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鲁迅选集 出,历史的吃人本质在这里复原成了一个斑驳陆离而又血肉丰 盈的悲惨世界。在狂人身上,作者博大的历史眼光已无暇顾及 而且也不可能顾及他的个性特征,急欲喷发对历史和现实的愤 激之情,和表达艺术总体把握的意向性符号象征追求才是最直 接的目的。可以说,狂人日记》不仅是鲁迅小说创作也是整 个新文学革命的艺术“宣言”。 在造成历代相沿的悲剧性命运的诸多因素中凸现文化因素 对于人们心灵的扭曲和扼杀,是《呐喊、《彷徨创作的基本 着眼点。这已成为近年来学界的共识。这固然是鲁迅小说创作 的一个基本取向,但也未始不是由于受鲁迅影响和受历史潮流 的掣动而形成的一代人的创作特色。比起某些传统性的定论 来,获得这一发现并取得学界的共识诚然是一种巨大的进步, 但对鲁迅本体研究所应达到的科学认知来说,则还有较大的距 离,因为它还缺乏对鲁迅本体特征的个性确认。如果我们沿着 这一思路进一步探究,就会不无惊叹地发现:鲁迅不仅首先揭 示了腐朽封建文化的吃人本质,而且还痛苦地指示了这一文化 超越时空的广延性特征。众所周知,国民性问题一直是鲁迅所 痛心疾首思考的问题,并以此为轴心建构了他极富有历史启示 的小说世界。在他的小说中,尽管对赵太爷、鲁四老爷、四铬 先生和七大人等食人谱系中的成员施行了分寸得当的挞伐,并 不惜挤出他们潜意识中的卑鄙来公开展览;但更多地还是着眼 于对愚弱国民的严峻剖析。尤为残酷的现实是,像祥林嫂、阿 Q等被人吞噬的对象都无时不在自食,更有柳妈一类的人在被 食时同时也在食人!这种景象早在鲁迅新小说的发轫之作《狂 人日记》中就已有所表现,并显然被作者有意强调过了。过去 我们一向认为《狂人日记》的这种表现是由于作者早期的阶级 意识模糊造成的,实际上是误解了鲁迅的本意。从他其后作品 一二十世纪中国著名作家文库·
出, 历史的吃人本质在这里复原成了一个斑驳陆离而又血肉丰 盈的悲惨世界。在狂人身上, 作者博大的历史眼光已无暇顾及 而且也不可能顾及他的个性特征, 急欲喷发对历史和现实的愤 激之情, 和表达艺术总体把握的意向性符号象征追求才是最直 接的目的。可以说, 《狂人日记》 不仅是鲁迅小说创作也是整 个新文学革命的艺术“宣言”。 在造成历代相沿的悲剧性命运的诸多因素中凸现文化因素 对于人们心灵的扭曲和扼杀, 是 《呐喊》、《彷徨》 创作的基本 着眼点。这已成为近年来学界的共识。这固然是鲁迅小说创作 的一个基本取向, 但也未始不是由于受鲁迅影响和受历史潮流 的掣动而形成的一代人的创作特色。比起某些传统性的定论 来, 获得这一发现并取得学界的共识诚然是一种巨大的进步, 但对鲁迅本体研究所应达到的科学认知来说, 则还有较大的距 离, 因为它还缺乏对鲁迅本体特征的个性确认。如果我们沿着 这一思路进一步探究, 就会不无惊叹地发现: 鲁迅不仅首先揭 示了腐朽封建文化的吃人本质, 而且还痛苦地指示了这一文化 超越时空的广延性特征。众所周知, 国民性问题一直是鲁迅所 痛心疾首思考的问题, 并以此为轴心建构了他极富有历史启示 的小说世界。在他的小说中, 尽管对赵太爷、鲁四老爷、四铬 先生和七大人等食人谱系中的成员施行了分寸得当的挞伐, 并 不惜挤出他们潜意识中的卑鄙来公开展览; 但更多地还是着眼 于对愚弱国民的严峻剖析。尤为残酷的现实是, 像祥林嫂、阿 Q 等被人吞噬的对象都无时不在自食, 更有柳妈一类的人在被 食时同时也在食人 ! 这种景象早在鲁迅新小说的发轫之作 《狂 人日记》 中就已有所表现, 并显然被作者有意强调过了。过去 我们一向认为 《狂人日记》 的这种表现是由于作者早期的阶级 意识模糊造成的, 实际上是误解了鲁迅的本意。从他其后作品 4 鲁 迅 选 集 ·二十世纪中国著名作家文库·
前言 中对这一现象更加强化的表现趋势来看,作者分明是在向人们 表达着自己的一种理解。对于那些艰难生存中的不幸的人们身 上所具有的落后意识,直到新近的论者依然用“影响”说加以 解释,似乎这一切只是由封建统治阶级的影响所致,顶多是再 追究一下小生产者的原因。其实鲁迅的本意却是在说明,这些 不幸的人们本身早已超验地变成了封建传统文化和心理结构的 社会性载体,近乎自律性地走向悲剧。以儒学宗法伦理文化为 核心的传统观念和心理,与以宗法制度为基础的自然经济形态 和生活方式的内在契合,使农民和由农民脱胎出来的其他小生 产者必然成为这种载体。因此,这种传统观念和心理结构也就 不可避免地以社会整体性特征笼罩在历史和所有社会成员之 上,呈现出在时空界限上的模糊性特点,使任何历史的进步都 必须面对它有形而又无形的笼罩和挑战。 鲁迅所深切关心的,本来就是整个民族的历史命运。因此 他在小说创作中表现出来的文化关注,本身就是一种历史性的 行动和期待,必然蕴含着浓重的历史意识,容纳着庞大的历史 结构。在一个偏远的乡场上,就舒卷着时代的风云变幻;在一 个小小的茶馆里,即可见出难以排解的重大历史矛盾;从一个 新近裹了脚的农村小女子的蹒跚而行,仿佛可以听到历史沉重 的叹息;而从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小花环,却又分明可以看到无 望中的希望。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作者浸透在血肉饱满的艺术 形象中的先觉者的历史智慧,和以理制情的历史评价意识。鲁 迅在以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者、反动腐朽势力和愚弱国民 所构成的三维的基本历史框架中,冷静地看到了革命者与国民 之间彼此阻隔的深刻悲剧,并以超越性的思考进行了至今都仍 有启发意义的评价。当然,这一切都是在艺术的合乎规律的创 造中自然显现出来的,而不是溢出艺术规定性之外的理性说 •二十世纪中国著名作家文库
中对这一现象更加强化的表现趋势来看, 作者分明是在向人们 表达着自己的一种理解。对于那些艰难生存中的不幸的人们身 上所具有的落后意识, 直到新近的论者依然用“影响”说加以 解释, 似乎这一切只是由封建统治阶级的影响所致, 顶多是再 追究一下小生产者的原因。其实鲁迅的本意却是在说明, 这些 不幸的人们本身早已超验地变成了封建传统文化和心理结构的 社会性载体, 近乎自律性地走向悲剧。以儒学宗法伦理文化为 核心的传统观念和心理, 与以宗法制度为基础的自然经济形态 和生活方式的内在契合, 使农民和由农民脱胎出来的其他小生 产者必然成为这种载体。因此, 这种传统观念和心理结构也就 不可避免地以社会整体性特征笼罩在历史和所有社会成员之 上, 呈现出在时空界限上的模糊性特点, 使任何历史的进步都 必须面对它有形而又无形的笼罩和挑战。 鲁迅所深切关心的, 本来就是整个民族的历史命运。因此 他在小说创作中表现出来的文化关注, 本身就是一种历史性的 行动和期待, 必然蕴含着浓重的历史意识, 容纳着庞大的历史 结构。在一个偏远的乡场上, 就舒卷着时代的风云变幻; 在一 个小小的茶馆里, 即可见出难以排解的重大历史矛盾; 从一个 新近裹了脚的农村小女子的蹒跚而行, 仿佛可以听到历史沉重 的叹息; 而从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小花环, 却又分明可以看到无 望中的希望。尤其难能可贵的, 是作者浸透在血肉饱满的艺术 形象中的先觉者的历史智慧, 和以理制情的历史评价意识。鲁 迅在以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者、反动腐朽势力和愚弱国民 所构成的三维的基本历史框架中, 冷静地看到了革命者与国民 之间彼此阻隔的深刻悲剧, 并以超越性的思考进行了至今都仍 有启发意义的评价。当然, 这一切都是在艺术的合乎规律的创 造中自然显现出来的, 而不是溢出艺术规定性之外的理性说 前 言 5 ·二十世纪中国著名作家文库·
6 鲁迅选 集 教。 一方面是生活积累的规定,一方面或许正是因为受了历史 认识的启发,鲁迅在《呐喊、《彷徨中接触到了中国现代革 命史上的两大问题:农民问题和知识分子问题。也正是在这两 个问题上,他敏锐地感悟到了文化启蒙者与作为国民多数的农 民之间无法在预期目的上进行沟通的新的历史悲剧,和新文化 运动参与者无法走出历史怪圈的自身的悲哀。在《彷徨》中, 鲁迅以较多的笔墨揭示了启蒙者本身的悲剧及其痛苦的求索。 《在酒楼上》里的吕纬甫和《孤独者》里的魏连殳,先前都曾 经是反抗旧世界的干将,但曾几何时,一个步入了重返故道的 颓唐,一个则以对生命的自戕告终。面对无处不在的强大的无 物之阵,面对连自己也不能不受其支配的历史运行的怪圈,他 们体验了深刻的孤独,感受了先行者的悲哀。鲁迅以自省自剖 的态度给予了他们深刻的理解,并从人类历史演进的规律上对 先行的“精神界之战士”的悲剧性心理体验作了历史性肯定。 但是,对于他们自身暴露出来的弱点,以及由此导致的颓唐和 自戕,则持严峻的批判态度。由对启蒙者自审意识的发生,和 对文化启蒙的悲剧性感悟,鲁迅此时虽然还不能明白出路何 在,但实际上已经开始在孕育着一种转化的内在契机,尽管他 以后始终都没有放弃对国民性问题的思考和进行文化批判的历 史选择。到了《做事新编》,情形就有了明显的变化。新历史 选择的明朗化带来了批判纹路的清晰度。文化批判与现实性社 会批判的结合,对传统文化的重新分析性评估和对禹墨精神的 褒扬,都构成了新的特色。 在现代小说艺术的探索和新小说格局的营造上,鲁迅也是 一代光辉的典范。茅盾称赞他说:“在中国新文坛上,鲁迅君 常常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呐喊》里的十多篇小说几乎 一二十世纪中国著名作家文库
教。 一方面是生活积累的规定, 一方面或许正是因为受了历史 认识的启发, 鲁迅在 《呐喊》、《彷徨》 中接触到了中国现代革 命史上的两大问题: 农民问题和知识分子问题。也正是在这两 个问题上, 他敏锐地感悟到了文化启蒙者与作为国民多数的农 民之间无法在预期目的上进行沟通的新的历史悲剧, 和新文化 运动参与者无法走出历史怪圈的自身的悲哀。在 《彷徨》 中, 鲁迅以较多的笔墨揭示了启蒙者本身的悲剧及其痛苦的求索。 《在酒楼上》 里的吕纬甫和 《孤独者》 里的魏连殳, 先前都曾 经是反抗旧世界的干将, 但曾几何时, 一个步入了重返故道的 颓唐, 一个则以对生命的自戕告终。面对无处不在的强大的无 物之阵, 面对连自己也不能不受其支配的历史运行的怪圈, 他 们体验了深刻的孤独, 感受了先行者的悲哀。鲁迅以自省自剖 的态度给予了他们深刻的理解, 并从人类历史演进的规律上对 先行的“精神界之战士”的悲剧性心理体验作了历史性肯定。 但是, 对于他们自身暴露出来的弱点, 以及由此导致的颓唐和 自戕, 则持严峻的批判态度。由对启蒙者自审意识的发生, 和 对文化启蒙的悲剧性感悟, 鲁迅此时虽然还不能明白出路何 在, 但实际上已经开始在孕育着一种转化的内在契机, 尽管他 以后始终都没有放弃对国民性问题的思考和进行文化批判的历 史选择。到了 《故事新编》, 情形就有了明显的变化。新历史 选择的明朗化带来了批判纹路的清晰度。文化批判与现实性社 会批判的结合, 对传统文化的重新分析性评估和对禹墨精神的 褒扬, 都构成了新的特色。 在现代小说艺术的探索和新小说格局的营造上, 鲁迅也是 一代光辉的典范。茅盾称赞他说: “在中国新文坛上, 鲁迅君 常常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 《呐喊》 里的十多篇小说几乎 6 鲁 迅 选 集 ·二十世纪中国著名作家文库·
前言 7 一篇有一篇的新形式,而这些新形式又莫不给青年作者以极大 的影响,欣然有多数人跟上去试验。”(《读(呐喊》)连被誉 为在二十年代小说创作中与鲁迅“双峰并峙”的郁达夫也自叹 弗如:“当我们看到一部分时,他看到了全般,当我们着急于 要抓住现实时,他把握了古今未来。”④出于对历史使命的特定 理解,鲁迅选择了现实主义的文学原则,一扫传统文学中 “瞒”和“骗”的陈腐之风,主张“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 看取人生并且写出他的血和肉来”,⑤由此开创并引导了现代文 学中现实主义文学潮流。但同样是出于对历史使命的特定理 解,鲁迅还冲破了传统现实主义的局囿,努力向着拓宽表现领 域突进。在谈到安特莱夫的创作时他说:“安特莱夫的创作里 又都含着严肃的现实性以及深刻和纤细,使象征印象主义与写 实主义相调和。俄国作家中,没有一个人能和他的创作一般 消融了内面世界与外面表现之差,而现出灵肉一致的境地。他 的著作是虽然很有象征印象气息,而仍然不失其现实性的。”⑥ 这实际上就是鲁迅本人的追求。吸收融汇其他创作方法和文学 观念,使现实主义获得了更丰富深刻的表现力和穿透力,这是 鲁迅的一大贡献。同时,在新文学革命初期即能在吸取外来营 养和继承改造传统的基础上,创造出既有时代特色又有新的民 族化特色的成熟作品,其中也有许多经验值得我们探讨和学 习。 鲁迅还是一位散文大家。他的散文创作不但为新散文创作 奠定了基石,而且许多艺术精品至今都很少有人能与之匹敌。 在新文学运动初期,散文是与旧文学营垒直接进行竞赛的一种 文体。旧营垒中人对小说本就持不屑一顾态度,而以诗文为正 宗,以为只有文言才能写出美文来。所以鲁迅说,中国散文 “到五四运动的时候,才又来了一个展开,散文小品的成功, •二十世纪中国著名作家文库
一篇有一篇的新形式, 而这些新形式又莫不给青年作者以极大 的影响, 欣然有多数人跟上去试验。” ( 《读 〈呐喊〉》) 连被誉 为在二十年代小说创作中与鲁迅“双峰并峙”的郁达夫也自叹 弗如: “当我们看到一部分时, 他看到了全般, 当我们着急于 要抓住现实时, 他把握了古今未来。”④ 出于对历史使命的特定 理解, 鲁迅选 择 了现 实 主义 的 文学 原 则, 一扫 传 统文 学 中 “瞒”和“骗”的陈腐之风, 主张“真诚地, 深入地, 大胆地 看取人生并且写出他的血和肉来”, ⑤ 由此开创并引导了现代文 学中现实主义文学潮流。但同样是出于对历史使命的特定理 解, 鲁迅还冲破了传统现实主义的局囿, 努力向着拓宽表现领 域突进。在谈到安特莱夫的创作时他说:“安特莱夫的创作里, 又都含着严肃的现实性以及深刻和纤细, 使象征印象主义与写 实主义相调和。俄国作家中, 没有一个人能和他的创作一般, 消融了内面世界与外面表现之差, 而现出灵肉一致的境地。他 的著作是虽然很有象征印象气息, 而仍然不失其现实性的。”⑥ 这实际上就是鲁迅本人的追求。吸收融汇其他创作方法和文学 观念, 使现实主义获得了更丰富深刻的表现力和穿透力, 这是 鲁迅的一大贡献。同时, 在新文学革命初期即能在吸取外来营 养和继承改造传统的基础上, 创造出既有时代特色又有新的民 族化特色的成熟作品, 其中也有许多经验值得我们探讨和学 习。 鲁迅还是一位散文大家。他的散文创作不但为新散文创作 奠定了基石, 而且许多艺术精品至今都很少有人能与之匹敌。 在新文学运动初期, 散文是与旧文学营垒直接进行竞赛的一种 文体。旧营垒中人对小说本就持不屑一顾态度, 而以诗文为正 宗, 以为只有文言才能写出美文来。所以鲁迅说, 中国散文 “到五四运动的时候, 才又来了一个展开, 散文小品的成功, 前 言 7 ·二十世纪中国著名作家文库·
8 鲁迅选集 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这之中,自然含着挣扎和战斗, 但因为常常取法于英国的随笔(Essay),所以也带一点幽默和 雍容;写法也有漂亮和缜密的,这是为了对于旧文学的示威, 在表示旧文学之自以为特长者,白话文学也并非做不到”。⑦鲁 迅虽然也十分看重这种文体革命的意义,但更看重对与文体革 命相关的社会革命的价值。他的散文创作无一不展现着一个战 斗者的丰富内心世界和对旧世界的批判。 从一九二四年到一九二六年,几乎与《彷徨的写作时间 同时,鲁迅除了写作杂文,“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夸大 点说,就是散文诗,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野判 于一九二七年七月出版,收散文诗二十三篇。《野草)是鲁迅 最富有个性化和独创性特征的作品,它虽然也在进行着对旧世 界的犀利的批判,但更有价值处却是作者对自己灵魂深处的逼 视,和对“绝望地抗战”的人生哲学的现代化思考。《朝花夕 拾》则另具一种笔调。它是带有回忆性质的叙事散文集,共计 十篇,写于一九二六年。最初在《葬原》发表时总题为《旧事 重提》,一九二七年结集出版时改为《朝花夕拾》。它以深情 平易、清新、舒展的笔调,记叙了作者从少年到青年时期的重 要生活片断,在平易通脱中蕴藉着深沉的情思。但它也不忘现 实,在不时自然插入的议论中亦不乏对旧物的针砭。在鲁迅的 杂文集中,也掺杂着一些堪称典范的散文,如《记念刘和珍 》和《为了忘却的记念》,就是至真至美之作。 为了使读者更全面地了解鲁迅的小说和散文创作,我们在 选编时选入了比以往选本更多的篇目。《呐喊、《彷徨》、《做 事新输和《野草》、《朝花夕拾》中的作品绝大部分入选,另 外还从《华盖集续编》中选入了记念刘和珍君》,从《喃腔 北调劁中选入了《为了忘却的记念》。为了帮助更多的读者 一二十世纪中国著名作家文库·
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这之中, 自然含着挣扎和战斗, 但因为常常取法于英国的随笔 ( Essay) , 所以也带一点幽默和 雍容; 写法也有漂亮和缜密的, 这是为了对于旧文学的示威, 在表示旧文学之自以为特长者, 白话文学也并非做不到”。⑦ 鲁 迅虽然也十分看重这种文体革命的意义, 但更看重对与文体革 命相关的社会革命的价值。他的散文创作无一不展现着一个战 斗者的丰富内心世界和对旧世界的批判。 从一九二四年到一九二六年, 几乎与 《彷徨》 的写作时间 同时, 鲁迅除了写作杂文, “有了小感触, 就写些短文, 夸大 点说, 就是散文诗, 以后印成一本, 谓之 《野草》”⑧ 。《野草》 于一九二七年七月出版, 收散文诗二十三篇。《野草》 是鲁迅 最富有个性化和独创性特征的作品, 它虽然也在进行着对旧世 界的犀利的批判, 但更有价值处却是作者对自己灵魂深处的逼 视, 和对“绝望地抗战”的人生哲学的现代化思考。《朝花夕 拾》 则另具一种笔调。它是带有回忆性质的叙事散文集, 共计 十篇, 写于一九二六年。最初在 《莽原》 发表时总题为 《旧事 重提》, 一九二七年结集出版时改为 《朝花夕拾》。它以深情、 平易、清新、舒展的笔调, 记叙了作者从少年到青年时期的重 要生活片断, 在平易通脱中蕴藉着深沉的情思。但它也不忘现 实, 在不时自然插入的议论中亦不乏对旧物的针砭。在鲁迅的 杂文集中, 也掺杂着一些堪称典范的散文, 如 《记念刘和珍 君》 和 《为了忘却的记念》, 就是至真至美之作。 为了使读者更全面地了解鲁迅的小说和散文创作, 我们在 选编时选入了比以往选本更多的篇目。《呐喊》、《彷徨》、《故 事新编》 和 《野草》、《朝花夕拾》 中的作品绝大部分入选, 另 外还从 《华盖集续编》 中选入了 《记念刘和珍君》, 从 《南腔 北调集》 中选入了 《为了忘却的记念》。为了帮助更多的读者 8 鲁 迅 选 集 ·二十世纪中国著名作家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