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编 文学作品 第九章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5学时) 教学目的: 1.了解文学作品类型的发展演变及各种体裁的基本特征 2.掌握现实主义文学与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教学重点和难点: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后现代主义理论和文学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幻灯片辅助 本章重点介绍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关于文学、艺术类型的划分,历史上 有多种见解。我们根据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和文学作为意识形态对现实的不同 反映方式,把文学作品分为现实型、理解型和象征型三种类型。由文学作品话语 系统的不同结构形式所决定,文学作品形成诗、小说、剧本、散文和报告文学等 基本体裁。 第一节文学作品的类型 总结历史上文学创造的普遍规律,我们根据文学创造的主体关系和文学作为 意识形态对现实的不同反映方式,把文学作品分为现实型、理想型和象征型三种 类型。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理想型文 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 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 一、现实型文学 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 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 (一)再现性 再现(representation),对外在客观现实状况作如实刻画或模拟。现实型文学 偏重于对客观现实的冷静观察和理智分析,直接揭示现实矛盾,触及人生。 现实型文学在再现现实时严格遵循客观规律,反对主观随意性。作家不直接 出面在作品中表露自己的主观倾向,是现实型文学创作的重要原则。现实型文学 作为一种文学反映形态,同样包含着对现实生活的情感评价。 (二)逼真性 逼真,是指以写实的方法,按生活中各种事物的本来面目进行精细逼真的描
绘。客观事物感性状貌和细节的真实,是它的特色。现实型文学从现实生活实际 出发,描写生活里本来就有的事物,从社会生活中汲取创作材料,反映客观存在, 表现作者真切的现实感受。 “现实性的诗歌”的“显著特,点,在于对现实的忠实,它不再造生活,而是 把生活复制、再现,像凸面玻璃一样,在一种观,点之下把生活的复杂多彩的现象 反映出来,从这些现象里面汲取那构成丰满的、生气勃勃的、统一图画时所必需 的种种东西”。一别林斯基 二、理想型文学 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于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它的 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 (一)表现性:把内在主观世界状况以形象呈现出来。 (二)虚幻性:运用夸张、变形、虚构的方法,不求外表的真实,遵循情感 的逻辑,追求情感的真实。 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民间传奇 三、象征型文学 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 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 “象征的定义可以粗略地说成是某种东西的含义大于其自身。” “象征意味着既是它所说的,同时也是超过它所说的。”一劳·坡林 “作为象征的形象而表现出来的都是一种由艺术创造出来的作品,一方面见 出它自己的特性,另一方面显出个别事物的更深广的普遍意义而不只是展示这些 个别事物本身。因此,…象征形象仿佛是一种课题,要求我们去探索它背后的 内在意义。”—黑格尔 (一)暗示性:象征型文学表达一定的思想和情感,但不是直接明确地表达, 而是依赖各种象征手段间接曲折地暗示某种思想感情。 黑格尔说:“象征一般是直接呈现于感性观照中的一种现成的外在事物,对 这种外在事物并不直接就它本身来看,而是就它所暗示的一种较广较普遍的意义 来看。”(《美学》) 艾略特指出:“用艺术形式表现情感的唯一方法是寻找一个(客观对应物): 换句话说,是用一系列实物、场景、一连串事件来表现某中特定的情感:要做到 2
最终形式必须是感觉经验的外部事实一旦出现,便能立即唤起那种情感。” 现实型文学如杜甫的“三吏”,中的《石壕吏》,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 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六十万大军包围安庆绪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援 兵打得全军溃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 人民苦不堪言。这时,杜甫正由洛阳经过潼关,赶回华州任所。途中就其所见所 闻,写成了《三吏》、《三别》。《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全诗的主题是通 过对“有吏夜捉人”的形象描绘,揭露官吏的横暴,反映人民的苦难。 理想型文学如李白的诗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三个生命体,明 月、形体、影子,它们融洽相处得那样亲切自然;李白的诗中大自然是有生命的, “日月星辰胸中走”,其对大自然的那种无比的热爱,实质即是他天人合一生命 观的一种表现。李白的笔下,几乎随处可见明月的意向。“我寄愁心与明月,随 风直到夜郎西”,把我的愁心托付给亲爱的朋友明月、长风,明月与长风和作者 融洽无间、天人合一,李白的性灵融合在自然之中,与月一体,与风一体,明月 即李白,长风即李白,高山即李白,流水即李白。这种“天人合一”、回归自然 的自我形象,正是中国古典理想型文学的显著特征。“疑是银河落九天”、“蜀 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白发三千丈”、“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 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对友人前途的担忧充满词句之间, 似乎随山高水远绵延而去,漫长不尽。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呼 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等一系列突破时间的、空间的、现实的、理性 的思维障碍的夸张,也是正是中国古典理想型文学的显著特征。 暗示主要利用比兴、隐喻、象征等手法进行;处理好暗示中的“隐”和“示” 的关系,对诗歌的创作和欣赏有重要意义。 (二)朦胧性 象征型文学间接表现的暗示方式使作品的意蕴朦胧隐晦,使作品具有多层不 确定的意义。象征型作品的朦胧多义性为读者的审美想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读 者可以根据各自的人生经验作自由想象,体会作品中的“言外之意”、“韵外之旨”。 “象外之象、象外之意”,象征派大师波特莱尔与马拉美也分别从正反两方面给予 过论说。马拉美认为:“诗永远应当是个谜,这就是文学的目的所在”;波特莱 尔则认为:“艺术越想达到哲学的明晰性,便越降低了自己,回到象形文字的幼 稚状态
如戴望舒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颠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才亍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②。 她静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的, 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的,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④。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雨巷》是戴望舒早期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诗歌发表后产生了较大影响,诗 人也因此被人称为“雨巷诗人”。诗人在《雨巷》中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 怨的姑娘。这虽然是受古代诗词中一些作品的启发。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 来象征人们的愁心。诗开头点明了诗的主旨是抒写诗人追寻的“希望”。被蒙蒙 细雨笼罩的“雨巷”“悠长、悠长”,没有尽头,暗示希望的迷蒙渺茫。“独自”、 “寂寥”暗示了诗人知音难觅,孤独彷徨。在这里,诗人把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 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没有阳光,也没有生机和活气。而抒情主 人公“我”就是在这样的雨巷中孤独的彳亍着的彷徨者。“我”在孤寂中仍怀着对 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与追求。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这种美好理想的象 征。但是,这种美好的理想又是渺茫的、难以实现的。诗中的“我”、“雨巷”、“姑 娘”并非是对生活的具体写照,而是充满了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 全文写得既实又虚,朦胧恍惚。“我”似乎有着满腹的心事,无限的烦忧, 但又不愿明说,或者是说不出来。“我”似乎在期待什么、追求什么,而期待和 追求的目标又显得那样遥远而渺茫。“她”出现了,这或许是在幻觉中,或者是 真的,但“她”的出现是那样地快,逝去也那样地快,一刹那间擦肩而过,消失 在前方,“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我”只有自怨自艾,自悲自叹。诗中的“姑 娘”,我们可以认为是实指,是诗人心中期待已久的美丽、高洁而忧郁的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