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教案首页 教师 课程名_诊断学专业名称临床医学。授课序次_34授课类型_理论 班级 授课日期 第四篇实验诊断 授课题目(章,节) 第七章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查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电解质检测的临床意义。 2.掌握空腹血糖的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3.掌握心肌酶学检测的正常值,掌握心肌酶学种类和临床意义:掌握血淸脂质、血淸脂蛋 白、血清载脂蛋白检测的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4.掌握FT3、FT4、TT3、TIT4、rT3、TSH的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5.了解铁代谢及其化谢产物检测的基本原理。 1.重点:血清电解质的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FPG和OGTT试验检测的正常值及其 临床意义;血清脂质、血清脂蛋白、血清载脂蛋白检测的正常值及临床意义:心肌标志物 的种类和临床意义;FT3、FT4、TT3、TI4、TSH的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2.难点:铁代谢及其化谢产物检测的基本原理、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复习内容 1.血清白蛋白降低的常见原因? 2.简述黄疸的胆红素检查的鉴别? 3.检测转氨酶对肝胆疾病的临床意义有哪些? 第1页
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教 案 首 页 教师 课程名 诊断学 专业名称 临床医学 授课序次 34 授课类型 理论 班 级 授课日期 授课题目(章,节) 第四篇 实验诊断 第七章 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查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电解质检测的临床意义。 2.掌握空腹血糖的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3.掌握心肌酶学检测的正常值,掌握心肌酶学种类和临床意义;掌握血清脂质、血清脂蛋 白、血清载脂蛋白检测的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4.掌握 FT3、FT4 、TT3、TT4、rT3、TSH 的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5.了解铁代谢及其化谢产物检测的基本原理。 1.重点:血清电解质的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FPG 和 OGTT 试验检测的正常值及其 临床意义;血清脂质、血清脂蛋白、血清载脂蛋白检测的正常值及临床意义;心肌标志物 的种类和临床意义;FT3、FT4 、TT3、TT4、TSH 的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2.难点:铁代谢及其化谢产物检测的基本原理、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复习内容: 1.血清白蛋白降低的常见原因? 2.简述黄疸的胆红素检查的鉴别? 3.检测转氨酶对肝胆疾病的临床意义有哪些? 第 1 页
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教案续页 基本内容 辅助手段和时间 配 第一节血清电解质检测 25分钟 血清钾测定 讲授) 【参考值】3.5~5.5mmol/L. 【临床意义】低于3.5mmol/L为低血钾症;高于5.5mol/L为高血钾症。 低血钾症见于:(1)摄取不足;(2)丢失过多:(3)葡萄糖与胰岛素同时 使用,周期性麻痹和碱中毒等,钾过多转入细胞内 高血钾症见于:(1)摄入过多:(2)排泄困难;(3)细胞内钾大量释出 (4)细胞外液因失水或休克而浓缩,使血钾增高。 二、血清钠测定 【参考值】135~147mmol/L 【临床意义】低于135mol/L为低血钠症;高于147mol/L为高血钠症。 低钠血症见于:(1)摄取不足:(2)胃肠道失钠失水:(3)肾失钠失水 (4)局部失钠失水;(5)细胞代谢障碍 高钠血症见于:(1)摄入水过少:(2)高热,大汗或甲亢时,皮肤大量 失水:(3)肾小管对钠重吸收增加;(4)摄入食盐过多或应用高渗盐水过多, 三、血清钙测定 【参考值】总钙为2.25~2.58mmol/L 【临床意义】低于2.25mmo/L为低钙血症:高于2.58mmol/L为高钙血 低钙血症见于:(1)摄入不足和吸收不良:(2)需要增加:(3)吸收减少; (4)肾脏疾病;(⑤5)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 高钙血症见于:(1)摄入钙过多;(2)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假 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3)服用VitD过多;(4)骨病;(5)某些肿瘤:肾 癌,肺癌,急性白血病等;(6)长期制动引起骨脱钙 四、血清氯测定 【参考值】血清氯为96~108mmol/L 低于90mmo/L为低氯血症;高于120mmol/L为高氯血症 【临床意义】血清CI变化与Na'呈平行关系,低氯血症常伴有低钠血症 但大量丧失胃液时失CI多于失Na':若大量丧失肠液时,则失Na'多于失 Cl 五、血清磷测定 【参考值】血清磷成人为0.96~1.62mmol/L 【临床意义】血磷増高见于甲状旁腺功能减低、维生素D过量、肾功能 不全、多发性骨髓瘤及骨折愈合等;血磷降低见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佝 偻病、重症DM、肾小管疾病等。 六、血清铁及相关成分测 血清铁及相关成分检测包括血清铁、总铁结合力、转铁蛋白饱和度、 血清铁蛋白的检测 1.血清铁检测:成人男性11~30μmo/L:女性9~27umol/mL 2页
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教 案 续 页 基 本 内 容 辅助手段和时间 分 配 第一节 血清电解质检测 一、血清钾测定 【参考值】 3.5~5.5mmol/L. 【临床意义】 低于 3.5mmol/L 为低血钾症;高于 5.5mmol/L 为高血钾症。 低血钾症见于:(1)摄取不足;(2)丢失过多;(3)葡萄糖与胰岛素同时 使用,周期性麻痹和碱中毒等,钾过多转入细胞内。 高血钾症见于:(1)摄入过多;(2)排泄困难;(3)细胞内钾大量释出; (4)细胞外液因失水或休克而浓缩,使血钾增高。 二、血清钠测定 【参考值】 135~147mmol/L。 【临床意义】 低于 135mmol/L 为低血钠症;高于 147mmol/L 为高血钠症。 低钠血症见于:(1)摄取不足;(2)胃肠道失钠失水;(3)肾失钠失水; (4)局部失钠失水;(5)细胞代谢障碍。 高钠血症见于:(1)摄入水过少;(2)高热,大汗或甲亢时,皮肤大量 失水;(3)肾小管对钠重吸收增加;(4)摄入食盐过多或应用高渗盐水过多。 三、血清钙测定 【参考值】 总钙为 2.25~2.58mmol/L 【临床意义】 低于 2.25mmol/L 为低钙血症;高于 2.58mmol/L 为高钙血 症。 低钙血症见于:(1)摄入不足和吸收不良;(2)需要增加;(3)吸收减少; (4)肾脏疾病;(5)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 高钙血症见于:(1)摄入钙过多;(2)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假 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3)服用 VitD 过多;(4)骨病;(5)某些肿瘤:肾 癌,肺癌,急性白血病等;(6)长期制动引起骨脱钙。 四、血清氯测定 【参考值】 血清氯为 96~108mmol/L 低于 90mmol/L 为低氯血症;高于 120mmol/L 为高氯血症。 【临床意义】 血清 Cl-变化与 Na+呈平行关系,低氯血症常伴有低钠血症, 但大量丧失胃液时失 Cl-多于失 Na+;若大量丧失肠液时,则失 Na+多于失 Cl-。 五、血清磷测定 【参考值】 血清磷成人为 0.96~1.62mmol/L 【临床意义】 血磷增高见于甲状旁腺功能减低、维生素 D 过量、肾功能 不全、多发性骨髓瘤及骨折愈合等;血磷降低见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佝 偻病、重症 DM、肾小管疾病等。 六、血清铁及相关成分测定 血清铁及相关成分检测包括血清铁、总铁结合力、转铁蛋白饱和度、 血清铁蛋白的检测。 1.1.血清铁检测: 成人男性 11~30μmol/L;女性 9~27μmol/mL 25 分钟 (讲授) 第 2 页
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教案续页 基 本 内 辅助手段和时间 分配 增多见于:①肝细胞损害疾病:②肝细胞性和溶血性黄疸,有利于黄 疸鉴别诊断:③某些血液系统疾病。降低见于:①缺铁性贫血:②慢性炎 症或感染。 2.总铁结合力检测:TIBC男性50~77μmol/L;女性54~77μmol/L 增高见于:①生理性:女青年、妊娠妇女:②病理性:缺铁性贫血、 急性肝炎、肝细胞坏死。降低见于:①生理性:新生儿:②病理性:肝硬 化、血色病、肾病综合征、脓毒症、肿瘤、海洋性贫血、慢性感 3.转铁蛋白饱和度检测:33%~34% 增高见于铁利用障碍,铁负荷过重:降低见于缺铁 4.铁蛋白检测:男性15~200μg/L:女性12~150μg/ 增高见于:①体内贮存铁增加;②铁蛋白合成增加:③组织内铁蛋白 释放增加。降低见于:①体内贮存铁减少,如缺铁性贫血、妊娠;②铁蛋 白合成减少、维生素C缺乏 第二节血糖及其代谢物检测 15分钟 空腹葡萄糖检测 讲授 【参考值】邻甲苯胺法为3.9~5.6mmol/L 【临床意义】 1.增高见于:①Ⅰ型或2型糖尿病:②内分泌疾病如巨人症或肢端肥大症 皮质醇增多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嗜铬细胞瘤等:③应激性高血糖:如 颅脑损伤、脑卒中、心肌梗塞等:④药物影响:如噻嗪类利尿剂、口服避 孕药等:⑤其他:妊娠呕吐、麻醉、脱水、缺氧、室息等:⑥生理性增高 如饱食、高糖饮食、剧烈运动、情绪紧张等 2.减低见于:①胰岛素运用过多;②缺乏抗胰岛素激素;③肝糖原贮存缺 乏性疾病:④其他。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试验) 【参考值】2hPG<7.8mmol/L 【临床意义】 1.诊断糖尿病:FPG≥7.0mmol/或2hPG≥11.1mol/L:随机血糖 ≥11.lmol几L,且伴尿糖阳性:或有多尿、口渴、多饮等临床症状者可确 诊糖尿病。 2.糖耐量减低:指空腹血糖<7.0mmol/L,2小时血糖在7.8~11.1mol/L 之间,多见于糖尿病前期、痛风、肥胖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肢端肥大 症、皮质醇增多症等 3.低血糖现象:肝源性低血糖,空腹血糖常低于正常,口服糖后血糖高峰 提前出现并高于正常,2小时后不能降至正常;2型糖尿病早期也可出现低 血糖症状:功能性低血糖患者,空腹血糖正常,服糖后血糖高峰也在正常 范围内,但服糖后2~3小时可发生低血糖 4.葡萄糖耐量曲线低平:常见于胰岛B细胞瘤、甲亢、腺垂体功能减退症 及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等。 血清胰岛素检测 第3页
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教 案 续 页 基 本 内 容 辅助手段和时间 分 配 增多见于:①肝细胞损害疾病;②肝细胞性和溶血性黄疸,有利于黄 疸鉴别诊断;③某些血液系统疾病。降低见于:①缺铁性贫血;②慢性炎 症或感染。 2.总铁结合力检测:TIBC 男性 50~77μmol/L;女性 54~77μmol/L 增高见于:①生理性:女青年、妊娠妇女;②病理性:缺铁性贫血、 急性肝炎、肝细胞坏死。降低见于:①生理性:新生儿;②病理性:肝硬 化、血色病、肾病综合征、脓毒症、肿瘤、海洋性贫血、慢性感染。 3.转铁蛋白饱和度检测:33%~34% 增高见于铁利用障碍,铁负荷过重;降低见于缺铁。 4.铁蛋白检测:男性 15~200μg/L;女性 12~150μg/L 增高见于:①体内贮存铁增加;②铁蛋白合成增加;③组织内铁蛋白 释放增加。降低见于:①体内贮存铁减少,如缺铁性贫血、妊娠;②铁蛋 白合成减少、维生素 C 缺乏。 第二节 血糖及其代谢物检测 一、空腹葡萄糖检测: 【参考值】 邻甲苯胺法为 3.9~5.6mmol/L 【临床意义】 1.增高见于:①1 型或 2 型糖尿病;②内分泌疾病如巨人症或肢端肥大症、 皮质醇增多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嗜铬细胞瘤等;③应激性高血糖:如 颅脑损伤、脑卒中、心肌梗塞等;④药物影响:如噻嗪类利尿剂、口服避 孕药等;⑤其他:妊娠呕吐、麻醉、脱水、缺氧、窒息等;⑥生理性增高 如饱食、高糖饮食、剧烈运动、情绪紧张等。 2.减低见于:①胰岛素运用过多;②缺乏抗胰岛素激素;③肝糖原贮存缺 乏性疾病;④其他。 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试验) 【参考值】 2hPG<7.8mmol/L 【临床意义】 1.诊断糖尿病:FPG≥7.0mmol/L 或 2hPG≥11.1mmol/L;随机血糖 ≥11.1mmol/L,且伴尿糖阳性;或有多尿、口渴、多饮等临床症状者可确 诊糖尿病。 2.糖耐量减低:指空腹血糖<7.0mmol/L,2 小时血糖在 7.8~11.1 mmol/L 之间,多见于糖尿病前期、痛风、肥胖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肢端肥大 症、皮质醇增多症等。 3.低血糖现象:肝源性低血糖,空腹血糖常低于正常,口服糖后血糖高峰 提前出现并高于正常,2 小时后不能降至正常;2 型糖尿病早期也可出现低 血糖症状;功能性低血糖患者,空腹血糖正常,服糖后血糖高峰也在正常 范围内,但服糖后 2~3 小时可发生低血糖。 4.葡萄糖耐量曲线低平:常见于胰岛 B 细胞瘤、甲亢、腺垂体功能减退症 及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等。 三、血清胰岛素检测 15 分钟 (讲授) 第 3 页
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教案续页 基 本 内 辅助手段和时间 分配 【参考值】RIA法空腹:血胰岛素为10~20mu/L 【临床意义】 糖尿病:1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胰岛素浓度明显减低,呈低平曲线;2型 糖尿病患者空腹胰岛素水平可正常、稍低或稍高,服糖后高峰延迟 2.肝、肾功能衰竭或排泄功能受阻时,血胰岛素浓度也可升高。 四、C肽检测测定血清C肽水平可以了解胰岛素的分泌、代谢和胰岛B 细胞的储备功能。 【参考值】空腹:265~132pmol/L 【临床意义】 1.低血糖:①糖尿病伴胰岛B细胞瘤患者,血清胰岛素和C肽浓度均升高 ②外源性胰岛素过量所致低血糖患者,血清胰岛素浓度升高,而C肽降低; ③胰岛B细胞瘤术后,血清C肽水平仍升高,提示肿瘤未被完全切除或有 复发 2.糖尿病:存在胰岛素抗体时,只有用C肽检测来了解胰岛B细胞功能。 第三节心肌标志物检测 15分钟 基本概念 讲授) 心肌组织含有多种酶系,当心肌组织受损伤时.其所含的酶类便可释 放入血,使血清内相应的酶活性增高,引起该酶活性增高的疾病主要是急 性心肌梗塞和心肌炎。用于这些疾病诊断的酶称为“心肌酶”。和心肌关 系密切的几种酶的组合称为“心肌酶谱”。组成心肌酶谱的几种酶虽然没 有一种是心肌特有的,但组合在一起却可对心肌损伤的诊断具有特征性 心肌酶谱的检査对于心梗病人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监测、判断预后等 都很有意义。在整个心肌梗塞病程中,心肌酶谱表现规律性变化 二、心肌酶谱的组成 (一)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测定 此酶在心肌含量最高,肝为第二位,在肝损害时,其漏出量也较ALT 为低。 【临床意义】AST属于非特异性细胞内功能酶,正常时血清内含量很低 当心肌细胞和肝细胞受损伤,其活性迅速增加 (二)肌酸激酶(CK)测定 肌酸激酶又称肌酸磷酸激酶,主要存在于骨骼肌、心肌和脑组织的胞 质和线粒体中。正常人血清中CK活性甚低,当上述组织受损时,CK进入 血中,使血中CK随即上升。 【参考值】酶偶联法:男24~195U/L:女24~170U/L 肌酸显色法:8~60U/L 【临床意义】 1.心肌梗塞时血清CK浓度显著升高。CK是心肌梗塞病人血清中出现最早 的酶之一,心肌梗塞发生后3~4小时内CK开始上升.12~24小时达到高 峰,且不受肝脏疾病影响,3~5天即可恢复正常,所以CK测定有利于心 肌梗塞病人的早期诊断.其增高的程度与心肌损坏的程度基本相一致.且 第4页
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教 案 续 页 基 本 内 容 辅助手段和时间 分 配 【参考值】 RIA 法空腹:血胰岛素为 10~20mu/L。 【临床意义】 1.糖尿病:1 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胰岛素浓度明显减低,呈低平曲线;2 型 糖尿病患者空腹胰岛素水平可正常、稍低或稍高,服糖后高峰延迟。 2.肝、肾功能衰竭或排泄功能受阻时,血胰岛素浓度也可升高。 四、C 肽检测 测定血清 C 肽水平可以了解胰岛素的分泌、代谢和胰岛 B 细胞的储备功能。 【参考值】 空腹:265~132pmol/L 【临床意义】 1.低血糖:①糖尿病伴胰岛 B 细胞瘤患者,血清胰岛素和 C 肽浓度均升高; ②外源性胰岛素过量所致低血糖患者,血清胰岛素浓度升高,而 C 肽降低; ③胰岛 B 细胞瘤术后,血清 C 肽水平仍升高,提示肿瘤未被完全切除或有 复发。 2.糖尿病:存在胰岛素抗体时,只有用 C 肽检测来了解胰岛 B 细胞功能。 第三节 心肌标志物检测 一、基本概念 心肌组织含有多种酶系,当心肌组织受损伤时.其所含的酶类便可释 放入血,使血清内相应的酶活性增高,引起该酶活性增高的疾病主要是急 性心肌梗塞和心肌炎。用于这些疾病诊断的酶称为“心肌酶”。和心肌关 系密切的几种酶的组合称为“心肌酶谱”。组成心肌酶谱的几种酶虽然没 有一种是心肌特有的,但组合在一起却可对心肌损伤的诊断具有特征性, 心肌酶谱的检查对于心梗病人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监测、判断预后等 都很有意义。在整个心肌梗塞病程中,心肌酶谱表现规律性变化。 二、心肌酶谱的组成 (一)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测定 此酶在心肌含量最高,肝为第二位,在肝损害时,其漏出量也较 ALT 为低。 【临床意义】 AST 属于非特异性细胞内功能酶,正常时血清内含量很低; 当心肌细胞和肝细胞受损伤,其活性迅速增加。 (二)肌酸激酶(CK)测定 肌酸激酶又称肌酸磷酸激酶,主要存在于骨骼肌、心肌和脑组织的胞 质和线粒体中。正常人血清中 CK 活性甚低,当上述组织受损时,CK 进入 血中,使血中 CK 随即上升。 【参考值】 酶偶联法:男 24~195U/L;女 24~170U/L 肌酸显色法:8~60U/L 【临床意义】 1.心肌梗塞时血清 CK 浓度显著升高。CK 是心肌梗塞病人血清中出现最早 的酶之一,心肌梗塞发生后 3~4 小时内 CK 开始上升.12~24 小时达到高 峰,且不受肝脏疾病影响,3~5 天即可恢复正常,所以 CK 测定有利于心 肌梗塞病人的早期诊断.其增高的程度与心肌损坏的程度基本相一致.且 15 分钟 (讲授) 第 4 页
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教案续页 基 本 内 辅助手段和时间 分配 心电图不易诊断的心内膜下心肌梗死和复发性心肌梗死时CK亦增高 2.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多发性肌炎、严重肌肉创伤等CK亦显著增髙 3.脑血管意外、休克、全身性惊厥、破伤风、骨骼肌损伤等CK亦高 4.甲状腺素可抑制CK的活性.故甲状腺机能减退时CK可增高 三、肌酸激酶同工酶测定 CK是由B和M两个亚单位组成的二聚休,两个亚单位可组合成三种CK 同工酶,即CK-BB(CK1)、CKMB(CK2)、CK-MM(CK3)。CK-BB主要存在于脑 前列腺、肺、膀胱、子宫、胎、子宫、胎盘及甲状腺中,骨骼肌以CKMM 占优势:而CK-MB则主要分布于心肌中。正常人血清中大部分为CK-MM, 也含有少量CK-MB,CK-BB含量极微,用一般方法不易检出,只有在脑组织 受损的情况下,血脑屏障发生变化时才会增高 【临床意义】CK-MB升高常被当作心肌损害的特异性指标,对急性心肌 梗塞早期诊断很有价值,CK一MB大幅度增加往往提示心肌梗死面积大,预 后较差。 三、乳酸脱氢酶(LDH)测定 【参考值】速率法100~240U/L 【临床意义】心肌梗死后8~10小时开始升高,48~72小时达高峰,可 持续10~14天后恢复正常:心肌炎、心包炎伴肝淤血时LDH活力可中度增 高:肝病、恶性肿瘤、肾病、肌病等也可增高。心肌梗死时同工酶 LDH/LDH2≥1,以LDH1增高为主。 四、肌红蛋白(Mb)和肌钙蛋白(cTn)测定 是诊断心肌梗死和心肌早期损伤的特异性指标,急性冠脉综合症(ACS) 患者M和cTn可在心肌损伤后3~6小时内升高。 第四节血脂检测 20分钟 血清脂类物质包括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磷脂(PL)和 (讲授 游离脂肪酸(FFA)。脂蛋白根据密度不同分为高密度脂蛋白(HDL)、低 密度脂蛋白(LDL)、极低密度脂蛋白(ⅥLDL)和乳糜微粒(CM),此外少 数介于LDL和HDL之间的LP,称为LP(a)。载脂蛋白(Apo)维持IP与 脂类结合在血液中运输,调控脂质代谢有关酶的活力及识别脂蛋白受体等 重要功能,按载脂蛋白的成分不同分为ApoA、B、C、D、E。 血清总胆固醇(TC)测定 【参考值】2.84~5.17mmol/L 成人≤5.17mmoL为合适水平 520~566mmol/L为边缘水平 ≥5.69mmoL为升高 【临床意义】 1.増高:见于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症、高血脂症;长期高脂饮食:胆管 阻塞如胆结石、肝脏肿瘤、胰头癌等;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肾病综 合征、类脂质肾病、慢性肾炎肾病期;其他如精神紧张或妊娠期。 2.降低:见于严重的肝脏疾病、严重的贫血、甲亢或营养不良。 第5页
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教 案 续 页 基 本 内 容 辅助手段和时间 分 配 心电图不易诊断的心内膜下心肌梗死和复发性心肌梗死时 CK 亦增高。 2.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多发性肌炎、严重肌肉创伤等 CK 亦显著增高。 3.脑血管意外、休克、全身性惊厥、破伤风、骨骼肌损伤等 CK 亦高。 4.甲状腺素可抑制 CK 的活性.故甲状腺机能减退时 CK 可增高。 三、肌酸激酶同工酶测定 CK 是由 B 和 M 两个亚单位组成的二聚休,两个亚单位可组合成三种 CK 同工酶,即 CK-BB(CKl)、CK-MB(CK2)、CK-MM(CK3)。CK-BB 主要存在于脑、 前列腺、肺、膀胱、子宫、胎、子宫、胎盘及甲状腺中,骨骼肌以 CK-MM 占优势;而 CK-MB 则主要分布于心肌中。正常人血清中大部分为 CK-MM, 也含有少量 CK-MB,CK-BB 含量极微,用一般方法不易检出,只有在脑组织 受损的情况下,血脑屏障发生变化时才会增高。 【临床意义】 CK-MB 升高常被当作心肌损害的特异性指标,对急性心肌 梗塞早期诊断很有价值,CK—MB 大幅度增加往往提示心肌梗死面积大,预 后较差。 三、乳酸脱氢酶(LDH)测定 【参考值】 速率法 100~240U/L 【临床意义】 心肌梗死后 8~10 小时开始升高,48~72 小时达高峰,可 持续 10~14 天后恢复正常;心肌炎、心包炎伴肝淤血时 LDH 活力可中度增 高;肝病、恶性肿瘤、肾病、肌病等也可增高。心肌梗死时同工酶 LDH1/LDH2≥1,以 LDH1 增高为主。 四、肌红蛋白(Mb)和肌钙蛋白(cTn)测定 是诊断心肌梗死和心肌早期损伤的特异性指标,急性冠脉综合症(ACS) 患者 Mb 和 cTn 可在心肌损伤后 3~6 小时内升高。 第四节 血脂检测 血清脂类物质包括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磷脂(PL)和 游离脂肪酸(FFA)。脂蛋白根据密度不同分为高密度脂蛋白(HDL)、低 密度脂蛋白(LDL)、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和乳糜微粒(CM),此外少 数介于 LDL 和 HDL 之间的 LP,称为 LP(a)。载脂蛋白(Apo)维持 LP 与 脂类结合在血液中运输,调控脂质代谢有关酶的活力及识别脂蛋白受体等 重要功能,按载脂蛋白的成分不同分为 ApoA、B、C、D、E。 一、血清总胆固醇(TC)测定 【参考值】 2.84~5.17mmol/L 成人≤5.17mmol/L 为合适水平 5.20~5.66mmol/L 为边缘水平 ≥5.69mmol/L 为升高 【临床意义】 1.增高:见于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症、高血脂症;长期高脂饮食;胆管 阻塞如胆结石、肝脏肿瘤、胰头癌等;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肾病综 合征、类脂质肾病、慢性肾炎肾病期;其他如精神紧张或妊娠期。 2.降低:见于严重的肝脏疾病、严重的贫血、甲亢或营养不良。 20 分钟 (讲授) 第 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