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生物统计》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B1030206 适用专业:动物科学 总学时:48学时 编写说明 1.教材选用及大纲制定依据 本门课程选用教材为全国统编“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生物统 计附试验设计》(第三版,中国农业出版社)。根据培养目标及“面向 21世纪课程教材”的要求,制定本教学大纲 2.教学环节 本门课程为动物科学等本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其前期基础课为 高等数学、概率论、线性代数,在此基础上开设本门课程。主要教学 形式为课堂讲授,主要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辅导答疑、课外作业、 习题讲解等。另外由于教材内容较多,课堂讲授学时有限,故安排40 学时的学生自学内容(包括选学内容) 3.教学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安排适当学时组织学生课堂讨论。研制电子教案 和多媒体幻灯片课件,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采用现代教育技术 二、大纲内容 第一章绪论
《畜牧生物统计》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B1030206 适用专业:动物科学 总 学 时:48 学时 一、 编写说明 1.教材选用及大纲制定依据 本门课程选用教材为全国统编“面向 21 世纪课程教材”《生物统 计附试验设计》(第三版,中国农业出版社)。根据培养目标及“面向 21 世纪课程教材”的要求,制定本教学大纲。 2.教学环节 本门课程为动物科学等本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其前期基础课为 高等数学 、概率论、线性代数,在此基础上开设本门课程。主要教学 形式为课堂讲授,主要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辅导答疑、课外作业、 习题讲解等。另外由于教材内容较多,课堂讲授学时有限,故安排 40 学时的学生自学内容(包括选学内容)。 3.教学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安排适当学时组织学生课堂讨论。研制电子教案 和多媒体幻灯片课件,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采用现代教育技术。 二、大纲内容 第一章 绪 论
(一)教学目的 通过讲授使学生了解本课程的学习内容、生物统计学的功用,学 习本课程的方法及本学科的发展史。 (二)教学内容 1.生物统计与试验设计的概念。 生物统计在生物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3.生物统计常用术语 4.统计学发展概况 (三)教学要求 掌握生物统计学的概念、特点和常用的统计术语。 (四)重点、难点、教学建议 重点:生物统计与试验设计的概念,以及常用统计术语 难点:常用统计术语 教学建议:重点讲述生物统计特点和常用的统计术语。 第二章资料的分类和整理 (-)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资料收集与核对的方法;整理资料的分组方 法;统计图、统计表的绘制及其意义 (二)教学内容 1.资料的分类。 2.资料的检查和核对。 3.资料的整理和分组 4.常用统计表与统计图
(一)教学目的 通过讲授使学生了解本课程的学习内容、生物统计学的功用,学 习本课程的方法及本学科的发展史。 (二)教学内容 1. 生物统计与试验设计的概念。 2. 生物统计在生物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3. 生物统计常用术语 4. 统计学发展概况。 (三)教学要求 掌握生物统计学的概念、特点和常用的统计术语。 (四)重点、难点、教学建议 重点:生物统计与试验设计的概念,以及常用统计术语。 难点:常用统计术语。 教学建议:重点讲述生物统计特点和常用的统计术语。 第二章 资料的分类和整理 (一)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资料收集与核对的方法;整理资料的分组方 法;统计图、统计表的绘制及其意义。 (二)教学内容 1. 资料的分类。 2. 资料的检查和核对。 3. 资料的整理和分组。 4. 常用统计表与统计图
(三)教学要求 学生要在老师讲课的基础上,自己动手接触资料,练习对资料分 组和作统计图及统计表 (四)重点、难点、教学建议 重点:大样本连续型变数资料的分组方法:次数分布表与次数分布图 的制作。 难点:资料的分类 教学建议:讲解内容的基础上,学生课下练习 第三章平均数、标准差与变异系数 (一)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常用的统计量(平均数、标准差及变异系数) 的计算方法;自由度的定义。 二)教学内容 平均数:意义、作用与计算方法 标准差:意义、作用与计算方法。 3.变异系数:意义、作用与计算方法。 (三)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1.不同平均数的应用范围及计算方法 2.标准差的性质和计算 (四)重点、难点、教学建议
(三)教学要求 学生要在老师讲课的基础上,自己动手接触资料,练习对资料分 组和作统计图及统计表。 (四)重点、难点、教学建议 重点:大样本连续型变数资料的分组方法;次数分布表与次数分布图 的制作。 难点:资料的分类。 教学建议:讲解内容的基础上,学生课下练习。 第三章 平均数、标准差与变异系数 (一)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常用的统计量(平均数、标准差及变异系数) 的计算方法;自由度的定义。 (二)教学内容 1. 平均数:意义、作用与计算方法。 2. 标准差:意义、作用与计算方法。 3. 变异系数:意义、作用与计算方法。 (三)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1.不同平均数的应用范围及计算方法。 2.标准差的性质和计算。 (四)重点、难点、教学建议
重点:常用统计量样本平均数、样本标准差、样本变异系数的意义、 作用和计算方法。 难点:中位数、调和平均数的计算及应用范围 教学建议:课堂讲授、练习:课下作题练习 第四章常用概率分布 )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几种常用的概率分布特点及概率计算。 (二)教学内容 概率的统计学意义。 2.小概率事件实际不可能性原理。 3.正态分布概念和正态分布标准化的方法以及正态分布概率的 计算。 4.二项分布的特点及概率计算方法。 5.波松分布的特点及概率计算方法。 6.样本平均数的抽样分布概念、特点 7.t分布的形成及特点 (三)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重点掌握概率的统计学意义:小概率事件实际不可能性 原理;几种分布的概率计算 (四)重点、难点、教学建议 重点:小概率事件实际不可能性原理的概念,正态分布标准化的概念 和方法及正态分布的概率计算方法 难点:正态分布、二项分布和波松分布的概率计算方法 教学建议:课堂讲授,课下练习
重点:常用统计量样本平均数、样本标准差、样本变异系数的意义、 作用和计算方法。 难点:中位数、调和平均数的计算及应用范围。 教学建议:课堂讲授、练习;课下作题练习。 第四章 常用概率分布 (一)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几种常用的概率分布特点及概率计算。 (二)教学内容 1. 概率的统计学意义。 2. 小概率事件实际不可能性原理。 3. 正态分布概念和正态分布标准化的方法以及正态分布概率的 计算。 4. 二项分布的特点及概率计算方法。 5. 波松分布的特点及概率计算方法。 6. 样本平均数的抽样分布概念、特点。 7. t 分布的形成及特点。 (三)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重点掌握概率的统计学意义;小概率事件实际不可能性 原理;几种分布的概率计算。 (四)重点、难点、教学建议 重点:小概率事件实际不可能性原理的概念,正态分布标准化的概念 和方法及正态分布的概率计算方法。 难点:正态分布、二项分布和波松分布的概率计算方法 教学建议:课堂讲授,课下练习
第五章t检验 (一)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统计检验的原理、方法和步骤 二)教学内容 1.显著性检验的基本原理、基本步骤及显著平准与两类错误。 2.样本平均数与总体平均数差异显著性检验 3.两样本平均数差异显著性检验 4.百分数资料差异显著性检验。 5.总体参数的区间估计 (三)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重点掌握显著性检验的基本原理、基本步骤及显著平准 与两类错误;几种类型的t检验方法 (四)重点、难点、教学建议 重点:差异显著性检验的意义、基本原理、基本步骤,以及常用t检验 方法、总体参数的区间估计方法 难点:显著性检验的基本原理、基本步骤及显著平准与两类错误 教学建议: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在记忆的基础上理解基本原理 和概念:多做习题进行巩固。 第六章方差分析 一)教学目的 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方差分析的原理和分析方法
第五章 t 检验 (一)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统计检验的原理、方法和步骤。 (二)教学内容 1. 显著性检验的基本原理、基本步骤及显著平准与两类错误。 2. 样本平均数与总体平均数差异显著性检验。 3. 两样本平均数差异显著性检验。 4. 百分数资料差异显著性检验。 5. 总体参数的区间估计。 (三)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重点掌握显著性检验的基本原理、基本步骤及显著平准 与两类错误;几种类型的 t 检验方法。 (四)重点、难点、教学建议 重点:差异显著性检验的意义、基本原理、基本步骤,以及常用 t 检验 方法、总体参数的区间估计方法。 难点:显著性检验的基本原理、基本步骤及显著平准与两类错误。 教学建议: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在记忆的基础上理解基本原理 和概念;多做习题进行巩固。 第六章 方差分析 (一)教学目的 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方差分析的原理和分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