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克尔诞步仪实验 预习提要 验 )实验原理 仪器简介 买验答 N 数理
• 预习提要 • 实验要求 • 实验原理 • 仪器简介 • 实验内容 • 数据处理
迈克尔逊干涉仪
迈克尔逊干涉仪
迈克尔逊(1852~1931)美国物理学家 主要贡献在于光谱学和度量学,获1907年诺贝尔 物理学奖。1879年通过改进博科的方法,获得光速值 为299910±50千米/秒。后利用多面镜发射法,获得光 速值为299798±4千米/秒,与现在真空光速的可靠值 即299798±03千米/秒十分接近。1880年在柏林发明 了利用干涉条纹精确测量长度或长度改变的迈克尔逊 干涉仪
迈克尔逊(1852~1931)美国物理学家 主要贡献在于光谱学和度量学,获1907年诺贝尔 物理学奖。1879年通过改进博科的方法,获得光速值 为 千米/秒。后利用多面镜发射法,获得光 速值为 千米/秒,与现在真空光速的可靠值 即 千米/秒十分接近。1880年在柏林发明 了利用干涉条纹精确测量长度或长度改变的迈克尔逊 干涉仪。 299910 50 299798 4 299798 0.3
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原理 干涉图 G1,G2是材料厚度相同的 平行板,G1为镀银半透半 M2 反镜,G2为补偿板。M1, M1 M2为平面反射镜,M2是 M2的虚象。S是光源,SP 是观察屏。可以看到M1 反射的三束光,记作1、2 3,经M2反射的两束光4 5。调整光路时候要2和4 重合。移动M1,可观察到 12 干涉条纹随之变化。平面 镜的距离增大时,中心就 “吐出”一个个圆环,距离 减小时就“吞进”一个个
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原理 G1,G2是材料厚度相同的 平行板,G1为镀银半透半 反镜,G2为补偿板。M1, M2为平面反射镜,M2’是 M2的虚象 。S是光源,SP 是 观察屏。可以看到M1 反射的三束光,记作1、2、 3,经M2反射的两束光4、 5。调整光路时候要2和4 重合。移动M1,可观察到 干涉条纹随之变化。平面 镜的距离增大时,中心就 “吐出”一个个圆环,距离 减小时就“吞进”一个个 圆环
S1 2h R 个点光源S产生的光束经干涉仪的等效空气薄膜表面M1和M2’反射后,相 于由两个虚光源S1、S2发出的相干光束(如图所示)。若原来M1、M2 上间的距离为h(即空气膜的厚度),两个虚光源81、S2之间的距离为h 然,只要M1和M2’(即M2)足够大,在点光源同侧的任一点P,在Ml M2’上总能相当于从虚光源S1和S2发出的相干光线相交于P点,从而在P 点观察到干涉现象,因而这种干涉是非定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