,常引起小麦黄矮病的流行 二、形态特征 财虫为多型性昆虫,个体发育过程中经历绑、干母、干雄、有翅胎生昨好、无翅片生雌 断、性野等,但以无翅胎生雌斯和有翅胎生堆厨发生数景最多,出现历期最长,为主要为苦 财型。4种财虫的形态特征比较见表+1: 表4】4种麦蚜形态特征的区别 形态特正 麦二又蚜 麦长管蚜 麦无网财 禾谷鎰管蚜 园形,淡绿 长形,绿 长形,谈绿 国形, 林形体色 色,有深等色背中线或橘红色 色 色,后端有色 额篇明显,外 不明 额略显著 触角体长 5 0.30 舵角末节感部 5-6 短圆筒形,城长因的形,黑 知國筒形,烯 长绮形,绿 段管 黑色,为尾片18色,瑞部有网纹,为 泸呈口,为尾 色,端部无网纹 尼片2倍 片1.7倍 分3义,分义 分3义,分义 分3义,分义 中肝 分2叉 尾片毛 4根 78相 8根 ?一8根
图41麦长管财 无想胎生娃到:5或盘6鞋狗端三节7初程若虫8若虫《伤断江农业大 学) 三、生活史与习性 儿种麦财的年发生世代数因地而异,一般1年发生1030代以上。越冬虫态也以各地气候 而不同。除禾经管蚜在北方常以卵在篮薇科木本植物上越冬外,其它3种麦蚜一缎多以无翅 胎生雄成蚜或者高龄若蚜在麦株根茎部表上下或麦从间上缝中隐蔽感冬,在北纬36度以北的 地区,还可以卵在麦叶上越冬。翌年春天越冬成、若蚜在小麦上继续为售:感冬卵孵化后以 孤雌生殖的方式继续繁殖为。小发抽德前期,岁斯主要在麦株下部叶片为苦,后随小龙的 生长而上移至上部叶片为害:小麦拍德后,9如%以上的蚜量集中在穗部的小德间为售,此时 小麦受害最重。岁二叉蚜早春在小麦上出现最早,在小麦拔节致孕穗期达到高峰。而麦长管 财在小麦抽傅期蚜量急刷上升,灌浆全乳熟圳种群数量达到高蜂。小发蜡熟期,麦株老化, 斯量迅速下降,此时产生大量有翅好飞离麦田,近向其它禾本科植物上繁殖为出,或在自生 苗上越夏。秋季冬小麦出苗后,麦蚜又回迁到冬麦田为害,其种群数量在冬前形成一个小高 峰。在存麦区,一年仪在小麦德期有个断量高峰。 麦财属」典型的对策昆虫,其生长发有历期短、繁殖速幸高、世代重叠,儿乎全年都进 行孤雄生殖。在条件适宜时,麦长管蚜、交一叉蚜和禾谷结管3种优势麦蚜的世代历期平均
为69d,成虫日产断量4~5头(最高7头),其生殖力达60头左右。另外,麦蚜是翅二 型昆虫,有翅和无翅蚜混合发生,有翅蚜的出现有利于该虫的散,此外无烟型蚜虫也具有 较强的田间扩散能力,例如无笼型麦长管蚜每日由虫源麦株向外扩散距离可达1m左右 有翅成蚜能够依靠自身的飞行能力和利用气流的携带作用作远距离迁飞。1979年Dcr 在大不列颠东部网捕到大录的麦无网蚜,根苏当时全欧捕虫器的联合资料分析,确认这此麦 蚜是从法国南部向北椅跨欧洲迁移来的。同年、Schaefer应用昆虫击达也观测到了蚜虫集群在 约2m的空中飞行。革庆周等人通过对宁夏冬麦区的麦蚜进行田间网捕,结果发现有翅成财 的出现早于老龄的有翅若蚜,这种异常说明早春出现的有翅成蚜不是本地羽化的。张向才在 海拔2843m的六盘山高山气象站的冰涂期内曾多次捕捉到有翅麦长管蚜。罗瑞和1991年也曾在 泰山海拔150m处的雪峰上捕捉到2头有翅禾谷鎰管蚜,4月又网捕到有翅呀232头,由此证实 不谷骚管蚜可以伞8停巴的平流层迁飞。迁飞使得麦斯有机会选择更适宜的寄主植物和牛理 条件,从而使得对麦类作物的危害范围逐步扩人。此外,麦好的迂飞也会导致麦类黄矮病毒 病的大范围流行,G(1975)认为,在加车大北纬50度以北在麦区马尼托马和萨斯喀切温 等省,1964和974年黄矮病大流行的原因是由于南部迁飞财大量迁入的结果。Takagi(1983) 提出,美国威斯康星等州的春麦区蚜大发生和黄矮的严重流行,与南方随季风传插的带 奇蚜关系密切。 麦好种类不同,为害习性也有一定的差异。麦又蚜最喜食幼苗,常在苗期开始为苦。 此虫畏光喜干早,枝小麦成株期多分布在植候下部和叶片背面。麦长管蚜喜光照、潮湿,多 分布在植株上部叶片正面和穗部:小麦抽穗后,数量急周上升,多集中到穗部取食:禾谷缢 管蚜宫湿畏光,喜食茎秆、叶鞘,多分布在植株下部的叶鞘和叶背。 四、影响种群动态的主要因素 麦蚜虽然每年都有发生,但是并非每年裕严重,常呈向橄性得颗为害。麦蚜发生猖鱖与 否上要受气候条件、天敲和寄主作物等因素的影明。 (一)气候条件 在气候条件中,温、湿度对麦蚜的发生消长起主导作用。温度在15-25℃、相对湿度在75% 以下,是麦蚜适生的温湿度组合,亦即中湿低湿常为麦蚜猖蹶发生的主要条件。麦二义好较 喜低湿干燥的环境条件,耐低温的能力强。以16-20℃时对蚜虫繁殖最有利。适宜其发生的相 对湿度为3567%。麦长管蚜喜高温中湿,耐低温能力不及二叉场,在8C以下活动力不猫,8℃ 以上活动性加强,最适温度为16-25℃,相对湿度58%一80%,当温度达28℃以上,相对湿 度27%以下时,对其发育、繁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不醛管蚜喜高温高湿,在30℃左右发台
速度最快,但是最不耐低温,在1月份年平均温度等于或低于-2℃的地区不能过冬。该虫不耐 丁早,因此多分布在茂密的丰产田内,在年降雨量250mm以下地区不会大发生 降雨通过影润大气湿度而间接影驹厨最消长,暴风雨的机械冲击常使彭最显茗下降。当1 小时降雨量达30m,并作随有大风时,虫口下肾幸达80%以上 (二)天敌 麦蚜的天敌种类较多,主要类群有新虫、食蚜蝇、草拎、蚜茧蜂、的味、绒螨和呀莓菌 等。尤以瓢虫和蚜重蜂最为重要。瓢虫在小麦德期大量捕食麦蚜:而蚜重蜂在秒期寄生※常 达2%左右,有时高达50%以上,可迅速地控制蚜害。但是,在自然条件下,这些大敌种 群的波动趋势与麦蚜种群效量的消长有明易的跟随关系,天敌的高峰往往比麦蚜高峰晚57 天。因此,靠白然界的天敌消灭蚜客,往住又不能及时,只有在人工侯护利用的情况下,才 能发挥天敌的作用。当天敌单位数与麦蚜的数量之比达到1:100左右,两种群即处于平衡 状态 (三)与小岁抗蚜性,出间作物布局及管理的关系 害虫的发生及其种群的增长与瓷主档物的抗(耐)害性得度关系密切。长期以来,我国 抗蚜虫品种的选育工作非常薄弱,尚术培育出生产上抗蚜性较强的小麦品种。所以形成了各 地生产上抗蚜品种长期匮乏、岁主在抗虫性这一首要环节上不能抑制发蚜种群增长的被动局 面。 作物布局与财虫及病害发生为害程度的关系,笑出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表现为作为麦 蚜和病毒的上要夏季寄上的度子与小麦的栽培情况,常决定了蚜、病的霜獗程度,知在甘 河西一带以及山西和陕西的黄土高原地区,摩子栽培的面积较大,以致糜田成了麦蚜和黄矮 病毒回到麦山的上要发生基地,致使这类地区的呀害和材毒大发生的频幸非常高。而在一年 两熟的灌减冬麦区,魔子面积较小,杂草战主数量办低,秋季迁回到凌出的蚜量和带奇斯量 消减极大,因而方害和病害一般较轻。另一方面表现在冬、春麦混栽地区,由于冬麦生有阶 段长,冬老田又是各类麦蚜的感冬处所,最易感染小孝黄透病的小发苗期长,致使大的冬 麦区常城为导致麦蚜和病毒流行的重要因素。如在新疆和甘的河西地带,以往为单纯春麦 区,蚜量少,为害轻。但是,自从种植冬麦后,并随冬老面积比例的射扩增,而导致麦蚜的为 害和病毒的流行逐年加重,春麦受害程度也随着加重。而且冬麦播种盒早,斯量愈高,春季 小麦成熟愈迟蚜量也愈多。此外,蚜害程度也依麦休的长势而异,小发生产条什尤其是菱田 水浇地面积人和化肥单位施用量不断上升以及管理水平的不断改善,使小麦植株长势、营 养和麦田生境更有利于麦蚜生长和繁,为斯种群增长和智派发生创造了更为适宜的生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