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8|二十四诗品校注译评 记》,论人的性格与书法艺术及其“先大夫”对书艺鉴赏情况。 文末提及“进士姚领”,是司空图的女娇。此后两年,图仍在 华阴。 天复元年(901年),六十五岁。在华阴。二月,朱全忠进封 梁王。十月,朱全忠引师至河中,京师大恐。昭宗出幸凤翔。 韩建降归朱全忠。 天复二年(902年),六十六岁。是年春,自擅山至那乡(今 湖北郧县),编《绝麟集》,作《绝麟集述》。擅山,待考。 天复三年(903年),六十七岁,归王官谷,复葺亭台于坏垣 中。作《休休亭记》,述隐居之志。昭宗由凤翔还京,从朱全忠、 崔胤所奏,内官七百人并赐死,帝悲之,自为祭文。 天复四年,即天祐元年(904年),六十八岁。在王官谷。八 月,右相奸贼柳璨陷害旧族,召图之洛阳。图入朝佯为堕笏失 仪,遂放归王官谷。预筑冢扩,引故人入扩饮酒赋诗。八月十 二日,昭宗遇弑,年三十八。皇太子辉王柩前即位,时年十三。 天祐四年,即梁开平元年(907年),七十一岁。在王官谷。 四月,梁王朱全忠称帝于大梁(今开封市西北),封唐帝为济阴 王,迁居曹州(今山东曹县)。梁帝召图为礼部尚书,不赴 梁开平二年(908年),七十二岁。在王官谷。二月二十一 日,朱全忠酰杀济阴王(李祝)于曹州,时年十七,谥为哀皇帝。 图闻哀帝被弑,不食而卒。 司空图无子,以甥为嗣,名司空荷。有一女,适华阴姚频。 (四)司空图的思想 纵观司空图的生平行迹,很明显,他有出仕与退隐的思想矛盾。 封建社会里知识分子的人生道路,用孟子的话说,便是“穷则独善 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司空图的出处,也深受这种思想的影响。结合 当时的具体社会环境看,黄巢起义是司空图出仕与隐退的分界线。黄 巢起义前,他生活安乐,锐意进取;黄巢起义后,战乱频仍,他惧祸隐 退。据史料我们知道,少年司空图受到父亲的熏陶,对诗歌、书艺皆有
绪论|009 颖悟,博得长辈的怜爱一《注(愍征赋)述》中有这么两句:“况愚通家 著分,总角忘年。”两句告诉我们,当司空图七八岁时,便与“会昌中进 士”《愍征赋》的作者范阳卢献卿(字著明)结为“忘年”交。当然,卢与 司空图的父亲有“通家”之好,才构成这种忘年交的。长辈如此厚爱司 空图,正因为他需子可教嘛。 青年时期的司空图,已能与有德望的王凝交往,受到垂爱一《北 梦琐言》记载:“王文公凝,清修重德,冠绝当时。…曾典绛州(今山 西新绛县),于时司空图侍郎方应进士举,自别墅到郡谒见后,更不访 亲知,阍史遽申司空秀才出郭矣。或入郭访亲知,即不造郡斋。琅哪 (指王凝)知之,谓其专敬,愈重之。”2(按:引文中的“绛州”当系“同州” 之误。)我们应该知道,王凝是个有才干的官员,他看中司空图,必然既 重其才,又重其德。咸通七年秋,图撰《太原王公同州修堰记》,在《记》 中纵论地方水利得失,颇见经邦济世之才。这也证明王凝赏识司空图 不是感情用事,凭空拾举。 司空图三十三岁及进士第。是年,有《与惠生书》,日: 某赘于天地之间三十三年矣。及览古之贤豪事迹,惭企不 暇…虽然,丈夫志业,弘之犹恐自跼,诚不敢以此为惮,故便 文之外,往往探治乱之本,俟知我者纵其狂愚,已成万一之效 …伊周不能为当今之治。苟在位者有问于愚,必先存质以究 实,镇浮而劝用,使天下知有所竟,而不自窘以罪时焉。© 这段话明白地告诉人们:①司空图在学习期间,除学习“文之外, 往往探治乱之本”,注意锻炼自己的济世经邦才能,以图将来投入实际 ①祖保泉、陶礼天笺校:《司空表圣诗文集笺校》,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第319页。 ②宋]孙光宪著:《北梦琐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3页。 ③祖保泉、陶礼天笺校:《司空表圣诗文集笺校》,安微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第208一209页
010二十四诗品校注译评 工作,报效国家。②他对“当今之治”自有方略大计在胸,只等着“知我 者”引荐,他就可以走马上任,大展治国宏猷了。由此可见,他的用世 之心何等强烈! 可是司空图万万没有料到,在他进士及第、大发治国宏论的五军 之后,以王仙芝、黄巢为领袖的农民起义军便有力地冲击了唐王朝的 帝座,也吓破了司空图出仕唐王朝的肝胆。乾符五年(878年),当司空 图在王凝的宣歙观察使幕中时,他已看到黄巢起义军锐不可当。广明 元年(880年)冬,当他在礼部员外郎任上不久,便被黄巢起义军俘获, 他已看到百姓举着白旗拥戴起义军攻入京城,僖宗皇帝仓皇逃命的 况。他有幸得人帮助,偷偷地溜出京城,逃回中条山王官谷,那宵遁咸 阳桥的紧张心情,他是此生难忘的。 天下大乱,司空图怎么安排自己的劫后余生呢?他选择了“穷则 独善其身”的道路一归隐。他由长安逃归王官谷后有诗日:“宦游萧 索为无能,移住中条最上层。…自此致身绳检外,肯教世路日兢 兢。”(《退栖》)显然,他不愿在恐惧危难中走他的“世路”,那就只好隐 居在深山里。可是他“身在绳检外”而“丹心向本朝”。他一面高吟“乐 退安贫知是分,成家报国亦何惭。到还僧院心期在,瑟瑟澄鲜百丈 潭。”(《漫书》)“浮世荣枯总不知,且忧花阵被风欺。依家自有麒麟阁, 第一功名只赏诗。”(《力疾山下吴村看杏花十九首》之六)好像他真已 心如澄潭,清澈见底,成日看花吟诗,悠闲自得:一面又时时思念着朝 廷。他叹道,“丧乱家难保,艰虞病懒医。空将忧国泪,犹拟洒丹墀。” (《乱后三首》之.一)“身病时亦危,逢秋多恸哭。风波一摇荡,天地几反 覆。”(《秋思》)显然,他的心灵深处,烙印着“报国”二字。 退隐与报国的思想矛盾始终纠缠着劫后余生的司空图。他庆幸 自己“遭乱离而脱祸,归乡里而获安。”(《迎修十会斋》)可是当僖宗由 蜀还京,途次凤翔,任命司空图为中书舍人、知制诰,他奉圣旨出山了, 不久又辞归一他的行动表明了他思想深处的矛盾是实实在在的
绪论1 011 天复三年(903年),他六十七岁,写了篇《休休亭记》,比较集中地表达 了退隐与忧国的矛盾。他说: 休休也,美也,既休而其美在焉。司空氏祯贻溪休休亭,本 濯缨也。濯缨为陕军所焚,愚窜避逾纪,天复癸亥岁(903年), 蒲稔人安,既归,葺于坏垣之中,构不盈丈,然遽更其名者,非以 为奇,盖量其材,一宜休也;揣其分,二宜休也;且耄且聩,三宜 休也。而又少而堕,长而率,老而迁,是三者皆非救时之用,又 宜休也。尚虑多难,不能自信,既而昼寝,遇二僧,其名皆上方 刻石者也。其一曰河,顾谓吾曰:“吾常为汝之师也,昔矫于道, 锐而不固,为利欲之所拘,幸悟而悔,将复从我于是溪耳。且汝 虽退,亦尝为匪人之所嫉,宜以耐辱自警,庶保其终始,与靖节 (陶渊明)、醉吟(白居易)第其品级于千载之下,复何求哉!”因 为耐辱居士歌,题于亭之东北楹…咄,诺,休休休,莫莫莫,伎 俩虽多性灵恶,赖是长教闲处著。休休休,莫莫莫,一局棋,一 炉药,天意时情可料度。白日偏催快活人,黄金难买堪骑鹩。 若曰:尔何能?答言:耐辱摸。⑧ 这里,我们应该注意:①司空图说了一堆“休、休、休”的理由,未必 完全出于自愿,因为他把“宜休”与佛教倡导的“忍辱”视为一事的两 面。②“耐辱”,在他说来,当天下大乱之际,本想为唐王朝的至尊洗刷 屈辱,可却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躲在深山里忍辱求生,自恨“偷生做 老人”。③自称“耐辱居士”,便标示了他思想深处的矛盾。自称“居 士”,表明他皈依当时的佛教禅宗;他身处逆境,却要以“静虑”为思想 准则,把逆境视为顺境来对待,从而检验自已的人生道路,要求在认识 上达到“一切皆空”的境地。可是“居士”而又冠以“耐辱”,表明这个 “居士”还心有杂念,念着给他“一举高科,两朝美宦”的唐王朝的安 ①祖保泉、陶礼天笺校:《司空表圣诗文集笺校》,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第198一199页
012二十四诗品校注译评 危。这个矛盾多么鲜明!④休休亭本名濯缨亭,表明他早有“沧浪之 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的看现实行事、进退 两可的思想。此时天下大乱,他归隐而又“丹心向本朝”,乃是很自然 的人生道路。⑤“耐辱”总是有限度的。当昭宗在天复四年(904年)八 月“遇弑”时,司空图悲吟“身病时亦危,逢秋多恸哭”,还尽量“耐辱” 以全残生;当唐哀帝被梁主朱全忠酰杀后,唐王朝彻底灭亡了,他闻讯 绝食而死,结束了“退隐”与“报国”的矛盾。但他的死,向世人宣示,这 矛盾的主导一面,不是“隐士”,而是“忠臣”、“节士”。《新唐书》把司空 图列人《卓行传》,算是有见地的。 唐末僧齐己《寄华山司空图》,僧尚颜《寄华阴司空侍郎》,僧虚中 《寄华山司空图二首》等诗,都赞许司空图飘然隐退,把他描绘成对人 世毫无牵挂的活神仙,那只是司空图的一方面,只有相对的真实性。 二、《二十四诗品》的理论体系问题 (一)不该在“二十四”数字上做文章 《二十四诗品》,从理论角度看,它有没有体系?对这个问题,我在 60年代写的《司空图诗品解说·引言》第二节里曾简略谈过,我认为它 没有理论体系。三十多年后,我虽阅览过许多关于《诗品》的材料,其 中有的说《诗品》在排列顺序上体现了“脉络”、“伦次”,甚至连“二十 四”这个数字都带有玄秘。但我仍然认为《二十四诗品》没有它自己的 理论体系。多年来,我把《二十四诗品》读来读去,觉得它只是二十四 首诗的集合体,正如苏东坡所说,那是司空图“盖自列其诗之有得于文 字之表者二十四韵”①。这意思是:司空图读诗有得,就诗的意境、风格 ①[宋]苏轼撰:《书黄子思诗集后》,见《苏东坡全集》(上),中国书店1986年 版,第55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