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杂粮害虫 杂粮通常是指小麦、水稻以外的其他根食作物,主要包括禾谷类和著类。禾谷类杂粮主要包 括玉米、高梁和谷子,俗称早粮,其中以玉米的栽培面积最大,为北方重要农作物之一,南方丘 凌地区也广为栽培:高菜和谷子主要企北方种植。薯类主要有马铃薯和甘薯,其中马铃薯在国外 作为粮食作物,国内则习惯作为蔬菜。由于玉米、马食薯和甘蓉的淀粉含量较岛,近年来这3种 作物逐渐成为淀粉加工的原料,因此,也有将它们作为经济作物对待的。 文献记载的不谷类杂粮害虫约30种。由于玉米、高樊和谷子3种作物分类地位相近,且种 植区均集中在东北、华北、西北和黄河流歧等温带地区,因此,主要害虫的发生危害情况也有很 多相问之处。如在播种期和苗期,它们普遍遭受蛴蜡(Gb)、暖姑(Mole cricket)、金针虫 (Wireworm、拟地甲(Tenebrionid beetle)等地下害虫的危害,地老虎(Cutworm)在不少地区 r重危害春玉米和春高粱的幼首。在生长季节,玉米螟(Com borer)和玉米斯Rhopalosiphm maidis 对3种作物的危害均比较严重:条g(hilo sacchariphagus Bjojer和桃蛀野要Dichocrocis pmetferalis Guene'e则常与玉米g混合发生,危害高爱和玉米:黏虫Mythimna siparata(Walker、) 蝗虫〈Grasshopper).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ubner)、棉叶鲷(Cotton mite)等多食性艺 虫也是这3种作物的重要害虫:三点螟Chilo infuscatellus(Snellen)主要危害谷子和甘燕,也可 危害岛梁和玉米:高袋蚜Melanaphis sacchari(Zchntner)主要危店高樊,也可危害玉米。 文献记线的马铃客害虫有66种。其卡危害严重的有二十八是瓢虫Henosepilac加 vigintioctomaculata(Motschulsky)、茄二十人星既虫Henosepilachma sparsa orientalis Dicke、马铃 薯块茎蛾Phthorimaca operculelia(Zcer)等,蚜虫、芫筲也造成一定危苦。文成记裁的甘著 虫有I06种,主要害虫有甘薯天皖Herse comvolvuli(Linnacus)、甘薯麦蛾Brachmia macroscof Meyrick,甘薯叶甲Colasposomd Mannecim、斜纹夜求Prodemia litra(Rabricius)等。 此外,蛴婚、鲮站、地老虎等地下害虫也严重危害薯类,常食害块根、块茎,造成许多孔洞,影 响品质和产量 第一节黏虫 黏虫uthimna separata(Walker)英文名Armyworm,又称东方黏虫、五色虫、夜瓷虫、剃 枝虫等,属鲜翅日,夜蛾科。 1
一、分布与危害 黏虫为东洋、古北和澳洲区共有种,国外分布于日本、朝鲜、俄罗斯、菲律宾、返南、老挝、 泰国、锺句、印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马米西亚、印度尼西亚、巴布业新几内亚、澳人利业、 新西兰及候洲各国,国内除西北局部地区外,各省区均有发生:我国记我的黏虫近缘种有60多种。 其中白脉黏虫Mythimna venalba(Moore、劳氏黏虫or Duponchel在南方各地常与 黏虫混合发生,但多以黏虫为主,在北方可见到其他黏虫,但数量较少:新疆谷盘虫Leucania zeae Dup.主要发生在新疆一带。 黏虫是一种多食性害虫,可取食6个科10多种植物。但亭食麦类、水稻、玉米,高第、谷 子、摩子、甘蔗等禾本科作物,大爱生时也取食豆类、花生、麻类、烟草,白菜、辣根,草聋、 桃、梨、苹果、柑橘,柳、榆、万寿菊、肯蓿等作物和林果、花卉,但这些植物对幼虫发育有不 良影响。 黏虫是种暴食性害虫。以幼虫咬食时片,2龄纺虫浩入心叶取食叶肉形成小孔,3龄后由 叶片边缘咬食形成缺刻,大发生时常将时片全部吃光,仅剩光秆、尤其是在幼虫成群结队迁移时, 更是饥不择食,造成大面积减产,其至颗粒无收。 二、形态特征(图6-1) 成虫2郭3幼虫4幼虫头部正血现5蛙侧面现6断背面观7城木端曳面观 仿活江农业大学) (引白李黑会主编%衣业是虫整定》22根P4图7-1) 卵燮关形,直径约0.5mm,表前其六角形有规则的网状脊纹初产时白色,鳄化前呈黄褐色至 黑褐色。卵粒单层排列成行,常产于叶鞘缝内,或枯卷叶内。在谷子和水稻叶片尖端产卵时,划 常卷成棒。 幼虫老熟幼虫休长3840mm,头黄褐色至淡红祸色,体色彩变,背面底色有黄祸色、淡绿
色、黑褐色、果色等。头部正面有近八字形黑褐色额致。体背有5条纵线,行中线白色,边缘有 细黑线,两测各有2条极明显的浅色宽纵带,上方1条红褐色,下方1条黄白色、黄褐色或近红 祸色,两纵带边缘饰灰白色细线。腹面污黄色,腹足外侧有黑闲色斑。腹足趾钩呈半环形井列。 蛹体长17~23mm,红褐色。股部第57节背面近前缘处有横列的马蹄形刻点,中央刻点大 而密,两侧渐稀。尾端有尾刺3对,中间1对粗人。两恻各有短而弯血的细刺1对。雄蛹生殖孔 在腹部第9节,啡蛹生殖孔位于腹部第8竹的腹面。 成虫体长17-20mm,翅展3545mm,淡黄色或淡灰需色。前翅中央近前缘有2个淡黄色 圆此,外侧圆斑较大,其下方有1小白点,白点两侧各有1小黑点。由翘尖斜向后缘有1暗色条 纹维蛾体稍小,体色较深。 三、生活史与习性 (一)生活史 黏虫是一种无滞有现象昆虫,条什适合时可终年繁殖。黏虫耐寒能力较差,在我国东半部地 区的越冬北界位于32N34N,大致相当于1月份0C等温线附近。在此界线以北的华北、东北 及华东、中南的部分地区,冬季日平均温度等于或低于0℃的天数在3以上,黏虫不能越冬, 虫源来白南方:在我国各地的发生代数因纬度而元,纬度愈高的地区,世代食少。通常将我国东 半部黏虫的发生区分为5类(表61)。 表6-1我国东半部她区黏虫发生区的戈划分 发生区 地范围 丰害世代危害盛斯范害作物 越冬情 39外N以北。包括 东北、内蒙古东南 小麦、容子 ?3代区第、问北泰北部.山 第2代, 东东部、山西中北河 有时绵3状 中每6上7:玉关后梁、尚未发现越条虫态 78月 水稻 及北京等地 36NN之 间。括山东西北 谷子,玉米 34代区部、河北中出南部、 第3代 78月 尚未发现越冬虫态 山西东部、河东北 部、天津等挂 339N36N.2 小麦,谷子、 在河南漯河,潮 。括打苏、上制 北到用行个别拔多 45代区 第1代, 45月 安问南中南部、 个别年份第3代78月 水稻、玉米 蛹,一般合不到越 高粱 山东南部、湖北北部 虫态
导地 7N39 月份38℃等温 间。包括湖北中南 线间无冬眠:3℃间 56代K部、湖南、江当、浙 第5代, 90月晚稻、早稻、 以幼电,鲜在稻草 江北部江苏 其次为第1代 34月 小岁 下,根茬、出埂草地 和安被南都等地 拔冬 27N以的,广东、 越冬代、第11、2月3.4 和广西内部、沿建东 小支、米, 终年发生, 68代< 代,第5代 部和南部,海南、台 无越冬现家 第6代 910月 清等地 (二)主要习性 成虫昼伏夜出。白天潜伏在柴草垛,植物风间、砖瓦木料等雄积物、上央、树洞以及玉米和 高烫的心叶等阴暗环境,晚上出来活动。成虫羽化后有取食补充营养的习性.喜欢取食桃、李、 杏、苹果、洋倪、紫糖视、柑橘、枇杷、大葱、油装、小蓟、首蓿等30余种植物的花盗,也取食 斯虫、介壳虫等分泌的资露、腐烂水果汁液,胡萝卜和甘薯汁液、发酵的粉浆、酒槽、猪饲料等。 对糖、酒和醋的混合液有较强的趋化性,对黑光灯的道性较强。成虫交配多在午夜至黎明前后, 般持线4060mim。雌鲸平均寿命1418d.最长28-37d,产期可持续6-7d,最长达13d。产 卵时分泌胶质物将卵粘在叶片上,成行或重叠排列威卵块,每个卵块卵粒数不等,最多达2003心 粒。单产卵量一般1000-2000粒,最高可达300多粒。啡龈产卵对农田环境、植物种类和植株 部位的选择性较强,但产卵部位多集中在植物的枯叶上或嫩叶端部的皱缝间。在田间,黏虫喜欢 选择水稻、小麦、谷子等室植作物用,或杂草丛生的玉米、高粱出产卵,尤其喜欢在地势低、湿 度大、生长茂密、长势良好的田块产卵。在谷子上,多产卵于上部34片叶的尖端,特别喜欢产 在枯心苗、白发病株的枯叶及枯时鞘内。在小麦苗期。多产卵于枯心苗或植株中下蒂的枯时卷缝 中,成株期多产于中上部「叶尖的卷缝中。在王米、高粱等高杆作物上,多产卵于发干而卷的 林叶尖内,有时也产于穗部位叶或玉米啡德的花丝等部位。在水稻上,多产于叶片尖端,尤其在 枯黄卷箱的稻叶上产卵最多,在叶销内侧也可见到。 幼虫共6龄。在条件不适宜时,有增加锐皮次数的现象。幼虫期化后先聚集在原处吃尽卵壳, 经一段时间后分散。爬行或吐丝下垂我移到其他植株上,选择合适的场所潜伏取食。幼虫多在夜 晚活动,阴天和天气凉爽时白天也活动取食。幼虫有隐蔽柄后的习性,低龄幼虫在谷了上常躲藏 在心叶、穗轴、袋开的叶稍内。有的毁藏在中下部茎叶从间:在小麦上常躲藏在无效分藥的心叫 十或中下部的下叶内:在水稻上低龄幼虫常在心叶中柄居取食,老龄幼虫多潜伏在稻从基部的稻
林间:在玉米、高梁等高仟作物上,常踩藏喇头口、叶肢和穗部位叶内,有时也毁藏企叶片背 面或枯叶的卷缝中。4龄以上幼虫有潜上习性,常潜伏在寄主植物根附近的松上或1块下,潜 士深度一般1~5cm,位于干湿土的交界处。幼虫有假死性和迁移危害的以性:1~2龄幼虫被凉动 时,立即叶丝下手,悬于半空不动,片刻后沿经爬回原处,或借风织散:3铃以上幼虫破惊动时, 立即落地,身体曲卷不动,安静后再爬上作物或建近钻入松士中落伏。4龄以上幼虫有群集注移 的习性,当把大部分作物或杂草叶片吃光后,成群结队向四处迁移,在迁移过程中所遇植物多被 掠食一空.有时甚至能够爬越墙壁或泡成皮球大小的虫团滚渡江河。 幼虫老然时停止取食,排尽英便后入蜜主根际附近1~2cm深的松上中结士重,身体逐渐缩 知变为前蛳,13d内锐皮化蛹。 图62黏虫等节性迁飞路线 伤中农科院物保护研究所 (引自作均祥1编《农业屁虫学》22版%图52) (三)迁飞规律 黏虫其有季节性远离迁飞危害的特性。20世纪60年代以来,通过大规模标记回收试验和 系列行为学,生理学等研究,探明了黏虫在我同的水平和垂直迁飞规律,提出了霜虫季节性迁 飞路线图(图6-2),可以看出,猫虫在我国东半部每年有4次大范围的江飞活动,具有2种江飞 方式。春季和夏季从低纬度向高纬度地区,或从低淘拔向高海拔地区迁飞:秋季同迁时,从高纬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