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居到美国,整个西北欧人心惶惶。1942~1943年印度的孟加拉饥荒 (Bengal famine)亦非常严重,在1942年大面积的水稻遭受胡麻斑病的 侵害而失收,到1943年有200多万人被饿死。植物病害给国民经济带来 严重影响是多方面的。1880年,法国波尔多地区葡萄种植业因遭受霜霉 病的危害而使酿酒业濒临破产停业:1910年美国南部佛罗里达的柑桔园 因发生溃疡病的流行而被迫大面积销毁病树,烧毁了25万株成树,300 万株树苗,损失了1700万美元:此病在1984年再度发生,美国政府再 次大面积烧毁病区的所有柑桔树。即便在近代,在农业科学比较发达的 美国,1970年玉米小斑病大流行,损失玉米产值约10亿美元,损失产 量165亿kg。 在我国,据专家估计,20世纪九十年代每年我国农作物受病虫草鼠 的侵害损失粮食在10%左右,棉花在15~20%左右,果品和蔬菜损失在 25%以上。如1995年全国农作物病虫害呈中等偏重发生年,病虫发生面 积为36.69亿亩次,鼠害4.26亿亩,草害9.1亿亩。病虫发生面积比上 年增加2.16亿亩次,草鼠害面积分别增加0.74和0.73亿亩。经防治后, 挽回粮食损失3874.9万吨,占总产的8%,仍损失粮食992.8万吨,占 总产的2%,挽回棉花损失173.7万吨,占总产的20%,仍损失37.8 万吨,占总产的7.8%。这是一个十分可观的数字,从中可以看出植物保 护对保障农业持续稳定发展起的重要作用。如我国小麦上为害最重的条 锈病,常年发生面积0.45~0.6亿亩。60年代以前,条锈病(农民称“黄 疸”)是影响产量的最重要病害。我国1950年小麦条锈病大流行,损失 粮食60亿kg。60年代以后,由于抗锈病品种的普及与推广,成功地控 制了此病的危害,是我国依靠抗病品种成功防治作物病害的一个例子, 为我国夏粮突破2000亿斤大关作出了贡献。水稻上的重要病害稻瘟病, 97年发病面积约1.2亿亩次,损失稻谷45.23万吨。稻白叶枯病 (Xanthomonas oryzae(Uyeda et Ishiyama)Dowson)是长江以南稻区较 重的水稻细菌性病害,主要与台风的影响有关,每年发生面积1000多万 亩。水稻纹枯病(Rhizoctonia soliani Kuhn)每年发生面积高达2.4亿亩。 棉花枯、黄萎病是棉花生产上最重要的两种病害,自30年代由美国传入 我国以来,在棉区逐步蔓延,混合发生。从全国范围看,至80年代未, 大多数地区较好地控制了病害的发生。但是,近些年在内地棉区黄萎病 的发生危害呈上升趋势,表现为发生范围逐年扩大、部分地区危害严重。 据调查,目前全国约有70一80%的产棉县市发现黄萎病,1993年估计 因黄萎病减产200万担皮棉。新疆棉区,由于盲目引进新品种造成枯、 黄萎病扩大蔓延的态势。 在植物检疫方面,我国政府禁止从美国、加拿大等国感染矮腥黑穗
移居到美国,整个西北欧人心惶惶。1942~1943 年印度的孟加拉饥荒 (Bengal famine)亦非常严重,在 1942 年大面积的水稻遭受胡麻斑病的 侵害而失收,到 1943 年有 200 多万人被饿死。植物病害给国民经济带来 严重影响是多方面的。1880 年,法国波尔多地区葡萄种植业因遭受霜霉 病的危害而使酿酒业濒临破产停业;1910 年美国南部佛罗里达的柑桔园 因发生溃疡病的流行而被迫大面积销毁病树,烧毁了 25 万株成树,300 万株树苗,损失了 1700 万美元;此病在 1984 年再度发生,美国政府再 次大面积烧毁病区的所有柑桔树。即便在近代,在农业科学比较发达的 美国,1970 年玉米小斑病大流行,损失玉米产值约 10 亿美元,损失产 量 165 亿 kg。 在我国,据专家估计,20 世纪九十年代每年我国农作物受病虫草鼠 的侵害损失粮食在 10%左右,棉花在 15~20%左右,果品和蔬菜损失在 25%以上。如 1995 年全国农作物病虫害呈中等偏重发生年,病虫发生面 积为 36.69 亿亩次,鼠害 4.26 亿亩,草害 9.1 亿亩。病虫发生面积比上 年增加 2.16 亿亩次,草鼠害面积分别增加 0.74 和 0.73 亿亩。经防治后, 挽回粮食损失 3874.9 万吨,占总产的 8%,仍损失粮食 992.8 万吨,占 总产的 2%,挽回棉花损失 173.7 万吨,占总产的 20%,仍损失 37.8 万吨,占总产的 7.8%。这是一个十分可观的数字,从中可以看出植物保 护对保障农业持续稳定发展起的重要作用。如我国小麦上为害最重的条 锈病,常年发生面积 0.45~0.6 亿亩。60 年代以前,条锈病(农民称“黄 疸”)是影响产量的最重要病害。我国 1950 年小麦条锈病大流行,损失 粮食 60 亿 kg。60 年代以后,由于抗锈病品种的普及与推广,成功地控 制了此病的危害,是我国依靠抗病品种成功防治作物病害的一个例子, 为我国夏粮突破 2000 亿斤大关作出了贡献。水稻上的重要病害稻瘟病, 97 年发病面积约 1.2 亿亩次,损失稻谷 45.23 万吨。稻白叶枯病 (Xanthomonas oryzae(Uyeda et Ishiyama)Dowson)是长江以南稻区较 重的水稻细菌性病害,主要与台风的影响有关,每年发生面积 1000 多万 亩。水稻纹枯病(Rhizoctonia soliani Kuhn)每年发生面积高达 2.4 亿亩。 棉花枯、黄萎病是棉花生产上最重要的两种病害,自 30 年代由美国传入 我国以来,在棉区逐步蔓延,混合发生。从全国范围看,至 80 年代未, 大多数地区较好地控制了病害的发生。但是,近些年在内地棉区黄萎病 的发生危害呈上升趋势,表现为发生范围逐年扩大、部分地区危害严重。 据调查,目前全国约有 70 一 80%的产棉县市发现黄萎病,1993 年估计 因黄萎病减产 200 万担皮棉。新疆棉区,由于盲目引进新品种造成枯、 黄萎病扩大蔓延的态势。 在植物检疫方面,我国政府禁止从美国、加拿大等国感染矮腥黑穗
病的小麦进境,禁止美国等玉米细菌性枯萎病、梨火疫病流行区的玉米 和苹果进境,从而严重影响到这些国家农产品的出口销售。澳大利亚和 俄罗斯则禁止从我国有稻白叶枯病和条斑病流行区的稻谷入境。 在我省,病害发生也十分严重。椐不完全统计,全省发生的病、虫、 草、鼠害有1200多种,其中病害400多种,虫害600多种,鼠害27种 农田杂草220多种。每年因病虫减收的粮食约占粮食总产的20%左右, 棉花、油料约占总产的30%左右,蔬菜、果品约占总产的40%左右。如 玉米矮花叶病和粗缩病,90年代以前,是玉米上的一种次要病害,近年 来在我国玉米主产区呈加重的态势,96年十省市共发生3000多万亩, 对玉米生产构成了新的威胁。从我省发生情况看,玉米矮花叶病在玉米 产区都有发生,已成为目前玉米上的一种主要病害。粗缩病现在主要在 晋南,有由南向北继续扩展和逐年加重不断扩大的趋势。90年代后期, 油用葵在晋南、晋中地区种植面积越来越大。1985年、1995年向日葵菌 核病在忻州地区普遍大发生,平均减产60%以上,在较大面积上造成绝 收。最近几年虽发生较轻,但仍具有随时爆发可能性。95年晚疫病在我 省雁北地区大流行,造成巨大损失。 植物病害对农业、林业和牧业的影响都很大,植物遭受病害以后所 造成的损失,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估计,平均损失约为总产量的10%~ 15%。因为平时重视了害虫所造成的为害,因此往往低估了病害的损失。 例如英国西北部的一个草场因发生真菌病害的流行而被毁,它的损失不 仅是草场上的牧草,还有因不能放牧而引起畜牧业的损失,以及重新投 资建设该草场所须的农本投入等。病害的损失除导致减产外还使品质降 低。还有为防治病害而需要制造农药,增加农本投入,增加了污染与公 害。 我国的植病防治工作,建国以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每年因防治病 害挽回的损失,估计粮食可达50多亿kg,皮棉可达2.5万kg。近年来, 由于受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全球气候异常,加上作物耕作制度和种植 结构的变化,复种指数的提高,病害种类及生理小种动态变化等因素的 影响,病害发生呈现出新的特点,重要作物上的重大病害的种类及发生 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一些过去严重发生的病害,现在由主要病害成为 次要病害;一些常发病害有的面积逐年扩大,危害程度逐年加重,有的 虽然近年发生较轻,但具有随时爆发可能性:一些次要病害死灰复燃, 再度构成严重威胁:一些病害尽管零星发生,但其巨大的潜在危险性不 容忽视。未来病害防治面临新的严峻挑战。目前的情况是,有些病害过 去在局部地区严重发生过,现在已经绝迹(如我省的小麦霜霉病及玉米 褐斑病):有些病害现在有办法加以控制:有些已经被控制了,现在又在
病的小麦进境,禁止美国等玉米细菌性枯萎病、梨火疫病流行区的玉米 和苹果进境,从而严重影响到这些国家农产品的出口销售。澳大利亚和 俄罗斯则禁止从我国有稻白叶枯病和条斑病流行区的稻谷入境。 在我省,病害发生也十分严重。椐不完全统计,全省发生的病、虫、 草、鼠害有 1200 多种,其中病害 400 多种,虫害 600 多种,鼠害 27 种, 农田杂草 220 多种。每年因病虫减收的粮食约占粮食总产的 20%左右, 棉花、油料约占总产的 30%左右,蔬菜、果品约占总产的 40%左右。如 玉米矮花叶病和粗缩病,90 年代以前,是玉米上的一种次要病害,近年 来在我国玉米主产区呈加重的态势,96 年十省市共发生 3000 多万亩, 对玉米生产构成了新的威胁。从我省发生情况看,玉米矮花叶病在玉米 产区都有发生,已成为目前玉米上的一种主要病害。粗缩病现在主要在 晋南,有由南向北继续扩展和逐年加重不断扩大的趋势。90 年代后期, 油用葵在晋南、晋中地区种植面积越来越大。1985 年、1995 年向日葵菌 核病在忻州地区普遍大发生,平均减产 60%以上,在较大面积上造成绝 收。最近几年虽发生较轻,但仍具有随时爆发可能性。95 年晚疫病在我 省雁北地区大流行,造成巨大损失。 植物病害对农业、林业和牧业的影响都很大,植物遭受病害以后所 造成的损失,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估计,平均损失约为总产量的 10%~ 15%。因为平时重视了害虫所造成的为害,因此往往低估了病害的损失。 例如英国西北部的一个草场因发生真菌病害的流行而被毁,它的损失不 仅是草场上的牧草,还有因不能放牧而引起畜牧业的损失,以及重新投 资建设该草场所须的农本投入等。病害的损失除导致减产外还使品质降 低。还有为防治病害而需要制造农药,增加农本投入,增加了污染与公 害。 我国的植病防治工作,建国以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每年因防治病 害挽回的损失,估计粮食可达 50 多亿 kg,皮棉可达 2.5 万 kg。近年来, 由于受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全球气候异常,加上作物耕作制度和种植 结构的变化,复种指数的提高,病害种类及生理小种动态变化等因素的 影响,病害发生呈现出新的特点,重要作物上的重大病害的种类及发生 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一些过去严重发生的病害,现在由主要病害成为 次要病害;一些常发病害有的面积逐年扩大,危害程度逐年加重,有的 虽然近年发生较轻,但具有随时爆发可能性:一些次要病害死灰复燃, 再度构成严重威胁;一些病害尽管零星发生,但其巨大的潜在危险性不 容忽视。未来病害防治面临新的严峻挑战。目前的情况是,有些病害过 去在局部地区严重发生过,现在已经绝迹(如我省的小麦霜霉病及玉米 褐斑病);有些病害现在有办法加以控制;有些已经被控制了,现在又在
回升;有些病害的发生规律还不清楚:有不少重要的病害在防治上还缺 乏有效的方法;有些病害原来不重要,现在成了问题:有些病害当地原 来没有,是从外地传人并发展成为严重的病害等等。今后随着我国农业 现代化的进展,耕作制度和栽培技术的改进,农产品的商品化和国际贸 易的开展等等,还会不断地提出新的植病问题,因此我国植病防治和研 究的任务还很重,需要有大量的能掌握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的科技人材 来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 植物发生病害的后果,对植物虽然有害,有时对人类生活也有可利 用的方面,这是由于人们对某种植物产品的需求所决定的。例如观赏植 物郁金香在感染碎锦病毒以后,花冠色彩斑烂,增添了观赏价值:茭草 受黑粉菌侵染后嫩茎膨大而鲜嫩,称为茭白,适于作菜肴:韭菜在遮光 埋藏培养以后的韭黄,也提高了食用价值等等。这些对人们的生活和经 济带来的好处是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部分,通常就不称为病害 或不作为病害来对待。 植物病害对植物生理功能的影响表现在下列七个方面:(1)水分和 矿物质的吸收与积累:(2)水分的输导:(3)光合作用;(4)养分的 转移与运输:(5)生长与发育速度:(6)产物的积累与贮存(产量):(7) 产物的消化、水解与再利用(品质)。 二、植物病理学的性质和内容 植物病理学,是阐述植物病害发生发展规律及其病害控制的学科, 是一门应用科学。学习植物病理学的目的是为了保护植物,预防病害发 生或控制病害发生使不致于影响国民经济。应该指出,防治植物病害是 个很复杂的问题。在农业生产中,一种作物从种到收,到运输贮藏, 都有植物病害问题。作为农学工作者,除了掌握农学专业的知识和技能, 作物种好和管理好外,还必须掌握植物病理学的知识和技能,才能保证 作物的丰产、优质和稳产。 植物病理学的研究内容:植物病理学的内容主要包括植物症状学、 植物病原学、植物病理生理学、植物病原生态学、植物流行病学、植物 的抗病性以及植物病害的综合治理等。 植物症状学是研究植物发病机制和患病后不正常状态类型的学科。 症状可分为宏观和微观两类,前者大多为器官和组织的变色或枯死,植 株生长的畸形、增生或抑制,种子或果实产量的减少和品质的变劣等: 后者主要是借助显微技术观察到的染病植物组织生长发育的改变和破 坏,属病组织学或病细胞学的研究范畴。 植物病原学是研究植物病害发生原因的学科。植物病害按病因可分 为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前者大多为致病寄生物引起,包括真菌
回升;有些病害的发生规律还不清楚;有不少重要的病害在防治上还缺 乏有效的方法;有些病害原来不重要,现在成了问题;有些病害当地原 来没有,是从外地传人并发展成为严重的病害等等。今后随着我国农业 现代化的进展,耕作制度和栽培技术的改进,农产品的商品化和国际贸 易的开展等等,还会不断地提出新的植病问题,因此我国植病防治和研 究的任务还很重,需要有大量的能掌握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的科技人材 来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 植物发生病害的后果,对植物虽然有害,有时对人类生活也有可利 用的方面,这是由于人们对某种植物产品的需求所决定的。例如观赏植 物郁金香在感染碎锦病毒以后,花冠色彩斑烂,增添了观赏价值;茭草 受黑粉菌侵染后嫩茎膨大而鲜嫩,称为茭白,适于作菜肴;韭菜在遮光 埋藏培养以后的韭黄,也提高了食用价值等等。这些对人们的生活和经 济带来的好处是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部分,通常就不称为病害 或不作为病害来对待。 植物病害对植物生理功能的影响表现在下列七个方面:(1)水分和 矿物质的吸收与积累;(2)水分的输导; (3)光合作用;(4)养分的 转移与运输;(5)生长与发育速度;(6)产物的积累与贮存(产量);(7) 产物的消化、水解与再利用(品质)。 二、植物病理学的性质和内容 植物病理学,是阐述植物病害发生发展规律及其病害控制的学科, 是一门应用科学。学习植物病理学的目的是为了保护植物,预防病害发 生或控制病害发生使不致于影响国民经济。应该指出,防治植物病害是 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在农业生产中,一种作物从种到收,到运输贮藏, 都有植物病害问题。作为农学工作者,除了掌握农学专业的知识和技能, 作物种好和管理好外,还必须掌握植物病理学的知识和技能,才能保证 作物的丰产、优质和稳产。 植物病理学的研究内容: 植物病理学的内容主要包括植物症状学、 植物病原学、植物病理生理学、植物病原生态学、植物流行病学、植物 的抗病性以及植物病害的综合治理等。 植物症状学是研究植物发病机制和患病后不正常状态类型的学科。 症状可分为宏观和微观两类,前者大多为器官和组织的变色或枯死,植 株生长的畸形、增生或抑制,种子或果实产量的减少和品质的变劣等; 后者主要是借助显微技术观察到的染病植物组织生长发育的改变和破 坏,属病组织学或病细胞学的研究范畴。 植物病原学是研究植物病害发生原因的学科。植物病害按病因可分 为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前者大多为致病寄生物引起,包括真菌
细菌、病毒、类病毒、菌原体、类菌原体、类立克次体和线虫,以及寄 生性原生动物和种子植物。病害的发生是病原物和寄生植物在一定环境 条件下相互作用的结果,后者由非生物因素引起,如高温和低温的伤害, 空气和水的污染,有毒物质或农药中毒,土壤中营养元素的过多或缺少 等。 植物病理生理学是植物病理学和植物生理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门 分支学科,它主要是从个体水平和微观水平上运用植物生理学的原理与 方法,研究受病植物体内生理上所发生的变化。 植物病原生态学是研究植物生态系统的学科。它从种群水平和宏观 水平上研究各种病原物与寄主植物,以及与其他生物的、物理的、化学 的、地理的环境条件之间的复杂关系,并探讨生态平衡同病害发生和传 播之间的关系。 植物流行病学是在群体水平上研究寄主-病原环境条件三者相互关 系的学科。它以病原生态学为基础,定量调查与植物病害发生发展和传 播密切相关的因素,并运用数理分析方法,依据若干最关键的因素数据 建立预测病害流行的数学模型,以供实际预测预报之用。 植物的抗病性是研究植物抗病性和病原物致病性的变异机制和遗传 规律,人工诱导植物以增强其抗病性,或采用杂交方式将抗病基因组合 于某一农作物品种等。80年代以来运用遗传工程解决植物抗病性的工作 发展迅速。 鉴于采用单一措施预防或治疗一种植物病害往往效果不大,所以防 治措施的研究正日益着重于综合治理,以恢复或保持生态平衡,避免或 减少环境污染,达到经济、安全、有效地控制病害发生与发展的目的。 植物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多种多样。如病原学的研究是采用生物学显 微制片技术,通过微生物学和医学中常用的分离、培养、接种、再分离 等程序,完成科克氏法则验证。抗病育种的研究要运用杂交育种方法和 数学统计分析。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电子计算机在植病流行学上的应用,为进行 病害流行因素之间关系的定量分析提供了有效的手段,从而使病害流行 的预测预报更加迅速准确,综合治理措施更为合理,对病害生态体系的 研究更为深入;另一方面,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进展,已可以从分子水平 对许多植物病理现象和植物的抗病或感病机制以分析研究,并运用遗传 工程进行抗病育种。 现在,植物病理学还在不断向深度、广度发展,形成新的学科领域, 如种子病理学、植物收获后的病害研究等。在防治手段方面,生物防治 将有广阔的发展余地,而化学防治将趋向于研究和使用无毒或低毒的治
细菌、病毒、类病毒、 菌原体、类菌原体、类立克次体和线虫,以及寄 生性原生动物和种子植物。病害的发生是病原物和寄生植物在一定环境 条件下相互作用的结果,后者由非生物因素引起,如高温和低温的伤害, 空气和水的污染,有毒物质或农药中毒,土壤中营养元素的过多或缺少 等。 植物病理生理学是植物病理学和植物生理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门 分支学科,它主要是从个体水平和微观水平上运用植物生理学的原理与 方法,研究受病植物体内生理上所发生的变化。 植物病原生态学是研究植物生态系统的学科。它从种群水平和宏观 水平上研究各种病原物与寄主植物,以及与其他生物的、物理的、化学 的、地理的环境条件之间的复杂关系,并探讨生态平衡同病害发生和传 播之间的关系。 植物流行病学是在群体水平上研究寄主-病原-环境条件三者相互关 系的学科。它以病原生态学为基础,定量调查与植物病害发生发展和传 播密切相关的因素,并运用数理分析方法,依据若干最关键的因素数据 建立预测病害流行的数学模型 ,以供实际预测预报之用。 植物的抗病性是研究植物抗病性和病原物致病性的变异机制和遗传 规律,人工诱导植物以增强其抗病性,或采用杂交方式将抗病基因组合 于某一农作物品种等。80 年代以来运用遗传工程解决植物抗病性的工作 发展迅速。 鉴于采用单一措施预防或治疗一种植物病害往往效果不大,所以防 治措施的研究正日益着重于综合治理,以恢复或保持生态平衡,避免或 减少环境污染,达到经济、安全、有效地控制病害发生与发展的目的。 植物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多种多样。如病原学的研究是采用生物学显 微制片技术,通过微生物学和医学中常用的分离、培养、接种、再分离 等程序,完成科克氏法则验证。抗病育种的研究要运用杂交育种方法和 数学统计分析。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电子计算机在植病流行学上的应用,为进行 病害流行因素之间关系的定量分析提供了有效的手段,从而使病害流行 的预测预报更加迅速准确,综合治理措施更为合理,对病害生态体系的 研究更为深入;另一方面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进展,已可以从分子水平 对许多植物病理现象和植物的抗病或感病机制以分析研究,并运用遗传 工程进行抗病育种。 现在,植物病理学还在不断向深度、广度发展,形成新的学科领域, 如种子病理学、植物收获后的病害研究等。在防治手段方面,生物防治 将有广阔的发展余地,而化学防治将趋向于研究和使用无毒或低毒的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