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度下学期孝感市五校教学联盟 期末联合考试 高一语文试卷 命题人: 审题人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明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写在试题卷、草稿纸 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西游记》,别样的经典 明朝人所称的四大奇书,除了稍晚岀现的《金瓶梅词话》,其余《三国演义》《水浒传》 和《西游记》三部,都是传统积累型小说,是作家在前代民间艺人和文人不断加工的基础上 才写定的。这三部小说中,以《西游记》最不露集体创作的痕迹,小说作者以他自己的风格 完全溶解了前人对唐僧取经故事所提供的艺术材料,使小说的内容和形式都烙上了独创的 属于他的个人风格的印记 神佛妖魔故事在我国有悠久的创作传统和丰富的艺术经验积累,也有外来的,主要是印 度佛教文学的故事的濡染。除了神祇和鬼魂是古代原始宗教的产物以外,神仙和妖怪是秦汉 以来方士、道土然后是艺术家——民间艺人和文人的虚构;佛、菩萨、魔则是由印度佛经 传入,然后汇入中国超人间故事的体系的。这种本土的和外来的超人间幻象的汇合,自六朝 的志怪小说以来已渐次达到密洽无间;与此相应的是宗教上道教和佛教在对立中的互相渗 透,互相容受,使道教神和佛教神在群众中从观念到风习形成一个模糊的整体。《西游记》 的艺术虚构正是建立在传统艺术经验和这种社会的宗教性观念、风习的基础之上的,但它又
2015—2016 学年度下学期孝感市五校教学联盟 期末联合考试 高 一 语 文 试 卷 命题人: 审题人: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明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写在试题卷、草稿纸 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西游记》,别样的经典 明朝人所称的四大奇书,除了稍晚出现的《金瓶梅词话》,其余《三国演义》《水浒传》 和《西游记》三部,都是传统积累型小说,是作家在前代民间艺人和文人不断加工的基础上 才写定的。这三部小说中,以《西游记》最不露集体创作的痕迹,小说作者以他自己的风格 完全溶解了前人对唐僧取经故事所提供的艺术材料,使小说的内容和形式都烙上了独创的、 属于他的个人风格的印记。 神佛妖魔故事在我国有悠久的创作传统和丰富的艺术经验积累,也有外来的,主要是印 度佛教文学的故事的濡染。除了神祇和鬼魂是古代原始宗教的产物以外,神仙和妖怪是秦汉 以来方士、道士然后是艺术家——民间艺人和文人的虚构;佛、菩萨、魔则是由印度佛经 传入,然后汇入中国超人间故事的体系的。这种本土的和外来的超人间幻象的汇合,自六朝 的志怪小说以来已渐次达到密洽无间;与此相应的是宗教上道教和佛教在对立中的互相渗 透,互相容受,使道教神和佛教神在群众中从观念到风习形成一个模糊的整体。《西游记》 的艺术虚构正是建立在传统艺术经验和这种社会的宗教性观念、风习的基础之上的,但它又
以作者融会了传统艺术经验所形成的艺术独创性批判了社会的宗教性观念,或更正确地说, 和社会的宗教性观念开了玩笑,对它进行了嘲弄。 在宗教观念和社会意识中,神与魔是正与邪、是与非、顺与逆、善与恶、光明与黑暗的 象征,前者应予肯定,后者应被否定。但《西游记》不与宗教观念和社会意识认同,吴承恩 对神与魔一视同仁,道教神玉皇大帝、道教祖师太上老君、西方佛祖释加牟尼,都是被揶揄、 调侃、捉弄的对象,至于天将神仙、菩萨金刚和诸路神祗就更不在话下。不少妖魔倒是可亲 可爱,有人情味,是引人寄以同情的对象,猴精孙悟空便是最突岀的—个。他的魅力在于他 的妖气而不在于他的改邪归正,在于他的个性放纵而不在于受理性约束,读者则同情于他受 紧箍咒时的窝囊气而欣喜于他的有时妖性复发。西方路上好多魔头和小妖的天真、狡狯和滑 稽也引人喜爱;不少妖魔和神佛通声气,有渊源,是一家子。神与魔泯除了界限,受到作者 的平等待遇,于是,宗教的价值观就被拋弃,被超越,宗教的虚伪性也在很大程度被揭露了 因为说到底,天堂地狱,神佛妖魔这些超人间的幻象全是随着艺术家的意旨转的,是艺术虚 构的产物。《西游记》创造了一个神魔世界,同时也就宣告了宗教的创造和作家本人所创造 的同样都是一种意识的虚构 《西游记)不仅奠定了神魔小说这一小说品类的基础开拓了中国长篇小说的表现内容, 而且是中国小说中极为少见的描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作品。中国长篇小说的主题,通常集 中在战争、爱情、政治、家庭等等社会性的关系上,很少有、或者简直没有像西方小说中《鲁 宾逊漂流记》那样一类以人和自然斗争为主题的作品。《西游记》却以丰富瑰奇的想象,描 写了师徒四众在迢遥的西行途上和穷山恶水冒险斗争的历程并以降妖伏魔赞美了取经人排 除艰难的战斗精神,它是人战胜自然的凯歌。 (节选自《西游记〈前言〉》) 1.下列对神魔小说产生、发展过程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神佛妖魔故事在我国有悠久的创作传统,也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在外来方面,又 受到了佛教文学故事的濡染
以作者融会了传统艺术经验所形成的艺术独创性批判了社会的宗教性观念,或更正确地说, 和社会的宗教性观念开了玩笑,对它进行了嘲弄。 在宗教观念和社会意识中,神与魔是正与邪、是与非、顺与逆、善与恶、光明与黑暗的 象征,前者应予肯定,后者应被否定。但《西游记》不与宗教观念和社会意识认同,吴承恩 对神与魔一视同仁,道教神玉皇大帝、道教祖师太上老君、西方佛祖释加牟尼,都是被揶揄、 调侃、捉弄的对象,至于天将神仙、菩萨金刚和诸路神祇就更不在话下。不少妖魔倒是可亲 可爱,有人情味,是引人寄以同情的对象,猴精孙悟空便是最突出的一个。他的魅力在于他 的妖气而不在于他的改邪归正,在于他的个性放纵而不在于受理性约束,读者则同情于他受 紧箍咒时的窝囊气而欣喜于他的有时妖性复发。西方路上好多魔头和小妖的天真、狡狯和滑 稽也引人喜爱;不少妖魔和神佛通声气,有渊源,是一家子。神与魔泯除了界限,受到作者 的平等待遇,于是,宗教的价值观就被抛弃,被超越,宗教的虚伪性也在很大程度被揭露了: 因为说到底,天堂地狱,神佛妖魔这些超人间的幻象全是随着艺术家的意旨转的,是艺术虚 构的产物。《西游记》创造了一个神魔世界,同时也就宣告了宗教的创造和作家本人所创造 的同样都是一种意识的虚构。 《西游记》不仅奠定了神魔小说这一小说品类的基础,开拓了中国长篇小说的表现内容, 而且是中国小说中极为少见的描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作品。中国长篇小说的主题,通常集 中在战争、爱情、政治、家庭等等社会性的关系上,很少有、或者简直没有像西方小说中《鲁 宾逊漂流记》那样一类以人和自然斗争为主题的作品。《西游记》却以丰富瑰奇的想象,描 写了师徒四众在迢遥的西行途上和穷山恶水冒险斗争的历程,并以降妖伏魔赞美了取经人排 除艰难的战斗精神,它是人战胜自然的凯歌。 (节选自《西游记〈前言〉》) 1.下列对神魔小说产生、发展过程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神佛妖魔故事在我国有悠久的创作传统,也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在外来方面,又 受到了佛教文学故事的濡染
B.佛、菩萨、魔自六朝以来汇入中国超人间故事体系后,本土的和外来的超人间幻象逐 渐结合得越来越紧密。 C.到了《西游记》中,不少妖魔富有人情味,成了引人同情的对象;相反,玉皇大帝、 太上老君、天将神仙等却成为被揶揄、调侃、捉弄的对象。 D.《西游记》不仅奠定了神魔小说品类的基础,也开拓了中国长篇小说的表现内容,它 是人战胜自然的凯歌。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都是作家在前代民间艺人和文人不断加工的基 础上写定的,以《西游记》最不露集体创作的痕迹 B.孙悟空可亲可爱,有人情味。他的魅力不在于他的改邪归正和受理性约束,而在于他 的妖气和个性放纵 C.在宗教观念和社会意识中,魔与神是正与邪、是与非、顺与逆、善与恶、光明与黑暗 的象征,前者应予肯定,后者应被否定。 D.中国长篇小说的主题,往往集中在战争、爱情、政治、家庭等社会性的关系上,极少 看到描绘人与自然关系的作品。 3.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吴承恩在《西游记》中泯除了神与魔的界限,把不少神、魔写成了一家子,抛弃并超 越了宗教的价值观,彻底揭露了宗教的虚伪性 B.佛教传入中国后,道教和佛教在对立中互相渗透,互相容受,使道教神和佛教神在群 众中从观念到风习形成一个模糊的整体 C.《西游记》以作者融会了传统艺术经验所形成的艺术独创性批判了社会的宗教性观念 和社会的宗教性观念开了个玩笑 D.《西游记》以丰富瑰奇的想象,创造了一个神魇世界,同时也宣告了宗教的创造和作 家本人所创造的同样都是一种意识的虚构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虞集,字伯生。父汲,娶杨氏。集三岁即知读书,是岁乙亥,汲挈家趋岭外,干戈中无 书册可携,杨氏口授文,闻辄成诵。比还长沙,就外傅,始得刻本,则已尽读诸经,通其大 大德初,授大都路儒学教授,虽以训迪为职,而益自充广,不少暇佚。除国子助教即以 师道自恁诸失何其退毎挾策趋门下尞业他痕失多梖斈诣集遺除博士,监祭殿上,有刘生 者,被酒失礼俎豆间,集言诸监,请削其籍。大臣有为刘生谢者,集持不可,曰:国学, 礼义之所出也,此而不治,何以为教!竟黜刘生。 泰定初,考试礼部,言于同列日:“国家科目之法,诸经传注各有所主者,将以一道德
B.佛、菩萨、魔自六朝以来汇入中国超人间故事体系后,本土的和外来的超人间幻象逐 渐结合得越来越紧密。 C.到了《西游记》中,不少妖魔富有人情味,成了引人同情的对象;相反,玉皇大帝、 太上老君、天将神仙等却成为被揶揄、调侃、捉弄的对象。 D.《西游记》不仅奠定了神魔小说品类的基础,也开拓了中国长篇小说的表现内容,它 是人战胜自然的凯歌。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都是作家在前代民间艺人和文人不断加工的基 础上写定的,以《西游记》最不露集体创作的痕迹。 B.孙悟空可亲可爱,有人情味。他的魅力不在于他的改邪归正和受理性约束,而在于他 的妖气和个性放纵。 C.在宗教观念和社会意识中,魔与神是正与邪、是与非、顺与逆、善与恶、光明与黑暗 的象征,前者应予肯定,后者应被否定。 D.中国长篇小说的主题,往往集中在战争、爱情、政治、家庭等社会性的关系上,极少 看到描绘人与自然关系的作品。 3.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吴承恩在《西游记》中泯除了神与魔的界限,把不少神、魔写成了一家子,抛弃并超 越了宗教的价值观,彻底揭露了宗教的虚伪性。 B.佛教传入中国后,道教和佛教在对立中互相渗透,互相容受,使道教神和佛教神在群 众中从观念到风习形成一个模糊的整体。 C.《西游记》以作者融会了传统艺术经验所形成的艺术独创性批判了社会的宗教性观念, 和社会的宗教性观念开了个玩笑。 D.《西游记》以丰富瑰奇的想象,创造了一个神魔世界,同时也宣告了宗教的创造和作 家本人所创造的同样都是一种意识的虚构。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虞集,字.伯生。父汲,娶杨氏。集三岁即知读书,是岁乙亥,汲挈家趋岭外,干戈中无 书册可携,杨氏口授文,闻辄成诵。比还长沙,就外傅,始得刻本,则已尽读诸经,通其大 义矣。 大德初,授大都路儒学教授,虽以训迪为职,而益自充广,不少暇佚。除国子助教即以 师道自任诸生伺其退每挟策趋门下卒业他馆生多相率诣集请益。除博士..,监祭殿上,有刘生 者,被酒失礼俎豆间,集言诸监,请削其籍。大臣有为刘生谢者,集持不可,曰:“国学.., 礼义之所出也,此而不治,何以为教!”竟黜刘生。 泰定初,考试礼部,言于同列曰:“国家科目之法,诸经传注各有所主者,将以一道德
同风俗,非欲使学者专门擅业,如近代五经学究之固陋也。圣经深远,非一人之见可尽,试 艺之文,推其高者取之,不必先有主意,若先定主意,则求贤之心狭,而差自此始矣。后 再为考官,率持是说,故所取每毎称得人。 有旨采辑本朝典故修《经世大典》,命集与赵世延同任总裁。俄世延归,集专领其事, 再阅岁,书乃成,凡八百帙。帝以集弘才博识,无施不宜,一时大典册咸出其手。集每承诏, 有所述作,必以帝王之道,治忽之故,从容讽切,翼有感悟,承顾问及古今政治得失,尤委 曲尽言。时世家子孙以才名进用者众,患其知遇日隆,每思有以间之。既不效,则相与摘集 文辞,指为讥讪,赖天子察知有自,故不能中伤。 论荐人材,必先器识;评议文章,不折之于至当不止,其诡于经者,文虽善,不与也。 虽以此二者忤物速谤,终不为动。光人龚伯璲,以才俊为马祖常所喜,祖常为御史中丞,伯 璲游其门,祖常亟称之,欲集为荐引,集不可,曰:“是子虽小有才,然非远器。”祖常犹未 以为然。邀集过其家,设宴,酒半,出荐牍求集署,集固拒之 至正八年,以病卒,年七十有七 (节选自《元史虞集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除国子助教/即以师道自仼/诸生伺其退/每挟策趋门下卒业/他馆生多相率诣集请益 B.除国子助教/即以师道自任/诸生伺其退/每挟策趋门下卒业他馆/生多相率诣集请益 C.除国子/助教即以师道自任/诸生伺其退/每挟策趋门下卒业/他馆生多相率诣集请益 D.除国子助教/即以师道自任诸生/伺其退/每挟策趋门下/卒业他馆生多相率诣集请益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字,又称“表字”,是旧时中国人在本名之外所起的与本名意义相关的别名,“男子二 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 B.博士,古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 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C.国学,中国历史上的“国学”是指以“国子监”为首的国立学校,现在一般泛指“中 国传统思想文化学术” D.五经,包括《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其中《诗经》是我国最早的 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诗歌300篇,故又称“诗三百”。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虞集在任儒学教授时虽是以教导学生为职责,却很注重自我充实拓展,没有片刻悠闲 逸乐:任博士时,有个刘生因喝醉酒而有失礼行为,他坚决主张削除他的学籍
同风俗,非欲使学者专门擅业,如近代五经..学究之固陋也。圣经深远,非一人之见可尽,试 艺之文,推其高者取之,不必先有主意,若先定主意,则求贤之心狭,而差自此始矣。”后 再为考官,率持是说,故所取每称得人。 有旨采辑本朝典故修《经世大典》,命集与赵世延同任总裁。俄世延归,集专领其事, 再阅岁,书乃成,凡八百帙。帝以集弘才博识,无施不宜,一时大典册咸出其手。集每承诏, 有所述作,必以帝王之道,治忽之故,从容讽切,冀有感悟,承顾问及古今政治得失,尤委 曲尽言。时世家子孙以才名进用者众,患其知遇日隆,每思有以间之。既不效,则相与摘集 文辞,指为讥讪,赖天子察知有自,故不能中伤。 论荐人材,必先器识;评议文章,不折之于至当不止,其诡于经者,文虽善,不与也。 虽以此二者忤物速谤,终不为动。光人龚伯璲,以才俊为马祖常所喜,祖常为御史中丞,伯 璲游其门,祖常亟称之,欲集为荐引,集不可,曰:“是子虽小有才,然非远器。”祖常犹未 以为然。邀集过其家,设宴,酒半,出荐牍求集署,集固拒之。 至正八年,以病卒,年七十有七。 (节选自《元史•虞集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除国子助教/即以师道自任/诸生伺其退/每挟策趋门下卒业/他馆生多相率诣集请益 B.除国子助教/即以师道自任/诸生伺其退/每挟策趋门下卒业他馆/生多相率诣集请益 C.除国子/助教即以师道自任/诸生伺其退/每挟策趋门下卒业/他馆生多相率诣集请益 D.除国子助教/即以师道自任诸生/伺其退/每挟策趋门下/卒业他馆生多相率诣集请益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字,又称“表字”,是旧时中国人在本名之外所起的与本名意义相关的别名,“男子二 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 B.博士,古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 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C.国学,中国历史上的“国学”是指以“国子监”为首的国立学校,现在一般泛指“中 国传统思想文化学术”。 D.五经,包括《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其中《诗经》是我国最早的 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诗歌 300 篇,故又称“诗三百”。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虞集在任儒学教授时虽是以教导学生为职责,却很注重自我充实拓展,没有片刻悠闲 逸乐;任博士时,有个刘生因喝醉酒而有失礼行为,他坚决主张削除他的学籍
B.虞集认为经典著作意旨深远,不是个人之见所能详尽的,考试之文,推选其高深者录 取,不能先有成见,否则,就会使求贤之心变得狭隘,而差错也由此而生 C.虞集奉旨拟写文章,一定要用帝王之道、治乱之因,从容地讽喻切责,寄希望于皇帝 看后有所感悟,他在接受皇帝咨询以及论述古今政治得失时,尤其能够委婉地将道理讲明 D.虞集评论人才注重器量识见,评议文章重视经义,即使因此触怒他人也不改变:马祖 常力荐龚伯璲,虞集却认为他没有才华,不能担当大事,拒绝签署推荐书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是岁乙亥,汲挈家趋岭外,干戈中无书册可携,杨氏口授文,闻辄成诵。(5分) (2)时世家子孙以才名进用者众,患其知遇日隆,每思有以间之。(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客舍喜崔补阙司空拾遗访宿 卢纶 步月访诸邻,蓬居②宿近臣③。 乌裘④先醉客③,清镜早朝人 坏壁烟垂网,香街火照尘⑥。 悲荣俱是分⑦,吾亦乐吾贫。 【注】①崔补阙:崔峒。司空拾遗:司空曙。这两人是作者的好朋友,先于作者入仕。作者 卢纶,曾三次应举,三次落第。②蓬居:茅蓬,作者自指其室。③近臣:皇帝所亲近的臣子, 指两位到访的朋友。④乌裘:指落魄失意。⑤先醉客:比客人先醉的人,作者自指。⑥香街: 上朝时经过的街道。火照尘:上早朝时家仆举火引路。⑦分:命运 8.颈联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5分) 9.本诗表现了诗人怎样复杂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杜甫《登高》中感叹离乡漂泊,年老多病的诗句是 (2)不吸取经验教训让人痛惜,正如杜牧《阿房宫赋》中所说: (3)李煜的《虞美人》中用设问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写愁思的多与深广的句子是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 卡上把所选大题对应的题号后面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 题内的小题。如果多涂按所答第一大题评分:多做按所答的第一大题评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你跑什么跑
B. 虞集认为经典著作意旨深远,不是个人之见所能详尽的,考试之文,推选其高深者录 取,不能先有成见,否则,就会使求贤之心变得狭隘,而差错也由此而生。 C.虞集奉旨拟写文章,一定要用帝王之道、治乱之因,从容地讽喻切责,寄希望于皇帝 看后有所感悟,他在接受皇帝咨询以及论述古今政治得失时,尤其能够委婉地将道理讲明。 D.虞集评论人才注重器量识见,评议文章重视经义,即使因此触怒他人也不改变;马祖 常力荐龚伯璲,虞集却认为他没有才华,不能担当大事,拒绝签署推荐书。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是岁乙亥,汲挈家趋岭外,干戈中无书册可携,杨氏口授文,闻辄成诵。(5 分) (2)时世家子孙以才名进用者众,患其知遇日隆,每思有以间之。(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8~9 题。 客舍喜崔补阙司空拾遗访宿① 卢纶 步月访诸邻,蓬居②宿近臣③。 乌裘④先醉客⑤,清镜早朝人。 坏壁烟垂网,香街火照尘⑥。 悲荣俱是分⑦,吾亦乐吾贫。 【注】①崔补阙:崔峒。司空拾遗:司空曙。这两人是作者的好朋友,先于作者入仕。作者 卢纶,曾三次应举,三次落第。②蓬居:茅蓬,作者自指其室。③近臣:皇帝所亲近的臣子, 指两位到访的朋友。④乌裘:指落魄失意。⑤先醉客:比客人先醉的人,作者自指。⑥香街: 上朝时经过的街道。火照尘:上早朝时家仆举火引路。⑦分:命运。 8.颈联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5 分) 9.本诗表现了诗人怎样复杂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杜甫《登高》中感叹离乡漂泊,年老多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吸取经验教训让人痛惜,正如杜牧《阿房宫赋》中所说: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煜的《虞美人》中用设问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写愁思的多与深广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 2B 铅笔在答题 卡上把所选大题对应的题号后面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 题内的小题。如果多涂按所答第一大题评分;多做按所答的第一大题评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你跑什么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