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高中 郧阳中学三校联合体2016级高一年级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 沙市中学 命题学校:恩施高中 第I卷阅读题(70分)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宋词水意象的情感解读 宋词中,词人频频以水入词,传情达意,主要是因为水与词的特质相通 词“以清切婉丽为宗”,水的运用使得这一盛行于秦楼楚馆的文体洗尽铅华, 増添了一分清婉、灵动和含蓄。“诗庄词媚”,词较于诗有更多儿女情长、爱恨 相思的描写,文人词更侧重内心对恋情的执着与迷惘,借助水这一意象,既突出 恋人的柔情和恋情的纯洁,又显得含蓄藴藉、缠绵悱恻。 婉约词主言情,尚含蓄,涓涓细流恰可将那些要眇辶情、凄迷之境娓娓道出, 并将其表现得欲露而不露。即使是豪放词,乜宜表达得沉绵深挚。流水恰可进行 一种缓冲,使之于豪壮中更显沉咽缠绵、刚柔并济。 水具有流动性和传递性,视线随着流水放射出去,心中百感也随之生发、释 放。范仲淹的《苏幕遮》由天到地,由黄叶到秋水,接天连地的一江秋水,在带 动词人视线移动的同时,更将思乡之情、羁旅之倦吟唱出来。 水的绵绵不断常常带动着忧思情感的传递,水又是没有约柬性的,象征着情 感的一发不可收。“离思迢迢远,一似长江水。去不断,来无际。”(欧阳修《千 岁秋》)流水缠绵、源源不绝,激发人绵绵不断的情思,离人的目光、伊人的相 思,都可以顺着流水延续千里。流动的水连接两地、贯通两心,分离的人可以以 水传情,可以思接千里。 古代交通不便,横亘于前的江河湖海是词人与恋人、友人的阻隔,也是与家 乡、亲人的阻隔;同时,水也可以代指无法逾越的抽象意义上的阻碍或心灵隔 阂,如故国、亡人、无法企及的爱情、对往昔的追忆等。 山遥水远,音信难托,水的阻隔性令牵挂、思念无法传递,郁结于心,只有
恩施高中 郧阳中学 三校联合体 2016 级高一年级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 沙市中学 命题学校:恩施高中 第Ⅰ卷 阅读题(7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宋词水意象的情感解读 宋词中,词人频频以水入词,传情达意,主要是因为水与词的特质相通。 词“以清切婉丽为宗”,水的运用使得这一盛行于秦楼楚馆的文体洗尽铅华, 增添了一分清婉、灵动和含蓄。“诗庄词媚”,词较于诗有更多儿女情长、爱恨 相思的描写,文人词更侧重内心对恋情的执着与迷惘,借助水这一意象,既突出 恋人的柔情和恋情的纯洁,又显得含蓄蕴藉、缠绵悱恻。 婉约词主言情,尚含蓄,涓涓细流恰可将那些要眇之情、凄迷之境娓娓道出, 并将其表现得欲露而不露。即使是豪放词,也宜表达得沉绵深挚。流水恰可进行 一种缓冲,使之于豪壮中更显沉咽缠绵、刚柔并济。 水具有流动性和传递性,视线随着流水放射出去,心中百感也随之生发、释 放。范仲淹的《苏幕遮》由天到地,由黄叶到秋水,接天连地的一江秋水,在带 动词人视线移动的同时,更将思乡之情、羁旅之倦吟唱出来。 水的绵绵不断常常带动着忧思情感的传递,水又是没有约束性的,象征着情 感的一发不可收。“离思迢迢远,一似长江水。去不断,来无际。”(欧阳修《千 岁秋》)流水缠绵、源源不绝,激发人绵绵不断的情思,离人的目光、伊人的相 思,都可以顺着流水延续千里。流动的水连接两地、贯通两心,分离的人可以以 水传情,可以思接千里。 古代交通不便,横亘于前的江河湖海是词人与恋人、友人的阻隔,也是与家 乡、亲人的阻隔;同时,水也可以代指无法逾越的抽象意义上的阻碍或心灵隔 阂,如故国、亡人、无法企及的爱情、对往昔的追忆等。 山遥水远,音信难托,水的阻隔性令牵挂、思念无法传递,郁结于心,只有
将这份怅惘诉诸流水,“望极蓝桥,但暮云千里。几重山,几重水”(张先《碧牡 丹》)。于是,常借助飞翔的大雁、水中的游鱼来逾越流水的阻碍,传递思念,“鸿 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晏殊《清平乐》)。 水的流逝还极易引起词人的忧伤与感怀。淡烟流水,轻寒漠漠,心思纤密之 人生无端闲愁;逝者如川,春秋代序,多愁善感之人感时伤怀,叹流年似水易逝, 红颜如花易陨;滚滚江水,淘尽英雄豪杰,淘尽兴衰荣枯,豪放悲悯之人思接千 古,叹世易时移,生故国之思 缪钺《论词》指出,词体的生发因其与自然之境界、人心之情感相应和,文 章的体格、意象的选择都折射出作者的修养和品格。宋代士人经常通过描写开阔 澄净的水面、晴朗空明的月色,来映衬自己的高洁人格、旷达胸襟和俊朗风神。 在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正是一句“表里俱澄澈”,道出了士大夫的气节 高洁傲岸、冰清玉洁。与此同时,当文人士子仕途偃蹇、报国无门时,静水 流深也恰能抚慰他们失落受伤的心灵。 有宋一朝,一方面士大夫过着琴棋书画、诗酒花茶的风雅生活,另一方面, 积贫积弱的国情、险恶多变的仕途以及文人柔弱敏感的情思,令他们有着无尽的 慨叹,而水,恰以它的特点触发、传递和排遣着这些情思,作为一种独特的媒介 频频出现在词作中。宋词也因此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湿润的 (摘自《思与格:宋词水意象的情感解读》)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让盛行于秦楼楚馆的词得以洗尽铅华,増添了清婉、灵动和含蓄之韵, 这得益于“水”这一意象的运用 B.文人词更侧重内心对恋情的执着与迷惘,借助“水”这一意象,既可突出 恋情的纯洁,又显得含蓄蕴藉、缠绵悱恻。 C.水具有流动性和传递性,视线随着流水放射出去,心中百感也随之生发 范仲淹《苏幕遮》中的情感正是因“水”而生。 D.“涓涓细流”可将要眇之情、凄迷之境娓娓道岀,并将其表现得欲露而不 露,这很符合婉约词“尚含蓄”的特征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将这份怅惘诉诸流水,“望极蓝桥,但暮云千里。几重山,几重水”(张先《碧牡 丹》)。于是,常借助飞翔的大雁、水中的游鱼来逾越流水的阻碍,传递思念,“鸿 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晏殊《清平乐》)。 水的流逝还极易引起词人的忧伤与感怀。淡烟流水,轻寒漠漠,心思纤密之 人生无端闲愁;逝者如川,春秋代序,多愁善感之人感时伤怀,叹流年似水易逝, 红颜如花易陨;滚滚江水,淘尽英雄豪杰,淘尽兴衰荣枯,豪放悲悯之人思接千 古,叹世易时移,生故国之思。 缪钺《论词》指出,词体的生发因其与自然之境界、人心之情感相应和,文 章的体格、意象的选择都折射出作者的修养和品格。宋代士人经常通过描写开阔 澄净的水面、晴朗空明的月色,来映衬自己的高洁人格、旷达胸襟和俊朗风神。 在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正是一句“表里俱澄澈”,道出了士大夫的气节 一一高洁傲岸、冰清玉洁。与此同时,当文人士子仕途偃蹇、报国无门时,静水 流深也恰能抚慰他们失落受伤的心灵。 有宋一朝,一方面士大夫过着琴棋书画、诗酒花茶的风雅生活,另一方面, 积贫积弱的国情、险恶多变的仕途以及文人柔弱敏感的情思,令他们有着无尽的 慨叹,而水,恰以它的特点触发、传递和排遣着这些情思,作为一种独特的媒介 频 频 出 现 在 词 作 中 。 宋 词 也 因 此 成 为 中 国 文 学 史 上 最 湿 润 的 一 卷。 (摘自《思与格:宋词水意象的情感解读》)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让盛行于秦楼楚馆的词得以洗尽铅华,增添了清婉、灵动和含蓄之韵, 这得益于“水”这一意象的运用。 B.文人词更侧重内心对恋情的执着与迷惘,借助“水”这一意象,既可突出 恋情的纯洁,又显得含蓄蕴藉、缠绵悱恻。 C.水具有流动性和传递性,视线随着流水放射出去,心中百感也随之生发, 范仲淹《苏幕遮》中的情感正是因“水”而生。 D.“涓涓细流”可将要眇之情、凄迷之境娓娓道出,并将其表现得欲露而不 露,这很符合婉约词“尚含蓄”的特征。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水既可代指具体的与恋人、友人、亲人、家乡的阻隔,也可代指抽象意义 上无法逾越的心灵隔阂。 B.水的流逝都会引起词人的忧伤与感怀,虽说感怀的内容不尽相同,但总是 给人以沉重而悲戚的感受 C.古代交通不便,山遥水远、音信难托,牵挂、思念难以传递,郁结于心, 因此可以逾越流水阻碍的大雁、游鱼就成为词人常用的传递思念的意象 D.意象的选择,能体现作者的修养和品格,如从“表里俱澄澈”中就能让人 感知到张孝祥高洁傲岸的人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水”是宋词中的高频意象之一,“水”的特征暗合了词体清切要眇的特质 和宋代士人的高洁情操,也与宋词抒情的特点相通。 B.“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出自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 壁》,作者借“水”这一意象将感情表达得沉绵深挚 C.流动的水可以连接两地,贯通两心,分离的人可以以水传情。如“日日思 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D.“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和“离思迢迢远,一似长江水”有 异曲同工之妙,都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情感的触动、生发、郁结于心。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 《中国诗词大会》的热度还未散去,央视另一档自制文化类节目《朗读者》, 又以浩大的声势占据了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媒体的页面。在网络高度普及的 今天,对于每一个离开了学生时代的人而言,“朗读“似乎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 词语。大小屏幕代替了书籍文本,键盘语音代替了信札驿马。朗读被加上了一层 梦幻的滤镜,覆盖上了文化和美的薄纱,提醒着我们思念又回不去的过去。这大 概是《朗读者》对于观众产生原始魅力的原因之一。中/华-资*源%库 事实上,《朗读者》用了“朗读”作为外壳,内核依然是分享嘉宾的故事、 传递回忆和温情。它更像一个精简的谈话节目,并且董卿掌握对话的节奏远胜于 多数谈话节目的主持人,一顰一笑都显得真诚,也不会时不时就出神,或者生硬 地切换话题——这一点,《见字如面》的主持人真应该好好学习。也正是有了
A.水既可代指具体的与恋人、友人、亲人、家乡的阻隔,也可代指抽象意义 上无法逾越的心灵隔阂。 B.水的流逝都会引起词人的忧伤与感怀,虽说感怀的内容不尽相同,但总是 给人以沉重而悲戚的感受。 C.古代交通不便,山遥水远、音信难托,牵挂、思念难以传递,郁结于心, 因此可以逾越流水阻碍的大雁、游鱼就成为词人常用的传递思念的意象。 D.意象的选择,能体现作者的修养和品格,如从“表里俱澄澈”中就能让人 感知到张孝祥高洁傲岸的人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水”是宋词中的高频意象之一,“水”的特征暗合了词体清切要眇的特质 和宋代士人的高洁情操,也与宋词抒情的特点相通。 B.“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出自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 壁》,作者借“水”这一意象将感情表达得沉绵深挚。 C.流动的水可以连接两地,贯通两心,分离的人可以以水传情。如“日日思 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D.“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和“离思迢迢远,一似长江水”有 异曲同工之妙,都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情感的触动、生发、郁结于心。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中国诗词大会》的热度还未散去,央视另一档自制文化类节目《朗读者》, 又以浩大的声势占据了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媒体的页面。在网络高度普及的 今天,对于每一个离开了学生时代的人而言,“朗读“似乎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 词语。大小屏幕代替了书籍文本,键盘语音代替了信札驿马。朗读被加上了一层 梦幻的滤镜,覆盖上了文化和美的薄纱,提醒着我们思念又回不去的过去。这大 概是《朗读者》对于观众产生原始魅力的原因之一。中/华-资*源%库 事实上,《朗读者》用了“朗读”作为外壳,内核依然是分享嘉宾的故事、 传递回忆和温情。它更像一个精简的谈话节目,并且董卿掌握对话的节奏远胜于 多数谈话节目的主持人,一颦一笑都显得真诚,也不会时不时就出神,或者生硬 地切换话题——这一点,《见字如面》的主持人真应该好好学习。也正是有了一
段简短却恰到好处的交流,带动了观众的情绪,才使得接下来的朗读自然而然 真情流露。《朗读者》的野心明显不在说故事和煽情,它更想传递的是价值观、 是社会中日渐缺失的温情和责任感 和多数更活泼的娱乐节目倾向于选择“放飞自我”的嘉宾不同,《朗读者》 选的人、想讲述的故事,其实把“我”藏起来了一些。更多强调了“爱”和各种 责任 诗文的选择,可以反映《朗读者》高高树起的一面大旗—一文学。制片人董 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想用朗读唤起大家对文学的温柔记忆。”这句话让身处 中文系的笔者深感悲哀,在当下,对于文学的温柔记忆居然是需要被唤醒的。网 络挤压了民众对于书籍的热情,文学,正在和我们渐行渐远 然而文学本不仅是记忆,对于父母辈们而言,文学曾是一场流行。和经历过 扎实基础教育、上了十几年语文课的年轻一代不同,文学对父辈而言,可能是仰 望、是梦想。一本外国名著在当年可能会引发似如今苹果发售时的排队浪潮 对于他们而言,文学让他们在过去找到了“美”的感染力,找到了治愈伤痕的灵 药。《朗读者》很好地重述了一遍他们已经快忘却的“文学梦”,并将之化为了节 目自身的魅力。 在真人秀节目的蹦蹦跳跳渐渐让观众审美疲劳时,文化综艺的异军突起是意 料之中的事。在消费主义泛滥的当下,电视节目作为消费品被直接投放给了更有 消费力的年轻观众,中老年们则被刻意忽略了。《朗读者》等节目填补了这处空 白。这也许是无心之举,但结果却相当有意义。《朗读者》所传递的责任感、温 情符合中国人的传统价值。因此,你可能会发现父母乃至爷爷奶奶,对这档节目 赞不绝口。(摘自《新京报》2017年2月23日) 材料二 在娱乐致死的年代,《见字如面》《朗读者》等一批批“高而不冷”的综艺界 淸流涌现,文化类节目真的回暖了吗? 年初的《中国诗词大会》口碑收视双收,主持人董卿担任制作人的《朗读者》 又来了。而更早播出的同类节目《见字如面》,由之前《中国成语大会》的制作 团队操刀,也获得了很好的口碑和不小的热度。能把文化节目做到“高而不冷” 也并不容易,这两个节目给人最直接的刺激,大概是“声控福利”吧。在 演戏全靠配音的流量们霸屏的日子,想要听老戏骨们层次丰富、情绪丰满的声音
段简短却恰到好处的交流,带动了观众的情绪,才使得接下来的朗读自然而然, 真情流露。《朗读者》的野心明显不在说故事和煽情,它更想传递的是价值观、 是社会中日渐缺失的温情和责任感。 和多数更活泼的娱乐节目倾向于选择“放飞自我”的嘉宾不同,《朗读者》 选的人、想讲述的故事,其实把“我”藏起来了一些。更多强调了“爱”和各种 “责任”。 诗文的选择,可以反映《朗读者》高高树起的一面大旗——文学。制片人董 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想用朗读唤起大家对文学的温柔记忆。”这句话让身处 中文系的笔者深感悲哀,在当下,对于文学的温柔记忆居然是需要被唤醒的。网 络挤压了民众对于书籍的热情,文学,正在和我们渐行渐远。 然而文学本不仅是记忆,对于父母辈们而言,文学曾是一场流行。和经历过 扎实基础教育、上了十几年语文课的年轻一代不同,文学对父辈而言,可能是仰 望、是梦想。一本外国名著在当年可能会引发似如今苹果发售时的排队浪潮…… 对于他们而言,文学让他们在过去找到了“美”的感染力,找到了治愈伤痕的灵 药。《朗读者》很好地重述了一遍他们已经快忘却的“文学梦”,并将之化为了节 目自身的魅力。 在真人秀节目的蹦蹦跳跳渐渐让观众审美疲劳时,文化综艺的异军突起是意 料之中的事。在消费主义泛滥的当下,电视节目作为消费品被直接投放给了更有 消费力的年轻观众,中老年们则被刻意忽略了。《朗读者》等节目填补了这处空 白。这也许是无心之举,但结果却相当有意义。《朗读者》所传递的责任感、温 情符合中国人的传统价值。因此,你可能会发现父母乃至爷爷奶奶,对这档节目 赞不绝口。(摘自《新京报》2017 年 2 月 23 日) 材料二 在娱乐致死的年代,《见字如面》《朗读者》等一批批“高而不冷”的综艺界 清流涌现,文化类节目真的回暖了吗? 年初的《中国诗词大会》口碑收视双收,主持人董卿担任制作人的《朗读者》 又来了。而更早播出的同类节目《见字如面》,由之前《中国成语大会》的制作 团队操刀,也获得了很好的口碑和不小的热度。能把文化节目做到“高而不冷” 也并不容易,这两个节目给人最直接的刺激,大概是“声控福利”吧。在 演戏全靠配音的流量们霸屏的日子,想要听老戏骨们层次丰富、情绪丰满的声音
受众只能在这里找了。 《朗读者》是很典型的央视表达方式,每一位嘉宾都要讲“背后的故事”, 再加上朗读本身,看上去内容就很拥挤。而那些讲故事环节容易让观众感觉教化 和煽情不够节制。 不过,除开那些煽情过度的部分,《朗读者》里有些背后故事是用自身经历 的方式去“言传身教”,加上阅读文本本身的大众性,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 《朗读者》第一个引起高度共鳴的朗读者是翻译界大神许渊冲。人民日报微博安 利了一个许先生的《朗读者》片段,转发两万多条。 纵然电视上体会到的文字之美不如阅读更深沉彻底,但在浮躁的时代里,《朗 读者》创造了一种表达方式,把观众拉回到文字上。朗读是美的,更美的是字句 下面那些真挚的悲欢和浪漫,那才是永不过时的价值。这两档节目不就证明了 吗? (摘自“中青在线“2017 年3月9日报道) 材料三 当日,上海图书馆知识广场东侧的朗读亭前排起了长队,高峰排队时长超过 9个小时。这是央视综艺节目《朗读者》设置的一个环节,旨在让朗读走进每个 人的生活。朗读亭里有一套专业的录音设备和一个摄像头,每位“朗读者”进门 后对着麦克风就可以开始朗读自己心目中的好文章,限时3分钟。据悉,继上海 图书馆之后,朗读亭还将出现在上海另外两到三个地点。 此前,中新2月21日报道,当天,一座朗读亭现身杭州街头,浙江杭州不 少市民在朗读亭前排队等候朗读诗歌、作品等。 (摘自新华社2017年 3月9日上海报道) 4.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A.对于三者关注的《朗读者》节目,材料一分析得全面、深入;材料二有褒 有贬,材料三则只是事实呈现。 B.三则新闻材料中,材料一、材料二属于新闻评论,并不要求具有时效性: 材料三作为新闻报道体裁,时效性要求就很高 C.材料一、二都认为《朗读者》中讲述的“背后的故事“能带动观众的情绪, 使朗读更易引起共鸣,虽然有过度煽情之嫌
受众只能在这里找了。 《朗读者》是很典型的央视表达方式,每一位嘉宾都要讲“背后的故事”, 再加上朗读本身,看上去内容就很拥挤。而那些讲故事环节容易让观众感觉教化 和煽情不够节制。 不过,除开那些煽情过度的部分,《朗读者》里有些背后故事是用自身经历 的方式去“言传身教”,加上阅读文本本身的大众性,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 《朗读者》第一个引起高度共鸣的朗读者是翻译界大神许渊冲。人民日报微博安 利了一个许先生的《朗读者》片段,转发两万多条。 纵然电视上体会到的文字之美不如阅读更深沉彻底,但在浮躁的时代里,《朗 读者》创造了一种表达方式,把观众拉回到文字上。朗读是美的,更美的是字句 下面那些真挚的悲欢和浪漫,那才是永不过时的价值。这两档节目不就证明了 吗? (摘自“中青在线“2017 年 3 月 9 日报道) 材料三 当日,上海图书馆知识广场东侧的朗读亭前排起了长队,高峰排队时长超过 9 个小时。这是央视综艺节目《朗读者》设置的一个环节,旨在让朗读走进每个 人的生活。朗读亭里有一套专业的录音设备和一个摄像头,每位“朗读者”进门 后对着麦克风就可以开始朗读自己心目中的好文章,限时 3 分钟。据悉,继上海 图书馆之后,朗读亭还将出现在上海另外两到三个地点。 此前,中新 2 月 21 日报道,当天,一座朗读亭现身杭州街头,浙江杭州不 少市民在朗读亭前排队等候朗读诗歌、作品等。 (摘自新华社 2017 年 3 月 9 日上海报道) 4.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3 分) A.对于三者关注的《朗读者》节目,材料一分析得全面、深入;材料二有褒 有贬,材料三则只是事实呈现。 B.三则新闻材料中,材料一、材料二属于新闻评论,并不要求具有时效性; 材料三作为新闻报道体裁,时效性要求就很高。 C.材料一、二都认为《朗读者》中讲述的“背后的故事“能带动观众的情绪, 使朗读更易引起共鸣,虽然有过度煽情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