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适用专业:动科专业2001级 总学时:50学时 、编写说明 (一)课程性质 《畜牧微生物学》是微生物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主要以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研究 正常动物的微生物、自然界中与动物相关的微生物极其作用;与饲料有关的微生物,饲料的 加工调制与微生物学检验;畜产品的加工、贮藏与微生物学检验;畜禽的病原徼生物,极其 所至传染病的免疫预防、诊断和治疗等。畜牧微生物学是一门专业性强,研究内容广泛的学 (二)目的和任务 《畜牧微生物学》是高等院校动科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学习此课程之前,学生应该掌 握动物解剖学、动物生物化学、动物生理学等基础课程。 本课程的目的在于: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微生物的形态结构、营养、生理、代谢、生 长方式和生长规律、遗传和变异、传染和免疫、分类和鉴定以及微生物生态学等基础知识 了解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和微生物在工业、农业、医学、食品卫生、环境保护和生命科学研 究和技术发展中的重要应用:了解和掌握微生物菌种分离和培养、染色和观察、菌种选育、 菌种保藏、等基本微生物学实验技术原理和方法。利用有益微生物的发酵作用调制饲料以及 控制有害微生物对畜产品造成大量的损失 本课程的学习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微生物形态、构造、生理、分布、分类、变异、致病性 及常见传染病的病原体、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治疗和防疫措施的系统学 习及饲料微生物,乳品微生物、肉、蛋的微生物的来源、种类和作用,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本, 形成系统性知识结构,从而提高学生学好有关课程,将理论运用实践的能力 本课程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除研究传染病的病原体,诊断方法外,还综合 应用了普通微生物学,农业微生物学,工业微生物学(包括食品微生物学和乳品微生物学 的理论与技术知识,研究在饲料作物栽培,饲料加工调制,畜产品加工检验、贮藏等方面有 关的微生物学问题,为畜牧业的发展开辟了微生物饲料来源,同时本学科与其他学科(兽医 微生物学、兽医免疫学、临床诊断学、兽医药理学、病理学及兽医生物制品学等)密切相关 主要为学生参加工作,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应用奠定基础。 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手段及教学过程的建议 本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因此,在教学上要激活知识,引起学生兴趣,启迪 学生,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改变过去“填鸭式”教学,运
1 《畜牧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适用专业:动科专业 2001 级 总 学 时:50 学时 一、编写说明 (一)课程性质 《畜牧微生物学》是微生物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主要以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研究 正常动物的微生物、自然界中与动物相关的微生物极其作用;与饲料有关的微生物,饲料的 加工调制与微生物学检验;畜产品的加工、贮藏与微生物学检验;畜禽的病原微生物,极其 所至传染病的免疫预防、诊断和治疗等。畜牧微生物学是一门专业性强,研究内容广泛的学 科。 (二)目的和任务 《畜牧微生物学》是高等院校动科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学习此课程之前,学生应该掌 握动物解剖学、动物生物化学、动物生理学等基础课程。 本课程的目的在于: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微生物的形态结构、营养、生理、代谢、生 长方式和生长规律、遗传和变异、传染和免疫、分类和鉴定以及微生物生态学等基础知识; 了解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和微生物在工业、农业、医学、食品卫生、环境保护和生命科学研 究和技术发展中的重要应用;了解和掌握微生物菌种分离和培养、染色和观察、菌种选育、 菌种保藏、等基本微生物学实验技术原理和方法。利用有益微生物的发酵作用调制饲料以及 控制有害微生物对畜产品造成大量的损失。 本课程的学习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微生物形态、构造、生理、分布、分类、变异、致病性 及常见传染病的病原体、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治疗和防疫措施的系统学 习及饲料微生物,乳品微生物、肉、蛋的微生物的来源、种类和作用,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本, 形成系统性知识结构,从而提高学生学好有关课程,将理论运用实践的能力。 本课程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除研究传染病的病原体,诊断方法外,还综合 应用了普通微生物学,农业微生物学,工业微生物学(包括食品微生物学和乳品微生物学) 的理论与技术知识,研究在饲料作物栽培,饲料加工调制,畜产品加工检验、贮藏等方面有 关的微生物学问题,为畜牧业的发展开辟了微生物饲料来源,同时本学科与其他学科(兽医 微生物学、兽医免疫学、临床诊断学、兽医药理学、病理学及兽医生物制品学等)密切相关, 主要为学生参加工作,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应用奠定基础。 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手段及教学过程的建议 本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因此,在教学上要激活知识,引起学生兴趣,启迪 学生,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改变过去“填鸭式”教学,运
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 生的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潜能,并结合病理图片、幻灯片及多媒体等方式教学使教学效果 生动而直观。总之在教学中要把精力集中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 实践性教学内容和实践技能训练的要求 课程应设置实验课,主要内容是根据课程的要求使学生掌握一些实验技能。目的在于使 学生掌握畜牧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二、大纲内容 绪言 )教学目的 掌握微生物的概念 2.熟悉微生物的种类,微生物的分布,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畜牧微生物学学科任务 3.了解微生物学的发展史本学科的学习方法与其它学科相互关系,学的重要性及发展趋 势 (二)教学内容 1.微生物的概念、种类、特点及微生物的作用 2.微生物学的发展史 3.畜牧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 三)教学要求掌握微生物、微生物学的概念、微生物的特点:畜牧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 (四)重点、难点及教学建议 微生物、微生物的特点。 第一章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一)教学目的 掌握细菌特殊结构的种类,荚膜、芽胞、鞭毛、菌毛的特性及功能。 2.掌握细菌生长的必要条件,专性厌氧菌在有氧条件下不能生长的原因。细菌个体生 长的二分裂繁殖方式,细菌群体生长的四个时期及意义。 3.培养细菌的方法和条件,培养基的种类和作用,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细菌培 养的用途
2 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 生的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潜能,并结合病理图片、幻灯片及多媒体等方式教学使教学效果 生动而直观。总之在教学中要把精力集中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 实践性教学内容和实践技能训练的要求 课程应设置实验课,主要内容是根据课程的要求使学生掌握一些实验技能。目的在于使 学生掌握畜牧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二、大纲内容 绪 言 (一)教学目的 1. 掌握微生物的概念。 2. 熟悉微生物的种类,微生物的分布,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畜牧微生物学学科任务。 3. 了解微生物学的发展史本学科的学习方法与其它学科相互关系,学的重要性及发展趋 势。 (二)教学内容 1.微生物的概念、种类、特点及微生物的作用。 2.微生物学的发展史。 3.畜牧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 (三)教学要求 掌握微生物、微生物学的概念、微生物的特点;畜牧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 (四)重点、难点及教学建议 微生物、微生物的特点。 第一章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一)教学目的 1. 掌握细菌特殊结构的种类,荚膜、芽胞、鞭毛、菌毛的特性及功能。 2. 掌握细菌生长的必要条件,专性厌氧菌在有氧条件下不能生长的原因。 细菌个体生 长的二分裂繁殖方式,细菌群体生长的四个时期及意义。 3.培养细菌的方法和条件,培养基的种类和作用,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细菌培 养的用途
4.了解细菌的分类和命名 (二)教学内容 不同种类的细菌大小、形态不同,细菌的大小、形态受培养条件影响。 2.细菌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细菌的特殊结构有荚膜、鞭毛、 菌毛和芽孢 3.体外细菌培养时的营养物质和条件极其影响因素。 4.细菌个体生长繁殖特点有二分裂繁殖、代时间短,繁殖速度快等。细菌群体生长繁殖 的四个期和意义。细菌生长的对数期,细菌的形态、染色性和生理活性典型。一般细菌的对 数期在培养后的8~18h。外毒素和抗生素等代谢产物则在细菌生长的稳定期产生 5.细菌在液体培养基和固体培养基的生长情况 包括浑浊生长、沉淀生长和表面生长:固体培养基中的菌落特点。 6.细菌的拉丁命名和中文命名。 7.其他原核微生物,简单介绍放线菌、放线菌的特征、螺旋体、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 原体和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长特性。 (三)教学要求 1.掌握细菌及其他原核微生物的概念、细菌的生理、分类、命名及分类系统 2.了解其他原核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长特性 (四)重点、难点及教学建议 难点:细菌细胞壁的特殊结构 重点:细菌生理 教学建议:结合实物和多媒体教学 第二章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一)教学目的 1.掌握真菌在生物学上的地位,真菌为真核细胞型微生物,有典型的细胞核和完整的细 胞器 单细胞(酵母菌和类酵母菌)及多细胞(霉菌)真菌的形态结构。两种菌落(酵母型菌 落和丝状菌落)的特点 2.多细胞真菌的菌丝、孢子,可用于鉴别。真菌的培养条件,常用培养基 3.了解几种常见的酵母菌和霉菌。 (二)教学内容 真菌概念:真核细胞型微生物,有典型的细胞核和完整的细胞器 2.形态结构:单细胞(酵母菌和类酵母菌)及多细胞(霉菌)真菌的形态结构。两种菌 落(酵母型菌落和丝状菌落)的特点。多细胞真菌的菌丝、孢子,可用于鉴别
3 4.了解细菌的分类和命名。 (二)教学内容 1.不同种类的细菌大小、形态不同,细菌的大小、形态受培养条件影响。 2.细菌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细菌的特殊结构有荚膜、鞭毛、 菌毛和芽孢。 3.体外细菌培养时的营养物质和条件极其影响因素。 4.细菌个体生长繁殖特点有二分裂繁殖、代时间短,繁殖速度快等。细菌群体生长繁殖 的四个期和意义。细菌生长的对数期,细菌的形态、染色性和生理活性典型。一般细菌的对 数期在培养后的 8~18h。外毒素和抗生素等代谢产物则在细菌生长的稳定期产生。 5.细菌在液体培养基和固体培养基的生长情况。 包括浑浊生长、沉淀生长和表面生长;固体培养基中的菌落特点。 6.细菌的拉丁命名和中文命名。 7.其他原核微生物,简单介绍放线菌、放线菌的特征、螺旋体、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 原体和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长特性。 (三)教学要求 1.掌握细菌及其他原核微生物的概念、细菌的生理、分类、命名及分类系统 2.了解其他原核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长特性。 (四)重点、难点及教学建议 难点:细菌细胞壁的特殊结构。 重点:细菌生理。 教学建议:结合实物和多媒体教学。 第二章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一)教学目的 1.掌握真菌在生物学上的地位,真菌为真核细胞型微生物,有典型的细胞核和完整的细 胞器。 单细胞(酵母菌和类酵母菌)及多细胞(霉菌)真菌的形态结构。两种菌落(酵母型菌 落和丝状菌落)的特点。 2.多细胞真菌的菌丝、孢子,可用于鉴别。真菌的培养条件,常用培养基。 3.了解几种常见的酵母菌和霉菌。 (二)教学内容 1.真菌概念:真核细胞型微生物,有典型的细胞核和完整的细胞器。 2.形态结构:单细胞(酵母菌和类酵母菌)及多细胞(霉菌)真菌的形态结构。两种菌 落(酵母型菌落和丝状菌落)的特点。多细胞真菌的菌丝、孢子,可用于鉴别
3.真菌的培养条件,常用培养基。 4.介绍几种常见酵母菌和霉菌的特征及其用途, (三)教学要求 掌握真核微生物的概念、主要繁殖方式以及培养特征和几种常见霉菌的特征及其用途。 2.掌握几种常见酵母菌和霉菌的特征及其用途 (四)重点、难点及教学建议 重点:真菌的培养条件,常用培养基,介绍几种常见霉菌的特征及其用途。 难点:主要繁殖方式以及培养特征。 教学建议:结合实物和多媒体教学。 第三章非细胞微生物病毒 )教学目的 1.掌握病毒概念:专性细胞内寄生微生物,大小在20200nm之间,仅含有RNA或 DNA,完整的病毒颗粒包括一个衣壳,经常在外面包有糖蛋白一脂类的膜,病毒对抗生素不 敏感 2.掌握病毒体结构(核心、衣壳、包膜及包膜上结构)。 3.熟悉病毒培养、病毒増殖周期,掌握病毒増殖周期的生物合成期(包括DNA病毒 RNA病毒、逆转录病毒) 4.熟悉病毒的异常増殖(缺陷干扰颗粒,顿挫感染) 5.了解病毒分类:分类特点。类病毒概念。 (二)教学内容 病毒体大小、形态和结构(核心、衣壳、包膜及包膜上结构)。 测量病毒体大小单位为nm,完整的病毒体是细胞外的结构形式 病毒的形态依据壳粒排列方式的不同有螺旋对称型、20面体对称型和复合对称型 2.核酸或是DNA或是RNA,单链或双链、线状或片段。病毒蛋白质有结构蛋白、非结构 蛋白,病毒蛋白质作用、功能。 3.病毒的培养与增殖 病毒培养特点、病毒增殖周期。DNA病毒、RNA病毒、逆转录病毒在增殖周期的生物合 成期特点。病毒的异常增殖(缺陷干扰颗粒,顿挫感染)。 4.病毒分类原则。类病毒概念 (三)教学要求 掌握病毒的概念、特点、繁殖过程。 2.了解病毒的形态结构和化学组成
4 3.真菌的培养条件,常用培养基。 4.介绍几种常见酵母菌和霉菌的特征及其用途。 (三)教学要求 1.掌握真核微生物的概念、主要繁殖方式以及培养特征和几种常见霉菌的特征及其用途。 2.掌握几种常见酵母菌和霉菌的特征及其用途。。 (四)重点、难点及教学建议 重点:真菌的培养条件,常用培养基,介绍几种常见霉菌的特征及其用途。 难点:主要繁殖方式以及培养特征。 教学建议:结合实物和多媒体教学。 第三章 非细胞微生物—病毒 (一)教学目的 1. 掌握病毒概念:专性细胞内寄生微生物,大小在 20~200nm 之间,仅含有 RNA 或 DNA,完整的病毒颗粒包括一个衣壳,经常在外面包有糖蛋白—脂类的膜,病毒对抗生素不 敏感。 2.掌握病毒体结构(核心、衣壳、包膜及包膜上结构)。 3.熟悉病毒培养、病毒增殖周期,掌握病毒增殖周期的生物合成期(包括 DNA 病毒、 RNA 病毒、逆转录病毒) 4.熟悉病毒的异常增殖(缺陷干扰颗粒,顿挫感染)。 5.了解病毒分类:分类特点。类病毒概念。 (二) 教学内容: 1.病毒体大小、形态和结构(核心、衣壳、、包膜及包膜上结构)。 测量病毒体大小单位为 nm,完整的病毒体是细胞外的结构形式。 病毒的形态依据壳粒排列方式的不同有螺旋对称型、20 面体对称型和复合对称型。 2.核酸或是 DNA 或是 RNA,单链或双链、线状或片段。病毒蛋白质有结构蛋白、非结构 蛋白,病毒蛋白质作用、功能。 3.病毒的培养与增殖 病毒培养特点、病毒增殖周期。DNA 病毒、RNA 病毒、逆转录病毒在增殖周期的生物合 成期特点。病毒的异常增殖(缺陷干扰颗粒,顿挫感染)。 4. 病毒分类原则。类病毒概念。 (三)教学要求 1.掌握病毒的概念、特点、繁殖过程。 2.了解病毒的形态结构和化学组成
(四)重点、难点及教学建议 重点:概念、特点、繁殖过程。 难点:病毒的繁殖过程 教学建议:采用多媒体教学 第四章自然界中微生物的分布 (一)教学目的 解微生物在土壤、水、空气中的分布与意义。 2.掌握水的污染指标及微生物学检测法。正常菌群及其意义。 (二)教学内容 1.微生物在土壤、水、空气中的分布。空气消毒法。 2.大肠杆菌在水质污染中的意义。水的微生物学检测法。正常菌群与畜体健康微生物在自 然界中的分布土壤、水体、空气、工农业产品、正常人体及动物体上以及极端环境中微生 物的分布。水质的细菌学检验,水中细菌总数的检测,水中大肠菌群数的检测。 (三)教学要求 1.掌握水质的细菌学检验,水中细菌总数的检测,水中大肠菌群数的检测。 (四)重点、难点及教学建议 重点:水质的细菌学检验,水中细菌总数的检测,水中大肠菌群数的检测。 难点:水质的细菌学检验,水中细菌总数的检测。 第五章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转化中的作用 (一)教学目的 了解碳素的循环转化、氮素的循环转化、硫磷素的循环转化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 碳素循环、碳素循环的过程、微生物与含碳有机物的分解、水生环境中的碳素循环、氮 素循环、氮素同化、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固氮作用,固氮微生物的类型、固 氮机理、硫素循环、硫素同化、硫素矿化、硫素的氧化作用、磷素转化 (三)教学要求 了解碳素循环、氮素循环、硫素循环
5 (四)重点、难点及教学建议 重点:概念、特点、繁殖过程。 难点:病毒的繁殖过程。 教学建议:采用多媒体教学。 第四章自然界中微生物的分布 (一)教学目的 1.解微生物在土壤、水、空气中的分布与意义。 2.掌握水的污染指标及微生物学检测法。正常菌群及其意义。 (二) 教学内容 1.微生物在土壤、水、空气中的分布。空气消毒法。 2.大肠杆菌在水质污染中的意义。水的微生物学检测法。正常菌群与畜体健康微生物在自 然界中的分布 土壤、水体、空气、工农业产品、正常人体及动物体上以及极端环境中微生 物的分布。水质的细菌学检验,水中细菌总数的检测,水中大肠菌群数的检测。 (三)教学要求 1.掌握水质的细菌学检验,水中细菌总数的检测,水中大肠菌群数的检测。 (四)重点、难点及教学建议 重点:水质的细菌学检验,水中细菌总数的检测,水中大肠菌群数的检测。 难点:.水质的细菌学检验,水中细菌总数的检测。 第五章 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转化中的作用 (一)教学目的 了解碳素的循环转化、氮素的循环转化、硫磷素的循环转化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二) 教学内容 碳素循环、碳素循环的过程、微生物与含碳有机物的分解、水生环境中的碳素循环、氮 素循环、氮素同化、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固氮作用,固氮微生物的类型、固 氮机理、硫素循环、硫素同化、硫素矿化、硫素的氧化作用、磷素转化。 (三)教学要求 了解碳素循环、氮素循环、硫素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