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三峡学院 Chongqing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案 彡峡 乌cTGU EE GOR 韩红宇 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 二。0六年四月二十八日
1 重 庆 三 峡 学 院 Chongqing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案 韩 红 宇 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 二○○六年四月二十八日
第二编秦汉文学 绪论 (2课时) 学习提示 绪论对秦汉文学的发展演变过程和主要内容分四节作了全面介绍 及分析。第一节:汉代作家群体的生成。汉代社会为作家群体的产生 提供了适宜的气候和土壤,且终其二代,人才辈出,他们是新兴文体 的主要创作者。第二节:汉代文学的基本态势。从汉代政治制度的变 迁,对历史和文化的继承与批判,士人命运的起伏,民间和文人创作 的双向互动等方面反映出汉代文学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第三节:汉代 文学与经学的双向互动。从6个方面论及了汉代文学与经学有着干丝 万缕的联系,它们的交流是相互的,二者彼此渗透,双向互动,呈现 出许多相似的特征。第四节:汉代文学样式的嬗革及分期。两汉是文 学体裁发生重大变革的时代,许多重要的文学样式在此间孕育生成, 汉赋、史传散文、五言古诗便是其中的代表。汉代文学的发展,大体 可划分为初创期、全盛期、中兴期、转变期四个时期,它们综合反映 了汉代文学蓬勃发展的全貌,也为后世文学创作树立了典范。 学习本章,要求掌握秦代文学的概貌,要求重点掌握汉代文学发 展的社会背景、历史线索及其主要内容,对秦汉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中 的地位和影响也要有充分的认识。同时,本章内容将以文体的区别划
2 第二编 秦汉文学 绪 论 (2 课时) 一、学习提示 绪论对秦汉文学的发展演变过程和主要内容分四节作了全面介绍 及分析。第一节:汉代作家群体的生成。汉代社会为作家群体的产生 提供了适宜的气候和土壤,且终其二代,人才辈出,他们是新兴文体 的主要创作者。第二节:汉代文学的基本态势。从汉代政治制度的变 迁,对历史和文化的继承与批判,士人命运的起伏,民间和文人创作 的双向互动等方面反映出汉代文学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第三节:汉代 文学与经学的双向互动。从 6 个方面论及了汉代文学与经学有着千丝 万缕的联系,它们的交流是相互的,二者彼此渗透,双向互动,呈现 出许多相似的特征。第四节:汉代文学样式的嬗革及分期。两汉是文 学体裁发生重大变革的时代,许多重要的文学样式在此间孕育生成, 汉赋、史传散文、五言古诗便是其中的代表。汉代文学的发展,大体 可划分为初创期、全盛期、中兴期、转变期四个时期,它们综合反映 了汉代文学蓬勃发展的全貌,也为后世文学创作树立了典范。 学习本章,要求掌握秦代文学的概貌,要求重点掌握汉代文学发 展的社会背景、历史线索及其主要内容,对秦汉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中 的地位和影响也要有充分的认识。同时,本章内容将以文体的区别划
分为五个部分,故学习中不必拘泥于具体的章节顺序。 二、重点和难点 汉代文学的基本态势 2、汉代文学样式的嬗革 3、汉代文学的分期 第一节 秦代文学概况 统一后的秦王朝由于实行了极端的文化专制政策,加之统治时间短 暂,故流传于世的文学作品屈指可数。成书于战国未年的《吕氏春秋》 出于众人之手却体系完整,是一部优秀的文学散文。秦代唯一有作品 流传下来的文人是李斯,他的《谏逐客书》极富文采。 第二节汉代作家群体的生成 即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文学活动的文人群体。这里主要指以司马相 如为代表的一批辞赋作家。他们仅仅凭藉文学才能而得到官职,并以 文学写作为自己的主要事业。这一现象,是先秦时期所未曾有过的, 而在此后的中国文学史上则成了惯例和常态。 汉代作家群体的生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多方面的条件。一、 社会风尚的影响。汉代教育以讲授儒家五经为主,解读辞赋也为当时 社会所推崇,这对汉代作家群体的生成起到了催化作用;二、献纳辞 赋的风气。汉代以文才录士,大量士人因此围聚在天子、诸侯王和外 戚的周围,把文学当作博取功名的一种手段,汉代作家群体的持续生
3 分为五个部分,故学习中不必拘泥于具体的章节顺序。 二、重点和难点 1、汉代文学的基本态势 2、汉代文学样式的嬗革 3、汉代文学的分期 第一节 秦代文学概况 统一后的秦王朝由于实行了极端的文化专制政策,加之统治时间短 暂,故流传于世的文学作品屈指可数。成书于战国末年的《吕氏春秋》 出于众人之手却体系完整,是一部优秀的文学散文。秦代唯一有作品 流传下来的文人是李斯,他的《谏逐客书》极富文采。 第二节 汉代作家群体的生成 即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文学活动的文人群体。这里主要指以司马相 如为代表的一批辞赋作家。他们仅仅凭藉文学才能而得到官职,并以 文学写作为自己的主要事业。这一现象,是先秦时期所未曾有过的, 而在此后的中国文学史上则成了惯例和常态。 汉代作家群体的生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多方面的条件。一、 社会风尚的影响。汉代教育以讲授儒家五经为主,解读辞赋也为当时 社会所推崇,这对汉代作家群体的生成起到了催化作用;二、献纳辞 赋的风气。汉代以文才录士,大量士人因此围聚在天子、诸侯王和外 戚的周围,把文学当作博取功名的一种手段,汉代作家群体的持续生
成,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此;三、文化机构的设立。汉代相继设立了乐 府、东观、鸿都门学等文化教育机构,为稳定已经生成的作家群体发 挥了积极作用;四、游学游宦的兴盛。两游宦风气时断时续,不管 是入仕成功的文人,也不管是游宦失意的文人,他们都成为汉代作家 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作家群体的生成,教材上讲了五点:①解读文学典籍成为时尚;②兴起献纳辞赋的 风气;③汉代诸侯王、天子、外戚对文人的招纳任用;④乐府、东观、鸿都门学的设立;⑤ 游宦的兴盛。其中最主要的是第三点。西汉初,战国时代养士的风习还残留在人们的意识中, 那些诸侯王像战国诸侯一样,喜欢在自己的宫廷中收罗人士;那些土人也像战国游士一样,投 靠在诸侯、王公的门下,以自己的一技之长为之服务,作为谋生的手段。但时代已经发生了根 本的变化,西汉时的诸侯王已经不具有战国诸侯的独立地位,也不愿或不敢以“富国强兵”为号 召,因此,他们宫廷中士人的任务,也不能像战国时代那样,以外交、军事等活动为君主谋取 霸权。他们只能从纵横之士向宫廷文人转化,主要以文学活动为君王提供精神享受,同时在政 治上提供一些建议、批评。枚乘、司马相如,起初都曾在梁孝王宫中担任过这种角色。武帝对 辞赋特别爱好,即位后,便大力搜罗这一类文人到中央宫廷中来。例如,枚乘死在受召入宫途 中,他的儿子枚皋代替了他;武帝读了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大为赞叹,以为是一位古人 恨不同时,一听说他还在世,马上把他征召入宫。他们之所以被赏识,完全是因为文学的关系。 完全可以说,在武帝的宫廷中,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真正意义上的文人群体。大致到东 汉以后,文人的活动不再局限于宫廷;开始出现在社会中活动。他们以作品表达自己的思想感 情,而不再是取悦于君主的文人。 第三节汉代文学的基本态势
4 成,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此;三、文化机构的设立。汉代相继设立了乐 府、东观、鸿都门学等文化教育机构,为稳定已经生成的作家群体发 挥了积极作用;四、游学游宦的兴盛。两汉游宦风气时断时续,不管 是入仕成功的文人,也不管是游宦失意的文人,他们都成为汉代作家 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作家群体的生成,教材上讲了五点:①解读文学典籍成为时尚;②兴起献纳辞赋的 风气;③汉代诸侯王、天子、外戚对文人的招纳任用;④乐府、东观、鸿都门学的设立;⑤ 游宦的兴盛。其中最主要的是第三点。西汉初,战国时代养士的风习还残留在人们的意识中, 那些诸侯王像战国诸侯一样,喜欢在自己的宫廷中收罗人士;那些士人也像战国游士一样,投 靠在诸侯、王公的门下,以自己的一技之长为之服务,作为谋生的手段。但时代已经发生了根 本的变化,西汉时的诸侯王已经不具有战国诸侯的独立地位,也不愿或不敢以“富国强兵”为号 召,因此,他们宫廷中士人的任务,也不能像战国时代那样,以外交、军事等活动为君主谋取 霸权。他们只能从纵横之士向宫廷文人转化,主要以文学活动为君王提供精神享受,同时在政 治上提供一些建议、批评。枚乘、司马相如,起初都曾在梁孝王宫中担任过这种角色。武帝对 辞赋特别爱好,即位后,便大力搜罗这一类文人到中央宫廷中来。例如,枚乘死在受召入宫途 中,他的儿子枚皋代替了他;武帝读了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大为赞叹,以为是一位古人, 恨不同时,一听说他还在世,马上把他征召入宫。他们之所以被赏识,完全是因为文学的关系。 完全可以说,在武帝的宫廷中,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真正意义上的文人群体。大致到东 汉以后,文人的活动不再局限于宫廷;开始出现在社会中活动。他们以作品表达自己的思想感 情,而不再是取悦于君主的文人。 第三节 汉代文学的基本态势
苞括宇宙、总揽天人、贯通古今的艺术追求 从汉初到汉武帝时的七十年间,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疆域广阔 强大的汉帝国出现在世界舞台上,受时代的感召,文人们充满了胜利 的喜悦和豪迈的情怀。反映在文学上就是具有一种能够包括宇宙、总 揽天人、贯通古今的艺术追求。例如,司马迁能够写出《史记》这样 伟大的作品,如果在先秦那种诸侯称雄的时代,是不可想象的,只有 在大统的强大的国度里才有可能;而且司马迁写作《史记》的目的, 就是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家之言”。同时,汉代文人普 遍具有一种朝气蓬勃的进取精神,怀着強烈的建功立业的愿望,因此 汉代文学作品中贯穿着_种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精神,保持着激扬 高昂的格调。 【史料】《汉书食货志》: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 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 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 二、立功扬名的价值取向和圣主贤臣理想 两汉是中国历史的上升期,文人普遍具有建功立业、扬名后世的强 烈愿望,正因为如此,汉代文学作品中始终贯穿着种自强不息、积 极向上的精神。同时,汉代文学在表现士人的进取精神时,往往把圣 主贤臣的结合视为自己的理想。 、对机遇和命运的感慨 士人的命运和其听处的时代形势密切相关,尽管不同时期文人对 命运的慨叹有所不同,但罕有悲观失望的没落情调
5 一、苞括宇宙、总揽天人、贯通古今的艺术追求 从汉初到汉武帝时的七十年间,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疆域广阔, 强大的汉帝国出现在世界舞台上,受时代的感召,文人们充满了胜利 的喜悦和豪迈的情怀。反映在文学上就是具有一种能够包括宇宙、总 揽天人、贯通古今的艺术追求。例如,司马迁能够写出《史记》这样 伟大的作品,如果在先秦那种诸侯称雄的时代,是不可想象的,只有 在大一统的强大的国度里才有可能;而且司马迁写作《史记》的目的, 就是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同时,汉代文人普 遍具有一种朝气蓬勃的进取精神,怀着强烈的建功立业的愿望,因此 汉代文学作品中贯穿着一种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精神,保持着激扬 高昂的格调。 【史料】《汉书·食货志》: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 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 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 二、立功扬名的价值取向和圣主贤臣理想 两汉是中国历史的上升期,文人普遍具有建功立业、扬名后世的强 烈愿望,正因为如此,汉代文学作品中始终贯穿着一种自强不息、积 极向上的精神。同时,汉代文学在表现士人的进取精神时,往往把圣 主贤臣的结合视为自己的理想。 三、对机遇和命运的感慨 士人的命运和其所处的时代、形势密切相关,尽管不同时期文人对 命运的慨叹有所不同,但罕有悲观失望的没落情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