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种子检验原理和技术 本章教学时数:8学时(第25-32讲) 第五节真实性和品种纯度鉴定 (第29-30讲) 一、有关定义和目的意义 (一)有关定义 l.种子真实性:种子真实性(cultivar genuineness或trueness) 是指一批种子所属品种、种或属与文件(品种证书、标签等)是否相同, 是否名符其实。这是鉴定种子样品的真假问题。 2.品种纯度:品种纯度(varietal purity)是品种在特征、特性 方面典型一致的程度,用本品种的种子数占供检样品种子数的百分率 表示。这是鉴定品种一致性程度高低的问题。 3.变异株:变异株(off-type)是一个或多个性状与原品种育成 者所描述性状明显不同的植株。 (二)目的意义 (1)保证种子质量,充分发挥品种的增产作用。 (2)促进优质优价政策的贯彻,提高效益。 二、品种鉴定的原理 品种具备新颖性、特异性、一致性及稳定性。 品种区分的外在表现就是品种的特征特性,其内在基础是遗传信 息DNA的差异。DNA可转录形成RNA序列,再翻译形成氨基酸系列进 而形成多肽·蛋白质。蛋白质是构成植物细胞的基本成分之一,也可 作为酶成分。酶能催化各级代谢反应,初级、次级反应,进而形成各 种有机化合物,如碳水化合物、有机酸、脂肪等物质,这些化学成分
在植物能量贮存和细胞结构方面有巨大作用,并反映在其解剖结构和 形态特征方面。 因此,我们可以借助各种有效手段,对遗传信息本身及其调节产 物与表现在不同层次水平上进行区分鉴定,找出品种之间所具有的形 态学、细胞遗传学、解剖学、物理学、生理学、化学和生物化学等方 面的差异,才能鉴定成功。 三、真实性和品种纯度鉴定的监控途径和方法 (一)监控途径 田间检骏室内检验田间小区种植鉴定 (二)鉴定方法 仲裁检验通常采取田间小区种植鉴定 室内检验和田间小区种植鉴定作为后控检验 各种方法在准确性、经济性、可操作性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差异 可根据实际检验目的和要求选择合适的技术和方法。 总的原则:简单、易行、经济、准确、快速。 四、种子纯度的形态学鉴定 (一)种子形态特征鉴定 1.鉴定品种的依据 根据种子形态特征方面的差异。 2.鉴定方法 随机从送验样品中数取400粒种子,鉴定时须设重复,每个重复 不超过100粒种子。 表6.3品种纯度测定的送验样品重量(g) 种类 限于实验室测定 用间小区及实验室测定 豌豆属、菜豆属、蚕豆属、玉米属、 1000 2000 大豆属及种子大小类似的其他属 水稻属、大表属、燕麦属、小麦属 黑麦属及种子大小类似的其他属 500 1000
甜菜属及种子大小类似的其他属 250 500 所有其他屈 100 250 必须备有标准样品或鉴定图片和有关资料。根据种子的形态特 征,必要时可借助放大镜等进行逐粒观察,区分出本品种和异品种种 子,计数,并按下列公式计算品种纯度百分率。 查对容许差距 良种品种纯度是否达到国家标准种子质量标准、合同和标签的要 求,可利用表7.2进行判别。 (二)幼苗形态鉴定 通过两个途经:一种途径是在温室或培养箱中,提供给植株以加 速发育的条件(类似于田间小区鉴定,只是所需时间较短),当幼苗达 到适宜评价的发育阶段时,对全部或部分幼苗进行鉴定:另一种途径 是让植株生长在特殊的逆境条件下,测定不同品种对逆境的不同反应 来鉴别不同品种,如培养在不同营养成分,不同光周期,不同有毒成 分等环境。 1.种植方法所有样品均应播种在惰性砂床中,加水湿润到适宜 湿度后播种。 2.浇水方法出苗前,全部种植盘或盆在出苗前应加水一致,以 满足出苗所需水分。出苗后,为鉴定色素而种植的大豆、莴苣幼苗, 应用Hoagland No..1营养液浇水,每4天一次;当鉴定芽鞘和茎上色 素而种植的小麦、燕麦幼苗,应用缺磷的Hoagland No.1营养液,每 4天浇1次。其余几天可以用水浇。 3.光温控制通常利用高强度的光照如白冷光荧光灯和白炽灯 光源,光照强度33000Lux(勒克司):一般采用24h连续光照,但除 草剂敏感性测定和光周期反应测定例外。温度一般控制在25℃条件 下,但也有例外。 4.幼苗形态特征鉴定
小麦幼苗的芽鞘和茎色鉴定,可在播后大约7天进行,颜色从绿 到紫。可用1%NaC1或HCL溶液湿润滤纸或用紫外光照射幼苗12h, 使颜色加深。 高梁和玉米幼苗芽鞘和顶端颜色鉴定可在出苗后14天进行。芽 鞘颜色分紫红色和绿色,顶端颜色可能有4种类型,深紫色(在茎和 叶近轴和远轴表面全深紫色):中等紫色(紫色茎,近轴叶表面几乎深 紫色,远轴叶表面黄棕色):浅紫色(幼苗在茎和叶边缘有局部紫色, 主要为绿色)和绿色(幼苗含绿色)。 燕麦幼苗可在播后10-14天进行鉴定,芽鞘和叶鞘颜色分绿色和 紫红色,叶鞘茸毛有无(光滑、茸毛、混合型)等。 大豆幼苗颜色可在10-14天进行,分4种,绿色,赤褐色(下胚 轴下部有),淡紫色(下胚轴紫色,上胚轴绿色)和深紫色(上、下胚轴 均为紫色)。播后21天(3片小叶完全展开)进行茸毛颜色和上面一片 小叶背面茸毛着生角度(直立、平贴,中间)及小叶形状(卵形(长 宽比小于1.6),披针形(长宽比大于2.0))鉴定。 五、种子纯度的快速鉴定 (一)化学鉴定 主要根据不同品种皮壳成分和化学物质的差异,而对不同化学试 剂反应显色的差异来鉴定品种。 1.苯酚染色法 又名石炭酸,其染色的原理是单酚、双酚、多酚在酚酶的作用下 氧化成为黑色素(C77H98055N14S),由于每个品种皮壳内酚酶活性不 同,将苯酚氧化呈现深浅不同的褐色。该法主要适用于小麦、水稻和 燕麦、大麦、黑麦草、早熟禾等牧草种子
图6.2苯酚染色 2.愈创木酚(C,H0)法其原理是大豆种皮内具有过氧化物酶, 能使过氧化氢分解而放出氧,使愈创木酚氧化而产生红棕色的4-邻 甲氧基醌,由于不同品种过氧化物酶的活性不同,使溶液颜色也有深 浅之分。 3.碱液(NaOH或KOD处理可用于十字花科种子真实性鉴定。 4.草木樨硫酸四氨铜鉴定。 5.高粱种子氢氧化御一漂白粉测定法 6.燕麦种子氯化氢测定法。 7.小麦种子的氢氧化钠测定法。 8.羽扇豆属植物碱测定法。 (二)物理鉴定 荧光分析法,其原理是根据不同品种种子和幼苗含有荧光物质的 差异,利用紫外线照射物体后有激发光的现象,将不可见的短光波转 变为可见的长光波。由于光的持久性不同可分成两种类型:一种叫荧 光现象,紫外光连续照射后物体能发光,当停止照射时,被激发的光 也随之停止。另一种叫磷光现象,当紫外光停止照射后,激发生成的 光在或长或短时期内可继续发光。这里主要应用荧光法鉴定品种,因 为不同品种和类型的种子,其种皮结构和化学成分不同,在紫外光照 射下发出荧光也不同。鉴定的方法有两种: 1.种子鉴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