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氮族元素 氨族元 和修 舍勒,CW. 族通性 氯族通性 句传说 Bi 44 76 98 142101373.77033 国的 部是由法国的C.Geoy从船中分高得到的, 氮族通性 氯族通性 、氯族元来的氧化态 汽族 电子构 氧化志 的离子型 PH: IArHs'ip tt 元来的配 氮族通性 氮及其化合物 从八到阻+小氧化志的稳定性减而+氧化 银 的稳定性通增。 +V氧化的氯是较强的氧化剂。除氯外从 氯的新生物 +化志的化性从+八还原到血依次增 氯的氧化物 亚确晚及其盐 :氧化态的儿不具有氧化性并且最定而 氧化态的艳是最的氧化它的皿氧化态录 光化学舞 定,几乎不显还哪性
1 第十四章:氮族元素 氮族元素 氮族通性 氮及其化合物 磷及其化合物 砷锑铋 盐类的热分解 作业 本章要求 在非金属化学中,氮族元性质的变化基本上 是规律的,是由典型非金属氮到典型金属铋的一 个完整过渡,因此往往被选为系统研究的对象。 周期系第VA族元素,包括了氮(Nitrogen)、磷 (Phosphorus)、砷(Arsenic)、锑(Stibium)和铋 (Bismuth)。 一、元素的发现 氮由英卢塞福、普利斯特里、瑞典舍勒(用 NaOH除空气中的CO 2,P除O 2)所发现。 氮族通性 氮族通性 第一个发现磷的是德国的波兰特,他听到-“尿 里可制得黄金”这样一句传说。他就抱着发财的目 地,用尿做了大量实验,1669年他在一次实验中用砂、 木炭、石灰等和尿混合,加热蒸馏,虽没得到黄金却 意外地得到一种美丽的物质,它色白质软,在黑暗的 地方能发光,取名“冷光”,起初他极守密,不过此消 息立刻传遍了德国。 砷是由中国的炼丹家葛洪发现的(317年),德 国的A.Magnus在(1250年)也得到了砷。 锑是古代发现的。 铋是由法国的C.J.Geoffroy从铅中分离得到的。 氮族通性 性质 N P As Sb Bi 原子序数 7 15 33 51 83 原子量 14.01 30.97 74.92 121.75 208.98 共价半径/pm 55 110 121 141 154.7 M 3 171 212 222 245 M 3+ 16 44 58 76 98 离子 半径 /pm M 5+ 13 35 46 62 74 第一电离势 (KJ/mol) 1402 1011.8 859.7 833.7 703.3 第一电子亲和 势(KJ/mol) 7 71.7 77 101 100 电负性 3.04 2.19 2.18 2.05 2.02 二、氮族元素的基本性质 氮族通性 电子构型 氧化态 N [He]2s 2 2p 3 32,1,0,+1,+2,+3,+4,+5 P [Ne]3s 2 3p 3 3,0,+3,+5 As [Ar]4s 2 4p 3 3,0,+3,+5 Sb [Kr]5s 2 5p 3 3,0,+3,+5 Bi [Xe]6s 2 6p 3 0,+3,+5 三、氮族元素的氧化态 氮族通性 四、氮族元素的特性 由于价电子层为ns 2np3与氧族、卤素比较,它们 若要获得三个电子而形成Ⅲ价的离子是较困难的, 只有电负性较大的N、P能形成极少数Ⅲ价的离子型 化合物,Li 3N、Mg 3N 2、Na 3P、Ca 3P2等,由于N 3 、 P3 离子半径大容易变型,遇水强烈水解生成NH 3和 PH 3如: Mg 3N 2+6H 2O===3Mg(OH)2+3NH 3 Na 3P+3H 2O===3NaOH+3PH 3 本族元素形成正价的趋势较强,如NF3、PBr 5、 AsF5、SbCl 5、BiCl 3、SbCl 3等,形成共价化合物是 本族元素的特征。 氮族通性 从N到Bi,+V氧化态的稳定性递减,而+Ⅲ氧化态 的稳定性递增。 +V氧化态的氮是较强的氧化剂。除氮外从磷到 铋+V氧化态的氧化性(从+V还原到+Ⅲ)依次增强。 +V氧化态的磷儿乎不具有氧化性并且最稳定,而 +V氧化态的铋是最强的氧化剂,它的+Ⅲ氧化态最稳 定,几乎不显还原性。 氮及其化合物 氮 光 化 学 烟 雾 氨 氨 的 衍 生 物 氮 的 氧 化 物 亚 硝 酸 及 其 盐 硝 酸 及 其 盐
氯原于间能形成多重能,因而能生成本长其它元 所 有的出子 液态氨的 NO,+NaCl 3273K时,只有01%高解。 沸点 N0、0,和H,0杂质 可设 、,在常温下就和直换反应生成,,在离温时 不但能和、钙、、、硅等化合生成氯化物,而 的致冷剂 常用Cr,0,+4,0 且能与氧、氢直旋化合, 因、的原子举轻小、又没有轨道可供成能,所以 +\,T可得到很纯的氨) 、在化合物中的配位数景多不粗过:, 气中的 a 方法 分配合物她 一定的成喷,但仍然是 保摄袋 瑰代合成氨透程 氯的票化学性质有: 者C,过量则2一:+6G NH-NC3HC 子中xe麻代 氨的生物 ):+2NH.CI 果资 达种反中与水标反应相天权。黎为点绑及直。 的条件法费的 2不定性联分于结 化频道形成:申于两对 的,-18x10时,可与晚发生中和反应 5、能#:%3 ,出,比八H更不惠定,如热时便发生哪炸性分解, 白华:总结胺盐的性质和用地
2 氮 工业上生产氮一般是由分馏液态空气在15.2MPa (150atm)压力下装入钢瓶备用。或做成液氮存于液氮 瓶中,实验室里备少量氮气。如: NaN 3===Na(l)+N2(可得到很纯的氮) 产物中有少量NH 3、NO、O 2和H 2O等杂质,可设 法除去。 (NH 4) 2Cr2O 7===N 2+Cr2O 3+4H 2O 2NH 3+3CuO===3Cu+N 2+3H 2O NH 4Cl(s)+NaNO 2(饱和)===NH 4NO 2+NaCl NH 4NO 2===N 2+2H 2O 氮 氮原子间能形成多重键,因而能生成本族其它元 素所没有的化合物如叠氮化物(N 3 ),偶氮化合物(—N =N—)等。由于N 2的键能很大(946kJ·mol 1),加热到 3273K时,只有0.1%离解。 N 2在常温下就和锂直接反应生成Li 3N,在高温时 不但能和镁、钙、铝、硼、硅等化合生成氮化物,而 且能与氧、氢直接化合。 因N的原子半径小、又没有d轨道可供成键,所以 N在化合物中的配位数最多不超过4。 固氮的原理就是使N 2活化,削弱N原子间的牢固 三重健,使它容易发生化学反应。 由于电子不易被激发,难氧化;同时N 2的最低空轨道 不易接受电子而被还原。因此人工固氮很困难,而生物 的固氮却容易得多。因此,人们长期以来一直盼望能用 化学方法模拟固氮菌实现在常温常压下进行固氮。 分子N配合物的研究,以及固氮酶活性中心模型化 合物的研究。从60年代开展这方面的研究以来,巳经取 得一定的成绩,但仍然是一重要的科学研究课题。 氮 把空气中的N 2转化为可利用的含氮化合物的过程 叫做固氮。雷雨闪电时生成NO,某些细菌特别是根瘤 菌把游离态氮转变为化合态的氮都是自然界中的固氮。 人工固氮既消耗能量,产量也很有限。 p s2s s2s * * 2 p s2 p* p2 p s2 p N 2 1504kJ·mol 1 1614kJ·mol1 788kJ·mol1 氨是氮的最重要化合物之一。在工业上氨的制备是 用氮气和氢气在高温高压和催化剂存在下合成的。在实 验室中通常用铵盐和碱的反应来制备少量氨气。 氨是一种有刺激臭味的无色气体。它在常温下很容 易被加压液化,有较大的蒸发热,因此,常用它来作冷 冻机的循环致冷剂。氨极易溶于水。氨分子具有极性, 液氨的分子间存在着强的氢键,故在液氨中存在缔合分 子。液氨是有机化合物的较好溶剂,溶解离子型的无机 物则不如水。液氨象水一样可以电离: 2NH 3DNH 4+ +NH 2 K=1.9¥10 30(223K) 1998年两位希腊 化学家George Marnellos和Michael Stoukides(阿里斯多德 大学)发明一种合成氨 新方法(Science,2 Oct. 1998)。在常压下,令H2 与用He稀释的N2分别 通入一加热到570 o C的 以锶铈钇钙钛矿多 孔陶瓷(SCY)为固体电 解质的电解池中,用 覆盖在固体电解质内 外表面的多孔钯多晶 薄膜的催化,转化为 氨,转化率达到 78%!比近一个世纪 的哈伯法合成氨工艺 通常转化率为1015% 高的多。 氨 氨 与水相比,氨与水的差异:P650氨的碱性更强; 金属液氨能产生“氨合电子”现时使金属液氨溶液显蓝色 (P650):NaDNa+ + e Na+ +xNH3 D Na (NH3)x+ e + yNH3D (NH3)y 氨的主要化学性质有: 1、还原性 常温下,氨在水溶液中能被Cl 2、H 2O 2、KMnO 4等 氧化,例如: 3Cl 2+2NH 3===N2+6HCl 若Cl 2过量则得NCl 3。 3Cl 2+NH 3===NCl 3+3HCl 2、取代反应 取代反应是氨分子中的氢被其它原子或基团所取代: HgCl 2+2NH 3===HgNH 2Cl↓(白色)+NH 4Cl 氨 Cl Hg Cl C Hg NH 2 l H NH 2 氨 COCl 2+4NH 3===CO(NH 2) 2+2NH 4Cl (光气) (尿素) 这种反应与水解反应相类似,称为氨解反应。 3、配合反应 氨中氮原子上的孤电子对能与其它离子或分子形 成共价配如[Ag(NH 3) 2]+ 和BF3·NH 3都是氨配合物。 4、弱碱性 NH 3·H 2O的Kb=1.8¥10 5,可与酸发生中和反应。 5、铵盐:P653 自学:总结铵盐的性质和用途 氨的衍生物 当氨分子中的三个氢原子依次被其它原子或基团 取代时,所形成的化合物叫做氨的行生物。 1、肼(又称联氨) (1)制法:肼(N 2H 4)是以次氯酸钠氧化氨(在氨过量 的条件下),但仅能获得肼的稀溶液。 NaClO+2NH 3===N 2H 4+NaCl+H 2O (2)不稳定性:联氨分子结构每个氮原子都用sp 3杂 化轨道形成键。由于两对孤电子对的排斥作用,使两 对孤电子对处于反位,并使N—N键的稳定性降低,因 此N 2H 4比NH 3更不稳定,加热时便发生爆炸性分解。 N 2H 4(l)+O 2(g)===N 2(g)+2H 2O(l) Dr H P=624kJ/mol 肼和其某些衍生物燃烧时放热很多,可做为火箭燃料。 N N H H H H 联氨分子
复的衍生物 氯的行生物 OH- 0。a 氢的布生物 氨的衍生物 过藏金属的氯化物如TiN、ZrN、n,N: 以在元素的 W,八,氯原子填充在金属结构的间隙中合金的结构 没有变,具有金属的外形,且更充实了,所以性质更 水即分解为氨湘立的院 定一般不易与水、酸起反应,不被空气中的氧所氧 化,热魏定性高,能导飞并具有高烤点,适合用于作 高蛋度的材料。它门称为同充型氯化物 氨的衍生物 只合氯的新化学物种 液体, 18熊图 因为N的挥发性高, 种 ”品 氮:8 化物 ①○π 化氯 在 分0 有11个价电 Π8 为N0 完,它和许多有机新的城气流合可形
3 (3)弱碱性:联氨中每一个N有一孤电子对,可以接 受两个质子而显碱性,是二元弱碱,碱性稍弱于氨。 N 2H 4+H 2O===N 2H 5+ +OH K1=1.0¥10 6(298K) N 2H 5+ +H 2O===N 2H 6 2+ +OH K2=9.0¥10 16(298K) (4)氧化还原性:联氨在酸性条件下既是氧化剂又是 还原剂,在中性和碱性溶液中主要做还原剂。能将CuO、 IO 3 、Cl 2、Br 2还原,本身被氧化为N 2 氨的衍生物 1.16 0.23 0.42 0.76 3.04 0.73 0.11 N 2O N 2 NH 2OH N 2H 4 NH3 .H2O 1.05 j q /V B /V A jq 1.27 1.35 1.87 1.41 0.05 1.77 NH4+ N 2H5+ NH3OH + N 2O N2 4CuO+N 2H 4===2Cu 2O+N 2↑+2H 2O 2IO 3 +3N2H 4===2I +3N2↑+6H 2O 参加反应的氧化剂不同,N 2H 4的氧化产物除了N 2, 还有NH 4+ 和HN 3。 2MnO 4 +10N 2H 5+ +6H + ===10NH 4+ +5N 2↑+2Mn 2+ +8H 2O N 2H 5+ +HNO 2===HN 3+H + +2H 2O(特殊反应) 氨的衍生物 2、羟氨(NH 2OH) 羟氨可看成是氨分子内的一个氢原子被羟基取代的 行生物,N的氧化态是I,纯羟氨是无色固体,熔点 305K,不稳定,在288K以上便分解为NH 3、N 2和H 2O 3NH 2OH===NH 3↑+N2↑+3H 2O 4NH 2OH==2NH 3+N2O+3H 2O(部分按此式分解) 羟氨易溶于水,其水溶液比较稳定,显弱碱性(比联氨 还弱)。 NH 2OH+H 2O===NH 3OH + +OH Kb=6.6¥10 9(298K) 它与酸形成盐,如:[NH 3OH]Cl和(NH 3OH)2SO4。 羟氨既有还原性又有氧化性,但它主要用作还原剂。 羟氨与联氨作为还原剂的优点,一方面是它们具有强的 还原性,另一方面是它们的氧化产物主要是气体(N 2, N 2O,NO),可以脱离反应体系,不会给反应体系带来 杂质。 1.16 0.23 0.42 0.76 3.04 0.73 0.11 N2 O N2 NH2 OH N2 H4 NH3 .H2O 1.05 j q /V B A /V jq 1.27 1.35 1.87 1.41 0.05 1.77 NH4 + N2 H5 + NH3 OH + N2 O N2 氨的衍生物 3、氮化物 氮在高温时能与许多金属或非金属反应而生成氮 化物如: 3Mg+N 2===Mg 3N 2 2B+N2===2BN IA、IIA族元素的氮化物属于离子型氮化物,可 以在高温时由金属与N 2直接化合,它们化学活性大, 遇水即分解为氨与相应的碱, Li 3N+3H 2O===3LiOH+NH 3 IIIA、IVA族的氮化物如属于共价型氮化物,BN、 AlN、Si3N 4、Ge 3N 4是固态的聚合物,其中BN、AlN 为巨型分子具有金刚石型结构,熔点很高(2273— 3273K),它们一般是绝缘体或半导体。 氨的衍生物 过渡金属的氮化物如TiN、ZrN、Mn 5N 2、 W 2N 3,氮原子填充在金属结构的间隙中合金的结构 没有变,具有金属的外形,且更充实了,所以性质更 稳定一般不易与水、酸起反应,不被空气中的氧所氧 化,热稳定性高,能导电并具有高熔点,适合用于作 高强度的材料。它们称为间充型氮化物。 活泼金属如碱金属和钡等的叠化物,加热时不爆 炸,分解为氮和金属。 2NaN 3(s)===2Na(l)+3N2(g) 加热LiN 3则转变为氮化物。象Ag、Cu、Pb、Hg等 的叠氮化物加热就发生爆炸。 氨的衍生物 4、氢叠氮酸(HN 3) 无色有刺激性的液体,沸点308.8K,熔点193K。它 是易爆物质,只要受到撞击就立即爆炸而分解: 2HN 3===3N 2+H 2 DrH y=593.6kJ/mol 因为HN 3的挥发性高,可用稀H 2SO 4与NaN 3作用制 备HN 3: NaN 3+H 2SO 4===NaHSO 4+HN 3 HN 3的水溶液为一元弱酸(Ka=1.9×10 5) HN 3的分子结构如图 只含氮的新化学物种 18世纪(1772年)发现了第一个只含氮的化学物种N 2。 19世纪(1890年)合成了第二个只含氮的化学物种 是N 3 -。 1999年合成了第三个只含氮的化学物种N 5 + N 2F+ AsF6 –与HN 3在–78 oC的无水氟化氢中反应,得 到一种高爆炸性的白色粉末,经鉴定为[N 5+ AsF6 ],稳定 极限温度为22 oC。N 5+ 阳离子是远比O 2+ 更强的氧化 剂,跟水和有机物反应均发生爆炸。合成量可达半克。 经计算,该化合物的生成焓高达+1460kJ/mol,但该化 合物还能稳定存在。经实验和理论计算表明,该离子 具有V形构型。其他含N 5+ 离子的盐也可能被合成,例 如,可能N 5+ SbF6 –是一个更稳定的盐,一个纯粹由氮组 成的新物种——N 5+ N 3 –有可能被合成。 N N N N N + AsF 6 计算所得N5+ 的最优化结构(括号中值为B3LYP 算法计算出的值,括号外为CCSD(T)/6-311+G(2) 理论计算出的值) 由于NO有孤电子对,NO还能同金属离子形成配合物, 例如与FeSO 4溶液形成棕色可溶性的硫酸亚硝酸合铁(II)。 FeSO 4+NO===[Fe(NO)]SO4 氮的含氧化合物 一、氮的氧化物 1.一氧化氮 3Cu+8HNO 3===3Cu(NO 3) 2+2NO↑+4H 2O NO微溶于水,但不与水反应,不助燃,在常温下极易与 氧反应,还能与F2、Cl 2、Br 2、等反应生成卤化亚硝酰。 2NO+Cl 2===2NOCl NO共有11个价电子,其结构为NO[KK(s2s ) 2(s2s *) 2 (s2p ) 2(py2p ) 2(pz2p ) 2(pz2p *) 1],由一个s键,一个双电子p键和一 个3电子p键组成。在化学上这种具有奇数价电子的分子称 奇分子。通常奇分子都有颜色,而NO或N 2O 2(NO的双聚体) 都是无色的,只是当混有N 2O 3时才显蓝色。NO很容易与吸 附在容器壁上的氧反应生成NO 2 ,NO 2与NO结合生成N 2O 3。 NO分子电子构造示意图 2 p p * 2 s p* 2 s p* 2 s p * 2p 2 s p * s2s s 2s p N O 氮的含氧化合物 2、二氧化氮 铜与浓硝酸反应或将一氧化氮氧化均可制得NO 2。 二氧化氮是红棕色气体,易压缩成无色液体。 NO 2是奇分子,在低温时易聚合成二聚体N 2O 4(无色)。 N 2O 4D2NO 2 DrH y=57kJ/mol 2NO 2+H 2O===HNO 3+HNO 2 2NO 2+NaOH===NaNO 3+NaNO 2 3HNO 2===HNO 3+2NO+H 2O 3NO 2+H 2O===2HNO 3+NO NO 2在150℃开始分解,600℃完全分解为NO和 O 2。NO 2的氧化性相当于Br 2。碳、硫、磷等在NO 2 中容易起火燃烧,它和许多有机物的蒸气混合可形 成爆炸性气体。 O N O 134 。 N O O N2O分子结构
氯的含氧化合物 除的不时 是分于在低 0与2 R9NNo,0.94HN020.99No 和许多有的合 NO;0.OL NOZ46 NO 0.0 氨的含氧化合物 氯的含氧化合物 除了浅黄色的不溶盐 g0外 一般亚磷酸盐 合 NO 造物在液中能餐化烤 物是、0)。例 g°NNO0.94HN0,0.99NO NO D.OL NO:046 NO 由千汉空物中东名集由未 。。录 。0w 氯的含氧化合物 性 金黑反 应会 除立的等金外 NO,与铁反应的还 可见确 的 氨氯的含氧化合物 寒的合氧化合能 (清眼的分子结构:H0,中的N以p 3m+4G NO中的N也以p来化有 个Π如属 ○+0,s0 H.C
4 氮的含氧化合物 2、二氧化氮 铜与浓硝酸反应或将一氧化氮氧化均可制得NO 2。 二氧化氮是红棕色气体,易压缩成无色液体。 NO 2是奇分子,在低温时易聚合成二聚体N 2O 4(无色)。 N 2O 4D2NO 2 DrH y=57kJ/mol 2NO 2+H 2O===HNO 3+HNO 2 2NO 2+NaOH===NaNO 3+NaNO 2 3HNO 2===HNO 3+2NO+H 2O 3NO 2+H 2O===2HNO 3+NO NO 2在150℃开始分解,600℃完全分解为NO和 O 2。NO 2的氧化性相当于Br 2。碳、硫、磷等在NO 2 中容易起火燃烧,它和许多有机物的蒸气混合可形 成爆炸性气体。 O N O 134 。 N O O N2O分子结构 2NO 2 +2I +4H + ===2NO+I2+2H 2O 这个反应可以定量地进行,能用于测定亚硝酸盐含量。 2MnO 4 +5NO 2 +6H + ===2Mn 2+ +5NO 3 +3H 2O Cl 2+NO 2 +H 2O===2H + +2Cl +NO 3 NO 2 是很好的配体: Co 3+ +6NO 2 →[Co(NO 2) 6] 3 →K 3[Co(NO 2) 6]↓(黄色) 此方法可用于检出K + 离子。 氮的含氧化合物 除了浅黄色的不溶盐AgNO 2外,一般亚硝酸盐易溶 于水。亚硝酸盐均有毒,易转化为致癌物质亚硝胺。氮 原子的氧化态是处于中间氧化态,因此它既具有还原性 (主要产物是NO 3 ),又有氧化性(主要产物是NO)。例 如,NO 2 在溶液中能将I 氧化为单质碘。 0.01 0.46 0.94 NO 3 HNO 2 NO 0.99 A /V jq NO3 NO 2 j NO q B /V 2NO 2 +2I +4H + ===2NO+I2+2H 2O 这个反应可以定量地进行,能用于测定亚硝酸盐含量。 2MnO 4 +5NO 2 +6H + ===2Mn 2+ +5NO 3 +3H 2O Cl 2+NO 2 +H 2O===2H + +2Cl +NO 3 NO 2 是很好的配体: Co 3+ +6NO 2 →[Co(NO 2) 6] 3 →K 3[Co(NO 2) 6]↓(黄色) 此方法可用于检出K + 离子。 氮的含氧化合物 除了浅黄色的不溶盐AgNO 2外,一般亚硝酸盐易溶 于水。亚硝酸盐均有毒,易转化为致癌物质亚硝胺。氮 原子的氧化态是处于中间氧化态,因此它既具有还原性 (主要产物是NO 3 ),又有氧化性(主要产物是NO)。例 如,NO 2 在溶液中能将I 氧化为单质碘。 0.01 0.46 0.94 NO 3 HNO 2 NO 0.99 A /V jq NO3 NO 2 j NO q B /V 氮的含氧化合物 三、硝酸及其盐 1.硝酸的制法 工业上制硝酸是氨的催化氧化即氮和过量空气混 合,通过装有铂铑合金的丝网,氮在高温下被氧化为NO。 4NH3 +5O2 ======4NO+6H2 O Dr Hy=904kJ/mol 1273K PtRh催化剂 2NO+O2 ===2NO2 Dr Hy=113kJ/mol 3NO2 +H2 O===2HNO3 +NO 在实验室中,用硝酸盐与浓硫酸反应来制备少量硝 酸。此法过去曾用于工业生产上。 NaNO3 +H2 SO4 (浓)===NaHSO4 +HNO3 由于硝酸易挥发,可从反应混合物中把它蒸馏出来。 NaHSO4 +NaNO3 ===Na 2 SO4 +HNO3 需要在773K左右进行,这时硝酸会分解,因此这个 反应只能利用H2 SO4 中的一个氢。 S+6HNO 3===H 2SO4+6NO 2+2H 2O P+5HNO 3===H 3PO 4+5NO 2+H 2O 3P+5HNO 3(稀)+2H 2O===3H 3PO 4+5NOI2+10HNO 3===2HIO 3+10NO 2+4H 2O 3I2+10HNO 3(稀)===6HIO 3+10NO+2H 2O 除金、铂等金属外,硝酸几乎可氧化所有金属。Fe、 Al、Cr等能溶于稀硝酸,与冷浓硝酸钝化(钝态)。经浓 硝酸处理后的“钝态”金属,就不易再与稀酸作用。 氮的含氧化合物 2.硝酸的性质 (1)不稳定性: 浓硝酸受热或见光就逐渐分解,生成 NO 2、O 2和H 2O,使溶液呈黄色。溶解过量NO 2的浓硝 酸呈红棕色为发烟硝酸。发烟硝酸具有很强的氧化性。 (2)氧化性: 非金属元素如碳、硫、磷、碘等都能被 浓硝酸氧化成氧化物或含氧酸。 C+4HNO 3===CO 2+4NO 2+2H 2O 是否因碳 酸分解? 氮的含氧化合物 HNO 3与Sn、Sb、As、Mo、W和U等偏酸性的 金属反应后生成氧化物。 3Sn+4HNO 3+H 2O===3SnO 2·H 2O↓+4NO↑ 其余金属与硝酸反应则生成硝酸盐。 很稀的硝酸与Mg、Zn等较活泼的金属反应会 生成H 2、NO、NH 4+ 等产物。但我们一般只写: 4Zn+10HNO 3===NH 4NO 3+4Zn(NO 3) 2+3H 2O 铁与不同浓度HNO 3反应时的还原产物。可见硝 酸的反应是较复杂的。 氮的含氧化合物 (3)制王水: 浓硝酸与浓盐酸的混合液(体积比为 1:3)称为王水,可溶解不能与硝酸作用的金属,如: Au+HNO 3+4HCl===H[AuCl 4]+NO↑+2H 2O 3Pt+4HNO 3+18HCl===3H 2[PtCl 6]+4NO↑+8H 2O Au 3+ +3e ===Au j y=1.42V [AuCl 4] +3e ===Au+4Cl j y=0.994V 还原型的还原能力增强。 (4)硝化作用: NO2 HNO 3 H 2SO 4 (浓) + + H 2O 硝基苯 (5)硝酸的分子结构: HNO 3中的N以sp 2杂化有一个 ∏3 4,NO 3 中的N也以sp 2杂化有一个∏4 6如图。 氮的含氧化合物 N O O O NO 3 中有一个∏4 6 N O O O H 硝酸分子的结构 s p p N s p2
氯的香氧化音物 意的合由化女物 (鹏酸盐的分子结构:0,中的N也以p来化有 个n,如围. 四、氯的化物:P669表46 南酸挂易溶于水,水溶液无氧化性,司体加格则有 .t0. 20+031 0,中有-个 0 光化学烟 光化学烟雾 烟雾的主要条件是:足够浓度的氯氧化物(、0、 可以油潮到 年发生 、0》、经漫、略类、充足的太阳光。以及悬浮撤教利 在1952年的一次烟雾中,6岁 人 家极史密, 发表 雾化学中的置要性,并为这烟雾起了个 1974年以来,我国兰州西四地区每年夏秋季节居民 化学烟 光化学烟雾 到180年己从不同角度基本正实了西圆地区夏秋 195年6月2日,上海第一次出现光化学烟雾,在外 节确实存在着光化学烟雾类型的空气污染,并初步礼为 ,许多行人感到空气调眼,甚至哈出湘米,广州 污热源主要是本执的石油化工及罐制业 也出现过光化学烟雾, 近年来 一趣乡村地区也有光化 15年5月25日,成都市区突被一厚性 学烟雾污的迹象 的分户外居民出 我们主要以汽车排气和透出汽油后生成光化学烟雾 日刺流、粘膜充血等状,市区所见度也较往 的主要过捉和反应来说明。 阴显下降,的为1000米,整个城区像盖一床厚厚的 汽车排气+00g+N0,g+有机化合物+C0g+,0知 棉被, 是+C04N0) 氧化村肉刺量刺 ●。a 光化学烟雾 光化学烟零 是 光化学霜雾感分复,其中对 销 、植物和材料有 进行一系列氢 的化学 是从汽袖精中道出在 浓度大 出外 是行染 之气中的 成为光 b 半烟雾的反应机理很复,至今尚未完全清 袖、氯吧、酸等化工厂的排废严如管理,严禁使用化 半抑制剂成消除剂。等等。 5
5 硝酸盐 易溶于水,水溶液无氧化性,固体加热则有 氧化性。硝酸盐的三类热分解规律: 2NaNO 3===2NaNO 2+O 2↑ Pb(NO 3) 2===PbO+2NO 2+O 2↑ 2AgNO 3===2Ag+2NO 2+O 2↑ (6)硝酸盐的分子结构: NO 3 中的N也以sp 2杂化有一 个∏4 6如图。 氮的含氧化合物 N O O O NO 3 中有一个∏4 6 氮的含卤化合物 四、氮的卤化物:P669表146 光化学烟雾 “洛杉矾烟雾”又名“杀人烟雾”,是光化学烟雾。这 可以追溯到1946年发生于洛杉矾的最早的光化学烟雾事 件。在1952年的一次烟雾中,65岁以上的老人死亡400 人。 1952年,美国一位化学家哈根史密脱,他经过研究 发表了一篇名为《洛杉矾烟雾的化学和物理》的论文, 叙述了阳光在烟雾化学中的重要性,并为这烟雾起了个 光化学烟雾的名字。 所谓光化学烟雾,就是排到大气中的氮氧化物和烃 类,在阳光照射下,产生一系列复杂的光化学反应,生 成一种具有刺激性的浅蓝色烟雾。 光化学烟雾 烟雾的主要条件是:足够浓度的氮氧化物(NO 2、 NO)、烃类、醛类、充足的太阳光,以及悬浮微粒和 其他污染物,特定的气象条件和地理位置或地形条件。 太阳光主要是波长310纳米的紫外光。光化学烟雾能在 空气中远距离传输。 1974年以来,我国兰州西固地区每年夏秋季节居民 常感到眼睛刺激、流泪、恶心、头晕等症状。西固地区 面积约0.7万公顷内集中了石油化工、炼油、发电等企 业100多个。该地区处西北黄土高原,海拔1500米,紫 外线辐射较强,三面环山,是一河谷盆地。 光化学烟雾 到1980年已从不同角度基本证实了西固地区夏秋季 节确实存在着光化学烟雾类型的空气污染,并初步认为 污染源主要是本地的石油化工及炼制业。 1995年5月25日,成都市区突然被一层带刺激性的 浅蓝色烟雾所笼罩,玉带桥附近的部分户外居民出现双 目刺痛流泪、鼻粘膜充血等症状,市区所见度也较往日 明显下降,约为1000米,整个城区像盖着一床厚厚的 “棉被”。 光化学烟雾 1995年6月2日,上海第一次出现光化学烟雾,在外 滩,许多行人感到空气刺眼刺鼻,甚至呛出泪来。广州 也出现过光化学烟雾。近年来,一些乡村地区也有光化 学烟雾污染的迹象。 我们主要以汽车排气和逸出汽油后生成光化学烟雾 的主要过程和反应来说明。 汽车排气+O 2 (g)===O 3 (g)+NO x (g)+有机化合物+CO 2 (g)+H 2 O(g) (烃+CO+NO 2 ) (氧化剂和刺激剂) 阳光 光化学烟雾 光化学烟雾里的两个有害的和令人讨厌的主要成分: NO 2具有刺鼻的刺激性气味;O 3是一种十分强的氧化 剂,它是使植物在烟雾中受害的主要原因。 易反应的O 3跟光化学烟雾的第三个主要成分——烃 进行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烃是从汽油箱中逸出或在 汽油的不完全燃烧时排出的。 此外,受污染空气中的SO 2会被氧化成硫酸和硫酸 盐,成为光化学烟雾中气溶胶的重要部分。烃类中挥发 性小的氧化产物也会凝结成气溶胶液滴而使能见度降低。 光化学烟雾的反应机理很复杂,至今尚未完全搞清楚。 光化学烟雾 光化学烟雾成分复杂,其中对动物、植物和材料有 害,其中苯并茂具有强致癌性。人和动物受到的主要伤 害是眼睛和粘膜受刺激、头痛。光化学烟雾刺激人的眼、 鼻、气管和肺等器官,发生眼红流泪、气喘咳嗽等症状。 浓度大时可致死。 为了预防和控制光化学烟雾的发生,环境科学工作 者提出了许多办法。如设法减少氮氧化物的排放;对石 油、氮肥、硝酸等化工厂的排废严加管理,严禁使用化 学抑制剂或消除剂,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