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空气中的有害物质与空气离子 第一节大气有害物质对人畜的影响 大气的结构及组成 (一)大气圈及其结构 大气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和动物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在地理学上,把由于地心引 力而随地球旋转的大气层叫做大气圈,大气圈的厚度约有1000km,并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变得稀 薄。但由于大气圈与宇宙空间很难确切划分,在大气物理学和污染气象学研究中,常把大气圈层上部 边缘界定为距地面1200~1400km的空气层,距地面距离大于1400km的空间,则是宇宙空间 大气圈中空气分布是不均匀的,海平面上的大气最稠密,近地层的大气密度随海拔高度上升而递 减。根据大气层的物理性质,可将大气层分为: 1对流层 对流层是大气圈中靠近地面密度最大的一层空气,该层空气厚度因地球纬度不同而有所差别,在 极地地区其厚度为6-10km在中纬度地区其厚度约为10-12km,;在赤道地区其厚度可达16~18km。对 流层平均厚度约为12km,而其空气质量约占大气层总量的75%左右。在对流层大气里除了含有纯净 的空气外,还含有一定量的水蒸气,对流层空气湿度适宜,对人和动植物的生存具有重要作用。在对 流层,温度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减少(速率为065℃/00m),这种对流层上下层空气的温差导致了 大气强烈的对流运动。由于太阳辐射和大气环流的作用,对流层出现“冷、热、干、湿、风、云、雨、 雪、霜、雾、雷、电”等极其复杂的天气现象。此外,人类和动物活动排放的污染物也大多聚集于对 流层,即大气污染主要发生在对流层。因此,对流层尤其是靠近地面1~2km的近地层空气与动植物生 产和人类活动关系最为密切。 2平流层 平流层位于对流层之上,上层边缘高度达80-90km。平流层下部空气温度几乎不随高度而变化 称之为低温恒温层(空气温度为-55°℃C)。低温恒温层上部边缘大约距地面为2040km。平流层的上部 (距离地面40~50km)空气温度随海拔高度上升而增高,在距地面50~55km的平流层层顶处,气温可 升至-3C-0°C,比对流层顶部的气温高出60~70°C。这是因为在平流层的上部存在着厚度为20km的 臭氧层,臭氧层能强烈吸收波长为200~300mm的太阳紫外线,致使平流层上部气温明显地升高。 在平流层中,由于上热下冷呈现逆温,因而该层很少发生大气的上下对流,极少出现云、雨、风 暴等天气,大气透明度好,气流稳定。进入平流层的污染物,由于在大气层中扩散速度较慢,污染物
1 第三章 空气中的有害物质与空气离子 第一节 大气有害物质对人畜的影响 一、 大气的结构及组成 (一) 大气圈及其结构 大气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和动物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在地理学上,把由于地心引 力而随地球旋转的大气层叫做大气圈,大气圈的厚度约有 1000km,并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变得稀 薄。但由于大气圈与宇宙空间很难确切划分,在大气物理学和污染气象学研究中,常把大气圈层上部 边缘界定为距地面 1200~1400km 的空气层,距地面距离大于 1400 km 的空间,则是宇宙空间。 大气圈中空气分布是不均匀的,海平面上的大气最稠密,近地层的大气密度随海拔高度上升而递 减。根据大气层的物理性质,可将大气层分为: 1.对流层 对流层是大气圈中靠近地面密度最大的一层空气,该层空气厚度因地球纬度不同而有所差别,在 极地地区其厚度为 6~10km;在中纬度地区其厚度约为 10~12km,;在赤道地区其厚度可达 16~18km。对 流层平均厚度约为 12km,而其空气质量约占大气层总量的 75%左右。在对流层大气里除了含有纯净 的空气外,还含有一定量的水蒸气,对流层空气湿度适宜,对人和动植物的生存具有重要作用。在对 流层,温度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减少(速率为 0.65℃/100m),这种对流层上下层空气的温差导致了 大气强烈的对流运动。由于太阳辐射和大气环流的作用,对流层出现“冷、热、干、湿、风、云、雨、 雪、霜、雾、雷、电”等极其复杂的天气现象。此外,人类和动物活动排放的污染物也大多聚集于对 流层,即大气污染主要发生在对流层。因此,对流层尤其是靠近地面 1~2km 的近地层空气与动植物生 产和人类活动关系最为密切。 2.平流层 平流层位于对流层之上,上层边缘高度达 80~90km。平流层下部空气温度几乎不随高度而变化, 称之为低温恒温层(空气温度为-55C)。低温恒温层上部边缘大约距地面为 20~40km。平流层的上部 (距离地面 40~50km)空气温度随海拔高度上升而增高,在距地面 50~55km 的平流层层顶处,气温可 升至-3C~0C,比对流层顶部的气温高出 60~70C。这是因为在平流层的上部存在着厚度为 20km 的 臭氧层,臭氧层能强烈吸收波长为 200~300nm 的太阳紫外线,致使平流层上部气温明显地升高。 在平流层中,由于上热下冷呈现逆温,因而该层很少发生大气的上下对流,极少出现云、雨、风 暴等天气,大气透明度好,气流稳定。进入平流层的污染物,由于在大气层中扩散速度较慢,污染物
能够在该层长期停留,有时可达数十年之久。进入平流层的氮氧化物、氯化氢以及氟利昂有机制冷剂 等能与臭氧层中的臭氧发生化学反应,致使臭氧浓度降低,严重时可导致臭氧层出现“空洞”。由于空 洞的出现,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及紫外线增强,一方面使患皮肤癌等病的人比率增加,另一方面对 地球上的生态系统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3中间层 中间层位于平流层层顶之上,距地面高度大约为8085km。中间层没有臭氧,不能吸收紫外线,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下降,中间层顶部温度可降至-100°C左右。由于上冷下热,该层经常发生强烈 的大气垂直对流运动。 4.暖层(电离层) 暖层(电离层)位于中间层的上部,暖层的上界距地球表面约有800多公里,其下部基本上是由 分子氮组成,而上部是由原子氧组成。原子氧可吸收太阳辐射光中的紫外线,因而,暖层中气体的温 度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上升:由于太阳光和宇宙射线的作用,使得暖层中气体分子被大量电离,所以 暖层又称为电离层。 5外层 外层是大气圈的最外层,在暖层的上部,这层相当厚,是从大气圈逐步过渡到星际空间的大气层 距地面高度大约有800-1400km,外层空气极为稀薄 (二)大气的组成 大气是多种气体的混合物。首先,大气是由氮(N)、氧(O)、氩(Ar)及微量的的氖(Ne)、氦 (He)、氪(Kr)、氙(Xe)等稀有气体组成,其中N、O、Ar三种气体占大气总体积的9996%,这 些气体的组分含量基本不变,可称之为恒定组分,主要集中在地面到高空85km这段大气层中。其次 大气中还含有CO2和水蒸气,这些气体的含量由于受地区、季节、气象以及人们生活和生产活动等因 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这些气体组分称之为可变组分;在通常情况下,水蒸气的含量为0~4%,CO 的含量近年来已达0036%(详见表3-1
2 能够在该层长期停留,有时可达数十年之久。进入平流层的氮氧化物、氯化氢以及氟利昂有机制冷剂 等能与臭氧层中的臭氧发生化学反应,致使臭氧浓度降低,严重时可导致臭氧层出现“空洞”。由于空 洞的出现,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及紫外线增强,一方面使患皮肤癌等病的人比率增加,另一方面对 地球上的生态系统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3.中间层 中间层位于平流层层顶之上,距地面高度大约为 80~85km。中间层没有臭氧,不能吸收紫外线,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下降,中间层顶部温度可降至-100C 左右。由于上冷下热,该层经常发生强烈 的大气垂直对流运动。 4. 暖层(电离层 ) 暖层(电离层 )位于中间层的上部,暖层的上界距地球表面约有 800 多公里,其下部基本上是由 分子氮组成,而上部是由原子氧组成。原子氧可吸收太阳辐射光中的紫外线,因而,暖层中气体的温 度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上升;由于太阳光和宇宙射线的作用,使得暖层中气体分子被大量电离,所以, 暖层又称为电离层。 5.外层 外层是大气圈的最外层,在暖层的上部,这层相当厚,是从大气圈逐步过渡到星际空间的大气层。 距地面高度大约有 800~1400km,外层空气极为稀薄。 (二)大气的组成 大气是多种气体的混合物。首先,大气是由氮(N)、氧(O)、氩(Ar)及微量的的氖(Ne)、氦 (He)、氪(K r)、氙(Xe)等稀有气体组成,其中 N、O、Ar 三种气体占大气总体积的 99.96%,这 些气体的组分含量基本不变,可称之为恒定组分,主要集中在地面到高空 85km 这段大气层中。其次, 大气中还含有 CO2 和水蒸气,这些气体的含量由于受地区、季节、气象以及人们生活和生产活动等因 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这些气体组分称之为可变组分;在通常情况下,水蒸气的含量为 0~4%,CO2 的含量近年来已达 0.036%(详见表 3-1)
表3-1标准状态下干燥空气的组成 空气成分 体积百分比(%) 重量百分比(%) 氮(N2) 75.1 氧(O2) 23.15 氩(Ar) 0.93 氖(Ne) 0.0012 氦(He) 氪(Kr) 0.0001 0.00029 氙(Xe) 0.000008 0.0000036 氢(H) 0.00005 0.0000035 臭氧(O3) 0.000004 0.000007 二氧化碳(CO2) 0.046 甲烷(CH4) 0.00022 0.00012 据蒋展鹏,环境工程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大气中还含有各种不同来源的微细尘埃和自然界产生的某些化合物,称为不定组分。进入大气的 尘埃有土壤和岩石表层风化及粉碎而形成的地面尘,有工业生产、交通和人类活动产生的粉尘和烟尘, 有火山爆发喷发出的火山尘,有森林、泥炭和草原火灾产生的烟尘,有因暴风雨溅起海水形成的细小 海盐微粒——海洋尘,有从宇宙空间飞来的宇宙尘埃,此外,还有有机微粒如动植物碎屑(粪、毛、 皮屑及植物碎片、花粉、孢子等)以及微生物、真菌、细菌等,还有来源于自然灾害和人类社会生活 消费、交通和工农业生产排放的废气,如硫、硫化氢、硫氧化物、氮氧化物及恶臭气体等。这些不定 组分进入大气中,可造成一定空间范围内暂时性的大气污染。 空气不利于微生物生活和繁衍,主要原因是:(1)千燥的空气可使微生物失去水分而干瘪:(2) 空气中缺乏营养物质:(3)太阳辐射中紫外线具有的杀菌作用。因此,大部分微生物在空气中存活时 间较短。但是,当空气中存在气溶胶(固体微粒和液体微滴)时,则可为微生物提供庇护和营养。因 此,空气中微生物含量与空气含尘量呈正相关,刮风时空气含尘量高,微生物附着在粒径为5um的微 粒上随风传播30Km,而降水可使空气中微生物大大减少。大气中微生物有上百种,有人测定,其含 量约有10000个m,有杆菌37种、球菌26种、丝状菌20种、芽孢菌7种,但大多数是非致病菌。 二、大气污染 (一)大气污染的概念 大气污染就是指在空气的正常成分之外又增加新的成分,或者使原有某种成分骤然增加,对人
3 表 3-1 标准状态下干燥空气的组成 空气成分 体积百分比(%) 重量百分比(%) 氮(N2) 78.09 75.1 氧(O2) 20.95 23.15 氩(Ar) 0.93 1.28 氖(Ne) 0.0018 0.00125 氦(He) 0.00052 0.000072 氪(K r) 0.0001 0.00029 氙(Xe) 0.000008 0.0000036 氢(H) 0.00005 0.0000035 臭氧(O3) 0.000004 0.000007 二氧化碳(CO2) 0.03 0.046 甲烷(CH4) 0.00022 0.00012 据蒋展鹏,环境工程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大气中还含有各种不同来源的微细尘埃和自然界产生的某些化合物,称为不定组分。进入大气的 尘埃有土壤和岩石表层风化及粉碎而形成的地面尘,有工业生产、交通和人类活动产生的粉尘和烟尘, 有火山爆发喷发出的火山尘,有森林、泥炭和草原火灾产生的烟尘,有因暴风雨溅起海水形成的细小 海盐微粒——海洋尘,有从宇宙空间飞来的宇宙尘埃,此外,还有有机微粒如动植物碎屑(粪、毛、 皮屑及植物碎片、花粉、孢子等)以及微生物、真菌、细菌等,还有来源于自然灾害和人类社会生活 消费、交通和工农业生产排放的废气,如硫、硫化氢、硫氧化物、氮氧化物及恶臭气体等。这些不定 组分进入大气中,可造成一定空间范围内暂时性的大气污染。 空气不利于微生物生活和繁衍,主要原因是:(1)干燥的空气可使微生物失去水分而干瘪;(2) 空气中缺乏营养物质;(3)太阳辐射中紫外线具有的杀菌作用。因此,大部分微生物在空气中存活时 间较短。但是,当空气中存在气溶胶(固体微粒和液体微滴)时,则可为微生物提供庇护和营养。因 此,空气中微生物含量与空气含尘量呈正相关,刮风时空气含尘量高,微生物附着在粒径为 5μm 的微 粒上随风传播 30Km,而降水可使空气中微生物大大减少。大气中微生物有上百种,有人测定,其含 量约有 10000 个/m3,有杆菌 37 种、球菌 26 种、丝状菌 20 种、芽孢菌 7 种,但大多数是非致病菌。 二、大气污染 (一)大气污染的概念 大气污染就是指在空气的正常成分之外又增加新的成分,或者使原有某种成分骤然增加,对人
畜和其它生物的健康产生了不良的影响,甚至会引起自然界发生某些变化。 大气中的污染物质来自自然界和人为两方面。自然界的火山爆发、森林火灾、地震和开采各种 天然矿藏可产生大量的污染物质(如各种微粒、硫化氢、硫氧化物、各种盐类和异常气体)等,能造成 局部的或短期的大气污染。人为的污染物主要来自为工业生产过程和人类生活排放的有毒、有害气体 微生物和烟尘,如氟化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氧化铁微粒、氧化钙微粒、砷、汞、氯 化物、各种农药的气体等。畜牧场和畜产品加工厂既可排放氨、硫化氢、甲烷、吲哚、粪臭素等有害 气体,也可以排放粉尘和微生物(详见表3-2)。 表3-2空气污染物的种类 固体(颗粒) 气体状态污染 次性气体污染物 二次性气体污染物 污染物种类 物种类 含硫化合物 SO, H2S SO3、HSO4、MSO4(硫酸盐 飞尘 碳氧化合物 无 含氮化合物 NO、NH3、NO HNO3、MNO3(硝酸盐)、O 黑烟 碳氢化合物 醛、酮、酯 卤素化合物 HCL, HE 无 煤烟 (二)大气污染的危害 大气污染对空气环境的危害 烟尘对太阳光有一定的吸收和散射能力,因此,烟尘可以减少太阳直接辐射到地球表面的辐射强度 导致空气浑浊度增加,能见度降低。大气中的酸性污染物与降水结合,产生酸雨,造成水体污染,导 致水生生物大量死亡,污染土壤,导致农作物减产。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尘埃等能使大气产生“温室 效应”,引起全球气温升高,造成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导致沿海城市被淹,土壤盐碱化,气温升高 还导致大陆局部地区干旱,水涝、土地沙漠化等灾害频繁发生。由于人类使用氯氟烃做空调、冰箱等 制冷剂,可导致大气层臭氧层被破坏 2.大气污染对动物的危害 大气污染首先对动物呼吸器官造成危害,当动物吸入受到污染的空气时,可引起呼吸器官机能的 改变,影响肺组织的气体交换。同时,进入肺泡的污染物质可迅速被吸收、不经肝脏解毒直接进入血 液循环分布到全身:其次,大气污染可以影响动物体血液中血红蛋白的运输氧的功能。实验证明:当 血液中碳氧血红蛋白达到5%时,可损害血红蛋白输送氧的能力相当于丧失200毫升的血液。对贫血
4 畜和其它生物的健康产生了不良的影响,甚至会引起自然界发生某些变化。 大气中的污染物质来自自然界和人为两方面。自然界的火山爆发、森林火灾、地震和开采各种 天然矿藏可产生大量的污染物质(如各种微粒、硫化氢、硫氧化物、各种盐类和异常气体)等,能造成 局部的或短期的大气污染。人为的污染物主要来自为工业生产过程和人类生活排放的有毒、有害气体、 微生物和烟尘,如氟化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氧化铁微粒、氧化钙微粒、砷、汞、氯 化物、各种农药的气体等。畜牧场和畜产品加工厂既可排放氨、硫化氢、甲烷、吲哚、粪臭素等有害 气体,也可以排放粉尘和微生物(详见表 3-2)。 表 3-2 空气污染物的种类 固体(颗粒) 污染物种类 气体状态污染 物种类 一次性气体污染物 二次性气体污染物 粉尘 飞尘 烟 黑烟 雾 煤烟 含硫化合物 碳氧化合物 含氮化合物 碳氢化合物 卤素化合物 SO2,H2S CO2、CO NO、NH3、NO2 CmHn HCL,HF SO3、H2SO4、M SO4(硫酸盐) 无 H NO3 、 MNO3(硝酸盐)、O3 醛、酮、酯 无 (二)大气污染的危害 1. 大气污染对空气环境的危害 烟尘对太阳光有一定的吸收和散射能力,因此,烟尘可以减少太阳直接辐射到地球表面的辐射强度, 导致空气浑浊度增加,能见度降低。大气中的酸性污染物与降水结合,产生酸雨,造成水体污染,导 致水生生物大量死亡,污染土壤,导致农作物减产。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尘埃等能使大气产生“温室 效应”,引起全球气温升高,造成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导致沿海城市被淹,土壤盐碱化,气温升高 还导致大陆局部地区干旱,水涝、土地沙漠化等灾害频繁发生。由于人类使用氯氟烃做空调、冰箱等 制冷剂,可导致大气层臭氧层被破坏。 2.大气污染对动物的危害 大气污染首先对动物呼吸器官造成危害,当动物吸入受到污染的空气时,可引起呼吸器官机能的 改变,影响肺组织的气体交换。同时,进入肺泡的污染物质可迅速被吸收、不经肝脏解毒直接进入血 液循环分布到全身;其次,大气污染可以影响动物体血液中血红蛋白的运输氧的功能。实验证明:当 血液中碳氧血红蛋白达到 5%时,可损害血红蛋白输送氧的能力相当于丧失 200 毫升的血液。对贫血
和血液循环障碍的病人来说,可能产生严重影响。第三,大气污染对动物体可产生急性和慢性中毒, 当大量有毒物质浓度急剧增加时,可产生急性毒害作用,当大气污染物浓度低,但长期作用也能使动 物产生慢性中毒。 大气污染对植物的危害 绿色植物除提供动物营养物质以外还具有吸收有害气体、过滤烟尘、杀灭病菌、减弱噪音等作用。 但是,大气污染物如二氧化硫、氟化氢、光化学烟雾、乙烯等可对植物产生毒害作用,造成植物倒伏 枯死,烟尘堵塞植物呼吸孔,影响植物光合作用,使植物营养供给发生障碍,导致植物不能正常生长 4.大气污染对水生生物系统的影响 大气污染物中的硫氧化物、氮氧化物及二氧化硫在金属离子催化剂作用下,与大气中的水气结合 形成酸雨,酸雨降落到湖泊江河对水生生物构成潜在的危害。由于酸雨的作用使水pH降低,导致有 些重金属如镉、锌、铅和汞等溶解,这些重金属离子通过食物链被水生生物吸收和富集,对人类健康 构成很大威胁。 (三)大气中的主要污染物 1.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2)含量的变动与气温关系极为密切,CO2允许来自太阳的短波辐射通过而到达地面 从而使地温和低层大气的温度增高。但是却不允许从地表放射出来的长波辐射(热辐射)透过,而且能 够强烈地吸收长波辐射,从而阻止热辐射扩散到高空中去,从而把热量储存在大气中,使大气的平均 温度増髙,这种现象称之为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因此,所谓温室效应就是指大气CO2含量的增加 引起气温升高的现象。 近一个世纪以来,工业发展排放的二氧化碳量大为增加,其中约有1/3不能被绿色植物和水体所 吸收而在大气中积累起来,这样,随着二氧化碳数量的不断增加,“温室效应”亦越来越强,导致地表 上的空气温度越来越高。据估测,如果空气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一倍,则平均气温至少上升2℃。温室 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其结果是冰山溶化,海平面上升,沿海城市和农田被淹没,局部地区出现严 重的干旱或洪 为了避免上述不良倾向,首先必须把二氧化碳浓度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通常应将大气中的 二氧化碳含量控制在0.03%。减少二氧化碳污染的最根本的措施是改变能源结构,尽量减少使用有污 染的能源,增加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核能等清洁能源。此外,还要大规模地植树造林,据推测, 地球上现有的森林和绿色植物不但每年大约可吸收二氧化碳1000亿吨,而且能制造出占空气中氧总量 的60%左右的氧。因此,植树造林,种草种树,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空气环境二氧化碳的动态平衡具有
5 和血液循环障碍的病人来说,可能产生严重影响。第三,大气污染对动物体可产生急性和慢性中毒, 当大量有毒物质浓度急剧增加时,可产生急性毒害作用,当大气污染物浓度低,但长期作用也能使动 物产生慢性中毒。 3.大气污染对植物的危害 绿色植物除提供动物营养物质以外还具有吸收有害气体、过滤烟尘、杀灭病菌、减弱噪音等作用。 但是,大气污染物如二氧化硫、氟化氢、光化学烟雾、乙烯等可对植物产生毒害作用,造成植物倒伏 枯死,烟尘堵塞植物呼吸孔,影响植物光合作用,使植物营养供给发生障碍,导致植物不能正常生长。 4.大气污染对水生生物系统的影响 大气污染物中的硫氧化物、氮氧化物及二氧化硫在金属离子催化剂作用下,与大气中的水气结合 形成酸雨,酸雨降落到湖泊江河对水生生物构成潜在的危害。由于酸雨的作用使水 pH 降低,导致有 些重金属如镉、锌、铅和汞等溶解,这些重金属离子通过食物链被水生生物吸收和富集,对人类健康 构成很大威胁。 (三)大气中的主要污染物 1.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CO2)含量的变动与气温关系极为密切,CO2允许来自太阳的短波辐射通过而到达地面, 从而使地温和低层大气的温度增高。但是却不允许从地表放射出来的长波辐射(热辐射)透过,而且能 够强烈地吸收长波辐射,从而阻止热辐射扩散到高空中去,从而把热量储存在大气中,使大气的平均 温度增高,这种现象称之为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因此,所谓温室效应就是指大气 CO2含量的增加 引起气温升高的现象。 近一个世纪以来,工业发展排放的二氧化碳量大为增加,其中约有 1/3 不能被绿色植物和水体所 吸收而在大气中积累起来,这样,随着二氧化碳数量的不断增加,“温室效应”亦越来越强,导致地表 上的空气温度越来越高。据估测,如果空气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一倍,则平均气温至少上升 2℃。温室 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其结果是冰山溶化,海平面上升,沿海城市和农田被淹没,局部地区出现严 重的干旱或洪涝。 为了避免上述不良倾向,首先必须把二氧化碳浓度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通常应将大气中的 二氧化碳含量控制在 0.03%。减少二氧化碳污染的最根本的措施是改变能源结构,尽量减少使用有污 染的能源,增加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核能等清洁能源。此外,还要大规模地植树造林,据推测, 地球上现有的森林和绿色植物不但每年大约可吸收二氧化碳 1000 亿吨,而且能制造出占空气中氧总量 的 60%左右的氧。因此,植树造林,种草种树,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空气环境二氧化碳的动态平衡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