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我们也可以把这位“姑娘”当做诗人心中朦胧的理想和追求,代表了诗人陷入 人生苦闷时,对未来渺茫的憧憬。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 地暗示出作者即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四、文学类型的发展演变 古代:文学类型的初步形成《诗经硕鼠》:《离骚》、李白;王维、李商隐 近代:文学类型的充分发展。①浪漫主义文学。②现实主义文学。③象征主 义文学。 现代:文学类型的多向演变。①批判现实主义文学。②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 学。③现代主义文学思潮。 现实型、理想型、象征型文学是从逻辑上对文学类型进行的总体划分,它适 合于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形态,具有普遍性的意义。而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 征主义文学则是文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具体历史形态。它们有特定的历史内涵, 不能用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概念来指称所有历史时期的文学类型 但二者有密切的关系。近代文学中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文学思 潮、文学运动,使现实型、理想型、象征型文学形态得以独立和充分的发展。现 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文学成为现实型、理想型、象征型文学的典型形态, 它们较完全地体现了现实型、理想型、象征型文学的类型特征。 五、几种主要文学思潮介绍 (一)浪漫主义文学 1、什么是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Romanticism),这个词起源于中世纪法语中的Romance(意思是 “传奇”或“小说”)一词,“罗曼蒂克”一词也由此音译而来。浪漫主义作为 一种主要文艺思潮,从18世纪后半叶至19世纪上半叶盛行于欧洲并表现于文化 和艺术的各个领域。 2、浪漫主义的基本特征 第一,从创作精神看,浪漫主义的基本特征突出表现为它的浪漫主义精神, 即理想主义精神。浪漫主义作品侧重表现的是理想境界,注重于主观情感的抒发。 第二,在艺术形象的构思上,按照生活应有的样式,按照作家主观的情感逻 辑去想象和创造形象与理想的境界,描写生活中可能出现和事实上并不存在的事 物。要表现主观思想和情感,只须遵循理想化的原则,只要能表现理想,甚至违 6
背自然也无关紧要。 第三,它常用幻想、夸张、比喻、象征等手法,不追求细节的真实和“形似”。 这是浪漫主义在艺术表现手法上的突出特点。浪漫主义注重理想境界的构筑,不 按客观生活的面貌而依据主观情感逻辑描写生活,现实中不存在的人物、事件、 环境,需要采用“非现实”的手法,大胆的幻想,离奇的情节,奇特的夸张,浓 郁的神话色彩,寓意深长的象征,古往今来,天上人间,构成一个五彩缤纷的神 奇世界。 3浪漫主义文学流派概况 浪漫主义的理论策源地在德国,但在文学上成就最高的却是英、法两国。欧 洲的浪漫主义在发展历程中出现过三次高潮。第一次是在1805年左右,这一时期 是英国的湖畔派诗人创作的高峰期,有华兹华斯(1770-1850)、柯勒律治 (1772-1834)和骚塞(1774-1843)。由于他们三人曾一同隐居于英国西北部的昆布 兰湖区,先后在格拉斯米尔和文德美尔两个湖畔居住,以诗赞美湖光山色,所以 有“湖畔派诗人”之称。威廉·华兹华斯(1770年一1850年)是湖畔派诗人中成 就最高者,他与萨缪尔·柯勒律治(1772年一1834年)共同出版《抒情歌谣集》, 成为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诗中充满幻觉和奇谲的意象,是浪漫主义文 学中温婉清丽的代表。 第二次高潮则从英国诗人拜伦开始,他的作品在1815年至1825年间风靡欧 洲,拜伦是19世纪上半期最为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一生游历各地,其诗作充 满异域情调。代表作《唐璜》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场深入骨髓的检阅,发人深 省。唐璜是西班牙贵族青年,16岁时与一贵族少妇发生爱情纠葛,母亲为了避免 丑事远扬,迫使他出海远航。于是,通过唐璜的冒险、艳遇和各种经历,广泛地 描绘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社会的现实生活。唐璜在海上遇到风暴,船沉后 游抵希腊一小岛,得到海盗女儿海蒂的相救。诗歌歌颂了他们牧歌式的真诚爱情。 但是海盗归来,摧毁。此后,唐璜被当作奴隶送到土耳其市场出卖。又被卖入土 耳其苏丹的后宫为奴,逃出后参加了俄国围攻伊斯迈城的战争,立下战功后被派 往彼得堡向女皇叶卡捷琳娜报捷,得到女皇的青睐,成为宠臣。诗歌中一个场景 接着一个场景呈现在读者的眼前。情节发生在18世纪末,但是,描绘的却是18 世纪末至19世纪初欧洲社会的现实生活。诗人是用过去的革命经验和当时的现实 相比,鞭挞了“神圣同盟”和欧洲反动势力,号召人民争取自由、打倒暴君
诗歌对英国贵族和资产阶级的拜金主义作了淋漓尽致的揭露和讽刺。英国统 治阶级夸耀“自由”和“权利”,但是唐璜初次来到伦敦,就遭到了强盗的袭击。 诗歌痛斥英国贵族卡斯尔累爵士为“恶棍”和“奴隶制造商”,谴责当时备受统 治阶级称赞的惠灵顿为“第一流的刽子手”。英国上流社会外表华丽,内部却 糜烂透顶,丑陋不堪。在欧洲,拜伦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人们把孤独、悲壮、崇 尚个人式反抗的浪漫主义者形象称为“拜伦式英雄”。拜伦晚年投身于希腊的民 族解放运动,并最终因伤寒而死于希腊战场。雪莱紧随其后。雪莱的代表作《解 放了的普罗米修斯》通过神话描写被压迫的人民的苦难和暴君的必然下场,预言 革命一定会到来。 浪漫主义文学的第三个高潮发生在法国,约从1827年至1848年,以浪漫主 义文学的集大成者维克多·雨果为代表。《悲惨世界》具有史诗般雄壮的风格,是 浪漫主义小说的经典之作。雨果一生支持共和,反对帝制,在1851年曾流亡海外, 直至1870年才返回法国。在诗歌和戏剧领域,雨果也取得很高的成就。他在最大 程度上拓展了法语诗歌的表现形式和创作笔法,极大的丰富了法语诗歌的修辞技 巧,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雨果逝世的时候,全欧洲共有逾200万人来到法国参 加他的国葬。这一时期,浪漫主义思潮也波及俄国、东欧和美国,在美国产生了 梅尔维尔、惠特曼等浪漫主义大师。1848年以后,浪漫主义文学运动基本结束, 但是浪漫主义思潮却并没有销声匿迹,一直持续发展到今天。 (二)现实主义文学 1、什么是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侧重如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客观性较强。它提倡客观地、冷静地观 察现实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精确细腻地加以描写,力求真实地再现典型环 境中的典型人物。但作为一种比较自觉的文艺流派,现实主义通常是指19世纪30 年代以后在欧洲文学艺术中取代浪漫主义而占主导地位的一种主要文艺思潮和运 动。 2、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 第一,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即它是重现实的。现实主义作品正视现实,忠实 于现实,反映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人生,现实主义精神要求直面人生,不回避现 实,无论现实是美好还是丑恶。 第二,就构思艺术形象的原则而言,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按照客观世界的面貌, 8
按照生活本身的逻辑,真实地、逼真地反映客观生活,描写生活中已经存在和可 能存在的事物。 第三,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在表现上,较多地用写实的方法,追求细节的真实, 对生活进行精细的描写,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和高度的逼真感,现实主义既然要 面向现实,重再现,追求客观性、真实性,它在表现方法上自然是写实的。 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为司汤达《红与黑》和巴尔扎克《人间喜剧》包括《欧 也妮·葛朗台》、《高老头》。代表作家有法国的大仲马、福楼拜、莫泊桑;英国 的俄国果戈理、车尔尼雪夫斯基、屠格涅夫、奥斯特罗夫斯基、托尔斯泰:美国 的马克·吐温、欧·亨利、杰克·伦敦等。 (三)现代主义文学 1、什么是现代主义 现代主义一一是存在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期之间的一个文学思潮,是现 代西方文学中许多流派的总称,包括象征主义、意识流小说、表现主义、存在主 义、荒诞派、新小说、黑色幽默等等。 2、现代主义文学的思想特征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在思想方面的特征是对西方文明的危机意识、变革意识。 自文艺复兴以来的乐观主义被悲观主义所代替,非理性主义思潮蔚为大观,人文 主义思想显得软弱无力而带有更多的乌托邦色彩。现代主义作品中突出地体现了 社会危机的主题即异化。异化的概念在社会、文化、心理等方面广泛流行,还被 运用到文学现象中。现代派文学中的“异化”可归纳为四个方面: 在人与世界、社会的关系上,现代主义作家的作品表现了人与社会的分离, 外在的世界作为人的异已的、陌生的、对立的环境包围了孤独无靠的人。 在人与人的关系上,现代主义文学提示出现代社会中个人中心又个人孤立的 现实,并且从根本上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异化对立和隔绝。 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上,现代派文学产生了对人自身的怀疑,试图弥合自我的 分裂,它与现代社会中的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困惑交结在一起, 于是追求自我成为又一重要的思想主题。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现代主义文学,由于表现了人类的现代困境、透露出 悲观、幻灭的色彩。 (四)后现代主义文学《后现代主义文学导读》 9
1什么是后现代主义文学 后现代主义文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社会中出现的范围广泛的文学思 潮,于20世纪70一80年代达到高潮。无论在文艺思想还是在创作技巧上,后现 代主义都是现代主义文学的延续和发展。后现代文学是指吸纳了西方现代主义(包 括后现代主义)的观念和技巧,通过新的价值取向与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发生决裂, 反映现代生活中的情感享受、物质追求和底层人们生活的合理性,先锋小说更趋 向于人本主义的描写,追求人格平等。和通常意义上的思潮、流派不同,后现代 主义文学既不是指称一个具体的作家或批评家的群体,也不存在被广泛认同的纲 领和宣言。不仅如此,后现代文化是一种没有中心的多元文化,宽容各种不同的 标准,主张“持续开发各种差异并为维护差异性的声誉而努力”。 2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特征 (1)彻底的反传统。后现代主义文学不仅仅反“旧的”传统,对于现代主义 文学试图建立的“新的”传统也彻底否定。在后现代主义者眼中,文学和艺术应 该是建立在对现有秩序的解构基础之上的。后现代文学不依托任何死去的或活着 的理论。在体裁上,对传统的小说、诗歌和戏剧等形式乃至“叙述”本身进行解 构。因此,后现代主义文学是一种“破坏性”的文学,即某种意义上的“反文学”。 (2)摈弃所谓的“终极价值”。后现代主义者认为一切传统意义上的崇高的事 物和信念都是从话语中派生出来的短暂的产物,不值得“真诚”、“严肃”的对 待。客观世界和人自身都被异化了,历史失去了方向和意义,社会体系不可改变。 后现代主义作家不愿意对重大的社会、政治、道德、美学等问题进行严肃认真的 思考,他们不仅无视对这些问题的关切,甚至无视这些问题本身。他们不再试图 给世界以意义。 (3)后现代主义文学崇尚所谓“零度写作”,反对现代主义关于深度的“神 话”,拒斥孤独感、焦灼感之类的深沉意识,将其平面化。在后现代文学中,写 作消失了内容,而转向“写作”自身。作家仅仅把话语、语言结构当作自己为所 欲为的领地,写作成为一种纯粹的表演、操作。例如,后现代主义作家往往蓄意 让作品中各种成分互相分解、颠覆,让作品无终极意义可寻 (4)后现代文学蓄意打破精英文学与大众文学的界限,出现了明显的向大众文 学和“亚文学”靠拢的倾向。有些作品干脆以大众的文化消费品形式出现,试图 模糊文学与非文学的界限。在文体上,惯用矛盾(文本中各种因素互相颠覆)、交 10