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教案首页 教师 课程名称』诊断学专业名称临床医疗授课序次_27授课类型理 班级 授课日期 第四篇实验诊断 第一章血液检查 授课题目(章,节) 第一节血细胞分析仪检测指标与临床应用 第二节血细胞形态检查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白细胞计数、白细胞分类计数:血小板计数的正 常值及增减变化的临床意义 2.熟悉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形态改变及其意义 3.熟悉实验诊断的临床应用、评价及实验诊断的影响因素 4.熟悉实验诊断学的概念及学习实验诊断学的目的。 5.了解血细胞分析仪及其临床应用说出血细胞分析仪检测指标 教学重点:1.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白细胞计数及分类增减变化的临床意义。 2.选用检验项目的注意事项及影响诊断结果的常见因素 教学难点:1.血细胞直方图的临床应用。 2.红细胞形态改变意义 复习内容:1.浅反射及深反射检查的内容 2.脑膜刺激征的内容及临床意义
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教 案 首 页 教师 课程名称 诊断学 专业名称 临床医疗 授课序次 27 授课类型 理 班 级 授课日期 授课题目(章,节) 第四篇 实验诊断 第一章 血液检查 第一节 血细胞分析仪检测指标与临床应用 第二节 血细胞形态检查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白细胞计数、白细胞分类计数;血小板计数的正 常值及增减变化的临床意义。 2.熟悉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形态改变及其意义。 3.熟悉实验诊断的临床应用、评价及实验诊断的影响因素。 4.熟悉实验诊断学的概念及学习实验诊断学的目的。 5.了解血细胞分析仪及其临床应用说出血细胞分析仪检测指标。 教学重点:1.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白细胞计数及分类增减变化的临床意义。 2.选用检验项目的注意事项及影响诊断结果的常见因素。 教学难点:1.血细胞直方图的临床应用。 2.红细胞形态改变意义。 复习内容:1.浅反射及深反射检查的内容。 2.脑膜刺激征的内容及临床意义。 第 1 页
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教案续页 基本 内容 辅助手段和时间 第四篇实验检查 概述 10分钟 实验诊断学的概念及内容 幻灯片 (一)实验诊断学的概念运用物理学、化学、生物化学、免疫学、遗传 学等技术和方法,对人体血液、骨髓、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组织细胞 等进行检验,以攻取疾病的病因、病理变化、器官功能状态等资料,协助 疾病诊断、病情观察和疗效判断的学科。 (二)内容临床血液学检验、临床生物化学检验、临床免疫学检验、临 床微生物学检验和排泄物、分泌和物及体液的检验。 实验诊断的临床应用和评价 (一)正确选择实验室检查项 1.应选择对疾病的诊断灵敏度高和特异性强的检验项目。 2.在认真和详尽地进行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得到初步诊断的基础上,从疾 病诊断的实际需要出发,选用针对性和特异性较强的项目 3.有的放矢,避免滥用和杜绝浪费。以最小的费用做必要的检验,达到最 佳的诊断效果 (二)常用诊断性实验的评价指标 1.诊断灵敏度 2.诊断特异性 3.诊断准确度 4.连续定量数据分析 5.数据处理 6.评价总结 三、实验诊断的影响因素及学习实验诊断学的目的 (一)实验诊断的影响因素 1.实验方法和技术存在的固有误差可能影响检验结果。 2.实验项目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3.取材方法及送检时间是否合适 4.人体本身的生理变化可对检验结果产生影响 5.临床用药对检验结果的 6.判断结果时,应结合特定的参考值范围。 (二)学习实验诊断学的目的 1.了解常用实验项目的基本原理 2.熟悉各种检验标本的采集方法和注意事项 3.学会根据临床诊疗需要选择相关的实验项目 4.正确地评价和解释应用检验结果 5.掌握各种实验项目的临床意义和适用范围 第一章血液检查 2页
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教 案 续 页 基 本 内 容 辅助手段和时间 分 配 第四篇 实验检查 概述 一、实验诊断学的概念及内容 (一)实验诊断学的概念 运用物理学、化学、生物化学、免疫学、遗传 学等技术和方法,对人体血液、骨髓、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组织细胞 等进行检验,以攻取疾病的病因、病理变化、器官功能状态等资料,协助 疾病诊断、病情观察和疗效判断的学科 。 (二)内容 临床血液学检验、临床生物化学检验、临床免疫学检验、临 床微生物学检验和排泄物、分泌和物及体液的检验。 二、实验诊断的临床应用和评价 (一)正确选择实验室检查项目 1.应选择对疾病的诊断灵敏度高和特异性强的检验项目。 2.在认真和详尽地进行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得到初步诊断的基础上,从疾 病诊断的实际需要出发,选用针对性和特异性较强的项目。 3.有的放矢,避免滥用和杜绝浪费。以最小的费用做必要的检验,达到最 佳的诊断效果。 (二)常用诊断性实验的评价指标 1.诊断灵敏度 2.诊断特异性 3.诊断准确度 4.连续定量数据分析 5.数据处理 6.评价总结 三、实验诊断的影响因素及学习实验诊断学的目的 (一)实验诊断的影响因素 1.实验方法和技术存在的固有误差可能影响检验结果。 2.实验项目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3.取材方法及送检时间是否合适。 4.人体本身的生理变化可对检验结果产生影响。 5.临床用药对检验结果的 6.判断结果时,应结合特定的参考值范围。 (二)学习实验诊断学的目的 1.了解常用实验项目的基本原理。 2.熟悉各种检验标本的采集方法和注意事项。 3.学会根据临床诊疗需要选择相关的实验项目。 4.正确地评价和解释应用检验结果。 5.掌握各种实验项目的临床意义和适用范围。 第一章 血液检查 10 分钟 幻灯片 第 2 页
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教案续页 内 辅助手段和时间 基 本 谷 第一节血细胞分析仪检测指标与临床应用 、概述 5分钟 (一)分析仪报告的内容 1.基本情况:一般可检测21项指标:18项参数和三个细胞直方图 2.检测指标:细胞参数、细胞直方图 3.警告符号:标本的结果是异常的,血细胞分析仪会做出一些提示 4.参考值:三群血细胞的参考值。 (二)原理库尔特原理 二、白细胞参数的临床意义 15分钟 (一)中性粒细胞变化的临床意义 幻灯片 1.生理变化 2.病理变化 (1)增多①急性感染或化脓性炎症:②急性中毒,最常见原因:③ 急性大出血;④严重组织损伤和或急性溶血;⑤白血病及恶性肿瘤。 (2)减少①感染;病毒感染、某些革兰阴性菌感染及某些原虫感染 ②血液系统疾病:③理化损伤;④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⑤免疫性 破坏增加。 (二)中间细胞区变化的临床意义 1.幼稚细胞及白血病细胞白血病,细胞少时易漏诊,应注意 2.嗜酸性粒细胞①增多:寄生虫病、变态反应性疾病、皮肤病、传 染病、血液病和恶性肿瘤、内分泌病;②减少: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伤 寒和副伤寒的初期、大手术、烧伤等应激状态。 3.嗜碱性粒细胞①增多:变态反应性疾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② 减少:一般无意义。 4.单核细胞①增多:血液病、感染性疾病、急性感染恢复期:②减 少:一般无意义。 (三)淋巴细胞变化的临床意义 1.增多①原发性增多:造血系统或淋巴系统某种内在缺陷导致淋巴 细胞恶性增生。②继发性增多:感染性疾病、移植排斥反证等。 2.减少放射线损伤、免疫缺陷性疾病、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后 三、红细胞参数的临床意义 10分钟 (一)红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测定 1.生理变化 (1)增多胎儿、新生儿、高原居民、剧烈运动、情绪激动等 (2)减少6个月~2风婴儿、老年人、妊娠中后期、性别影响等 2.病理性变化 (1)增多高于正常值上限 1)相对增多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液浓缩 2)继发性增多代偿性增多,由缺氧性疾病引起 第3页
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教 案 续 页 基 本 内 容 辅助手段和时间 分 配 第一节 血细胞分析仪检测指标与临床应用 一、概述 (一)分析仪报告的内容 1.基本情况:一般可检测 21 项指标;18 项参数和三个细胞直方图。 2.检测指标:细胞参数、细胞直方图 3.警告符号:标本的结果是异常的,血细胞分析仪会做出一些提示。 4.参考值:三群血细胞的参考值。 (二)原理 库尔特原理 二、白细胞参数的临床意义 (一)中性粒细胞变化的临床意义 1.生理变化 2.病理变化 (1)增多 ①急性感染或化脓性炎症;②急性中毒,最常见原因;③ 急性大出血;④严重组织损伤和或急性溶血;⑤白血病及恶性肿瘤。 (2)减少 ①感染;病毒感染、某些革兰阴性菌感染及某些原虫感染; ②血液系统疾病;③理化损伤;④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⑤免疫性 破坏增加。 (二)中间细胞区变化的临床意义 1.幼稚细胞及白血病细胞 白血病,细胞少时易漏诊,应注意。 2.嗜酸性粒细胞 ①增多:寄生虫病、变态反应性疾病、皮肤病、传 染病、血液病和恶性肿瘤、内分泌病;②减少: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伤 寒和副伤寒的初期、大手术、烧伤等应激状态。 3.嗜碱性粒细胞 ①增多:变态反应性疾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② 减少:一般无意义。 4.单核细胞 ①增多:血液病、感染性疾病、急性感染恢复期;②减 少:一般无意义。 (三)淋巴细胞变化的临床意义 1.增多 ①原发性增多:造血系统或淋巴系统某种内在缺陷导致淋巴 细胞恶性增生。②继发性增多:感染性疾病、移植排斥反证等。 2.减少 放射线损伤、免疫缺陷性疾病、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后 三、红细胞参数的临床意义 (一)红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测定 1.生理变化 (1)增多 胎儿、新生儿、高原居民、剧烈运动、情绪激动等 (2)减少 6 个月~2 风婴儿、老年人、妊娠中后期、性别影响等 2.病理性变化 (1)增多 高于正常值上限 1)相对增多 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液浓缩。 2)继发性增多 代偿性增多,由缺氧性疾病引起。 5 分钟 光碟 15 分钟 幻灯片 10 分钟 第 3 页
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教案续页 辅助手段和时间 基 本 内 谷 3)原发性增多原因不明的骨髓增殖性疾病 (2)减少低于正常值低限,见于各种贫血 幻灯片 1)临床上根据血红蛋白减少的程度将贫血分为四级 2)根据贫血产生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不同,可将贫血分三类 (二)血细胞比容测定 增多引起红细胞增多的原因。 2.减少各种原因的贫血和血液稀释。 (三)红细胞三种平均值 1.红细胞平均体积 幻灯片 2.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 3.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 幻灯片 (四)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 四、血小板参数的临床意义 8分钟 (一)血小板计数 幻灯片 生理变化 (1)一天中,清晨比午后低:夏季比冬季低:新生儿较低、月经前低 (2)进食和剧烈运动后增多:静脉血高于末稍敌国;妊娠中后期高 2.病理变化 (1)增多 1)原发性增多: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 2)反应性增多:急性感染、急性出血等。 )不明原因增多:考虑可能为恶性肿瘤 (2)减少 1)血小板生成减少:急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2)血小板破坏过多和消耗亢进: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DIC等。 3)血小板分布异常:脾大、血液被稀释等。 (二)血小板平均体积 幻灯片 (三)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和血小板比容 五、血细胞直方图的临床应用 10分钟 (一)白细胞直方图的临床应用 幻灯片 (二)红细胞直方图的临床应用 (三)血小板直方图的临床应用 第二节血细胞形态检查 10分钟 、白细胞分类计数及形态检查 幻灯片 (一)外周血正常白细胞形态 1.中性粒细胞 2.嗜酸性粒细胞 3.嗜碱性粒细胞 第4页
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教 案 续 页 基 本 内 容 辅助手段和时间 分 配 3)原发性增多 原因不明的骨髓增殖性疾病。 (2)减少 低于正常值低限,见于各种贫血。 1)临床上根据血红蛋白减少的程度将贫血分为四级。 2)根据贫血产生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不同,可将贫血分三类。 (二)血细胞比容测定 1.增多 引起红细胞增多的原因。 2.减少 各种原因的贫血和血液稀释。 (三)红细胞三种平均值 1.红细胞平均体积 2.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 3.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 (四)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 四、血小板参数的临床意义 (一)血小板计数 1.生理变化 (1)一天中,清晨比午后低;夏季比冬季低;新生儿较低、月经前低。 (2)进食和剧烈运动后增多;静脉血高于末稍敌国;妊娠中后期高。 2.病理变化 (1)增多 1)原发性增多: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 2)反应性增多:急性感染、急性出血等。 3)不明原因增多:考虑可能为恶性肿瘤。 (2)减少 1)血小板生成减少:急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2)血小板破坏过多和消耗亢进: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DIC 等。 3)血小板分布异常:脾大、血液被稀释等。 (二)血小板平均体积 (三)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和血小板比容 五、血细胞直方图的临床应用 (一)白细胞直方图的临床应用 (二)红细胞直方图的临床应用 (三)血小板直方图的临床应用 第二节 血细胞形态检查 一、白细胞分类计数及形态检查 (一)外周血正常白细胞形态 1.中性粒细胞 2.嗜酸性粒细胞 3.嗜碱性粒细胞 幻灯片 幻灯片 幻灯片 8 分钟 幻灯片 幻灯片 10 分钟 幻灯片 10 分钟 幻灯片 第 4 页
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教案续页 基本内容 辅助手段和时间 4.淋巴细胞 5.单核细胞 (二)外周血异常白细胞形态 幻灯片 1.中性粒细胞形态异常 (1)大小不均 (2)中毒颗粒 (3)空泡变性 (4) Dohle体 (5)退行性变 (6)Auer小体 (7) Pelger Hut畸形 2.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 (1)核左移 (2)核右移 3.淋巴细胞变异 二、红细胞形态检查 10分钟 1.正常形态 幻灯片 2.红细胞大小异常 3.形态异常 4.染色异常 5.结构异常 2分钟 三、血小板形态检查 幻灯片 1.正常形态 2.形态异常
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教 案 续 页 基 本 内 容 辅助手段和时间 分 配 4.淋巴细胞 5.单核细胞 (二)外周血异常白细胞形态 1.中性粒细胞形态异常 (1)大小不均 (2)中毒颗粒 (3)空泡变性 (4)Dohle 体 (5)退行性变 (6)Auer 小体 (7)Pelger_Hut 畸形 2.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 (1)核左移 (2)核右移 3.淋巴细胞变异 二、红细胞形态检查 1.正常形态 2.红细胞大小异常 3.形态异常 4.染色异常 5.结构异常 三、血小板形态检查 1.正常形态 2.形态异常 幻灯片 10 分钟 幻灯片 2 分钟 幻灯片 第 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