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黄昌澍,家畜气候学,P16,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和汤逸人等,英汉畜牧科技词典 农业出版社,P608。) 同一种动物在不同时间体温也有波动,存在着日变和年变。一般白昼活动的动物,体温在清晨时最 低,在中午或气温最高时体温最高,如牛的体温一般在下午5~6时最高,早晨4~6时最低:夜间活动 的动物如鼠,其体温夜间高,白天低。鸡的体温最高的时间与气温最高的时间相符合。羊早晨的体温在 夏季最高,冬季最低,中午体温在春季最高。当动物的生活方式改变后,体温变化的曲线亦完全改变。 体温的正常日变化规律主要由于活动、觅食或饲喂产热增加,而休息、睡眠产热减少所致。如果昼夜温 差或气温季节性变化很大,气温对动物的体温也产生很大影响各种家畜正常体温见表4-1。 在不断变化的热环境条件下,动物体温的相对恒定是靠体热调节( thermoregulation)实现的,体热调 节是指动物增加或减少产热与散热的过程 、产热( heat production or thermogenesis) 动物体内的热量主要来自于饲料。动物胃肠中的饲料在被消化吸收过程中产生热量,营养物质在参 与动物体能量和物质的代谢过程中也产生热量。动物的能量代谢不断进行,热量就会不断产生。在物质 的分解和合成过程中总是伴随能量的释放、转移和利用。饲料中的化学能在动物体内被转化为机械能、 电能和化学能的过程称为能量代谢。能量代谢的速度或强度称为“代谢率”( metabolic rate)。在一定时 间内,动物机体的产热量取决于其“代谢率”,代谢率愈高,产热愈多。因此,产热量是衡量动物代谢率 的一项重要指标。动物从饲料中获得的净能主要用于维持生命活动和进行各种生产。动物不进行生产 只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并保持体重不变的情况下的产热量称为维持代谢产热,维持代谢产热量又包括基础 代谢产热量和动物活动产热量。因此,动物的产热环节主要包括基础代谢产热、活动产热、生产产热以 及热增耗(消化吸收饲料养分过程产热)。 (一)动物产热的主要形式 1.基础代谢产热 基础代谢( basal metabolism)在动物常称为“饥饿代谢”( fasting metabolism),是指动物处于饥饿 休息(静卧清醒)、温度适宜(20℃)、消化道没有养分可吸收、清醒、安静状态下的产热量。此时的能 量消耗只用于维持生命的基本生理过程,如血液循环、呼吸、泌尿、神经和内分泌等的正常运行,是动 物在清醒状态下的最低产热量。在上述条件下,动物睡眠时的产热量比基础代谢产热量降低10%。各种 动物单位体表面积基础代谢产热量非常相似,如马、鸡和小鼠每日基础代谢产热量平均分别为3966、3946 和497lkJ/m2。大多数动物基础代谢产热量都很相似,均在4200kJm2左右。因此,动物的基础代谢产热
6 (据黄昌澍,家畜气候学,P16,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和汤逸人等,英汉畜牧科技词典, 农业出版社,P608。) 同一种动物在不同时间体温也有波动,存在着日变和年变。一般白昼活动的动物,体温在清晨时最 低,在中午或气温最高时体温最高,如牛的体温一般在下午 5~6 时最高,早晨 4~6 时最低;夜间活动 的动物如鼠,其体温夜间高,白天低。鸡的体温最高的时间与气温最高的时间相符合。羊早晨的体温在 夏季最高,冬季最低,中午体温在春季最高。当动物的生活方式改变后,体温变化的曲线亦完全改变。 体温的正常日变化规律主要由于活动、觅食或饲喂产热增加,而休息、睡眠产热减少所致。如果昼夜温 差或气温季节性变化很大,气温对动物的体温也产生很大影响,各种家畜正常体温见表 4-1。 在不断变化的热环境条件下,动物体温的相对恒定是靠体热调节(thermoregulation)实现的,体热调 节是指动物增加或减少产热与散热的过程。 二、产热(heat production or thermogenesis) 动物体内的热量主要来自于饲料。动物胃肠中的饲料在被消化吸收过程中产生热量,营养物质在参 与动物体能量和物质的代谢过程中也产生热量。动物的能量代谢不断进行,热量就会不断产生。在物质 的分解和合成过程中总是伴随能量的释放、转移和利用。饲料中的化学能在动物体内被转化为机械能、 电能和化学能的过程称为能量代谢。能量代谢的速度或强度称为“代谢率”(metabolic rate)。在一定时 间内,动物机体的产热量取决于其“代谢率”,代谢率愈高,产热愈多。因此,产热量是衡量动物代谢率 的一项重要指标。动物从饲料中获得的净能主要用于维持生命活动和进行各种生产。动物不进行生产, 只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并保持体重不变的情况下的产热量称为维持代谢产热,维持代谢产热量又包括基础 代谢产热量和动物活动产热量。因此,动物的产热环节主要包括基础代谢产热、活动产热、生产产热以 及热增耗(消化吸收饲料养分过程产热)。 (一)动物产热的主要形式 1. 基础代谢产热 基础代谢(basal metabolism)在动物常称为“饥饿代谢”(fasting metabolism),是指动物处于饥饿、 休息(静卧清醒)、温度适宜(20℃)、消化道没有养分可吸收、清醒、安静状态下的产热量。此时的能 量消耗只用于维持生命的基本生理过程,如血液循环、呼吸、泌尿、神经和内分泌等的正常运行,是动 物在清醒状态下的最低产热量。在上述条件下,动物睡眠时的产热量比基础代谢产热量降低 10%。各种 动物单位体表面积基础代谢产热量非常相似,如马、鸡和小鼠每日基础代谢产热量平均分别为 3966、3946 和 4971kJ/m2。大多数动物基础代谢产热量都很相似,均在 4200kJ/ m2 左右。因此,动物的基础代谢产热
量是正比例于体表面积而不是正比例于体重(但在生命早期如人在1岁以内是正比例于体重,生长迅速 的动物产热量也是正比于体重,但此期时间较短),这就是所谓“鲁伯纳体表面积定律”( Rubner' s Surface- Area law,1902)。因为动物体表面积较难测量,因而在实践中仍用体重估测动物基础代谢产热 量。从理论上讲,形状相同、密度相等的动物体表面积与重量(W)的2/3次方(W°6)成正比,但经 实验测定,基础代谢产热与体重的0.75次方关系较为密切。目前估计代谢产热,仍用体重的0.75次方 估测。成年动物不论体重大小,基础代谢产热量均可以下式估计: 基础代谢=K1W075(kJ/日)(式45) 式中W为动物质量(kg),K1为单位代谢体重的平均基础代谢产热量(kJ/kg日),人为134.3,狗为 215.5,鼠为2736.3,猪为797。 对于动物而言,确切的基础状态很难达到,所以,一般用静止代谢代替基础代谢。静止代谢要求动 物禁食、处在静止状态,在温度适中条件下用间接方法测定的动物的产热量 静止代谢产热量=KW075(kJ/日) 式中W为动物质量(kg),K为常数,为单位代谢体重的平均静止产热量(kJ/kg日),兔为647,绵 羊为724,猪为68.1,奶牛为117 体增热 当动物休息于舒适的环境中,产热量取决于采食量,饥饿动物因采食而增加的产热量被称为体增热 ( Heat increment,H)。体增热也被称为“热增耗”、“增生热”或“特殊动力作用”( specific dynamic action,SDA)。体增热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为动物摄食、消化和吸收饲料时,因细胞生物化学反应使 代谢强度增加而产生的热量,另一部分为饲料在消化道运动,被微生物发酵所释放的热量,如反刍动物 的瘤胃,马属动物的盲肠和大肠中的内容物被微生物发酵产生大量的热 “体増热”常伴随采食过程而増加,因此又称为消耗饲料产热或食后増热。热増耗的多少与动物采 食量和饲料的种类有关,采食量愈大,热增耗愈多:采食粗料的热增耗比采食精料的热增耗多,如反刍 动物采食精料的热增耗占饲料代谢能的25~40%,采食粗料的热增耗占代谢能的40~50%。按纯养分计 算,蛋白质的体增热最大,约占总代谢能的30%;脂肪最少,约占代谢能的5~10%;碳水化合物居中 约占代谢能的10~15%。值得注意的是,体增热对于低温环境中动物御寒具有重要作用,但在髙温环境 中则会增加动物的热负荷。 3.生产代谢产热 生产代谢产热是指动物生产产品如生长、繁殖、产乳、产蛋、产毛等或劳役而增加的产热量。通常 净能中的能量在满足维持代谢需要后剩余部分用于生产产品,在动物产品的形成过程中,始终伴随着热 量的产生。生产代谢( productive metabolism)产热量取决于产品的种类和数量。役畜工作时所消耗的能
7 量是正比例于体表面积而不是正比例于体重(但在生命早期如人在 1 岁以内是正比例于体重,生长迅速 的动物产热量也是正比于体重,但此期时间较短),这就是所谓“鲁伯纳体表面积定律”(Rubner's Surface-Area Law,1902)。因为动物体表面积较难测量,因而在实践中仍用体重估测动物基础代谢产热 量。从理论上讲,形状相同、密度相等的动物体表面积与重量(W)的 2/3 次方(W0.67)成正比,但经 实验测定,基础代谢产热与体重的 0.75 次方关系较为密切。目前估计代谢产热,仍用体重的 0.75 次方 估测。成年动物不论体重大小,基础代谢产热量均可以下式估计: 基础代谢=K1W0.75(kJ/日) (式 4-5) 式中 W 为动物质量(kg),K1 为单位代谢体重的平均基础代谢产热量(kJ/kg 日),人为 134.3,狗为 215.5,鼠为 2736.3,猪为 79.7。 对于动物而言,确切的基础状态很难达到,所以,一般用静止代谢代替基础代谢。静止代谢要求动 物禁食、处在静止状态,在温度适中条件下用间接方法测定的动物的产热量。 静止代谢产热量=KW0.75(kJ/日) 式中 W 为动物质量(kg),K 为常数,为单位代谢体重的平均静止产热量(kJ/kg 日),兔为 64.7,绵 羊为 72.4,猪为 68.1,奶牛为 117。 2. 体增热 当动物休息于舒适的环境中,产热量取决于采食量,饥饿动物因采食而增加的产热量被称为体增热 (Heat increment,HI)。体增热也被称为“热增耗” 、“增生热”或“特殊动力作用”(specific dynamic action,SDA)。体增热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为动物摄食、消化和吸收饲料时,因细胞生物化学反应使 代谢强度增加而产生的热量,另一部分为饲料在消化道运动,被微生物发酵所释放的热量,如反刍动物 的瘤胃,马属动物的盲肠和大肠中的内容物被微生物发酵产生大量的热。 “体增热”常伴随采食过程而增加,因此又称为消耗饲料产热或食后增热。热增耗的多少与动物采 食量和饲料的种类有关,采食量愈大,热增耗愈多;采食粗料的热增耗比采食精料的热增耗多,如反刍 动物采食精料的热增耗占饲料代谢能的 25~40%,采食粗料的热增耗占代谢能的 40~50%。按纯养分计 算,蛋白质的体增热最大,约占总代谢能的 30%;脂肪最少,约占代谢能的 5~10%;碳水化合物居中, 约占代谢能的 10~15%。值得注意的是,体增热对于低温环境中动物御寒具有重要作用,但在高温环境 中则会增加动物的热负荷。 3.生产代谢产热 生产代谢产热是指动物生产产品如生长、繁殖、产乳、产蛋、产毛等或劳役而增加的产热量。通常 净能中的能量在满足维持代谢需要后剩余部分用于生产产品,在动物产品的形成过程中,始终伴随着热 量的产生。生产代谢(productive metabolism)产热量取决于产品的种类和数量。役畜工作时所消耗的能
量仅有20%转变为机械能,其余80%直接转变为热能。妊娠后期母牛产热量较空怀母牛增加20%~30% 泌乳20kg的牛,产热量较干乳期妊娠牛增加50%。每生产1kg牛乳,大约需要2,845KJ的能量。 4.活动产热 活动产热是指动物因起卧、站立、步行、自由运动、觅食、饮水、争斗、适应环境变化和其它生理 活动等而增加的产热量。消化系统生理活动如咀嚼、吞咽、胃肠蠕动、消化酶的分泌、消化、吸收等所 增加的热量均属于活动产热,例如,当热环境发生变化时动物进行热调节如外周血管的收缩、竖毛肌收 缩、汗腺分泌和肌肉紧张度的改变等所产生的热量也属于活动产热;又如,除马属动物外,各种动物站 立时的能量消耗较躺卧时增加15%。体重450kg的牛每步行1.6km,产热量增加1381kJ。此外,动物免 疫系统因抵抗疾病而增加的产热量也属于活动产热。 体内不同器官和组织的总产热量不同,产热最多的组织器官是肌肉,在基础代谢的情况下,肌肉产 热量约占总产热量的1/3以上:其次为肝脏,约占12%:其余为心脏、肾脏、神经系统和皮肤等。肌肉 产热量最多,并不是肌肉的代谢特别旺盛,而是肌肉在身体内的数量最多,如果以单位重量计,以肾脏、 心脏、胰脏、肝脏和唾液腺的产热较多,肌肉最少 应当强调的是,在总产热量中,基础代谢产热是保障基本生命活动所必须;生产代谢产热始终伴随者生 产产品和做功而产生:在维持代谢产热中,有些是对动物生产毫无意义,如,适应环境、应激反应等产 热。因此,通过改善环境减少这部分维持代谢产热以及为生产产热散失创造条件,将是提高饲料转化率 和饲料报酬的根本措施 (二)影响动物产热的因素 1.年龄动物的代谢率随年龄增长而下降,因此,动物相对产热量随着年龄増加而降低,但绝对产 热量则随着体重增加而增加 2.性别公畜代谢率高于母畜,阉畜与母畜相似,因此,公畜产热量大于同等条件下母畜产热量。 3.营养状况营养状况好的动物,代谢水平高,产热量大,瘦弱动物代谢水平低,产热量小。 4.生产水平生产力越高的家畜,产热量越大。这主要是因为在动物产品形成过程中,始终伴随 着热量的产生,而且产热量与形成的产品存在一定的数量关系。 5.采食量采食量越大的动物,产热量越大,这主要是因为采食量增大,体增热也增大。 6.活动量动物运动量和肌肉活动量越大,产热量越大 个体大小个体大的动物,绝对产热量大,相对产热量小。如体重44kg的马,每天产热20849kJ 体重2kg的鸡每天产热量为594kJ;体重0.018kg的小白鼠每天产热量为l6kJ。但如果以每单位体重(kg) 计,马、鸡和小白鼠每天产热量分别为47.28、29700、88889kJ,亦即体重愈小的动物每单位体重的产 热量愈多
8 量仅有 20%转变为机械能,其余 80%直接转变为热能。妊娠后期母牛产热量较空怀母牛增加 20%~30%, 泌乳 20kg 的牛,产热量较干乳期妊娠牛增加 50%。每生产 1kg 牛乳,大约需要 2,845KJ 的能量。 4.活动产热 活动产热是指动物因起卧、站立、步行、自由运动、觅食、饮水、争斗、适应环境变化和其它生理 活动等而增加的产热量。消化系统生理活动如咀嚼、吞咽、胃肠蠕动、消化酶的分泌、消化、吸收等所 增加的热量均属于活动产热,例如,当热环境发生变化时动物进行热调节如外周血管的收缩、竖毛肌收 缩、汗腺分泌和肌肉紧张度的改变等所产生的热量也属于活动产热;又如,除马属动物外,各种动物站 立时的能量消耗较躺卧时增加 15%。体重 450kg 的牛每步行 1.6km,产热量增加 1381kJ。此外,动物免 疫系统因抵抗疾病而增加的产热量也属于活动产热。 体内不同器官和组织的总产热量不同,产热最多的组织器官是肌肉,在基础代谢的情况下,肌肉产 热量约占总产热量的 1/3 以上;其次为肝脏,约占 12%;其余为心脏、肾脏、神经系统和皮肤等。肌肉 产热量最多,并不是肌肉的代谢特别旺盛,而是肌肉在身体内的数量最多,如果以单位重量计,以肾脏、 心脏、胰脏、肝脏和唾液腺的产热较多,肌肉最少。 应当强调的是,在总产热量中,基础代谢产热是保障基本生命活动所必须;生产代谢产热始终伴随者生 产产品和做功而产生;在维持代谢产热中,有些是对动物生产毫无意义,如,适应环境、应激反应等产 热。因此,通过改善环境减少这部分维持代谢产热以及为生产产热散失创造条件,将是提高饲料转化率 和饲料报酬的根本措施。 (二)影响动物产热的因素 1.年龄 动物的代谢率随年龄增长而下降,因此,动物相对产热量随着年龄增加而降低,但绝对产 热量则随着体重增加而增加。 2. 性别 公畜代谢率高于母畜,阉畜与母畜相似,因此,公畜产热量大于同等条件下母畜产热量。 3. 营养状况 营养状况好的动物,代谢水平高,产热量大,瘦弱动物代谢水平低,产热量小。 4. 生产水平 生产力越高的家畜,产热量越大。这主要是因为在动物产品形成过程中,始终伴随 着热量的产生,而且产热量与形成的产品存在一定的数量关系。 5. 采食量 采食量越大的动物,产热量越大,这主要是因为采食量增大,体增热也增大。 6. 活动量 动物运动量和肌肉活动量越大,产热量越大。 7. 个体大小 个体大的动物,绝对产热量大,相对产热量小。如体重 441kg 的马,每天产热 20849kJ; 体重 2kg 的鸡每天产热量为 594kJ;体重 0.018kg 的小白鼠每天产热量为 16kJ。但如果以每单位体重(kg) 计,马、鸡和小白鼠每天产热量分别为 47.28、297.00、888.89kJ,亦即体重愈小的动物每单位体重的产 热量愈多
三、散热( heat loss or thermolysis) 动物体在生命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热量只有以相应的速度向外散失,才能维持体温恒定。动物散热 的主要部位是皮肤和呼吸道,其次是胃肠道 (一)动物散热的方式 j物散热的方式有四种,即辐射散热、传导散热、对流散热和蒸发散热。 1.辐射散热 辐射( radiation)是指物体表面以电磁波形式连续释放能量的过程,这种能量可以不通过中间介质而 传递。温度大于绝对零度的(0K或-273℃)任何物体都能放出辐射能,其辐射波长随辐射体温度升 髙而逐渐变短。辐射散热是指动物与周围环境可度量距离内物体之间以电磁波形式进行的热交换。动物 皮肤的辐射波长在5000-20000m之间,大部分为9000m。据维恩位移定律( Wiens Displacement Law), 某一物体表面的最强辐射波长λ为: λ=2897/(T+273)(um)(式46) 式中,T为绝对温度。 例如,当皮肤平均温度为30℃时,其最强辐射波长为2897/30+273=9.6μm,即9600nm,与黑体 的最强辐射波长9660nm相类似。黑体辐射的总能量比例于绝对温度的4次方(史蒂芬一玻尔兹曼定律, Stefan-Boltzmann Law ) E Q=0T(式47) 式中Q:辐射散热量(W) σ:史蒂芬一玻尔兹曼常数,等于567×10w/m2·K4; T:绝对温度。 动物一方面通过长波辐射散热,另一方面又从环境辐射得热,动物的辐射散热减去环境辐射得热 才是净辐射散热,净辐射散热量主要取决于动物体表辐射面的面积和辐射面温度与环境温度的差。因此 动物的净辐射散热量可以下式表示之: Q=Aro(E ITbs-E 2Ta)(r 4-8) 式中A-:动物可发生辐射热交换的体表面积(m2) σ:斯蒂芬-波尔兹曼常数(5.67×10°W/m.K) en:动物体表的发射率( emIssivity) E2:环境的发射率 Tbs:动物体表面温度(K); 仁:环境的平均辐射温度(K)
9 三、散热(heat loss or thermolysis) 动物体在生命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热量只有以相应的速度向外散失,才能维持体温恒定。动物散热 的主要部位是皮肤和呼吸道,其次是胃肠道。 (一) 动物散热的方式 动物散热的方式有四种,即辐射散热、传导散热、对流散热和蒸发散热。 1.辐射散热 辐射(radiation)是指物体表面以电磁波形式连续释放能量的过程,这种能量可以不通过中间介质而 传递。温度大于绝对零度的(0 K 或-273℃)任何物体都能放出辐射能,其辐射波长随辐射体温度升 高而逐渐变短。辐射散热是指动物与周围环境可度量距离内物体之间以电磁波形式进行的热交换。动物 皮肤的辐射波长在5000-20000nm之间,大部分为9000nm。据维恩位移定律(Wien's Displacement Law), 某一物体表面的最强辐射波长λ为: λ=2897/(T+273)(μm)(式 4-6) 式中,T 为绝对温度。 例如,当皮肤平均温度为 30℃时,其最强辐射波长为 2897/30+273=9.6μm,即 9600 nm,与黑体 的最强辐射波长 9660nm 相类似。黑体辐射的总能量比例于绝对温度的 4 次方(史蒂芬-玻尔兹曼定律, Stefan-Boltzmann Law),即: Qr=σT 4 (式 4-7) 式中 Qr:辐射散热量(W); σ:史蒂芬-玻尔兹曼常数,等于 5.67×10-8W/m2·K4 ; T:绝对温度。 动物一方面通过长波辐射散热,另一方面又从环境辐射得热,动物的辐射散热减去环境辐射得热, 才是净辐射散热,净辐射散热量主要取决于动物体表辐射面的面积和辐射面温度与环境温度的差。因此 动物的净辐射散热量可以下式表示之: Qr=Arσ(ε1T 4 bs-ε2T 4 a)(式 4-8) 式中 Ar:动物可发生辐射热交换的体表面积(m2); σ:斯蒂芬-波尔兹曼常数(5.67×10-8 W/m2 .K4) ε1:动物体表的发射率(emissivity); ε2:环境的发射率; Tbs:动物体表面温度(K); Ta:环境的平均辐射温度(K)
发射率是指某种物体表面放射或吸收辐射能的能力。黑体能吸收全部外来的辐射能,一个完全的反 射体则完全反射外来的辐射能。一个善于吸收辐射能的物体,亦必是一个善于放射辐射热的物体。发射 率的大小自完全反射的0到完全吸收的1。除光亮的金属外,一切物体对红外线的放射率与黑体相似(表 4-2)。 无论动物被毛和周围物体的颜色如何,对红外线的辐射率均可以1表示 表4-2各种动物和物体表面对红外线的发射率 种类 颜色 发射率 0.95 白红黑白黑 0.95 0.95 绵羊(剪毛) 灰白 (被毛) 灰白 0.95 人(白人) 粉红 (黑人) 黑 青草 0.95 混凝土、砖 0.95 铜、铝、镀锌铁皮 有光泽 磨光的铝、镀锡铁皮 光亮 0.03 (E Curtis, S 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in Animal Agriculture. 1983) 环境平均辐射温度( mean radiant temperature,MRT)是表示环境辐射热平均强度的指标。某一环 境的MRT可根据黑球温度及其周围的气流速度按下式估计之。由于黑球温度的高低受黑球对流散热的 影响,故用风速校正之 MRI=t+24v0(tt)(式49) 式中tg和t分别为黑球和空气的温度℃),v为风速(m/s)。黑球温度( black- globe temperature)是表示 环境辐射热强度的指标,用黑球温度表测量之。黑球温度表为一直径为10~15cm漆黑的中空铜球,其 中插入普通温度表,置于要测量的环境中15分钟,读出温度表上的读数,即得黑球温度 如果知道动物被毛表面的温度和有效辐射面积及环境的平均辐射温度,在没有太阳辐射的影响下
10 发射率是指某种物体表面放射或吸收辐射能的能力。黑体能吸收全部外来的辐射能,一个完全的反 射体则完全反射外来的辐射能。一个善于吸收辐射能的物体,亦必是一个善于放射辐射热的物体。发射 率的大小自完全反射的 0 到完全吸收的 1。除光亮的金属外,一切物体对红外线的放射率与黑体相似(表 4-2)。 无论动物被毛和周围物体的颜色如何,对红外线的辐射率均可以 1 表示。 表 4-2 各种动物和物体表面对红外线的发射率 种类 颜色 发射率 牛 白 红 黑 0.95 0.95 0.95 猪 白 黑 0.95 0.95 绵羊(剪毛) (被毛) 灰白 灰白 0.95 0.95 人(白人) (黑人) 粉红 黑 0.95 0.95 黑土 黑 0.95 青草 绿 0.95 混凝土、砖 灰 0.95 铜、铝、镀锌铁皮 有光泽 0.25 磨光的铝、镀锡铁皮 光亮 0.03 (据 Curtis,S.E.,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in Animal Agriculture,1983) 环境平均辐射温度(mean radiant temperature,MRT)是表示环境辐射热平均强度的指标。某一环 境的 MRT 可根据黑球温度及其周围的气流速度按下式估计之。由于黑球温度的高低受黑球对流散热的 影响,故用风速校正之。 MRT=tg+2.4v0.5(tg-ta) (式 4-9) 式中 tg和 ta分别为黑球和空气的温度(℃),v 为风速(m/s)。黑球温度(black-globe temperature)是表示 环境辐射热强度的指标,用黑球温度表测量之。黑球温度表为一直径为 10~15cm 漆黑的中空铜球,其 中插入普通温度表,置于要测量的环境中 15 分钟,读出温度表上的读数,即得黑球温度。 如果知道动物被毛表面的温度和有效辐射面积及环境的平均辐射温度,在没有太阳辐射的影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