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高考-2006年高考模拟与预测 语文强化训练卷(七) 第Ⅰ卷 (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组是 A福祉(zhi)朝暾(tun)谲诈(jue)惊魂甫定(f)伫立(zhu) B杂役(yi)衅钟(xin)赡养(shan)妍媸毕露(ch)欢谑(xue) C思付(cin)口讷(na)尘滓(zl)面面相觑qu).猿猱(nao D赧然(nan)喧豗hu)逾垣(yuan)将进酒( qiang)荆杞(qi)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觉解目不瑕接深恶痛绝正其义不谋其利 B.僭位诚惶诚恐芸芸众生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C.染指明察秋毫缘木求渔仰之弭高,钻之弭坚 D.聚讼断壁残垣专心致志 言以敝之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这是由超凡绝俗的大智慧中生长出来的清洁的精神,又由这种清洁的精神_出拒绝 诱惑的惊人内力。(鲍鹏山《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②纵使叛逆篡位也还要邀请与自己利害相关的各方支持;但最最重要的是,这时的战事还 未_全民,不致于使父母兄弟妻子离散。(黄仁宇《孔孟》) ③随着未来的科学进步,我相信,宗教教条迷信,必将让位于科学:可是人 对于超越人世的渴望,必将由未来的哲学来满足。(冯友兰《人生的境界》) A.滋养波及及其/和B.滋养波及以及或 C.滋生涉及及其成或D.滋生涉及以及/和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一切铺垫都已显现的情况下,2006年必定是“宝洁”大显身手的一个好年头,“飘柔” 则是首当其冲的先锋品牌。 B假如您是一个遭遇挫折或失败、立志“东山再起”的人,您可要摆正心态,调整心理,百 尺竿头,更进一步哇 C.有些“老板ˆ老总”嗜好赌博,常常一夜之间倾家荡产,输得衣不遮体,只得穷极无聊 乞讨街头 D杨臣刚带着新书《老鼠爱大米》到南京签售的时候,感慨颇深地说:“人怕出名猪怕壮 每首歌红了之后都会出现一些盗版和炒作。” 5.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1921年12月,鲁迅先生写成了著名的短篇小说《阿Q正传》(被译为几十种文字, 国内外传播),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B.意识流小说家非常注意探索人的心灵世界,往往通过作品中人的内心独白与自由联想 来发掘人的内心深处的奥秘 C.追忆往事可以给人以智慧,可以使人意识到自身在当前的处境,可以照亮人生的道路 增强憧憬未来的信心和勇气。 D.李白的诗飘逸豪放,语言流转自然,其古体诗和七绝尤为后人称道:杜甫的诗风格多
1 目标高考—2006 年高考模拟与预测 语文强化训练卷(七) 第Ⅰ卷 一.(本大题共 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8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组是 A.福祉(zhǐ ) 朝暾(tūn) 谲诈(jué) 惊魂甫定(fǔ) 伫立(zhù) B.杂役(yì) 衅钟 (xìn) 赡养(shàn) 妍媸毕露(chī ) 欢谑(xuè) C.思忖(cǔn) 口讷(nà) 尘滓 (z ǐ ) 面面相觑(qù ) . 猿猱(náo) D.赧然(năn) 喧豗(huī) 逾垣(yuán) 将进酒(qiāng) 荆杞(qǐ)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觉解 目不瑕接 深恶痛绝 正其义不谋其利 B.僭位 诚惶诚恐 芸芸众生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C.染指 明察秋毫 缘木求渔 仰之弭高,钻之弭坚 D.聚讼 断壁残垣 专心致志 一言以敝之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这是由超凡绝俗的大智慧中生长出来的清洁的精神,又由这种清洁的精神___出拒绝 诱惑的惊人内力。(鲍鹏山《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②纵使叛逆篡位也还要邀请与自己利害相关的各方支持;但最最重要的是,这时的战事还 未___全民,不致于使父母兄弟妻子离散。(黄仁宇《孔孟》) ③随着未来的科学进步,我相信,宗教______教条____迷信,必将让位于科学;可是人的 对于超越人世的渴望,必将由未来的哲学来满足。(冯友兰《人生的境界》) A.滋养 波及 及其/和 B.滋养 波及 以及/或 C.滋生 涉及 及其/或 D.滋生 涉及 以及/和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一切铺垫都已显现的情况下,2006 年必定是“宝洁”大显身手的一个好年头,“飘柔” 则是首当其冲的先锋品牌。 B.假如您是一个遭遇挫折或失败、立志“东山再起”的人,您可要摆正心态,调整心理,百 尺竿头,更进一步哇。 C.有些“老板”“老总”嗜好赌博,常常一夜之间倾家荡产,输得衣不遮体,只得穷极无聊, 乞讨街头。 D.杨臣刚带着新书《老鼠爱大米》到南京签售的时候,感慨颇深地说:“人怕出名猪怕壮, 每首歌红了之后都会出现一些盗版和炒作。” 5.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1921 年 12 月,鲁迅先生写成了著名的短篇小说《阿 Q 正传》(被译为几十种文字, 国内外传播),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B.意识流小说家非常注意探索人的心灵世界,往往通过作品中人的内心独白与自由联想 来发掘人的内心深处的奥秘。 C.追忆往事可以给人以智慧,可以使人意识到自身在当前的处境,可以照亮人生的道路, 增强憧憬未来的信心和勇气。 D.李白的诗飘逸豪放,语言流转自然,其古体诗和七绝尤为后人称道;杜甫的诗风格多
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极其精练,尤长于古体诗与律诗。 6.下列对文学常识与课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先秦诸子散文以论说为主,如《论语》《孟子》《庄子》等:先秦历史散文以历史题材为 主,如《左传》《国语》《战国策》等 B.《孔孟》一文认为孔子和孟子的思想言行有不同的地方:孔子坦荡悠闲,轻松愉快,孟 子则凡事紧张:孔子主张性善论,孟子则以为性恶来自先天;孔子对“礼”非常重视,孟子则 不大拘泥于“礼”。 C.话本经过文人加工,就变成了许多话本小说和演义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 游记》《金瓶梅》与《红楼梦》,等等。 D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流行于20世纪20-70年代,包括表现主义(如卡夫卡的《变形记》)、 意识流(如贝克特的《等待戈多》)、荒诞派(如伍尔夫的《墙上的斑点》)和魔幻现实主义 (如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等 (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文,完成7-10题。 先秦哲学家荀子写过一篇文章,叫《劝学》。他有一句话说得极好。他说:“不全不粹之 不足以为美也。”这话运用到艺术美上就是说:艺术既要极丰富地全面地表现生活和自然, 又要提炼,去粗存精,提高,集中,更典型、更具普遍性地表现生活和自然。由于“粹”,由 于去粗存精,艺术表现里有了“虚”,“洗尽尘滓,独存孤迥”。由于“全”,才能做到孟子所说 的“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虚”和”实”辩证的统一,才能完成艺术的表现,形 成艺术的美。但“全”和“粹”是相互矛盾的。既去粗存精,那就似乎不全了,全就似乎不应拔 萃”。又全又粹,这不是矛盾吗?然而只讲“全”而不顾“粹”,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自然主义; 只讲“粹”而不能反映“全”,那又容易走上抽象的形式主义的道路:既粹且全,才能在艺术表 现里做到真正的“典型化”,全和粹要辩证地结合、统一,才能谓之美,正如荀子两千年前所 说的那句精辟之语 清初文人赵执信在他的《谈龙录》里有一段很生动、很形象的说明:这全和粹、虚和实 辩证的统一,才是艺术的最高成就。他说 钱塘洪日方思,久于新城之门矣。与余友。一日,在司寇(渔洋)宅论诗,日方思嫉时俗 之无章也,曰:“诗如龙然,首、尾、爪、角、鳞、鬣,一不具,非龙也。”司寇哂之曰:“诗 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其尾,或云中露一爪一鳞而已,安得全体?是雕塑绘画者耳!余曰:“神 龙者,屈伸变化,固无定体,恍惚望见者,第指其一鳞一爪,而龙之首尾完好,故宛然在也。 若拘于所见,以为龙具在是,雕绘者反有辞矣” 洪日方思重视“全”而忽略了“粹”,王渔洋依据他的神韵说看重一爪一鳞而忽视了“全 体”;赵执信指出一鳞一爪的表现方式要能显示龙的“首尾完好”宛然存在。艺术的表现正在 于一鳞一爪具有象征力量,使全体宛然存在,不削弱全体丰满的内容,把它们概括在一鳞一 爪里。提高了,集中了,一粒沙里看见一个世界。这是中国艺术传统中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方 法,不是自然主义的,也不是形式主义的。但王渔洋、赵执信都以轻视的口吻说着雕塑绘画, 好像它们只是自然主义地刻画现实。这是大大的误解。中国大画家所画的龙正是像赵执信所 要求的,云中露出一鳞一爪,却使全体宛然可见。 节选自《中国古代艺术中的虚与实》,略有改动) 7.根据文意,下列对“全”和”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粹”侧重讲艺术应通过提炼,提高,集中,典型地表现生活和自然;“全”侧重讲艺术 应当丰富而全面地表现生活和自然。 B.”粹”,“拔萃”,文中主要是指艺术表现中的去粗存精:“全”,“全面”,主要是指艺术 表现中的丰富与全面
2 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极其精练,尤长于古体诗与律诗。 6.下列对文学常识与课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先秦诸子散文以论说为主,如《论语》《孟子》《庄子》等;先秦历史散文以历史题材为 主,如《左传》《国语》《战国策》等。 B.《孔孟》一文认为孔子和孟子的思想言行有不同的地方:孔子坦荡悠闲,轻松愉快,孟 子则凡事紧张;孔子主张性善论,孟子则以为性恶来自先天;孔子对“礼”非常重视,孟子则 不大拘泥于“礼”。 C.话本经过文人加工,就变成了许多话本小说和演义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 游记》《金瓶梅》与《红楼梦》,等等。 D.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流行于 20 世纪 20—70 年代,包括表现主义(如卡夫卡的《变形记》)、 意识流(如贝克特的《等待戈多》)、荒诞派(如伍尔夫的《墙上的斑点》)和魔幻现实主义 (如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等。 二.(本大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 阅读下文,完成 7-10 题。 先秦哲学家荀子写过一篇文章,叫《劝学》。他有一句话说得极好。他说:“不全不粹之 不足以为美也。”这话运用到艺术美上就是说:艺术既要极丰富地全面地表现生活和自然, 又要提炼,去粗存精,提高,集中,更典型、更具普遍性地表现生活和自然。由于“粹”,由 于去粗存精,艺术表现里有了“虚”,“洗尽尘滓,独存孤迥”。由于“全”,才能做到孟子所说 的“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虚”和”实”辩证的统一,才能完成艺术的表现,形 成艺术的美。但“全”和“粹”是相互矛盾的。既去粗存精,那就似乎不全了,全就似乎不应“拔 萃”。又全又粹,这不是矛盾吗?然而只讲“全”而不顾“粹”,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自然主义; 只讲“粹”而不能反映“全”,那又容易走上抽象的形式主义的道路;既粹且全,才能在艺术表 现里做到真正的“典型化”,全和粹要辩证地结合、统一,才能谓之美,正如荀子两千年前所 说的那句精辟之语。 清初文人赵执信在他的《谈龙录》里有一段很生动、很形象的说明:这全和粹、虚和实 辩证的统一,才是艺术的最高成就。他说: 钱塘洪日方思,久于新城之门矣。与余友。一日,在司寇(渔洋)宅论诗,日方思嫉时俗 之无章也,曰:“诗如龙然,首、尾、爪、角、鳞、鬣,一不具,非龙也。”司寇哂之曰:“诗 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其尾,或云中露一爪一鳞而已,安得全体?是雕塑绘画者耳!”余曰:“神 龙者,屈伸变化,固无定体,恍惚望见者,第指其一鳞一爪,而龙之首尾完好,故宛然在也。 若拘于所见,以为龙具在是,雕绘者反有辞矣!” 洪日方思重视“全”而忽略了“粹”,王渔洋依据他的神韵说看重一爪一鳞而忽视了“全 体”;赵执信指出一鳞一爪的表现方式要能显示龙的“首尾完好”,宛然存在。艺术的表现正在 于一鳞一爪具有象征力量,使全体宛然存在,不削弱全体丰满的内容,把它们概括在一鳞一 爪里。提高了,集中了,一粒沙里看见一个世界。这是中国艺术传统中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方 法,不是自然主义的,也不是形式主义的。但王渔洋、赵执信都以轻视的口吻说着雕塑绘画, 好像它们只是自然主义地刻画现实。这是大大的误解。中国大画家所画的龙正是像赵执信所 要求的,云中露出一鳞一爪,却使全体宛然可见。 (节选自《中国古代艺术中的虚与实》,略有改动) 7.根据文意,下列对“全”和”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粹”侧重讲艺术应通过提炼,提高,集中,典型地表现生活和自然;“全”侧重讲艺术 应当丰富而全面地表现生活和自然。 B.”粹”,“拔萃”,文中主要是指艺术表现中的去粗存精;“全”,“全面”,主要是指艺术 表现中的丰富与全面
C.“全”对应于“实”,“粹”对应于“虚”,彼此相互矛盾:既去粗存精,就不能“全面”,既“面 面俱到”就难以“出类拔萃”。 D.在艺术中,“全”和“粹”要辩证地结合,否则就不能在艺术表现里做到真正的“典型化”, 就不能创造美好的艺术品。 8.作者为什么说“这是大大的误解”?根据文意,下列句子能够作出正确回答的一项是 A.古代那些雕塑绘画等艺术作品,都是自然主义的刻画现实 B.诗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其尾,或云中露一爪一鳞而已,安得全体 C.诗如龙然,首、尾、爪、角、鳞、鬣,一不具,非龙也 D.古代优秀画中的龙,虽在云中露出一鳞一爪,却使全体宛然可见 9.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艺术只有既全面而丰富地、又更典型更集中地表现生活与自然,才能称之为美 B.艺术创造中如果只讲“全而不顾“粹”,就容易走上抽象的形式主义的道路。 C.在“诗如画龙”的讨论中,作者否定了洪日方思、王渔洋、赵执信三人的基本观点 D.荀子在两千年前就明确提出过,艺术创造应当注重“洗尽尘滓,独存孤迥”。 10.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就诗歌而言,要想写出“一鳞一爪”而没有支离破碎之感,能给人以完整的”龙”的感觉 需要作者心中先有一条完整的“龙”在 B.通过提炼集中,一粒沙里能看见一个世界,“一叶、一花、一世界”,这属于中国艺术 传统中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C.王之涣《登鹳雀楼》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由实见虚,由“粹”到“全”,表 现站得高才看得远的生活哲理 D.中国艺术传统中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就是从一鳞一爪里显示全体,也就是“全”和 粹”的统一与结合,“虚”和”实”的相生与相成 (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4题 胡质字文德,楚国寿春人也。少与蒋济、朱绩俱知名于江、淮间,仕州郡。蒋济为别驾 使见太祖。太祖问曰:“胡通达,长者也,宁有子孙不?济曰:“有子曰质,规模大略不及 于父,至于精良综事过之。”案胡氏谱:通达名敏,以方正征。太祖即召质为顿丘令。 入为丞相东曹议令史,州请为治中。将军张辽与其护军武周有隙。辽见刺史温恢求请质, 质辞以疾。辽出谓质曰:“仆委意于君,何以相辜如此?”质曰:“古人之交也,取多知其不 贪,奔北知其不怯,闻流言而不信,故可终也。武伯南(武周字伯南,沛国竹邑人)身为雅 士,往者将军称之不容于口,今以睚眦之恨,乃成嫌隙。岂能终好?是以不愿也。”辽感言, 复与周平。 太祖辟为丞相属。黄初中,徙吏部郎,为常山太守,迁任东莞。士卢显为人所杀,质曰 “此士无仇而有少妻,所以死乎!”悉见其比居年少,书吏李若见问而色动。遂穷诘情状,若 即自首,罪人斯得。每军功赏赐,皆散之于众,无入家者。在郡九年,吏民便安,将士用命 迁荆州刺史,加振威将军,赐爵关内侯。吴大将朱然围樊城,质轻军赴之。议者皆以为 贼盛不可迫,质曰:“樊城卑下,兵少,故当进军为之外援:不然,危矣。”遂勒兵临围,城 中乃安。迁征东将军,假节都督青、徐诸军事。广农积谷,有兼年之储,置东征台,且佃且 守,又通渠诸郡,利舟楫,严设备以待敌。海边无事。 性沉实内察,不以其节检物,所在见思。嘉平二年薨,家无馀财,惟有赐 衣书箧而已。军师以闻,追进封阳陵亭侯,邑百户,谥曰贞侯。子威嗣。 (《三国志卷二十七·胡质传》)
3 C.“全”对应于“实”,“粹”对应于“虚”,彼此相互矛盾;既去粗存精,就不能“全面”,既“面 面俱到”就难以“出类拔萃”。 D.在艺术中,“全”和“粹”要辩证地结合,否则就不能在艺术表现里做到真正的“典型化”, 就不能创造美好的艺术品。 8.作者为什么说“这是大大的误解”?根据文意,下列句子能够作出正确回答的一项是 A.古代那些雕塑绘画等艺术作品,都是自然主义的刻画现实。 B.诗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其尾,或云中露一爪一鳞而已,安得全体? C.诗如龙然,首、尾、爪、角、鳞、鬣,一不具,非龙也。 D.古代优秀画中的龙,虽在云中露出一鳞一爪,却使全体宛然可见。 9.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艺术只有既全面而丰富地、又更典型更集中地表现生活与自然,才能称之为美。 B.艺术创造中如果只讲“全”而不顾“粹”,就容易走上抽象的形式主义的道路。 C.在“诗如画龙”的讨论中,作者否定了洪日方思、王渔洋、赵执信三人的基本观点。 D.荀子在两千年前就明确提出过,艺术创造应当注重“洗尽尘滓,独存孤迥”。 10.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就诗歌而言,要想写出“一鳞一爪”而没有支离破碎之感,能给人以完整的”龙”的感觉, 需要作者心中先有一条完整的“龙”在。 B.通过提炼集中,一粒沙里能看见一个世界,“一叶、一花、一世界”,这属于中国艺术 传统中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C.王之涣《登鹳雀楼》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由实见虚,由“粹”到“全”,表 现站得高才看得远的生活哲理。 D.中国艺术传统中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就是从一鳞一爪里显示全体,也就是“全”和” 粹”的统一与结合,“虚”和”实”的相生与相成。 三.(本大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 11—14 题。 胡质字文德,楚国寿春人也。少与蒋济、朱绩俱知名于江、淮间,仕州郡。蒋济为别驾, 使见太祖。太祖问曰:“胡通达,长者也,宁有子孙不?”济曰:“有子曰质,规模大略不及 于父,至于精良综事过之。”案胡氏谱:通达名敏,以方正征。太祖即召质为顿丘令。 入为丞相东曹议令史,州请为治中。将军张辽与其护军武周有隙。辽见刺史温恢求请质, 质辞以疾。辽出谓质曰:“仆委意于君,何以相辜如此?”质曰:“古人之交也,取多知其不 贪,奔北知其不怯,闻流言而不信,故可终也。武伯南(武周字伯南,沛国竹邑人)身为雅 士,往者将军称之不容于口,今以睚眦之恨,乃成嫌隙。岂能终好?是以不愿也。”辽感言, 复与周平。 太祖辟为丞相属。黄初中,徙吏部郎,为常山太守,迁任东莞。士卢显为人所杀,质曰: “此士无仇而有少妻,所以死乎!”悉见其比居年少,书吏李若见问而色动。遂穷诘情状,若 即自首,罪人斯得。每军功赏赐,皆散之于众,无入家者。在郡九年,吏民便安,将士用命。 迁荆州刺史,加振威将军,赐爵关内侯。吴大将朱然围樊城,质轻军赴之。议者皆以为 贼盛不可迫,质曰:“樊城卑下,兵少,故当进军为之外援;不然,危矣。”遂勒兵临围,城 中乃安。迁征东将军,假节都督青、徐诸军事。广农积谷,有兼年之储,置东征台,且佃且 守,又通渠诸郡,利舟楫,严设备以待敌。海边无事。 性沉实内察,不以其节检物,所在见思。嘉平二年薨,家无馀财,惟有赐 衣书箧而已。军师以闻,追进封阳陵亭侯,邑百户,谥曰贞侯。子威嗣。 (《三国志卷二十七·胡质传》)
1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案胡氏谱:通达名敏 案:通“按”,查考 B.将军张辽与其护军武周有隙隙:隔阂,嫌怨 C.奔北知其不怯 北:溃败,败逃 D.质轻军赴之 轻:轻视 1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古人之交也,取多知其不贪B.书吏李若见问而色动 民归之,由水之就下 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C.遂勒兵临围,城中乃安 D.军师以闻,追进封阳陵亭侯 无伤也,是乃仁术也 对曰:“将以衅钟” 13.以下各句内容全都表现胡质“沉实内察”的一项是 ①少与蒋济、朱绩俱知名于江、淮间②辽见刺史温恢求请质,质辞以疾 ③议此士无仇而有少妻,所以死乎④当进军为之外援;不然,危矣 ⑤广农积谷,有兼年之储 ⑥军师以闻,追进封阳陵亭侯 A.②③④B.①③⑤C.②⑤⑥D.①④⑥ 1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胡质的父亲胡通达名敏,曾经凭“方正”的名声被皇帝征召做官;胡 质儿子名威,在胡质死后,承袭了“阳陵亭侯”爵位。 B.蒋济做别驾时,有次出差去京城见到曹操,曹操问及胡通达后代的情 况,蒋济客观介绍了胡质的品行才干。 C.胡质为官,受到封赏从不独吞,全都分给手下人,死时家无余财,只 有受赐的衣服和书匣而已。 D.胡质担任丞相东曹议令史后,张辽请求刺史让胡质当自己的护军,胡 质不愿意,原因是感到自己“才薄”,难以与张辽始终交好。 第Ⅱ卷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18分 15.把下列文言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何以相辜如此?(2分) (2)且佃且守,又通渠诸郡,利舟楫,严设备以待敌。(2分) (3)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2分) (4)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2分) 16.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倦夜 杜甫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4 1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案胡氏谱:通达名敏 案:通“按”,查考 B. 将军张辽与其护军武周有隙 隙:隔阂,嫌怨 C.奔北知其不怯 北:溃败,败逃 D.质轻军赴之 轻:轻视 1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古人之交也,取多知其不贪 B.书吏李若见问而色动 民归之,由水之就下 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C.遂勒兵临围,城中乃安 D.军师以闻,追进封阳陵亭侯 无伤也,是乃仁术也 对曰:“将以衅钟” 13.以下各句内容全都表现胡质“沉实内察”的一项是 ①少与蒋济、朱绩俱知名于江、淮间 ②辽见刺史温恢求请质,质辞以疾 ③议此士无仇而有少妻,所以死乎 ④当进军为之外援;不然,危矣 ⑤广农积谷,有兼年之储 ⑥军师以闻,追进封阳陵亭侯 A.②③④ B.①③⑤ C.②⑤⑥ D.①④⑥ 1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胡质的父亲胡通达名敏,曾经凭“方正”的名声被皇帝征召做官;胡 质儿子名威,在胡质死后,承袭了“阳陵亭侯”爵位。 B. 蒋济做别驾时,有次出差去京城见到曹操,曹操问及胡通达后代的情 况,蒋济客观介绍了胡质的品行才干。 C. 胡质为官,受到封赏从不独吞,全都分给手下人,死时家无余财,只 有受赐的衣服和书匣而已。 D. 胡质担任丞相东曹议令史后,张辽请求刺史让胡质当自己的护军,胡 质不愿意,原因是感到自己“才薄”,难以与张辽始终交好。 第Ⅱ卷 四.(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18 分) 15.把下列文言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⑴何以相辜如此?(2 分) ⑵且佃且守,又通渠诸郡,利舟楫,严设备以待敌。(2 分) ⑶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2 分) ⑷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2 分) 16.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 倦夜 杜甫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注j①本诗写于唐广德二年(公元764),是时杜甫寓居于成都西郊浣花溪草堂 ②徂”:开始,产生 1)颔联中“重露成滴”ˆ、“稀星有无”’分别暗扣首联。请作简析。(2分) (2)诗中前六句,通过各个景物意象,写出了“夜渐深”到“天欲明”的过程,单纯写“夜”而只字 未言“倦”。“倦”体现在哪里?诗人为什么会“倦”?(4分) 17.补写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只选两小题)(4分) (1)君子坦荡荡, 。(《论语·述而》) (2)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 (3)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 乐岁终身饱,凶 年免于死亡 (《孟子·梁惠王上(齐桓晋文之事)》)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第18-21题。 得寿山石默想 小山 美石的结晶,源于火焰的洗礼。瑰丽的寿山石,我细细打量它的通体,其神秘的纹理和 不确切、不可捉摸的色彩,太让我惊叹大自然的伟力。而寿山石破土而出,却是人间一个蹊 跷。据说是和尚们依山修庙,揭去山的植被又凿掉许多岩层,于是宝石的矿脉显现 但是,最贵重的石种,埋藏于山脚田间,溪水潺潺,蜿蜒绕行,石头像婴儿随流水嬉闹 来到田埂河沿,耕田人弯身捡起,看着美丽生动,传阅于邻里。石头不是孤单的,农人们稍 加仔细,又可寻到同样区别于普通卵石的这种美石。几代后,该石价格飙升,命名“田黄 怎么说,这种石头都是从暗处走出到明处,成为人世一种稀罕之物了。 其实想要描述寿山石的美,是徒然和拙劣的。不恰当的比喻很多,这里不必引述,因为 不对等的对比,常常是人类可笑的附会。面对高级的东西,假如我们想不出个所以然来,完 全可以沉默就表示尊重了,何必勉强自己大有局限的智能?石头就是石头,过多的定语和形 容词也许只是増加了繁琐,败坏了它们天然的质朴简洁。在形状上,寿山石并无什么特殊 如果人类不剥开泥土或者砾岩裹挟, 它们混同凡尘自在,谁又能指认出其宝贵的本质? 然而,人类不仅把它们提取出来,欣喜这宝物的存在,还使它们的价格递增。宝石当 然可以分出等次,珍稀程度取决于它们自身的质量,这原本不算错的。我不能忍受的是,它 们被赋予不同的用途,而使身价显示出富贵与一般来,这就完全违背了石头本身的平等意识。 它们同处于山体田地里,小国寡民,鸡犬相闻,从无相互鄙夷或争斗,即使碰撞呼应,也如 同风雨私语,彼此的共存乃天地造化的美意。 可人们大伤其脑筋来,把石头琢磨出自己要的形态,或治印送与皇上,或雕刻成艺术品 对达官贵人献殷勤,或者用小技镂刻成掌上玩物、案几饰物,以为如此石头就身价倍增,有 蓬荜生辉之功绩了。啧,不知道石头们究竟感激不感激?当然,琢玉成器是大功,果真内在 的生命被完好发现,因雕刻而出世,那简直形同灵魂复活!但,工匠既凡心功利,石头又如 何超凡脱俗 我若是一块寿山石,我不愿意被如此寄寓富贵悠闲、人为改造得千娇百媚。苦刑害我
5 [注]①本诗写于唐广德二年(公元 764),是时杜甫寓居于成都西郊浣花溪草堂。 ②“徂”:开始,产生 ⑴颔联中“重露成滴”、“稀星有无”,分别暗扣首联。请作简析。(2 分) ⑵诗中前六句,通过各个景物意象,写出了“夜渐深”到“天欲明”的过程,单纯写“夜”而只字 未言“倦”。“倦”体现在哪里?诗人为什么会“倦”?(4 分) 17.补写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只选两小题)(4 分) ⑴君子坦荡荡, 。(《论语·述而》) ⑵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 。 (李白《将进酒》) ⑶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 , ;乐岁终身饱,凶 年免于死亡…… (《孟子·梁惠王上(齐桓晋文之事)》) 五.(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第 18—21 题。 得寿山石默想 小山 美石的结晶,源于火焰的洗礼。瑰丽的寿山石,我细细打量它的通体,其神秘的纹理和 不确切、不可捉摸的色彩,太让我惊叹大自然的伟力。而寿山石破土而出,却是人间一个蹊 跷。据说是和尚们依山修庙,揭去山的植被又凿掉许多岩层,于是宝石的矿脉显现。 但是,最贵重的石种,埋藏于山脚田间,溪水潺潺,蜿蜒绕行,石头像婴儿随流水嬉闹 来到田埂河沿,耕田人弯身捡起,看着美丽生动,传阅于邻里。石头不是孤单的,农人们稍 加仔细,又可寻到同样区别于普通卵石的这种美石。几代后,该石价格飙升,命名“田黄”。 怎么说,这种石头都是从暗处走出到明处,成为人世一种稀罕之物了。 其实想要描述寿山石的美,是徒然和拙劣的。不恰当的比喻很多,这里不必引述,因为 不对等的对比,常常是人类可笑的附会。面对高级的东西,假如我们想不出个所以然来,完 全可以沉默就表示尊重了,何必勉强自己大有局限的智能?石头就是石头,过多的定语和形 容词也许只是增加了繁琐,败坏了它们天然的质朴简洁。在形状上,寿山石并无什么特殊, 如果人类不剥开泥土或者砾岩裹挟, 它们混同凡尘自在,谁又能指认出其宝贵的本质? 然而,人类不仅把它们提取出来,欣喜这宝物的存在,还使它们的价格递增。宝石当 然可以分出等次,珍稀程度取决于它们自身的质量,这原本不算错的。我不能忍受的是,它 们被赋予不同的用途,而使身价显示出富贵与一般来,这就完全违背了石头本身的平等意识。 它们同处于山体田地里,小国寡民,鸡犬相闻,从无相互鄙夷或争斗,即使碰撞呼应,也如 同风雨私语,彼此的共存乃天地造化的美意。 可人们大伤其脑筋来,把石头琢磨出自己要的形态,或治印送与皇上,或雕刻成艺术品 对达官贵人献殷勤,或者用小技镂刻成掌上玩物、案几饰物,以为如此石头就身价倍增,有 蓬荜生辉之功绩了。啧,不知道石头们究竟感激不感激?当然,琢玉成器是大功,果真内在 的生命被完好发现,因雕刻而出世,那简直形同灵魂复活!但,工匠既凡心功利,石头又如 何超凡脱俗? 我若是一块寿山石,我不愿意被如此寄寓富贵悠闲、人为改造得千娇百媚。苦刑害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