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位与艺术素养,对其文学创作的主题与艺术趣味也具有重大的影响。 由于士族重门风与礼法,大都具有家族的使命感,因而他们的作品中 也多有追述或炫耀门第、追叙祖先功德之作。其在艺术上多追求典雅、 精工等审美特征,这些都对六朝时期文学风貌的形成产生巨大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主要特征——文学自觉 鲁迅在他的著名论文《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说 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 文学的自觉”是本时期文学的最主要的特征。贯串整个魏晋南 北朝,大约经过三百年才实现。所谓文学的自觉有三个标志 第一,对文学的重枧和文学观的发展 曹丕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典论论文》)他 所说的文章,不仅包括政治、伦理等方面的文章,还包括诗、赋等文 学作品。这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将文学提高到“大业、“盛事”的 高度来看待。这个情况与汉代作比较就可以看出区别。汉武帝虽然也 喜欢文学,他的身边确实也聚集了一批文学家,但只不过是“固主上 所戏弄,倡优畜之"(司马迁《报任安书》)而他的喜欢文学,更多的 是注重文学作品的娱乐消遣作用。所以说,汉代文学还未走向自觉 还未取得完全独立和高尚的价值与地位。 对文学的重视还表现在一些学者文人对文学作品的收集、整理 编辑和品评。如梁太子萧统编的《文选》,南朝陈代徐陵徧的《玉台新 咏》,钟嵘的《诗品》等
6 地位与艺术素养,对其文学创作的主题与艺术趣味也具有重大的影响。 由于士族重门风与礼法,大都具有家族的使命感,因而他们的作品中 也多有追述或炫耀门第、追叙祖先功德之作。其在艺术上多追求典雅、 精工等审美特征,这些都对六朝时期文学风貌的形成产生巨大的影响。 三、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主要特征——文学自觉 鲁迅在他的著名论文《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说: 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 “文学的自觉”是本时期文学的最主要的特征。贯串整个魏晋南 北朝,大约经过三百年才实现。所谓文学的自觉有三个标志: 第一,对文学的重视和文学观的发展, 曹丕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典论·论文》)他 所说的文章,不仅包括政治、伦理等方面的文章,还包括诗、赋等文 学作品。这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将文学提高到“大业”、“盛事”的 高度来看待。这个情况与汉代作比较就可以看出区别。汉武帝虽然也 喜欢文学,他的身边确实也聚集了一批文学家,但只不过是“固主上 所戏弄,倡优畜之”(司马迁《报任安书》)。而他的喜欢文学,更多的 是注重文学作品的娱乐消遣作用。所以说,汉代文学还未走向自觉, 还未取得完全独立和高尚的价值与地位。 对文学的重视还表现在一些学者文人对文学作品的收集、整理、 编辑和品评。如梁太子萧统编的《文选》,南朝陈代徐陵编的《玉台新 咏》,钟嵘的《诗品》等
文学观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文学批评理论的繁荣。一些文学批评 家著书立说,专门对文学进行品评、研究。这方面的主要论著有:曹 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赋》,刘勰的《文心雕龙》等。刘勰《文 心雕龙》的岀现,标志着中国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建立了完整的体系。 主要的贡献:(一)论述了文学发展的外部原因和内部规律;(二)总 结了许多宝贵的文学创作经验,揭示了创作活动的奥妙,从而形成具 有中国特色的创作论 第二,对文学的眢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有 对各种体裁的文体辨析的意识;魏晋南北朝出现了新的文学思潮,就 是将文学从学术中区分出来,进而探求文学的特点、文学本身的分类、 文学创作的规律及价值。《文选》列各种文体为37类,《文心雕龙》把 文章分为33类,而且将这些类又归纳为两大类:文与笔。《文心雕龙》 说:“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这里所 说的“文”,主要指诗赋等注重文采、抒情体物的文体;"笔”,主要指 论说、表章等实用的文体。虽然这样的分法只是从有韵无韵上考虑, 但毕竟已经注意到了各种文体的特点和性质 第三,对文学的申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曹丕《典论论文》说 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善实,诗赋欲丽″;陆机《文赋》说诗 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而《文心雕龙》以大量的篇幅论述文学 作品的艺术特征,涉及情采、声律、丽辞、比兴、夸饰、练字等许多 方面,更是文学自觉的标志。而梁元帝萧绎的《今楼子·立言》,对文笔 的划分更准确了
7 文学观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文学批评理论的繁荣。一些文学批评 家著书立说,专门对文学进行品评、研究。这方面的主要论著有:曹 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赋》,刘勰的《文心雕龙》等。刘勰《文 心雕龙》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建立了完整的体系。 主要的贡献:(一)论述了文学发展的外部原因和内部规律;(二)总 结了许多宝贵的文学创作经验,揭示了创作活动的奥妙,从而形成具 有中国特色的创作论。 第二,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有了 对各种体裁的文体辨析的意识;魏晋南北朝出现了新的文学思潮,就 是将文学从学术中区分出来,进而探求文学的特点、文学本身的分类、 文学创作的规律及价值。《文选》列各种文体为 37 类,《文心雕龙》把 文章分为 33 类,而且将这些类又归纳为两大类:文与笔。《文心雕龙》 说:“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这里所 说的“文”,主要指诗赋等注重文采、抒情体物的文体;“笔”,主要指 论说、表章等实用的文体。虽然这样的分法只是从有韵无韵上考虑, 但毕竟已经注意到了各种文体的特点和性质。 第三,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曹丕《典论·论文》说 “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善实,诗赋欲丽”;陆机《文赋》说“诗 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而《文心雕龙》以大量的篇幅论述文学 作品的艺术特征,涉及情采、声律、丽辞、比兴、夸饰、练字等许多 方面,更是文学自觉的标志。而梁元帝萧绎的《今楼子·立言》,对文笔 的划分更准确了:
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荃至若文者,惟须绮榖纷披,宫徵靡曼,唇吻遒 会,情灵摇荡。 这里,他认识到“文”的特点有三:美的辞采、美的声调音律、能够 打动人的心灵。他是从审美特征来认识文学的,比较直接的抓住了文 学的本质特征。已经跟我们今天对文学的认识几乎一致了。 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不但表现在理论的创新上, 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创作实践中追求美的创造。表现在 一是开拓了一些新的题材。陶渊明创立了田园诗,谢灵运、谢朓 完成了从玄言诗到山水诗的转变,这些都是表现自然美的;梁代宫廷 里出现了“宫体诗”,主要是表现女性美的;边塞诗也始于南北朝。 二是文学形式的更新演化,也反映了一种对美的追求。拿诗歌来 说,古体五言诗在汉代已经成熟,经过建安诗人和阮籍等人的创作, 在内容、手法等方面又有新的发展和丰富;七言诗在汉代产生,但数 量极少,到了曹丕的《燕歌行》,可以看到明显的进步,南朝的鲍照又 创立了以七言为主的杂言乐府歌行;齐“永明体”的出现,标志着中 国诗歌最美的诗歌样式—格律诗即将岀现 三是追求修辞的华美。这与文学观的发展是一致的。曹植的诗歌 开始讲究词采华美和对仗工整,开始着意于炼字造句。如“秋兰被长 坂,朱华冒绿池〃(《公宴》)此后太康诗人、南朝诗人大多着意于此, 成为一种时尚 第四,注重文学与哲学的结合。文学与哲学结合这·特点在先秦
8 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至若文者,惟须绮穀纷披,宫徵靡曼,唇吻遒 会,情灵摇荡。 这里,他认识到“文”的特点有三:美的辞采、美的声调音律、能够 打动人的心灵。他是从审美特征来认识文学的,比较直接的抓住了文 学的本质特征。已经跟我们今天对文学的认识几乎一致了。 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不但表现在理论的创新上, 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创作实践中追求美的创造。表现在: 一是开拓了一些新的题材。陶渊明创立了田园诗,谢灵运、谢朓 完成了从玄言诗到山水诗的转变,这些都是表现自然美的;梁代宫廷 里出现了“宫体诗”,主要是表现女性美的;边塞诗也始于南北朝。 二是文学形式的更新演化,也反映了一种对美的追求。拿诗歌来 说,古体五言诗在汉代已经成熟,经过建安诗人和阮籍等人的创作, 在内容、手法等方面又有新的发展和丰富;七言诗在汉代产生,但数 量极少,到了曹丕的《燕歌行》,可以看到明显的进步,南朝的鲍照又 创立了以七言为主的杂言乐府歌行;齐“永明体”的出现,标志着中 国诗歌最美的诗歌样式——格律诗即将出现。 三是追求修辞的华美。这与文学观的发展是一致的。曹植的诗歌 开始讲究词采华美和对仗工整,开始着意于炼字造句。如“秋兰被长 坂,朱华冒绿池,”(《公宴》)此后太康诗人、南朝诗人大多着意于此, 成为一种时尚。 第四,注重文学与哲学的结合。文学与哲学结合这一特点在先秦
诸子散文中比较明显,但严格讲,先秦诸子散文不是文学作品。而哲 理诗在先秦两汉时较少见。到了汉末,从古诗十九首起,诗歌中已经 有了哲理化的因素。到了魏晋时期,文学与哲理的结合成为一种引人 注目的新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一方面与当时玄学有关,另方面与 作家个人的经历有关。从根本上说,是作家个人意识加强,重视个体 价值的结果。本时期的哲理诗,以阮籍、陶渊明的成就最高。这一种 文学与哲学的结合,给中国古代文学的面貌带来了极大的改变。这使 文学(主要是诗歌)摆脱了简单的、就事论事的反映现实的传统,表 现了作者更为深邃的心理活动,并把读者带入到一个更高层次的思考。 诗歌的内涵,由此变得更加丰富、深沉、厚重了。 总之,魏晋南北朝是我国文学史上文学的自觉时代,是文学的各 方面都富于创新精神的时代。尽管这个时期的文学还不是很成熟,但 是它为后代的文学确立了一些重要的原则,提供了多样的发展空间, 开辟了更为广阔的道路。为唐代文学的全面繁荣奠定了基础。 四、魏晋南北朝哲学思想对文学的影响 这一时期在哲学思想领域的特点是思想活跃,各种思潮纷纷兴起。 约而言之,则可概括为儒学式微、玄学兴起,佛、道二教广泛传播流 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作为一种官方意识 形态在两汉时期一直居于支配地位,它不仅是整个社会政治与道德的 纲纪,而且也影响着土人的政治生活与思维方式。汉未黄巾起义,不
9 诸子散文中比较明显,但严格讲,先秦诸子散文不是文学作品。而哲 理诗在先秦两汉时较少见。到了汉末,从古诗十九首起,诗歌中已经 有了哲理化的因素。到了魏晋时期,文学与哲理的结合成为一种引人 注目的新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一方面与当时玄学有关,另方面与 作家个人的经历有关。从根本上说,是作家个人意识加强,重视个体 价值的结果。本时期的哲理诗,以阮籍、陶渊明的成就最高。这一种 文学与哲学的结合,给中国古代文学的面貌带来了极大的改变。这使 文学(主要是诗歌)摆脱了简单的、就事论事的反映现实的传统,表 现了作者更为深邃的心理活动,并把读者带入到一个更高层次的思考。 诗歌的内涵,由此变得更加丰富、深沉、厚重了。 总之,魏晋南北朝是我国文学史上文学的自觉时代,是文学的各 方面都富于创新精神的时代。尽管这个时期的文学还不是很成熟,但 是它为后代的文学确立了一些重要的原则,提供了多样的发展空间, 开辟了更为广阔的道路。为唐代文学的全面繁荣奠定了基础。 四、魏晋南北朝哲学思想对文学的影响 这一时期在哲学思想领域的特点是思想活跃,各种思潮纷纷兴起。 约而言之,则可概括为儒学式微、玄学兴起,佛、道二教广泛传播流 行。 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作为一种官方意识 形态在两汉时期一直居于支配地位,它不仅是整个社会政治与道德的 纲纪,而且也影响着士人的政治生活与思维方式。汉末黄巾起义,不
仅动摇了汉朝的统治,同时也动摇了两汉数百年间儒学一尊的地位。 面对满目疮痍的社会与紊乱崩溃的纲纪,要重新恢复整个的安宁稳定 与秩序,新的地主阶级的统沿治者必须寻找种更行之有效的治国之术。 汉末乘时而起的曹操即提倡法治,用人唯才,至于选拔“不仁不孝, 而有汉国用兵之术”(《求逸才令》)的人,作为方的实际统治者,曹 操的这些措施又加速了儒学的衰落。顾炎武在《日知录两汉风俗》中 说 “孟德既有冀州,崇奖驰(tuo\chi/放荡)之士。观其下令再三,至于求不仁不孝而 有治国用兵之术者,于是权诈迭起,奸逆萌生。故董昭太和之疏,已谓当今年少不复学问为本, 专以交通为业;国土不以孝悌清修为首,乃以趋势求利为先。…夫以经术之治,节义之防 光武、明章数世为之而未足;毁方败常之俗,孟德-一人变之而有馀。 即指曹操的措施所带来的思想变化。儒学·尊的地位一旦打破,人的 思想一旦从桎梏中解放岀来,于是便岀现了思想界的活跃局面,各种 异端”思想便流行起来。鲁迅即说这时“更因思想通脱之后,废除 固执,遂能充分容纳异端和外来的思想,故孔教以外的思想源原引入。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儒学式微的同时,则是玄学的兴起与佛、道的流行。 玄学兴起于魏晋之际,而盛行于两晋,其内涵虽在魏晋及两晋有 所变化,但总体上看,它是魏晋时期所形成的一种不同于以前的新的 世界观与人生观玄学的产生,实缘于魏王弼、何晏等人对《老》《庄》 《易》及《论语》等的注释(王弼有《老子注》《周易注》、《周易略 例》、《论语释疑》,何晏有《论语集释》等),因此,玄学的形成实和
10 仅动摇了汉朝的统治,同时也动摇了两汉数百年间儒学一尊的地位。 面对满目疮痍的社会与紊乱崩溃的纲纪,要重新恢复整个的安宁稳定 与秩序,新的地主阶级的统治者必须寻找一种更行之有效的治国之术。 汉末乘时而起的曹操即提倡法治,用人唯才,至于选拔“不仁不孝, 而有汉国用兵之术”(《求逸才令》)的人,作为北方的实际统治者,曹 操的这些措施又加速了儒学的衰落。顾炎武在《日知录·两汉风俗》中 说: “孟德既有冀州,崇奖跅驰(tuo\ chi/放荡)之士。观其下令再三,至于求不仁不孝而 有治国用兵之术者,于是权诈迭起,奸逆萌生。故董昭太和之疏,已谓当今年少不复学问为本, 专以交通为业;国士不以孝悌清修为首,乃以趋势求利为先。……夫以经术之治,节义之防, 光武、明章数世为之而未足;毁方败常之俗,孟德一人变之而有馀。” 即指曹操的措施所带来的思想变化。儒学一尊的地位一旦打破,人的 思想一旦从桎梏中解放出来,于是便出现了思想界的活跃局面,各种 “异端”思想便流行起来。鲁迅即说这时“更因思想通脱之后,废除 固执,遂能充分容纳异端和外来的思想,故孔教以外的思想源源引入。”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儒学式微的同时,则是玄学的兴起与佛、道的流行。 玄学兴起于魏晋之际,而盛行于两晋,其内涵虽在魏晋及两晋有 所变化,但总体上看,它是魏晋时期所形成的一种不同于以前的新的 世界观与人生观。玄学的产生,实缘于魏王弼、何晏等人对《老》、《庄》、 《易》及《论语》等的注释(王弼有《老子注》、《周易注》、《周易略 例》、《论语释疑》,何晏有《论语集释》等),因此,玄学的形成实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