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畜育种学讲稿(I) 刘胜军 动物科技学院 二00四年四月
1 家畜育种学讲稿(I) 刘胜军 动物科技学院 二 00 四年四月
绪论 农业、畜牧业与家畜育种 动物农业的概念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产业,亦即农业是解决人类 吃饭穿衣等最基本的生活需要的第一产业。 农业生产体系包括植物农业发动物农业两大部分。植物农业( plant agriculture) 即种植业,是利用水、土壤和日光等自然资源,为人类生产粮、棉、油等植物性产品 动物农业( animal agriculture)即畜牧业或养殖业,是通过饲养畜禽以及水生动物, 将植物产品及其副产品转化为肉、蛋、奶、毛等动物性产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植 物农业解决的是人类生活的“温饱”问题,而动物农业解决的是人类生活的“小康” 问题。 畜牧业在农业中的重要性从农业经济学观点出发,畜牧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 所占的比例高低,客观地反映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发展与经济发达的程度。世界 上大多数发达国家的畜牧业生产水平都很较高,其畜牧业产值平均占到农业总产值的 50%以上。例如,美国占70%、英国占76%、德国占73%、法国占56%、而新西兰和丹 麦等国畜牧业产值甚至占到农业总产值的90%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处于持续高速发展时期,随着社会进步和人 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业内部产业结构逐渐调整。畜牧业生产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好 形势,在农业总体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畜牧业以更高的速度发展,到20世纪末, 畜牧业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例以提高到35%左右。而东南沿海许多经济发达地区,这 个比例就更高了,有的省市以超过50% 家畜育种对发展畜牧业的作用在影响畜牧业生产效率的因素中,畜禽品种或种群 的遗传素质起主导作用。根据国际权威机构的科学评估,在畜牧生产效率的提高中 家畜遗传育种效率最高,占40%。只有充分地利用现有的畜禽品种资源,培育出具有 优良性状的品种、品系或种群,才能在相同条件和投入下,获的畜牧生产最大的产出 和效益 我们可以将“育种”理解为:采用一切可能的手段来改进家畜的遗传素质,以期 生产出数量多、质量高的畜产品。 家畜育种至少可以从几方面影响动物生产的效率:首先,通过育种工作可以充分 利用畜禽品种资源,一方面发挥优良品种的珍贵基因库作用,提高畜产品的质量和其 他特性;另一方面通过开发利用品种资源,达到对现有品种资源的保护目的。其次, 通过育种工作,培育出新的种和品系,以保证畜禽群体具有很高的总体生产性能,并 提供符合市场需求的高质量畜产品,使之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第三,通过育种工 作,在现有优良品种的群体中选育优秀的种畜,通过种畜的推广利用,提髙畜禽群体 内的良种覆盖率,使群体不断地得到遗传改良。第四,通过通过育种工作,培养杂交 配套系或筛选“优化”杂交组合,以期充分利用杂交优势,为工厂化畜牧业生产提供 高产、低耗的商品畜禽,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家畜育种学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一)家畜育种学的概念家畜育种学是人类应用遗传学理论指导家畜育种实践 的有关科学知识体系。具体地说,育种学是认为的控制畜禽个体的繁殖机会,利用适 当的育种方法,尽可能“优化”地开发利用畜禽品种的遗传变异的一系列理论和方法。 根据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理解为以下几点。首先,育种学与遗传学有着直接密切
1 绪 论 一.农业、畜牧业与家畜育种 动物农业的概念 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产业,亦即农业是解决人类 吃饭穿衣等最基本的生活需要的第一产业。 农业生产体系包括植物农业发动物农业两大部分。植物农业(plant agriculture) 即种植业,是利用水、土壤和日光等自然资源,为人类生产粮、棉、油等植物性产品。 动物农业(animal agriculture)即畜牧业或养殖业,是通过饲养畜禽以及水生动物, 将植物产品及其副产品转化为肉、蛋、奶、毛等动物性产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植 物农业解决的是人类生活的“温饱”问题,而动物农业解决的是人类生活的“小康” 问题。 畜牧业在农业中的重要性 从农业经济学观点出发,畜牧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 所占的比例高低,客观地反映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发展与经济发达的程度。世界 上大多数发达国家的畜牧业生产水平都很较高,其畜牧业产值平均占到农业总产值的 50%以上。例如,美国占 70%、英国占 76%、德国占 73%、法国占 56%、而新西兰和丹 麦等国畜牧业产值甚至占到农业总产值的 90%。 改革开放 20 多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处于持续高速发展时期,随着社会进步和人 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业内部产业结构逐渐调整。畜牧业生产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好 形势,在农业总体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畜牧业以更高的速度发展,到 20 世纪末, 畜牧业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例以提高到 35%左右。而东南沿海许多经济发达地区,这 个比例就更高了,有的省市以超过 50%。 家畜育种对发展畜牧业的作用在影响畜牧业生产效率的因素中,畜禽品种或种群 的遗传素质起主导作用。根据国际权威机构的科学评估,在畜牧生产效率的提高中, 家畜遗传育种效率最高,占 40%。只有充分地利用现有的畜禽品种资源,培育出具有 优良性状的品种、品系或种群,才能在相同条件和投入下,获的畜牧生产最大的产出 和效益。 我们可以将“育种”理解为:采用一切可能的手段来改进家畜的遗传素质,以期 生产出数量多、质量高的畜产品。 家畜育种至少可以从几方面影响动物生产的效率:首先,通过育种工作可以充分 利用畜禽品种资源,一方面发挥优良品种的珍贵基因库作用,提高畜产品的质量和其 他特性;另一方面通过开发利用品种资源,达到对现有品种资源的保护目的。其次, 通过育种工作,培育出新的种和品系,以保证畜禽群体具有很高的总体生产性能,并 提供符合市场需求的高质量畜产品,使之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第三,通过育种工 作,在现有优良品种的群体中选育优秀的种畜,通过种畜的推广利用,提高畜禽群体 内的良种覆盖率,使群体不断地得到遗传改良。第四,通过通过育种工作,培养杂交 配套系或筛选“优化”杂交组合,以期充分利用杂交优势,为工厂化畜牧业生产提供 高产、低耗的商品畜禽,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二、家畜育种学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一)家畜育种学的概念 家畜育种学是人类应用遗传学理论指导家畜育种实践 的有关科学知识体系。具体地说,育种学是认为的控制畜禽个体的繁殖机会,利用适 当的育种方法,尽可能“优化”地开发利用畜禽品种的遗传变异的一系列理论和方法。 根据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理解为以下几点。首先,育种学与遗传学有着直接密切
的关系,遗传育种学家这样地形容这个关系,他们疆域中学称为“应用遗传学” ( applied genetics),将遗传学称为“育种生理学”( breeding physiology);其次, 所谓的“优化”是确定一些筛选育种方案、选择种畜等措施的方法和标准;第三,强 调了家畜育种中人的主体作用,育种的目的是为了人类的福利,人是育种的实施。 家畜育种学的发展简史家畜育种首先开始于野生动物驯化,随着社会的变革 人类需求的变化和科学的发展,家畜育种工作也不断地改进和提高,家畜育种学也经 历了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不断深化和完善的发展过程。 1.传统的家畜育种思想与实践在经典的育种学理论出现以前,人类早己开始了 家畜育种活动。那时育种者选种的依据是所谓“育种者的眼力”,这里提到的“眼力”, 实际上就是一种经验与灵感的结合。我国古代著名的伯乐《相马经》和宁戚的《相牛 经》就是这种选种方法的代表 在没有遗传学知识的情况下,育种者已经开始注意到家系与个体表现的关系,并 对家系进行多个世代的追踪观察和比较。因此,我们可以将这个“表型观察”的育种 方式看作是最古老的家畜育种学知识的雏形。 自14世纪初,根据畜牧业发展的需要,在世界范围内开始了培育专门化品种的 工作,这标志着系统的家畜育种工作的开始。那时对“品种”的描绘是:在一定地区 出现的某一畜种的畜群,尽管他们内部存在着一定的变异,但在一些特定的性状和特 征上,与另一地区的畜群有着明显的差别。当时在瑞士艾恩西德伦( Einsiedeln)地 区培育的褐牛,可谓中世纪家畜培育品种的一个典范,当时著名的大型乳用品种瑞士 褐牛( Brown Swiss)就是始于那时的这一牛群。 2.近代育种学与育种实践近代家畜育种的兴起可追溯到18世纪后半叶,由于 产业革命的影响,畜牧业发展迅速,出现了培育品种的新高潮。这一时期将“品种 理解为:形态学和生理学上十分相似的一组家畜。育种者在培育品种前开始制定了明 确的育种目标,并根据实践经验从血统、个体和后代选择种畜,同时熟练地应用近交 选配,提高种群内个体在多个性状上的一致性。英国的R. Bakewell可以称为近代家 畜育种之父,他最早将种畜后裔的性能记录下来,并将其应用到选种工作中,并成功 地育成了夏尔马、莱斯特羊,还改良了长角牛等品种。在前后100多年时间内,全世 界培育了许多畜禽品种,仅在英国就育成了10个牛品种、20个猪品种、6个马品种 和30个羊品种。这些品种的育成为20世纪畜牧业的大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一些 科学家的育种措施和育种组织也在这一时期成立。1822年在英国的短角牛群中建立 了世界上第一本良种登记册,50年后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育种组织一一短角牛协会。 育种者在品种育成后,又采用科学的选种方法选育提高,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以 奶牛为例。19世纪初,欧洲的奶牛一般平均每年产奶1500kg,而经选育提高后,到 19世纪末达到了2500kg。 3.现代育种学理论的发展与育种实践19世纪初自然科学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家畜育种学家开始尝试将自然科学的理论与技术应用到育种实践中。达尔文 (1809-1882)进化论的理论对家畜育种的影响是深远的。家畜育种的选择理论,就 是达尔文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自然选择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孟德尔(1822 1884)遗传学的诞生对现代家畜育种学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达尔文的理论 是通过对大量自然现象的分析和推论而形成,而孟德尔则是通过实验揭示了生物的遗 传规律。1900年孟德尔植物杂交实验报告重新发表,奠定了现代遗传学基础。在此 以后的20年中,家畜育种学家致力于孟德尔遗传定律在育种实践中的应用工作。然 而对于畜牧业生产十分重要的经济性状,诸如产奶量、日增重等性状的遗传分析,孟 德尔遗传定律就显得无能为力了。20世纪20年代 Fisher(1890-1962)
2 的关系,遗传育种学家这样地形容这个关系,他们疆域中学称为“应用遗传学” (applied genetics),将遗传学称为“育种生理学”(breeding physiology);其次, 所谓的“优化”是确定一些筛选育种方案、选择种畜等措施的方法和标准;第三,强 调了家畜育种中人的主体作用,育种的目的是为了人类的福利,人是育种的实施。 家畜育种学的发展简史 家畜育种首先开始于野生动物驯化,随着社会的变革, 人类需求的变化和科学的发展,家畜育种工作也不断地改进和提高,家畜育种学也经 历了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不断深化和完善的发展过程。 1.传统的家畜育种思想与实践 在经典的育种学理论出现以前,人类早已开始了 家畜育种活动。那时育种者选种的依据是所谓“育种者的眼力”,这里提到的“眼力”, 实际上就是一种经验与灵感的结合。我国古代著名的伯乐《相马经》和宁戚的《相牛 经》就是这种选种方法的代表。 在没有遗传学知识的情况下,育种者已经开始注意到家系与个体表现的关系,并 对家系进行多个世代的追踪观察和比较。因此,我们可以将这个“表型观察”的育种 方式看作是最古老的家畜育种学知识的雏形。 自 14 世纪初,根据畜牧业发展的需要,在世界范围内开始了培育专门化品种的 工作,这标志着系统的家畜育种工作的开始。那时对“品种”的描绘是:在一定地区 出现的某一畜种的畜群,尽管他们内部存在着一定的变异,但在一些特定的性状和特 征上,与另一地区的畜群有着明显的差别。当时在瑞士艾恩西德伦(Einsiedeln)地 区培育的褐牛,可谓中世纪家畜培育品种的一个典范,当时著名的大型乳用品种瑞士 褐牛(Brown Swiss)就是始于那时的这一牛群。 2.近代育种学与育种实践 近代家畜育种的兴起可追溯到 18 世纪后半叶,由于 产业革命的影响,畜牧业发展迅速,出现了培育品种的新高潮。这一时期将“品种” 理解为:形态学和生理学上十分相似的一组家畜。育种者在培育品种前开始制定了明 确的育种目标,并根据实践经验从血统、个体和后代选择种畜,同时熟练地应用近交 选配,提高种群内个体在多个性状上的一致性。英国的 R.Bakewell 可以称为近代家 畜育种之父,他最早将种畜后裔的性能记录下来,并将其应用到选种工作中,并成功 地育成了夏尔马、莱斯特羊,还改良了长角牛等品种。在前后 100 多年时间内,全世 界培育了许多畜禽品种,仅在英国就育成了 10 个牛品种、20 个猪品种、6 个马品种 和 30 个羊品种。这些品种的育成为 20 世纪畜牧业的大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一些 科学家的育种措施和育种组织也在这一时期成立。1822 年在英国的短角牛群中建立 了世界上第一本良种登记册,50 年后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育种组织——短角牛协会。 育种者在品种育成后,又采用科学的选种方法选育提高,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以 奶牛为例。19 世纪初,欧洲的奶牛一般平均每年产奶 1500kg,而经选育提高后,到 19 世纪末达到了 2500kg。 3.现代育种学理论的发展与育种实践 19 世纪初自然科学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家畜育种学家开始尝试将自然科学的理论与技术应用到 育种实践中。达尔文 (1809-1882)进化论的理论对家畜育种的影响是深远的。家畜育种的选择理论,就 是达尔文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自然选择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孟德尔(1822 —1884)遗传学的诞生对现代家畜育种学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达尔文的理论 是通过对大量自然现象的分析和推论而形成,而孟德尔则是通过实验揭示了生物的遗 传规律。1900 年孟德尔植物杂交实验报告重新发表,奠定了现代遗传学基础。在此 以后的 20 年中,家畜育种学家致力于孟德尔遗传定律在育种实践中的应用工作。然 而对于畜牧业生产十分重要的经济性状,诸如产奶量、日增重等性状的遗传分析,孟 德尔遗传定律就显得无能为力了。20 世纪 20 年代 Fisher(1890—1962)
Haldane(1892-1964)和 Wright(1889-1988)创建了数量遗传学理论,这一理论的基本 特点是,家畜大部分经济性状的表达是受多个效应很低的孟德尔基因的共同调控,性 状的表达还或多或少的受环境的影响,所以对家畜个体的遗传分析,需要采用统计学 方法。数量遗传学和群体遗传学是现代家畜育种学的重要科学基础。Lush(1896-1982) 将数量遗传学理论与育种实践结合,建立现代家畜育种理论体系。20世纪60年代以 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 Henderson的线形模型理论和方法为代表的,一些更 精确的统计推断方法的以在育种中应用,使得在过去20-30年中,畜牧业生产出现了 全球性的大发展 近年来,在染色体水平和DNA水平上,对于生物遗传的物理基础开展了深入研究, 使我们有可能将分子遗传学理论与数量遗传学理论相结合,一方面将进一步揭示家畜 数量性状的遗传基础,另一方面有可能将分子水平上的遗传信息与许多基因信息结 合,对于家畜经济性状进行遗传学分析,从而提高选种的效率 三、家畜育种学的任务和内容 家畜育种学是畜牧学科的一门重要分支,家畜育种学是研究改良家畜遗传素质 提高生产性能的水平,根据需求培育新品种和品系,通过杂交利用杂种优势,高效优 质地生产量多质优的畜产品的理论、技术和方法的一门学科。 家畜育种学的主要任务是 (1)研究家畜的起源、驯化,品种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对现有品种资源进行调 查、分析、保护、开发利用。 (2)研究家畜生长发育的规律,主要性状的遗传基础和遗传规律,生产性能测 定的组织与实施方法。 (3)研究对现有品种遗传改良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包括选种选配的理论、方 ,优化育种规划的方法等。 (4)研究培育新品种和新品系的理论和方法 (5)研究利用杂种优势的途径与方法 (6)研究保证家畜育种工作科学高效进行的组织、措施与必要的法规。 从家畜育种学的历史可以看出,它在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及时地结合了新理论 和新方法,丰富本科学的内容。近年来随着新科学不断地深入发展,很多高新技术, 诸如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系统工程技术很快地结合到家畜育种学中,尤其是分子遗 传学和分子生物技术的结合与应用,又出现了标记辅助选择、分子育种等新领域,更 丰富了家畜育种学,为家畜育种工作开拓出更为广阔的前景。 第一章家畜的起源和驯化与品种 第一节家畜的概念 在地球上众多形式的动物资源中,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是人类自身文明发展的 产物;家畜遗传资源。所有种类的家畜,无一例外都是从野生动物驯化而来,它们对 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对人类的依赖及其畜产品用途的专一化程度,反映出家畜驯化 历史的长短和驯化的程度。正确理解家畜的概念,了解家畜在动物分类中的地位及其 起源,掌握家畜品种的形成过程和发展趋势,对于合理利用和科学保存家畜品种资源
3 Haldane(1892-1964)和 Wright(1889-1988)创建了数量遗传学理论,这一理论的基本 特点是,家畜大部分经济性状的表达是受多个效应很低的孟德尔基因的共同调控,性 状的表达还或多或少的受环境的影响,所以对家畜个体的遗传分析,需要采用统计学 方法。数量遗传学和群体遗传学是现代家畜育种学的重要科学基础。Lush(1896-1982) 将数量遗传学理论与育种实践结合,建立现代家畜育种理论体系。20 世纪 60 年代以 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 Henderson 的线形模型理论和方法为代表的,一些更 精确的统计推断方法的以在育种中应用,使得在过去 20-30 年中,畜牧业生产出现了 全球性的大发展。 近年来,在染色体水平和 DNA 水平上,对于生物遗传的物理基础开展了深入研究, 使我们有可能将分子遗传学理论与数量遗传学理论相结合,一方面将进一步揭示家畜 数量性状的遗传基础,另一方面有可能将分子水平上的遗传信息与许多基因信息结 合,对于家畜经济性状进行遗传学分析,从而提高选种的效率。 三、 家畜育种学的任务和内容 家畜育种学是畜牧学科的一门重要分支,家畜育种学是研究改良家畜遗传素质, 提高生产性能的水平,根据需求培育新品种和品系,通过杂交利用杂种优势,高效优 质地生产量多质优的畜产品的理论、技术和方法的一门学科。 家畜育种学的主要任务是: (1)研究家畜的起源、驯化,品种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对现有品种资源进行调 查、分析、保护、开发利用。 (2)研究家畜生长发育的规律,主要性状的遗传基础和遗传规律,生产性能测 定的组织与实施方法。 (3)研究对现有品种遗传改良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包括选种选配的理论、方 法,优化育种规划的方法等。 (4)研究培育新品种和新品系的理论和方法。 (5)研究利用杂种优势的途径与方法。 (6)研究保证家畜育种工作科学高效进行的组织、措施与必要的法规。 从家畜育种学的历史可以看出,它在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及时地结合了新理论 和新方法,丰富本科学的内容。近年来随着新科学不断地深入发展,很多高新技术, 诸如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系统工程技术很快地结合到家畜育种学中,尤其是分子遗 传学和分子生物技术的结合与应用,又出现了标记辅助选择、分子育种等新领域,更 丰富了家畜育种学,为家畜育种工作开拓出更为广阔的前景。 第一章 家畜的起源和驯化与品种 第一节 家畜的概念 在地球上众多形式的动物资源中,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是人类自身文明发展的 产物;家畜遗传资源。所有种类的家畜,无一例外都是从野生动物驯化而来,它们对 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对人类的依赖及其畜产品用途的专一化程度,反映出家畜驯化 历史的长短和驯化的程度。正确理解家畜的概念,了解家畜在动物分类中的地位及其 起源,掌握家畜品种的形成过程和发展趋势,对于合理利用和科学保存家畜品种资源
培育新品种和新品系以及利用杂种优势等,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家畜的概念 中国自古就有“在家为畜,在野为兽”之说,广义的家畜是指在人类控制干预下, 能够顺利地进行繁殖的、有相当大的群体规模、并有利于人类的经济性状得到充分发 展并能遗传下去的家养的脊椎动物 而那些被人类扑获和饲养的尚未完全驯化且数量不多的野生动物则不能称之为 家畜,这些动物有时也成为驯养动物,但是其野性依旧,不能象家畜那样大量地任意 饲养,一般称为特种养殖动物或特种经济动物 狭义的家畜指属于哺乳纲的驯化动物,属于鸟纲的驯化动物则另称为家禽 最常见的家畜家禽有包括牛、马、绵羊、山羊、猪鸡等;较常见的有驴、骡、骆 驼、兔、鸭、鹅、猫狗等;还包括火鸡、鸽子、鹌鹑、珠鸡、番鸭 Poultry: ducks, goose, turkeys, domestic fowls 第二节家畜品种及其发展 、品种的概念 (一)、种和品种 1、物种(简称种, specles)种是具有一定形态、胜利特征和自然分布区域 的生物类群,是生物分类系统的基本单位。一个种中的个体一般不与其它种中的个体 交配,即使交配也不能产生有生殖能力的后代。种是生物进化过程中由量变到质变的 结果,是自然选择的历史产物。由于种内部分群体的迁移、长期的地理隔离和基因突 变等因素,会导致种的基因库发生遗传漂变,从而形成亚种或变种 2、品种( breed)品种是指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主要性状的遗传性比较一 致的一种栽培植物或家养动物群体,能适应一定的自然环境以及栽培或饲养条件,在 产量和品质上比较符合人类的要求,是人类的农业生产资料。品种是人工选择的历史 产物。在有些家畜的品种中,还有称为品系的类群,它是品种内的结构形式。有些品 种是从某一品系开始,逐渐发展形成的。一个历史很久,分布很广,群体很大的品种, 也会由于迁移、引种、隔离等,形成区域性的地方品系。 3、品系( strain,line)如上所述,品系属品种内的一种结构形式,它是指起 源于共同祖先的一个群体。它们可以是自交或近亲繁殖若干代以后所获得的在某些性 状上具有相当遗传一致性的后代,也可以是源于同一头种畜(通常为公畜,称为系祖) 的畜群,具有与系祖类似的特征和特性,并且符合该品种的标准。具有不同特点的几 个品系还可以根据生产需要合成为一个新的品系,称为合成系。有关品系的内容,将 在第九章详细讨论。 (二)品种应具备的条件作为一个家畜品种应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或种用价 值,来源相同、性状相似、遗传性稳定,而且有一定的结构和足够的数量 来源相同凡属同一个品种的家畜,决不是一群杂乱无章的动物,而是有着 基本相同的血统来源,个体彼此间有着血统上的联系,故其遗传基础也非常相似。这 是构成一个“基因库”的基本条件。 2.性状及适应性相似作为同一个品种的家畜,在体形结构、生理机能、重要 经济性状、对自然环境条件的适应性等方面都很相似,它们构成了该品种的基本特征, 拒此很容易与其它品种相区别。没有这些共同特征也就谈不上是一个品种 3.遗传性稳定品种必须具有稳定的遗传性,才能将其典型的特征遗传给后代, 使得品种得以保持下去,这是纯种家畜与杂种家畜的最根本区别
4 培育新品种和新品系以及利用杂种优势等,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家畜的概念 中国自古就有“在家为畜,在野为兽”之说,广义的家畜是指在人类控制干预下, 能够顺利地进行繁殖的、有相当大的群体规模、并有利于人类的经济性状得到充分发 展并能遗传下去的家养的脊椎动物。 而那些被人类扑获和饲养的尚未完全驯化且数量不多的野生动物则不能称之为 家畜,这些动物有时也成为驯养动物,但是其野性依旧,不能象家畜那样大量地任意 饲养,一般称为特种养殖动物或特种经济动物。 狭义的家畜指属于哺乳纲的驯化动物,属于鸟纲的驯化动物则另称为家禽。 最常见的家畜家禽有包括牛、马、绵羊、山羊、猪鸡等;较常见的有驴、骡、骆 驼、兔、鸭、鹅、猫狗等;还包括火鸡、鸽子、鹌鹑、珠鸡、番鸭。 Poultry:ducks,goose,turkeys,domestic fowls。 第二节 家畜品种及其发展 一、品种的概念 (一)、种和品种 1、物种(简称种,species) 种是具有一定形态、胜利特征和自然分布区域 的生物类群,是生物分类系统的基本单位。一个种中的个体一般不与其它种中的个体 交配,即使交配也不能产生有生殖能力的后代。种是生物进化过程中由量变到质变的 结果,是自然选择的历史产物。由于种内部分群体的迁移、长期的地理隔离和基因突 变等因素,会导致种的基因库发生遗传漂变,从而形成亚种或变种。 2、品种(breed) 品种是指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主要性状的遗传性比较一 致的一种栽培植物或家养动物群体,能适应一定的自然环境以及栽培或饲养条件,在 产量和品质上比较符合人类的要求,是人类的农业生产资料。品种是人工选择的历史 产物。在有些家畜的品种中,还有称为品系的类群,它是品种内的结构形式。有些品 种是从某一品系开始,逐渐发展形成的。一个历史很久,分布很广,群体很大的品种, 也会由于迁移、引种、隔离等,形成区域性的地方品系。 3、品系(strain,line) 如上所述,品系属品种内的一种结构形式,它是指起 源于共同祖先的一个群体。它们可以是自交或近亲繁殖若干代以后所获得的在某些性 状上具有相当遗传一致性的后代,也可以是源于同一头种畜(通常为公畜,称为系祖) 的畜群,具有与系祖类似的特征和特性,并且符合该品种的标准。具有不同特点的几 个品系还可以根据生产需要合成为一个新的品系,称为合成系。有关品系的内容,将 在第九章详细讨论。 (二)品种应具备的条件 作为一个家畜品种应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或种用价 值,来源相同、性状相似、遗传性稳定,而且有一定的结构和足够的数量。 1.来源相同 凡属同一个品种的家畜,决不是一群杂乱无章的动物,而是有着 基本相同的血统来源,个体彼此间有着血统上的联系,故其遗传基础也非常相似。这 是构成一个“基因库”的基本条件。 2.性状及适应性相似 作为同一个品种的家畜,在体形结构、生理机能、重要 经济性状、对自然环境条件的适应性等方面都很相似,它们构成了该品种的基本特征, 拒此很容易与其它品种相区别。没有这些共同特征也就谈不上是一个品种。 3.遗传性稳定 品种必须具有稳定的遗传性,才能将其典型的特征遗传给后代, 使得品种得以保持下去,这是纯种家畜与杂种家畜的最根本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