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杂粮病害 授课内容 第三章杂粮病害 教学目的 使学生了解玉米、高粱、谷子、甘薯、马铃薯病害的分布与为害、症状特 点、发生规律、预测预报及综合防治措施。 教学要求 要求教师课前认真背课,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最新动态。 课时 8 教学方法 多媒体、讲授、讨论。 重点难点 玉米茎基腐病侵染循环规律,玉米病毒病的发生规律,谷子白发病的侵染 循环过程。 教具 多媒体课件相关设施 教学效果检测 课前提问上节课的内容,记录平时成绩。 备注
第三章 杂粮病害 授课内容 第三章 杂粮病害 教学目的 使学生了解玉米、高粱、谷子、甘薯、马铃薯病害的分布与为害、症状特 点、发生规律、预测预报及综合防治措施。 教学要求 要求教师课前认真背课,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最新动态。 课时 8 教学方法 多媒体、讲授、讨论。 重点难点 玉米茎基腐病侵染循环规律,玉米病毒病的发生规律,谷子白发病的侵染 循环过程。 教具 多媒体课件相关设施 教学效果检测 课前提问上节课的内容,记录平时成绩。 备注
课题 玉米叶斑类病害 课型 理论 对象 植物保护本科专业 教学目的 让学生明确玉米几种叶斑类病害的症状特点,发病原因、发生规律和防治措施。 教学重点 玉米叶斑类病害症状识别及发生规律 教学难点 玉米叶斑类病害的发生规律 教学方法 叙述/讨论/比较 教学手段 多媒体 首先介绍本节包括五个方面的问题:发生与为害、症状、病原菌、病害的发生规律、 病害的综合防治措施。主要以叙述的方式讲解。 1.发生与为害 玉米大斑病: 玉米小斑病: 玉米褐斑病: 玉米弯孢霉叶斑病: 玉米灰斑病: 主要以叙述的方式讲解 3.症状: 玉米大斑病:长梭型病斑,长5-10cm,宽1-2mm,潮湿时灰黑色霉层 玉米小斑病:椭圆形病斑,直径小于2mm,黄褐色,潮湿时灰黑色霉层 玉米灰斑病:中,长1一6cm,宽2-4mm,灰色,灰色霉层。 教学过程 玉米弯孢霉叶斑病:长2-5cm,宽1-2mm,圆形,黄色。 ~玉米褐斑病:大小lmm,圆形,病斑附近叶组织粉红色,丝状组织。 叙述加幻灯片图片、表格的方式比较说明。主要从发生时期、病斑大小、形状、色 泽,对植株的影响几方面。 4.病原物: 玉米大斑病:半知菌亚门凸脐蠕胞属Helminthosporium turcicum 玉米小斑病:半知菌亚门脐蠕胞属Bipolari心maydis 玉米灰斑病:半知菌亚门尾孢属Cercospora zeae-maydis 玉米弯胞霉叶斑病:半知菌亚门弯胞霉属Curvularia iunata 玉米褐斑病:鞭毛菌亚门壶菌属Physoderma maydis 主要以叙述,结合幻灯片图片、表格方式比较说明。主要从分类学地位、形态特征、 生理特性、生理分化几方面
课题 玉米叶斑类病害 课型 理论 对象 植物保护本科专业 教学目的 让学生明确玉米几种叶斑类病害的症状特点,发病原因、发生规律和防治措施。 教学重点 玉米叶斑类病害症状识别及发生规律 教学难点 玉米叶斑类病害的发生规律 教学方法 叙述/讨论/比较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过程 首先介绍本节包括五个方面的问题:发生与为害、症状、病原菌、病害的发生规律、 病害的综合防治措施。主要以叙述的方式讲解。 1.发生与为害 玉米大斑病: 玉米小斑病: 玉米褐斑病: 玉米弯孢霉叶斑病: 玉米灰斑病: 主要以叙述的方式讲解 3.症状: 玉米大斑病:长梭型病斑,长 5-10cm,宽 1-2mm,潮湿时灰黑色霉层 玉米小斑病:椭圆形病斑,直径小于 2mm,黄褐色,潮湿时灰黑色霉层 玉米灰斑病:中,长 1-6cm,宽 2-4mm,灰色,灰色霉层。 玉米弯孢霉叶斑病:长 2-5cm,宽 1-2mm,圆形,黄色。 玉米褐斑病:大小 1mm,圆形,病斑附近叶组织粉红色,丝状组织。 叙述加幻灯片图片、表格的方式比较说明。主要从发生时期、病斑大小、形状、色 泽,对植株的影响几方面。 4.病原物: 玉米大斑病:半知菌亚门凸脐蠕胞属 Helminthosporium turcicum 玉米小斑病:半知菌亚门脐蠕胞属 Bipolaris maydis 玉米灰斑病:半知菌亚门尾孢属 Cercospora zeae-maydis 玉米弯胞霉叶斑病:半知菌亚门弯胞霉属 Curvularia iunata 玉米褐斑病:鞭毛菌亚门壶菌属 Physoderma maydis 主要以叙述,结合幻灯片图片、表格方式比较说明。主要从分类学地位、形态特征、 生理特性、生理分化几方面
5.发生规律: (1)病害的侵染循环过程:越冬、侵入和发病。 以大斑病为例说明叶斑类病害的发生规律。 (2)影响病害发生的因素:气候、品种的抗病性、栽培措施。 主要以叙述加flash来讲授,比较说明方式进行。 6.综合防治:选用抗病品种,消灭菌源,改进栽培措施和药剂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 玉米大斑病: 玉米小斑病 (1)选育抗病品种〈 玉米灰斑病: 玉米弯胞霉叶斑病: 玉米褐斑病: (2)消灭菌源 (3)改进栽培措施 (4)药剂防治 主要以叙述的方式讲授 小结 学习本节的最终目的是控制病害发生,提高产量。 练习 1在田间如何识别玉米大斑病、小斑病、灰斑病、弯孢霉叶斑病、褐斑病? 2.玉米叶斑类病害综合防治措施? 1.陈捷玉米病害诊断与防治.金盾出版社1999 2.刘建议.沐川县玉米大斑病大发生原因与防治对策.《中国农技推广》2004年第2期 3.唐海涛.荣延昭.杨俊品.玉米纹枯病研究进展玉米科学2004年12月 4.玉米新病害一一弯孢菌叶斑病。广西农业科学2002年第2期 5杨信东.高洁.于光.玉米大斑病发生及防治技术若干问题的研究.吉林农业大学学 参考资料 报.2004,26(2):134-137 6.陈捷吕国忠等.玉米病害诊断与防治.金盾出版社2001年6月:189 7.朱东安,赵民军.玉米纹枯病的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治对策.CROPRESEARCH 2002(4):188-189
5.发生规律: (1)病害的侵染循环过程:越冬、侵入和发病。 以大斑病为例说明叶斑类病害的发生规律。 (2)影响病害发生的因素:气候、品种的抗病性、栽培措施。 主要以叙述加 flash 来讲授,比较说明方式进行。 6.综合防治:选用抗病品种,消灭菌源,改进栽培措施和药剂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 玉米大斑病: 玉米小斑病 (1)选育抗病品种, 玉米灰斑病: 玉米弯胞霉叶斑病: 玉米褐斑病: (2)消灭菌源 (3)改进栽培措施 (4)药剂防治 主要以叙述的方式讲授 小结 学习本节的最终目的是控制病害发生,提高产量。 练习 1 在田间如何识别玉米大斑病、小斑病、灰斑病、弯孢霉叶斑病、褐斑病? 2.玉米叶斑类病害综合防治措施? 参考资料 1.陈捷.玉米病害诊断与防治.金盾出版社.1999 2.刘建议. 沐川县玉米大斑病大发生原因与防治对策. 《中国农技推广》2004 年第 2 期 3.唐海涛.荣延昭.杨俊品. 玉米纹枯病研究进展.玉米科学.2004 年 12 月 4.玉米新病害——弯孢菌叶斑病。广西农业科学 2002 年第 2 期 5.杨信东.高洁.于光.玉米大斑病发生及防治技术若干问题的研究.吉林农业大学学 报.2004,26(2):134—137 6.陈捷.吕国忠等.玉米病害诊断与防治.金盾出版社 2001 年 6 月:189 7. 朱东安, 赵民军. 玉米纹枯病的 发生规律 与综合防 治对策. CROPRESEARCH 2002(4):188-189
课题 玉米(瘤)黑粉病 课型 理论 对象 植物保护本科专业 教学目的 让学生掌握玉米黑粉病其症状、发病原因、发生规律和防治措施。 教学重点 玉米黑粉病的发生规律 教学难点 玉米黑粉病的发生规律 教学方法 叙述/讨论 教学手段 多媒体 首先介绍本节包括五个方面的问题:发生与为害、症状、病原菌、病害的发生规律、 病害的综合防治措施。主要以叙述的方式讲解。 1.发生与为害: 玉米上重要病害之一,北方比南方重,山区比平原重,发病率15%以上。主要以叙 述的方式讲解 2.症状: 局部侵染性病害:叶片和叶鞘、茎和气生根、花器、穗部 诊断症状要点:在幼嫩组织形成大小不等的病瘤。 叙述加幻灯片图片的方式说明 3.病原物: 属于担子菌亚门黑粉菌属真菌引起Ustilago maydis (1)病原菌形态特征 (2)生理特性 教学过程 (3)生理分化 主要以叙述,结合幻灯片图片。 4.发生规律: (1)病害的侵染循环过程:越冬、侵入和发病。 (2)影响病害发生的因素:品种抗病性、菌源数量、环境条件。 主要以叙述加flash来讲授。 5.综合防治: (1)选用抗病品种 (2)消灭菌源 (3)加强栽培管理 (4)种子处理 (5)药剂防治 主要以叙述的方式讲授 小结 学习本节的最终目的是控制病害发生,提高产量。 练习 1玉米黑粉病害发生的主要因素 2.玉米黑粉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1.渠元春.玉米黑粉病的发生与防治.玉米科学2002,10(4:73~74 参考资料 2.薛理靠,高宏利,杨月霞等玉米黑粉病的发生为害调查.陕西农业科学2003(2):27-28 3.孙海潮,万金红,卢道文等玉米丝黑穗病和黑粉病的区别与防治.河南农业科学
课题 玉米(瘤)黑粉病 课型 理论 对象 植物保护本科专业 教学目的 让学生掌握玉米黑粉病其症状、发病原因、发生规律和防治措施。 教学重点 玉米黑粉病的发生规律 教学难点 玉米黑粉病的发生规律 教学方法 叙述/讨论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过程 首先介绍本节包括五个方面的问题:发生与为害、症状、病原菌、病害的发生规律、 病害的综合防治措施。主要以叙述的方式讲解。 1.发生与为害: 玉米上重要病害之一,北方比南方重,山区比平原重,发病率 15%以上。主要以叙 述的方式讲解 2.症状: 局部侵染性病害:叶片和叶鞘、茎和气生根、花器、穗部 诊断症状要点:在幼嫩组织形成大小不等的病瘤。 叙述加幻灯片图片的方式说明 3.病原物: 属于担子菌亚门黑粉菌属真菌引起 Ustilago maydis (1) 病原菌形态特征 (2)生理特性 (3)生理分化 主要以叙述,结合幻灯片图片。 4.发生规律: (1)病害的侵染循环过程:越冬、侵入和发病。 (2)影响病害发生的因素:品种抗病性、菌源数量、环境条件。 主要以叙述加 flash 来讲授。 5.综合防治: (1)选用抗病品种 (2)消灭菌源 (3)加强栽培管理 (4)种子处理 (5)药剂防治 主要以叙述的方式讲授 小结 学习本节的最终目的是控制病害发生,提高产量。 练习 1 玉米黑粉病害发生的主要因素 2.玉米黑粉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参考资料 1. 渠元春.玉米黑粉病的发生与防治.玉米科学 2002,10(4):73~74 2.薛理靠,高宏利,杨月霞等.玉米黑粉病的发生为害调查. 陕西农业科学. 2003(2):27-28 3. 孙海潮,万金红,卢道文等. 玉米丝黑穗病和黑粉病的区别与防治. 河南农业科学
课题 玉米丝黑穗病病 课型 理论 对象 植物保护本科专业 教学目的 让学生掌握玉米丝黑穗病其症状、发病原因、发生规律和防治措施。 教学重点 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规律 教学难点 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规律 教学方法 叙述/讨论 教学手段 多媒体 首先介绍本节包括五个方面的问题:发生与为害、症状、病原菌、病害的发生规律、 病害的综合防治措施。主要以叙述的方式讲解。 1发生与为害: 玉米上重要病害之一,1919年东北首次报道,分布东北,西北,华北和南方冷凉山 区连作玉米地。 主要以叙述的方式讲解 2.症状: 系统侵染性病害:苗期症状 穗部典型症状 叙述加幻灯片图片的方式说明 3.病原物: 属于担子菌亚门孢堆黑粉菌属真菌引起Sporisorium reilianum (1)病原菌形态特征 (2)生理特性 教学过程 (3)生理分化 主要以叙述,结合幻灯片图片。 4.发生规律: (1)病害的侵染循环过程:越冬、侵入和发病。 (2)影响病害发生的因素:品种抗病性、菌源数量、环境条件。 主要以叙述加flash来讲授。 5.综合防治: (1)选用抗病品种 (2)消灭菌源 (3)加强栽培管理 (4)种子处理 (5)药剂防治 主要以叙述的方式讲授 小结 学习本节的最终目的是控制病害发生,提高产量。 练习 1玉米丝黑穗病发生的主要因素 2.玉米丝黑穗病与玉米黑粉病症状区别。 3.玉米丝黑穗病和玉米黑粉病在侵染循环方面有何共同和不同点。 参考资料 1. 孙海潮,万金红,卢道文等.玉米丝黑穗病和黑粉病的区别与防治.河南农业科学 2.陈捷玉米病害诊断与防治.金盾出版社1999
课题 玉米丝黑穗病病 课型 理论 对象 植物保护本科专业 教学目的 让学生掌握玉米丝黑穗病其症状、发病原因、发生规律和防治措施。 教学重点 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规律 教学难点 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规律 教学方法 叙述/讨论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过程 首先介绍本节包括五个方面的问题:发生与为害、症状、病原菌、病害的发生规律、 病害的综合防治措施。主要以叙述的方式讲解。 1.发生与为害: 玉米上重要病害之一,1919 年东北首次报道,分布东北,西北,华北和南方冷凉山 区连作玉米地。 主要以叙述的方式讲解 2.症状: 系统侵染性病害:苗期症状 穗部典型症状 叙述加幻灯片图片的方式说明 3.病原物: 属于担子菌亚门孢堆黑粉菌属真菌引起 Sporisorium reilianum (1) 病原菌形态特征 (2)生理特性 (3)生理分化 主要以叙述,结合幻灯片图片。 4.发生规律: (1)病害的侵染循环过程:越冬、侵入和发病。 (2)影响病害发生的因素:品种抗病性、菌源数量、环境条件。 主要以叙述加 flash 来讲授。 5.综合防治: (1)选用抗病品种 (2)消灭菌源 (3)加强栽培管理 (4)种子处理 (5)药剂防治 主要以叙述的方式讲授 小结 学习本节的最终目的是控制病害发生,提高产量。 练习 1 玉米丝黑穗病发生的主要因素 2.玉米丝黑穗病与玉米黑粉病症状区别。 3.玉米丝黑穗病和玉米黑粉病在侵染循环方面有何共同和不同点。 参考资料 1. 孙海潮,万金红,卢道文等. 玉米丝黑穗病和黑粉病的区别与防治. 河南农业科学 2. 陈捷.玉米病害诊断与防治.金盾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