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三峡学院 Chongqing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案 彡峡 乌cTGU EE GOR 韩红宇 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 二。六年四月二十八日
1 重 庆 三 峡 学 院 Chongqing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案 韩 红 宇 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 二○○六年四月二十八日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 绪论 (2课时) 学习提示 《绪论》分6节介绍了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基本情况。第一节:文学 的自觉与文学批评的兴盛。介绍了文学自觉的三个标志,指出了文学 理论与批评的兴盛是与文学的自觉联系在起的。第二节:动乱中文 人的命运与文人的风尚。指出了这一时期作为乱世文学的“三大主题” 生死主题、游仙主题、隐逸主题。第三节:门阀制度与门阀观念下的 文学创作。主要概述了这一时期文学的两大现象:寒士的不平反映在 文学创作中,如左思、鲍照;文学家族的大量出现,如“三曹”、“三 张二陆两潘”、“二谢”等。第四节:玄学对文学的渗透。论述了魏晋 玄学对文学艺术的影响,玄言诗的历史地位。第五节:佛教与佛经翻 译对文学的影响。从5个方面考察了佛教对文学的影响。第六节,魏 晋南北朝文学发展历程。介绍了建安、正始时期、两晋时期和南北朝 时期文学的不同风格和特点,指出了这一时期的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 是一个酝酿着“新变”的时期。 要求了解本时期多种社会思潮、文学观念对文学发展的景响。重点 掌握文学的自觉和它在我国文学史的地位
2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绪 论 (2 课时) 一、学习提示 《绪论》分 6 节介绍了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基本情况。第一节:文学 的自觉与文学批评的兴盛。介绍了文学自觉的三个标志,指出了文学 理论与批评的兴盛是与文学的自觉联系在一起的。第二节:动乱中文 人的命运与文人的风尚。指出了这一时期作为乱世文学的“三大主题”: 生死主题、游仙主题、隐逸主题。第三节:门阀制度与门阀观念下的 文学创作。主要概述了这一时期文学的两大现象:寒士的不平反映在 文学创作中,如左思、鲍照;文学家族的大量出现,如“三曹”、“三 张二陆两潘”、“二谢”等。第四节:玄学对文学的渗透。论述了魏晋 玄学对文学艺术的影响,玄言诗的历史地位。第五节:佛教与佛经翻 译对文学的影响。从 5 个方面考察了佛教对文学的影响。第六节,魏 晋南北朝文学发展历程。介绍了建安、正始时期、两晋时期和南北朝 时期文学的不同风格和特点,指出了这一时期的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 是一个酝酿着“新变”的时期。 要求了解本时期多种社会思潮、文学观念对文学发展的影响。重点 掌握文学的自觉和它在我国文学史的地位
二、重点和难点 1、文学自觉 2、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 从公元196年(汉献帝建安元年)至公元589年约近四百年,是 中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北朝,这一时期的文学称为魏晋南北朝文学, 也有称为中国中古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 地位,是一个承上启下,走向繁荣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在文学思 想、文学的题材、体裁以及整体风貌上,都呈现出许多新的变化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起讫及分期 东魏→北齐 汉魏 北方十六国→北魏 末蜀西晋 西魏→北周 建吴 安 南方东晋→宋→齐→梁→陈 (196) (约400年) (589) 二、魏晋南北朝文学的时代特征 魏晋南北朝时期,可说是中国历史上的“乱世"。这近四百年间, 除了西晋短暂的统一外,一直处于分裂、动荡之中,汉末动乱,代之 而起的是三国鼎立。公元265年,司马炎篡魏建立西晋王朝,至280 年灭吴而统-国,但至316年即由于“八王之乱”而灭亡。317年, 司马睿在江南建立东晋王朝,420年又为刘裕所篡。此后便形成了南 北对峙的局面。北方是十六国的混乱局面,南方则宋、齐、梁、陈几
3 二、重点和难点 1、文学自觉 2、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 从公元 196 年(汉献帝建安元年)至公元 589 年约近四百年,是 中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北朝,这一时期的文学称为魏晋南北朝文学, 也有称为中国中古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 地位,是一个承上启下,走向繁荣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在文学思 想、文学的题材、体裁以及整体风貌上,都呈现出许多新的变化。 一、魏晋南北朝文学的起讫及分期: 东魏→北齐 汉 魏 北方十六国→北魏 末 蜀 西晋 西魏→北周 建 吴 隋 安 南方东晋 →宋→齐→梁→陈 ↓ ↓ (196)………………………(约 400 年)…………………………(589) 二、魏晋南北朝文学的时代特征 魏晋南北朝时期,可说是中国历史上的“乱世”。这近四百年间, 除了西晋短暂的统一外,一直处于分裂、动荡之中,汉末动乱,代之 而起的是三国鼎立。公元 265 年,司马炎篡魏建立西晋王朝,至 280 年灭吴而统一全国,但至 316 年即由于“八王之乱”而灭亡。317 年, 司马睿在江南建立东晋王朝,420 年又为刘裕所篡。此后便形成了南 北对峙的局面。北方是十六国的混乱局面,南方则宋、齐、梁、陈几
个朝代频繁更迭。这一时期除了西晋的统治时间较长外,其余的朝代 均为时较短,最短的萧齐政权不过20余年,王朝更迭带来的争斗以及 南北对峙带来的相互攻伐,使这一时期占乱不断,少有宁日。战乱使 很多人丧生,也带来了饥馑、瘟疫及大规模的人口迁徙,这些都深刻 地影响了文人的心态与精神风貌,同时也影响到整个文学创作的主题、 题材与作品的基调。因为战争造成大量的人口死亡,使心灵敏感的作 家与文人普遍地感受到了人的生命的脆弱、命运的多变难卜,人生祸 福无常以及生命个体面对多变的时代风云的无能为力。于是我们便在 魏晋南北朝文学里看到了一些集中的文学主题,如生死主题、游仙主 题及隐逸的主题。在乱世之中,文人的生活方式或表现为慷慨悲歌 或任诞放达、或及时行乐,追求声色,而文学风貌也呈现出或梗概多 气、或隐约曲折、或绮丽华靡的特点,这些都不能不说和特定的时代 背景相关 魏晋南北朝时期除了社会动荡不宁外,其另一值得注意的特点则是 门阀制度。 门阀制度又称士族(世族)门阀制度。士族或世族,是指高门大族。 约在东汉后期,土大夫中就出现了一些世家大族,他们累世公卿,在 入仕上,其子弟比一般人更容易获得政治上的权利。汉末以后,他们 成为一个独立性很强的社会力量。世族的力量在汉未曾一度受到打击 与削弱,但到曹不实行“九品中正制”后,由于中正官为士族所把持, 从而又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土族”的局面。至东晋时,由于 门阀势力的强盛,一些门阀土族控制了中央政权而形成了政权由士族
4 个朝代频繁更迭。这一时期除了西晋的统治时间较长外,其余的朝代 均为时较短,最短的萧齐政权不过 20 余年,王朝更迭带来的争斗以及 南北对峙带来的相互攻伐,使这一时期战乱不断,少有宁日。战乱使 很多人丧生,也带来了饥馑、瘟疫及大规模的人口迁徙,这些都深刻 地影响了文人的心态与精神风貌,同时也影响到整个文学创作的主题、 题材与作品的基调。因为战争造成大量的人口死亡,使心灵敏感的作 家与文人普遍地感受到了人的生命的脆弱、命运的多变难卜,人生祸 福无常以及生命个体面对多变的时代风云的无能为力。于是我们便在 魏晋南北朝文学里看到了一些集中的文学主题,如生死主题、游仙主 题及隐逸的主题。在乱世之中,文人的生活方式或表现为慷慨悲歌、 或任诞放达、或及时行乐,追求声色,而文学风貌也呈现出或梗概多 气、或隐约曲折、或绮丽华靡的特点,这些都不能不说和特定的时代 背景相关。 魏晋南北朝时期除了社会动荡不宁外,其另一值得注意的特点则是 门阀制度。 门阀制度又称士族(世族)门阀制度。士族或世族,是指高门大族。 约在东汉后期,士大夫中就出现了一些世家大族,他们累世公卿,在 入仕上,其子弟比一般人更容易获得政治上的权利。汉末以后,他们 成为一个独立性很强的社会力量。世族的力量在汉末曾一度受到打击 与削弱,但到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后,由于中正官为士族所把持, 从而又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至东晋时,由于 门阀势力的强盛,一些门阀士族控制了中央政权而形成了政权由士族
与皇权的共治局面,所谓“王与马共天下”,即是这种现象的反映(参 田馀庆《东晋门政治》一书 土族门阀制度无疑是落后反动的,因为它强化了士族的地位,阻碍 了寒族(庶族)出身的士人的仕进之路,加剧了士庶之间的矛盾。而 门阀制度作为这一时期的一个重要的社会特点,对这一时期文学特色 的形成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一,表现为这一时期的文学中,寒士 不平成为一个重要的主题。面对土族把持政治权力,不少出身寒族的 文人在他们的作品中发出强烈的呼喊,形成了一个具有时代性特点的 文学主题。左思的《咏史》,鲍照的《拟行路难》十八首,都将他们的 不平倾注于诗中,成为这一时期此类文学的代表。其二,土族不仅仅 是政治上的高门,士庶的分野甚至更主要地表现在文化上。陈寅恪先 生说:“所谓士族者,其初并不专用其先代高官厚禄为其唯一之表徵, 而实以家学及礼法等标异于其他诸姓。”“夫土族之特点既在其门风之 优美,不同于凡庶,而优美之门风实基于学业之因袭。"(《唐代政治史 述论稿》P71、72)士族在文化上所具有的优越的先天条件,对于形 成其在文学上的优长具有重大的影响。南北朝时期出现的以世家大族 为中心的文学家族或文学集团,即与士族的文化承传有关。以世族文 人群体为特征而构成的文学集团,成为六朝文学中的一个重要现象 因为世族普遍地爱尚文义,其群体趣味与个体性情在文学中多有表露, 且能影响其文学思想与创作实践(程章灿《世族与六朝文学》〉两晋 时的陆氏家族,刘宋时的谢氏家族,萧梁时的萧氏父子、庾氏父子、 徐氏父子等文学家族,即是这方面的代表。其三,士族由于其独特的
5 与皇权的共治局面,所谓“王与马共天下”,即是这种现象的反映(参 田馀庆《东晋门政治》一书)。 士族门阀制度无疑是落后反动的,因为它强化了士族的地位,阻碍 了寒族(庶族)出身的士人的仕进之路,加剧了士庶之间的矛盾。而 门阀制度作为这一时期的一个重要的社会特点,对这一时期文学特色 的形成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一,表现为这一时期的文学中,寒士 不平成为一个重要的主题。面对士族把持政治权力,不少出身寒族的 文人在他们的作品中发出强烈的呼喊,形成了一个具有时代性特点的 文学主题。左思的《咏史》,鲍照的《拟行路难》十八首,都将他们的 不平倾注于诗中,成为这一时期此类文学的代表。其二,士族不仅仅 是政治上的高门,士庶的分野甚至更主要地表现在文化上。陈寅恪先 生说:“所谓士族者,其初并不专用其先代高官厚禄为其唯一之表徵, 而实以家学及礼法等标异于其他诸姓。”“夫士族之特点既在其门风之 优美,不同于凡庶,而优美之门风实基于学业之因袭。”(《唐代政治史 述论稿》P71、72)士族在文化上所具有的优越的先天条件,对于形 成其在文学上的优长具有重大的影响。南北朝时期出现的以世家大族 为中心的文学家族或文学集团,即与士族的文化承传有关。以世族文 人群体为特征而构成的文学集团,成为六朝文学中的一个重要现象, 因为世族普遍地爱尚文义,其群体趣味与个体性情在文学中多有表露, 且能影响其文学思想与创作实践(程章灿《世族与六朝文学》)。两晋 时的陆氏家族,刘宋时的谢氏家族,萧梁时的萧氏父子、庾氏父子、 徐氏父子等文学家族,即是这方面的代表。其三,士族由于其独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