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八市2009年高三年级三月调考试题 BACACBDCBACD 、(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69题。 蚁鼻钱是出国最早使用的金属货币,因其外形有点像蚂蚁的鼻子,后世的人们称其为蚁鼻钱。蚁鼻 钱的形状与中原地区一些诸侯国所生产的刀币、铲币等的形状完全不同,是楚国特有的一种青铜货币。蚁 鼻钱所筑的文字也特殊,至今学术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解释。 般说来,蚁鼻钱是采用铜、锡、铅三种金属合铸造而成的。蚁鼻钱与郢湲等黄金货币不同,郢湲 等黄金货币是一种称量货币,在交易中采用天平称其重量后再按其重量确定其价值。蚁鼻钱不是称量货币, 而是种单位货币,对毎—枚蚁鼻钱来说,其价值是相同的,一起数量的多少来确定价值的。所以在一个 时期内,同一地区制造的蚁鼻钱其体型大小是相近的。考古发现的大量蚁鼻钱之间为什么大小、重量的差 别很大,就是因为它们是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制造的缘故。由于蚁鼻钱体积较小,其代表的价值就较小, 在交易中使用的数量巨大,考古发掘中一次出土数千枚的蚁鼻钱的事已有多次。那么,如此数量大的蚁鼻 钱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铸造成型的金属器物首先要有范,范是铸造所用的模具,从考古发掘的文物可知,楚国早期使用的 陶范,也就是用粘土制造的模具,这种模員在制造前需要经过烘烤,称为陶范。陶范取材广泛、可塑性强。 古代大多数青铜器都是采用陶范铸造器物有一个巨大的特点:这就是“一器范”,所谓“-器范”,就 是说铸造一件器物就要用—件陶范,器物铸成后陶范也因破损而无法再用,就是铸造-件同样的器物也需 要另做一套范,因此在古代制造金属铸件时,制范的工作量是很大的。我国在商周时期还曾经用过石范 但是,石范只能用来铸造一些器型简单的器物,因为蚁鼻钱的表面还铸有文字,所以蚁鼻钱是难以用石范 铸造的。可以设想一下:如果采用陶范来铸造蚁鼻钱,由于是一器范,要铸造岀成千上万枚的蚁鼻钱 其制范的工作量就十分巨大。当然,早期使用的蚁鼻钱数量少,可能也是用陶范制造。后来,使用的蚁鼻 钱数量较大时,制范量就难以承受。那么,蚁鼻钱是如何铸造出来的呢? 1982年2月,安徽省繁昌县的文物工作者在该县横山镇收集到两件蚁鼻钱青铜范,这两件青铜范是 农民在开挖房基时发现的。繁昌一带自古以来就是铜的岀产地,在横山镇附近的铜山就留有春秋战国时期 的采铜及冶铜的遗址。至迟在舂秋中晩期,繁昌一带就是楚国的疆土,岀土的蚁鼻钱青铜范,说明当时的 楚囯已经在此地进行“即山铸铜”了,就是说利用当地开采的矿石冶炼的铜直接生产蚁鼻钱。这两件蚁鼻 钱青铜范的形制相似,呈长方形,青铜范的上端有一半筒形的浇口,是浇铸铜液用的。青铜范的正面阴刻 蚁鼻钱的币型(呈凹状),币型的中部有凸起的阳文,文字的下方有一凸起的圆点,与出土的蚁鼻钱实物 十分吻合。其中一件长27厘米、宽107厘米、厚095厘米、重1055克,范面上有64个蚁鼻钱阴刻币 型,另一件青铜范上有65个蚁鼻钱的阴刻币型。这些币型主要分为四排,中间有浇道与毎个币型相连。 类似的蚁鼻钱青铜范在武汉市文物总店、上海市博物馆等处都有收藏,说明当时的楚囯是采用青铜范来铸 造蚁鼻钱的。 6、从原文看,下列对蚁鼻钱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B) A、蚁鼻钱是我国特有的最早使用的货币的名称 第1页共8页
第 1 页 共 8 页 湖北省八市 2009 年高三年级三月调考试题 一 BACACBDCBACD 二、(每题 3 分,共 12 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6——9 题。 蚁鼻钱是出国最早使用的金属货币,因其外形有点像蚂蚁的鼻子,后世的人们称其为蚁鼻钱。蚁鼻 钱的形状与中原地区一些诸侯国所生产的刀币、铲币等的形状完全不同,是楚国特有的一种青铜货币。蚁 鼻钱所筑的文字也特殊,至今学术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解释。 一般说来,蚁鼻钱是采用铜、锡、铅三种金属合铸造而成的。蚁鼻钱与郢湲等黄金货币不同,郢湲 等黄金货币是一种称量货币,在交易中采用天平称其重量后再按其重量确定其价值。蚁鼻钱不是称量货币, 而是一种单位货币,对每一枚蚁鼻钱来说,其价值是相同的,一起数量的多少来确定价值的。所以在一个 时期内,同一地区制造的蚁鼻钱其体型大小是相近的。考古发现的大量蚁鼻钱之间为什么大小、重量的差 别很大,就是因为它们是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制造的缘故。由于蚁鼻钱体积较小,其代表的价值就较小, 在交易中使用的数量巨大,考古发掘中一次出土数千枚的蚁鼻钱的事已有多次。那么,如此数量大的蚁鼻 钱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铸造成型的金属器物首先要有范,范是铸造所用的模具,从考古发掘的文物可知,楚国早期使用的 陶范,也就是用粘土制造的模具,这种模具在制造前需要经过烘烤,称为陶范。陶范取材广泛、可塑性强。 古代大多数青铜器都是采用陶范铸造器物有一个巨大的特点:这就是“一器一范”,所谓“一器一范”,就 是说铸造一件器物就要用一件陶范,器物铸成后陶范也因破损而无法再用,就是铸造一件同样的器物也需 要另做一套范,因此在古代制造金属铸件时,制范的工作量是很大的。我国在商周时期还曾经用过石范, 但是,石范只能用来铸造一些器型简单的器物,因为蚁鼻钱的表面还铸有文字,所以蚁鼻钱是难以用石范 铸造的。可以设想一下:如果采用陶范来铸造蚁鼻钱,由于是一器一范,要铸造出成千上万枚的蚁鼻钱, 其制范的工作量就十分巨大。当然,早期使用的蚁鼻钱数量少,可能也是用陶范制造。后来,使用的蚁鼻 钱数量较大时,制范量就难以承受。那么,蚁鼻钱是如何铸造出来的呢? 1982 年 2 月,安徽省繁昌县的文物工作者在该县横山镇收集到两件蚁鼻钱青铜范,这两件青铜范是 农民在开挖房基时发现的。繁昌一带自古以来就是铜的出产地,在横山镇附近的铜山就留有春秋战国时期 的采铜及冶铜的遗址。至迟在春秋中晚期,繁昌一带就是楚国的疆土,出土的蚁鼻钱青铜范,说明当时的 楚国已经在此地进行“即山铸铜”了,就是说利用当地开采的矿石冶炼的铜直接生产蚁鼻钱。这两件蚁鼻 钱青铜范的形制相似,呈长方形,青铜范的上端有一半筒形的浇口,是浇铸铜液用的。青铜范的正面阴刻 蚁鼻钱的币型(呈凹状),币型的中部有凸起的阳文,文字的下方有一凸起的圆点,与出土的蚁鼻钱实物 十分吻合。其中一件长 27 厘米、宽 10.7 厘米、厚 0.95 厘米、重 1055 克,范面上有 64 个蚁鼻钱阴刻币 型,另一件青铜范上有 65 个蚁鼻钱的阴刻币型。这些币型主要分为四排,中间有浇道与每个币型相连。 类似的蚁鼻钱青铜范在武汉市文物总店、上海市博物馆等处都有收藏,说明当时的楚国是采用青铜范来铸 造蚁鼻钱的。 6、从原文看,下列对蚁鼻钱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B) A、蚁鼻钱是我国特有的最早使用的货币的名称
B、蚁鼻钱是一种外形有点像蚂蚁的鼻子、上面筑有特殊文字的青铜货币 C、蚁鼻钱是铜、锡、铅三种金属的合金合铸造而成的称量货币。 D、蚁鼻钱体积较小、个体差异大、实用价值小的铸币 (A,夸大范围,“主要分为四排”;C、张冠李戴,“称量”应为“单位”;偷换概念,“实用价值”应为“价 值”) 7、下列对出国采用青铜范来铸造蚁鼻钱的原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 A、陶范容易破损而不能再用,就是铸造一件同样的器物也需要另做一套范,这样在古代制造金属铸件 时,制范的工作量很大。 B、石范只能用来铸造一些简单的器具,儿蚁鼻钱的表面还要铸文字,因此石范很难做到。 C、后来楚国使用蚁鼻钱数量较大,如果使用陶范,制范量就难以承受。而使用青铜范,就能够很好解 决问题 D、吴国古代的金属器物都是采用哪个范铸而成的,铸造一件器物就要一件范,范是用来铸造成型的金 属器物的模具,它是制造金属器物的前提条件之一。 8、下面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C) A、蚁鼻钱青铜范币型都分为四排,中间的浇道使每个币型相连,上端有一个用来浇铸的筒形浇口 B、从考古发掘可知,最早使用陶范的楚国,在铸造前先烘烤成型,然后再进行浇筑,最早使用石范是 在我国商州时期 C、蚁鼻钱的正面呈凸状,钱币的中部有凹下的阴文,文字的下方有一凹下的圆点,正好和蚁鼻钱青铜 范上的币型相吻合 D、蚁鼻钱上铸有不同的特殊文字,且大小、重量的差别很大,价值多少难以确定,所以至今学术界还 没有一个统一的解释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B) A、楚国的郢湲等黄金货币在交易中是采用天平称其重量的,楚人按其重量确定其价值,由此可见,郢 湲等黄金货币是一种贵重的货币。 B、陶范是用粘土制造的模具,因其取材广泛、可塑性前,所以我国古代青铜器具都是采用陶范铸造而 成的 C、安徽省繁昌县的两件蚁鼻钱青铜范,武汉市文物总店、上海市博物馆等处都有收藏的蚁鼻钱青铜范, 说明了楚国的青铜铸造技术达到了很高的成就 D、繁昌一带自古以来就是铜的产地。至迟在春秋中晚期,楚国就采用了“即山铸铜”的方式,采用青 铜范铸造蚁鼻钱,大大的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 三、(每题3分,共9分) 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2题。 送张孟肤移居吴门序 第2页共8页
第 2 页 共 8 页 B、蚁鼻钱是一种外形有点像蚂蚁的鼻子、上面筑有特殊文字的青铜货币。 C、蚁鼻钱是铜、锡、铅三种金属的合金合铸造而成的称量货币。 D、蚁鼻钱体积较小、个体差异大、实用价值小的铸币。 (A,夸大范围,“主要分为四排”;C、张冠李戴,“称量”应为“单位”;偷换概念,“实用价值”应为“价 值”) 7、下列对出国采用青铜范来铸造蚁鼻钱的原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 A、陶范容易破损而不能再用,就是铸造一件同样的器物也需要另做一套范,这样在古代制造金属铸件 时,制范的工作量很大。 B、石范只能用来铸造一些简单的器具,儿蚁鼻钱的表面还要铸文字,因此石范很难做到。 C、后来楚国使用蚁鼻钱数量较大,如果使用陶范,制范量就难以承受。而使用青铜范,就能够很好解 决问题。 D、吴国古代的金属器物都是采用哪个范铸而成的,铸造一件器物就要一件范,范是用来铸造成型的金 属器物的模具,它是制造金属器物的前提条件之一。 8、下面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C) A、蚁鼻钱青铜范币型都分为四排,中间的浇道使每个币型相连,上端有一个用来浇铸的筒形浇口。 B、从考古发掘可知,最早使用陶范的楚国,在铸造前先烘烤成型,然后再进行浇筑,最早使用石范是 在我国商州时期。 C、蚁鼻钱的正面呈凸状,钱币的中部有凹下的阴文,文字的下方有一凹下的圆点,正好和蚁鼻钱青铜 范上的币型相吻合。 D、蚁鼻钱上铸有不同的特殊文字,且大小、重量的差别很大,价值多少难以确定,所以至今学术界还 没有一个统一的解释。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B) A、楚国的郢湲等黄金货币在交易中是采用天平称其重量的,楚人按其重量确定其价值,由此可见,郢 湲等黄金货币是一种贵重的货币。 B、陶范是用粘土制造的模具,因其取材广泛、可塑性前,所以我国古代青铜器具都是采用陶范铸造而 成的。 C、安徽省繁昌县的两件蚁鼻钱青铜范,武汉市文物总店、上海市博物馆等处都有收藏的蚁鼻钱青铜范, 说明了楚国的青铜铸造技术达到了很高的成就。 D、繁昌一带自古以来就是铜的产地。至迟在春秋中晚期,楚国就采用了“即山铸铜”的方式,采用青 铜范铸造蚁鼻钱,大大的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 三、(每题 3 分,共 9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10——12 题。 送张孟肤移居吴门序
世道之治亂,相仍幺矣。夷考古昔,蓋亂之日恒多,而治之日少。士君子不幸身親亂世,雖有道 徳文學可以大過人者,亦將無以保任其父母妻子於斯時也。 不徳而致之耶?秦漢以降,至唐天寳一一至徳間,惟杜子美奔走亂離。自幼至老,與其身相為終始。奇窮 流落之態,可謂至矣。然抱其胸中之道徳文斝,以自異於柑,終丕為造次顛沛所移也。若然者,代皆有之, 豈獨子美為哉?後世言身親亂離者,必首稱子美,盖以其能著之聲詩而可見耳。子美之言一事一物,靡不 形於咏歌,以與其身相為終始,道德文學因而傳焉。後世稱之曰“詩史”。卒無異詞。比自十餘年来,兵 戈之迹遍滿山野。江淮吳楚之民,靡遑寧處。 友人張君孟膚,世家江陰,屢嬰患難,轉徙周流,避地鄰里,無寧崴矣。至正己亥秋,奉父母攜妻子 來三江南,僦編氓之室以居。視孟膚,奔走兵塵,故園風物,衣冠圖史,與凡所以奉親養志之具,皆蕩為 却灰、荆棘之墟矣。宜若可憂也。而孟膚日經營之,以奉髙堂菽水之懽,以字閨房綵衣之樂,欣欣然.能 忘其憂,帷從事翰墨文雅,扁舟往来吳松幽勝之地,樂交游大人君子之門,長龐短什,靡日無之,未始有 羈旅容色。嘻!此豈非胸中有所抱負而然耶?今將卜居吳門市中,以為諸侯廣客。於其行也,朋游咸賦詩 載酒,以餞之。予以謂孟膚之志,氣繄可見矣。孟膚之孝弟學問,不言而隃矣。所幸者孟膚之颇未也。他 日,四海晏然,富貴而歸鄉里,當以平生履歴,著之詩簏,與此身相為終始,追子美之髙風遺躅,以為今 代之詩史云 1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不相同的一组是(A) A、盖乱之日恒多 该亦反其本矣(《齐桓晋文之事》) B、虽有道德文学可以大过人者 虽大风不能鸣,而况石乎?(《石钟山记》) C、靡不形于咏歌 探石发穴,靡计不施(《促织》) D、屡婴患难,转徙周流 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陈情表》) 11、下列各组句中,全都表现张孟肤乐观开朗的一组是(C) (1)屡婴患难,转徙周流 (2)奉髙堂菽水之欢 (3)父母携妻子来三江南 (4)扁舟往来吴松幽胜之地5)长篇短什,靡日无之(6)抱其胸中之道德文学 A、(1)(2)(5) B(3)(4)(5) C、(2)(4)(6) 、(3)(5)(6)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D) A、作者的朋友张孟肤为了躲避战乱,不得不接受父母的命令携带妻儿来到三江南部,表达了作者对朋 友遭遇的同情。 B、作者认为在唐朝天宝到至德年间,杜甫饱尝乱世,因此杜甫写下了流传千古的“道德文学”,后世的 人们也把他的文章称为“史诗”。 C、作者认为张孟肤能“从事翰墨文雅”,胸中有伟大的抱负,并且结交了许多侯门贵族,他日一定能够 衣锦还乡,成为当代的杜甫,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朋友深深的祝福 D、作者介绍了元朝末年,战争的硝烟漫山遍野,江淮吴楚的老百姓,没有闲暇、安宁的住处。文章蕴 含了作者沉痛和愤懑的感情 第3页共8页
第 3 页 共 8 页 世道之治亂,相仍乆矣。夷考古昔,葢亂之日恒多,而治之日少。士君子不幸身親亂世,雖有道 徳文學可以大過人者,亦將無以保任其父母妻子於斯時也。文王、孔子,聖人也。拘於羑、畏於匡,此豈 不徳而致之耶?秦漢以降,至唐天寳——至徳間,惟杜子美奔走亂離。自幼至老,與其身相為終始。竒窮 流落之態,可謂至矣。然抱其胸中之道徳文學,以自異於世,終不為造次顛沛所移也。若然者,代皆有之, 豈獨子美為哉?後世言身親亂離者,必首稱子美,盖以其能著之聲詩而可見耳。子美之言一事一物,靡不 形於咏歌,以與其身相為終始,道德文學因而傳焉。後世稱之曰“詩史”。卒無異詞。比自十餘年来,兵 戈之迹遍滿山野。江淮吳楚之民,靡遑寧處。 友人張君孟膚,世家江隂,屢嬰患難,轉徙周流,避地鄰里,無寧嵗矣。至正己亥秋,奉父母攜妻子 來三江南,僦編氓之室以居。視孟膚,奔走兵塵,故園風物,衣冠圖史,與凡所以奉親養志之具,皆蕩為 刼灰、荆棘之墟矣。宜若可憂也。而孟膚日經營之,以奉髙堂菽水之懽,以字閨房綵衣之樂,欣欣然,能 忘其憂,惟從事翰墨文雅,扁舟往来吳松幽勝之地,樂交游大人君子之門,長篇短什,靡日無之,未始有 羈旅容色。嘻!此豈非胸中有所抱負而然耶?今將卜居吳門市中,以為諸侯賔客。於其行也,朋游咸賦詩 載酒,以餞之。予以謂孟膚之志,氣槩可見矣。孟膚之孝弟學問,不言而喻矣。所幸者孟膚之齒未也。他 日,四海晏然,富貴而歸鄉里,當以平生履歴,著之詩篇,與此身相為終始,追子美之髙風遺躅,以為今 代之詩史云。 1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不相同的一组是(A) A、盖乱之日恒多 该亦反其本矣(《齐桓晋文之事》) B、虽有道德文学可以大过人者 虽大风不能鸣,而况石乎?(《石钟山记》) C、靡不形于咏歌 探石发穴,靡计不施(《促织》) D、屡婴患难,转徙周流 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陈情表》) 11、下列各组句中,全都表现张孟肤乐观开朗的一组是(C) (1)屡婴患难,转徙周流 (2)奉髙堂菽水之欢 (3)父母携妻子来三江南 (4)扁舟往来吴松幽胜之地 (5)长篇短什,靡日无之 (6)抱其胸中之道徳文学 A、(1)(2)(5) B (3)(4)(5) C、(2)(4)(6) D、(3)(5)(6)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D) A、作者的朋友张孟肤为了躲避战乱,不得不接受父母的命令携带妻儿来到三江南部,表达了作者对朋 友遭遇的同情。 B、作者认为在唐朝天宝到至德年间,杜甫饱尝乱世,因此杜甫写下了流传千古的“道德文学”,后世的 人们也把他的文章称为“史诗”。 C、作者认为张孟肤能“从事翰墨文雅”,胸中有伟大的抱负,并且结交了许多侯门贵族,他日一定能够 衣锦还乡,成为当代的杜甫,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朋友深深的祝福。 D、作者介绍了元朝末年,战争的硝烟漫山遍野,江淮吴楚的老百姓,没有闲暇、安宁的住处。文章蕴 含了作者沉痛和愤懑的感情
第II卷(非选择题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文王、孔子,圣人也。拘于羑、畏于匡,此岂不德而致之耶? 翻译:周文王、孔子,都是圣人,他们分别在羑里被囚禁,在匡地受到威胁,这难道是他们没有德行而导 致这样的吗?(判断句1分,被动句1分,反诘句1分) (2)然抱其胸中之道德文学,以自异于世,终不为造次顛沛所移也 翻译:但是他抱着心中的道德和文才学识,来表现他自己与世的不同,最终不因为匆忙地颠沛流离而改变 自己的志向。(“然”1分,“异于”1分,“为”1分,“造次”1分) (3)孟肤之孝弟学问,不言而喻矣,所幸者孟肤之齿未也 翻译:孟肤的孝悌和学问,不用说就明白了,所幸的是孟肤的年龄最小。(“弟”通假字1分,“喻”1分,, “齿未”1分) 1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晚次鄂州 唐卢纶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己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注释 [1]估客:贩货的行商。 [2]三湘:泛指今洞庭湖及湘江流域一带,漓湘、潇湘、蒸湘的总称。在今湖南境内。由鄂州上去即三湘 地。愁鬓逢秋色,是说愁鬓承受着秋色。这里的鬓发实已衰白,故也与秋意相应。更堪:更难堪,犹岂能 再听。 赏析 这是一首即景抒怀的诗。作者安史之乱时,曾作客鄱阳,南行军中,路过三湘,次于鄂州,而写了这首诗。 首联写“晚次鄂州”的心情。颔联写晩次鄂州的景况。颈联写“晩次鄂州”的联想。尾联写“晚次鄂州” 的感慨。这首诗只截取飘泊生活中的片断,却反映了广阔的社会背景。诗中流露厌战,伤老,思归之情。 全诗淡雅而含蓄,平易而炽热,反复咏育,舒畅自若,韵味无穷。“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 潮生。”是动中写静,静中写动的名句 首好诗,贵在有真情实感。有真情,可免造作扭捏、有实感,不致浅浮空洞。大凡诗人流离颠沛,死别 生离,或躬逢其事,身临其境。倘寄之吟咏,最易动人。所以严羽认为:“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 行旅、离别之作”。卢纶《晚次鄂州》,写兵难中背井离乡、颠沛奔波之苦,情真而意切,故不待雕琢,自 出佳句 第4页共8页
第 4 页 共 8 页 第 II 卷(非选择题 共 114 分) 四、(24 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文王、孔子,圣人也。拘于羑、畏于匡,此岂不徳而致之耶? 翻译:周文王、孔子,都是圣人,他们分别在羑里被囚禁,在匡地受到威胁,这难道是他们没有德行而导 致这样的吗?(判断句 1 分,被动句 1 分,反诘句 1 分) (2)然抱其胸中之道徳文学,以自异于世,终不为造次顛沛所移也。 翻译:但是他抱着心中的道德和文才学识,来表现他自己与世的不同,最终不因为匆忙地颠沛流离而改变 自己的志向。(“然”1 分,“异于”1 分,“为”1 分,“造次”1 分) (3)孟肤之孝弟学问,不言而喻矣,所幸者孟肤之齿未也 翻译:孟肤的孝悌和学问,不用说就明白了,所幸的是孟肤的年龄最小。(“弟”通假字 1 分,“喻”1 分,, “齿未”1 分) 1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 分) 晚次鄂州 唐 卢纶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注释 [1]估客:贩货的行商。 [2]三湘:泛指今洞庭湖及湘江流域一带,漓湘、潇湘、蒸湘的总称。在今湖南境内。由鄂州上去即三湘 地。愁鬓逢秋色,是说愁鬓承受着秋色。这里的鬓发实已衰白,故也与秋意相应。更堪:更难堪,犹岂能 再听。 赏析 这是一首即景抒怀的诗。作者安史之乱时,曾作客鄱阳,南行军中,路过三湘,次于鄂州,而写了这首诗。 首联写“晚次鄂州”的心情。颔联写晚次鄂州的景况。颈联写“晚次鄂州”的联想。尾联写“晚次鄂州” 的感慨。这首诗只截取飘泊生活中的片断,却反映了广阔的社会背景。诗中流露厌战,伤老,思归之情。 全诗淡雅而含蓄,平易而炽热,反复咏育,舒畅自若,韵味无穷。“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 潮生。”是动中写静,静中写动的名句。 一首好诗,贵在有真情实感。有真情,可免造作扭捏、有实感,不致浅浮空洞。大凡诗人流离颠沛,死别 生离,或躬逢其事,身临其境。倘寄之吟咏,最易动人。所以严羽认为:“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 行旅、离别之作”。卢纶《晚次鄂州》,写兵难中背井离乡、颠沛奔波之苦,情真而意切,故不待雕琢,自 出佳句
首联扣题写“晚次鄂州”,但不露痕迹。”“云开远见汉阳城”。浓云散开,江天晴明,举目远眺,汉阳城依 稀可见,因为“远”,还不可及,船行尚须一天,这样,今晚就不得不在鄂州停泊了。诗人由江西溯长江 而上,必须经过鄂州(治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直抵湖南。汉阳城在汉水北岸,鄂州之西。起句即点 题,述说心情的喜悦,也说明行进方向。鄂州离汉阳甚远,故下旬说“犹是孤帆一日程”。这样远的距离, 当然不能直接看到。句中一个“犹”字,道出诗人的迫促心情,一个“孤”字,流露了旅途的寂寞情绪。 次句突转,透露沉郁的心情,用笔腾挪跌宕,使平淡的语句体现微妙的思致。诗人在战乱中风波漂泊,对 行旅生涯早已厌倦,巴不得早些得个安憩之所。因此,一到云开雾散,见到汉阳城时,怎能不喜。“犹是” 两字,突显诗人感情的骤落。这二句,看似平常叙事,却仿佛使人听到诗人在拨动着哀婉缠绵的琴弦,倾 诉着孤凄苦闷的心曲,透纸贯耳,情韵不匮 次联写“晚次鄂州”的景况。诗人简笔勾勒船舱中所见所闻:同船的商贾白天水窗倚枕,不觉酣然入梦, 不言而喻,此刻江上扬帆,风平浪静:夜深人静,忽闻船夫相唤,杂着加缆扣舷之声,不问而知夜半涨起 江潮来了。诗人写的是船中常景,然而笔墨中却透露出他昼夜不宁的纷乱思绪。所以尽管这些看惯了的舟 行生活,似乎也在给他平增枯涩乏味的生活感受 联写“晚次鄂州”的联想。诗人情来笔至,借景抒怀:时值寒秋,正是令人感到悲凉的季节,无限的惆 怅已使我两鬓如霜了:我人往三湘去,心却驰故乡,独对明月,归思更切!“三湘”,指湖南境内,即诗人 此行的目的地。而诗人的家乡则在万里之遥的蒲州(今山西永济)。秋风起,落叶纷下,秋霜落,青枫凋, 诗人无赏异地的秋色之心,却有思久别的故乡之念。一个“逢”字,将诗人的万端愁情与秋色的万般凄凉 联系起来,移愁情于秋色,妙合无垠。“万里归心对月明”,其中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有迢迢万里不见家乡 的悲悲戚戚,亦有音书久滞萦怀妻儿的凄凄苦苦,真可谓愁肠百结,煞是动人肺腑。 末联写“晚次鄂州”的感慨。旧业”指家中原有用以维持生计的产业。它已随着战乱而化为乌有。“鼓鼙” 鼓鼙:本指军中所用大鼓与小鼓,后也指战事,借指战乱。战争已使人倾家荡产,江海飘零,更哪堪江上 再传来战鼓的声音?句中“更堪”意谓“更哪堪”,因受诗句的限制,省作“更堪”。这一句言外之意是 虽然战争已令我一无所有,但战火未熄,在逃难的途中,难保前方水路上不再碰上兵灾。倘若真的碰上 那简直无法忍受了。本诗极力渲染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最后二句,把忧心愁思更深入一层:田园 家计,事业功名,都随着不停息的战乱丧失殆尽,而烽火硝烟未灭,江上不是仍然传来干戈鸣响,战鼓声 声?诗人虽然远离了沦为战场的家乡,可是他所到之处又无不是战云密布,这就难怪他愁上加愁了。诗的 最后两句,把思乡之情与忧国愁绪结合起来,使本诗具有更大的社会意义。 由于作者是通过自己的切身感受来表现的,所以有真情、有实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特别是第二联 的描绘入微,第三联的造语精妙,都足以令人一唱三叹 (1)俞陛云《诗镜浅说》云:“其起句情景真切。句法亦纡徐有致。”请说说“远见……犹是……”这 句是怎样细腻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的?(4分) 答:江天浩淼,远见汉阳城郭,为看到行旅目标越来越近儿宽慰、庆幸:而江阔帆迟,还有整整一天的航 程,为漂泊生涯而感到伤感、厌倦。(喜悦之情2分,旅途漂泊的厌倦2分) (2)有人说鼓鼙声使作品独辟境界,主题更加深刻,鼓鼙声在这里指的是什么?作品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答:“鼓鼙声”借指战争,作者交代了漂泊生涯的原因,将羁旅的无聊、厌倦,理想的落空和战争联系起 来,更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借指内容1分,交代原因1分,对战争的厌恶或 对国家命运的担忧2分) 第5页共8页
第 5 页 共 8 页 首联扣题写“晚次鄂州”,但不露痕迹。”“云开远见汉阳城”。浓云散开,江天晴明,举目远眺,汉阳城依 稀可见,因为“远”,还不可及,船行尚须一天,这样,今晚就不得不在鄂州停泊了。诗人由江西溯长江 而上,必须经过鄂州(治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直抵湖南。汉阳城在汉水北岸,鄂州之西。起句即点 题,述说心情的喜悦,也说明行进方向。鄂州离汉阳甚远,故下旬说“犹是孤帆一日程”。这样远的距离, 当然不能直接看到。句中一个“犹”字,道出诗人的迫促心情,一个“孤”字,流露了旅途的寂寞情绪。 次句突转,透露沉郁的心情,用笔腾挪跌宕,使平淡的语句体现微妙的思致。诗人在战乱中风波漂泊,对 行旅生涯早已厌倦,巴不得早些得个安憩之所。因此,一到云开雾散,见到汉阳城时,怎能不喜。“犹是” 两字,突显诗人感情的骤落。这二句,看似平常叙事,却仿佛使人听到诗人在拨动着哀婉缠绵的琴弦,倾 诉着孤凄苦闷的心曲,透纸贯耳,情韵不匮。 次联写“晚次鄂州”的景况。诗人简笔勾勒船舱中所见所闻:同船的商贾白天水窗倚枕,不觉酣然入梦, 不言而喻,此刻江上扬帆,风平浪静;夜深人静,忽闻船夫相唤,杂着加缆扣舷之声,不问而知夜半涨起 江潮来了。诗人写的是船中常景,然而笔墨中却透露出他昼夜不宁的纷乱思绪。所以尽管这些看惯了的舟 行生活,似乎也在给他平增枯涩乏味的生活感受。 三联写“晚次鄂州”的联想。诗人情来笔至,借景抒怀:时值寒秋,正是令人感到悲凉的季节,无限的惆 怅已使我两鬓如霜了;我人往三湘去,心却驰故乡,独对明月,归思更切!“三湘”,指湖南境内,即诗人 此行的目的地。而诗人的家乡则在万里之遥的蒲州(今山西永济)。秋风起,落叶纷下,秋霜落,青枫凋, 诗人无赏异地的秋色之心,却有思久别的故乡之念。一个“逢”字,将诗人的万端愁情与秋色的万般凄凉 联系起来,移愁情于秋色,妙合无垠。“万里归心对月明”,其中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有迢迢万里不见家乡 的悲悲戚戚,亦有音书久滞萦怀妻儿的凄凄苦苦,真可谓愁肠百结,煞是动人肺腑。 末联写“晚次鄂州”的感慨。旧业”指家中原有用以维持生计的产业。它已随着战乱而化为乌有。“鼓鼙” 鼓鼙:本指军中所用大鼓与小鼓,后也指战事,借指战乱。战争已使人倾家荡产,江海飘零,更哪堪江上 再传来战鼓的声音?句中“更堪”意谓“更哪堪”,因受诗句的限制,省作“更堪”。这一句言外之意是: 虽然战争已令我一无所有,但战火未熄,在逃难的途中,难保前方水路上不再碰上兵灾。倘若真的碰上, 那简直无法忍受了。本诗极力渲染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最后二句,把忧心愁思更深入一层:田园 家计,事业功名,都随着不停息的战乱丧失殆尽,而烽火硝烟未灭,江上不是仍然传来干戈鸣响,战鼓声 声?诗人虽然远离了沦为战场的家乡,可是他所到之处又无不是战云密布,这就难怪他愁上加愁了。诗的 最后两句,把思乡之情与忧国愁绪结合起来,使本诗具有更大的社会意义。 由于作者是通过自己的切身感受来表现的,所以有真情、有实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特别是第二联 的描绘入微,第三联的造语精妙,都足以令人一唱三叹。 (1)俞陛云《诗镜浅说》云:“其起句情景真切。句法亦纡徐有致。”请说说“远见……犹是……”这一 句是怎样细腻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的?(4 分) 答:江天浩淼,远见汉阳城郭,为看到行旅目标越来越近儿宽慰、庆幸;而江阔帆迟,还有整整一天的航 程,为漂泊生涯而感到伤感、厌倦。(喜悦之情 2 分,旅途漂泊的厌倦 2 分) (2)有人说鼓鼙声使作品独辟境界,主题更加深刻,鼓鼙声在这里指的是什么?作品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答:“鼓鼙声”借指战争,作者交代了漂泊生涯的原因,将羁旅的无聊、厌倦,理想的落空和战争联系起 来,更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借指内容 1 分,交代原因 1 分,对战争的厌恶或 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2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